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课改之路创自我特色
- 格式:docx
- 大小:10.17 KB
- 文档页数:3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这一根本性转变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的达成,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式,而环顾我们的课堂,效率低、学生课堂主动性低、参与面窄、思维量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厌学情绪严重,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转变艰难,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行为仍然普遍,新课程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与应用。
走行动研究之路,改变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新组建的兵房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为此,我校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强化学习,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理念开学初,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研讨,认真反思我校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潜心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广大教师分层次开展讨论,我们认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能照搬照抄外地经验,只有结合自身实际走校本特色的课改之路,才能保证课改的健康持续发展。
我们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在转变教师的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
因此,加强校本研修,组织全体教师重学课程改革纲要,进行新课程通识的再培训。
同时,提炼杜郎口中学、即墨28中、东芦中学等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组织教师再学习、再认识,努力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引导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育实践的研究者等方面达成共识。
二、健全机制,保障课改措施落实到位学校成立教学常规管理组,由九位行政人员组成,同时其中的七位行政领导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兼任各学科教研组长,以加强全校各学科教研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及所在学科各年级备课组建设的组织领导,这样的组织机制形成了三个层面的“教学研”共同体,一是教学常规管理组成员间,二是学科教研组成员间,三是各年级学科备课组成员间的“教学研”共同体。
课改之路无悔我生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也拉开帷幕,我有幸完整地参加了这轮课改,感想与收获颇多。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三个维度来设计教材,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新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与行为的变革,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参与第一轮课改的切身体会。
一、要转换教师角色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容易受传统观念影响走入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
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教材照本宣科,无视学生反应;学生匆忙做笔记,没有思考质疑的时间,课堂上基本没有师生互动,二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
而采用新课改提倡的“对话式”教学,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了。
其实,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如果没有了岸的约束,河水就会肆意泛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组织者”“引导者”,既要让这河流滚滚向前,又不能让它冲出堤岸,这样,“对话式”教学就有了保障,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平等、开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
比如我在教郁达夫的散文《江南的冬景》时,设计了几个问题:本文所说的江南指哪里?用原文中的一些词语概括江南冬景的特点;再用一个字概括江南冬景的特点。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有些五花八门,有的说是“美”,有的说是“冷”,有的说是“旱”……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其实,之所以有这些回答,还是因为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课文。
我耐心地引导学生再次梳理文章,学生这才发现每一段都是围绕“暖”字展开,充分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
