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
- 格式:pdf
- 大小:202.92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本文将从逆向思维的概念、重要性和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一、逆向思维的概念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指反向思考的能力,即根据结果反推过程,从问题的答案出发,通过逆向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被认为是学生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1.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逆向思维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新方法。
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问题,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更简洁、更有效的解决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逆向思维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通过逆向思维的训练,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解题思维模式,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三、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1.注重问题的启发性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问题的启发性教学,让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提出有趣的数学问题和挑战性的数学难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4.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思维模式。
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2.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引导学生从问题的不同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的灵活思维和创新意识。
可以通过提出类比问题或扩展问题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课程篇為.肉谈教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问题设计林国平(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中心小学,福建福州)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问题设计一、问题要有挑战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可见提问题是多么重要了。
当然提问题也不是什么问题都提,要注意它的意义与挑战性,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不合适。
唯有那些“跳一跳,摘果子”的问题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最合适的。
教师要合理运用这一心理特点,带领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
听一位优秀教师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他的问题就设计得很好。
在学生探索出用符号、文字、图形、字母、数字等方法表示有规律排列的过程后,看似完满地将要小结了,谁知老师话锋一转,问:除了刚才这些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很快地算出来19个是什么呢?问题一出,学生立刻思考起来,一^丿蹴有很多孩子举起手来0生:老师,我还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求,先算出规律里几个为一组,把总个数除以它,算一下有几个组,没有余数就是组里的最后一个,如果还余几个,就是组里的第几个。
师:这种方法可以吗?你们最喜欢哪一种?生:这种方法可以,而且很简单、很快速。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很好地把握了“最近发展区”的特点,在学生现有的水平上,加一追问,让学生能不断思索,“跳一跳”思维就豁然开朗地打开,也让学生尝试到了“摘果子”带来的愉悦感受。
二、问题要有开放性开放性思维是与保守性、封闭性思维相对立的一种积极参加的思维方式。
它是人类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思想源泉,有了这种思维才能创造文明、创造文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也要注意开放性,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让数学与生活、与世界接轨。
小学数学中的“乘法分配律”对于孩子来说比较难理解.也很容易出错,是教师比较头疼的一个知识点。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1. 引言1.1 概述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是指在解决问题或思考时,采用与传统思维方向相反的方式来思考。
这种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颠覆传统的思维模式,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逆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学生可以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案,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在当今社会,逆向思维能力已经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数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巧,更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可以逐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数学是一门既注重基础知识又注重创新思维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算法和公式,更要求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需要重视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正文2.1 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逆向思维指的是从结果出发,逆推回原因,或者从问题出发,逆向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新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理念:要帮助学生有效地培养学习兴趣和启发思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智能。
对造就创造型人才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思维训练为宗旨,注意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教给思维的方法,逐步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精心设置悬念,促成思维定向。
悬念是一种能引起人们对事物关切的情境。
置身于情境中,学生渴望获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答案,会产生非知不可的关切心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设置悬念,可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从而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
根据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采用不同的方式设置悬念,促成思维定向;也可以在课堂讨论的结果分歧时一语点破,形成定向思维;还可以在发现共性问题后及时引导思考;甚至在课堂小结中提出问题,课后思考。
如:在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讲述之后,接着提出“比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能不能用转化的方法求解呢?”这时学生的思维迅速集中并定向,沿着“转化”的思路进行思考,积极探求,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而适度。
不悬,难以引发兴趣,思维不能集中定向;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浓厚,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调动多种感官,推动思维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说:“掌握知识牢固的程度还取决于这些知识是从何途径取得的,是在教师举了几个例子以后就要学生背熟的呢?还是学生透彻思考掌握的”。
前一种途径,学生可能会记住它,但缺乏深入的认识,也不能熟练地运用,记忆不牢固。
如果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比较分析,发现并得出答案,那就不同了。
如:学“判定三角形全等”时,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思考判断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学生中有采用平行移动法的,有用度量六个元素法的,有画一个三角形和已知三角形全等法的等等。
此时,教师给出一个已知六个元素的三角形,要求学生在纸上采取多种方法,画出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然后再让学生将自己画好的三角形撕下移叠到已知的三角形上,观察它们是否完全重合,从中发现哪几种画法画出的三角形能与已知的三角形完全重合,哪几种不能保证完全重合。
幼儿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数学是一门涉及逻辑推理和思维能力的学科,对于幼儿的数学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训练是一项关键任务,它旨在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并提供几种有效的方法。
一、培养观察力和分类能力幼儿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是数学思维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各种教具和具体物体,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和分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例如,在教授数字和形状的时候,可以用各种色彩鲜艳的图形和数字卡片,让幼儿观察并将它们根据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二、发展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是解决问题和思考数学概念的关键。
幼儿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玩具拼图、数学游戏和数学故事等形式激发幼儿的逻辑思维。
