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评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9.42 KB
- 文档页数:2
《图形的旋转》评课稿聆听了李老师所呈现的精彩的数学课,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使我受益匪浅。
李老师由课前指针旋转,到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经历图形以定点顺逆旋转90度的方法,教学层次分明,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建立数学认知数学——生活紧密相连,《旋转》便成了数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
张三民老师提供多中实际生活素材,例如:转盘、时钟、公平秤,使学生在生活表象中明确并抽象出“定点”的具体含义。
接着从公路收费站道口转杆打开和关闭的动态情境,思考“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旋转了多少度”,接着启发转杆的打开和关闭哪一种方向是与顺时针方向相同,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关键要素“方向(顺时针和逆时针)和角度”的含义。
2、层次分明的教学活动首先李老师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旋转的关键要素:定点、方向、角度的具体含义。
在学生对旋转方向和角度有了明确的认识后,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的旋转便有了现实的基础。
接着通过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学的层次性尤为突出。
例如:李老师提出了这样的三个要求:(1)请同学们将材料袋中的三角板在格子图上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度,看看它会旋转到哪个位置。
(学生动手操作并仔细观察)(2)将三角板再绕A点旋转90度,较长的直角边到达了哪个位置?(要求只能动脑,不能动手操作)(3)将三角形逆时针旋转90度,画出逆时针旋转后的位置。
这三点要求:观察操作——想象思考——动手实践,从借助实物旋转——徒手旋转——动手画一画。
不但体现教学中鲜明的层次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空间想象的思维。
3、实际操作,突破难点将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要突破难点的关键法宝便是实际操作。
在这一环节,张三民老师并不是急于求成,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思考和想象的时间。
(1)让学生用三角板在方格纸顺时针旋转90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
——南靖县和溪中心小学尤炎海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认识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通过这节课学习对今后的生活生产中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听了刘老师这节课深受启发。
一、重视情景铺设,引导有利质疑。
新课之前刘老师通过熟悉的冰箱图。
让学生当当设计师把冰箱准确的摆放在合适的地方。
从而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提出猜测体积可能和谁有关,顺势展开教学。
二、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
通过小组合作用若干个小正方体摆成自己喜欢的长方体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作品,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三、知识迁移培养能力。
老师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之后,让学生尝试计算时,老师故意出示正方体的计算,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知识自己推到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总之,这节课刘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课堂教学的魅力,给我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评课
稿
我评课的内容是王银翠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一课。
本节课王老师设计理念新,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和“做中学”等数学思想。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密切联系数学与生活,体现数学学科的价值。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课始王老师直接出示课题,说说在生活中觉得对称应怎样的?再出示图形:蝴蝶、树、衣、帆船等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生活中事物美的同时,初步感受轴对称图形来源与生活;通过探究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并应用特征对一些图形进行判断,使学生在探究这些图形美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加深了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习数学知识的学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王老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
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
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韩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
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
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韩老师呢,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美,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1,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
2、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评课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这堂课,我受益多多,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学习。
教学时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出发,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
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是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观察、推理和交流中,获得切实的体验。
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陈老师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这一环节的教学,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后,教师就及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动手画一画,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
整个新课的学习,教师看似淡化了定义概念的教学,实际上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了分数的真正含义。
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就在不经意间,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分数单位”,这充分说明陈老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尤其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现的较为突出。
练习的设计层次鲜明,层层递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1《观察物体》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形成的基础在于观察,离开观察谈空间观念的形成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想到,是空间观念形成的体现。
学生离开实物能想到看过的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这说明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已经形成。
因此,《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到“看”和“想”上。
能否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看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时间。
本堂课杨春艳老师充分利用教具、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将“看”“想”和“摆”做足,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同时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杨春艳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中的物化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1.培养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化,必须借助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
因此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则成为教学的重中中,成为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点。
教学时,应提供丰富的学具(小正方体),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头脑中建立表象,到最终能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为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逆向转换打下坚实的直观表象基础。
例如,在例1教学的操作探索中,可及时引导学生交流,分享经验,充分经历“猜一猜:至少需要几块小正方体?有四块小正方体,可以怎么放?”“搭一搭:呈现各自拼搭的直观立体图”“辨一辨:它们搭的立体图从正面看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每个立体图形都用上了四块小正方体了吗?”“想一想:从正面看每个立体图,看到的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根据这些你现在能想到哪些组合立体图?”等类似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为更好地完成后面的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
其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举例来理解,在归纳后概括出单位“1”这个概念强调表示的是一个整体。
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一概念,老师通过图让学生体会、感悟,认识单位“1”,着重体会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的情况。