在这节课里,教师就充当了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既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又教给了学生思考的方法。
走课改之路办特色学校邓州市陶营乡一初中(2013年12月)陶营中学现有28个教学班,2000余名学生,有教职工135人。
近年来,我们在市教体局和陶营中心校的领导和支持下,全校师生共同努力,逐步创建了“六环节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走课改之路,办特色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汇报如下:一、坚定课改信念2013年秋,学校多次召开领导班子会和教研组长会,总结前段经验教训,达成不课改就没有出路的共识,坚定走课改之路,办特色学校的信念。
在我校倡导实践以问题为突破口,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课堂主要学习方式,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课堂主要环节的“六环节教学法”。
具体内容是:(1)提出问题。
将学习目标细化成探究问题,此环节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明确课堂目标。
以问题引领学生自学,确保学生自学有方向、有内容、有方法。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核心,学生们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读书、思考、查资料、同组间交流,然后完成导学案上教师布置的任务。
教师在自主学习时间的主要任务是巡视发现问题,可以对某个小组或个人进行适当的指导。
(3)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疑问,交流心得,解决自主学习中个人不能解决的较难问题。
(4)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组织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路、观点、方法以多种方式展示出来,其他学生听评、修正,教师适时点评、点拨,点评要到位,点拨要点睛。
(5)教师及时针对学生在自学或展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方法指导,规律总结,提炼升华。
(6)当堂训练,检测达标。
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加以解决。
这六个环节相辅相承,逐步提高,不断完善。
二、多策并举,探索实施1、健全机构,强化领导我校为强化课改工作的领导和工作力度,专门成立了教科室,专抓教研、达标课、公开课、优质课活动。
要求教科室人员每周听评课3节次以上,深入课堂,深入学生,了解教情,把握学情,及时发现教学中的成绩和问题,向学校献计献策;抓好过程管理,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完善制度,量化考评。
行走在课改路上------初中语文课改故事与反思泰和三中刘良驹反思之一回望自己的课改之路,历数自己留下的足迹,我信心满怀。
看来,思想滞后,教法呆板,只能让人固步自封,造成“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学记》)的恶果。
自从走上语文课改的道路后,我更新了观念,大胆创新,力争做一名“善学者”,我终于又寻回了失落的自信和失去的快乐,教学成绩一路攀升。
我的课堂越来越和谐,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他们已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欣喜地收到了“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学记》)的效果。
行走在语文课改的路上,我每一步都迈得坚实有力。
我坚信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去收获语文教学的万紫千红,守望幸福的教育人生!课改经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把追求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作为自己的教育理想。
为了这个理想,我起早贪黑、苦口婆心、呕心沥血、无怨无悔。
然而现实却是那样的残酷,无悔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学生反而越来越害怕语文,越来越厌恶语文,成绩越来越低。
二十多年来,我就像一个摆渡人一般,送走一届届的毕业生,自己却仍在原点与终点之间重复,重复着同样的路程,重复着自己一成不变的风景和没有幸福感的教育人生。
灰暗的天空终于在2006年的初冬绽放出了暖暖的阳光。
那年的12月,泰和三中分六批次将所有初中老师派往杜郎口中学实地考察学习。
于是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始了高效课堂的改革,我很幸运成为第一批改革者,心中颇感喜悦。
考察、培训、反思、聆听,教学再次忙碌起来,我也开始认真反思自己早已习惯的传统课堂:在传统课堂上我是一个绝对的领导者,学生们是我的士兵,听凭我的调遣,无条件地服从我的指挥。
这样的课堂是否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呢?是不是我扼杀了学生们对语文的热爱呢?是不是我用自己的“爱心”理所当然地虐杀了学生的信心呢?经过一番痛苦的反思后,我决定脱离传统课堂的束缚,探求高效课堂的灵魂与主旨。
我开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注重引导学生形成他们自己的个性,努力创设质疑、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力求形成一种灵性化、情感化的课堂。
打造课改亮点形成教学特色作者:徐春云来源:《卷宗》2016年第11期带着赤诚,带着期许,带着问询……我们风尘仆仆走在课改的路上……求索、追寻、困惑、迷茫、再自省、回归……山重水复,至今心如磐石!1 抢抓机遇,勇于实践,探索符合校情的课改之路2014年春,课堂改革的春风吹进延边大地。
通过短暂的集中培训,我们激情澎湃,对课改充满渴望。
一场课改动员会,使学校彻底走上新课堂、新学校、新教师、新学生的教学改革之路。
实践是检验课改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学校实行领导包班,不定期走课、推门听课,带一门学科、蹲点一个教研室。
