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阅读附答案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阅读附答案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阅读附答案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阅读附答案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阅读附答案

明代的科学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以兴起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明史·选举二》:“科目者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題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由于八股文成为成为官方所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而一般文土如果想通过科举这一关,跻身仕宦的行列,势必要对这种应试程文苦苦研习。这就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从表现特点来说,明代兴起的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它的对偶性。明成化以前,八股文的句式基本上还是“或对或散,初无定式”,显得比较自由。成化以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八股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应该说,对偶句式并不是八股文的独创,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早在先秦诗文中就已应用。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种以偶句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即骈文。唐宋时代,骈文的句式更趋严整。八股文的成熟,与它吸取古代骈文的艺术体制显然是分不开的。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间,八股文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创作名家,如王鏊、钱福。尤其是王鏊,为八股文制作的一位大家,被人推崇,他的名篇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层层展开,结构紧凑,对偶工整,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当中,较有名气的则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除此之外,如茅坤、瞿景淳也是当时八股文制作的大家。归有光、唐顺之、茅坤等人是唐宋文风的推崇者,称“唐家派”,他们时或将古文作法融入八股文之中,从而给八股文创作带来某些新的特点。

到了明代后期,八股文的创作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一些作家身处不断更迁的时代环境,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赵南星、汤显祖、陈子龙、黄淳耀等。他们在八股文中往往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上讲究灵活多变,不是一味地刻求成式。

本来,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而存在,是无可厚非的。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曾对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而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同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委靡不振的创作风气。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节选自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代的科举制度继承了唐宋的科举体制,考试的科目一样,只是考试方法有了一些变化,变成了以八股取士。

B. 对偶句式在先秦诗文和南北朝的骈文中都有应用,明代成化以后对偶句式成了八股文的一个重要标签。

C. 明代唐宋派作家主张回归唐宋文风,并将这一理念应用在八股文创作中.让这一时期的八股文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D. 时代环境的变化让明后期的作家敢于在创作中运用灵活的手法关注现实

和抒发情感,打破了八股文的写作体例.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太祖和刘基让“四书五经”成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并规定了科举考试的文体要求,让无数文士深陷其中。

B.明代八股文的风靡。促进了文人努力反复实践八股文的写作,以期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宦的行列。

C.八股文发展到成熟的标志就是有了一套固定的写作模式,王蘼的名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堪称模板。

D.八股文内容上的狭窄,形式上的古板,禁锢了文人的思维,使创作缺乏生机,影响了明代文学的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股文对于加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藩篱、维护孔孟之道的正统地位、统一广大士子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B.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对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C.明清文学要有大的发展,需要从代圣人立言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努力地冲破八股格式的束缚,注入新的血液。

D. 只要改变八股文官方文体的属性,从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变革,明清两代的文学创作就会一扫死气沉沉的局面。

参考答案

1、A

2、A

3、C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八股文的定型及其相关问题

八股文的定型及其相关问题 内容提要:明代科举考试中的四书文在成化十一年乙未科会试演化成一种新的范式,即在文章的主体部分用接连而八的对句完成对题目的论述,这种独特的四书文被称为八股文,并且逐渐取代四书文成为制义的通称。最初这种格式大多是在单句题中出现,之后逐渐涵盖其他类型的题目,成为成化、弘治以后最通行的制艺范式。在这个过程中,会元王鏊之元墨及主考丘濬之程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四书文之所以演变为八股文,既有历史的借鉴,亦有时代的创新;同时也是作为科举文体的两个主体——考官与举子双方互动的结果。 关键词:八股文/辨体/成化乙未科会试/元墨/程文 一八股辨体 关于八股文出现的年代,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王安石制作说。梁章钜《制义丛话》“例言”云:“宋王半山始作制义,《宋史》本传中无此语,不知起自何时,近人所见,则俞桐川《百二十名家选》所录而已。”①

(二)太祖与刘基制定说。《明史?选举志》云:“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② (三)洪武说。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会元黄子澄元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文,即被视为“有明一代制义之祖”,梁章钜引徐存庵之言曰:“此为文章之始,自应首录,以存制义之河源也。”(《制义丛话》卷四) (四)永乐说。永乐七年己丑会试第二名杨慈墨卷《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节》文,有论者由此文认为:“早在永乐初年,标准的八股文格式即已出现,故可推想,八股格式当在永乐末期便已基本定格。”③ (五)成化说。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条云: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正一反,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其两扇立格,则每

