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论文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姓名:张海波学号:109114030班级:国贸101日期:国庆期间当前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指导理论与对外贸易战略制定之我见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不断变化,对外贸易额不断攀升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以“发展出口贸易”乃至“出口创汇”为核心的外贸指导思想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
伴随着以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为指导的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对每个国家经济的引擎作用不可同日而语,国际市场竞争亦变得愈加激烈,其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长期指导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比较优势理论已不再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并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而以改革开放30年为契机,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的成败得失,思考对外开放政策的未来走向,显得尤为必要。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foreign trade theory And foreign trade strategy formulation of I saw Abstract: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China's foreign trade strategy had dramatically conversion, China's foreign trade policy isalso constantly change, increasing of foreign trad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But, China for a long tim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xport trade" and "export" as the core of the foreign trade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negative effect appears gradually. With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s the guidance of the advancemen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for each country economic engine function cannot be mentioned in the same breath,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on also becomes more and more fierce, its form and content has also had the profound changes, long-term guiding China's foreign trade strategy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no longer adapt to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changes, and restrict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refore, to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as a turning point, summarizes the gain and loss of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our country to open to the outside,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opening-up policy, it is necessary.关键词:改革开放;贸易战略;比较优势;不适应性;竞争优势战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 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增长。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探讨论文导言:对外贸易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增长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国际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贸易伙伴、贸易政策等方面探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
一、国际贸易规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了31.54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4%。
其中,出口总额为17.23万亿人民币,进口总额为14.31万亿人民币。
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二、贸易结构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产业链格局的调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逐渐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方向转变。
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不断提升,加工贸易逐渐减少。
这一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竞争力和降低我国经济对外需求的依赖程度。
三、贸易伙伴我国对外贸易伙伴逐渐多元化。
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一直以来都是美国、欧盟和东盟等发达经济体。
然而,近年来,我国对非洲、拉美和中东等新兴市场的贸易也在不断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提升与周边及全球贸易伙伴的经济合作水平。
四、贸易政策我国积极推出一系列贸易政策,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首先,我国加大了对市场准入的开放力度,简化了外商投资审批程序,降低了外商投资的门槛。
其次,我国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与,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经济议题中的话语权。
此外,我国也推出了一系列进口政策,鼓励进口高质量产品,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结论: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持续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多元化贸易伙伴和积极推出贸易政策,我国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威胁,通过与贸易伙伴加强合作与对话,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赢发展。
国际贸易的论文范文(通用11篇)【篇一】国际贸易的论文摘要: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完善中国-东盟贸易发展模式,有助于推动实现贸易自由化和资源有效配置,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2010年正式成立以来历经10年发展成为继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个自由贸易区。
中国与东盟双方经济联系,在不断的贸易合作中双方机制不断完善,经济实力与区域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也不断提升,促进成员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
本文以中国-东盟贸易发展为背景,首先介绍构建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从经济和政治两个立场探析中国-东盟贸易合作的必要性,通过当前中国-东盟贸易数据分析指出其特点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快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提出对策,以促进实现双方贸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东盟;贸易数据分析;贸易利益;研究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通过利用双方经济的互补性和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区域整体活力,加快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在日益频繁的贸易合作中,双方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各自经济实力、区域整体竞争力也不断提升。
通过双方贸易、投资及其他领域的密切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国和东盟的经济贸易发展。
不过,在存在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需我们解决。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国家就经济发展、某一经济领域、经济地区进行联合发展。
