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化知识判断题专题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8
2020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00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C.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乞骸骨,表请求退职;致仕,表出任官职。
D.晦朔,月亮的盈缺。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晋侯、秦伯围郑”和“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侯”均指侯爵。
B.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音悲凉。
C.古代在人的称谓上,有尊称,如君、公、仆、足下、陛下等;有谦称,如寡人;有贱称,如“竖子”。
D.旧时兄弟按伯、仲、叔、季排列。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中“季父”就是幺叔或幺爸。
3.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少年时代。
B.六合指古代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天干地支(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相适合。
C.人定是戌时,相当于现代的21时到23时。
D.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衿,古式的衣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古代君王、尊亲为显示威严,规定说话和、行文时避免直呼或直写其名,应代以它字。
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写作时改“民”为“人”,如《阿房宫赋》中的“剽掠其人”。
B.《滕王阁序》是一篇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骈文。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当然也流露了宿命论的消极情绪。
C.丧服是居丧的衣服制度。
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和居丧的期限也不同。
人教版高考文化常识单元易错题难题测试题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面文学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 “七月既望”中的“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日。
C.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著有《王临川集》等。
D. 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其诗集有《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凤凰涅槃》。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课文《曹刿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都选自《左传》。
C. 《汉书》是东汉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历史。
《苏武牧羊》选自《汉书》。
D. 报告文学是兼具新闻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两种特质的文体。
它允许采用除虚构以外的其他文学艺术手法,允许多种表达方式共用,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心的结构反映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
《包身工》《王选的选择》都属于报告文学。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B. 《战国策》是一本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记述了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
C. 《史记》的“纪传体”体例,是史学上的伟大创造,反映了司马迁以人物传记再现历史的宏伟构思。
D.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契诃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新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附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面文学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 “七月既望”中的“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日。
C.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著有《王临川集》等。
D. 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其诗集有《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凤凰涅槃》。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B. 《战国策》是一本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记述了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
C. 《史记》的“纪传体”体例,是史学上的伟大创造,反映了司马迁以人物传记再现历史的宏伟构思。
D.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契诃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庄子•逍遥游》的“朝菌不知晦朔”一句,“晦朔”是说时间很短,其中“晦”是指阴历每月初一,而“朔”是指阴历月末最后一天。
C.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中的“彭泽”“邺水”“临川”分别是指陶渊明、曹植、谢灵运。
D. 郭沫若,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与田汉、郁达夫等人在东京成立文学社团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4.选出下列常识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A.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诗人。
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高考语文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贬官。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侍郎”是汉代的官名,地位次于尚书。
“进士”指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
D.“未第”指应科举考试未中榜。
“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2.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是()A.“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C.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
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用四佾,大夫用二佾。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
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
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
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
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c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题精选40题!(教师版+学生版)【学生版】一、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戊申晦”(《登泰山记》)兼用干支纪日法、月相纪日法。
“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此类纪日法依序还有朔、既望、望。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古有贵右贱左之说,故称贬官为“左迁”。
白居易由京官贬黜至地方,因官职低而着“青衫”。
C.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歌”“行”“吟”是古体诗的文学体裁;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有的相同或相近,如姚鼐字姬传、白居易字乐天、苏轼字子瞻;有的含义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二、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B.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二甲即授官职,三甲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卒,这里指死亡之意。
据《礼记·曲礼》所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三、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旅,指军队,后引申为指有关军队及军队作战的事情。
文中便是军队作战之义。
B.家庙,指儒家为祖先立的庙。
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
C.拜舞,指跪拜与舞蹈,下跪叩首之后舞蹈而退,这是古代朝拜的一种礼节。
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也可指官名。
文中便是后者之义。
四、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继室”指元配死后续娶的妻子,“继”意为“续娶”。
B.“一肩”意为“一担”,文中指砍柴的数量,“肩”指“担”。
高考语文判断题专项训练附答案判断题在高考语文中虽然少见,但还是有考得,判断题是考验考生的逻辑思维是否准确,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判断题专练附答案,希望大家喜欢!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军阀混战、昏天黑地的旧中国,人民遭受了多少苦难啊!( )解析昏天黑地:①形容天色昏暗;②形容神志不清;③形容生活荒.唐颓废;④形容打斗或吵闹得厉害;⑤形容社会黑暗或秩序混乱。
答案√2.如今我走了背运,他便冷若冰霜,对我很不尊重。
( )解析冷若冰霜: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
也形容态度很严肃,使人不易接近。
答案√3.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 ) 解析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
也比喻人精明灵活。
答案√4.她是个秘书,每天只不过例行公事处理些文件而已。
( )解析例行公事:按照惯例处理公事,多借指只重答案√5.领导让他接手同事没做完的工作,他另起炉灶将工作继续做了起来。
( )解析另起炉灶:①比喻重新做起;②比喻另立门户或另搞一套。
答案×6.他是个笑面虎,绵里藏针,你可得小心点。
( )解析绵里藏针:①形容柔中有刚;②比喻外貌柔和,内心恶毒。
答案√7.赵刚和王伟从小一起长大,关系那真是难分难解。
