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7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作用、测量方法上进行梳理,并呈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以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测量;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逐渐受到了大众的关注,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哪些因素会危害人们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广大研究者们逐渐把关注点转移到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上,而自我效能感则是能够有效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1概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1977年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首次提出的。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实现特定的目标时,对自己完成该行为的能力所做出的判断或信念。
[1]国内外研究者们也各自对自我效能感概念进行了界定。
如,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同环境时一种基本的自信心(Schwarzer,1997);[2]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可以完成某项任务所具有的自信(董奇,1994)。
[3]班杜拉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1986),个体在某一特定的领域的高自我效能感可以泛化到其他的领域中去,这就是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大多数研究中涉及的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一般自我效能感。
2自我效能感的作用班杜拉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需要做出决定,活动要不要进行以及怎样进行。
人们总是习惯于回避自己认为不能胜任的活动,而参与自己有把握胜任的活动。
人们正是依据对自我效能感的判断而做出选择的。
积极的效能感能够有效帮助个体发展胜任能力。
(2)影响个体努力程度以及持续的时间自我效能感越强,越能够付出更多的努力,也能够坚持越长的时间。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遇到挫折时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放弃努力,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则更喜欢接受挑战。
(3)影响人的思维过程当个体在行动过程中遇到挫折时,高自我效能的人会给予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采取相应的行为;而低自我效能的人则通常关注自身的不足,把困难扩大化,害怕失败,从而退缩。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一、概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在情绪调节过程中能否成功执行特定行为的主观判断和信念,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逐渐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其在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首先回顾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然后重点探讨其在教育、职场、心理咨询等领域的应用实践,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RESE)是指个体在调节自身情绪方面的自信程度。
这一概念由Bandura 在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能否有效管理、控制和调整自己情绪的能力的信念。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不仅仅是对自身情绪状态的认知,更是个体在面对不同情绪挑战时所展现出的自信和行动倾向。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方面。
认知重评是指个体在面对情绪刺激时,能够主动调整自己的认知评价,从而改变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强度。
表达抑制则是指个体通过抑制情绪表达行为来管理情绪,避免情绪的外显化。
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在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绪挑战时都起着重要作用。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情绪挑战,减少情绪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他们也更有可能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自信、积极和适应性强的特点,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情绪调节的内在机制,还为心理健康教育和临床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国内近十年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一、概述近十年来,自我效能感研究在国内学术界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探讨。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目标的信念和预期,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理解和研究自我效能感,对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内学者在自我效能感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他们不仅从理论层面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心理、管理、职业等,为我们全面理解自我效能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力的支撑。
在教育领域,学者们关注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探讨了如何通过提升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
在心理领域,研究者们则关注自我效能感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措施来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在管理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个人资源,对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职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国内学者还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推动了自我效能感研究的不断深入。
他们采用量化研究、质化研究等多种方法,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同时,他们还结合我国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和应用。
尽管国内在自我效能感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如何有效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我们需要在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同时,加强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以推动自我效能感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国内近十年在自我效能感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果,但仍需继续深入探索和完善。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我效能感,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概念,自提出以来便在教育、心理、社会等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1——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姚凯副教授2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1],在《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里,他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逐渐开始关注“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比如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关系及相关工作行为关系的研究,而且还呈现逐年增多、研究范围逐渐细化的趋势。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组织变革的频繁,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迫切地要求人们不断地提高工作或职业自我效能感。
本文将全面回顾和剖析国内外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对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学前沿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进行前瞻性的分析和展望。
一、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本质和内涵的认识从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以来,学术界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热潮,对自我效能感本质和概念体系的认识呈现出多样化和多角度的态势,通过有代表性的自我效能本质和内涵的综合认识,将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把握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和应用领域提供不可或缺的理论前提。
1、对自我效能感本质的认识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以及自己的活动水平施加控制的能力的信念”[2],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按指定水平来执行某个行动的信心”[13],管理者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管理者能否利用自己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管理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14],因此自我效能感并非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这个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评估和信心。
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衡量与评价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又转而调节人们对行为的选择、投入努力的大小,并且决定他们在特定任务中所表现出的能力[3]。
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新信息的获得而发生变化[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一、概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关注个体对自己情绪调节能力的信心和信念。
在过去的研究中,情绪调节被广泛认为是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关于个体对自己情绪调节能力的认知和信念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提出,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深入探讨个体对自己情绪调节能力的认知和信念对其情绪调节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源于Bandura(1977)的自我效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信念是影响其行为和动机的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被定义为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地调节情绪的信心和信念。