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老师的这节课在设计上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切以学生的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①理念新颖②练习层次分明③开放环节设计精致。
1.理念新颖。
老师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惯性,摒弃了以往“小步子”教学模式,大胆而科学地对教材重新组织,设计了较为开放的问题,提供了必需的学习材料,解放了学生探索的时空。
通过师生问答活动,引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的情况,从而为抽象单位“1”做好了准备。
2.练习层次分明。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做到了百里挑一、以一当百,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
特别是相关的变式练习,对学生分数意义的建构起到了催化作用。
3.开放环节设计精致。
本节课是课例研究课,其研究主题是《分数的意义》一课如何运用和开发开放性习题。
因此,本节课多次设计了开放性问题及环节,如:你们能不能利用9个苹果表示2/3?然后组内交流。
2、组织学生利用航模图探究它的1/3。
3、组织学生探讨x/x的意义。
4、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等等。
其中,你们能不能利用9个苹果表示2/3?这一环节是教材中的开放习题,教师加以了运用。
其他环节是教师自己开放的开放性习题和问题。
通过新老知识的比较引导学生说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评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因数与倍数》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篇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数与代数中的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通过生活实例和简单的数学题目展示了应用方法及计算技巧。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并运用。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习使用因数和倍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2.2 能力目标•能够灵活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乐观心态。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与概念讲解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通过一个小游戏或生活实例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数,让学生找出它的所有因数和倍数。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规律,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4.2 因数与倍数的区分在导入环节之后,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数的例子,让学生区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通过解释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3 因数的求解方法在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后,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计算步骤,介绍因数的求解方法。
例如,通过列举数的所有因数、分解因数的方法等,帮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技巧和方法。
4.4 倍数的求解方法在学生掌握因数的求解方法后,教师进一步介绍倍数的求解方法。
通过实际的例子和计算步骤,引导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倍数的技巧和方法。
4.5 应用与拓展在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求解方法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实际生活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例如,某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实际问题的应用。
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听了XXX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收获颇丰。
本节课中,XXX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点评:一、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并学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XXX老师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组织有序,层次分明XXX老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非常有序,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首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然后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探索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这种逐步推进的方式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紧凑,师生互动良好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非常紧凑,XXX老师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时,XXX老师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多样,符合学生实际XXX老师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探究法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特别是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时,XXX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来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课堂实效,教学效果良好XXX老师非常注重课堂实效,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XXX老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这种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韩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
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
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韩老师呢,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美,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1,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
2、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找次品》评课稿牛首镇实验小学张婷婷听了《找次品》这节课,我受益非浅,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纵观整节课,这节课真是教师教得活泼生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老师很好的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
同时老师还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其活泼主动地发展。
总体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
特别突出以下几点优势:一、整堂课的设计既大气又细腻在教学的设计上,老师通过3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接下来老师大胆地选择了这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如果用天平来称至少要几次保证找到次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探究也变得顺理成章。
最后通过层层探究,揭示规律,利用规律成功找到27个、81个、243个等需要的次数,柳暗花明,让人不觉感叹数学的魅力!在材料的选择上,老师在教学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初步寻找感悟规律,但是老师并不急于总结规律,而是让学生说说8个物品找次品至少需要几次?老师不是选择10个12个,而是选择了8个,我觉得老师8个待测物品选的非常好,在学生的意识里都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分成2份的方法,在9个待测物品里,学生已经解决了要均分,但是学生对要分成3份还是有疑惑的,补充了8以后更加完善了要分三份这个规律,而且不管待测物品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尽量均分就可以了。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
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难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
老师从一开始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
这过程中,老师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五年级下数学评课稿分数的意义_人教新课标从褚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们不难看出,褚老师围绕概念教学的核心,突出了三大亮点:一.结合实例明白得分数,归纳分数的意义。
上课伊始,老师在简单介绍了分数的产生后,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能用预备好的物品表示出1/4那个分数吗?学生先是自己摆出1/4,然后同桌互相说出含义,最后上台展现,有的拿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有的拿一些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
在此环节中,老师并没有急于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通过实物初步感知1/4那个分数的含义。
问题设计的巧妙,处理的更是恰到好处。
二.充分利用交流合作与总结梳理,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汇报展现、质疑互动等一系列活动,逐步明白得了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些概念的明白得。
在本环节中,褚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来关心学生明白得这两个概念。
第一个问题:依照自己表示的1/4,看一下小组里每个人所表示的有什么相同的地点,什么不同的地点?你有什么发觉?通过比较学生发觉,相同的地点是都平均分成了4份,不同的地点是有的一份里面是一个物体,有的是2个物体,还有的是1/4个物体,那也确实是说有得分的是一个物体,有得分的是一些物体。
老师依照学生的发觉适时归纳引导指出:一个物体、一种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看作单位“1”,表示如此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能够用分数表示。
