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97.50 KB
- 文档页数:44
新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国的内涵①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美德,新时代,我们青少年更应该懂得爱国的内涵。
②爱国的内涵是什么?陆游在《病起抒怀》中用一句“位卑未敢忘国忧”作了最好的诠释。
历史上,屈原流放中仍眷恋楚国,苏武牧羊数十年心志不变,都是炎黄子孙爱国的写照。
③爱国的内涵是什么?曹植在《白马篇》中说得明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文天样《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荡气回肠。
近代无数仁人志士正是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之歌。
爱国就是要以身许国,不存杂念。
这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灵魂。
④爱国的内涵是什么?西汉名将甘延寿流传千古的名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最有力的回答,为保卫祖国的河山,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无为中华儿女执着坚守,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戚继光,一代名将;面对倭寇入侵。
奋起组建“戚家军”,潜心操练。
英勇奋战,终将倭寇赶出国门;。
爱国要以维护祖国统一为己任,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⑤爱国的内涵是什么?爱国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是先秦诸子百家到汉魏六朝歌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爱国要以敬重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
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征途上,我们肩负重任,做出自己的贡献。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从“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切入,引出议论对象“爱国的内涵”。
B.第②段采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爱国的内涵。
C.第⑤段从目的和行动上论证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匠人与大师梁衡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
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
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
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
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
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
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
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
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
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
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
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
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
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
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莫因“狼来了”流失善良过去几天,温州11岁男孩黄某的“失踪”,一直牵动着大众关注的目光。
12月5日,许多人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警方找到了孩子,并且确认平安无事。
不过,整起事件只是孩子母亲为测试丈夫是否在意自己和孩子,蓄意策划制造的虚假警情。
目前,孩子母亲已被刑拘。
人性是善良的,社会是温暖的。
当看到失联信息时,大部分人都会格外关注,媒体也会及时介入,在各类平台上发布消息,动员网友扩散信息、参与寻找。
这一点,从许多媒体平台的数据中可以得到证明。
许多网友的朋友圈都被诸如《温州11岁男孩失联4天,翻遍全城的爸爸几近崩溃》《第五天了!温州11岁男孩至今没有回家,家人重金50万苦求线索》的文章刷屏了。
还有成百上千的当地志愿者投入到实际搜寻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得到了充分展现和释放。
大众的关爱不难想象,真正想不到的是事件本身的虚假。
这竟是孩子母亲自编自演的一场闹剧。
5天的全城搜寻、5天的牵肠挂肚,等来的却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事实的真相被揭穿,始作俑者向公众道歉,但事件的严重性绝不是一句“对不起”就可以消解的。
从法律上看,报假警消耗了大量公共资源,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从道德上看,对公众情感造成了伤害,对社会诚信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说,道德层面的危害更大,“狼来了”透支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
既为防患未然,也是以儆效尤,这起颇为荒诞也颇为典型的事件,最好能成为一堂公开的道德法治课,让“狼来了”的故事不再上演。
难能可贵的是,不少网友没有因为被欺骗而指责谩骂孩子母亲,也没有后悔自己的一片善心付之东流。
这样的宽容弥足珍贵,这样的善良更值得呵护。
必须承认,人性也有善恶两面,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别人的伪善所蒙蔽,也很有可能被“狼来了”的故事所愚弄。
只有更多人选择相信美好和善良,这个社会才可能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才可能更有温暖。
新部编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跳出心灵的“井口”①人生需要参照系。
没有参照就没有比较,缺乏比较就容易迷失自我。
②《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
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
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③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也丈量着他人。
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
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
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④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