重点抓好两个层面工作:一是在领导层面上,强化对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思想动员及领导和监督,让课堂改革成为整个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二是在业务层面上,坚持承上启下、注重具体环节操作,以学年、教研室、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实践和研究,真正做到点上有研究,线上有指导,面上有落实。
研究并制定了高效课堂改革督查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集智备课管理制度、教师综合考核制度、各类先进评选细则等一系列制度,以激发教师的内驱力,确保课改长效运转。
高效课堂的组织抓手是小组,成型的小组,是高效课堂的“形”。
为了能够真正实现自主管理,学校加强小组建设,通过小组建设讲座、小组文化建设展演和巡展、优秀小组长评选等活动,不断提升小组凝聚力。
同时鼓励班主任发挥聪明才智,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建设班级、建设小组,并借助班主任沙龙,交流小组建设方面的成败得失,使各班小组建设更上一层楼。
我们还开创了学校特有的导学模式:即自研自探环节体现知识目标,合作探究环节体现过程与方法,展示提升质疑补充环节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导学案的设计要求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层次化、情境化、生成化。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各备课组将大量精力投入到集智备课中,探索并设计适合本学科特点、适合学生学情的导学案。
政治科开创了分层导学模式,数学科学生学案历经7版,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立足岗位突出实效走独具特色的教研之路双城市兆麟初级中学始建于1905年,历经百年沧桑,一代代麟园人秉承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为古堡双城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校园布局合理,环境幽雅,文化氛围与人文气息异常浓厚。
学校现有教学班55个,教职员工170人,其中高级教师62人,一级教师71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哈市级骨干教师35人,双城市级骨干教师30人,双城市“十佳教师”5人。
学校领导勤勉务实、团结协作,教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学生积极上进、个性飞扬,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百年薪火承继,百年风雨兼程,兆麟初中倍罹磨难而意志愈坚,继往以开来。
2009年,根据国家政策要求,我校由民办学校转为义务教育普通中学。
面对学校体质转变、生源质量降低等转型时期的巨大压力,新一届领导班子开始思索:如何寻求一条学校特色发展之路。
在市政府与教育局的关心和支持下,生本教育理念如春风拂过百年麟园,唤起蓬勃的生机。
学校领导班子决定,以郭思乐教授“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为指导,立足“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教育,确立“一多四少两加强”(即:学生多学、教师少教、家长少陪、领导少管、社会少扰;加强学生体能训练、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的育人原则和努力培养博观约取、创新生活、锤炼生存、激扬生命的新时期人才的战略构想,确定课改探索的主题:生本状态下的有效教学研究,研究并制定了“集体备课三步骤”、“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基本步骤”、“三清”落实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五项强化”和“两项基本保证”的具体内容,多方筹集资金,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科的每一位教师配备了电脑,配齐电脑桌椅,并引入了光纤,实现网络化集体备课,同时围绕生本教育思想中的关键点展开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实现课堂教学水平整体优化,唤醒、启迪、激扬学生的发展潜能,引领学生走上一条会学、好学、乐学的发展之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形成学校生本化的特色教研之路。
我在课改中成长岩口中学:马红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马红星,来自岩口镇中心学校,岩口中学在课程改革的大潮兴起之际,踏着课程改革的浪花不断前行,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我校创新的“四备五环三思”课堂教学模式和“学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已成为我镇课改的一面旗帜。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在课改中成长》。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那是一个春光灿烂的下午,课改就像一缕和煦的春风来到了我们学校,紧接着课改飓风袭来,席卷隆回大地,盛夏五月我们在罗校长的带领下,来到许市中学取经。
金秋十月,我们再赴许市中学学习。
课改如同狂风暴雨,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迈入了我们的课堂,与我们朝夕相伴了。
虽然我们只经过一年多的锐意进取、大胆改革、刻苦实践,但课堂终于变样了!课堂爆发着青春的活力,课堂活跃了,生动了,有趣了,老师更亲切了,学生更主动了,敢做敢说、敢问敢疑、自信又活泼、紧张而有序。
我们感受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希望,体验着课改带给我们的激情,品味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喜悦,享受着课改带给我们的成果!然而,课改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回想自己走过的课改之路,我感慨颇多。