例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分析,提出自己的策略,并经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注重问题解决和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探究和思考。
例如,让幼儿在玩具积木中找出最高的结构,或者设计一个简易的数学游戏等。
通过这样的问题解决和探究性学习,幼儿可以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数学思维的启发和培养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思维的启发和培养。
幼儿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如数数、排序、图形拼凑等,可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空间思维。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故事、绘本等多种媒体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例如,通过播放有趣的数学动画片,让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总之,幼儿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对幼儿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观察力和分类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注重问题解决和探究性学习,以及加强数学思维的启发和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并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引导。
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而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能够理性地思考事物的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一、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问题以及自主提出解决方案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还可以通过开展逻辑思维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开拓思路、学习解题技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二、注重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现象—问题—方法—验证—反思—总结的思维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通过启发式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启发式问题是一类具有一定难度并具有多种解法的、需要启发式思维能力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启发式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设置及时反馈机制,强化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及时反馈机制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答题情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纠正和提高自己的问题和不足。
同时,还可以通过定期出一些较难的综合性题目,要求学生对这些题目进行综合思考和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与思考技巧数学是一门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思考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与思考技巧,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思维训练的重要性数学思维是指通过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还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它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解决逻辑推理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逻辑思维训练题目,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1.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和探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问题,要求他们自己设计解决方法,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二、数学思考技巧的培养除了数学思维训练,数学思考技巧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数学思考技巧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技巧。
2.1 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应该仔细分析问题的条件和要求,理清思路,找出解题的关键。
例如,可以通过阅读题目和条件,做出一个问题图示或列出问题的关键公式,以帮助理解和解决问题。
2.2 迭代思维迭代思维是指通过不断试错和调整的方式逐步逼近问题的解。
在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多次尝试和调整来逼近问题的解。
例如,可以从一个初步的猜测开始,逐步推导和验证,直到找到满足问题要求的解。
2.3 推理和归纳推理是指通过已知条件和逻辑推理,得出问题的结论。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它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还要学生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结合教学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维的基本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能力,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课题。
在不断的思考、实践中,我认为数学思维训练可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一题多解,解中寻找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反映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进行思考,思维准确、方法多样、想象广阔、方向灵活,能机智主动地寻求多种解题途径。
如:工程对计划用12天修完一条长240千米的水渠,实际前四天就修了全长的40%。
照这样计算,这个工程对能否按时修完这条水渠?教学此题时,如果仅满足能正确得出答案是不够的,因为此题的解题策略呈现开放性,教师要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引导学生按不同的比较标准,通过计算得出多种解题方法:第一种:比较工作量(1)240×40%÷4×12=288(千米)288>240;(2)240÷12×4=80(千米)240×40%>80。
第二种:比较工作时间(1)24.0÷(240×40%÷4)=10(天)12>10,(2)240×40%÷(240÷12)=4.8(天)4.8>4。
第三种:比较工作效率(1)240÷12=20(千米)240×40%÷4=24(千米)24>20;(2)40%÷4=1÷10 1/10>1/12。
这样,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并从中寻求最佳解题方法,既开阔思路,又有利于思维灵活的培养。
二、一法多用,用中求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教学中,经常将形式各异、方法相同的题目编成题组,引导学生引用相同的方法去解决众多的数学问题,在发展中求同的思维过程中扩大思维的涉及范围。
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1 以旧引新:逻辑思维训练。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衔接非常紧密,往往已学过的知识构成新学知识的基础,而新学知识又为以后学习作铺垫。
因此,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找准新知识的联系点,使学生知道每一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延伸而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旧知识的固定认识延续到与新知识的连接。
再转移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有序展开。
由浅入深,环环紧扣,使学生很快理解新知识。
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可以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复习入手,引导出新课,而后提出新问题:题目中谁和谁比,谁是标准量,第一个数和另一个数谁大谁小等,让学生进行类比,寻找异同点,从而掌握新知识。
2 直观演示:形象思维训练。
不少小学数学内容单靠老师详尽的讲解,难以讲清,费时又费力。
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优势,运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观察,并将直观的东西抽象化,以提示概念的本质。
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时,可采用如下教学过程:(1)课前,教师准备好组合图形——直观教具。
新授时:老师出示教具让学生观察——形成表象;让学生将教具模型划分出基本图形——分析过程;让学生归纳并动用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观察教具模型,将它补成一个新图形让学生观察——发现问题。
(3)将上面两个计算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使学生自己领悟出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得出结论。
3 层次练习:发散思维训练。
学生学习了知识不等于形成了技能和获得了能力,在掌握某项知识后要进行练习。
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础,也是训练和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一种方式。
通过练习,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实现知识的内化,正所谓“学中练,练中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练习、发展、开拓、再练习、再开拓,拓宽学生的认识领域和思路,由原来的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下面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粗浅体会。
1 注重培养数学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学性,使学生乐学、想学。
