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我心归去》教案(通用16篇)《我心归去》教案篇1教学目标:1 了解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思乡情。
2 体会把说理隐藏于形象中的写法,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 让同学留意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的思乡主题。
2 理解文中的哲理化语言,理解文章中家乡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同学评点为主,老师结合文本加以引导。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一起体会了老舍先生对北平如同对待母亲一样的情感,文末更是直接表达了对家乡北平的思念。
写这文章时,老舍先生在济南,应当说济南离北平并不远。
那么假如一个人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乡思乡愁又会如何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一起去感受一下他的.思乡之情。
二介绍韩少功:当代闻名作家。
代表作有《爸爸爸》和《马桥词典》等。
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而且还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特殊是在法国,他的影响很大,0年时,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上评为“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年时,他获得了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就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写的一组散文中的一。
三研读文本(一)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并思索我心从哪里归去?(点题: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我的心从法国回到家乡。
)(二)细读文章,理解文章。
1同学们心目中的法国是怎么样的?笔下的法国又是怎样的呢?(部分同学发言。
)(法国:风雅富贵。
在法国生活条件优越:雅静的别墅六房四床三厕蓝海绿公园。
)2 生活在如此优越的法国,的心为何还要归去?是否的家乡比法国更好呢?笔下的家乡是怎样的?(贫瘠而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3两相对比,相差悬殊,那为何还要“心归家乡”呢?(同学争论,小组代表发言)缘由:(1)在法国他感到“难耐的冷清” “无聊得发疯”。
(同学评点是如何渲染的)。
(2)在家乡有他的亲友和过去,家乡让他感到亲切和感动。
我心归去教案学案设计案例分析精选三篇《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一.导入。
思乡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乡是什么?它有怎样的魅惑,让如此多的文人墨客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体会他身在法国时萦绕在心头的浓浓的思想之情。
二.学习目标。
了解家园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乡情;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解题。
“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身在何处?(法国)他为什么要归去,是法国的自然景观没有中国的更美?是他在法国的生活条件不够优越?是法国的主人对他不友好?---都不是,那他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地说“我心归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解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简单。
一部分写身在异乡备受煎熬,一部分是作者抒发思乡之情。
快速阅读文章,按照我说过的两层意思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学案)1. 1——4自然段2. 5——9自然段。
五.研读文本。
(一)家乡与法国对比。
法国是一个发达美丽的国家,它有着旖旎的自然风光,它有着富丽堂皇的豪华建筑,它有着令人心驰神往的风土人情。
文章中,作者两次以三次褒扬的笔触写法国,一处是在第一自然段,写他的住处-----“家”(指名朗读)上面加了一个引号。
他心底里是不承认的,尽管这个家怎么样呢?书中怎么描述的?谁来读,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用形容词概括特点(雅静奢华)另一处是在第六自然段,作者间接地描写了法国的旅游景区的美好。
怎么描写的?----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指名朗读)------法国真美啊,美得令人瞠目,美得令人心醉,美得令人忘乎所以。
《我心归去》教案一、导入(课前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曲子里听出了什么吗?(如没有,老师解说,这是马思聪《思乡曲》,它道出了深藏在去国怀乡而无法归来的游子心中的凄楚感受。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身在异乡的游子,坐在月光下,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而急切奔家的场景。
它撼动了每个游子的心弦。
)思乡也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同学们能举几个学过的思乡主题的诗句吗?(可能“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等)老师举例余光中《乡愁》。
(幻灯片呈现)我们说从前是咫尺天涯,普遍思乡情浓;如今则是天涯咫尺,不少的人已经没有多少故乡的概念,“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
可你们不一样,你们从遥远的新疆来到温州读书,这就比同龄的孩子在体验故园之思上有了优势。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优势来体会一下身在法国的韩少功先生思乡之情。
(板书课题:《我心归去》韩少功)二、文本研习师:本文的题目是“我心归去”,作者的心要归去哪呢?(板书:故乡)明确:故乡师:作者此时身在何处?明确:法国圣·纳赛尔市(板书:法国)师:为什么“我”心要归去呢?要知道法国可是浪漫之城,时尚之都呀!再说韩少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
2002年时,他还获得了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呢!难道是法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好?难道他在法国受到的待遇不好?明确:不是,法国的环境和条件都非常好,有静雅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
师:天哪!这样的条件,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我做梦都想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我们努力学习考大学找个好工作不就是想着衣食住行无忧吗?“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海子不是也曾这样畅想吗?可作者的心为什么要归去呢?生:因为他在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后陷入了“难耐的冷清”(一)师:作者是如何来渲染这冷清的感受呢?找出几个句子,交流评点1、“这里一切的声响都弃你而去”——一个“弃”字写尽了作者在法国受冷落的孤独无助感。
《我心归去》教案8《我心归去》教案黄顺进教学目标:1、领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展开对话;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3、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并结合本文的语言特色进行学习教学重难点:重点:独立思考,与作者、文本展开对话难点:本文抒情性与哲理性相统一的华语特色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同学门,我们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采薇中饱尝了战士有家不能归的痛楚,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感受到了故乡亲人的丝丝关爱,从“莫老不还乡,还乡须断肠”中体会到了游子对故土的依依情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访法归来的中国现代作家韩少功的我心归去,看看他是怎样抒发对故乡情怀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1、听写文中的字词别墅叽里哇啦逃遁熠熠闪光酥骨矫饰奇诡贫瘠雄浑悲怆眷顾墟场拥挤不堪旅泊烙印静谧概莫能外2、作者简介韩少功,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汉族,现居海南。
1968年初中毕业后赴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后任湖南省《主人翁》杂志编辑、副主编; 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的《文学的根》一文,提倡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广泛的讨论。