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殊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微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
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⑤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
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心态。
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垠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
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⑥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
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
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
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
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作文朱光潜文章是可以练习的么?迷信天才的人自然嗤着鼻子这样问。
但是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
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
法国福楼拜尝费三个月的工夫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尝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从新起首学描实境。
我们读莫泊桑那样的极自然极轻巧极流利的小说,谁想到他的文字也是费工夫做出来的呢?近来看见一段文章,是从托尔斯泰的儿子所做的《回想录》里面译出来的,觉得是青年作者应该悬为座右铭的,他说:“《安娜·卡列尼娜》初登俄报时,底页都须寄吾父亲自己校对。
他起初在纸边加印刷符号如删削句读等。
继而改字,继而改句,继而又大加增删,到最后,那张底页便成百孔千疮,糊涂得不可辨识。
幸吾母尚能认清他的习用符号以及更改增删。
她尝终夜不眠替吾父誊清改过底页。
次晨,她便把他很整洁的清稿摆在桌上,预备他下来拿去付邮。
吾父把这清稿又拿到书房里去看‘最后一遍’,到晚间这清稿又重新涂改过,比原来那张底页要更加糊涂,吾母只得再抄一遍。
他很不安地向吾母道歉:‘松雅吾爱,真对不起你,我又把你誊的稿子弄糟了。
我再不改了。
明天一定发出去。
’但是明天之后又有明天。
有时甚至于延迟几礼拜或几月。
他总是说,‘还有一处要再看一下’,于是把稿子再拿去改过。
再誊清一遍。
有时稿子已发出了,吾父忽然想到还要改几个字,便打电报去吩咐报馆替他改。
”你看托尔斯泰对文字多么谨慎,多么不惮烦!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
在青年心目中,这种训练尤其不合胃口。
他们总以为能倚马千言不划线窜的才算好脚色。
这种念头不知误尽多少苍生!在艺术田地里比在道德田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
稍有苟且,便不忠实。
听说印度的甘地主办一种报纸,每逢作文之先,必斋戒静坐沉思一日夜然后动笔。
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么?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都不可言传,所可言传的全是糟粕。
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做一股“清流”①时下,清流成了一个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
比如不久前,电视上《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受到大家热捧,“清流综艺”和“清流文化”成了观众追求的时尚。
②文化如此,人生亦然。
过清流般的生活,不失为人们的一种理想选择。
然而,一些人的生活却过得混浊而灰暗。
有的习惯于搞“假大空”那一套,特别会装;有的热衷于走“虚浮夸”的路子,处处浮在表面,时时想走捷径;有的满足于过“庸散”的日子,表现出懈怠、疲沓的样子;有的甚至迷恋于“邪恶丑”的法则等等。
③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
清代学者顾炎武说:“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
”革命先驱李大钊赞叹:“社会上有一二清流学者,很得大众的信仰。
”古往今来,做一股“清流”是不少人的价值追求,活出“清流”范儿的人也备受世人尊崇。
从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到淡泊名利、留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从铁骨铮铮持正义、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到毕生追求真理、“浑身是刺”的张爱萍等等。
这一股股清流,以清澈、洁净,汇入历史的大江大河,展示出绚丽夺目的画卷。
④清流生活,还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
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一股清新之气,就是活出真实的自我,就是活出做人的骨气。
说到底,清流样子就是真善美的样子,就是做人清清爽爽、做事明明白白、做官干干净净的样子。
⑤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
古人云:“源洁流清。
”一个人的身份、岗位、职务和财富可以变,但做人的本色不变、本真不丢、本来不忘。
多问问初心是什么、初衷在哪里;多看看当初的模样是什么,如今变得怎么样,偏了则纠,歪了则正。
源头清,人生这潭“池水”自然也就清激了。
⑥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
有大目标和大志向的人,总是不会被路边的碎石绊倒。
胸有鸿鹄之志,便有过清流生活、活出清流样子的勇气和毅力;有远大志向在鼓舞,生命就会翩翩起舞。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
①最近有媒体报道,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全身瘫痪的霍金在65岁生日之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计划做一次太空旅行。
霍金是一个神话,残疾人和科学巨人两种身份特征在他身上合为一体,他的科普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
这样的功绩和一个高度残疾的人联系在一起,确实能给人极大的震撼。
②探究霍金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我们固然可将之归于他的天资聪颖,但我觉得霍金和他母亲的解释或许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
③“如果不是因为生病,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霍金如是说。
“如果他不生病,他可能不会这么专注,因为一个健康的人兴趣是广泛的。
”他的母亲这样解释。
