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 格式:docx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16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掌握基本概念1.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Li+、Na+、H+、NH4+…阴离子:Cl–、O2–、OH–、SO42–…(2)存在离子的物质: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4.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
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考点1 物质的组成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基:中性原子团)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特别提醒:1.离子与基团:2.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知识规律]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
如金刚石(C)、晶体Si都属原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P4属分子晶体,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
具体地:(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H2O、NH3、H2S等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 等④酸类:如HClO4、HClO、H2SO4、H3PO4、H2SiO3等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⑥其它:如NO、N2O4、Al2Cl6等(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3)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考点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1)特征:有无新物质生成(2)本质:有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3)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化学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4)典型实例:物理变化:⑴升华⑵萃取⑶分液⑷蒸馏(分馏)⑸吸附⑹渗析⑺盐析⑻胶体聚沉⑼电泳⑽金属导电 (11)焰色反应(12)电离等化学变化:⑴风化⑵裂化⑶硫化⑷老化⑸炭化⑹干馏⑺脱水⑻蛋白质变性⑼水解⑽同素异形体互变(11)电解 (12)熔融盐导电(13)电解质溶液导电 (14)水泥硬化等。
课时4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考必备·清单】1.物质的组成(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2)理解几组概念名称含义原子、分子和离子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般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
③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在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
单质和化合物①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②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①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名师点拨]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2和O3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等。
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2.简单分类法(1)树状分类法①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名师点拨]酸、碱、盐、氧化物的含义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是酸,分为强酸与弱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是碱,分为强碱与弱碱、可溶性碱与难溶性碱等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盐,分为可溶性盐与难溶性盐,酸式盐、碱式盐与正盐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分为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两性氧化物等②树状分类法在无机物分类中的应用(2)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名师点拨]①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
②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嘉华学校高三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1、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①分子晶体:分子化合物的晶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非金属单质:H2、X2、O2、O3等非金属气态氢化物:HX、H2S、NH3、PH3等酸酐:SO2、SO3、CO2、P2O5、N2O5、Cl2O7等酸类:碳酸、硅酸、硫酸等有机物: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其它:N2O、N2O4、CO、H2O2、AlCl3等②原子晶体: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硅、硼等少数化合物:SiO2、SiC等③离子晶体:离子化合物的晶体、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大多数盐:NaCl、KNO3等大多数金属氧化物:CaO、Na2O、Na2O2等强碱:NaOH、KOH等其它:CaC2、NaH等④物质的分类交叉分类法:钠盐、碳酸盐等(拓展)树状分类法:纯净物、化合物等(拓展)⑤分散系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溶液:<1nm 胶体:1~100nm 浊液:>100nm⑥胶体:Fe(OH)3胶体的制备:向沸水中逐滴加入饱和的三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胶体的性质丁达尔现象:利用丁达尔现象可鉴别胶体和溶液。
电泳:胶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能在分散剂里向阳极或阴极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叫电泳。
原理:胶粒直径小→表面积大; 吸附能力强→可吸附溶液中带电荷的离子;Fe(OH)3胶体只吸附Fe3+故带正电→向阴极运动→吸附区颜色变深因此Fe(OH)3胶体带正电。
布朗运动:液体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不断地撞击悬浮微粒胶体的聚沉:方法:a、加电解质 b、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c、加热胶体溶液胶体浊液微观特点分散质粒子直径<1nm 1nm~100nm >100nm宏观特点外观(特征)均一、透明、稳定均一、透明、介稳体系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稳定性稳定状态介稳状态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选择题:A B C B D D D C D D A专题练习——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1、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2、.下列试剂中,标签上应标注和的是()A. C2H5OHB. HNO3C. NaOHD.HCl3、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B.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C.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D.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4、下列物质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对应...