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9
存储器管理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存储器管理是操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理解存储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存储器分配与回收的算法,以及页面置换算法的实现和性能评估。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编程语言为 C++,开发工具为 Visual Studio 2019。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存储器分配与回收算法实现1、首次适应算法(1)原理:从空闲分区链的首地址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满足需求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2)实现步骤:建立空闲分区链表,每个节点包含分区的起始地址、大小和状态(已分配或空闲)。
当有分配请求时,从链表头部开始遍历,找到第一个大小满足需求的空闲分区。
将该分区进行分割,一部分分配给请求,剩余部分仍作为空闲分区留在链表中。
若找不到满足需求的空闲分区,则返回分配失败。
2、最佳适应算法(1)原理:从空闲分区链中选择与需求大小最接近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2)实现步骤:建立空闲分区链表,每个节点包含分区的起始地址、大小和状态。
当有分配请求时,遍历整个链表,计算每个空闲分区与需求大小的差值。
选择差值最小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若有多个差值相同且最小的分区,选择其中起始地址最小的分区。
对选中的分区进行分割和处理,与首次适应算法类似。
3、最坏适应算法(1)原理:选择空闲分区链中最大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2)实现步骤:建立空闲分区链表,每个节点包含分区的起始地址、大小和状态。
当有分配请求时,遍历链表,找到最大的空闲分区。
对该分区进行分配和处理。
(二)页面置换算法实现1、先进先出(FIFO)页面置换算法(1)原理:选择在内存中驻留时间最久的页面进行置换。
(2)实现步骤:建立页面访问序列。
为每个页面设置一个进入内存的时间戳。
当发生缺页中断时,选择时间戳最早的页面进行置换。
2、最近最久未使用(LRU)页面置换算法(1)原理:选择最近一段时间内最长时间未被访问的页面进行置换。
存储管理实验报告存储管理实验报告引言:存储管理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资源,包括内存和外存。
合理的存储管理能够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效率,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深入了解存储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探讨存储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操作,深入了解存储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探讨存储管理的优化策略。
具体目标如下:1. 了解存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存储管理的常用方法和技术;3.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存储管理的优化策略。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了一台配置较高的计算机,具备较大的内存和高速的硬盘。
实验环境如下: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内存:16GB;3. 硬盘:1TB。
三、实验过程1. 内存管理实验在内存管理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段较大的程序代码进行测试。
首先,我们通过编程语言将程序代码写入内存中,然后通过内存管理技术将程序代码加载到内存的合适位置。
在加载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分页和分段两种常用的内存管理技术,并比较了它们的性能差异。
实验结果显示,分页技术相对来说更加高效,能够更好地利用内存资源,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
2. 外存管理实验在外存管理实验中,我们模拟了大文件的读写操作。
首先,我们将一个较大的文件写入硬盘中,然后通过外存管理技术将文件加载到内存中进行读取。
在加载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磁盘调度算法和文件系统管理技术,并比较了它们的性能差异。
实验结果显示,磁盘调度算法的选择对系统的读写速度有较大的影响,而文件系统的合理管理能够提高文件的存取效率。
四、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内存管理中,分页技术相对于分段技术更加高效,能够更好地利用内存资源,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2. 外存管理中,磁盘调度算法的选择对系统的读写速度有较大的影响,合理选择磁盘调度算法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3. 文件系统的合理管理能够提高文件的存取效率,减少文件的碎片化,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实验3内存管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深圳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实验项目名称:内存管理实验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指导教师:罗秋明报告人:学号:班级:实验时间: 2014-11-21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2014-11-30教务部制getchar();a=(int*)malloc(pow(2,27)*sizeof(int));b=(int*)malloc(pow(2,27)*sizeof(int));c=(int*)malloc(pow(2,27)*sizeof(int));printf("3 new space has already created.Type to free space b.\n"); getchar();free(b);printf("Space b is free.Type to create new space d.\n");getchar();d=(int*)malloc(pow(2,28)*sizeof(int));printf("Space d has been created.\n");getchar();return 0;}运行代码,查看虚存空间。