一句话,专注、安静下来、丢去广泛兴趣,是霍金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大师,他们能够取得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科学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
经济上可能有人一夜暴富,学术上却不可能一夜成功。
做学问是一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长期的研究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老老实实下功夫,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在学术领域,研究者需要具备像霍金这样的专注和恒心,才能有所创造、有所超越。
④反观我们有些人,功利思想严重,心浮气躁,三心二意,对一些域外新知不愿做紧密的跟踪和研究,对本土的研究难题不愿做踏实细致的研究。
即使是迫不得已要学习、钻研一点东西,也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结果对诸多学问都只是一知半解,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就科学精神而言,他们所能达到的境界与霍金相差岂止“十万八千里”。
⑤因此,急功近利心理不除,学术界就难以成为一个清静之地,而长此以往,势必要殃及整个社会的创造能力。
如何医治?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真心像霍金学习,不仅要学他身残志坚的意志,更要学他“术业有专攻”的专注精神,科研人员必须下恒心挤掉杂念,排除浊气,甘心埋头书房或实验室,充分利用“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静下心来,真心实意地搞点研究,做点学问。
新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贪多嚼不烂史中兴①古话说,贪多嚼不烂。
②著名学者梁漱溟深谙此理。
他的孙子梁钦宁接受访谈告诉我们,祖父一次一个人带四个孩子出去玩,他最小,只有四岁,最长的十一岁,下馆子吃饭,祖父给四个孩子总共只要了二两米饭。
他认为,小孩得病都是吃饱了撑的。
如今吃的东西好了多了,胖墩也多了,肥胖成了一种病,可证梁氏所言非虚。
病从口入,你要健康,第一条就是管住你的嘴,众多医生千百遍地重复着这样的告诚。
③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也懂得这样的告诚,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食品再丰富,不会把盘子都搬过来,一天三顿就是三顿,不会没完没了地吃,一顿二两三两,不会八两一斤,换上肚汉,也不可能八十个馒头、六十碗面。
④这种过饱过撑的情形在微信群里发生了。
你出去看看,车船上、候机候车室里、开会的会场里、商店的柜台里,甚至医生看病的诊室里,有多少人在低头刷屏,上班族办公的上班族办公时间不便刷,就上厕所刷。
办公室以外,早晨一睁眼,晚上闭眼前,都刷个不停。
我所住的院子里几个常去健身点的老人,近日不见,我转身xún mì,坐在长椅上刷屏呢!⑤信息不胀肚子,胀脑子。
你拥有几个、几十个微信群,一个群十来个人,就是几十、几百个人,每天从早到晚,这么多人给你发信,你也必有所回应,难怪有人一有空就刷屏,就是生怕漏了谁的信,在群中掉队落伍。
这就迫使你从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全部休息时间都不敢闲着,你就是24小时不闭眼不停手,它还是没完没了,你脑子不胀才怪呢!⑥信息单一的年代,人们坐井观天,不知今夕何夕,患上信息饥渴症。
如今人们爱上微信上自国内外大事,小至饮食起居,看病养生、辨假防骗,里面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叫人怎么不爱它。
事情总是这样,有一利就有一弊,爱之过甚,为其所累,就有可能转化为恨,或者是爱恨交加。
⑦老友聚会,一位退休不久的,泡微信的牛人,竟热情大减,诉说他泡微信的初衷,是让自己在朋友心目中是个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的消息灵通人士,渐渐地,他应接不暇了,潮水般的信息,一波波从群里涌来,他把全部休息时间都赔上,还是担心又漏了什么。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唱出来的经典①日前,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有个片段火爆网络,王铮亮与已过世的王之炀老人隔空对唱《长恨歌》,戳中网友泪点,大家惊叹:原来唱出来的经典如此好听!②观众之所以感到吟诵出来的古诗词生动,好听,是因为吟诵最能完整表达古诗词的丰富魅力,古人创作的所有诗词都是被赋予深厚音乐性的,包含平仄的格律,每一个平仄的青调,都是一把解锁诗中意蕴的钥匙,更是帮助我们现代人记忆一首诗的隐形通道。
③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一直致力于推动吟诵诗词的传承,她也一直强调,吟诵是古人读诗最源本的“打开方式”,是学习古典诗词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④然而,在我们现代的诗词教育中,“读诗”,恰恰是一直被忽略的关键环节。
⑤诗词之所以让很多中小学生感到头疼,是因为在裸堂上他们少有机会感受诗词的吸引力。
有些教者非但自己没有读好一首待、还如对待一本拼满宇符的宇典一般,直接对疑难字句解释一通,要求学生通篇背诵完事。
⑥每个人早年求学时,如果能学习如何读诗,感知诗词意蕴,这种积极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在《经典咏流传》中,王之炀老人生前吟唱《长恨歌》《木兰辞》等,甚至亲笔写下简谱。
在他们那一代人的国文教育中、诗词在脑海留下的印记是一段段可以吟唱的音乐旋律,而打动内心的旋律跟了自己一辈子。
⑦“在天愿作比翼岛,在地愿为连理枝。
“每个人对白居易的爱情金句烂熟于心,但与读其他好诗一样,对于多数人而言,诗句的意境都是通过字面脑补而来的,只是好看,但并不好听,古人写作期许的美意被辜负了一大半,诗词也显得淡而无味。
⑧另外,能一字不落地背景大量诗篇,就被视为国学教育做到位,是一种教育误区、如此教育的结果,只能让年轻学子轻松应付考试卷那10条可怕的诗词填空,或是在舞台上进行一番博取眼球的“才艺表演”。
正因现实中仅仅让经典进行生硬的时空“平移”,或者只把它当成现代人达成些许目的的美化工具、因而无法真正深入人心、在如此之当下,唱出来的《长恨歌》这么容易就“俘虏”了现代人的耳朵,便不足为奇了。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尺子①从100分到98分,挨一顿揍;从55分到61分,得一个吻。
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许多人看来,前者退步了挨揍是天经地义,后者进步了得吻是理所当然。
②我们常说,要一把尺子量到底。
在现实生活中,应当说尺子是最公平的,但拿在不同人的手里,去度量不同的人,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我们习惯了妈妈在厨房中的忙碌,一日三餐总是准时吃到可口的饭菜,可当有一天,我们回家面对着干锅冷灶的时候,却首先想到的是无饭可吃,沮丧之余,面露愠色,甚至开口责备,完全忽略了她累了病了,撑不住了,连烧口开水的力气也没有了;而我们的爸爸偶尔下一次厨房,煮一碗面,却能让一家人感到万分知足。
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
③开县一辆满载了19名乘客的中巴,突遇险情,一头栽进深达五米的水塘。
当地村民金有树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砸开车窗将19名乘客全部救出,自己却因长时间冷水的浸泡患上肺病,举债治疗数月,告借无门,不得不离开医院,病死家中。
19名幸存者无一人去医院探视,更无人为他送行。
金有树临死前写下一封信,第一句话就是:“我救了19人的命,现在谁来救我的命。
”冷漠,让我们的尺子訇然寸断,留下无尽的遗憾。
④大家还记得北方小城那位舍粥的大嫂吗?每到冬天她就半夜起来,熬上满满的三锅热粥,免费送给寒风中瑟缩的清洁工、穷苦人和乞丐,数年如一日,不曾间断。
