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崤之战 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2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
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1)晋文公卒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3)国可得也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8)无礼则脱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10)以乘韦先四(11)为从者之淹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战争(16)敢犒从者冒昧(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三、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2、且(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3、以(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4、其(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代词,代军队)(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5、则(1)轻则寡谋(就,连词)(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第一篇: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二十一秦晋崤之战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
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1)晋文公卒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3)国可得也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8)无礼则脱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10)以乘韦先四(11)为从者之淹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战争(16)敢犒从者冒昧(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三、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2、且(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若潜师以来:发兵(2)秦师遂东:向东进军(向东出发?)(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砺”,磨;喂饱(6)子墨衰绖:染黑(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10)秦伯素服郊次:穿白色衣服(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2、名词作状语:(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3、形容词作名词:(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2)入险而脱:险境4、动词用作名词:(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2)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工作(3)围之不继:后援部队(4)奉不可失:送给的好机会(5)未报秦施:恩惠(6)三年将拜君赐:恩赐(7)寡君之以为戮:杀戮的对象5、使动用法:(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2)而以贪勤民:使……劳苦(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足(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6)败秦师于肴:使……败(7)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6、为动用法(1)秦不哀吾丧:为……哀悼(2)蹇叔哭之:为……而哭(3)可谓死君乎:为……死(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精编版1.战争背景:秦国和晋国是当时中国北方两个强大的国家,虽然晋国在继承性质上较为弱小,但仍然有很强的军事实力。
秦国的秦昭王统帅了强大的军队,秦晋崤之战是两国之间争夺霸权的一次决战。
2.战争起因:战争由于晋国国君楚灵王被秦灭后,为晋景公继任国君引发。
秦昭王乘机发动战争,企图将晋国吞并。
3.战争过程:秦昭王率军进攻晋国,晋国君主晋景公则在晋阳守城。
秦军包围了晋阳,晋景公见情况大不妙,转移军队到固始山抵抗。
然而,秦军通过将水泵送上山崤之下,将山洞内的水塞满,迫使晋军不得不退守山顶。
在激战中,秦军成功攻占了山顶,并围剿了晋军,最终晋军溃败,晋景公战死。
4.战争结果:秦晋崤之战是秦国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晋国也因此受到了重大打击,其国力锐减,陷入了长期的衰落阶段。
5.影响:秦晋崤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秦国逐渐崛起为中国的霸主,为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奠定了基础。
其次,晋国作为一个疆土辽阔的大国,从此开始走向衰落,为后来的齐国和韩国等国提供了政治和战略空间。
再次,秦晋崤之战也引发了后来的一系列战争,如秦赵之战和秦魏之战等,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6.战争策略:秦昭王在战争中采用了一些重要的战略。
首先,他意识到山地战的优势,利用山地地形将晋军困于固始山,难以退兵。
其次,他还利用水泵技术将水导入山洞,迫使晋军退守山顶,使其易于攻击。
秦昭王的战略决策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7.李斯的贡献:李斯是秦昭王的重要谋士,在秦晋崤之战中提供了决策和策略上的支持。
他建议利用水泵技术围攻固始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李斯在后来的秦国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一位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理论家。
总之,秦晋崤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对秦国和晋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秦国建立统一的基础,也对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地理范围产生了重要变化。
这场战争中的策略和决策也对中国军事战略和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晋殽之战》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避”,躲避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满足3.堕军实而长寇仇堕通“隳”,毁坏4.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缧”,捆犯人的绳索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通“砺”,磨砺二、古今异义君命大事古义:战争今义:重大的事情三、一词多义①超乘者三百乘(sheng) 名词,兵车乘②超乘(sheng)者三百乘量词,辆③以乘(sheng)韦先,牛十二犒数词,四④因利乘(cheng)便动词,趁着⑤公与之乘(cheng),战于长勺动词,乘车①秦师过周北门/宫车过也动词,经过②孤之过也/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名词,过错过③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动词,犯错④以其境过清,不可就居(《小石潭记》)副词,过分⑤《过秦论》动词,指责,责备①击之,必大捷焉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焉②余收尔骨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从(在)那/这里③且焉置土石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④君何辱讨焉代词,相当于“之”,译为“他们”⑤杀鸡焉用牛刀疑问代词,“怎么,哪里”⑥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语气助词,句中表停顿,不译⑦盘盘焉,囷囷焉助词,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①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语气副词,表反问(反诘),难道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商量,还是其③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恐怕④吾子取其麋鹿指示代词,那/那里⑤其一犬坐于前指示代词,其中的⑥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他们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他们的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若潜师以来师:发兵(2)秦师遂东东:向东进军(3)左右免胃而下下:下车(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市:做买卖(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磨砺秣:喂(6)子墨衰绖墨:染黑(7)遂墨以葬文公墨:穿黑色丧服(8)晋于是始墨墨:穿黑色丧服(9)秦伯素服郊次素服:穿素服(10)武夫力而拘诸原力:花力气2.名词作状语秦伯素服郊次郊:在郊外3.形容词作名词(1)劳师以袭远远:远方的国家(2)人险而脱险:险境4.动词用作名词(1)则束载、历兵、马矣载:装载之物(2)行则备一夕之卫卫:保卫工作(3)围之不继继:接续的部队(4)奉不可失奉:奉送的机会(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施:施舍的恩惠(6)三年将拜君赐赐:恩赐(7)寡君之以为戮戮:杀戮的对象5.使动用法(1)劳师以袭远劳:使......劳累(2)而以贪勤民勤:使......劳苦(3)以闲敝邑闲:使......安闲(3)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辱:使......受辱6.为动用法(1)蹇叔哭之哭:为......哭(2)秦人不哀吾丧而伐我同姓哀:为......哀悼五、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句(1)尔何知(“何”作宾语前置)(2)何施之为(“何”作宾语前置)2.状语后置句(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于东门之外”作状语后(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于周”作状语后置)(3)吾子淹久于敝邑(“于敵邑”作状语后置)(4)败秦师于殽(“于殺”作状语后置)(5)使归就戮于秦(“于秦”作状语后置)六、重点句子翻译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译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着,《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