的是()A.H2SO4、NaOH——腐蚀品B.CH4、C2H4——易燃液体C.CaC2、Na——遇湿易燃物品D.KMnO4、K2Cr2O7——氧化剂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B. CH3COONa溶液中滴加少量浓盐酸后c(CH3COO-)增大C. Ca(HCO3)2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可得到Ca(OH)2D. 25℃时Cu(OH)2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其在Cu(NO3)2溶液中的溶解度6、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A.只滴加氨水鉴别NaCl、AlCl3、MgCl2、Na2SO4四种溶液B.将NH4Cl溶液蒸干制备NH4Cl固体C.用萃取分液的方法除去酒精中的水D.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7、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8、根据下列物质的化学性质,判断其应用错误..的是()A.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杀菌消毒B.CaO能与SO2反应,可作工业废气的脱硫剂C.明矾水解时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作漂白剂D.镧镍合金能大量吸收H2形成金属氢化物,可作储氢材料9、下列关于“化学与健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服用铬含量超标的药用胶囊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食用一定量的油脂能促进人体对某些维生素的吸收C.“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D.光化学烟雾不会引起呼吸道疾病10、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分类和基本化学用语专题总结高三 班 姓名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1.物质的组成关系2.分子、原子、离子的比较微粒概念 构成物质的类别及部分代表物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1.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晶体硅2.某些非金属化合物:二氧化硅等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1.非金属单质:氧气、氢气、稀有气体等2.非金属氢化物、酸酣、含氧酸、有机物等离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得到的带电的微粒金属氧化物、强碱、大多数盐4.同素异形体与同位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区别:离子基团定义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化学中对原子团和基的总称 区别 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不带电,为缺电子物质,呈电中性联系 两者通过得失电子可以互相转化实例-OH -2NO-Cl CH 3+-OH -NO 2 -Cl -CH 3知识要点:1.在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已发现组成物质的元素有110多种;在微观上,物质由微粒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分子等。
2.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3.元素与核素、同位素的区别: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有种类之分,无数量概念。
核素是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元素种类仅由质子数决定,而同位素是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
4.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结构不同的单质,如: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白磷和红磷。
5.物质的构成微粒: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H2O、NH3、H2S等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 等④酸类:如HClO4、HClO、H2SO4、H3PO4、H2SiO3等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⑥其它:如NO、N2O4、AlCl3等b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等;c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分类1.按照物质的组成部分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元素或者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它们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一定的化学性质。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它们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可以变化。
2.按照物质的形态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相对稳定,有一定的结构和规则排列方式。
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在容器中自由流动。
气体具有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特点,可以自由扩散。
3.按照物质的电导性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导电物质和非导电物质。
导电物质能够传导电流,如金属、溶解了电解质的水。
非导电物质不能传导电流,如纯水、木材等。
4.按照物质的溶解性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可溶性物质和不溶性物质。
可溶性物质可以在溶剂中充分溶解,如食盐、糖等。
不溶性物质不能在溶剂中溶解,如石油、石蜡等。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所特有的、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性质。
例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等。
通过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进行物质的鉴定和分类。
2.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例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它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变化。
3.燃烧性质物质的燃烧性质是指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接触时能够发生燃烧反应的性质。
例如,可燃物质如木材、纸张等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燃烧反应。
4.酸碱性质物质的酸碱性质是指物质在水溶液中的酸碱程度。
酸性物质具有酸性,如柠檬汁、硫酸等;碱性物质具有碱性,如氢氧化钠、氨水等;中性物质的酸碱程度接近于中性,如纯水。
5.氧化还原性质物质的氧化还原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或增加氧化态,还原反应是指物质获得电子或减少氧化态。
三、物质分类与性质的应用1.环境保护了解不同物质的分类与性质,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和利用各种物质,避免产生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具有(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没有数量意义,只论,不论个数。
2、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原子是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但原子的要发生变化。
少数非金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直接由原子构成。
金属单质也可以认为由原子构成,但实际是由和构成的。
离子:带的原子或原子团。
绝大多数盐、强碱和某些低价态金属氧化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注:元素有两种存在的形式,在单质中的元素称为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元素称为元素。