而当有一天,一位老汉从中吃出了一粒沙子,顿时将一碗热粥泼在大嫂的身上,而领粥的人,也瞬间划分为两大阵营:有人说老汉不该撒野,也有人指责大嫂不该掺沙子。
薄情,让我们的尺子扭曲,冷了多少善良的心。
⑤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爱的尺子,衡量别人,更要时常度量自己。
这个世界,应当有这样一把尺子,于情充满温暖,于理凸显公平,于法彰显正义,时时刻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只要坚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苛责自我,宽厚待人,星星之火,势必燎原,人间终会洒满阳光,洒满爱。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第1题要善问许多人在学习方面的重要体会是:不仅要肯问,而且要善问。
人们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学问学问,学要肯问。
学常有疑;问则可解疑。
解其一疑,便长一智。
学既不可缺,问也不可少。
不因疑难细小而忽视..于问,更不因怕..,问不因问题“浅易”而不屑失身分而耻于问,在学中发问,在问中求学,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要得“学问”,不仅要肯问,还要善问。
学习犯难不要急于问人。
要先问自己,后问人。
问己,应反复思考;问人,会受到启发。
问,要问得准,问得深,因为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1、从论证方式看,本文属于,从论证方法上看,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分层来论证的?作简要分析:3、从这篇文章的结构来看,它应属于()A、“横式”中的“总--分”式B、“横式”中的“总--分--总”式C、“纵式”中的“层层深入”式D、“纵式”中的“起承转合”式4、第3节中“要得‘学问’,不仅要肯问,还要善问”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关键提示】此题训练与考查的重点是“能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通过训练了解一些论证方法,可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解题思路】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占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此外,在驳论中,还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推翻对方论点的“归谬法”。
上述几种论证和批驳方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1题1,要判断论证方式可从几个方面考虑:从题目,从文章的结构及作者的行文思路看,明确是立论。
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现代文阅读知足①“知足常乐”这一古老的命题,在当今纷繁杂乱、诱惑多多的世界里,我看应是我们立身处世、自制自律的金玉良言。
②曾读过“齐人攫金”的故事,说齐国有个财迷,整天想着要有许多金子。
一天,他来到集市上,看到一家金店,直奔柜台,揣起金器就跑。
几个路过的巡吏将他抓住。
县官审问他:“当着那么多人,你竟敢去抢别人的金子!”那人这才清醒过来,答道:“我拿金子的时候,只看见了金子,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看到。
”③明代的刘元卿曾撰写《王婆酿酒》的寓言,读来颇为有趣。
王婆以酿酒为生,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不计较。
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就给你挖一口井吧。
井挖好后,涌出的全是好酒,王婆自然发财了。
以后道士又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说,酒倒是好,就是没有用来喂猪的酒糟。
道士听后,笑着在墙上提了一首打油诗“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
”写完之后,这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④这些故事、寓言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该知足而不知足时,就会目眩神迷于五色之惑不能自拔,成为贪欲的奴隶。
古人总结教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说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可以保持长久。
“人贪酒色,如双斧伐孤树,未有不仆者!”一个人,尤其是执掌权力的人,一旦对自己的地位、待遇不知足,欲壑难填,迟早会出事。
那么,如何识高低、知满足?这道问题确实考验着每个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⑤现实生活中,知足之乐是以忍痒换来的。
权力、地位、金钱、美色,对人的诱惑和杀伤力极大,见之“心痒”可以理解,关键是对非分之利要忍痛煞痒。
有位县官死后留下一只小木箱,后人打开一看,是满箱血迹斑斑的草纸,以及一封信件。
原来这位县官生前面对贿银,内心也曾一次次发痒。
为戒贪拒贿、煞住心痒,他以锥刺股,以纸拭血,久而久之,集满木箱。
信末,他以苏轼名言告诫儿孙:“忍痛易,忍痒难!”⑥极少数位高权重的“聪明人”,书读得比别人多,见识比别人高,可关键时刻,忘记了祖宗的良言,忘记了前车之鉴,见利便如蚁挠心,奇痒难支。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语言王力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
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
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
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
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
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
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
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
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
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
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
新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停下来,做个发现者张勇①李斌先生在文中谈到,大学时的老师来北京出差,邀请三两门生去喝茶。
老师亲自沏茶、斟茶,并传授洗杯、闻杯、品茶的技巧。
临走时老师特别叮嘱:“只有学会停顿,才能发现不同的自己,工作再忙再累,也要给自己留出一点品茶静思的时间。
”②忙是一种节奏,是一种标志,也是一种生活。
现在社会,何人不忙?何事不忙?生活的逼迫,学习的压力,梦想的追求,常常让我们行色匆匆,不肯停下前进的脚步。
于是,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感到无力,彷徨,孤单……与其在苦难的泥潭中挣扎,不如停下来。
③立陶宛有一种叫做“螺旋树”的松树,这种树在幼年时,长势过快,一味地疯长,顶端的幼芽就显得柔弱,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
每当刮风下雨,这些脆弱的幼芽往往是不堪一击,几乎全被毁掉。
