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
- 格式:ppt
- 大小:12.04 MB
- 文档页数:88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丝绸之路”海上行据说古代西方人最喜欢中国的两样东西,一是瓷器,一是丝绸,而后者更是被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用以冠名西域商路,即人们熟悉的“丝绸之路”(1877年首次提出,后为世人所公认)。
中国丝绸走向世界大约在秦汉时期,在西方,它被称为“赛里斯”(希腊文),当时的罗马贵族妇女都以穿上这种高贵典雅的中国丝织衣裙为荣,以至于丝价竟与黄金价格相等,丝绸也成为罗马帝国最知名的奢侈品之一。
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商人们竞相前往中国贩运丝绸及其他物品,这条贯穿西域的“丝绸之路”也由此繁荣一时。
由于古代交通落后,长途贩运物品利润高,但风险也极大。
以路程而言,当时的这条陆上商路从中国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穿越帕米尔高原,然后通往土耳其或伊拉克、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最终才达到罗马帝国。
唐中期后,由于受到中亚国家崛起并控制商路等因素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也几度中断而日渐衰落,最终埋没在无边的黄沙之中。
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同时,海上也有一条“丝绸之路”通往世界。
在前者不断衰落的过程中,随着国内造船及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海上的贸易商路逐渐上升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据《新唐书》记载,当时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道,即所谓“广州通海夷道”,这大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具体而言,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主线路。
由于距离较近,中日两国通过海路交往十分便利,传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等数千人东渡日本,但船队出发后杳无音信,有一说法是到了日本,所以日本至今仍有尊祀徐福为“蚕神”的做法。
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和僧侣频繁往来中国,中土物品包括丝绸也都大量从海上运往日本,如今的奈良(当时日本国都)正仓院俨然成为保存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其中的很多丝织品即使在大陆也很难见到。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在秦朝以来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很大的变化。
总体说来,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秦汉时期—形成期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
当时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
南越王墓出土的具有波斯风格的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珠泡饰、非洲原支象牙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以“番禺都会”(今广州)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况。
西汉史书明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
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南越,汉武帝派使者前往南海地区。
《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
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样,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标志着贯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打通,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
此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往来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内地。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期这一时期南方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与北方对峙,更注重向海洋发展,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开辟了一条沿海航线。
这条航线自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
这条航线穿越印度洋后,向西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
那时,中国南方与斯里兰卡之间已经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官方联系。
不少前往印度求法的中国僧人也取道海路。
东晋高僧法显沿陆路到印度,由海路返回中国。
(三)隋唐时期—繁荣期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与西方的交通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
广州成为唐朝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朝廷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
丝绸之路发展史
丝绸之路是一个历史悠久、经济繁荣的贸易路线网络,连接中国和地中海地区,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汉朝。
下面是丝绸之路的发展史的主要阶段:
1. 前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朝建立后的西部边境贸易,当时主要是蜀地(今四川)出产的丝绸流向西域(今新疆地区)。
2. 西汉时期(公元9年-公元220年):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丝绸、茶叶、铁器、玻璃器皿等商品开始从中国的内陆地区运送到中亚和西亚地区。
3. 公元220年-公元581年:由于东汉帝国的衰落和中亚地区游牧民族的崛起,丝绸之路的繁荣度有所下降。