在释放空间b前,存储空间如下:用maps查看:用status查看:释放b空间后:Maps:Status:建立新空间d后:Maps: Status:#include<stdio.h>#include<stdlib.h>int main(){int i;char *a[100000];printf("The pid is:%d\n",getpid());for(i=0;i<10000000000;i++){a[i]=(char*)malloc(pow(2,30)*sizeof(char));//每次分配1G内存 if(a[i]==NULL){printf("The max virtual memory is %d G\n",i);//输出内存getchar();break;}}return 0;}输出结果:用status查看更详细的内存使用情况:由以上结果可以知道,虚存空间最大值为137436438472kB,约38633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操作系统内存分配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算法。
2. 掌握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的数据结构和分配算法。
3. 通过编写程序,实现内存分配和回收功能。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Linux2. 编程语言:C语言3. 开发工具:GCC编译器三、实验原理1. 内存分配的基本原理操作系统内存分配是指操作系统根据程序运行需要,将物理内存分配给程序使用的过程。
内存分配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从内存空间首部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满足条件的空闲区域进行分配。
(2)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在所有满足条件的空闲区域中,选择最小的空闲区域进行分配。
(3)最坏适应算法(Worst Fit):在所有满足条件的空闲区域中,选择最大的空闲区域进行分配。
2.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动态分区分配方式是指操作系统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根据需要动态地分配和回收内存空间。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固定分区分配:将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分区,程序运行时按需分配分区。
(2)可变分区分配:根据程序大小动态分配分区,分区大小可变。
(3)分页分配:将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页,程序运行时按需分配页。
四、实验内容1. 实现首次适应算法(1)创建空闲分区链表,记录空闲分区信息,包括分区起始地址、分区大小等。
(2)编写分配函数,实现首次适应算法,根据程序大小查找空闲分区,分配内存。
(3)编写回收函数,回收程序所占用的内存空间,更新空闲分区链表。
2. 实现最佳适应算法(1)创建空闲分区链表,记录空闲分区信息。
(2)编写分配函数,实现最佳适应算法,根据程序大小查找最佳空闲分区,分配内存。
(3)编写回收函数,回收程序所占用的内存空间,更新空闲分区链表。
3. 实验结果分析(1)通过实验,验证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的正确性。
(2)对比两种算法在内存分配效率、外部碎片等方面的差异。
五、实验步骤1. 创建一个动态内存分配模拟程序,包括空闲分区链表、分配函数和回收函数。
内存管理实验报告内存管理实验报告引言内存管理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内存资源,为程序的运行提供必要的支持。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的内存管理策略对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内存管理以提高系统效率。
一、实验背景计算机系统中的内存是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的关键资源。
在多道程序设计环境下,多个程序需要共享有限的内存资源,因此需要一种有效的内存管理策略来分配和回收内存空间。
本次实验中,我们将研究并比较两种常见的内存管理策略:固定分区和动态分区。
二、实验过程1. 固定分区固定分区是将内存划分为固定大小的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可以容纳一个程序。
在实验中,我们将内存划分为三个固定大小的区域,并将三个不同大小的程序加载到内存中进行测试。
通过观察程序的运行情况和内存利用率,我们可以评估固定分区策略的优缺点。
2. 动态分区动态分区是根据程序的大小动态地分配内存空间。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首次适应算法来实现动态分区。
首次适应算法将按照程序的大小从低地址开始查找可以容纳该程序的空闲分区,并分配给程序使用。
通过观察动态分区策略下的内存利用率和碎片情况,我们可以评估该策略的优劣。
三、实验结果1. 固定分区在固定分区策略下,我们观察到每个程序都能够顺利运行,但是内存利用率较低。
由于每个程序都需要占用一个固定大小的分区,当程序大小与分区大小不匹配时,会出现内存浪费的情况。
此外,固定分区策略也存在无法分配较大程序的问题。
2. 动态分区在动态分区策略下,我们观察到内存利用率较高,碎片情况也较少。
由于动态分区可以根据程序的大小动态分配内存空间,因此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内存资源。
然而,动态分区策略也存在着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开销较大的问题。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固定分区和动态分区两种内存管理策略进行了比较和评估。
固定分区策略适用于程序大小已知且固定的情况,但会导致内存浪费;而动态分区策略可以更加灵活地分配内存空间,但会增加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开销。
Linux内存管理实验一、实验内容:1.利用boches 观测linux0.11 下的GDT 表和LDT 表内容。
2.利用bochs 观测linux0.11 下的内存地址映射过程以及分页机制的实现。
3.利用bochs修改虚拟地址所对应的物理内存中存放的数值,观测程序运行情况的变化。
二、Linux内存管理机制分析1. 物理内存使用划分:为了有效使用物理内存,Linux将内存划分为几个功能区域,其中包括:内核模块区,高速缓冲区,主内存区,如下图:2.地址映射:逻辑地址:该地址是指由程序产生并与代码段相关的偏移地址,分段分页机制对于程序员是透明的,程序员仅需和逻辑地址打交道。
线性地址:是指由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之间变换的中间层地址。
程序代码会产生逻辑地址(即段内偏移地址),加上相应的段基址就产生了一个线性地址。