在达成经济联盟的过程中,经济生产要素在国家区域范围中实现自由化流动,促使生产资源配置的优化发展,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
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理论基础我们主要从关税同盟理论和一国模型与两国模型两个方面探讨。
1.关税同盟理论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其理论基础就是关税同盟理论。
在1950年,《关税同盟问题》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关税同盟理论的形成。
中国对外贸易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的发展,无论从贸易规模的扩展上还是在贸易结构的优化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对外贸易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对外贸易论文一:提高对外贸易经济论文一、关于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一)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
继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进一步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出口商品价格要全面反映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和资源环境代价。
鼓励履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规范出口秩序,遏制在国际市场上低价竞销和恶性竞争。
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抓住当前国际石油价格回落的有利时机,适时扩大原油进口,充实国家石油战略储备。
进一步提高进口的便利化程度,适当减少进口自动许可目录产品。
抓紧研究进口信贷、进口融资担保等政策,为促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创造条件此外,实施科技兴贸工程,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科技兴贸工程是商务部13项重点工程之一,通过建设一批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运用政府相关的特殊政策,如典型的技改贴息以及新型产品的研发和资助等,在最大程度上的鼓励我国的自主创新以及再创新,进而使得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的竞争力。
(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对外贸的扶持和管理就目前的形式而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的提高不外乎是外贸利润的提高,因此,在我国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转变期职能,即是必从过去的外贸经营者转变为外贸宏观调控者,从直接的行政干预转变为通过汇率、关税等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进而通过对外贸的扶持和管理提高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简单而言,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职能必须有所改变,必须要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
简单来说,政府在改变职能后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1、树立正确的经营指导思想,明确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将一切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论文-------我国对外经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自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贸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各国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
与此同时,贸易摩擦不断,贸易纠纷愈演愈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贸易外部环境不断恶化,风雨飘摇中我国对外贸易将何去何从?关键词:对外经贸问题对策一、中国对外经贸的现状中国外贸环境现状的SWOT分析1进口额增长较快,出口结构得到优化。
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口额创历史新高,出现小幅季度逆差。
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国际市场需求回暖的情况下,出口达到3996.4亿美元,增长26.5%,其中价格上涨拉动11个百分点;在国内需求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进口达到4006.6亿美元,创季度规模历史新高,增长32.6%,其中价格上涨拉动16.5个百分点。
由于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一季度贸易逆差10.2亿美元,近6年来首次出现季度逆差。
与此同时,我国对欧美出口份额下降,与部分新兴市场贸易快速增长。
就2011年第一季度,我对欧盟、美国出口分别增长17.2%和21.4%,占整体出口比重为19.2%和16.5%,分别下降1.5和0.7个百分点。
对日本出口增长28.1%,高于整体增幅1.6个百分点;自日本进口增长26.4%,低于整体增幅6.2个百分点。
与部分新兴市场如南非、巴西双边贸易增长较快,贸易额分别增长107.1%和57.7%。
2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推进,新兴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今年以来,中国与传统市场贸易增速有所放缓,与新兴市场贸易快速发展。
1-9月,中国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出口合计增长17.5%,进口合计增长21.3%,分别低于整体增幅5.2和5.4个百分点。
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继续显示较大增长潜力。
近年来,中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强沟通交流,化解分歧,建立多个贸易促进平台,扩大贸易互补性,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纾缓了贸易结构不平衡压力,为中国企业开拓新市场创造了良好环境。
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摘要】: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个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也将朝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更加注重宏观管理和国际合作的趋势演化。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演变建设完善【正文快照】:一、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演变1.外贸管理制度改革的探索时期(1978—1987)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改革处在探索时期,其主要措施为精简政府管理职能,并向地方政府及微观经营主体下放权力。
首先,下放外贸经营权,简化贸易计划的内容第二,试行工贸结合和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代理制度第三,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一时期,政府已经开始通过改革逐步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调动微观经营主体的出口积极性,但是改革对外贸企业的财务体制管理体制并没有真正的触动,外贸宏观调控手段仍以直接调控为主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由改革开放前的完全封闭逐渐向鼓励出口,有选择的限制进口方向转变。
2.外贸承包经营管理改革时期(1988—1993)这一时期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处于深化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行对外贸易承包责任制,并逐步加以完善。
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的执行主体由外经贸部下属的外贸企业扩展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各外贸专业公司,这些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额度和经济效益指标。
主要目标是建立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机制。
这一时期的改革使中国的出口企业逐步成长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打破了以往大锅饭式的财务体制。
但出口承包责任制只是一种在改革中的过渡体制,存在很多不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做法,而且,外贸经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有了很大发展,急需建立一套多层次的、既灵活又规范的宏观管理体制。
3.新型外贸管理体制建立时期(1994—2001)这一时期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外贸管理制度框架,其主要任务是完善外贸宏观管理体系。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问题及对策的探究【摘要】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对应的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而2011年10月14日广交会的召开,又进一步显现了研究我国对外贸易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当今我国的对外贸易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来探究这一热点问题。