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1)晋文公卒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3)国可得也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8)无礼则脱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10)以乘韦先四(11)为从者之淹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战争(16)敢犒从者冒昧(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三、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2、且(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3、以(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4、其(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代词,代军队)(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5、则(1)轻则寡谋(就,连词)(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
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1)晋文公卒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3)国可得也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8)无礼则脱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10)以乘韦先四(11)为从者之淹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战争(16)敢犒从者冒昧(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三、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ﻫ(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2、且(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ﻫ3、以(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ﻫ(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ﻫ(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4、其(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ﻫ(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代词,代军队)(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5、则(1)轻则寡谋(就,连词) ﻫ(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
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1)晋文公卒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3)国可得也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8)无礼则脱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10)以乘韦先四(11)为从者之淹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战争(16)敢犒从者冒昧(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三、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2、且(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3、以(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4、其(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代词,代军队)(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5、则(1)轻则寡谋(就,连词)(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秦晋肴之战》文言知识点《秦晋殽之战》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避”,躲避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满足3.堕军实而长寇仇堕通“隳”,毁坏4.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缧”,捆犯人的绳索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通“砺”,磨砺二、古今异义君命大事古义:战争今义:重大的事情三、一词多义①超乘者三百乘(sheng) 名词,兵车乘②超乘(sheng)者三百乘量词,辆③以乘(sheng)韦先,牛十二犒数词,四④因利乘(cheng)便动词,趁着⑤公与之乘(cheng),战于长勺动词,乘车①秦师过周北门/宫车过也动词,经过②孤之过也/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名词,过错过③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动词,犯错④以其境过清,不可就居(《小石潭记》)副词,过分⑤《过秦论》动词,指责,责备①击之,必大捷焉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焉②余收尔骨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从(在)那/这里③且焉置土石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④君何辱讨焉代词,相当于“之”,译为“他们”⑤杀鸡焉用牛刀疑问代词,“怎么,哪里”⑥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语气助词,句中表停顿,不译⑦盘盘焉,囷囷焉助词,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①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语气副词,表反问(反诘),难道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商量,还是其③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恐怕④吾子取其麋鹿指示代词,那/那里⑤其一犬坐于前指示代词,其中的⑥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他们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他们的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若潜师以来师:发兵(2)秦师遂东东:向东进军(3)左右免胃而下下:下车(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市:做买卖(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磨砺秣:喂(6)子墨衰绖墨:染黑(7)遂墨以葬文公墨:穿黑色丧服(8)晋于是始墨墨:穿黑色丧服(9)秦伯素服郊次素服:穿素服(10)武夫力而拘诸原力:花力气2.名词作状语秦伯素服郊次郊:在郊外3.形容词作名词(1)劳师以袭远远:远方的国家(2)人险而脱险:险境4.动词用作名词(1)则束载、历兵、马矣载:装载之物(2)行则备一夕之卫卫:保卫工作(3)围之不继继:接续的部队(4)奉不可失奉:奉送的机会(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施:施舍的恩惠(6)三年将拜君赐赐:恩赐(7)寡君之以为戮戮:杀戮的对象5.使动用法(1)劳师以袭远劳:使......劳累(2)而以贪勤民勤:使......劳苦(3)以闲敝邑闲:使......安闲(3)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辱:使......受辱6.为动用法(1)蹇叔哭之哭:为......哭(2)秦人不哀吾丧而伐我同姓哀:为......哀悼五、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句(1)尔何知(“何”作宾语前置)(2)何施之为(“何”作宾语前置)2.状语后置句(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于东门之外”作状语后(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于周”作状语后置)(3)吾子淹久于敝邑(“于敵邑”作状语后置)(4)败秦师于殽(“于殺”作状语后置)(5)使归就戮于秦(“于秦”作状语后置)六、重点句子翻译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译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着,《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
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1)晋文公卒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3)国可得也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8)无礼则脱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10)以乘韦先四(11)为从者之淹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战争(16)敢犒从者冒昧(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三、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2、且(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4、其(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代词,代军队)(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5、则(1)轻则寡谋(就,连词)(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着,《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