若启用分页机制,那么线性地址还要经过一系列变换生成物理地址,若没有启用分页机制,则线性地址就是物理地址(在实地址模式下,线性地址就是物理地址,但是线性地址加大了系统的不安全因素)。
物理地址:是指出现在cpu外部地址总线上的寻址物理内存的地址信号,即地址变换的最终结果。
当采用分页机制时,线性地址通过页目录,页表中的项来变换成物理地址,否则线性地址就直接是物理地址。
3. 段描述符和段选择符:段描述符:i386虚模式下的地址是32位,而段寄存器却只有16位,因此处理器要求系统在内存中创建一系列的表来存放每个段的首地址。
这些表中的内容用来描述一个段的信息,因此这些表叫段描述符表,包括(GDT:全局描述符表,LDT:局部描述符表,IDT:中断描述符表)表中的内容就称为段描述符。
而程序的逻辑地址就是用段和段内的偏移地址表示。
在linux中,程序的逻辑地址到线性地址的变换就是使用了cpu的全局描述符表GDT和局部描述符表LDT。
由GDT映射的地址空间称为全局地址空间,由LDT 映射的地址空间称为局部地址空间,其中LDT是GDT的二级表,即GDT 中存储了LDT的地址。
内存管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内存管理实验目的:掌握内存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算法加深对内存管理的理解实验原理: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模块,负责分配和回收系统的内存资源。
内存管理的目的是高效地利用系统内存,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实验过程:1.实验环境准备本实验使用C语言编程,要求安装GCC编译器和Linux操作系统。
2.实验内容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a.基本内存管理创建一个进程结构体,并为其分配一定大小的内存空间。
可以通过C语言中的指针操作来模拟内存管理的过程。
b.连续分配内存算法实现两种连续分配内存的算法: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
首次适应算法是从低地址开始寻找满足要求的空闲块,最佳适应算法是从所有空闲块中选择最小的满足要求的块。
c.非连续分配内存算法实现分页和分段两种非连续分配内存的算法。
分页是将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面,然后将页面映射到物理内存中。
分段是将进程的地址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可以是可变大小的。
3.实验结果分析使用实验中的算法和方法,可以实现对系统内存的高效管理。
通过比较不同算法的性能指标,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算法来满足系统的需求。
具体而言,连续分配内存算法中,首次适应算法适用于内存中有大量小碎片的情况,可以快速找到满足要求的空闲块。
最佳适应算法适用于内存中碎片较少的情况,可以保证最小的内存浪费。
非连续分配内存算法中,分页算法适用于对内存空间的快速分配和回收,但会带来一定的页表管理开销。
分段算法适用于对进程的地址空间进行分段管理,可以灵活地控制不同段的权限和大小。
实验中还可以通过性能测试和实际应用场景的模拟来评估算法的性能和适用性。
实验总结:本实验主要介绍了内存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算法,通过编写相应的代码实现了基本内存管理和连续分配、非连续分配内存的算法。
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加深了对内存管理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算法适用于不同情况下的内存管理。
连续分配算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首次适应算法或最佳适应算法。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编写一段程序,实现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并验证算法的正确性和性能。
二、实验内容1.实现首次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是一种动态分配的内存管理算法,通过从低地址往高地址内存块,找到第一个满足需求的空闲块进行分配。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1)初始化内存空间,设置内存块的大小和地址范围;(2)编写一个函数,实现内存的分配操作,根据需求大小找到第一个合适的空闲块,并在其前后设置相应的标志位;(3)编写一个函数,实现内存的回收操作,根据释放块的地址,将其前后的标志位进行合并;(4)模拟应用程序的运行,测试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
2.实现最佳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是一种动态分配的内存管理算法,通过整个内存空间,找到最小的满足需求的空闲块进行分配。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1)初始化内存空间,设置内存块的大小和地址范围;(2)编写一个函数,实现内存的分配操作,遍历整个内存空间,找到满足需求且大小最小的空闲块进行分配;(3)编写一个函数,实现内存的回收操作,根据释放块的地址,将其前后的标志位进行合并;(4)模拟应用程序的运行,测试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
三、实验结果1.首次适应算法经过测试,首次适应算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并且算法的性能良好。
尽管首次适应算法在分配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碎片,但是由于它从低地址开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满足需求的空闲块。
在实际应用中,首次适应算法被广泛采用。
2.最佳适应算法经过测试,最佳适应算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操作,并且算法的性能较好。
最佳适应算法会整个内存空间,找到大小最小的满足需求的空闲块。
因此,在分配过程中不会产生很多的碎片,但是算法的执行时间较长。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实现了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并对算法的正确性和性能进行了验证。
两种算法在内存的分配和回收过程中都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实际场景中。
操作系统实验二-内存
管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洛阳理工学院实验报告
原始数据纪录:
输入数据:
T1时刻 a 80, b 60, c 100,输出空闲分区
T2时刻,进程结束,释放进程b,输出空闲分区
T3时刻输入d 50后,输出空闲分区
T4时刻进程结束,释放a, c,输出空闲分区
T5时刻进程结束,释放d,输出空闲分区