【关键词】对外贸易形势世界经济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全球价值链自主创新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
30年的改革开放,给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阶段,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而2011年10月14日广交会的召开,又进一步显现了这一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当今我国的对外贸易整体形势,并从中找出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来研究这一热点问题。
一、当代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内方面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积极融入国际贸易多边体制,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从国际方面来看,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合作动力不足,从而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牢固,复苏进程仍面临多重矛盾,致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国内形势1、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贸易小国逐渐成长为贸易大国,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更为密切,在不断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同时也获得了贸易伙伴相应的市场开放。
2001-2010年,中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097亿美元扩大至2.97万亿美元,共计增长4.8倍,年均增长21.6%,占国际贸易的比重由4%升至9.7%。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小论文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货物和服务的跨国交换活动。
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进口国,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论文将探讨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概况,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面临的挑战。
首先,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庞大。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4年,中国的货物贸易总额超过了4.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出口国,也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国。
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合作伙伴是美国、欧盟和东盟国家。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对外贸易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通过出口商品,中国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并为就业机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这也促进了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同时,进口商品的增加也使中国的市场更加多元化,为国内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中国对外贸易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外贸易带来了技术的传播和人员的流动,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和对外贸易也提高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的贸易政策也帮助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地区和国际的合作与交流。
然而,中国的对外贸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对中国的贸易环境造成了不确定性。
其次,中国的对外贸易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如对低附加值产品的依赖以及技术升级的需求。
此外,一些国内和国际因素也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如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外贸易政策措施。
中国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
同时,中国也努力提升自身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控制。
此外,中国也加大了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发展,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和市场。
综上所述,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庞大,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成绩:我国出口退税与出口企业积极性的调动系别经济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 2012- 1 班学号 2012512173姓名王晨任课教师刘世鹏论文格式:10分论文选题:20分论文阐述:50分其他:20分《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论文我国出口退税与出口企业积极性的调动摘要:出口退税,是指对出口产品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
本文阐述了出口退税制度的法理基础,企业利用出口退税为自身发展提供跳板,出口退税对出口企业有很大的积极调动作用和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发展。
带动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出口退税的定义及如何办理出口产品退(免)税,简称出口退税,是指对出口产品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
出口产品退税制度,是一个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惯例。
1994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出口商品的增值税税率为零,对于出口商品,不但在出口环节不征税,而且税务机关还要退还该商品在国内生产、流通环节已负担的税款,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
企业产品出口后,税务部门应按照出口商品的进项税额为企业办理退税,由于税收减免等原因,商品的进项税额往往不等于实际负担的税额,如果按出口商品的进项税额退税,就会产生少征多退的问题,于是就有了计算出口商品应退税款的比率——出口退税率。
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将货物报关出口并在财务上作销售后,填具《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表》,并持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出口收汇核销单等出口凭证,向主管其增值税的征税机关提出申请,经县级征税机关审核无误、签署意见后,征税机关可先按审核意见对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办理免、抵税款,同时将该企业的申请表、出口凭证、征税机关审核意见报送主管出口退税机关审批。
退税机关应认真复核、签署批准或变更免、抵、退意见,并填写《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审批通知单》,送征税机关。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国对外贸易论文篇一:中国对外贸易论文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论文题目: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和创新学院:行知商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姓名:吴雨萍学号: 11836121 完成时间:201X 年 06 月 06 日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这一战略暴露出了自身的弊病。
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巩固贸易大国地位,加速推进迈向贸易强国进程的战略任务。
因此,我们应在全面审视目前外贸政策与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对贸易政策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外贸体制机制的创新。
后危机时代,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步入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为推动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中国外贸发展新战略的内涵应当明确为: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眼于自主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提升中国制造与中国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在发展战略上,从出口导向型向进出口均衡、内外需协调发展战略转变。
