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8
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我国《消防法》在总则中规定“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 。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科学准确地说明了“防”和“消”的关系,正确地反映了同火灾作斗争的基本规律。“
“预防为主”,一是要做好宣传教育,使大家重视消防工作。二是普及消防知识,提高防火和扑灭初期火灾的能力。三是确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保证措施落实。例如公司制定的“明火作业管理制度”、“危险品管理制度“等。
“防消结合”是指我们在做好火灾预防的同时,要做好各项灭火准备,及时扑灭发生的火灾。首先要有思想准备,发生火灾时做到心中有数,科学指挥,快速扑灭。其次要有物资准备,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灭火器、消防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一系列的消防设施。
“政府”、“部门”、“单位”、“公民”四者都是消防工作的主体,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任何一方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废,这是《消防法》确定的消防工作的原则。
燃烧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燃烧的条件
燃烧,俗称火。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燃烧。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烧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就是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和温度(引火源)。只有在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条件下可燃物质才能发生燃烧,缺一不可。
1、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自然界中的可燃物种类繁多,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
2、氧化剂(助燃物):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叫氧化剂,也称为助燃物。一般氧化剂主要是指空气中的氧,在空气中约占21%。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3、温度(引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氧或助燃剂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引火源有很多种。明火是引火源,其中就包括我们抽烟的烟火,这就是我们公司为什么规定禁止在厂区吸烟的原因,你在厂区吸烟一旦周围可燃物、助燃条件存在就会引起火灾。
4、链式反应:
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等于燃烧的必然发生。在各必要条件的中,还有一个“量”的概念,这就是发生燃烧或持续燃烧的充分条件。(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2)一定的氧气含量。(3)一定的点火能量。(4)不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第二节燃烧的类型
燃烧的类型有许多种,主要有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
1、闪燃:是一定温度下,液体(固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闪点在消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闪点是衡量物质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液体的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2、着火:可燃物质发生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的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燃点(又称为着火点),通俗来说就是引起着火的最低温度。燃点越低,越容易起火。根据可燃物质的燃点高低,可以鉴别其火灾危险程度。
3、自燃: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情况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燃烧称作自燃。可燃物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是该物质的自燃点。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4、爆炸: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分别增加或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爆炸时化学能或机械能转化为动能,释放出巨大能量,常见的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①物理爆炸:由于液体变成蒸汽或者气体迅速膨胀,压力急速增加,并大大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爆炸,如蒸汽锅炉,液化汽钢瓶等的爆炸。
②化学爆炸:因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而发生的爆炸。可燃气体和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属于此类化学爆炸,
在消防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可燃性气体、蒸汽、粉尘、液滴与空气或其他氧化介质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的爆炸,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第三节燃烧产物的毒性
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气体、热量、可见烟等全部物质叫做燃烧产物。
一、火场中热烟气的一般毒害作用
热烟气的一般毒害作用包括缺氧、高温气体对呼吸道的热损伤和烟尘对呼吸道的堵塞等。
1、缺氧
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正常空气中氧气占21%(体积比例)。在火场中,由于可燃物的燃烧使火场中氧气的含量减少,特别是在密闭的环境中,一旦着火,火场中的氧气会迅速下降,会造成人头痛、呼吸急促、判断能力迟钝、意识不清甚至死亡。
2、高温气体的热损伤
火场中,由于可燃物多,火灾发展迅速,火场气体温度升高很快。根据一般室内火灾升温曲线,着火中心5分钟后即可升高到500摄氏度以上。人体皮肤对温度很敏感。一般在120度时可忍受15分钟,145度时5分钟就无法忍受,在175度时不到1分钟皮肤便会造成灼伤。人体呼吸系统的各类器官非常娇嫩,吸入高温气体会造成组织坏死甚至死亡。
3、热烟尘的毒害作用
火灾中的热烟尘由燃烧中析出的碳粒子、焦油状液滴以及房屋倒塌、天花板掉落扬起的灰尘组成。这些烟尘吸入呼吸道系统后,堵塞、刺激内黏膜,其毒害作用随烟尘的温度和直径不同而不同。
二、碳氢化合物燃烧产物的毒性
棉布、木材、纸张及其制品属一般碳氢化合物,他们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汽,在缺氧条件下则产生一氧化碳。
统计资料表明,火灾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气体,火灾中死亡的人数大约80%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而致死的。这是我们在组织人员疏散、火场逃生和扑救火灾中要千万注意的问题。
(1)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刺激的气体。不易被人察觉,是燃烧产物中最典型的毒性气体,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
量达到0.5 %时人呼吸20-30分钟有致死的危险,达到百分之一时只要1—2分钟,就可窒息中毒死亡。
(2)二氧化碳是一种溶于水、无色、略带酸味的气体。毒性较小,当其浓度为2%时,人有不适应的感觉;当浓度为5%时,人呼吸不可忍耐;浓度为7%—10%时,人在数分钟内意识不清,出现紫斑并致死。
火灾与消防
第一节火灾原因
一、生活中人的因素引起的火灾的原因
1、用火不慎;
2、用电不慎;3用油不慎;4、吸烟不慎;5、玩火;6、燃放烟花爆竹
二、生产活动引起的火灾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电焊、气焊
在各种生产活动中,使用电焊、气焊是非常普遍的,在进行电焊、气焊或切割时,常常由于产生的大量火星和熔渣引燃周围的可燃物而起火。所以我们平时在进行明火作业时,一定要将周围的可燃物清理干净,严格按照公司的《明火作业管理制度》》进行操作。即“八不”、“四要”、“一清”
★动火前“八不”:
1、防火、灭火设施不落实,不动火;
2、周围的易燃杂物未清除,不动火;
3、附近难以移动的易烯液体的结构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不动火;
4、凡盛装过油类等易燃液体的容器、管道未经洗刷干净,排出残存油质的,不动火;
5、凡盛装过气体受热膨胀有爆炸危险的容器和管道,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不动火;
6、凡易燃易爆物品的车间、仓库和场所,未经排除易燃易爆危险的,不动火;
7、在高空进行焊接或切割作业时,下面的可燃物品未清理或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不动火;
8、未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不动火。
★动火中前“四要”
1、动火前要制定现场安全负责人;
2、现场安全负责人和动火人员必须经常注意动火情况,发现不安全苗头时,要立
即停止动火;
3、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要及时补救;
4、动火人员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动火后“一清”:动火人员和现场工作负责人在动火后,应彻底清理现场火种,经检查无安全隐患后,才能离开现场。
第二个原因就是机器摩擦
机器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按时加润滑油,或者没有清除附在机器上的杂质废物,机器发热后常常引起浮着物燃烧或冒出火星而引燃附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