顶芽被毁后,螺旋树就生长出许多侧芽来顶替,这样一来就渐渐地长成了弯弯扭扭的螺旋树。
④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
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这样才能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没有人可以精力无限、奔腾不息,忙碌周期与休憩周期相结合才能让生命充满精彩。
适度的停顿犹如登山过程中的休整,是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激昂迈向激昂的必经阶段。
就像电影镜头,长短镜头结合在一起,才会形成缤纷多彩的画面节奏;________________。
⑤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正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赶路,让人们在“停”中补充体力,增添力量,让人们把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走得更快捷。
“停”是为了更好地走,这是中国古人智慧在“亭”中的形象体现。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面对山之厚重,水之浩淼,难道你就不会有些许所感所悟么?那些洗净铅华,浮躁的心灵同样可以清丽脱俗,摄人心魂,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现在你,需要整装待发,重新起航。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中国人弄丢了器物精神①杭州的菊英面馆开在中河南路,靠近雄镇楼,曾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这家面馆最吸引我的倒不是那里“片儿川”,而是每年7月至9月,会放两个月的暑假,这在整个杭州也是绝无仅有的。
老板说,钱是赚不完的,让员工也有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这应该是老板的态度。
②菊英面馆的老板真的是有“态度”的,一般面馆的卫生,抹抹桌子拖拖地就可以了,而在这家面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连吊扇上的灰尘每天也抹一把。
③我认为这是久违的“器物精神”。
什么是“器物精神”呢,是对物件的钟爱,也可延伸于对从事的工作注入情操和人生态度,再说得大一点,那就是精神追求。
④菜场里有十几个肉排,其中有一摊位与众不同,体现在刀具上,别人的摊版刀具粘着肉沫子,或是血淋淋的,他的呢,一块纯白的毛巾,时常擦找,每一把都闪耀着银色的光芒,整齐摆放。
它的案台也干干净净,一丁点木渣也没有,他倒不像是在卖肉,像是在西餐厅。
有人买肉,一刀下去,手势一拉,一块肉就割下,没有一点拖泥带水。
⑤这也是器物精神。
⑥中国其实是一个具有“器物精神”的民族,在明以前的中国古代,无论是中国人的科技发明水平,还是生活水准,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当然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也远远地高于西方人。
最能体现中国器物精神的就是选器和丝绸,选器的功能本来就是盛饭盛菜,用个陶钵和竹筒也能达到,但中国人把它艺术化了,选器出口到西方,让西方叹为观止,它们发现原来吃饭的器具也可以做得这样美。
丝绸也同样,把衣料这种生活必需品艺术化了。
⑦而反观当下的“器物精神”,我认为是缺乏的,换言之,今天我们的精神需求是低的或者说是不入流的,大家都奔着利而去,大家从小到大都在想一个问题,怎么赚到更多的钱,很多人没有精神追求。
所以一个生意极好的面馆一年要放两个月的假,是让人不可思议的;天天耗费时间擦洗店面的里里外外也是不可思议的。
2024部编版初中语文议论文专题练习题(附答案)(一)文学当助人识己①古希腊苏格拉底在德尔斐神庙上刻下这一铭语:认识你自己。
它成为千百年来人类自我觉醒的警句。
现代人的悲剧就在于由于不能认识自己而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种种冲突,诸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科学的关系等。
人类的各种危机根源于人类自身,要克服这种危机,需从人自身入手。
这方面文学(),因为文学是“人学”,正是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的学问。
②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首先要有自审意识。
真正伟大的作家本质上都是思想家,他能在人的灵魂深处发现更隐蔽的东西。
鲁迅十分赞赏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灵魂“挖掘得深”的本领,说他能在“()”。
同样,一个“洁白”的人拷问到最后,也可以挖出他的污秽来。
卡夫卡在文学上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用怪诞、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有效地揭去长期掩饰在人们身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生存的真实境况。
③其次,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以地球为背景建立一种大生命系统,关爱任何一种生命的现状与未来。
卡夫卡小说《地洞》中有这样一句话:“危险迟迟不来,但又时时防备着它来。
”这句话言简意赅,堪称现代人生存境况的写照。
事关人类生存问题,文学可关注的空间很大。
优秀的作家不仅是思想家,还是预言家。
20世纪20年代,生态问题还没有突显出来的时候,德国表现主义作家德柏林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山岳、海洋与巨人》,预言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带来的后果。
④与此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文学家应该具有人类良知。
例如原子弹问世后,迪伦马特写出了《物理学家》一剧,追问科学家:你是不顾一切地发明呢,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此剧一经问世,一年半之内仅在德语国家就上演了1500多场,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深层的人性关怀,一个在历史学家或法学家笔下的罪人,在文学家笔下,却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文学家有义务写出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1)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也说颜值①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欢用“一表人才”。
现在,网友们又发明了一个热词:颜值。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呢?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从未被大家忘记,“貌比潘安”的赞誉流传至今。
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
所以,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③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
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
放眼当今世界,相貌甚至被当成了一种商品或一个消费符号。