这种信心和信念不仅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选择,还影响其情绪调节的效果,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干预策略等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情绪调节的过程和机制,也为情绪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介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主题,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在情绪调节方面能力的信念和预期。
简单来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调节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的信念。
这种信念不仅影响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或困难时的应对方式,还对其心理健康和整体幸福感产生深远影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源于社会认知理论,特别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某种目标的能力的信念。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特别关注个体在情绪调节方面的能力和信念。
这种信念是个体对自己在情绪管理、情绪表达和情绪恢复等方面能力的评估。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干预及培养进行展望。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及培养一、情绪自我效能感概念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
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Schultz(1990)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 等人提出。
Caprara等人(1999)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情绪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和能力,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干上有很大差异,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
Bandura等人(2003)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们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情绪调节技巧是一回事,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坚持运用这些技巧是另外一回事。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caprara等,200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形成、保持、回避和抑制能力的评价及对内部情绪调控的信心/信念(Caprara, Alessandri&Eisenberg, 2012)。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Watson &Tellegen(1985)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 POS)和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 NEG)。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引言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够有效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程度。
自我效能感本质上是一种自信心和自我安全感,它能够影响个体的态度、行为和情绪。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社会学家班德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后来被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自我效能感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即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完成特定的任务。
2. 情感态度:自我效能感还包括个体对特定任务的情感态度,包括对任务的兴趣、喜好和兴奋等情感体验。
3. 勇于挑战: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使个体更加勇于挑战自己,不畏困难和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
4. 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也能够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让个体更有信心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体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情境因素。
1. 个人因素:个体的个人特质、性格、天赋和能力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一个天生乐观、自信的人会拥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2. 社会因素:社会的认可、支持和鼓励会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否则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3. 情境因素:任务的难易程度、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周围环境的影响等都会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三、自我效能感的应用自我效能感在教育、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领域:教育者和学生都应该重视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教育者可以通过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努力和成就,来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而学生可以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组织行为学领域的深入研究,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对于个体和组织的行为与结果产生了显著影响。
本文旨在对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学中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作为组织行为学发展新趋势的重要角色。
我们将从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出发,分析其在组织行为学中的理论背景和应用现状,总结已有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发现,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关自我效能感的新视角和启示,以促进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和实践应用的提升。
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源于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
这种期望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还影响着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持久性和努力程度。
因此,自我效能感被视为影响个体动机、行为和成就的重要因素。
在组织行为学中,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过去的成功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二是替代性经验,即观察他人的行为结果,看到他人成功或失败,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三是言语劝说,他人的鼓励或贬低,也会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四是情绪和生理状态,积极的情绪和生理状态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近年来,随着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方面,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自我效能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和影响。
例如,有的研究发现,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更多地受到他人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影响;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则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成功经验和自我反思。
另一方面,研究者们也开始探索自我效能感在组织变革、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方面的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在此之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有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据证实了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行为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德拉在实验中发现,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
加拿大心理学家曼尼特等人通过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不仅对个体的行为和认知有影响,还对其情绪和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断深入,自我效能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教育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通过教育干预活动,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其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
在企业管理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许多企业开始重视如何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通过管理干预活动,可以显著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其工作动机和工作绩效。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许多临床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如何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通过心理干预活动,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概念,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据证实了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行为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在应用方面,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企业管理领域和临床心理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和应用,以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