一是保持货物贸易进出口均衡发展。
注重进口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面积极作用,注重进口在解决国内资源和环境、维护宏观经济均衡、促进国内技术进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改善对外经济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
提高资源进口的主导权,降低大宗商品进口的风险。
二是注重减少服务贸易逆差,保持服务贸易均衡发展。
鼓励重点领域服务出口、有序承接国际服务贸易转移、创造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环境。
三是既要注重外需,又要注重内外需协调发展。
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转变。
在发展模式上,由对外贸易“赶超”、“优先”、“超高速”、“外需拉动”发展模式向“巩固地位”、“适度优先”、“速度适中”、“稳定拉动”的发展模式转变。
有关国际贸易论文的范文国际贸易论文的范文篇1浅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摘要: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
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
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关键词: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一、中国对外贸易特点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
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
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亮点。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提升经济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三)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比较优势也越来越明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增长,占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带动出口增长主要因素。
(四)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
(五)我国的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由于我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并积极的推进区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对外贸易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引导下,通过强调劳动力和资源上的优势、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在一段时间内对外贸易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下面是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篇一《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对外贸易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引导下,通过强调劳动力和资源上的优势、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在一段时间内对外贸易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却进一步拉大了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通过对竞争优势理论的介绍,探讨我国实施竞争优势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竞争优势理论;中国;外贸政策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随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的发展迅猛,世界的贸易格局和各国的贸易政策都在不断调整,例如制成品特别是技术密集型制成品贸易大幅增加,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猛扩大,以及一些后进国迅速取得一个又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原本落后于世界的中国外贸,虽然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并已跻身于贸易大国之列,但自身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种种迹象表明,传统的以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的贸易理论已不适用于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飞速发展的贸易现状呼唤新的理论指导,而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两个前提下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以其优越性及现实性,在众多理论中脱颖而出。
1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经济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概括总结了一国如何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它的研究成果受到西方经济学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的超越。
他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内涵。
对外贸易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品牌的概念品牌一词的英文“brnd”,原意为“烧灼、烙印”,最初人们用这种打烙印的方式,用于区别私有财产。
到了中世纪,欧洲的手工艺人在自己的手工艺品上烙下印记,以便区别于其他产品和生产者,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商标。
美国现代著名市场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指出,所谓品牌,就是指一种关于某种商品的名称、术语、标记、象征或设计,又或者是以上这些的混合运用,以区分于其他竞争者或卖者。
品牌是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组成的,包括文字形式以及图形标志。
二、品牌竞争力的特征1.竞争的比较性。
品牌竞争力是在品牌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能力,这种比较可以是产品质量、成本价格上的比较,也可以是占有或操纵市场能力的比较,还可以是人力资本、治理和经营,以及再生产等环节上的能力比较。
在比较中,同一行业品牌表现出竞争的优势或劣势。
2.目的利益性。
品牌竞争最直接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顾客,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实现再生产的高效循环。
最根本的目的是利润的猎取。
3.动态性。
品牌竞争力的动态性表现为品牌竞争力随着市场结构和竞争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即品牌竞争的优势或劣势不是绝对持久的,优势品牌可能变为劣势品牌甚至消亡,劣势品牌可能变为优势品牌。
4.过程性。
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以及竞争能力的消长是有一个过程的。
5.整合性。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资源配置的产物,也是企业运作系统和品牌治理系统整合的产物,缺少任何一种必要的资源或系统中某一环节整合不佳,都会影响6.品牌意识不强,治理能力较弱目前,ZG企业的品牌治理能力还较弱,企业商标保护意识薄弱。
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
三、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及问题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快速进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所以对外贸易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
20XX年世界经济贸易将保持增长趋势,虽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但是ZG将继续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进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对外贸易概论论文--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第一篇:对外贸易概论论文--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摘要: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外贸体制。
据此,我国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改革和调整的目标是转变外贸宏观管理职能,建立以法律手段为基础、以经济调节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系。
