保定及徐水历史文化介绍与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358.50 KB
- 文档页数:26
目录
1. 保定简介: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辖3区、4市、18县),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作为近临北京、天津的主要城市,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是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选择。保定市文物荟萃,名胜众多。大慈阁、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腰山王氏庄园、白洋淀、满城陵山汉墓、易县清西陵、涞水野三坡、涞源凉城白石山、涿州影视城等观光景点独特、景色怡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1)
1.1地理位置 (1)
1.2历史发展进程 (1)
1.3土特名产 (4)
1.4保定旅游资源系列分类 (5)
1.4.1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系列 (5)
1.4.2水体形胜、自然风光系列 (5)
1.4.3专业购物市场系列 (6)
1.4.4民风民俗、社会风情系列 (6)
1.4.5人文景观、休闲度假系列 (7)
1.4.6“上谷八景” (7)
1.4.6.1“上谷八景”保存现状 (7)
1.4.6.2市阁凌霄 (8)
1.4.6.3奎楼应宿 (8)
1.4.6.4横翠朝晖 (9)
1.4.6.5涟漪夏艳 (9)
1.4.6.6东皋春雨 (9)
1.4.6.7西刹秋涛 (9)
1.4.6.8鸡水环清 (10)
1.4.6.9狼峰竞秀 (10)
1.5保定历史名人及典故 (10)
2. 徐水简介 (11)
2.1历史发展进程 (11)
2.2土特名产 (12)
2.2.1驴肉火烧 (12)
2.2.2刘伶醉酒 (12)
2.2.3红星二锅头白酒 (13)
2.2.4草编工艺 (13)
2.2.5漕河驴肉 (13)
2.3徐水古迹 (13)
2.3.1尚存: (13)
2.3.2圮: (15)
2.3.3无可考: (15)
2.3.4废: (15)
2.3.5传: (15)
2.3.6遗址 (16)
2.3.7徐水八景 (16)
2.3.7.1旧八景 (16)
2.3.7.2新八景 (16)
2.4文艺介绍(详见徐水文艺) (16)
2.5徐水故事传 (17)
2.5.1釜山文化(县西二十里,即遂城镇): (17)
2.5.2田光与荆轲(赤鲁村名的由来)城北二十里田村铺: (17)
2.5.3刘伶醉的传说(武遂:县西二十里,即遂城镇) (18)
2.5.4杨家将抗辽之冰城退敌(遂城) (19)
2.5.5杨家将抗辽之羊山伏击战 (19)
2.5.6醉斩蛇妖(徐水县一大集镇西樊) (20)
2.5.7郑洛的传说(县西二十里) (21)
2.5.8韩家营名字由来 (21)
2.6徐水名人 (23)
2.7徐水非物资文化遗产 (23)
1.保定简介: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辖3区、4市、18县),总面积
2.2万平
方公里。作为近临北京、天津的主要城市,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是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选择。保定市文物荟萃,名胜众多。大慈阁、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腰山王氏庄园、白洋淀、满城陵山汉墓、易县清西陵、涞水野三坡、涞源凉城白石山、涿州影视城等观光景点独特、景色怡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1.1地理位置
保定市位于太行山北部东麓,冀中平原西部。北纬38°10′-40°00′,东经113°40′-116°20′之间。北邻北京市和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和沧州市,南与石家庄市和衡水市相连,西部与山西省接壤。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石家庄125公里,直接可达首都机场、正定机场及天津、秦皇岛、黄骅等海港。京广铁路、京昆高速公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保津高速公路、滨保高速公路、保沧高速公路、张石高速公路使保定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由京港澳高速、荣乌高速、京昆高速、保沧-保阜高速在保定周边互通连接,形成高速外环。1.2历史发展进程
今保定市区在战国时期始建城池。保定是尧帝的故乡,春秋、战国时期燕、中山就在境内建都,有三千多年历史。保定在殷商时期为北燕之地,西周至战国为燕赵之地。
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改河北中北部为上谷郡,保定位于其中。后来保定成为河北都会,则称保定为上谷。
北宋建隆元年(960)于清苑县置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981)保塞军升为保州,清苑县更名保塞县。金保塞县复名清苑县,并复置满城县。宋淳化三年(992)李继宣知保州,筑城关,浚外濠,葺营舍,疏一亩泉河,造船运粮,保州始成都市。因处于宋辽边界,宋辽多次在此地战争。金末年,保州城在战乱中成为废墟。金天会七年(1129)于保州设顺天军,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张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重新划市井,定民居,建衙署,筑寺庙,造园林,修筑土城墙,疏浚护城河,引一亩泉河水入城,既起到防御
作用又改善城中水质,并利用水能在城外建水力石磨,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新建的保州城为京师门户,为燕南一大都会。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以保州为顺天路治所,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辖1录事司、7州、8县,州领11县,“保定”之名自此始,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
宋熙宁四年(1071)保州建州学。明代改为保定府后,又始建府学,并建有二程书院、金台书院、上谷书院。
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都督孟善加固城墙,以砖石砌城,筑女儿墙堞口3710雉。隆庆年间(1567~1572),张烈文等三任知府将土城逐步改建成砖城,加固并增筑城楼,从战略防御出发,根据当时条件和地利,确定城池形制,城周基本呈方形,唯西城南部向外呈弧形凸出500米,整个城池形似足靴,故有“靴城”之称。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为保定府。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决定将国都迁北平(迁都后改称北京),并将北平行都司更名为大宁都司,迁驻保定,负责京畿附近的护卫与安全。清沿旧制,仍设保定府。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移驻保定,保定为直隶省省会。保定直隶总督署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保定之名,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保定自古为京畿重地,元朝设郡明朝建府清朝为直隶总督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至清朝灭亡(1911)直隶总督驻此,一直为河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中心。
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唐执玉移直隶总督署至明朝大宁都司故址。十二年(1734)在莲池边设莲池书院,为直隶最高学府,院长有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等,后期并开设英、日文专科班,有日本人来此留学。书院造就了一大批文人学士。
乾隆十七年(1752)大规模修浚府河,直隶总督方观承亲赴上游察看水源,深挖和开凿一亩、鸡距、申泉、五花诸泉,疏浚候河、白草沟河及下游数十里河道,使天津、南北运河的船只接踵而来,府河码头呈现"舳舻相接,樯帆如林"的景象。
乾隆三十年,直隶总督方观以乾隆皇帝观视保定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组创刻制棉花图,推广植棉和纺织技术,并将其献与乾隆皇帝,对植棉和纺织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