6月,《爸爸爸》引起一定的反响。
2000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好书”2002年4月,法国文化部颁布“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代表作3、问: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注:想家,思念故乡。
请同学们在音乐旋律(《思乡曲》)中再次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学生自由发挥)三、分析文章(一)分析文章1-4自然段1、从第一节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1][2][3][4]下一页。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心归去》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环境和心路历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2.1 理解课文《我心归去》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2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和深层含义。
3.2 运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4.1 课文《我心归去》全文。
4.2 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的生长环境、生平事迹等。
4.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心归去》,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5.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交流如何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5.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分享亲情的故事。
5.5 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和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5.6 实践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进行小练笔。
5.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重要性。
5.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热爱家乡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作者的故乡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6.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6.3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6.4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教育。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我心归去教案,《我心归去》教学设计下面是由整理的我心归去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我心归去教案(一)】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兼说理的优美散文。
它通过细腻的笔法展示了“乡愁”的永恒主题,情感真挚浓烈,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新课标”对散文“阅读与鉴赏”的基本要求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所以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鉴赏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用积极的审美情趣去探究民族心理中“思乡”这一人之常情。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明显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已经具备了鉴赏一般散文的能力,能够通过把握文本的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的意图。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具雏形,对自然、社会及人生有了自己初步的认知,但是由于涉世未深,阅历尚浅,与饱经沧桑的作者有一定的情感隔阂。
所以本课积极的创设情境,调动既有知识,给学生释放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鉴赏方法和抽象的思维发散去融入作品,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理解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
技能目标:调动知识储备,运用散文的鉴赏方法,深入挖掘主题,阐释文中蕴含的哲理。
②过程与方法:过程目标:通过自主阅读,筛选信息,诵读感悟,合作探究,质疑思考实现对文本的理解。
方法目标: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引导,关注生成,适时点拨;以学生为主,自主探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并为之奋斗奉献的真情。
价值观目标: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合作,以鉴赏方法为主线,挖掘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进而深入探究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故乡的内涵及文中蕴含的哲理,思考并解决关联问题。
教学设想:完全依托文本,从文本生成问题,以文本解决问题。
教师用适当的指导语引领学生品读文本,以鉴赏方法为主线,结合学科的工具属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完成教学重点。
•••••••••••••••••我心归去教案(精选10篇)我心归去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心归去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心归去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文中基础知识。
2、总体把握文本,深刻体味感情。
3、揣摩文中富有哲理性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课前延伸案一、作者简介韩少功,生于1953年1月1日,湖南长沙人。
曾任湖南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海南纪实》主编、《天涯》杂志社社长、海南省作协主席、文联主席等职务。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散文《完美的假定》等,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译著。
长篇小说《马桥词典》2000年被推选为“20世纪华文文学百部经典之一”,同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本文就是作者应邀去法国领奖期间写下的。
二、生字词预习检查一幢()惦()念别shù()眷()顾逃遁()烙()印静mì()模()样奇guǐ()贫jí()钥()匙潦()倒悲chuàng()熠()熠墟()场矫()饰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题目是“我心归去”,说说作者此处身在何处,心又归向何方?2、作者在法国居住的环境是怎样的呢?作者的故乡是什么样子呢?(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3、作者在法国心情如何?对故乡又是什么心情呢?思考:为什么法国优越的物质条件让作者感到寂寞孤独和空虚,故乡虽贫瘠却让作者魂牵梦绕?(找出文中重要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概括回答)课堂探究案一、自主学习结合预习案阅读全文二、合作探究:本文有很多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你对哪些句子深有感悟,你是怎样理解的?(可以从以下句子中找,也可以从另外的句子中找)整理在对话栏当中。