二、物质的分类1、基本概念(1)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2)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3)单质:同种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游离态)(4)化合物: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化合态)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碱: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盐:由和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由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注:1、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2、___________________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常见的分类方法常用的两种是______ ______法和_____ _______法。
注: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2、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4、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
如题型一、物质的分类1.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SO2、Si2O、CO均为酸性氧化物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应用正确的是( )A.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B.二氧化硅不与强酸反应,可用石英器皿盛放氢氟酸C.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可用来干燥氯气D.氯化铝是一种电解质,可用于电解法制铝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煤的干馏B 石碱的风化C 丁烷的裂化D 石油的分馏4.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该性质的应用均正确的是( )A.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铝发生钝化,可在常温下用铝制贮罐贮运浓硫酸B.二氧化硅不与任何酸反应,可用石英制造耐酸容器C.二氧化氯具有还原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D.铜的金属活泼性比铁的弱,可在海轮外壳上装若干铜块以减缓其腐蚀5.通过复习总结,下列归纳正确的是()A.Na2O、NaOH、Na2CO3、NaCl、Na2SO4、Na2O2都属于钠的含氧化合物B.简单非金属阴离子只有还原性,而金属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氧化性C.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氧化物,但同种化合价只对应一种氧化物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有化学键断裂与生成,并伴有能量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就一定没有化学键断裂与生成,也没有能量变化6.下列物质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对应的是( )A.H2SO4、NaOH——腐蚀品B.CH4、C2H4——易燃液体C.CaC2、Na——遇湿易燃物品D.KMnO4、K2Cr2O7——氧化剂7.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可由一步反应完成的是()A SiO2转变成H2SiO3B Cu(OH)2转变成Fe(OH)2C CaCO3转变成Na2CO3D Cu转变成Cu(NO3)28.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A.有机物不导电B.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C.SO2可用作食品防腐剂D.NO可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9.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A.H2O、HCOOH、Cu2(OH)2CO3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B.HClO、H2SO4(浓)、HNO3均具有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C.HF、CH3COOH、CH3CH2OH都易溶于水,都是电解质D.HCOOH、H2CO3、H2SO4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10A. 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三、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_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初中物理物质知识点归纳总结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之一,物理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初中物理课程涉及了许多有关物质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的变化等。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1. 纯物质:由同一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称为纯物质。
2.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形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可以按其组成进行分类,如溶液、悬浮液和胶体等。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状态、硬度等。
2. 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易燃性、活泼性、稳定性等。
三、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主要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物理变化: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外部条件下,仅改变其外观但不改变其组成和性质的变化,如水的的沸腾、溶解等。
2. 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发生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变化,如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四、物质的量和质量1.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指物质内含有的粒子数,用化学计量单位摩尔(mol)表示。
2. 物质的质量:物质的质量是指物质所拥有的质量,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千克(kg)表示。
五、物质的运动和力学性质物质的运动和力学性质是指物质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1. 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
2. 物体的运动规律:物体的运动遵循着牛顿三定律,即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六、物质的传导和转化1. 热传导:热传导是指物质内部的热量通过分子振动和碰撞以及自由电子在导体中的移动等方式传递的过程。
2. 电传导:电传导是指电流在导体内部通过电子的移动而传导的过程,电导率是衡量物质导电性能的指标。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组成1. 原子- 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 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原子量的计量单位是原子质量单位(amu)2. 元素- 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 目前已知约118种元素3. 化合物- 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符合固定的化学式4. 混合物- 不同元素或化合物的物质的物理混合- 组成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变化- 可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二、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 描述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的性质- 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2. 化学性质- 描述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性质- 如燃烧性、反应活性、腐蚀性等3. 