去年我校领导首先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然后装修了课改办公室,配置了办公电脑,先上示范课,再上模板课,最后每个老师都上过关课,并且过关课要进行比赛。
我在听了我校陈老师的课改示范课后,很不服气,觉得自己并不比他差,甚至还要强。
就要求也上一节课改示范课,我用三个晚上的时间,精心准备好学教案,把自己学到的新观念、新方法融会贯通到一堂精心准备的课上,使之成为自我感觉良好的精品课、示范课,可结果在课后研讨中被领导和同事批得体无完肤。
当时我懵了、迷茫了。
难道我真的这么差吗?于是痛定思痛,认真反思,我把大家的意见总结成一副鞭策自己进步的对联:“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貌似群情激越,精彩纷呈,实则花里胡哨,过眼烟云;空洞洞,无的放矢不见纲,心怀课改理念,热血沸腾,结果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校长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落实六项工作校长是学校的领头羊,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对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在具备理论素养与一定的工作经验的同时,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有推进教育发展的情怀,有甘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吃苦耐劳精神,善于引导教师的教育思想、工作方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笔者认为,学校校长在课改中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转变教育观念,引领教师走课改之路校长对课堂改革新理念的高度认同,是实施课改的前提。
校长是学校实施课堂改革的组织者、领导者,其观念具有很大影响力,只有校长在教育教学观念上转变,认同新课程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全体师生才可能具有课改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如果校长教育观念不转变,很可能会出现“轰轰烈烈搞课改,扎扎实实抓应试”的局面。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校长,必须充分认识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对传统课堂中的陋习有非改不可的决心,对课改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有充分的预见,并制定出相关措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为课改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增强对课改的信心与勇气,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用新的教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只有这样,才能引领教师逐步进入课改的境界,使课改理念逐渐深入师生心中,并进一步去实践、去探索,逐步形成习惯与能力。
二、营造探索课改氛围,形成课改环境课堂教学改革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明确要求,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课改要改的是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行为,要在课堂教学中解放学生、发动学生、发展学生,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勇于解疑,把课堂变成他们展示自己、发展自己的乐园。
诚然,教师的课堂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空间,需要一个适合的环境。
校长是课堂改革的倡导者、领导者和实施者,在引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为课堂教学改革铺路搭桥。
课改引路、科研支撑,努力创建特色学校嫩江县第三小学臧雷轩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六年多的历程中,我们的脉搏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跳动,曾聆听教师激动人心的感悟,分享教师教学成功的喜悦,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倾听花开的声音,欣赏细雨的颜色,描绘诗歌的画面。
学生在变、教师在变、课堂在变、学校在变、家长也在变。
我们也被感动着、震撼着、激动着……然而,又有一些困惑始终萦绕在我们的心头,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对学校实施科学管理,如何开展教育教学,如何创建学校特色,如何提升办学声誉?我们的思路是:课改引路,科研支撑,创建学校特色。
即以新课标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之路,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以科研促课改,使教育教学质量与课改要求相辅相成。
我们认为只有科研作支撑,课改才有生命力。
具体做法如下:一、将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铺在每位教师的脚下课改成败,关键在于教师。
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建设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是推进课改实验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
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教学行为才会随之发生变化。