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一、引言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
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
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
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
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
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一、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理论、情绪调节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形成对自己能力的评价。
如果一个人看到其他人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他就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情绪调节理论认为,情绪和情感状态对自我效能感有着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会提升自我效能感,而负面的情绪和情感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积累经验和知识,并且通过社会交往和交流来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相关研究成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例如教育、心理学、管理学、运动训练等。
在教育领域,很多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动机。
在心理学领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降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
在管理学领域,领导者的自我效能感与团队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领导者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
在运动训练领域,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运动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意味着更好的运动表现。
三、应用价值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成绩。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可以通过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在管理领域,领导者可以通过提高自己和员工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团队的绩效和创新能力。
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可以通过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其运动表现。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述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自从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以来,在心理学各领域,有关自我效能感对心理与行为影响作用的研究层出不穷。
如教育心理学中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行为及结果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中工作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效率关系的研究等。
近年来,自我效能感与个体身心健康及相关行为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健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自我效能感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对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及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等方面。
一、概念界定(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 A. 1977年提出的概念。
他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时发现,过去的理论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或行为的反应类型方面。
结果,支配这些知识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却被忽视了。
知识、转换性操作及其所组成的技能是完成行为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虽然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其中,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Bandura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 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注意,有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
在总结个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Bandura于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 对自我效能感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 使该理论的框架初步形成。
(二)情绪调节。
一般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过程有以下特点:首先,情绪调节包括所有正性和负性的具体情绪,例如快乐、兴趣、悲伤、愤怒、恐惧、抑郁、焦虑等。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综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地管理、调节自己情绪的信心和信念。
这个概念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情绪调节的研究和实践中。
一、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地管理、调节自己情绪的信心和信念。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各种情绪挑战。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个人经历:个人经历是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
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经历、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都会对个体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也是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
来自家人、朋友、同事等人的支持和鼓励,能够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等负面情境时,能够保持积极心态、有效应对的能力。
心理韧性较高的个体,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也相对较高。
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困扰,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提高应对能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提高应对能力。
增强自信心: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增强自信心。
四、提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增加成功经验:通过增加成功经验,提高个体对自己情绪调节能力的信心和信念。
接受社会支持:寻求并接受来自家人、朋友、同事等人的支持和鼓励,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培养心理韧性:通过锻炼和提高心理韧性,使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等负面情境时,能够保持积极心态、有效应对。
学习情绪调节技巧:通过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放松训练等,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
总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应对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作者:亓胜辉余林来源:《克拉玛依学刊》2012年第04期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认知、人际交往、社会认知、心理和身体健康的相关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结构;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4-0059-05情绪是一种被唤醒的状态,代表着个体适应环境的生物动力。
当情绪的表现与环境要求相一致时,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因此,为了保证与环境要求相一致,必须进行情绪调节。
Gross认为,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是指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
[1]个体是否能对情绪进行有效调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自我效能感便是其中之一。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由Bandura提出,它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观自我感受。
[2]自我效能与某一领域的更好的机能相联系,如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对疾病的应对和学业成就。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
[3]情绪机能的自我效能感是情绪胜任力的基础,影响实际的情绪过程和结果。
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情绪调节策略,适时地做出反应,以维持积极良好的情绪。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它已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笔者试图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影响因素及相关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传统的分类方法主要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类: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NEG)和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POS)。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过去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进展与成果。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身完成特定任务或达成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待,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理解并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过去十年,随着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我国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也日益丰富。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势四个方面,对十年来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研究背景方面,本文将探讨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价值。