八股文入教材

八股文入教材 新学期伊始,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高二学生翻看自己的语文教材时发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篇八股文将是他们接下去要学习的内容。除此之外,新教材选编的八股文还包括明朝初期王鏊的殿试之作《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和曾国藩的《与诸弟书》。(9月3日中国新闻网) 为了让学生们的写作“有体”,新学期伊始,杭州市高级中学在沿用多年的语文教材基础上,做了些许改动,在新教材中选编了三篇八股文,以此来对孩子们进行写作指导。面对改编后的高中教材,不少网友,尤其是家有高中生的家长们纷纷表示质疑,认为此举很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高考。究竟“八股文入教材”会不会对孩子们的高考产生不良影响?我们不得而知,毕竟这次课改才刚开始,后续影响如何我们无法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八股文入教材”只是一次聊胜于无的教材拓展与外延。 当地教育界之所以将八股文选编入高中语文教材,看起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方面,是出于对贡院文化的尊重。在杭州当地人人都知道,杭州高级中学的建校所在地正是古代读书人参加科考的浙江省贡院的旧址。 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孩子们“无体写作”的纠偏与指引。信息爆炸时代,孩子们的眼界更为开阔,思维更为活跃,在作文写作中当然也不缺乏好点子、好素材。然而,开阔的眼界与活跃的思维,同时也凸显出它的弊端,那就是很多时候孩子们写出的作文没有题材可言,

甚至连基本的题材要素都不具备。比如写出的新闻报道读起来像散文,写出的散文似议论文等等。在当地教育人士看来,如果在语文教材中选编一些以体式严谨著称的八股文,用以指导孩子们学写“有体作文”,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大胆而积极的尝试。 然而在笔者看来,尽管“八股文入选教材”流露出当地教育人士的良苦用心,但恐怕只是一次聊胜于无的教材拓展与外延,部分教师借力八股文指导学生“有体写作”的希望,可能只是一番美好愿景而已。原因就在于,八股文退出教育舞台,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教育进步的必然,而看起来“刻板”有余的八股文,这一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显然与当下主流的教育观显得格格不入。如果将其再次引入教材,引领教育,无疑是在开“历史的倒车”。除此以外,仅凭教材中零星点缀的三篇八股文,就想让学生们学习其思维的过程,了解其中的由浅入深、起承转合,指导孩子们“有体写作”恐怕有点儿不现实。毕竟,八股文并不符合大众的语言习惯,不仅读起来结结巴巴,理解起来更是云蒸雾罩,对少数天资聪颖的孩子来说,恐怕也只是“囫囵吞枣”罢了。 当然了,笔者这么说,倒不是对八股文的价值予以否定,毕竟八股文曾长盛六百年而不衰。但它的价值最好的表现形式和体现之处还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和文明进步的见证,而不是出现在课堂上、书本中,来所谓地指导学生们“有体写作”。 所以说,“八股文入选教材”只是一次教材的拓展与外延,仅供孩子们拓展知识的涉猎面和了解古代文化所用。如果借力八股文指导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阅读附答案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阅读附答案 明代的科学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以兴起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明史·选举二》:“科目者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題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由于八股文成为成为官方所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而一般文土如果想通过科举这一关,跻身仕宦的行列,势必要对这种应试程文苦苦研习。这就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从表现特点来说,明代兴起的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它的对偶性。明成化以前,八股文的句式基本上还是“或对或散,初无定式”,显得比较自由。成化以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八股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应该说,对偶句式并不是八股文的独创,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早在先秦诗文中就已应用。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种以偶句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即骈文。唐宋时代,骈文的句式更趋严整。八股文的成熟,与它吸取古代骈文的艺术体制显然是分不开的。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间,八股文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创作名家,如王鏊、钱福。尤其是王鏊,为八股文制作的一位大家,被人推崇,他的名篇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层层展开,结构紧凑,对偶工整,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当中,较有名气的则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除此之外,如茅坤、瞿景淳也是当时八股文制作的大家。归有光、唐顺之、茅坤等人是唐宋文风的推崇者,称“唐家派”,他们时或将古文作法融入八股文之中,从而给八股文创作带来某些新的特点。 到了明代后期,八股文的创作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一些作家身处不断更迁的时代环境,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赵南星、汤显祖、陈子龙、黄淳耀等。他们在八股文中往往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上讲究灵活多变,不是一味地刻求成式。 本来,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而存在,是无可厚非的。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曾对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而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同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委靡不振的创作风气。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节选自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代的科举制度继承了唐宋的科举体制,考试的科目一样,只是考试方法有了一些变化,变成了以八股取士。 B. 对偶句式在先秦诗文和南北朝的骈文中都有应用,明代成化以后对偶句式成了八股文的一个重要标签。 C. 明代唐宋派作家主张回归唐宋文风,并将这一理念应用在八股文创作中.让这一时期的八股文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D. 时代环境的变化让明后期的作家敢于在创作中运用灵活的手法关注现实