输出数据: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还是比较难的,操作系统这本书上也没有什么例子供参考,所以只能靠自己的理解以及平时上课的积累才能完成此次实验。
这次实验让我们掌握了内存的分配,回收算法的思想,对内存管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总的来说,实验的意义就是为了进一步对C语言的认识与理解,根据不同的题目,能够很快想出相应的思路。
实验四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操作系统中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内存分配、回收、地址转换等关键技术,提高对操作系统存储管理机制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 10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19三、实验原理1、内存分配方式连续分配:分为单一连续分配和分区式分配(固定分区和动态分区)。
离散分配:分页存储管理、分段存储管理、段页式存储管理。
2、内存回收算法首次适应算法:从内存低地址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最佳适应算法:选择大小最接近作业需求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最坏适应算法:选择最大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3、地址转换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在分页存储管理中,通过页表实现;在分段存储管理中,通过段表实现。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连续内存分配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内存分配程序,模拟固定分区和动态分区两种分配方式。
输入作业的大小和请求分配的分区类型,程序输出分配的结果(成功或失败)以及分配后的内存状态。
2、内存回收实验在上述连续内存分配实验的基础上,添加内存回收功能。
输入要回收的作业号,程序执行回收操作,并输出回收后的内存状态。
3、离散内存分配实验实现分页存储管理的地址转换功能。
输入逻辑地址,程序计算并输出对应的物理地址。
4、存储管理算法比较实验分别使用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进行内存分配和回收操作。
记录不同算法在不同作业序列下的内存利用率和分配时间,比较它们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连续内存分配实验结果固定分区分配方式:在固定分区大小的情况下,对于作业大小小于或等于分区大小的请求能够成功分配,否则分配失败。
内存状态显示清晰,分区的使用和空闲情况一目了然。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能够根据作业的大小动态地分配内存,但容易产生内存碎片。
2、内存回收实验结果成功回收指定作业占用的内存空间,内存状态得到及时更新,空闲分区得到合并,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
实验四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操作系统中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内存分配与回收、页面置换算法等关键概念,并能够分析和解决存储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装有 Windows 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上进行,使用了 Visual Studio 等编程工具和相关的调试环境。
三、实验内容(一)内存分配与回收算法实现1、首次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从内存的起始位置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能够满足需求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在实现过程中,我们通过建立一个空闲分区链表来管理内存空间,每次分配时从表头开始查找。
2、最佳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会选择能够满足需求且大小最小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为了实现该算法,在空闲分区链表中,分区按照大小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样在查找时能够快速找到最合适的分区。
3、最坏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则选择最大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同样通过对空闲分区链表的排序和查找来实现。
(二)页面置换算法模拟1、先进先出(FIFO)页面置换算法FIFO 算法按照页面进入内存的先后顺序进行置换,即先进入内存的页面先被置换出去。
在模拟过程中,使用一个队列来记录页面的进入顺序。
2、最近最久未使用(LRU)页面置换算法LRU 算法根据页面最近被使用的时间来决定置换顺序,最近最久未使用的页面将被置换。
通过为每个页面设置一个时间戳来记录其最近使用的时间,从而实现置换策略。
3、时钟(Clock)页面置换算法Clock 算法使用一个环形链表来模拟内存中的页面,通过指针的移动和页面的访问标志来决定置换页面。
四、实验步骤(一)内存分配与回收算法的实现步骤1、初始化内存空间,创建空闲分区链表,并为每个分区设置起始地址、大小和状态等信息。
2、对于首次适应算法,从链表表头开始遍历,找到第一个大小满足需求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并修改分区的状态和大小。
3、对于最佳适应算法,在遍历链表时,选择大小最接近需求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并对链表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内存的基本操作,包括内存的分配、释放、读写等。
2. 掌握C语言中内存操作的相关函数,如malloc、free、memcpy等。
3. 提高对内存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了解内存泄漏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译器:Visual Studio 20193. 编程语言:C语言三、实验内容1. 内存分配与释放2. 内存读写3. 内存拷贝4. 内存泄漏检测四、实验步骤1. 内存分配与释放(1)编写一个函数,使用malloc分配内存,并打印分配的内存地址。