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报出一个分数,我马上判断它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一试,果真如此。
学生都惊叹不已,惊叹之余他们更主要的是急于悟出其中快速判断的奥秘,对些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在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逐渐得到发展。
2 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
因此,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学生如何才能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
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
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400个零件。
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类比、求同、求异等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活动机会,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和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思维活动的参与才是最本质的参与。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谈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设疑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有效利用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演示、动静结合等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我在教学《体积的意义》一课时,创设“乌鸦喝水”的情境,学生身临其境,自觉生疑:“往瓶子里丢石子,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顿时产生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水面上升与石子的长度有关,有的说水面上升与石子的宽度有关,还有的说水面上升应该和石子的厚度和面积有关……学生的思维此刻被激活,有话可说。
水面上升到底与什么有关呢?我瞅准时机,适时引入新课,并鼓励学生看一看谁能在学习新知后,正确地解释这种现象。
通过“设疑激趣”,学生一下子充满热情,积极地投入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交流总结,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解决问题。
二、新旧联系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学习一般是从已有的知识和活动经验出发,通过迁移获取新知。
也就是说旧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学生获取新知的桥梁。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的旧知识和已学习的探究方法,充分利用旧知搭桥铺路,在主动探究中,产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发展数学思维。
思维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优化教与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使读与思有机地结合,而课堂中有目的阅读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促进学生学得扎实、学得灵活,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一、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读与思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基础科学,要想使儿童有很强的求知欲,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使之积极、主动地阅读和操作学习材料,并促进思维发展。
课堂中我常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利用学生好胜的欲望,为读与思做好铺垫:例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先拿出长方体的教具,然后把它展开,用手演示一下长方体的表面有多大,接着设疑:“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学生们看着刚才我手中还是立体图,转眼间成了平面图形,就想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到底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思考片刻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想急于知道自己所说的是否正确。
这时,我就说:“同学们,请翻开书看课本上如何讲的?是否和你所说的一样?”学生们此时对数学书产生了浓厚兴趣,轻声地读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因此,“读’是理解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开端。
教学中围绕知识要点,制造悬念,能诱发学生迫切阅读的动机。
课堂中,教师主导不仅是用恰当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更要引导学生读例题、读思维过程进行自学,善于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自己学会所学的内容,让全体同学的智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例如在教《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时,根据例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我给学生出了三个思考题:①该题题意是什么,找出条件和问题;②题中的关键句是什么,该句说的什么意思:③如何列式解答,是否有不同的方法,学生通过这三道思考题自学例题,深刻理解例题中所阐述的思维过程,并四人小组讨论,一一解答问题,也层层深入地思考,根据教师的导读,学生条理了思维过程,正确列出算式,而且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了该题。
浅谈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
发表时间:2016-12-07T14:21:07.18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11期作者:冯良云
[导读]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他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
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四川省华蓥职业技术学校四川广安 63860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11-0022-01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现就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从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培育学生的思维方法,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他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
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的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可见,创设思维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
"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他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他下联的知识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的脉络。
教师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则是抓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思维的起始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
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主流是思维的开端。
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渐深入直至终结。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做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系统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
此时教师应适时的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点所在。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折、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和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
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
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
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
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
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恰当的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用沟通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
2、具体与抽象。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中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
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度上。
在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3、求同与求异。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是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
二是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
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于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趋势。
4、一般与特殊。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和个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