同时,结合我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将重点关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结构维度、发展特点以及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研究,揭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内在机制和外部表现。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评述过去十年中采用的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以及混合研究等方法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同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在研究趋势方面,本文将展望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跨文化比较以及动态追踪研究等方面。
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措施和实践应用也将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本文旨在对过去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框架自我效能感,源于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
这一理论自提出以来,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1. 引言1.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行为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深入了解自我效能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等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和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展望的内容,可以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自我效能感提供指导。
研究的意义在于促进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增强其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在特定领域内的信心和信念。
研究自我效能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更容易应对挑战、克服困难,更有信心面对挫折和失败,从而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相反,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可能会更容易陷入沮丧和消极情绪中。
自我效能感在工作和学习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取得成功,更能克服困难、保持动力和专注力,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研究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工作和学习中的表现和成就。
自我效能感还与个体的决策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决策,更有可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更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研究自我效能感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工作学习表现和社会适应能力,还有助于指导个体实现自身潜力、提高生活质量。
深入研究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自我效能感定义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和信心的程度。
这种信念涉及对自己的能力和技能的评估,包括对困难和挑战的应对能力的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的概念,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在某一领域的行为和表现。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信念。
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由社会学家班杰明·班德拉一提出,并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迪乔斯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受到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评价的影响。
也就是说,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越高,他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表现就会更好。
自我效能感理论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育、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领域,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自我效能感的源泉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个体的经验、社会情境和情绪状态。
个体的经验直接影响着其自我效能感。
成功的经历会增强个体对自己的能力的信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相反,失败的经历则会削弱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一个人在工作中获得了成功的经历,会让他对于未来的工作任务更有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而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降低他对于学习的信心,降低自我效能感。
社会情境也是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来源。
他人的评价和支持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一位领导的肯定和鼓励可以增强下属的自我效能感,而批评和否定则会降低下属的自我效能感。
与他人的比较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
当个体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的表现优于他人时,会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情绪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
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焦虑和压力会削弱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愉悦和兴奋会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教育、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预测因素。
许多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习动机、学业成绩、学习策略等密切相关。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经验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自律能力。
教师在给予学生反馈时,也可以采用积极的语言和肯定的态度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学术论坛/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国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张文怡,朱姝(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0)摘要:笔者选取2009年至今发表于C N K丨核心期刊的44篇国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以了解我国对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及特点,尝试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3个维度来进行分析,发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和中学生,研究方法也以定量研究为主,研究内容则集中于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的挖掘。
关键词:国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1引言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个体情绪调节在人的适应发 展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起,情 绪调节这一主题逐渐开始受到关注,卡普拉拉(1999 )、班杜拉(2003)等人在研究中首先发现个体对自身 情绪调节能力的信念决定情绪调节方面的个体差异,并且最早定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即 个体对自身能否有效调节自身各种情绪状态的自信程 度,包括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P O S)和管理消极情 绪效能感(NOS )。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1997)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具体表现类型之 一,强调自我效能感应该与情绪调节存在密切关联,属于研究情绪领域中一个创新研究方向。
2009年开 始,国内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研究重心转移到情绪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领域,目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 国内外情绪研究中的热点。
本文主要拟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这 3个维度出发,对近10年发表于CNKI核心期刊的国 内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深入了解国内情绪调 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提出研究展望。
2研究综述以CNKI核心期刊为检索工具,输入主题“情绪 调节”以及“自我效能感”对其进行高级检索,检索 到自2009年-2020年发表于S C I来源期刊、北大核 心、CSSCI、CSCD相关文献44篇。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干预及培养进行展望。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及培养一、情绪自我效能感概念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
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Schultz(1990)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等人提出。
Caprara等人(1999)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情绪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和能力,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干上有很大差异,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
Bandura等人(2003)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们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情绪调节技巧是一回事,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坚持运用这些技巧是另外一回事。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caprara等,200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形成、保持、回避和抑制能力的评价及对内部情绪调控的信心/信念(Caprara, Alessandri&Eisenberg, 2012)。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Watson &Tellegen(1985)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 POS)和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 NEG)。