密度- 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单位通常为克/立方厘米(g/cm³)或千克/立方米(kg/m³) 4. 熔点与沸点- 熔点: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的温度- 沸点: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时的温度5. 反应活性- 描述物质与其他物质反应的能力- 反应活性高的物质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6. 溶解性- 物质在特定温度下与溶剂的可溶性- 可溶性物质与溶剂会形成溶液7. 电导率- 物质在溶液中传导电流的能力- 金属和电解质溶液具有较高的导电性8. 酸碱性- 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液中带有酸性或碱性特性 - 酸性溶液含有过量的氢离子(H+)- 碱性溶液含有过量的氢氧根离子(OH-)三、物质的分类1. 金属-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特点 - 大部分为固态- 常见金属有铁、铜、铝等2. 非金属- 导电性和导热性较差- 包括气体、固体和液体- 常见非金属有氧气、氮气、碳等3. 金属类似物- 具有金属性质但不属于金属元素的物质- 如银镉合金、水银等4. 化合物- 不同元素的原子结合而成- 可以是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5. 混合物- 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 可以是均质混合物或非均质混合物综上所述,物质的组成与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物质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1年高考化学二轮精品讲练析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一样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一样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基〞、“根〞、“碳正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响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2)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等)和分子的根本粒子。
(3)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4)原子的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从哲学的角度首先提出来的。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说。
目前人类对原子构造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入。
注意:化学反响的本质就是原子的重新排列和组合。
原子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①离子的种类:②离子的生成途径:③存在离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NaCl、CaC2、C17H35COONa;电解质溶液中:盐酸、稀硫酸等;金属晶体中:钠、铁、铜等。
注意:在金属晶体中只有阳离子,而没有阴离子。
分子、原子、离子均是组成物质的根本粒子,是参加化学反响的根本单元,是化学研究的微观对象。
★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完整理解分子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子是一种粒子,它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根本粒子。
如:水、氧气、干冰、蔗糖等就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
②分子有质量,其数量级约为10—26kg。
③分子间有间隔,并不断运动着。
④同种分子的性质一样,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⑤每个分子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元素的假设干原子按一定方式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⑥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把分子分成⑦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称作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它是一种较弱的作用力。
★“基〞、“根〞、“碳正离子〞“基〞是指分子中除去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以后剩下的原子团(也可能是单个原子),它是电中性的,通常不能稳定存在,如—NO2硝基、—CH3甲基、—SO3H磺酸基等(注意磺酸基不能写成—HSO3)。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一、物质的组成1. 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位”是指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
同位素的特征是原子序数相同而质量数不同。
大多数元素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的同位素。
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1)同位素的实例H 有三种同位素:11H 、12H 、13H;O 有三种同位素: 816O 、817O; 118O 有三种同位素:612C 、613C 、614C ;Sn 有十种同位素: 50112Sn 、50114Sn 、50115Sn ····50124Sn , U有二种同位素: 92235、U 92238U 。
目前已知的同位素达数千种。
(2)同位素的稳定性(3)同位素的性质:a .天然同位素有稳定的百分组成b .化学性质几乎相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 (4)同位素的应用:用612C 作相对原子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标准;示踪原子:用614C 测岩石的年龄; 放射治疗,如60C 。
等核能,如2H ,235U 等⑶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即质子数、中子数不完全相同的一种原子就称为一种核素。
例如:11H 、12H 、13H 、612C 、613C 、614C 、92235、U 92238U 都各自独立称为核素,即8种核素(但属于3种元素) 。
注意: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
3、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种单质叫做同素异形体。
如O2(氧气) 和O 3(臭氧) ,红磷(P)和白磷(P4) ,金刚石和石墨等。
(1)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
化学介绍物质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在化学中,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组成来对其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物质的物态、组成、化学性质等。
1.物质的物态根据物质的物态可以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其中,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较小,分子无规则运动;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分子的运动状态较为活跃;气体具有较大的体积和无固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分子的运动状态非常活跃。
2.物质的组成根据物质的组成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粹物质和混合物。
纯粹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以任意比例混合而成,它的组分之间并无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
3.物质的化学性质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而且多数具有金属光泽;非金属则不具备这些性质,大多数是绝缘体。
第二部分: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在化学中,元素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化合物是由两种以上的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
这一部分将介绍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及其重要性。