在职场、社交场以及婚恋场上,颇值高的人都比颜值低的人更加如鱼得水;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却不太容易在第一时间得到别人的垂青。
于是,很多人吐槽说:对这个看脸的世界失望了!④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发展史,颜值不高的人,对这个世界大可不必失望。
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⑤貌因德而美。
外表是皮囊,德行才是核心,若非如此,再好的相貌也没有价值。
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今仍遭到中国人的唾弃。
德不配颜,徒有“颜值”之虚名,其“高颜值”反倒成了一个笑话。
⑥才补颜不足。
颜值低是一种“先天不足”,才华却是弥补这种“不足”的营养剂。
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对晚清大臣曾国藩有如此描述:个子中等,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
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浪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
⑦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也有流行语“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
无论是一个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让人,乃众妙之门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
“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
”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
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
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
”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
”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
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
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
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
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
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
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停下来,做个发现者张勇①李斌先生在文中谈到,大学时的老师来北京出差,邀请三两门生去喝茶。
老师亲自沏茶、斟茶,并传授洗杯、闻杯、品茶的技巧。
临走时老师特别叮嘱:“只有学会停顿,才能发现不同的自己,工作再忙再累,也要给自己留出一点品茶静思的时间。
”②忙是一种节奏,是一种标志,也是一种生活。
现在社会,何人不忙?何事不忙?生活的逼迫,学习的压力,梦想的追求,常常让我们行色匆匆,不肯停下前进的脚步。
于是,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感到无力,彷徨,孤单……与其在苦难的泥潭中挣扎,不如停下来。
③立陶宛有一种叫做“螺旋树”的松树,这种树在幼年时,长势过快,一味地疯长,顶端的幼芽就显得柔弱,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
每当刮风下雨,这些脆弱的幼芽往往是不堪一击,几乎全被毁掉。
顶芽被毁后,螺旋树就生长出许多侧芽来顶替,这样一来就渐渐地长成了弯弯扭扭的螺旋树。
④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
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这样才能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没有人可以精力无限、奔腾不息,忙碌周期与休憩周期相结合才能让生命充满精彩。
适度的停顿犹如登山过程中的休整,是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激昂迈向激昂的必经阶段。
就像电影镜头,长短镜头结合在一起,才会形成缤纷多彩的画面节奏;________________。
⑤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正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赶路,让人们在“停”中补充体力,增添力量,让人们把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走得更快捷。
“停”是为了更好地走,这是中国古人智慧在“亭”中的形象体现。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面对山之厚重,水之浩淼,难道你就不会有些许所感所悟么?那些洗净铅华,浮躁的心灵同样可以清丽脱俗,摄人心魂,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现在你,需要整装待发,重新起航。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利益与理想①“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
有声音批评,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精致利己而老于世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
②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
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
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③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
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
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
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
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
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
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很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量。
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为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④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却被猜测其中隐藏着利益动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
杨善洲图什么,用利益的逻辑说不通,就斥为“傻瓜”;郭明义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断言“神经病”。