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体验或表达注入快乐、热情、自豪等整形情绪的效能信念(Bandura etal ., 2003; Caprara & Gerbino , 2001) 。
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改善逆境或挫折事件引起的负性情绪以及避免被诸如愤怒、沮丧、失望等负性情绪几百之能力的信念。
Caprara等人(2008),把情绪自我调节自我效能感划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感受正性情绪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P OS),调节沮丧/痛苦情绪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despondency/distress ,DES )和调节生气/易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anger/irritation, ANG)。
Bandura等人从另外的角度阐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他们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识别自身情绪状态的效能感,理解自身对他人感受的效能感,管理正/负性情绪表达的效能感等。
这一思路从情绪调节能力出发,大大扩宽了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认识。
2.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在遭遇情绪事件时是否采取相应措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情绪,并最终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
Bandura 、Caprara 等人的研究显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使个体有效应对压力、提高人际关系质量、提高主观幸福感,还对亲社会行为、犯罪行为、抑郁、成瘾行为等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Bandura ,2001)。
但关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或者说自我效能感是如何发生作用的研究不多。
国内目前只有田学英(2012)在其博士论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结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中对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田学英通过构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认知重评和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模型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发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情绪的影响是以情绪调节策略中的认知重评为中介发挥作用的。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敢于突发的情绪事件,通过自身认知结构的调整(认知重评),以积极地思维化解消极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而对自己情绪调节能力信心不足的个体,只是被动的接受消极情绪,从而使自己陷入绝望的境地。
因此,认知重评是提升个体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优化人格倾向的重要途径和有利平台。
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1.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黄亚萍(2013)通过调查发现,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在性别、城乡、担任班干部情况、独生非独生、年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女生在调节积极情绪的效能感上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调节痛苦沮丧及生气愤怒的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
(2)来自城市的中学生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上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调节积极情绪的效能感水平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3)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情绪调节的总体水平及三个因子上的效能感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担任班干部的学生。
(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除在调节生气愤怒情绪的效能感上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均存在显著差异。
(5)不同年级的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不同,随年级增长呈现出动态变化,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调节痛苦沮丧情绪效能感、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到高一年级达到最高水平,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到高二年级达到最高水平,随机不断降低。
窦凯等人(2013)经过调查研究发现:(1)青少年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随着年级的升高呈波动发展的趋势,且随着年级的上升而逐渐下降,到高二时有所回升,但高三时又进入最低谷。
总体上,初中低年级学生在表达积极情绪和管理消极情绪方面的信心都要高于高中生;(2)青少年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而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并不存在性别差异。
表达积极情绪时,女生的自我效能感要好于男生,这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善于表达积极情绪; 在管理消极情绪时,男女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均较低,且低于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水平。
(3)来自城市的学生在表达快乐/兴奋情绪效能感和管理生气/愤怒/内疚/羞耻情绪效能感上要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得来自农村的学生在表达快乐、激动的情绪方面要比城市学生更加含蓄,农村的发展毕竟没有城市开放,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仍比较传统,在面对令人兴奋的事情时,不会欢呼雀跃的抒发喜悦之情,倾向于含蓄的自勉; 在面对消极情绪时,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的调节技巧而失去信心。
2.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个体情绪状态的重要变量。
探索引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改变的重要因素,寻找改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途径,不仅有利于个体情绪状态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个体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逐渐提升,学会在日常情绪体验上获得控制感,增强自信心,今儿将这种良好感觉扩展至自我认识的其他方面,带动整体自我认知的逐渐改善,甚至整个人格结构的改变。
(1)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人格因素已有研究表明,人格特质的两个维度,即外向性和神经质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最为密切。
张萍,卢家楣等人(2010)的研究发现,外向性如快乐、自我肯定等与表达积极情绪的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如恐惧、悲伤、内疚、敌意等与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
这些表现出人格特质对情绪信息加工的特质一致性效应,即个体会选择性地注意、回忆及处理与他们内在人格特质相和谐的信息。
另外,人格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要通过情绪调节策略这一中介变量发挥作用。
邵华,刘晓明等人(2006)的研究发现,人格的差异决定了情绪调节策略运用的不同,高外向型人格会增加积极应对策略的使用,减少消极应对策略的使用,神经质个体则与之相反。
(2)影响情绪自我效能的性别及年龄因素性别和年龄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已得到许多研究的证明。
文书锋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568名研究生进行的研究表明,女生表达积极情感的自我效能感要高于男生,而男生调节生气/愤怒的自我效能感和调节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感要好于女生。
在年龄维度上,因研究被试的不同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得分呈现出随年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
纵向研究则表明,男性以一种更加健全的调节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进入成年阶段。
但进入老年期后,男性反而表现出比女性更低的个人效能感。
女性调节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从成年早期到老年期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
性别和年龄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较为复杂,被试不同和研究方法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家庭影响因素首先,父母对孩子情绪状态的敏感性和言语沟通对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杨慧芳等人(1997)认为,如果父母对孩子情绪反应的方式是积极敏感的,并给孩子有效的言语指导,可以形成良好的父母控制模式,增强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父母对孩子情绪调节的敏感性和关心,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自身情绪有意识地注意和调节,从而促进良好情绪的保持。
其次,重视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及策略的使用。
个体通过“社会参照行为”,从父母的情绪调节方式与策略的使用中得到自身调节的线索。
“社会参照行为”即个体通过了解他人对某一情境的解释,并以此来形成自己对这一情境的理解的过程。
情绪调节效能感高的父母会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个体以父母作为良好情绪调节的社会参照,能够获取在何种情况下选用何种情绪调节方式的信息,这些行为会逐渐内化,最终成为个体良好情绪调节的重要组成成分。
最后,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容忽视。
提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前提是使用正确的情绪调节策略,而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贾海燕等人(2004)的研究发现,情感温暖与理解型教养方式与解决问题,即成熟型的情绪调节策略呈显著的正相关;父母的拒绝、否认及过度干涉和保护则会导致子女采用不成熟的情绪调节策略,导致负面情绪水平提高。
(4)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社会支持因素Caprara等人(1999)的研究发现,支持性的社会关系可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情绪和行为机制的质量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