4.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随着唐朝的兴起,丝绸之路的地理范围进一步扩大,触及欧洲的地中海地区。
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西亚,向西到达了伊斯坦布尔、罗马和亚历山大等地。
5.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在宋元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逐渐减弱,主要的贸易路线转向了海上丝绸之路。
由于海上航运的发展,欧洲各国直接从中国购买丝绸等商品,绕过中亚和西亚的陆地贸易。
总的来说,丝绸之路在其鼎盛时期对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促进了中国丝绸、茶叶等商品的出口,也带来了西方世界的香料、珍宝、文化和宗教等的传入中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多种历史时段划分方法,比如有依附于政治史断代的划分,认为秦汉形成、三国至隋唐发展、宋元繁荣、明清转型;还有航海发展角度的划分,以15世纪地理大发现为断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时段是局部航海,后一个时段是全球性航海。
至于丝路的走向,则分为从中国山东半岛出发往朝、日的东路,和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南海,过马六甲海峡、越印度洋沿线到非洲、欧洲的西线。
一、唐以前的海上丝绸之路一般认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肇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汉书·地理志》提及从日南(今越南)、中国的广东徐闻、广西合浦,走五个月到都元国(今苏门答腊),穿过马六甲海峡后,到达邑卢没国(今缅甸地区),然后继续沿岸航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黄支国南行到达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
武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到此为止,但显而易见,这段路程只是海上丝绸之路西段的一部分。
海丝西段整体通畅是在东汉桓帝时期,《后汉书·西域志》载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从越南来献宝。
大秦是古代中国人对古罗马的称谓,大秦人民一直很喜欢中国丝绸,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西海上的通道一直由安息帝国(今伊朗地区)把持,所以大秦跟安息征战不断,终于在165年占领了安息与波斯湾之间的两个重要城市,从而占据了有利位置。
第二年,大秦遣使访华,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正式凿通。
海上丝绸之路自汉代凿通后,中国的特色货物源源不断输出海外,主要有丝绸、瓷器和茶叶等。
丝绸及生丝虽然出口很多,但由于丝绸比较难保存,而且比较珍贵,即便破损也会用于缝补装饰其他物品,所以很少有丝绸实物留存。
除了丝绸,瓷器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大宗,最初外国人从中国进口的瓷器都是中国本土使用的瓷器,但外国人逐渐开始让中国人在瓷器上添加本国文化要素进行烧制,于是就有了洋溢异域色彩的外销瓷器。
除此之外,茶叶也中国的重要海贸商品。
古今用茶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下国人喝散茶冲泡的茶水,但中国古代人则吃茶汤,即把茶磨碎,然后用热水搅匀冲服,类似于现在的抹茶。
丝绸之路两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读后感以前吧,我就知道丝绸之路是个连接东西方的大通道,可具体咋回事儿,那是两眼一抹黑。
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那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
先说这丝绸之路的起源,那可真是充满了偶然和必然。
就像一群探险家在沙漠里发现了宝藏的线索,各个国家的商人们就顺着这个线索开始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贸易大冒险。
从东方的丝绸、茶叶、瓷器,到西方的香料、珠宝、玻璃制品,这些东西在丝绸之路上来来往往,就像一场超级大的物资交换派对。
我都能想象到,那些骆驼商队,驮着大包小包的货物,在沙漠里慢悠悠地走着,铃铛声在寂静的沙漠里传得老远老远。
每一头骆驼都像是一个移动的小商店,载满了各个地方的稀罕玩意儿。
再看看丝绸之路上的那些城市,简直就是一个个文化大熔炉。
像敦煌,那可是艺术的天堂啊!壁画里的飞天仙女,仿佛就在眼前翩翩起舞,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在诉说着当年的繁华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还有那些古城遗址,虽然现在看起来有些破败,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雄伟和壮观。
这些城市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丝绸之路这条长长的项链上,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这条路可不仅仅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它还是各种思想碰撞的战场。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宗教,都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开来。
不同的信仰在这里相遇,有时候就像两个初次见面的小朋友,互相好奇地打量着;有时候也会有点小摩擦,就像两个调皮的孩子抢玩具。
但不管怎样,这些宗教的传播和交流都给丝绸之路沿线的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生活方式。
但是呢,这条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强盗、恶劣的自然环境,就像一个个拦路虎。
那些强盗就像电影里的反派,专门打劫商队,抢他们的货物。
而沙漠里的沙尘暴、高山上的暴风雪,那更是让人胆战心惊。
我读到这些的时候,就想那些古人可真不容易啊,为了生活,为了探索外面的世界,得鼓起多大的勇气才能踏上这条路啊!读完这本书,我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可不再是干巴巴的几个字了。
它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大片,有精彩的剧情、丰富的人物、壮丽的场景。