大清朝状元 八股文范文

八股文范文 八股文---这种在中国绝种百年的东西,相信大家都听过它的名字,但到底什么样子,极少有人看到。今从邓云乡老先生的有关文章中摘录一篇八股文的典型范文,和大家一起观赏,就当看个古董。如果哪位朋友能看懂,并把它翻译成大家都能理解的现代语言,或者能对该文进行点评,请出手。 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清代人写的文章。其难懂的程度超过秦汉以来的文章。看了这个范文,我才明白清代文章的难读,全是考八股文训练出来的文人写的。 八股文的现代定义(从词典抄的):八股文,明清两朝考试制度规定的文体。始于明朝永乐年间。规定每篇文章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中,每个部分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一副对联)合起来共八股。八股文的字数规定为300字以上,450字以下,嘉庆时期放宽到600字以下。 介绍的这篇八股文范文作者是:韩菼。他的简历如下。 韩菼---清代初年八股文名家,江南长洲人(即现在苏州),官作到礼部尚书。韩菼在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考中状元。死后,乾隆朝追谥“文懿”。乾隆对他的评语是:“菼,雅学绩文,湛深经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楷则”。就是说他所写的八股文,是典型范文。 [题目] 注:方括号内的文字是我加的,不是原文的文字,为了方便朋友们理解文章。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手]

浅析明朝八股文的出现1

浅析明朝八股文的出现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历史学专业2006级1班陕西汉中 723001) 指导老师: [摘要]:确立于明朝的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 采用时间长达数百年, 影响之深远, 恐怕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因此,深入研究和考察八股文的产生,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更深刻的了解八股文。 [关键字]:八股文明朝背景出现 引言:八股文从明代产生到晚清终结,历时几百年。它不仅是科举考试文体之一,也是旧时文人普通修习的一种特殊文章体裁。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和政治、教育、文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给予中国文化以很深的影响。然而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研究其产生的背景将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它。 一、明朝八股文出现的背景 科举考试文体八股文是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而发展,它的形成并非由某人或某几个人或某个权威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制定的,它是在历史的过程中,伴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由众多的人参与不断修补完善的结果。 1、八股文产生的源渊 就八股文的起源而言,说法颇多。商衍鎏认为起源于王安石改革时的以诗赋取代经义。郑灏若《四书文源流考》谓:“《四书》之文,源于经义,刨自荆公。”[1] 卷八从科举文体的渊源来看,“说八股文源于宋代经义是比较近于事实也比较近于文体本质的说法,也是学术界普遍比较认可的看法”。[2]P137而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一书中认为八股文起源于宋,行于元,最后形成于明朝。关于八股文形成的时间。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下册中认为。八股取士的实施从洪武三年(1370年)就开始了。[3]P88但是国内另一学者金诤则认为,八股文的正式形成是明代成化年间。 [4]P197 2、八股文出现的社会背景 明王朝是在农民起义的白骨堆上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经历并领导了元末农民运动,他深刻知道人民的反抗对统治者构成的威胁,因此在称帝之后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在发展生产与缓和阶段矛盾的同时,制定了很多强化其统治地位的政策。这些政策,一方面是加强其国家机器,建立强大的军事机构,制定“大明律”,设立锦衣卫和东西厂等特务机构,对人民进行监视和镇压,另一方面则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人民加强控制,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明初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措施主要有: 第一,大力提倡儒家道统和程朱理学。 明太祖称帝后即大力提倡儒学,封孔子为“至圣先师”,规定四书、五经为国子监功课,并把程朱理学定为官方哲学。明成祖朱棣命胡广、杨荣等编《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理性大全》,这三种“大全”,大都是程朱理学家们的著作,朝廷明令全国各地“生员”必须把它们当作必读书,规定国子监及地方学校都要“以孔子所定经书诲诸生,毋以‘仪秦纵横’坏其心术。”官方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第二,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控制。 明初为了使知识分子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而就范,对知识分子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政策。朝廷明令“士大夫不为君用者,罪该抄杀”、用高压手段对怀有二心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残酷