《我心归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文学作品。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3.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文学作品欣赏:学生分享对文章的欣赏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文章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心归去》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文学作品。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3.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文学作品欣赏:学生分享对文章的欣赏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文章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语文课文《我心归去》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心归去》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口语练习,提高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认同感。
学生能够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机会,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我心归去》是现代作家莫怀戚的一篇散文,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课文通过描绘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2.2 课文分析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拟人、比喻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家乡的话题,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记忆和感受。
3.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我心归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学生回答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3.3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写一段关于自己家乡的描写性文字。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学生通过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和写作练习的表现来评价其阅读理解、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2 评价指标阅读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对问题的回答准确性。
表达和写作: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的清晰度、连贯性、语言准确性。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我心归去》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5.3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和视频,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我心归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感情。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读感受,教师点评。
3.精读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分析课文第二段,理解作者对家乡变化的关注。
(3)分析课文第三段,理解作者对家乡未来的期待。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主题,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2)讨论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我心归去”、“家乡的呼唤”等。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段落。
(2)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情。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我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1.优点:(1)导入新课环节设计合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2.不足:(1)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较少,需要更多关注。
(2)课后作业布置较多,可能导致学生负担加重。
3.改进措施:(1)针对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应更多关注发言较少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2)针对课后作业,教师可适当调整,减轻学生负担。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家乡美”为主题的摄影比赛,让学生用镜头记录家乡的美丽瞬间。
2.开展“我为家乡献计策”活动,引导学生为家乡发展提出建议。
3.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对家乡的感情和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刻理解课文主题,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我心归去》教案10 教案教学设计我心归去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丁坤一、导入:大家都读过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
今天,我们将要走进的这位作家在远赴他国领奖时,还在内心深处真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长大后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而现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外头我在这头母亲在里头大陆在那头二、作者简介(我们跟韩少功交个朋友吧!)韩少功,生于1953年1月1日,湖南长沙人。
曾任湖南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海南纪实》主编、《天涯》杂志社社长、海南省作协主席、文联主席等职务。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散文《完美的假定》等,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译著。
长篇小说《马桥词典》2000年被推选为“20世纪华文文学百部经典之一”,同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本文就是作者应邀去法国领奖期间写下的。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将模仿CCTV3的“艺术人生”节目,来采访一下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韩少功先生。
(学生甲、学生乙由课前教师指定搜集材料,汇总整合,现在上台扮演韩少功,另请学生丁担任主持人)主持人: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下面,我们就通过艺术人生节目,现场采访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韩少功先生,作一次心灵交流的历程,共同感悟生活的真谛。
主持人:你能简单谈谈你的经历吗?学生甲:1953年1月1日我出生于湖南省,汉族,现居海南。
1968年初中毕业后赴湖南省汩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迁调海南省,历任《海南纪实》杂志主编,《天涯》杂志社长,海南省作协主席,海南省文联主席等职。
我心归去教案教案:我心归去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我心归去》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热爱。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我心归去》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抒情意境。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热爱。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学生回忆自己离开家乡或长时间离开家的感受,分享自己的思乡之情。
2. 导入诗歌教师呈现诗歌《我心归去》的标题和前两句:“我心归去,可乎乎兮。
”,让学生思考这首诗歌可能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3. 诗歌欣赏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注意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表达,并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再配以适合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4. 诗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如诗歌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通过哪些词句表达了思乡之情等。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比喻,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图片,或是让学生思考一段时刻离乡背井的经历,并与诗歌中的情感相对应。