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经典传说丝绸之路在我国历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丝绸之路故事传说:出使西域的张骞汉中城固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肩负出使月氏任务。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
从长安到西域,必须通过河西走廊。
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
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被拘留和软禁。
张骞在此被迫娶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
但他“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
张骞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至公元前129年,敌人的监视渐渐有所松弛,张骞趁匈奴人的不备,果断地离开妻儿,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庭。
这种逃亡是十分危险和艰难的。
幸运的是,在匈奴的十年留居,使张骞等人详细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他们穿上胡服,很难被匈奴人查获。
因而他们较顺利地穿过了匈奴人的控制区。
但在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
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
月氏人被迫又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
张骞大概了解到这一情况。
他们经车师后没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
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
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
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
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又不足。
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
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
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张骞到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送他很多财物,重重酬谢。
丝绸之路两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读后感以前说起丝绸之路,我就只知道那是一条古代的贸易通道,中国的丝绸从这儿运到西方,西方的一些宝贝又被运回来。
但是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我之前的认识简直是小儿科。
丝绸之路可不仅仅是一条买卖东西的路啊,它简直就是一个大舞台,各种民族、各种文化、各种宗教都在这儿你方唱罢我登场。
你看,沿着这条路,不同地方的人来来往往。
那些商人啊,一个个都是勇敢的冒险家。
他们骑着骆驼,在沙漠里一走就是好几个月,风吹日晒的,就为了把自己的货物带到远方去卖个好价钱。
而且他们带的东西可丰富了,除了丝绸,还有茶叶、瓷器、香料啥的。
这一路上,他们要克服好多困难,什么沙尘暴啦,强盗打劫啦,可人家就是不放弃。
这就像是一场超级大的“丝绸之路生存挑战”,只有最勇敢、最聪明的人才能顺利通关。
再说说文化交流这一块,那也是相当的精彩。
佛教就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这就像一颗来自远方的种子,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然后还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模样。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这些厉害的发明呢,也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
感觉就像是文化在这条路上开了一场超级大派对,大家都把自己最拿手的东西拿出来分享。
丝绸之路还像是一个大熔炉,不同的民族在这儿融合。
你能想象吗?走着走着,就看到一个有着东方脸蛋,穿着西方服饰,说着夹杂着好几种语言词汇的人。
大家在这条路上相互学习,东方人学会了西方的建筑风格,西方人也爱上了东方的美食。
这就好比是一场超级大的文化火锅,各种文化食材都放在一个锅里煮,煮出了一种独特的味道。
这两千年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中间有战争、有疾病,这些就像是路上的大石头,阻碍着人们前进的脚步。
但是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丝绸之路就像一条坚韧的纽带,始终没有彻底断开。
就像那种打不死的小强,总是能在困境中找到新的生机。
读完这本书,我对丝绸之路的敬意那是蹭蹭往上涨。
它就像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每一粒沙子、每一块石头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现在我们经常说要文化交流、要合作共赢,其实看看丝绸之路,老祖宗早就玩得很溜了。
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连接了东西方的文化、经济和人民。
它不仅仅是一条交通路线,更是一段承载着沧桑和繁荣的历史。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
一、夏商周时期的古代丝绸之路(约公元前 2200 年-公元 256 年)夏商周时期,丝绸之路还只是一条陆上贸易路线的雏形。
在这个时候,陕西、甘肃和新疆地区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节点。
商代时期的殷墟也出土了一些与西方地区有关的贸易品,如铜器和翡翠等。
这些早期的贸易活动奠定了丝绸之路的基础。
二、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公元前 256 年-公元 907 年)公元前 256 年,中国的西北部地区开始兴建大规模的道路网络,这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形成。
随着汉朝和唐朝的兴起,丝绸之路迅速发展成为历史上最为繁荣的贸易路线之一。
丝绸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品之一,它以其轻盈柔软、华美耐磨的特性吸引了无数西方商人。
此外,还有诸如瓷器、茶叶、铁器、马匹等中国特色的商品也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畅销品。
丝绸之路还运输了许多来自西方地区的贵重物品,如白金、欧亚动物、药材等,这些商品丰富了东亚地区的市场。