明朝那些事儿摘抄八股文

明朝那些事·摘抄 长期的困难生活,最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难后,只能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另外一些人虽然也不得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但他们的心从未屈服,他们不断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是的,即使你拥有人人羡慕的容貌,博览群书的才学,挥之不尽的财富,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此诚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 文天祥的行为告诉了所有的人,肉体可以被征服,但道义是不 会被征服的。 这种道义,不但属于每一个人,也属于他们的国家,民族。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一篇正二八经的八股状元文 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手]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起股]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中股]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科举制度什么时候发展成为八股文

八股文形成时间小考 摘要: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用以选士取材的一种专用文体,为朱元璋创立科举制度是所创立。其文有三个特征:“略仿宋经义”,“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其文体结构严格,共有两大部分,正文部分又分八股。洪武十七年,八股文已初具模式;洪武十四年,大体定型;永乐年间,基本定型。 关键词:八股文格式发展 八股文是一种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又叫制义、制艺、经义、时文等。它培育了成千上万的名臣官吏,同时又摧残扼杀了许多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它有效提高了读书人的思维能力,同时又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想:总之,在八股文身上存在优点的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弊端。明清两朝的许多士人对八股文的态度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有“薛夫子”之称的明代大儒薛暄就说:“虽曰科目以文章取士,然必根于义理,能发明性之体用者始预选列,类非词章无本者之可拟也。”①李贽也曾把八股文称为“古今至文”,他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②与此相反,顾炎武在总结明朝灭亡时指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③龚自珍早期也曾久困科场,对八股文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科场之文毫无用处,到后期便一火烧毁平生所作八股时文。正确把握八股文,对弄清明清两代的历史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明代八股文开始着手,因为这是八股文的源头。那么八股文到底形成于明代的那个时间段呢?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此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八股文的初创 八股文为朱元璋建立科举制度时所创制。洪武十三年(1370年)朱元璋颁布开科取士的诏令。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同年八月“京师及各行省开乡试。初场试《四书》疑问,本经义及《四书》义各一道”,所采用的仍是元代的格式。由于朱元璋对以此标准选拔出来的官吏不满意,在洪武六年(1373年)下令暂停科举,经过几年的思考和比较,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诏令重开科举。据《明史·选举志》记载,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始定科举之式,命礼部颁行 各省,后遂以为永制”。那么这一年定下的科举考试的文体格式是什么样的呢?用《明史·选举志》的说法就是: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可见其格式有三个特征: 1、“略仿宋经义”。据倪士毅《作义要诀》所述,宋代经义“至宋季则其篇甚长,有定格律:首有破题,破题之下有接题(接题,第一接,或二三句,或四句下反接,亦有正说而不反说者),有小讲(小讲後有引入题语,有小讲上叚,上叚毕有,过叚语,然後有下叚),有缴结。以上谓之冒子,然後入官题,官题之下有原题(原题有起语、应语、结语,然後有正叚,或又有反叚,次有结缴),有大讲(有上叚,有过叚,有下叚),有馀意(亦曰从讲),有原经,有结尾。篇篇按此次序,其文多拘於捉对,大抵冗长,繁复可厌”可见,在南宋的时候,经义的格式已初具八股格式。 2、“代古人语气为之”。这是明代八股与宋、元经义的不同之处。宋代经义中虽然有“顺口气”的做法,但并不普遍。要做到“代古人语气为之”,也就是通常说的代圣贤立言,就必须根据题目取揣摩古人在当时的语境下的所思所想,在此基础上,设身处地地代圣贤立言。到做到这点,对儒家经典必须吃得很透,悟得很深,并且能融会贯通才行。 3、“体用排偶”。这是八股文格式的最大特点,在南宋制义中已经出现,但明代经义更加

[八股文范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 八股文是什么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领导人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概念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两股互相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 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 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八股文最初是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 但后来由于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这个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反对。 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举制度弊端的替罪羊。 同时八股文的题目出自《论语》和《孟子》,新意不足,甚至有割裂原句拼凑出题目的现象。更有甚者,一次出题的题目只有标点,难为了大多数考生。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 __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 __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概念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两股互相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