利益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⑤这是现代版的义利困惑,也是堕落版的利益考量。
写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难道就一定要抛弃“时刻准备着”的理想?经历“利益解放”的大潮,难道就一定要放弃“为了全人类”的信念?拒绝利益主义,理想情怀又该何处安放?⑥就像文学家所说的那样,“理想有如星——我们永远不能触到,却可以借着星光在人生的海洋中远航”。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
①最近有媒体报道,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全身瘫痪的霍金在65岁生日之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计划做一次太空旅行。
霍金是一个神话,残疾人和科学巨人两种身份特征在他身上合为一体,他的科普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
这样的功绩和一个高度残疾的人联系在一起,确实能给人极大的震撼。
②探究霍金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我们固然可将之归于他的天资聪颖,但我觉得霍金和他母亲的解释或许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
③“如果不是因为生病,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霍金如是说。
“如果他不生病,他可能不会这么专注,因为一个健康的人兴趣是广泛的。
”他的母亲这样解释。
一句话,专注、安静下来、丢去广泛兴趣,是霍金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大师,他们能够取得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科学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
经济上可能有人一夜暴富,学术上却不可能一夜成功。
做学问是一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长期的研究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老老实实下功夫,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在学术领域,研究者需要具备像霍金这样的专注和恒心,才能有所创造、有所超越。
④反观我们有些人,功利思想严重,心浮气躁,三心二意,对一些域外新知不愿做紧密的跟踪和研究,对本土的研究难题不愿做踏实细致的研究。
即使是迫不得已要学习、钻研一点东西,也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结果对诸多学问都只是一知半解,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就科学精神而言,他们所能达到的境界与霍金相差岂止“十万八千里”。
⑤因此,急功近利心理不除,学术界就难以成为一个清静之地,而长此以往,势必要殃及整个社会的创造能力。
如何医治?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真心像霍金学习,不仅要学他身残志坚的意志,更要学他“术业有专攻”的专注精神,科研人员必须下恒心挤掉杂念,排除浊气,甘心埋头书房或实验室,充分利用“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静下心来,真心实意地搞点研究,做点学问。
可以说,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这是一名学者取得成就的前提条件,正如著名科学家丘成桐所说“好的科学家首先要坐得住”。
(摘自《搜狐教育》)(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下面几则材料,哪一项不能作为本文论点的论据?()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B.毛泽东长沙读书期间经常到闹市去读书,能做到学习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为他后来成为一名伟大的军事家奠定了基础。
C.管宁读书,目不斜视,因朋友华歆读书不专,他割席分座,与之绝交。
D.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
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3)本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阅读文章②③两段,用文中语句回答霍金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5)阅读本文后,你有什么启示?【答案】(1)“做学问要能静下心专心研究”或者“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
(2)A(3)①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②列举学术界有些急功近利的人,将他们心浮气躁与霍金专注执着的科学精神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中心论点,有说服力。
(4)①天资聪颖;②专注、安静下来、丢去广泛兴趣;③对于科学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
(5)我们在学习上应该要有专心致志、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绝不能三心二意、心浮气躁:见异思迁。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坐得住(静下心来),才能有所收获、走向成功、取得成就。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的开头从霍金接受媒体采访的事写起,分析霍金在科学上取得进步的原因,进而推广到论说古今中外的科学大师取得成功的原因:对于科学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然后举心浮气躁,三心二意的人研究学问的事例从反面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并用著名科学家丘成桐的话进行证明。
因此,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做学问要能静下心专心研究”或者“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
(2)A说明“乐趣”的作用。
不能做本文的论据。
BCD可以做本文的论据。
(3)“反观我们有些人”接着就举这些人的事例,运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就科学精神而言,他们所能达到的境界与霍金相差岂止“十万八千里””这句话运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法。
作者运用这两种论证方法是为了证明本文论点,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综合运用,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从“ 探究霍金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我们固然可将之归于他的天资聪颖”可以看出霍金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是因为天资聪颖;从霍金母亲的话和“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科学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可知霍金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是是:专注、安静下来、丢去广泛兴趣;对于科学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
