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中医辨证论治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六.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胃痛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胃失和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的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
剧烈拒按,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
2.辨虚实凡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
止多为实证;若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休息后减轻者多属虚证。
3.辨气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在血。在气者,有
气虚、气滞之分。气虚多空腹疼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气滞多见胀痛,疼痛游走不定,攻冲作痛,伴有嗳气或兼见恶心呕吐。在血者,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二)辨证分型
1.寒邪客胃
证候表现: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护治法则: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治疗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2.饮食伤胃
证候表现:胃痛,腕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护治法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治疗代表方:保和丸加减)3.肝气犯胃
证候表现:胃脘胀闷,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嗳气频繁,大便不畅,苔多薄白,脉弦。
护治法则: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治疗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4.湿热中阻
证候表现:胃痛,痛势急迫或痞满胀痛,口苦口干,口渴而不喜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治疗代表方:清中汤加减)5.瘀血停胃
证候表现: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呕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护治法则:活血化瘀,和胃止痛。(治疗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胃阴亏虚
证候表现:胃痛引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护治法则: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治疗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
证候表现: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护治法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治疗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
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