```c#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void test_malloc() {int p = (int )malloc(sizeof(int));if (p == NULL) {printf("Memory allocation failed.\n");return;}printf("Memory address: %p\n", p);free(p);}int main() {test_malloc();return 0;}```(2)编写一个函数,使用calloc分配内存,并打印分配的内存地址。
```c#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void test_calloc() {int p = (int )calloc(10, sizeof(int));if (p == NULL) {printf("Memory allocation failed.\n");return;}printf("Memory address: %p\n", p);free(p);}int main() {test_calloc();return 0;}```2. 内存读写(1)编写一个函数,使用memcpy函数复制内存内容。
实验五内存管理实验1.目的要求(1)学习使用内存管理库函数。
(2)学习分析、改正内存错误。
2.实验内容(1)内存库函数实验●malloc函数原型:extern void *malloc(unsigned int num_bytes);头文件:#include <alloc.h>功能:分配长度为num_bytes字节的内存块。
说明:如果分配成功则返回指向被分配内存的指针,否则返回空指针NULL。
当内存不再使用时,应使用free()函数将内存块释放。
举例:运行程序清单5-1,写明运行结果:●calloc函数原型:extern void *calloc(int num_elems, int elem_size);头文件:#include <alloc.h>功能:为具有num_elems个长度为elem_size元素的数组分配内存。
说明:如果分配成功则返回指向被分配内存的指针,否则返回空指针NULL。
当内存不再使用时,应使用free()函数将内存块释放。
举例:运行程序清单5-2,写明运行结果:●realloc函数原型:extern void *realloc(void *mem_address, unsigned int newsize);头文件:#include <alloc.h>功能:改变mem_address所指内存区域的大小为newsize长度。
说明:如果分配成功则返回指向被分配内存的指针,否则返回空指针NULL。
当内存不再使用时,应使用free()函数将内存块释放。
举例:运行程序清单5-3,写明运行结果:之前分配的首地址:80496c0分配后的地址:80496c0(2)内存错误分析实验●分析1:指出程序清单5-4的内存错误原因。
错误原因:可以看到输出结果:函数调用传递的str是值传递,不是引用。
所以函数中P=malloc后当函数返回的时候必须释放该P指向的地址。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实验报告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实验报告引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软件,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其中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内存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管理计算机的内存资源,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内存管理系统,加深对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原理的理解,并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操作系统的认识。
一、实验背景计算机内存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
在操作系统中,内存被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有不同的用途和访问权限。
内存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并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调度,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内存管理系统,加深对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原理的理解,并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操作系统的认识。
具体目标包括:1. 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内存分配算法,实现内存的动态分配和回收;2. 实现内存的地址映射机制,实现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3. 实现内存保护机制,确保进程之间的内存隔离和安全性;4. 实现内存的页面置换算法,提高内存的利用率和性能。
三、实验设计与实现1. 内存分配算法为了实现内存的动态分配和回收,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内存分配算法。
该算法根据进程的内存需求和剩余内存空间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内存块进行分配。
当进程结束或释放内存时,将已使用的内存块标记为空闲状态,以便下次分配。
2. 地址映射机制为了实现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我们设计了一个地址映射机制。
该机制使用页表来记录虚拟地址与物理地址的映射关系。
当进程访问内存时,操作系统根据页表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并进行内存访问。
3. 内存保护机制为了确保进程之间的内存隔离和安全性,我们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内存保护机制。
该机制通过设置每个进程的访问权限,限制进程对内存的读写操作。
只有获得相应权限的进程才能访问内存,确保进程之间的数据安全和隔离。
操作系统实验之内存管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操作系统中内存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机制,通过实际编程和模拟操作,掌握内存分配、回收、地址转换等关键技术,提高对操作系统内存管理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 Windows 操作系统下进行,使用 Visual Studio 作为编程环境,编程语言为 C++。
三、实验原理1、内存分配算法常见的内存分配算法有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等。
首次适应算法从内存的起始位置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满足需求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最佳适应算法则选择大小最接近需求的空闲分区;最坏适应算法选择最大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2、内存回收算法当进程结束释放内存时,需要将其占用的内存区域回收至空闲分区链表。