(5)谈启示这样的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只要能紧扣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来谈即可。
故答案为:⑴ “做学问要能静下心专心研究”或者“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
⑵ A;⑶①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②列举学术界有些急功近利的人,将他们心浮气躁与霍金专注执着的科学精神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中心论点,有说服力。
⑷ ①天资聪颖;②专注、安静下来、丢去广泛兴趣;③对于科学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
⑸我们在学习上应该要有专心致志、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绝不能三心二意、心浮气躁:见异思迁。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坐得住(静下心来),才能有所收获、走向成功、取得成就。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
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
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⑵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及论据内容分析其是否能充当本文的道理论据⑶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所论证的内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该段的中心句。
⑷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⑸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启示即可。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功名与功德①“功名”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功业和名声”。
纵观古今,人们对待功名的态度各有不同。
②孔子不反对追求功名,讲“见利思义”“富而可求也……吾亦为之”,但他尤其看重精神的“功名”,认为“仁义”比功名更重要。
庄子对功名持超然的态度:“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他还认为追求功名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功名使得人们相互倾轧,使人丧失自由。
③科举时代,世人热衷功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功名意识深入千家万户。
人人能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便是明证。
面对世人追逐的功名,当代国学大师熊十力的见解:“所谓功名富贵者,世人以之为乐,志学者不以为乐也。
”世人因热衷功名、追逐功名,苦便随之而来;志学者因只求神清思澈,心地干净,便不以为乐,也不以为苦。
④追求功名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
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讲过一个小故事:一学生来旁听,思维迅捷,课后常与他磋磨学问,更兼意趣相投。
某日,这个学生踌躇着开口请求一封推荐信,他爽快应允,这学生便获得一份足够分量的“敲门砖”。
然而,推荐信一出他便再无踪迹,先前的所作所为成了功利的假象。
⑤这位学生想获取功名固然无错,只是功利思想太强。
像这种获取功名的做法,为仁德之士所不齿,而且这种人也很难有大作为。
功利如同厚厚的灰尘遮蔽着我们的眼睛,常常让我们忽略了追求功名的真正意义。
⑥追求功名时,我们还要积累功德,否则,即便拥有了功名也可能失去。
“功是善行,德是善心。
”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
从本质上讲,功德是利他的,是修养升华而成的一种帮助别人的智慧。
对待功名、功德的态度,可以映照出一个人的品格和胸襟。
焦裕禄心中只有“民利”,鞠躬尽瘁为兰考,从不考虑个人名利:钱学森坚决不同意为他自己立碑塑像,世人赞他“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他们这种“名利于我如浮云”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对那些整天沉醉于功名富贵的人来说,不啻为一服清醒剂。
⑦,面对功名,我们要坚守本心,思想上保持一份清醒,行动上恪守一份理智。
在追求功名时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选文有删改)(1)在第⑦段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追求功名危害性极大,应保持心地干净。
B.追求功名为世人所认同,但应取之有道。
C.功德是追求功名的修养,重在克己利他。
D.积累功德,有助于我们正确树立功名观。
(3)梳理文章思路,完成填空。
文章从解说“功名”起笔,先阐述了________,然后议论了________,接着进一步阐明了________,最后归结出了________(中心论点)。
(4)你是否赞同第⑥段画线句的说法?请用举例论证或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理由。
【答案】(1)因此(由此可见,综上所述等)(2)A(3)①人们对待功名的态度各有不同;②我们应正确对待功名(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③追求功名时我们要积累功德;④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功名观(我们要坚守本心,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4)【示例】①同意。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中所想的从来不是什么功名,而是如何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让“全中国人不再挨饿”,“造福全人类”,这足以反映他的品格和胸襟。
②同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在功名面前始终保持“神清思澈,心地干净”,他一心辅助刘备父子,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展现了令人称颂的品格和胸襟。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思考。
阅读文章,可知这篇议论文在结尾部分归纳总结出中心论点,所以横线上应填写“因此”“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表示总结性的词语。
(2)分析文章内容,可知第四段“追求功名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阐述了如何让正确对待功名,由此可知A项“追求功名危害性极大,应保持心地干净”说法不正确,B项“追求功名为世人所认同,但应取之有道”说法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