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1)晋文公卒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3)国可得也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8)无礼则脱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10)以乘韦先四(11)为从者之淹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战争(16)敢犒从者冒昧(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三、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2、且(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3、以(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4、其(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代词,代军队)(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5、则(1)轻则寡谋(就,连词)(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着,《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
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1)晋文公卒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3)国可得也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8)无礼则脱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10)以乘韦先四(11)为从者之淹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战争(16)敢犒从者冒昧(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三、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2、且(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3、以(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4、其(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代词,代军队)(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5、则(1)轻则寡谋(就,连词)(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着,《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
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1)晋文公卒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3)国可得也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8)无礼则脱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10)以乘韦先四(11)为从者之淹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战争(16)敢犒从者冒昧(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三、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2、且(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3、以(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4、其(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代词,代军队)(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5、则(1)轻则寡谋(就,连词)(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着,《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
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1)晋文公卒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3)国可得也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8)无礼则脱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10)以乘韦先四(11)为从者之淹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战争(16)敢犒从者冒昧(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三、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2、且(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3、以(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4、其(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代词,代军队)(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5、则(1)轻则寡谋(就,连词)(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秦晋崤之战》重点文言知识编辑人:王月华第一段1、庚辰:庚辰日(干支纪日,特指鲁僖公32年12月10日)2、将殡于曲沃:状语后置句,将于曲沃殡;殡,停柩待葬(古代风俗,人死先停柩,然后择日安葬)3、卜偃:bǔyǎn,晋卜筮之官,姓郭名偃4、将有西师过轶我:过,经过;轶,越过5、必大捷焉:语气词第二段1、若潜师以来:相当于“而”表修饰2、穆公访诸蹇叔:访,咨询;诸,之于;秦穆公向蹇叔咨询这件事情3、劳师以袭远:劳,使……劳累;以,表目的,来;远,adj-n,远方的国家4、无乃不可乎:无乃……乎,固定结构,大概,恐怕……5、师之所为,郑必知之:结构助词,的6、勤而无所,必有悖心:怨恨之心7、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表反问的语气词,可译为“难道”8、公辞焉:辞,不接受;焉,代词,他的意见9、召孟明、西乞、白乙:姓百里,名视,字孟明;姓蹇,名术,字西乞;姓蹇,名丙,字白乙10、使出师于东门之外: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使之于东门之外出师11、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取独,做宾语12、公使谓之曰:对……说13、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宾语前置句,尔知何;你知道什么?你如果在中寿的年龄死去,你墓上的树也该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这是骂蹇叔早就该死了。
中寿约指活到六七十岁,蹇叔大约已七八十岁,过了中寿的年龄。
)第三段1、蹇叔之子与师:yù参与2、晋人御师必于崤:状语后置句,晋人必于崤御师3、崤有二陵焉:语气词4、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5、必死是间:省略句,必死于是间;是,指示代词6、余收尔骨焉:状语后置句,余焉收尔骨;焉,兼词,于之第四段1、秦师遂东:n-v,向东进发第五段1、左右免胄而下:偏正结构,表修饰2、超乘者三百乘:……的士兵3、秦师轻而无礼:轻,轻狂放肆;而,连词,表并列4、无礼则脱:轻慢、疏忽大意5、入险而脱:表转折第六段1、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状语后置句,郑商人弦高将于周市;市,n-v做生意2、以乘韦先:乘,古时一辆车四匹马拉,因此,乘做四字用;韦,加工过的熟牛皮;先,adj-v 作为先行礼物3、牛十二犒师:定语后置句,十二牛犒师4、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吾子,您;步师,行军;5、敢犒从者:敬词,冒昧地6、为从者之淹:因为7、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就,有假设意味8、且使遽告于郑:且,并且;遽,立即第七段1、使皇武子辞焉:辞,致辞;焉,语气词或者兼词“于之”做状语后置句2、吾子淹久于敝邑:状语后置句,吾子于敝邑淹久3、为吾子之将行也:为,使得;之,取独,做宾语4、以闲敝邑:使动第八段1、吾其还也:加强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2、灭滑而还:连词,表顺承第九段1、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以,因为2、其为死君乎: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为,因为3、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哀叹4、何施之为:何……为,固定结构,为什么呢?5、子墨衰绖:n-v染黑,衰绖都是白色,古代以白色为不利,故用墨染之以免不利。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着,《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
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1)晋文公卒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3)国可得也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8)无礼则脱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10)以乘韦先四(11)为从者之淹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战争(16)敢犒从者冒昧(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三、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2、且(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3、以(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4、其(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代词,代军队)(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5、则(1)轻则寡谋(就,连词)(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