外贸管理体制朝着加快完善外贸立法管理、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弱化外贸行政管理并按国际贸易通行规则规范外贸行政管理的方向演进。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体系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逐步适应这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本文将从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中的法律体系、经济体系、行政体系三方面入手,结合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在新形势下的完善。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法律制度、经济调控、行政管理正文:一.我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建立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设进入了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时期,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贸易法律、法规。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中国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和完善时期。
(一)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框架中国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包括国家公布实施的管理对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知识产权保护、资本国际流动以及其他涉外领域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现行外贸法律法规的类型和出处划分有:外贸法、外贸行政法规、对外贸易规章;按照外贸法律法规所管辖的领域划分有:货物贸易法律、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技术贸易的法律法规(二)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设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49—1978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79年改革开放止。
对外贸易论⽂对外贸易亦称“外国贸易”或“进出⼝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个国家(地区)与另⼀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这种贸易由进⼝和出⼝两个部分组成。
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
这在奴⾪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
其性质和作⽤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对外贸易论⽂1 【摘要】在全球经济⼀体化趋势⽇益明显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益明朗,我国对对外贸易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在对外贸易竞争局势越演越烈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企业若想和其它国家企业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就必须要提⾼⾃⾝竞争⼒,⽽品牌营销就是提⾼竞争⼒的有效途径之⼀。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品牌营销发展较差,其中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竞争⼒的提⾼。
因此,本⽂对对外贸易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进⾏分析,并阐述了⾃⼰的见解。
【关键词】对外贸易;品牌营销;对策 在全球贸易发展进程逐渐加快的过程中,我国若是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定的地位,就必须要转变以往的对外贸易观念,树⽴全新的贸易观念。
在以往的对外贸易中,因为我国企业对品牌营销不够重视,从⽽使得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所能获取的经济利益有限。
针对这样的情况,国家必须要重视品牌营销,并让对外贸易企业了解到品牌营销的重要性,进⽽促使企业能够树⽴品牌营销意识,通优秀品牌的打造⽽提⾼⾃⾝竞争⼒,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
1品牌概念 品牌就是企业代表性的商标或者是图形,就⽬前的品牌形式分析后可以发现,⼤多是由字母、名称等组合形成的,组合后的品牌具有⼀定的设计性,同时还包含了⼀定的意义[1]。
就⽬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分析可以看出,有⼤部分消费者在消费中有品牌意识,当其倾向某⼀品牌的时候,就会优先选择这⼀品牌的商品,同时品牌还是⼀个企业的代表,提到某⼀品牌,⼈们就会想到这⼀企业的信誉、⽂化以及商品质量等相关内容,所以说,企业树⽴良好的品牌形象对提⾼其竞争⼒有着积极的作⽤。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中国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本文将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概况进行论述,包括贸易发展的历程、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首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在开放初期,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举措,包括引进外资、实行市场经济、放宽对外贸易的限制等。
这些措施促使中国对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从而实现了外贸规模的快速扩张。
与此同时,中国还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促进了对外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开放。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具有强大的生产和出口能力。
中国的制造业产品以价格低廉、质量可靠而闻名于世,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供应商。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具有地理优势,临海的地理位置为中国与海外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中国还积极促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加强经济一体化,为中国对外贸易提供了更大的机遇。
然而,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出口进行了反倾销和限制措施,给中国的出口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压力。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逐渐上升,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过于依赖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随着全球贸易结构的变化,中国面临着产业升级和优化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中国积极推动贸易多元化,开拓发展新兴市场,减少对传统市场的依赖。
其次,中国加大对外贸易的创新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贸港建设,提供更加便利和自由的贸易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和跨国企业。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班级:轻工学院国贸4班姓名: 韦丽萍学号:201015280411摘要本文着重从最近两三年农产品的进出口情况来阐述当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现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针对目前的情况采取的一些措施。
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重大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经营模式分散,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严竣挑战。
因此,应构建较为现实的农业政策。
[关键字] 农产品进出口额农业一、近几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1)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值及顺逆差情况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也是重要的农产品消费大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入世以来,我国一方面利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扩大农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遵循世贸组织规则,逐步开放我国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值持续增长,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值突破500亿美元,2008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值创下了985.5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2009年小幅回调,达913.8亿美元。
2004年,进出口贸易首次出现逆差,改变了长达20年的我国农产品贸易顺差的格局。
2005、2006两年的贸易逆差迅速萎缩,2007年又再度扩大,2008年和2009年都超过了100亿美元。
2010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219.6亿美元,同比增长32.2%。
其中,出口494.1亿美元,同比增长24.8%;进口725.5亿美元,同比增长37.7%。
2011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556.2亿美元,同比增长27.6%。