1.化学元素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目前已知的化学元素共有118种,分布在周期表上。
化学元素可以根据其在周期表上的位置和性质进行分类,通常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具有以下共同的性质:导电性好、导热性好、有金属光泽、易被拉延成线、易被锻打成薄片。
而非金属元素则大多数是绝缘体,不具备上述性质。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以上的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化合物的性质由其成分元素的种类和比例决定。
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水的化学式为H2O,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第三部分: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是化学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明显变化的状态。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一、物质的组成:宏观组成: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如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微观构成:微观上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一般来说,原子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分类中的氧化物: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是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等3、酸酐一般能与水直接反应生成对应的酸,但SiO2、Mn2O7不能与水直接反应。
4、一种酸酐可以对应多种酸,如HPO3和H3PO4的酸酐均为P2O5。
三、分散系1.分散系(1)概念: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体系。
(2)组成: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
(3)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 之间的分散系。
(2)特征:均一、稳定,(填“能”或“不能”)透过滤纸,(填“能”或“不能”)透过半透膜。
(3)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光柱”形成——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物理方法。
②布朗运动:胶体颗粒不断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③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中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电泳现象证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带电规律:A、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带正电(吸附阴离子);B、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胶体微粒带负电(吸附阳离子,故一般不宜在水田施用硝态氮肥)。
④胶体的凝聚: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使胶粒聚集形成较大颗粒的沉淀而从分散剂中析出的现象。
(此外加热、将两种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混合也可使其凝聚)实例:①MgCl2用于止血;②豆浆里加盐卤(MgCl2·6H2O)或石膏(CaSO4·2H2O)溶液使之凝聚成豆腐;③水泥里加石膏能调节水泥浆的硬化速率;④在江河与海的交汇处形成的沙洲;⑤用明矾、氯化铁等净水;⑥不同种类的墨水混合使用时有沉淀产生,使墨水失效。
物质与结构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分类和性质1. 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实体,根据其化学性质和组成结构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和原子量。
元素按照其化学性质可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元素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按一定的化学组成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新的物质性质。
根据其组成结构可以将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种。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具体特征,包括颜色、形状、密度、电导率等。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测量和观察进行描述和验证。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包括燃烧性、活性、稳定性等。
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化学试剂和实验进行检测和观察。
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 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电子带负电荷,环绕在原子核周围。
分子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按一定的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分子的结构包括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空间排布方式。
2. 物质的性质和结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其内部结构和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原子数量、原子种类、化学键类型和数目都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用分子模型解释化学式的形成和化合物的性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物质的物态变化和热力学性质1. 物质的物态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固、液、气三种物态之间的转化,这些转化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固液相变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或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液气相变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或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与温度、压力和物质的性质密切相关,可以通过相图和热力学性质进行研究和描述。
2. 热力学性质热力学性质是物质在热力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包括热容量、比热容、热膨胀系数等。
热力学性质反映了物质在受热或受力作用下所表现出的热学性质和热力学性能,是研究物态变化和热力学过程的重要角度。
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性质与分类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旨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在化学中,物质的性质与分类是最基础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常见的物质性质和分类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反映物质本质和特征的属性,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无需改变其组成和化学性质的条件下可以观察到的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颜色和形态:包括物质的外观、颜色、形状等特征。
(2)密度: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紧密程度。
(3)熔点和沸点:物质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转化所需要的温度。
(4)电导率:物质导电的能力。
(5)溶解性: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程度。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可燃性:物质在氧气存在下燃烧的性质。