褚老师在揭示分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时问题设计的也专门巧妙:任意写一个分数,说出表示的含义,让学生在明白得分数意义的同时归纳出:分数单位确实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确实是分母分之一。
最后指出分数单位是有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
三.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充分明白得分数的意义。
检验一堂课学生学习成效如何关键是看学生做题把握情形,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至关重要。
褚老师设计的练习题本人觉得是这节课的又一大亮点,练习分三个层次,第一是与概念有关的“知识应用”,然后是“闯关”学生连闯三关后是结合本班学生人数的“实践与探究”,三个练习版块环环相扣,促进了学生对新学知识的把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今天,王老师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教学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听完课,有以下三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
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纵观本课,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
我们可喜的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向课前开放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有效利用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习方法。
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评课稿:认识方程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评课稿:认识方程(通用7篇)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评课稿:认识方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评课稿:认识方程篇1《认识方程》这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我其实今年也教的是五年级,在我自己备课之前就有这样的困惑,这是一节什么课?它是一节概念课吗?如果是,那么只要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一句话,然后用这句话判断给出的式子是不是方程,似乎就达到目标。
但这样的目标达到,对后续学习有什么用呢?似乎没用。
比如会出现的情况是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会判断,但他依然找不到数量关系,不会列方程。
所以,这节课不应该是概念课,而是建立方程模型的课,也就是找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
带着这些课前思考我认真听了戴南中心小学何晓燕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想法:一、关注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本节课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
何老师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内容都是现实的、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的。
如课前导入以师生之间的轻松愉快的聊天形式给学生明确了“已知数”和“未知数”。
再如给学生介绍天平,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上认识天平,但很少有机会进行操作,何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又给学生介绍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介绍了天平平衡的知识,动态和静态的平衡知识,这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接着何老师利用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写出了很多等式、不等式,最有趣的是利用砝码把一个不等式通过不停的调试尝试转化成等式,期间有估算思想,有数学逼近思想等。
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到等式的意义、不等式的意义、方程的意义,也深刻理解了方程意义中的两个关键点:未知数、等式。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今天我有幸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这一课,让我觉得很有收获,下面就这一节课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这节课给我总的感觉是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师生互动,课堂氛围活跃,充满激情,学生学习劲头十足,教学效果良好,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
值得我认真总结学习的有以下几点:1、课前的读概念活动为课堂教学和数学学习服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才能成诵”,我们经常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却往往忽略了对意义、概念的熟记,孰不知,只有熟练的背诵之后才能灵活地运用,课前读概念弥补了这个缺憾,却又不占用课堂时间。
2、概念教学层层深入,由简渐难,不断引导。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中王老师不断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体会、领悟单位“1”,共同总结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就是单位“1”;之后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指导者的作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扎实高效地推进教学,不断通过数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通过适当的习题,引导学生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理解。
教学中王老师设计了精练、适当的练习题,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
练习的设计层次鲜明,层层递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形式多样,不枯燥。
建议与意见:1、多注意细节:如计时器的位置、“(1)(2)”这样的序号后面不要再加“、”;2、概念、意义没有让学生尝试总结的过程,直接用多媒体显示了。
瑕不掩瑜,这节课是总的来说还是一节十分成功的课,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进而改进自己今后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新资料推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今天听了王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杨老师从始至终都关注学生,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学习过去教学概念知识,往往通过老师简单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这种概念,这是一种应试的手段、一种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有人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因此,在这节课中杨老师紧扣教学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学会思考,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的一个方面。
如在揭示长方体相对的 2 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特征时,杨老师运用观察思考操作验证再实践的形式,把过程体验放在首位,以学生的实际为切入口,从而展开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数学学习过程的自我把握、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
1 / 3杨老师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期待,强化自我反思。
在自我反思、自我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
如当有个学生发现长方体的 6 个面都是长方形时,为避免使学生产生错觉,杨老师及时实施反思和调控,让学生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以此调整深化学习活动,使学生对长方体面的特殊之处(有的长方体中有 2 个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理解,在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
《探索图形的规律》评课稿
----范文招
《探索图形的规律》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简单图
形摆放的规律,通过探究图形的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归
纳规律的能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江老师采用的是引导发现的教
学方法,抛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答案,如果有问题教师予以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
仍有些不足。
现总结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如下:
优点:
一、本节课的设计合理,思路清晰,问题设置由浅入深。
由棱
长3厘米正方体、棱长4厘米正方体、棱长5厘米正方体等正方体
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出公式,这是这节课的亮点。
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
是引导,不是一味的讲。
三、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审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对于学生的观点,让学生自行质疑提问,学生面向学生,
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缺点:
一、教师的引导语言还不够精炼,以至于个别的问题没有启发
出学生的思维。
二、课堂语言不够精炼,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
三、有两处没有耐心的等学生思考出答案就进行了提示,没有
锻炼好学生的思考力。
四、小组讨论时间有些不足,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探究出了答案。
五、课堂预设不够丰富,在学生提出独特的想法的时候,教师的应变有点慢。
六、还应该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会有些许的遗憾,但是每一节公开课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提升,虽然仍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在众多教师观摩的情况下仍然展示出了这节课教学的优点,说明我还是进步的。
我不能因为这节课的教学中出现了些许的不足而丧志信心,更不能因为拥有了这些优点而骄傲自满。
以后教学工作中的每一节课都是我展现优势改正缺点的平台,既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那我就让缺憾变的最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