八股文经典范文

八股文xx 八股文---这种在中国绝种百年的东西,相信大家都听过它的名字,但到底什么样子,极少有人看到。今从邓云乡老先生的有关文章中摘录一篇八股文的典型范文,和大家一起观赏,就当看个古董。如果哪位朋友能看懂,并把它翻译成大家都能理解的现代语言,或者能对该文进行点评,请出手。 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清代人写的文章。其难懂的程度超过秦汉以来的文章。看了这个范文,我才明白清代文章的难读,全是考八股文训练出来的文人写的。 八股文的现代定义(从词典抄的): 八股文,明清两朝考试制度规定的文体。 始于明朝永乐年间。规定每篇文章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中,每个部分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一副对联)合起来共八股。八股文的字数规定为300字以上,450字以下,嘉庆时期放宽到600字以下。 介绍的这篇八股文xx作者是: xx菼。他的简历如下。 韩菼---清代初年八股文名家,江南长洲人(即现在苏州),官作到礼部尚书。 韩菼在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考中状元。死后,乾隆朝追谥“文懿”。乾隆对他的评语是: “菼,雅学绩文,湛深经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楷则”。就是说他所写的八股文,是典型范文。 [题目]注: 方括号内的文字是我加的,不是原文的文字,为了方便朋友们理解文章。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 故特谓之曰: 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手]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起股]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中股]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

第十章 明代八股文

第十章明代八股文 古代文学课程 明代八股文研究 主讲人:吴承学教授 教学大纲 序言 第一讲、从八股文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 第二讲、八股文之形成及基本结构 第三讲、八股文形态举例 第四讲、关于代人立言 第五讲、关于守经遵注 第六讲关于八股文的语体 第七讲八股文及其理论与文学创作 第八讲八股文对明人心态之影响 第九讲关于对八股文的评价 序言 一、何谓八股文: 明清“八股文”的名称最为繁多,如八比、时文、时艺、时义、制艺、经义、制义、四书文等。其中经义、制义、四书文的名称比较正式,但八股文却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称呼。 二、八股文研究的意义: ,、八股文是中国古代文体中“臭名”最为昭著的一种文体,甚至“八股”的含义

已经远远超越文章学领域,而成为僵化、教条、死板、保守、顽固、无用、无聊的同义词。因此,八股文也就往往被悬置在学术研究的范围之外。 ,、八股本身是否有价值与对其研究的价值不可混为一谈。八股文毕竟是风行数百 年、关系到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文体。八股是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影响最大的文体之一。不弄清八股文,也就难以深刻地研究明清文学,也难以真切地认识明清文人的生活状况与心态。基于这种原因,我们拟对明代八股文文体及其影响进行粗浅的探讨。 第一讲、从八股文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 一、八股文起源诸说举要: 1( 源于唐代墨义说。 梁杰《四书文源流考》:“其源盖出于唐之帖经墨义” 周以清《四书文源流考》:“制艺亦称帖括,即唐帖经,亦称经义,即唐墨义。” 唐代的明经考试分为“帖经”与“墨义”,“墨义”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问答。墨义之式是非常简单的记忆题目,完全没有考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可以看出唐代的帖经墨义与明代八股文差别相当大。(参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三》所举“墨义之式”) 2(源于宋代经义说。 郑灏若《四书文源流考》:“四书之文原于经义,创自荆公。” 侯康《四书文源流考》:“神宗熙宁四年用王安石议,更定科举法,罢诗赋、帖经、墨义,……经义之兴始此。” 杨懋建《四书文源流考》:“自宋熙宁四年始用王安石之议,罢词赋,专用经义取士,而四书文以昉。”

明清八股文

明清八股文 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而科举也有几种考试文体。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用的一种文体,也称“制艺”、“时文”。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固定了当时的人们的思想,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导致了后世人们对八股文的深痛恶绝。认为八股文有弊无利的不正确认识。对八股文我们要从客观的角度进行辨析。 关键词:八股文科举批判封建思想危害文化 一、前言 中国当前掀起了一股公务员热,虽然国家对公务员考试一再限制,但考取的比例还是居高不下,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在于国于民都存在各种问题。引起这些的是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受以前固定思维的影响,认为考上公务员就是抱了个“铁饭碗”,不再为生活而奔波了。古时科举考试有几种文体,八股文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种,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不过我们记住的只是它对明清学子的种种荼毒,它只是让我们批判的。不过我们只是看到了坏的一面,它还是有好的一面的。 二、八股文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是在明朝,鼎盛过后就是衰败,清朝时期科举制度灭亡,而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就是八股文。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亦萧何。 八股文始于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元代科举考试,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