(2)反应性: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
(3)氧化性: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的能力。
(4)还原性: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能够还原其他物质的能力。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主要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划分,包括纯物质和混合物两个大类。
1. 纯物质纯物质指只包含一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的物质,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1)元素: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无法通过化学手段进一步分解,如氢、氧、铁等。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以上的物质以任意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可以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两种。
(1)均匀混合物:均匀混合物又称溶液,是由两种或以上的物质在溶剂中均匀分布而得到的物质,不易分离,如盐水、酒精溶液等。
(2)非均匀混合物:非均匀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以上的物质以不均匀的方式混合而成的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如沙和水的混合物、砂浆等。
三、总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物质的性质与分类是化学的基础内容之一。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进行总结,希望对化学的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氢(H)、氧(O)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式结合而成。
物质的组成还可以根据物质的形态进行分类。
常见的物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液态物质具有固定的体积但可流动,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弱;气态物质具有可压缩性和可流动性,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固有的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进行判断,而不改变物质的组成。
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硬度、密度、熔点和沸点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会导致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
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和酸碱性等。
物质的性质还可以根据其可溶性进行分类。
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混合过程。
可溶性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溶解于某种溶剂中。
常见的可溶性规律包括“相似相溶原则”和“亲水性和疏水性原则”。
三、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化学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根据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行分类,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根据其化学式和结构进行分类,如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可溶性,可以将物质分为溶液、悬浮液和胶体。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于溶剂中而形成的均匀透明的混合物,如盐水、糖水等。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纲要求】(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
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要点归纳】1. 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关系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没有新物质生成,后者生成了新的物质。
从微观的角度看,前者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改变,后者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但原子和元素的种类并不发生变化。
两者的关系是: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但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3. 物质的分类为了认识自然和科学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按一定的规则给物质分类,如:按组成元素分类有机物(由碳、氢为主要元素组成):烃、醇、醛、酸、酯、卤代烃、油脂等。
化合物无机物:酸、碱、盐、氧化物按在水溶液中能否电离分类: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完全电离成离子的化合物电解质化合物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按性质分类酸:有机酸、无机酸、一元酸、多元酸、强酸、弱酸混合物碱:强碱、弱碱、物质化合物盐:易溶、微溶、难溶纯净物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不成盐单质:金属、非金属、惰性气体【试题精选】1.Cl和Cl-的共同点是()A.有相同的核电荷数B.都有毒C.都有氧化性D.最外层电子数相同2.(河南安阳2010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化学))关于金属元素在自然界存在的全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金属元素仅存在于矿物中B.金属元素存在于矿物和动物体内,单植物体内不含C.大多数金属元素以游离态存在,少数金属元素以化合态存在D.金属元素不仅存在矿物中,动物和植物体内页存在少量金属元素3.(山东济宁一中2010高三第二次反馈练习)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开始了它的探月历程,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探测月球表面土壤里的一种非常有用的资源——可控核聚变的原料3He,3He是一种安全高效而又清洁无污染的物质,据统计,月球上的3He可以满足人类1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月球土壤的3He含量可达500万吨。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物质是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基本单位。
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性质存在,通过它们的组成和结构,我们能够了解它们的性质和行为。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一、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原子是最基本的单位,它们与其他原子结合形成分子。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则围绕核心旋转。
原子的种类由其核中所含有的质子数决定,这被称为原子序数。
例如,氢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氧原子的原子序数为8。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它们可以是相同类型的原子,如氧气(O2)和氮气(N2),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原子,如水(H2O)和二氧化碳(CO2)。
分子通过共用或交换电子来结合在一起。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类型的粒子组成的物质。
它们可以是单一的原子或分子,例如金属元素铁(Fe)和氧气(O2)。
纯物质还可以是化合物,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如水(H2O)和盐(NaCl)。
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物质混合而成,它们保留了各自成分的性质。
混合物可以是均匀的或不均匀的。
均匀混合物也被称为溶液,其中溶剂和溶质彼此完全混合。
例如,盐水是水作为溶剂,溶解了盐作为溶质的溶液。