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1)晋文公卒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3)国可得也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8)无礼则脱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10)以乘韦先四(11)为从者之淹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战争(16)敢犒从者冒昧(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三、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2、且(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4、其(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代词,代军队)(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5、则(1)轻则寡谋(就,连词)(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
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1)晋文公卒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3)国可得也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8)无礼则脱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10)以乘韦先四(11)为从者之淹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战争(16)敢犒从者冒昧(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三、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2、且(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4、其(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代词,代军队)(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5、则(1)轻则寡谋(就,连词)(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二十一晋崤之战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
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1)晋文公卒死(2)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3)国可得也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8)无礼则脱不谨慎(9)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10)以乘韦先四(11)为从者之淹停留(12)未报施而伐其师恩惠(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14)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战争(16)敢犒从者冒昧(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三、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2、且(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3、以(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2)使归就戮于,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4、其(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代词,代军队)(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5、则(1)轻则寡谋(就,连词)(2)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原来已经,副词)6、为(1)师之所为,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2)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3)为从者之淹(因为)(4)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5)莱驹为右(担任,动词)7、乘(1)超乘者三百乘(兵车)(2)超乘者三百乘(辆)(3)以乘韦先(四)8、无(1)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不)(2)勤而无所(没有)9、过(1)师过周北门(经过)(2)孤之过也(过错)10、间(1)必死是间(中间)(2)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11、得(1)国可得也(得到)(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获得)12、及(1)及滑(到)(2)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追到)13、谋(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谋略)(2)谋及子(考虑)14、而(1)勤而无所(却)(2)哭而送之(表修饰0(3)左右免胃而下(表顺接)(4)师轻而无礼(而且)(5)灭滑而还(顺接)(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表顺接)(7)入险而脱(却)15、之(1)何施之为(宾前标记)(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他们)(3)吾闻之(这种说法)(4)夏后皋之墓也(的)(5)之有原圃,犹之有具囿也(取独)16、免(1)左右免胃而下(脱下)(2)若从君惠而免之(赦免)四、通假字:(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2)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甘心(4)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毁坏(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6)乡师而哭:通“向”(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通“砺”磨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若潜师以来:发兵(2)师遂东:向东进军(向东出发?)(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4)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砺”,磨;喂饱(6)子墨衰绖:染黑(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9)先轸朝,问囚:上朝(10)伯素服郊次:穿白色衣服(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2、名词作状语:(1)伯素服郊次:在郊外3、形容词作名词:(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2)入险而脱:险境4、动词用作名词:(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2)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工作(3)围之不继:后援部队(4)奉不可失:送给的好机会(5)未报施:恩惠(6)三年将拜君赐:恩赐(7)寡君之以为戮:杀戮的对象5、使动用法:(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2)而以贪勤民:使……劳苦(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足(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6)败师于肴:使……败(7)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6、为动用法(1)不哀吾丧:为……哀悼(2)蹇叔哭之:为……而哭(3)可谓死君乎:为……死(4)文嬴请三帅;夫人请之:为…….请求六、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1)尔何知!(2)何施之为?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犒师3、介词结构后置:(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2)商人弦高将市于周(3)吾子淹久于敝邑(4)败师于肴(5)使归就戮于七、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1、表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唯……是(强调语气。
如唯利是图。
“是”起宾语前置作用,无意义,“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比谁更......)何......为(为什么……......呢)何……之(如何罪之有)不亦……乎(不是……吗)以……为(把……怎么样)八、课文分析1、在晋崤之战中,矛盾十分复杂。
课文前四段主要写到哪些矛盾?(1)与的矛盾。
(2)国部又有主出师的反对出师的矛盾。
2、课文后面几段主要写哪些矛盾?(1)与晋的矛盾。
(2)晋国部又有主伐师和反对伐师、同意纵囚的矛盾。
3、文章主旨。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
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
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
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文章作者对、晋、三国持怎样的态度?①在偷袭这件事上,作者抑扬。
潜师袭不义;国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晋崤之战中,作者抑扬晋。
“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军。
③在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
晋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国始终赞扬。
与、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国,反对国恃强凌弱。
“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4、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军东进为经(线索),以、晋、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崤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嬴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国已知悉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5、人物性格特点蹇叔: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忠心耿耿弦高:忠心爱国,机警灵活原轸:多谋善断,忠直刚烈穆公:刚愎自用,知错能改王满:观察敏锐,聪颖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