其中,出口607.5亿美元,同比增长23.0%;进口948.7亿美元,同比增长30.8%。
贸易逆差为341.2亿美元,同比扩大47.4%。
2012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757.7亿美元,同比增12.9%。
其中,出口632.9亿美元,同比增4.2%;进口1124.8亿美元,同比增18.6%。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及展望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服务化程度的加深,服务业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来重要,国家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制造业,而且还体现在服务业。
国际经济的地位的确立和提升不仅通过货物贸易,而且还通过服务贸易来实现。
随着服务贸易的迅速崛起,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也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
因此,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将影响着一国未来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前景。
本文从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以及各方面的原因着手,经过对数据的分析以及服务贸易的发展动力的研究,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作出预测。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的方式竞争力指数比较优势指数服务业开放度一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1)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
服务贸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服务贸易是指一国以提供直接服务活动形式满足另一国某种需要以取得报酬的活动。
广义的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劳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
服务贸易一般情况下都是指广义的。
(2)服务贸易的特点按GATS国际服务贸易被定义为跨国境的服务,它既包括有形的劳务输出输入,也包括无形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在没有实体接触下的交易活动。
与实物产品相比,服务贸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贸易标的的无形性。
服务的进出口是以肉眼所看不到方式进行的,对于边境的一些活动,人们出国探亲访友、售后服务、参加会议、提供咨询等,边境人员很难知道这些服务的存在,但是人们却可以看到实实在在的货物的运输与传送。
2 不可贮存性。
实物产品可在其耐久性允许的时间内贮存,并且可通过某些特殊的技术处理延长储存期,因此不论市场情况如何都能维持稳定的生产。
服务产品则不然,它不能独立于其生产行为而存在,例如:客车没有载满,留有空位,这并非是产品过剩,而只是服务能力或生产资料的闲置,所以,这一班车提供的交通服务的使用价值也不可能储存到下一班车时在提供。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问题及其对策内容摘要:农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不仅有着巨大的外汇贡献,而且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农产品出口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本文先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如农产品质量差,国外的反倾销现象严重等一系列的问题,最后总结出了解决这些问的办法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问题对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既是农业大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中国加入WTO之初,曾有不少人士担忧中国农产品将遭受来自国外农产品的强劲冲击,因而动摇中国的国本。
中国加入WTO以来,农产品在挑战中发展了自我,出口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出口可以高枕无忧了。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开放度的进一步扩大,农产品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复杂,应对工作更艰巨。
为此,我们需要全面的理解农产品的出口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我们目前存在的差距,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才能确保农产品出口稳步发展。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中国农业基本上是一个以满足内需为主的产业。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
从贸易差额上看,在加入WTO以前,中国农产品贸易在大部分年份都保持顺差。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出口大幅度增加。
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成为继美国、欧盟、加拿大、巴西之后的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
我国农产品出口以水产品、蔬菜、水果、畜产品等为主且均呈现上升趋势。
我国农产品出口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东部省份,中部农产品加工企业渐有提升趋势,而西部地区则属于起步阶段。
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因此加工产品具有很大的优势,其中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农产品将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方向。
但专家指出,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其实并不算多,因为我国农产品中有80%左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价格优势,真正出口的农产品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二、当前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突出问题1、绿色壁垒严重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产生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需要,其不断发展的原因是各国的贸易保护有所加强。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制订较高的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而我国农产品质量大多达不到这样的水平,难以出口。
中国入世后,我国一些农产品就因农药、化肥残留较高或因有疫病被一些国家禁止进口,有的农产品则因难以得到进口国的质量认证及其包装标签认可而不能出口。
2、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我国农业分散经营且劳动生产率低下,导致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
就粮食而言,近十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每年以接近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根据我国入世的承诺,我国必须进一步打开国内市场,小麦、玉米、大米、棉花、豆油、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逐年增加,其他农产品则完全放开实行自由贸易。
这样一来,许多外国质高价优的农产品要流入国内市场,我国又面对进口农产品冲击。
进口农产品冲击既制约农民增加收入,危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又会对我国长远粮食安全形成威胁。
可见我国降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成本不仅难度大而且压力也大。
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营特点是以农户为单位分散经营,经营规模很小。
我国农业经营不仅规模小而且过于分散,农民组织化程度很低,与周边国家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省相比相差甚远。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成为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延伸,缺乏经济组织活动。
而大多自发或政府机构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又呈现出暂时性和不稳定性。
农民整体素质低且又高度分散经营,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技术应用、信息获取与利用等形成严重制约,这种家庭分散经营与国际统一大市场的矛盾更加突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这种农业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
如在组织大宗出口农产品生产时,面对较高的技术标准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我国农户根本无法与外国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信息反应灵敏的农场或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合作组织进行竞争。