三、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的性质。
它们包括颜色、形状、密度、熔点和沸点等。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识别物质并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它们包括物质的可燃性、反应性、氧化性等。
化学性质可以描述物质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还可以分为基本性质和特定性质。
基本性质是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无关的性质,而特定性质则是由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的。
总结起来,物质以原子和分子的形式存在,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被分类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它们描述了物质的外观和行为。
物质相关知识点总结1. 物质的构成物质由原子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中性,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由一个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化学元素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如氢气、氧气、铁等。
原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组合成化合物。
在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物质。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如密度、颜色、熔点和沸点等。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而得到。
化学性质则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性质,如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性和化学成分。
物质的性质可以用来进行分类和鉴别。
3. 物质的状态物质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
这三种状态取决于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排列。
在固态中,原子和分子排列有序,保持相对稳定的形状和体积。
在液态中,原子和分子排列无序,但仍然保持相对密集的状态。
在气态中,原子和分子远离,填充了容器的空间。
温度和压力是影响物质状态转变的重要因素。
4.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物质的状态转变,如固态到液态或气态,液态到气态等。
物质的化学成分不会发生改变。
而化学变化是物质的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如氧化、还原、燃烧等。
化学变化会导致物质的新物质产生。
5. 物质的组成物质可以通过分子结构来进行分类。
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元,由原子组成。
分子可以是单质分子或化合物分子。
单质分子由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组成,如氧分子(O2)。
而化合物分子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如水分子(H2O)。
分子的结构和组成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6. 物质的制备和提纯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需要制备和提纯各种物质。
物质的制备涉及反应条件、反应物的选择和反应的控制。
提纯则是将混合物中的目标物质从杂质中分离出来。
提纯方法包括结晶、蒸馏、萃取等。
7. 物质的相关学科物质相关的学科主要包括化学和物理学。
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成分、性质和变化,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最新考纲考向分析考点一物质的组成和分类Z真题感悟hen ti gan wu (课前)1.(2017·北京·6)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A)A.瓷器B.丝绸C.茶叶D.中草药属于有机物,B项错误;茶叶的主要成分为茶多酚(属于酚类)、生物碱、氨基酸、有机酸等,属于有机物,C项错误;中草药成分复杂,通常含有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油脂、维生素、有机酸、生物碱等,其主要成分属于有机物,D项错误。
2.(2018·江苏·6)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一定不正确的是(A)A.向FeCl2溶液中滴加NH4SCN溶液,溶液显红色B.KAl(SO4)2·12H2O溶于水可形成Al(OH)3胶体C.NH4Cl与Ca(OH)2混合加热可生成NH3D.Cu与FeCl3溶液反应可生成CuCl2[解析]A错:Fe3+遇SCN-溶液显红色。
3.(2018·江苏·3)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D)A.NaHCO3受热易分解,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B.SiO2熔点高硬度大,可用于制光导纤维C.Al2O3是两性氧化物,可用作耐高温材料D.CaO能与水反应,可用作食品干燥剂[解析]D对:CaO无毒,能与水反应生成Ca(OH)2,常用作食品干燥剂。
A错:NaHCO3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可用于中和胃酸,但与NaHCO3受热易分解无关。
B错:SiO2制光导纤维是利用了SiO2可以对光进行折射和全反射,与其熔点和硬度无关。
C错:Al2O3的熔点很高,可用作耐高温材料,与Al2O3的两性无关。
4.(2016·全国Ⅱ·26)联氨(又称肼,N2H4,无色液体)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工原料,可用作火箭燃料。
回答下列问题:(1)联氨分子的电子式为,其中氮的化合价为_-2__。
(2)实验室中可用次氯酸钠溶液与氨反应制备联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NaClO===N2H4+NaCl+H2O。
[解析](1)N2H4中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其电子式为。
N2H4中H为+1价,由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确定N为-2价。
(2)反应中NaClO和NH3分别作氧化剂和还原剂,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可写出并配平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R 弱点突破uo dian tu po (课堂)知能补漏1.警惕物质组成、分类中的“四大误区”(1)误认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①某物质可能由一种元素的不同单质混合而成。
如O2、O3组成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
②分子式相同的化合物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
如C4H10的结构有两种,正丁烷和异丁烷,二者组成混合物。
(2)误认为能电离出H+的物质一定是酸。
如NaHSO4是一种盐。
(3)误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而且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属于酸性氧化物,如CO、NO为不成盐氧化物等。
(4)误认为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Na2O2属于过氧化物。
2.拓展延伸高中化学涉及的基本概念比较多,可设题的角度还有:(1)反应类型: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等。
(2)物质概念: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溶液、胶体和浊液,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酸、碱和盐,羧酸、醇和酯,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等。
(3)理论概念: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原电池、电解池、精炼池、电镀池,燃烧热、中和热和反应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等。