三、蒙元时期的丝绸之路(1206 年-1368 年)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下,丝绸之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成吉思汗和其子孙拓展了帝国的版图,使丝绸之路连接了更多的地区。
此时期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贸易通道,还在文化、政治和军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帝国的统一,使得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东亚、中亚和欧洲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随之加深。
蒙元时期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出现,如马可·波罗的游历和蒙古征服者的传奇故事。
这段时期充满了传奇和冒险,也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四、明清时期的丝绸之路(1368 年-1840 年)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此时期的丝绸之路以安全和顺畅的贸易进行为特征。
各类商品在东西方之间频繁往来,经济繁荣导致了社会发展的进步。
[键入文字]
经历千年岁月的古丝绸之路兴衰的原因是什么
说起古丝绸之路兴衰的原因,人们普遍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体系变化,事实上,随着朝代的更迭,政治条件的改变,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几次通绝,两千多年间也历经了巨大的变革。
古丝绸之路图
自两汉时期到大明王朝,约一千五百年的岁月里,丝绸之路一直承担着中国内地与西域、欧亚各国间文化和经贸往来的桥梁作用,尤其是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初的西汉,这条路将世界最强盛的四个文明国度紧密相连,从此,中国、贵霜、安息和罗马唇齿相依,经贸交流达到空前繁荣,这个时期,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通畅期。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地缘政治呈分裂状态,丝绸之路虽然依然承担着它作为贸易与文化交流国际通道的作用,其政治意义却弱化了许多。
所以,政治环境的变迁,无疑是古丝绸之路兴衰的原因之一。
而至盛唐时期,丝绸之路重新繁荣,其辉煌一度达到了巅峰,令当时的长安成为举世瞩目的繁华国际大都会。
这盛唐繁荣景象,一直持续到唐代后期,西北地区被少数民族控制,随即五胡乱华烽烟四起,使丝绸之路再次陷入闭塞期,长达四百年之久,直到蒙古草原崛起,横跨欧亚的蒙元帝国轰轰烈烈地登上历史舞台,饱经风霜的丝绸之路才得以再次展现繁荣。
明代与西域各国长期交往,那一时期的西方世界已进入工业革命的前夜,航海业高度发达,丝绸之路不再承担其以往的重要使命,因此,从中西交通史的角度来看,此时的丝绸之路已然不复昔日光芒。
丝绸之路主要商品有哪些
顾名思义,丝绸之路主要商品,自然就是丝绸了。
1。
关于丝绸之路的歌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是古代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商路。
关于丝绸之路的歌可以通过描绘丝绸之路上的风景、商品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展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魅力。
以下是本文提供的一些关于丝绸之路的歌词参考内容。
1. 歌名:《千年丝路》歌词:风吹过黄河边,千年丝绸之路长。
东西文化交融兴,古代商人心相望。
神秘西域长安路,文明古敦煌古都。
铺满金银和丝绸,传递东西之精髓。
山岭绵延连边陲,驼队穿越去国外。
丝绸、茶叶、瓷器还有马,两千年前交流的开始。
友谊和和谐融于道,丝绸之路展拓荣光。
千年文明历史长,丝路文化永不凋零。
2. 歌名:《众缘古道》歌词:黄帝之地东起黄河,沃土孕育出华夏。
大漠风沙起层层,驼铃声,古道行。
茶马古道千年长,贸易繁荣交流畅。
千年梦续新华章,携手共创人类荣光。
河西走廊甘肃州,敦煌莫高窟等你走。
丝绸之路展宏图,人文交流更浩荡。
息烽站在山上耸,唐代长安城荣光发。
往来商人眼如豆,交换语言与智慧。
众缘古道走不停,丝路文化永流传。
东西交流文明盛,丝路古道寄情怀。
3. 歌名:《丝路之歌》歌词:驼铃声起,黄河边。
我行千里,为商人。
东西交流,财富亨,路上飞舞,丝绸弦。
茶马古道,千年旅程。
从贵阳至四川川滇广,文化繁荣享盛名,物质交流一帆风。
大漠下虎跃,草原广漠多豪杰。
吹动号角传文明,丝绸之路展壮志。
黄帝故里,华夏龙脉。
文明起源,震撼世界。
多民族融合兴,共同创造历史长。
以上是关于丝绸之路的三首歌词参考,通过歌词中描绘的景色、交流的商品和文化以及历史的意义,可以更好地展现丝绸之路的魅力和文化传承。
海上丝绸之路千年兴衰史活动,特别是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开辟了世界性海洋贸易新时代。
西欧商人的海上扩张,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商业活动常常伴随着战争硝烟和武装抢劫。
这一时期的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已扩展至全球:(l)向西航行的郑和七下西洋:这是明朝政府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曾到达亚洲、非洲39个国家和地区,这对后来达伽马开辟欧洲到印度的地方航线,以及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都具有先导作用。
(2)向东航行的“广州—拉丁美洲航线”(1575年):由广州启航,经澳门出海,至菲律宾马尼拉潜。
穿圣贝纳迪诺海峡基进入太平洋,东行到达墨西哥西海岸。
这样,开始于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经唐、宋、元日趋发达,迄于明代,达到高峰。
郑和远航的成功,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明清两代,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其间广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惟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广州海上丝绸大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并且一直延续和保持到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
而这在清代的外贸史上也是重要的转折点。
进口商品中,鸦片逐渐占据了首位,并从原来的走私演化到合法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喪失,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沿海口岸被迫开放,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掠夺中国资源和垄断中国丝、瓷、茶等商品的出口贸易。