( )解析难分难解:①双方相持不下(多指竞争或争吵、打斗),难以分出胜负;②形容双方关系异常亲密,难于分离。
答案√8.他这篇论文使用的材料讹误很多,观点也有偏颇之处,现发表出来,奇文共赏。
( )解析奇文共答案√9.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 )解析大放厥词:原指极力铺陈辞藻,现多指夸夸其谈,大发议论(含贬义)。
答案√10.看他那穷形尽相、丑态毕露的样子,我们都很反感。
( )解析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
答案√11.这支伪军本来人数就多,如今又装备了新武器,简直是如虎添翼。
新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及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A. ①织布;②插秧;③车水;④打稻B. ①织布;②车水;③插秧;④打稻C. ①打稻;②插秧;③车水;④织布D. ①打稻;②车水;③插秧;④织布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尉,中国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宋徽宗时是武官的高级官阶,如高俅,他是殿帅府太尉。
B. 古人常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如《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轸的分野。
C. 古人无论男女的,名一般是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
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取字,表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
D. 古代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别叫做“孟”“仲”“季”;每个月的月初月中月末称为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边城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这一天全家出门上山插茱萸、到河边看划船。
B. “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五湖”指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和鉴湖。
C. “才高八斗”形容书读的多。
谢眺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D. 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后“九州”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史记》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书共130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B.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东汉班固著《汉书》,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西晋陈寿著《三国志》,为二十四的前四史,皆为纪传体通史。
C. 《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它记载了西汉一朝230年的历史。
一、高考文学常识1.下列各项中,对《三国演义》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全书本于历史,真实地记录了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黄巾起义,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百余年间的史实。
B. 全书开篇是从东汉末年朝纲混乱,十常侍乱政开始写起,体现了作者对于出现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局面原因的思考。
C.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念,不仅暗示了小说由合而分、由分而合的结构,也表达了对历史治乱交替的认识。
D. 全书在记述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历史时,尊蜀汉为正统,体现了中国古代正统观念和百姓意愿的统一。
2.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A. 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 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 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 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3.下列对联不是描述宋代文人的一项是()A. 杨柳岸,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市井贫民,忍唱浮名浅酌。
B. 闺中苏辛,别是一家,史家称道传孤本:词里三瘦,堪叹婕妤,金石录中寄深情。
C. 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
D. 一生颠沛三度流离夜里看剑到天明始终未酬报国志:九议奏疏十论美芹台下望水至青山前后难修雪耻寒。
4.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主要是儒家经典,文学史有“十三经”之说,其中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孟子》《庄子》《尔雅》。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
C. 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中,“王孟”并称,“王”指王维,“孟”指孟浩然。
苏轼称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判断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高中语文判断试题及答案试题一:《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答案:正确。
试题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答案:正确。
试题三:《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答案:错误。
《史记》记载的是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试题四:《水浒传》描绘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聚义梁山泊,反抗封建统治的故事。
答案:正确。
试题五:《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的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
答案:正确。
试题六:《左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一部史书,详细记载了春秋五霸的事迹。
答案:错误。
《左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一部史书,但记载的是春秋时期各国的史事,不局限于春秋五霸。
试题七:《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所著的一部历史剧,以明末清初的历史为背景。
答案:正确。
试题八:《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所著的一部志怪小说集,收录了许多关于鬼怪的故事。
答案:正确。
试题九:《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所作,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代表作。
答案:错误。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所作,但“文起八代之衰”是韩愈对杜甫的赞誉。
试题十:《出师表》是诸葛亮所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对刘备的忠诚。
答案:正确。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的判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语文的学习不仅需要记忆文学常识,更需要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高考语文文化知识判断题专题练习一、古代文化知识1.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2.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
3.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4.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
二、现代文化知识1.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主线,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和人性的复杂性。
2.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指的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
这四项发明对于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而成。
该书以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为主线,强调了人伦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起源于中国的西汉时期。
该贸易路线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交通运输,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带到了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同时也将世界各地的物品和文化传播到中国。
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文化知识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通过掌握古代和现代文化知识,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对语文题目的解答能力。
同时,文化知识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首先,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通过对古代文化知识的了解,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解读这些作品,从而更好地回答相关的考题。
其次,掌握现代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象和问题,对于理解这些作品,了解当代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 “秦伯”皆是用爵称。
C. 四书为儒家经典,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春秋》合为四书。
D.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盲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C.按剑而跽,握着剑,挺直身子。
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D.冠者,成年人。