对于以上概念必须弄清本质,通过同类对比法学习,在辨析和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3.辨析比较“四同”辨析(1)在酸中有几个H原子就一定是几元酸(×)(2)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3)盐中一定含金属元素(×)(4)能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不导电的一定是非电解质(×)(5)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一定大于弱电解质的导电性(×)(6)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7)强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盐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B 备考验证èi kǎo yàn zhènɡ(课后)1.(2018·西宁一模)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利用CO2合成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C.黄河入海口沙洲的形成与用卤水点豆腐,都体现了胶体聚沉的性质D.我国汽油标准由“国Ⅲ”提高到“国Ⅳ”,目的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解析]人造纤维、合成纤维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而光导纤维是SiO2,是无机化合物,故A 错误;合成可降解塑料聚碳酸酯类,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故B 正确,胶体遇电解质溶液出现聚沉现象,黄河入海口沙洲的形成与用卤水点豆腐都是电解质使胶体出现聚沉造成的,故C 正确;提高汽油的质量,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改善环境,故D 正确。
2.(2017·西城区模拟)下列物质与类别不对应的是( B )小苏打 食用油 淀粉 84消毒液盐 高分子化合物 糖类 混合物 [解析] 3子构成,属于盐,故A 不选;B .食用油的成分为油脂,是相对分子量较小的分子,不属于有机高分子,故B 选;C .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故C 不选;D .“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故D 不选。
3.(新题预测)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强的自然科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油条的制作口诀是“一碱、二矾、三钱盐”,其中的“碱”是烧碱B .黑火药的最优化配方是“一硫二硝三木炭”,其中的“硝”是硝酸钾C .过滤操作要领是“一贴二低三靠”,其中“贴”是指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D .“固体需匙或纸槽,一送二竖三弹弹;块固还是镊子好,一横二放三慢竖”,前一个固体一般指粉末状固体[解析] A 项,油条的制作口诀是“一碱、二矾、三钱盐”,“碱”指NaHCO 3,“矾”指明矾[KAl(SO 4)2·12H 2O],“盐”指NaCl ;B 项,黑火药的最优化配方是硫黄、硝石和炭;C 项,一贴:用少量水润湿的滤纸紧贴漏斗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D 项,固体粉末药品放入试管中,采用药匙或纸槽,但是固体块状,大颗粒状需要用镊子。
考点二 物质的变化Z 真题感悟hen ti gan wu (课前)1.(2015·北京高考·6)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C )[属于化学变化,而转轮排字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反应。
2.(2016·上海高考)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各微粒在反应前后变化的示意图如下,其中和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关于此反应说法错误的是(A)A.一定属于吸热反应B.一定属于可逆反应C.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一定属于分解反应[解析]观察示意图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该物质发生分解反应,一般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但也有的分解反应如2H2O2===2H2O+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A项错误,D项正确;根据图示可知有一部分反应物未参加反应,所以该反应是可逆反应,B项正确;该反应中反应物为化合物,生成物中有单质,元素化合价有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项正确。
3.(2016·四川高考)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B)A.氯气作水的杀菌消毒剂B.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C.二氧化硫作纸浆的漂白剂D.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解析]氯气作水的杀菌消毒剂是利用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的强氧化性,发生了化学变化;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是因为硅胶疏松多孔,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二氧化硫作纸浆的漂白剂是因为二氧化硫可与某些有色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肥皂的主要成分为高级脂肪酸钠,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是利用高级脂肪酸钠在水中发生水解反应使溶液呈碱性的性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4.(2018·北京·6)下列我国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中,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的是(B)B .氘、氚用作“人C .偏二甲肼用作发用作燃料发生的都是化学变化。
C 项:偏二甲肼用作火箭燃料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D 项:可燃冰是甲烷水合物,用作燃料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R 弱点突破uo dian tu po (课堂)知能补漏1.归类记忆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有旧化学键断裂,同时有新化学键形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2)只要有化学键断裂,就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3)只要有颜色变化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4)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 (√)(5)同位素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 (×)(6)节日燃放烟花只涉及物理变化 (×)[方法指导] 物质变化的认识误区(1)误认为有新物质生成、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如16O 转化为18O 、NaCl 溶于水都不属于化学变化。
(2)误认为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为物理变化,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O2转化为O3均为化学变化,并且为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或硫酸铜溶液均有沉淀生成,前者为蛋白质的盐析,为物理变化;后者为蛋白质的变性,为化学变化。
B 备考验证èi kǎo yàn zhènɡ(课后)1.物理和化学变化通常包含结构和能量的改变,下列相关过程的结构、能量变化叙述正确的是(C)A.有化学键断裂的过程一定是化学变化B.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定是由化学键断裂、生成引起的C.同一化学反应,只要起始和终止的状态与量相同,加催化剂后,反应总的热效应一定不会发生改变D.放热反应一定都是自发进行的反应,吸热反应一定都是非自发进行的反应[解析]电解质的电离、离子晶体的熔化,有化学键断裂,但没有新化学键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错误,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会引起能量变化,但物质的状态改变时,也会引起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如1 mol H2与足量O2反应生成液态水和水蒸气放出的能量不同,B错误;反应总的热效应与催化剂无关,C正确;反应是否自发是ΔH和ΔS、温度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
2.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体现了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