4、我国农业管理体制不利于农业参与国际竞争当前,我国农业管理体制不少还采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管理方法,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上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在对农业宏观管理中,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经济、法律及有限度的行政手段,而我国主要采用行政手段。
在微观管理中发达国家实行集约化管理,而我国普遍存在粗放现象。
我国在农产品加工、营销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外贸分离,机构设置产加销脱节,外贸进出口组织的垄断现象严重,不能对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调控;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还很不健全,农产品市场普遍存在无序运行、交易行为不规范的现象。
从而造成我国农产品加工、仓储和运销滞后,质量难以达到国际水平。
作为农产品出口主力的外贸企业,因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落后而市场开拓能力差,国际营销水平难以提高。
中国入世后,农业管理体制不适应全球经济大循环要求的问题更加突出,加快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已势在必行。
三、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对策1、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奠定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我们不能完全按传统农业合作理论和方法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必须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
另外,支持发展代表农民综合利益、帮助农民解决各种问题的综合性合作组织。
由于农业的季节性和农民经营的灵活性,造成我国现有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往往不稳定,而且因其不代表农民其他权益,所以这种组织缺乏凝聚力。
而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代表农民各方面权益,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各种问题,自然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这样的组织参与农产品生产经营有利于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水平。
2、利用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农产品进出口结构是以优势格局为基础的。
我国是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有限,应该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如猪肉、禽肉、水产品、蔬菜、花卉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以国际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国内农业资源配置,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
3、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我国农产品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具有价格优势,但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企业生产国模较小,多是分散经营,难以实现统一的生产和种植标准,难以逾越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各种绿色贸易壁垒。
首先,我国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国家相关部门必须保护和治理绿色生态环境,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绿色技术水平。
其次,必须优化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产品抽口的经营模式。
我国现阶段农产品出口中农产品的出口量较大,出口主体多为农业小作坊,出口的规模化、集团化和专业化水平较低,针对这种局势,我们要努力调整我国农产品行业的行业结构,提高优质绿色农产品的产出比重,优化农业产业价值链,加强出口农产品企业的经营联合度,建立集团化经营方式,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实现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一体化,完善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经营模式。
4、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业的国际化竞争能力中国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对手往往是规模大、竞争力强的跨国公司,面对这种形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中国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为农户进入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可推进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可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强农业经营主体实力;可为农产提供国际、国内市场信息和资金投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国家应选择技术水平高、市场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在财政、信贷和税收上予以扶持,培育中国农业的超级巨人,以增强我国农业国际化竞争能力。
5、按农产品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实施绿色品牌战略要冲破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必须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做好这项工作一要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
地方政府涉农部门、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户应学习掌握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并按标准组织生产,以确保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标准化。
二要实施绿色品牌战略。
品牌是无形的推销员,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对推动企业发展和促进商品销售有着重大作用。
专业户尤其是基地和企业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实施绿色品牌战略,扩大名牌效应,以品牌开发产品、开拓市场;三要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和控制体系。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严禁生产、经营、使用违禁的药物。
对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实行严格认证制度,不达标不许生产;四要加强绿色产品生产技术服务。
要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发传单、写板报等多种形式,普及标准化知识。
6、依靠高新科技和规模经营,降低单位农产品成本对单位农产品成本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科技应用和生产规模。
我国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投入产出比,降低单位农产品成本,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适应我国入世后农业发展需要。
其主要措施是国家财政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同时,要采用多种政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7、政府加大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鼓励支持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进一步改善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政策体系。
采用农产品竞争发展策略,把特色、优势和有机农产品作为未来农产品出口的重点,加强扶持力度,使其具有强势出口竞争力,增大出口数量,占国际农产品市场。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应该加强涉外交涉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实施“绿色环境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多变协定的谈判工作,在多边贸易活动中,充分发挥我国贸易大国的优势,加强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协调,制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国际环保新标准,使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中免守法的国家的歧视,实现公平交易。
8、稳定汇率,保证出口商的利益政府应采取稳定的货币政策,把握好人民币汇率变化的方向与速度,适度放慢人民币升值的脚步,对汇率实施微调、频调,以防止汇率大起大落给中国农产品贸易造成较大的冲击和贸易逆差的扩大。
以出口为主的涉农企业应加强汇率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关注汇率变动情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灵活运用各种规避汇率险的措施缓解汇率变动的负面效应,减少汇率风险,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