5. 情感认识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乡的经历和情感,让学生描述家乡的景物和人文特色,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同和热爱。
6. 情感表达要求学生写一首自己的思乡诗歌,可以借鉴《我心归去》的形式和风格,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学生可以选择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来表达。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首家乡相关的诗歌,进行朗读或背诵,加深对家乡情感的认同。
2. 学生可以进行家乡风土人情的调研,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历史,从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六、教学评价1. 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 表达能力: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能否准确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
语文《我心归去》教案语文《我心归去》教案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我心归去》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我心归去》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情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文本,深刻体味感情,仔细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曾传唱中国,因为他真切地表达了对祖国无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歌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国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当殖民已经成为过去,当远浮海外已经成为潮流,远在异乡的游子是否依然如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这是韩少功旅法归来后写的一篇。
二、解题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三、检查预习,把握“异乡”与“故乡”的具体情状。
(一)人在异乡作者在浪漫的法国仅呆了一个月就心归去了,难道法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在法国的临时之“家”的情况的词语。
在哪几节?(1、6)明确:雅静奢华(“家”)、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
(二)心归故乡事实证明法国确实比较好。
那么作者为什么依然回归呢?难道作者的家乡比法国还要美?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的故乡的情况的词语。
在哪几节?(6、7)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事实证明故乡比不上法国,令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到“失望”!(7)既然是“失望”,为什么我还要回去?难道这“失望”还藏着什么玄机?或者是作者在乎的并不是物质上的东西?四、理解作者在“异乡”与“故乡”的不同感受。
(一)人在异乡:冷清、虚空、发疯重复与夸张的细节描写探究: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2、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语文课文《我心归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心归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心归去》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背景、主要情节等。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我心归去”、“离乡背井”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词语句式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
学生通过练习和运用,巩固所学的词语和句式。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请家长协助检查课文阅读情况,并签名确认。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包括词语填空、句子翻译等。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书写质量和正确性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环境。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互动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七、课程拓展1. 相关文学作品欣赏: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诗人余光中的其他诗作。
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 实地考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家乡的历史文化遗址、自然景观等。
《我心归去》教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背景,朗读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提问。
章节二:诗歌解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意象,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讨论。
章节三:诗歌创作背景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等。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章节四:诗歌情感表达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验和表达诗歌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创作。
章节五:综合活动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诗歌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进行诗歌朗诵、表演或创作等活动,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团队合作、展示。
章节六:诗歌与生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讨论诗歌中的生活元素,分析诗歌如何反映生活,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
教学方法:讨论、分享、写作练习。
章节七: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音乐性感知。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音节、韵脚、节奏等,通过朗读和音乐活动体验诗歌的音乐性。
教学方法:朗读、音乐活动、分析讨论。
章节八:诗歌的修辞手法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诗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运用。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创作练习。
章节九:诗歌的批判性阅读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学习如何评价一首诗歌,包括内容、形式、情感表达等方面。
《我心归去》教案(前五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第一至第五段,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节奏。
2. 段落分析:对每个段落进行详细分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3. 修辞手法解析: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家乡的记忆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第一至第五段,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 段落分析:分别对每个段落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4. 修辞手法解析:指出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5.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家乡的记忆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表达和语气把握。