为此,我校开展了以下校本培训活动:1、建立完善“每周发放一次学习资料,每周上交一篇教学心得与反思,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每月开展一次科研讲座或案例研讨活动,每学期撰写一篇学术论文和一篇教育案例,每年读懂吃透一本教育专著”的校本培训学习制度,而且重在抓落实。
让广大教师认识到:学习活动是润泽人的一生中最积极、最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学习,生命才会精彩。
校本培训的有效开展,帮助广大教师实现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和自我创新,促进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一个学习型组织已基本形成。
2、学校鼓励教师张扬个性,在三尺讲台演绎个人风采,并引领教师转变观念、提升理念、增强素质。
每周三下午的业务学习更是丰富多彩,魏书生、董进宇、卢勤、周弘等全国优秀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方法在这里传承,钢笔字、粉笔字、朗读、演讲等多项基本功训练在这里呈现,教育科研知识和新课程改革理论在这里生根发芽。
心许教坛无悔无怨------自我叙事绥芬河市第三小学杨秋玲受上学时期老师敬业精神的熏陶,从小我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
通过我的努力,师范毕业后,我真正地当上了一名教师,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
二十年的教学经历,二十年的风风雨雨,二十年的艰难跋涉,丰富了我的阅历,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培养了我的人生观,使我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踏实做人,勤勉做事,探索钻研,躬身示范,终于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学生欢迎,家长拥护,社会认可,很多光环罩在了我的头上。
然而我清醒地意识到,荣誉只属于过去,未来的路还很漫长。
只有坚持不懈地认准前方的路,相信还有事业的辉煌。
这是我的追求,一生不懈的追求。
一、农村支教虽苦犹甜一九八九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我,被分配到了交通极为不便、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建新小学,虽然很苦,但我以极大的教学热情开始了我的教育之路,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初登讲台,看到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望着我,那么小,那么可爱,这让我在现实教学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我开始一点一点向老教师请教学习,大胆尝试,教给他们“提前预习、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学习进步,孩子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得到了听课领导的好评。
同时以“亲其师、信其道”勉励自己,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爱心、耐心。
一年半的时间,正当我准备收获成绩时,我又因工作需要被调到北寒学校担任六年级班主任。
在没进入班级之前,庞校长找我谈话,告诉我这个班级的孩子出了名的淘气,打仗斗殴,学习极差,而且是没人愿意教的班级。
踏入班级那一刻,我们的关系就处在僵持的状态,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大学生,我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从哪下手。
和他们要斗智斗勇,还要让他们信服。
就这样他们每次打仗,我都先调查一下,只是简单地帮助他们分析打仗的原因,告诉他们千万不要吃亏,我也不敢过多的指责与批评,怕顾此失彼。
然后我就以大朋友的身份出头,为他们说情、谈判,多次站在他们的立场为他们着想,取得了他们的信赖,我们的关系融洽了许多。
我的课改之路教育的发展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是国家一代代人才辈出的关键,而教育改革改变着中国教育的现状。
作为教育第一线的青年教师,我深知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让我从不敢懈怠自己跟随教育改革家进行课程改革的步伐。
在全国课改搞得轰轰烈烈的背景下,新课改带着浓浓的春意,沐浴着高效课堂的缕缕阳光,在AA这块教育热土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教改狂澜。
我作为AA教坛的一位平凡教师,也积极投入到课改的大潮中。
在AA校统一组织和安排下,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远到郑州、漯河等地学习较成熟的教学理念,借鉴成功的改革经验,以及到县城新课改实验学校实地取经。
经过中心校全体领导班子的共同研究,加上课改带头人的实践摸索,终于找到一条适合白寺镇教师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改之路——永威教学模式。
在近一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课改实践中。
我首先认真的学习中心校统一配发的课改资料,让这一理论逐步运用到课改实践课上,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三步推进法:第一步,指导学生自学。
即指导课前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怎样理解题意,怎样根据数学课本的设计思路去解决课时目标。
在很多的预习指导中,我会让学生说一说预习收获,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学生已经养成自学的习惯,并且会用自己的思路去领悟例题的根本用意。
达到一种较理想的预习效果。
第二步,在学生养成自学习惯的同时,我会有意的安排实施第二步小组讨论学习。
讨论分为对子讨论、小组讨论、大小组讨论。
每一种讨论的过程,就是一次知识的询问、学习、消化、熟练的过程。