明朝文官制度

明朝文官制度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史志中有记载的,由考中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193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兴化有两位礼部尚书(周如磐、朱继祚)加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陈俊加封太子少保,他们都是兴化品位最高的官员。明朝初期,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993)撤销中书省,自秦设立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明朝兴化人共出了12位尚书,除上述三人加封太保、少保外,其余九人为翁世资(户部)、郑纪(户部)、林俊(刑部)、康大和(工部)、林云同(刑部)、郭应聘(兵部)、陈经邦(礼部)、曾楚卿(礼部)、林兰友(兵部)。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兴化人官居都御史的有三人。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而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消。宣德之后(1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兴化人当布政使的有27人,巡抚3人,其官职均为正二品。正三品官员兴化有26人,其中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长官)13人,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1人,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从三品官员兴化有24人。其中:承宣布政使司参政(省副长官)19人,都转运使司(中央在地方的办事机构)转运使3人,大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明朝全国设159府,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兴化人官居知府的有85人。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人。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参议、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员,数以百计。明朝兴化官员政绩显赫,许多人被载入史册,成为兴化的骄傲和楷模。明代兴化人考中进士的有571人(其中仙游35人),文进士563,武进士7人,赐进士1人,以明经荐辟6人,特奏2人。 对官吏的任免制度。明时期的任免制度则更加法律化了。如:制定了单行法规--“科场条例”等。但是,明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较唐宋有所倒退,科举考试的内容只限于四书五经,形式又仅限于八股。对官吏的考课采取对三品以上官吏自己陈述,三品以下官吏由吏部考核,地方官吏由督府考核的制度。官吏的退休制度。明洪武13年,将致仕的年龄由70岁提前到60岁。孝宗弘治4年,又进一步规定:凡告疾官员,年55岁以上者,冠带致仕,未及55岁者,冠带闲住。65岁以上官员,不再铨选任用。明代退休的官吏一般都是告老还乡,不准留住京师和任所所在城市。官吏的俸禄制度明代官吏的俸禄是最低的了,百官俸薄不可能不营私舞弊,到了明中叶以后,贪污便成了政府中习以为常的政风。明代官吏的贪污又有两种情况:大官贪污以致富,小官舞弊以救贫,法纪荡然,由此可见俸碌的多少与吏治清廉有一定的联系。 文官与皇帝。明代文官集团作为权力源泉的成长,主要在明初二祖之后的继体守文之君在位之时。这里也主要讨论文官集团与继体守文之君的矛盾。文官集

浅谈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八股文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一)