2. 段落分析:评价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修辞手法解析: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解释能力。
4. 学生分享:评价学生对家乡记忆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运用学到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2. 组织一次班级分享会,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
3.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作文比赛,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工具1. 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修辞手法和教学步骤的课件。
2. 视频或音频设备:用于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视频。
3. 白板笔和白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学生的分享。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我心归去》的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课文的背景资料,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写作指导资料:提供有关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的指导资料,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我心归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细节。
2. 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我心归去》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心归去》的作者及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和记忆。
二、快速阅读(10分钟)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我心归去》。
2. 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深入阅读(15分钟)1. 学生细读课文《我心归去》,注意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
2. 学生可以尝试写一篇关于故乡的散文,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和记忆。
《我心归去》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细节。
2. 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我心归去》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六、课文解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我心归去》的结构和内容。
2. 学生关注作者对故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七、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闭眼想象自己回到故乡的场景,感受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我心归去》教案4 教案教学设计我心归去金湖二中高一语文备课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知体会文中浓浓的思乡情。
2.理解本文富有哲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3.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4.生能在阅读中发现思考探究问题,展开多方对话,表达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自主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国早以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这种思念祖国乡土的情感,它美,可以美到你无法用语言表达;它深,可以渗入你的骨髓,你的血液。
二、研习文章1、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身在法国的心情如何?(冷清难耐,空虚无聊,孤独)他思念的故乡是什么样的?(贫瘠、脏乱等)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想念、惦念,引人回望、触景生情)(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可以看到文章开头作者在法国的优越生活环境,这和作者故乡的差距很大,由此可再深入提问)2、什么力量让他对故乡魂牵梦绕?(学生可以据此再次阅读文章,找出并总结文中重要的句子参考答案:故乡让人感到亲切、温馨和激动;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和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
)3、学生看文章,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全班共同讨论(教者在讨论结束后,可以作适当总结)。
以下为重点问题:①如何理解“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②如何理解“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③如何理解“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拓宽学生的视野,联系类似、相关的文章,辅助对文章的理解: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归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
3.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4. 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感受作者笔下的家乡美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传递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4.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感恩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学会欣赏散文。
四、教学方法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4. 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音频资料,以便于跟读和感悟。
2. 相关图片: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家乡美景图片,用于展示和讨论。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4. 作业设计: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4.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传递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5.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感恩家乡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主题思想和情感教育。
七、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家乡美景。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八、作业设计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让学生写一篇以“我心中的家乡”为主题的作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我心归去》是一篇描绘作者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的散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锻炼表达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学会珍惜眼前生活,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本文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期在故乡的生活,描绘了故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自己与故乡的深厚感情。