从此,海上丝路一蹶不振,进入了衰落期。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整个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链接“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国家我们都知道“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一个统称,但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
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就是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而这就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
其次,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航线,他们分别是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其中,东海航线主要是前往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而南海航线主要是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
在宋朝时期以前东海航线主要由宁波进出港,而南海航线则主要由广州进出港。
揭秘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一)、先秦南和越国时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先秦南和越国时期岭南地区海上交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岭南先民已经利用独木舟在近海活动。
2、距今5000~3000年期间,东江北岸近百公里的惠阳平原,已经形成以陶瓷为纽带的贸易交往圈,并通过水路将其影响扩大到沿海和海外岛屿。
3、通过对海船和出土陶器,以及有肩有段石器、铜鼓和铜钺的分布区域的研究得知,先秦时期的岭南先民已经穿梭于南中国海乃至南太平洋(601099,股吧)沿岸及其岛屿,其文化间接影响到印度洋沿岸及其岛屿。
4、根据出土遗物以及结合古文献的研究表明,南越国已能制造25~30顿的木楼船,并与海外有了相当的交往。
5、南越国的输出品主要是:漆器、丝织品、陶器和青铜器。
输入品正如古文献所列举的“珠玑、犀(牛)、玳瑁、果、布之凑。
”主要的贸易港口有番禺(今广州)和徐闻(今徐闻)。
(二)、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1、《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
……”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汉武帝灭南越国之后。
东汉(特别是后期)航船已使用风帆;大秦(罗马帝国)已第一次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中国带有官方性质的商人也到达了罗马。
这标志着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真正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2、随着汉代种桑养蚕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输出品。
乳香(薰炉)和家内奴仆(托灯俑)乃以往输入品中所未见。
由于两汉版图扩张到今东南亚的部分地区,政府加强了海上丝绸之路沿海港市的管理,例如在今徐闻“置左右候官,在县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与交易”。
也出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商业城(600306,股吧)市,例如番禺、徐闻、合浦(今合浦附近)、龙编(今越南河内)、广信(今梧州)、布山(今贵港)和桂林(今桂林)等。
丝绸之路两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读后感你想啊,两千年前,在那片广袤的大地上,人们就开始了这样一场伟大的连接世界的冒险。
这丝绸之路啊,可不仅仅是一条路,它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纽带,把东方和西方紧紧地系在了一起。
书里讲到丝绸之路上的贸易,那可真是热闹非凡。
东方的丝绸、瓷器、茶叶就像是超级明星一样,被商人们小心翼翼地带着,一路往西。
而西方的香料、珠宝、玻璃制品呢,也顺着这条路来到东方。
这就好比是一场跨越大陆的“商品大交换派对”。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骆驼商队,慢悠悠地走着,骆驼身上驮着满满的货物,铃铛在风中发出清脆的声响,那画面感简直绝了。
而且啊,丝绸之路可不只是货物的交流通道,更是文化的“大熔炉”。
各种宗教、艺术、思想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沿着这条路跑来跑去。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然后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出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还有那些西域的舞蹈、音乐,也来到中原大地,给我们的老祖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觉。
这就像是不同的文化在一起开了个超级大的派对,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我特别佩服那些在丝绸之路上奔波的人,不管是勇敢的商人,还是那些传播宗教文化的使者。
他们可没有飞机、火车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就靠着双脚和骆驼,穿越沙漠、翻过高山,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就像我们现在出门旅游,有个小坡可能都觉得累得不行,人家可是要走几千几万里呢。
丝绸之路的历史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太多的风雨。
战争、疾病、政治的变动都对它产生了影响。
有时候这条路畅通无阻,大家都开开心心地做买卖、交流文化;有时候又因为各种原因被阻断,那些依赖丝绸之路生活的人们肯定特别沮丧。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条神奇的路就像有一股顽强的生命力,总是能在困境中重新焕发生机。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认识都变得不一样了。
以前觉得东方和西方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世界,但是丝绸之路就像一座巨大的桥梁,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啊,它也让我明白了交流和融合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简介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