浅谈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八股文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程朱理学;八股丈;丈学创作 【论文摘要】八股文是明代统治者向天下士人灌精程朱理学的主要工具?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为渗透式影响及戏曲、小说等弱势文体向强势文体的主动靠拢与吸收?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明代的官方愈识形态—程朱理学。三者交互作用最终构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特定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生态。八股文作为明代最重要的科举考试文体,对明代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己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这只是历史实存呈现出的表象,实质上,在其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虽然考试文体对其他文体产生渗透与影响是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如唐代行卷对传奇的影响,宋代经义策论对宋诗的影响等,但是,像八股文这样与官方意识形态结为一体,作用巨大,涉及极广的文体影响却仅明代文学一例。 一、程朱理学与八股文的关系 (一)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与八股文是八股其形、理学其实、互为表里的一体关系。八股文是作为统治者向天下士人灌输程朱理学的主要载体而登上历史舞台的。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下诏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翌年书成,“上亲序之”,令颁行全国。此举标志程朱理学被正式确立为朱明王朝的治国思想。在这一时期,还发生了两件与士人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一是在学校、科目、荐举、锉举四种“选举之法”,中,科举成为官府选拔人才和士子求得仕进的唯一有效之途。《明史·选举志三》记:“永乐以后,能文之士,率由场屋进以为荣。”“(荐举)久且废不用矣。”冈‘彻,《明史·选举志二》记载,明永乐天顺以后,“非进士不人翰林,非翰林不人内阁。·一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 另一件事是官方指定的八股文考试内容,由明初的兼古注疏转为专宗程朱。《明史·选举志斗记日: 《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其后,《春秋》亦不用张洽《传》,(礼记)只用陈潞《集说》。 从此,“二百余年以此取士,一代令甲在焉”(清四库馆臣评)。 理学大儒丘涪在《大学衍义补》中叙述了上述从明太祖到明成祖八股取士内容的变化,并盛赞明成祖这一尊程朱于一统的举措: 至于有宋潦关闽诸儒者出,然后经旨大明于世。而我列圣又表章之,遂为千古不刊之大典,不易之定论。是以道德一而无歧辙之差,风俗同而无疆界之别,斯世斯民,得以见天地之纯全,识圣贤之至理,享帝王之盛治,一何幸欤! 一个世纪之后的何良俊目睹了这一举措对学风产生的恶劣影响: 太祖时,士子经义皆用注疏,而参以程朱传注。成祖既修《四书)、《五经》《大全》之后,遂悉去汉儒之说,而专以程朱传注为主。夫汉儒去圣人未远,学有专统,其传授岂无所据?况圣人之言广大渊微,岂后世之人单辞片语之所能尽?,一自程朱之说出,将圣人之言死死说定。学者但据此略加敷衍,凑成八股,便取科第,而不知孔孟之书为何物突!以此取士,而欲得天下真才,岂可得乎? 暂且不论功过,与科举考试只重八股文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看,明太祖用八股文推行程朱理学的目的昭然若揭。这样,朝廷用程朱来武装士人,士人靠程朱来赢得科举。用八股文这条与士人休戚相关的“生命线”,最高统治者把理学与士人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于是,程朱理学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意识形态化成了八股文遵经守传等可具体操作的程式规则,并通过士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股修习浸人到他们的生活、思想、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显见,在历史实存中浮出的是铺天盖地的/又股文章,而程朱理学则隐藏于下。在这个意义上,明

明代八股文欣赏

王鳌《百姓足,孰与不足》(论语•颜渊)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间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吾知 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 饔飨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费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 •学而) 君子之于学,贵有其质而必尽其道也。 盖质非威重,所学必不能固也。然道或未尽,亦岂能有成哉? 昔圣人之意若曰:君子以自修为学,而必以威重为先。 若言动之间,浮薄轻佻,既不足于厚重; 则应酬之际,粗率慢易,亦不见其威严。 虽曰学以明善,吾知其若存若亡,未必服膺而勿失也; 虽曰学以复初,吾知其随得随失,未必力行以求至也。 盖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有其质者斯可以从事于学矣。 学之道奈何? 惟诚乃善之基也。存诸心者,必忠信是主,不矫伪而无物焉; 惟伪乃恶之门也,发于事者,必忠信是主,不欺诈而无实焉。 取友所以辅仁,友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矣,故所友必求其有益,岂可泥交而苟合乎? 改过乃能入德,过而惮改,则恶长而善微矣,故有过必勇于自治,岂可畏难而苟安乎? 此皆学问之道所当自尽,而威重之质所由以成者。君子其亦知所务哉! 圣人论学,内外相须,而其功不可缺;终始相因,而其序不可乱,可谓密矣。 王守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故言此以示之。 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植天下之大闲;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以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彼有所不屑也。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彼之所为者,惟以 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当国家倾覆之徐,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

八股文

八股文(英译: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八股文最初是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但后来由于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这个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反对。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举制度弊端的替罪羊。同时八股文的题目出自《论语》和《孟子》,新意不足,甚至有割裂原句拼凑出题目的现象。更有甚者,一次出题的题目只有标点,全为了难为大多数考生。 2主要内容编辑 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3文体发展编辑 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所谓“帖括”,就是赅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 宋代自王安石秉政,以“经义”试士,学子任治一经,考试时发挥“经义”为文字,这不同于唐代专重记忆注疏原文,考试概括来书写答案的“帖经”,而是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因而名为“经义”。 元代考试,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雏形了。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其后此种文字讲求格律,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形成了。顾炎武《日知录》中说道: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如《乐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如《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若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是为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般,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人相传谓之八股。长题则不拘此,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 4应用领域编辑 科举考试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八股文即制义,或曰制艺,又名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 “制义”,就是按规定格式所写的“经义”。“制艺”一词,制字意义仍如上述,而“艺”则是用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