回收过程中需要考虑相邻空闲分区的合并,以减少内存碎片。
3、地址转换在虚拟内存环境下,需要通过页表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以实现进程对内存的正确访问。
四、实验内容1、实现简单的内存分配和回收功能设计一个内存管理模块,能够根据指定的分配算法为进程分配内存,并在进程结束时回收内存。
通过模拟多个进程的内存请求和释放,观察内存的使用情况和变化。
2、实现地址转换功能构建一个简单的页式存储管理模型,模拟页表的建立和地址转换过程。
给定逻辑地址,能够正确计算出对应的物理地址。
五、实验步骤1、内存分配和回收功能实现定义内存分区的数据结构,包括起始地址、大小、使用状态等信息。
实现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的函数。
创建空闲分区链表,初始化为整个内存空间。
模拟进程的内存请求,调用相应的分配算法进行内存分配,并更新空闲分区链表。
模拟进程结束,回收内存,处理相邻空闲分区的合并。
2、地址转换功能实现定义页表的数据结构,包括页号、页框号等信息。
给定页面大小和逻辑地址,计算页号和页内偏移。
通过页表查找页框号,结合页内偏移计算出物理地址。
内存模拟管理实验报告引言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的内存资源,合理地分配和回收内存空间。
本实验旨在模拟内存管理过程,通过对内存分配、回收和置换算法的模拟实验,加深对内存管理的理解。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我们的目标是:1. 掌握内存分配、回收和置换算法的基本原理;2. 理解不同的内存管理算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3. 学会使用模拟软件进行内存管理实验。
系统设计本实验采用基于模拟软件的方式进行,我们使用了一款常用的内存管理模拟软件——MemSim。
该软件可以模拟内存的分配、回收和置换算法,并根据实验结果生成相应的性能报告。
首先,我们在MemSim中设计了一个包含若干作业和内存分区的实验环境。
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作业大小和内存分区大小,以及各种不同的内存分配、回收和置换算法。
实验过程首先,我们设计了三种内存分配算法: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和最坏适应算法(Worst Fit)。
我们分别选择了一组作业和一组内存分区,并使用这三种算法进行内存分配测试。
我们观察到:- 首次适应算法往往会使碎片数量较少,但存在大量分散的小碎片;- 最佳适应算法分配的内存分区较为紧凑,但会导致外部碎片的增加;- 最坏适应算法可以很好地避免外部碎片的产生,但会导致更多的内部碎片。
接下来,我们针对内存回收算法进行了实验。
我们测试了随时间回收算法(FIFO)和优先级回收算法(Priority)两种算法,并选择了不同的作业和内存分区进行了测试。
我们观察到:- 随时间回收算法在作业的运行时间较长的情况下,表现较好;- 优先级回收算法可以根据作业的优先级来选择回收内存,适合于具有不同优先级的作业。
最后,我们还对内存置换算法进行了实验。
我们测试了最先进入先出算法(FIFO)和最不常使用算法(LFU)。
我们选择了一组较大的内存分区,并模拟了一组较大的作业。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 最先进入先出算法可以很好地保证作业的执行顺序,但会导致较高的缺页率;- 最不常使用算法可以合理地选择置换页面,但会增加算法的复杂度。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三存储器管理实验操作系统实验报告三:存储器管理实验一、实验目的本次存储器管理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操作系统中存储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内存分配与回收的算法,以及页面置换算法的工作过程和性能特点,从而提高对操作系统资源管理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编程语言为 C++,开发工具为 Visual Studio 2019。
三、实验内容1、内存分配与回收算法实现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最坏适应算法(Worst Fit)2、页面置换算法模拟先进先出页面置换算法(FIFO)最近最久未使用页面置换算法(LRU)时钟页面置换算法(Clock)四、实验原理1、内存分配与回收算法首次适应算法:从内存的起始位置开始,依次查找空闲分区,将第一个能够满足需求的空闲分区分配给进程。
最佳适应算法:在所有空闲分区中,选择能够满足需求且大小最小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最坏适应算法:选择空闲分区中最大的分区进行分配。
2、页面置换算法先进先出页面置换算法:选择最早进入内存的页面进行置换。
最近最久未使用页面置换算法:选择最近最长时间未被访问的页面进行置换。
时钟页面置换算法:给每个页面设置一个访问位,在页面置换时,从指针指向的页面开始扫描,选择第一个访问位为0 的页面进行置换。
五、实验步骤1、内存分配与回收算法实现定义内存分区结构体,包括分区起始地址、大小、是否已分配等信息。
实现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的函数。
编写测试程序,创建多个进程,并使用不同的算法为其分配内存,观察内存分配情况和空闲分区的变化。
2、页面置换算法模拟定义页面结构体,包括页面号、访问位等信息。
实现先进先出页面置换算法、最近最久未使用页面置换算法和时钟页面置换算法的函数。
编写测试程序,模拟页面的调入和调出过程,计算不同算法下的缺页率,比较算法的性能。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引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软件之一,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和提供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在操作系统中,存储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的内存资源。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机制,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其性能和效果。
实验目的:1. 了解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机制;2. 掌握存储管理相关的概念和技术;3. 分析不同存储管理策略的优缺点;4. 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策略的性能和效果。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内存分配:在操作系统中,内存是计算机中的重要资源,它被划分为多个固定大小的块,每个块称为一页。