文章以作者的心灵成长为线索,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字词解析(1)生字词:眷恋、憧憬、恍若、的前提、心驰神往等。
(2)重点词语:眷恋:深切地爱着。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2.3 句子解析(1)示例:“故乡的山水,总是让人陶醉。
”解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2.4 段落解析(1)第1段:引出本文的主题——对故乡的眷恋。
(2)第2-4段: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3)第5-7段:回忆童年时期在故乡的生活。
(4)第8-10段: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课堂活动设计3.1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比赛,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2 讨论活动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故乡的哪些特点最令自己怀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3.3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故乡”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我心归去》教案
教学目标(投影)
1、学会与文本、作者对话,与老师、同学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教学难点(投影)
1、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我们的情感背囊里有颗熠熠生辉的钻石——乡情。
它甜蜜、温馨、芳香四溢,烈火不能使其变质,激流不能使其变色,火焰又能更让其璀璨夺目。
乡情是心理细胞不能变异的遗传基因,代代相传。
思乡是恒久的、常新的题材,流水无法稀释思乡情怀,风霜刀剑无法斩断思乡情丝。
今天就让我们随同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去体会故乡在一个异地他乡之人心灵深处的分量,去品味异地他乡之人对故乡的思念、眷恋之情。
二、作者简介(投影)
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人。
1968年初中毕业,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湖南省汨罗江边的天井乡务农。
在农村,劳动之余写些对口词、小演唱、小戏曲。
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多有作品问世,并引起一定反响,《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别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提倡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广泛的讨论,6月发表中篇小说《爸爸爸》,亦引起一定反响。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
2000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
2002年4月,获
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三、文本解读
1、操作建议
文本研读应注意如下几点:
(1)初步感知:学们自由阅读本文,用铅笔标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写下自己初步感知的话语。
(2)咀嚼品味:再次自由阅读文本,以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对自己欣赏的语句进行点评。
在疑问处标记相关符号。
(3)分享愉悦:分小组进行讨论,四人一组,每组选定一名记录员负责详细记录讨论内容及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各组员要把自己的分析清晰地传达给对方,并学会专注倾听、相互尊重。
(4)师生互动:老师把各小组的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归纳,集中抛给全班同学展开讨论,教师给予相关的点拨、指导,在学生讨论结果成熟时教师总结归纳。
2、问题探究(投影)
(1)本文是如何表现作者客居法国时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如“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或者通过对一些特点场景的描写来表达,如“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又如“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怎样的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
(2)为什么说“只有艰辛劳动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才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
(3)作者笔下的故乡对人精神世界有着怎样的影响?(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
3、本文疑点
(1)“我”所处的异国环境如何?(优美、雅静)“我”内心的感受如何?(冷清、寂寞)你是从文本的哪些文字中分析出来的?请告诉同学们。
(2)所处的异国环境与内心的感受形成了一种什么关系?(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引人思考,为下文的思乡做铺垫)
(3)“我”自己的故乡与异国相比贫穷落后而乡思仍会随时产生,这是为什么?(因为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或成了我们自己。
自己在这里成长、奋斗、耕耘,这里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
(4)“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那种失望指什么?(指对故乡的“失望”。
)为什么说“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因为人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对故乡繁荣昌盛的期望,这种期望会成为对故乡奉献的动力,这种动力能使你为之流血、流泪、流汗,并将使故乡在这血泪中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赞歌。
)
(5)为什么说故乡不等于出生地?(这里的故乡是一个人为之奋斗、奉献,留下了自己的印迹的,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的,感情上不可割舍的所珍惜的一方土地。
)
(6)为什么说“故乡的美中含悲”?(因为故乡的美蕴涵着对故乡滴血的失望中付出的带有血、泪、汗水的艰辛劳动与奉献。
)
(7)本文中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有哪些?(①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所以故乡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②故乡不会使你真正失望,你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一种期望;③只有对故乡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④只要真正拥有故乡,便会拥有“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
(8)“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怎么理解?(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
四、友情提示(投影)
欣赏散文,把握散文的题旨需要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揣摩语言需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抓住关键词语。
本文中如:“故乡的美中含悲。
”“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
五、能力迁移
溪水
下了一阵雨,小溪里的水涨满了。
溪水并不澄澈,只有我偏爱那满溢的流动之姿。
我曾想,如果没有这一道灌溉渠横绕过大度山,黄土的山岗,将是何等寂寞?梦之谷将会如何的燥渴?而我又将凭谁去细诉如水的惆怅之情呢?
有人说,山是静的,代表永恒;水是流动的,代表遽变。
其实,生命存在才能感觉万物的变动,一撮土、一块山石,任凭它千万年留存在世上,总不会有过去和未来、昨日与今夕之别,哪有短暂与永恒的区分呢?
当人们偶尔发现一片云影悠然流过水面,像生命在时间之流里投下一瞥影子,于是时间的观念,蓦然闯进了我们的意识。
从水的流动联想到时间的遽变,从时间的镜子中寻觅到宇宙的原则,生命的意义;人类的智慧,遂自水波中显透出来。
有水的地方,才见智慧的光芒万丈;有水的地方,才见壮志千里,柔情荡漾。
圣哲孔子立在水滨,忧戚地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在这一声叹息中,隐含着多少对人世的悲悯,多少个对人类的责任!你不难想见那伟岸的体魄,那雍容的风度,那忧世悯人的双瞳,在水流中映出智慧的叹息。
余音荡漾在川上,荡漾在古今遽变的岁月里。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
诗人对于人生如寄的感慨,是如此深远,是如此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