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由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起于西汉都城长安,最远到达了犁轩(今天埃及亚历山大港,附属罗马)。
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洛阳。
这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也是21世纪初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
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
草原森林丝路存在于先秦时期。
沙漠绿洲丝路繁荣于汉唐,延续千余年,沿线文物遗存多,是丝路的主干道。
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
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泉州、番禺(今广州)、明州(今宁波)、扬州、登州(今蓬莱)、刘家港等。
历代海上丝路,亦可分三大航线:
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朝鲜、日本;
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东南亚诸国;
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丝绸之路两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读后感以前我对丝绸之路的印象就是课本里干巴巴的几句描述,什么贸易通道啦之类的。
但是这本书可不一样,它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箱子。
从书里我知道了,丝绸之路可不只是一条路,那简直是一个超级大舞台,各个国家、各种民族都在上面表演过精彩的节目。
你看,那些商人就像一群勇敢的冒险家。
他们带着自己国家的特产,什么丝绸啊、香料啊,就踏上了这条不知道有多少艰难险阻的路。
我都能想象到他们骑着骆驼,在漫漫黄沙里一步一步往前走,那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声“叮当叮当”,就像是在给他们加油打气。
而且他们可不光是为了赚钱,还把不同地方的文化也像传包裹一样到处传递。
比如说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啥的,就通过丝绸之路跑到了西方,这就好比是文化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了。
还有那些不同文化的碰撞,特别有趣。
在丝绸之路上,东方和西方就像两个性格不同的小伙伴,一开始互相好奇地打量着对方。
东方觉得西方那些高大的建筑、奇怪的文字特别新鲜;西方呢,对东方精美的丝绸、神秘的瓷器简直爱得不行。
然后他们就开始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就像现在我们吃的一些食物,像胡萝卜、葡萄啥的,就是从西方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而中国的茶叶在西方也成了贵族们爱不释手的饮品。
这就像一场文化的大派对,大家都带着自己的拿手好菜来分享。
这本书里还讲了好多丝绸之路上的传奇故事。
有那些英勇的探险家,他们就像现实版的超级英雄。
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和导航设备的情况下,硬是靠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
他们的故事让我觉得,人要是有了梦想和勇气,真的能做出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丝绸之路就像是一条把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连接起来的线。
虽然两千年过去了,但它留下的文化遗产还在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现在我们说的“一带一路”倡议,就像是丝绸之路的升级版,让更多的国家可以在这个大舞台上合作交流。
这就好比是把古代丝绸之路的火把重新点燃,让它继续照亮我们共同发展的道路。
保护文化遗产建议书____年___月___日至___日,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海口举办。
来自中国、东盟确定与会国家及英国、肯尼亚等相关国家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大计,共同倡议如下:一、充分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也是促进共同发展的经贸之路、文化之路、和平友好之路。
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
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对促进沿线各国经济文化友好往来,拓展睦邻友好,扩大互利共赢,意义重大。
二、共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
海上丝绸之路绵延两千年,跨越亚欧非,在沿线各国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希望,各相关国家和地区,在考古调查与研究、人员培训与交流、修复保护、展览展示等方面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共同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共同建立一个开放性交流与合作平台,实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三、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交流合作我们将共同努力,借鉴中国与东盟合作的良好机制和成功经验,广泛开展以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为主题的双边或多边交流与合作,并积极开展与域外其他国家在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利用等方面谋求更广泛的合作。
四、共同抵制和防范非法占有水下文物的行为损毁、盗掘海上丝绸之路水下文化遗产的非法活动,是对人类文化财富的严重侵害和野蛮掠夺。
我们呼吁,各相关国家和地区应共同防范、共同抵制、共同打击非法占有或破坏水下文化遗产的行为。
五、倡议实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的机制化我们倡议建立定期定址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的机制。
今后每两年举办一届,会址常设海南,可采取申请或推荐、指定等方式决定论坛主宾国,每次论坛的主题由主宾国提出,与参与国共同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