实验中,我们将学习不同的内存分配算法,如连续分配、离散分配和分页分配,并通过实验验证它们的性能和效果。
2. 内存回收:当某个进程不再需要使用内存时,操作系统需要回收该内存空间,以便其他进程使用。
实验中,我们将学习不同的内存回收算法,如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和首次适应算法,并通过实验比较它们的效果。
3. 虚拟内存管理:虚拟内存是一种扩展内存的技术,它将磁盘空间作为辅助存储器,将部分数据存储在磁盘上,以释放内存空间。
实验中,我们将学习虚拟内存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性能和效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存储管理策略的性能数据,并进行了分析。
在内存分配方面,连续分配在内存利用率方面表现较好,但容易产生外部碎片;离散分配能够充分利用内存空间,但需要额外的管理开销;分页分配能够灵活地分配内存,但会带来内部碎片。
在内存回收方面,最佳适应算法能够更好地利用内存空间,但需要较长的搜索时间;最坏适应算法能够减少外部碎片,但可能导致内存利用率较低;首次适应算法在搜索时间和内存利用率方面都有较好的平衡。
在虚拟内存管理方面,虚拟内存能够有效扩展内存空间,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虚拟内存的使用可以显著减少交换空间的开销,并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内存分配的基本原理和不同分配算法,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内存管理技术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希望达到以下目标:1. 熟悉内存分配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 掌握常见的内存分配算法,如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3. 理解内存分配中的碎片问题,并尝试解决;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环境:使用C语言编写程序,运行在Linux操作系统上。
2. 实验步骤:(1)首次适应算法:从内存空间的起始位置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满足申请大小的空闲分区,将其分配给请求者。
(2)最佳适应算法:从所有空闲分区中查找一个最小的满足申请大小的分区,将其分配给请求者。
(3)最坏适应算法:从所有空闲分区中查找一个最大的满足申请大小的分区,将其分配给请求者。
(4)解决内存碎片问题:采用紧凑算法,将所有空闲分区合并成一个连续的大空间,从而减少内存碎片。
三、实验过程1. 编写程序实现内存分配算法,包括内存初始化、申请内存、释放内存等功能。
2. 对不同分配算法进行测试,观察分配效果,分析不同算法的优缺点。
3. 分析内存碎片问题,尝试解决方法,如紧凑算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首次适应算法:该算法简单易实现,但可能导致内存利用率较低,且可能产生较大的内存碎片。
2. 最佳适应算法:该算法分配效果较好,内存利用率较高,但分配速度较慢。
3. 最坏适应算法:该算法分配效果较差,内存利用率较低,但分配速度较快。
4. 紧凑算法:通过合并空闲分区,减少了内存碎片,提高了内存利用率。
五、实验体会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内存分配的基本原理和不同分配算法,掌握了常见内存分配算法的优缺点。
2. 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问题,如内存碎片问题、算法实现问题等,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和尝试,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提高了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实验使我们认识到,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计算机性能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实验三:存储管理一、实验目的通过在Linux环境下对内存管理的基本操作,感性认识Linux如何对内存进行管理。
二:实验内容题目1:在命令行使用“Free”命令监控内存使用情况,并解释输出结果代表的含义。
命令: # free 。
结果:题目2:每5秒以字节为单位来显示内存的使用情况;命令: # free [参数] 。
结果:题目3:显示交换区的使用状况:命令: # swapon ….. 结果:题目4:监视虚拟内存使用情况命令: # vmstat …结果:题目1:在命令行使用“Free”命令监控内存使用情况,并解释输出结果代表的含义。
命令: # free 。
结果:题目2:每5秒以字节为单位来显示内存的使用情况;命令: # free [参数] 。
结果:题目3:显示交换区的使用状况:命令: # swapon ….. 结果:题目4:监视虚拟内存使用情况命令: # vmstat …结果:内容2. Linux下交换文档的创建和使用预备知识:Linux的交换文档相当于Windows的虚拟内存,但是Linux能够使用整个分区做为交换空间,也能够像Windows相同使用单个的文档做虚拟内存。
Linux支持虚拟内存, 就是使用磁盘作为RAM的扩展,使可用内存相应地有效扩大。
核心把当前不用的内存块存到硬盘,腾出内存给其他目的。
当原来的内容又要使用时,再读回内存。
这对用户全透明:运行于Linux的程式只看到大量的可用内存而不关心哪部分在磁盘上。
当然,读写硬盘比真的内存慢(慢千倍),所以程式运行较慢。
用做虚拟内存的这部分硬盘叫对换空间。
在单机环境下感觉使用单个文档要比划一整个分区好用,而且比较灵活。
题目:下面就用mkswap在根目录下建立一个128M的交换文档:步骤:1.先创建一个128M的空文档:2.标识该文档为交换文档:(1)启用交换文档:(2)写入fstab中,自动激活: 提示:使用到的命令1. dd2. mkswap3. Sync4. swapon5. swapoff三:实验步骤及分析(二).1 free命令显示显示内存的使用情况(使用的和空闲的),包括物理内存、交换区内存、内核缓冲区内存。
内存管理实验报告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 实验地点:指导教师: 日期: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专业: 计算机外包班级: 14外三姓名: 周鹏飞学号: 1414104033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通过此次实验,加深对内存管理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内存的分配,回收算法的思想。
二、实验仪器、设备或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PC一台;VC++6.0三、实验内容及原理原理:设计程序模拟内存的动态分区内存管理方法。
内存空闲区使用空闲分区表进行管理,采用最先适应算法从空闲分区表中寻找空闲区进行分配,内存回收时不考虑与相邻空闲分区的合并。