古代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童子。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 )①慈父见背②舅夺母志③猥以微贱④愿乞终养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 “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 “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贵州省普通高中学2022年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A.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D.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2.选出下列常识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A.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诗人。
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长恨歌》《琵琶行》是他著名的叙事诗。
B. 鲍照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他的《拟行路难》18首表达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C. 《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由屈原编著而成。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我国诗歌史上常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骚”指《楚辞》。
D. 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
他的诗作富于现实主义精神,有“诗史”之誉,他本人被称为“诗圣”,《三吏》《三别》是他的名作。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 “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
汉武帝时开始令州郡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曾流行一时。
鲍照有拟作18首传世,他的作品对唐代诗人颇有影响。
C. 列土:封爵赐邑。
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D.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
这些诗赋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4.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晦朔,指一年的时间变化。
一、高考文学常识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讲究文采、音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宋代的赋进一步趋向散文化,如苏轼的《赤壁赋》。
B. 词,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是一种可和乐演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
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
C. 1901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已经颁发给了百余位优秀作家,褒奖他们“创作出富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
《获得教养的途径》作者赫尔曼·黑塞曾在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D. 朦胧诗派,20世纪80年代大陆诗坛上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代表。
朦胧诗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往往借助象征、隐喻等手法,创造出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与意境。
2.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关羽旧时箭伤常在阴天发作。
华佗认为应当切开臂膀刮掉渗入的毒药,病才能根除。
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
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
左右掩面失色。
关羽却饮酒食肉,谈笑弈棋,神色自若。
华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
关公大笑而起,华佗称赞说:“君侯真天神也!”(《三国演义》)B. 大卫是个遗腹子,经常受继父毒打,被锁在楼上,只有佩葛蒂在夜半时分,偷偷前来送吃的,并安慰他,说他是她心目中最乖的宝贝,永远爱他。
大卫说,从那时起,他对她产生了一种无法言喻的深情。
(《大卫·科波菲尔》)C. 觉新深爱着表妹梅,但父亲却以抓阄的方式为他选定李家小姐瑞珏,他像一个傀儡似的,又像一个宝贝被人珍爱着,订婚,结婚。
觉慧则不同,在觉民鼓动下抗婚。
(《家》)D. 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红楼梦》)3.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A.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二)1.夏朝学校的名称为“校”,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为“序”。
周代学校的名称为“庠”。
古人常以“庠序”泛指学校,或代指教育事业。
( √ ) 2.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太学”,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
( √ ) 3.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也就是太学;乡学则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 × )解析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与“太学”有所不同。
4.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唐代国子监设有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 √ )5.国子监之称始于隋朝,之后历代沿袭至清代,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主簿为该部门主管。
( × )解析国子监的主管应为国子监祭酒。
6.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术机构。
( × )解析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
7.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学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 × )解析书院一开始由私人设立,但后来官府也对其加以干涉。
8.成均相传为西周的大学,或谓西周前已有。
唐高宗时,曾改国子监为成均监,故后人亦有称国子监为成均者。
( √ )9.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学政、教授、教习、监生、诸生等。
( × )解析监生、诸生都指学生。
10.教授是古代的一种学官,主管学校课试、学规等方面的具体事务。
( √ )11.博士和教授都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 )解析“博士”“教授”都是学官名。
任务突破练三十九文学文化常识一、对点练1.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叙事诗B.林冲——吴承恩——《水浒传》——章回小说C.《随想录》——巴金——现代——小说D.《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英国——悲剧2.下列文学作品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被列为“四书”之一。
B.司马迁的《史记》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我们熟悉的《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C.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出生于天津,创作了《日出》《茶馆》《北京人》等话剧剧本。
D.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圣地亚哥的形象,颂扬了“硬汉精神”。
4.对下列文学作品及其相关内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5.(2022·天津阶段练习)对下列文学作品及其相关内容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离骚》选自《楚辞》,是屈原的代表作,是诗人用生命熔铸成的浪漫主义抒情杰作。
B.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以下层人物为主人公,深刻揭露了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C.《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抒情诗,艾青在诗中表达了对保姆大堰河深沉的爱。
D.契诃夫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塑造的“套中人”已经成为因循守旧者的代名词。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贾府为中心,叙述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一条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展示小说中人物的命运。
B.中国文化中的“五经”指《诗》《书》《论语》《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解释经文的著作称为“传”,如《公羊传》。
C.出,古代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中的“出官”,实为被贬谪。
D.《哈姆莱特》成功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的形象。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
B."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
例如《出师表》《陈情表》等。
C.骈体文的对仗(即对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
初期骈体文,以四、六字句为主,其中也往往掺杂其它句式。
而到了厲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定型化了。
D.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徳经》,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另一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尉,中国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髙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宋徽宗时是武官的高级官阶,如高俅,他是殿帅府太尉。
B.古人常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如《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轸的分野。
C.古人无论男女的,名一般是岀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
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取字,表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