当然开始讨论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不爱参与讨论,成绩好的学生不善于向他人讲解,没有起到生帮生、优帮差的讨论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强调,讲解小组合作精神的可贵,调动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各自在小组中的积极性。
现在的小组已经具有全体参与,积极讨论、激烈争执、团结协作的可喜局面,我知道我的小组讨论训练课已经成功了。
第三步,学生展示环节是高效课堂改革的一大亮点。
当我和全体学生带着良好的预习效果,经历了激烈的小组讨论,准备走进小组展示环节时,着实让我迷茫了一段时间。
一条课改创新路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十三五”规划全面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了提高人才、成果、管理质量,优化结构的教育发展目标。
“创新”被提升到一个国家发展的全局核心的位置,因此应使创新在教育领域中蔚然成风。
本文以重庆市谢家湾小学课程改革之路为例,重点阐述其课改创新的路子,打破原有分课程间的壁垒,有效整合国家课程,研制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小梅花”课程体系的校本教材并取得良好成效。
为本地的教育教学课改之路提供几点借鉴。
“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创新”的教育发展理念,明确“教育创新”理念作为国家富强的先优势,科技发展的助推器,民族昌盛的软实力。
在推行新课改及实践的十多年时间里,如何协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高效融合,如何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在新课改的压力下实现学生快乐优质学习成为了基础教育学校考量的首要问题。
2014年,关于重庆谢家湾小学的“一次艰难的课程改革之路”经中央新闻播出后,“谢家湾小学”一度成为教育界中的热门词汇,“小梅花”课程体系也逐步走入了公众视线。
谢小的办学理念是“六年影响一生”,坚持“红梅花开朵朵放光彩”的主题文化,从孩子立场出发培养出具有中国责任和能改良世界的中国人,实现“天天快乐健康飞翔”的培养目标。
一、“小梅花”课程整合探索之路谢家湾小学的课改历经十多年,起始于03年刘希娅校长提出的“一切有积极影响元素都是课程”的课程观和“世界是我们的教材”的教材观。
随后因承受来自社会、家长及学校的种种压力,课程整合之路停滞不前。
到09年初现曙光,谢小整合部分地方和校本课程,改变传统的专职化教学,开发培养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自身的教学兴趣爱好。
通过四年实践探索,至13年,谢小开始建构及全面实施了一套课程体系--“小梅花”。
同年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及编撰其小梅花教材。
正如重庆的梅花香至苦寒来,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獲得首届国家级基教类成果奖。
走课改之路创自我特色
闵行区颛桥中学七年级《接力跑》单元教学流程的设计
一、指导思想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实施《体育与健身》课程时,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
导思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贯彻“健身育人”的理念。
在设计单元教学流程中, 以课改理念为核心,通过目标的确定、教材的分析、评价的实施等方面来促进健康、健身,形成奋进、自信、协作、创新、有个性特点的发展方式。
二、相关分析
1•教材分析:接力跑融接力技术与跑于一体,接力技术的好坏决定跑的成败,根据七年级接力跑的教材特点,确定下压式传接棒技术为重点内容。
因此,把接力跑单元教学流程设计为四个课次。
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是上海全面推进二期课改的首批实验群体,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
但是,思维、实践等能力尚在发展之中。
针对其特性,充分利用校园硬件,挖掘学生资源,促进学生成长。
三、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上挑式、下压式传接棒技术,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2、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
3、通过接力跑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通过小组学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四、主要教学环节
1 •自制接力棒、激发求知欲
第一课次:学习内容一一“上挑式”传接棒。
课前引导学生对接力知识进行探究。
设计学生制作接力棒,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接力跑的兴趣,引导学生对上挑式技术要领的掌握,挖掘学生主动求知能力。
2.口诀化教学、学练显效率
第二课次:学习内容——“下压式”传接棒。
研究教材,把技术要领编写成“口诀”的词句,便于学生记忆,建立正确传接技术的概念,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效果。
3.技术寓游戏、巩固有兴趣
第三课次:学习内容一一“下压式”传接棒。
重点是“引跑传接”的时机,根据接力跑技术的要点,发动学生结合教具、学生实际,相互用接力棒调整传接距离,在追逐游戏中学习技术,营造积极奋进的探究氛围,学生既学到传接棒技术,又增进练习的趣味性。
4.运用与实践、会学亦会用
第四课次:学习内容一一合理运用“上挑式与下压式”传接棒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运用学会技术同时,延伸为会学的方法,开展多种竞争、比赛,并设置不同的场景、环境,达到学习的目的。
闵行区颛桥中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接力跑》单元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