假定系统的内存共640k,初始状态为操作系统本身占用40k.t1时刻,为作业A,B,C分配80k,60k,100k的内存空间;t2时刻作业B完成;t3时刻为作业D分配50k的内存空间;t4时刻作业C,A完成;t5时刻作业D完成。
要求编程序分别输出t1,t2,t3,t4,t5时刻内存的空闲区的状态。
实验内容:#include<stdio.h>#include<stdlib.h>#define maxPCB 6 //最大进程数#define maxPart 6 //最大空闲分区数#define size 10 //不再切割剩余分区的大小typedef struct PCB_type{char name;//进程名int address;//进程所占分区首地址int len;//进程所占分区的长度int valid;//PCB标识符(有效,无效)}PCB;Typedef struct seqlist //进程信息队列{PCB PCBelem[maxPCB];// maxPCB为为系统中允许的最多进程数int total; //系统中实际的进程数}PCBseql;//分区类型的描述typedef struct Partition{int address;//分区起址int len;//分区的长度int valid;//有标识符(有效,无效)}Part;//内存空闲分区表(顺序表)描述typedef struct Partlist //空白分区链{Part Partelem[maxPart];//maxPart为系统中可能的最多空闲分区数 int sum;//系统中世纪的分区数}Partseql;//全局变量PCBseql *pcbl;//进程队列指针Partseql *part1;//空闲队列指针#intclude “MainManager.h”void initpcb() //初始化进程表vpcb1{int i;pcb1->PCBelem[0].address=0;pcb1->PCBelem[0].len=0;pcb1->PCBelem[0].name=’s’;pcb1->PCBelem[0].valid=1;pcb1->total=0;for(i=1;i<maxPCB;i++){pcb1->PCBelem[0].name=’\0’;pcb1->PCBelem[0].address=0;pcb1->PCBelem[0].len=0;pcb1->PCBelem[0]. valid =0;}}void initpart() //初始化空闲分区表vpart1{int I;pcb1->PCBelem[0].address=40;pcb1->PCBelem[0].len=600;pcb1->PCBelem[0]. valid =1;for(i=1;i<maxPart;i++){pcb1->PCBelem[0].address=0;pcb1->PCBelem[0].len=0;pcb1->PCBelem[0]. valid =0;}part1->sum=1;}void request(char name,int len) //进程name请求len大小的内存{int i,j,k;int address;for(i=0;i<partl->sum;i++){if(partl->Partelem[i].len>=len){address=partl->Partelem[i].address;if(partl->Partelem[i].len-len>=size){partl->Partelem[i].address+=len;partl->Partelem[i].len-=len;partl->Partelem[i].valid=1;}else{for(j=i;j<maxPart-1;j++){partl->Partelem[j]=partl->Partelem[j+1];partl->Partelem[j].valid=0;partl->Partelem[j].address=0;partl->Partelem[j].len=0;partl->sum--;}for (k=0;k<maxPCB;k++){if (pcbl->PCBelem[k].valid==0){pcbl->PCBelem[k].address=address;pcbl->PCBelem[k].len=len;pcbl->PCBelem[k].name=name;pcbl->PCBelem[k].valid=1;pcbl->total++;break;}}break;}else printf(“内存紧张,暂时不予分配,请等候!”);}}void release(char name) //回收name进程所占的内存空间{int i;for(i=0;i<maxPCB;i++){if(pcb1->PCBelem[i].name==ame){if (pcb1->PCBelem[i].valid==0)printf(“%c进程非运行进程,无法结束!”,name);else{pcb->PCBelem[i].valid=0;pcb->total--;part->Partelem[part1->sum].address=pcb1->PCBelem[i].address;part1->Partelem[part1->sum].valid=1;part1->sum++;}}}}void print()//输出内存空闲分区{int i;printf(“当前的进程有:\n”);printf(“name address length\n”);for(i=1;i<maxPCB;i++){if(pcb1->PCBelem[i].name,pcb1->PCBelem[i].address,pcb->PCBelem[i]. len);}printf(“当前的空闲分区有:\n”);printf(“address length\n”);for(i=0;i<maxPart;i++){if(part1->Partelem[i].valid==1)printf(“%d %d\n”,part1->Partelem[i].address,part1->Partelem[i].len );}}void main(){char ch;char pcbname;int pcblen;PCBseql pcb;Partseql pcb;Pcb1=%part;initpcb();initpart();printf(“\t*********************MENU***********************\n”);printf(“\t***************** Enter:r 请求分配内存*******************\n”)printf(“\t***************** Enter:s 进程结束*******************\n”)printf(“\t***************** Enter:p 打印分配情况*******************\n”)printf(“\t***************** Enter:e 退出*******************\n”)ch=get char();fflush(stdin);while(ch!=’e’){switch(ch){case’r’:printf(“请输入请求进程的name,len:”);scanf(“%c %d”,&pcbname,&pcblen);fflush(stdin);request(pcbname,ocblen);break;case’s’:printf(“请输入要结束进程的name:”);scanf(“%c”,&pcbname);fflush(stdin);request(pcbname);break;case’p’:printf();break;case’e’:exit(0);}ch=getchar();fflush(stdin);}}四、实验步骤(或过程)五、实验结论1、实验结果2、分析讨论六、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