D.古代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別叫做"孟""仲""季":每个月的月初月中月末称为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史记》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书共130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B.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东汉班固著《汉书》,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西晋陈寿著《三国志》,为二十四的前四史,皆为纪传体通史。
C.《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它记载了西汉一朝230年的历史。
D.《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
高考语文文化知识判断题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古代官制(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点评]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点评]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点评]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点评] “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点评] “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 [点评]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
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
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2018·全国卷Ⅰ)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15.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6.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点评]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7.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8.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 )[点评] “皇帝”始于秦王嬴政。
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
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19.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 )20.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21.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 )22.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
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
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
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
公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
( )23.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 )[点评]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其他儿子不能称太子。
24.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
( )[点评] 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
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
(三)中央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25.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
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 )[点评]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唐宋沿用此称。
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
26.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 )27.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 )28.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
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 )29.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
汉时,主管教化。
( )30.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 )31.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
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
( )[点评] 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
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
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
宋制略同。
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除。
32.参政,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与宰相事务的官职名,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
( )[点评] 参政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
33.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
( )34.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 )35.(2017·全国卷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 )36.我国战国时期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
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
( )[点评] 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台。
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
明代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袭。
37.我国历代都有史官。
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
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
( )38.“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
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
( )[点评] 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故补阙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遗补”。
39.“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 ) 40.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 )(四)地方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41.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
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
汉承秦制,把郡守改称“太守”。
和郡平行的还有“国”,也称“诸侯王国”,设官全仿中央。
( )42.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长官是刺史或太守。
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
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监察地方行政,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
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
( ) 43.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与之平行的还有府、军、监。
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
路设经略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
( )44.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
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
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设县,长官称知县。
( ) 45.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 )[点评] “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京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更并管兵事。
明清沿用不改。
46.司马,西周始置,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
司马常作为官员的贬降之职。
如《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47.提辖,主管军队武装、训练、督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等。
宋代州郡多设提辖兵马一官。
( )(五)官职任免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48.“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 ) [点评] “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指官职晋升或调动。
49.“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
( ) [点评] 这几个词都指官员调动,其中“转”“徙”泛指调动,“出”专指调离京师,“入”专指调入京师。
50.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试守的制度。
“摄”是代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或“平”。
( ) [点评] 汉代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而到了唐宋,以低职兼高职为“守”,以高职兼低职为“行”。
二、姓名称谓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