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 格式:docx
- 大小:29.85 KB
- 文档页数:8
校园暴力成因及对策分析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内发生的有组织、有预谋的恶性事件,包括言语、身体、网络、性骚扰等行为,给受害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校园暴力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校园暴力的成因之一是学校教育不到位。
一些学校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产生挫折感,以暴力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另外,一些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引导,容易培养出暴力行为。
其次,家庭环境也是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
一些家庭缺乏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孩子在家庭中受到虐待、忽视等,容易形成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此外,家庭中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纵容,导致孩子目中无人,对权威无视,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再者,社会文化也对校园暴力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社会上存在其中一种文化氛围,将暴力行为美化、鼓励甚至是认同,使得学生认为暴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此外,网络暴力的盛行也加剧了校园暴力,一些学生通过网络发布恶搞、侮辱他人的言论,进而鼓动他们进行暴力行为。
为了解决校园暴力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学校应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高质量的教育,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
同时,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和沟通能力。
其次,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温暖和支持。
家长应注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另外,社会应加强对校园暴力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暴力价值观。
媒体可以加大对校园暴力的曝光力度,强调暴力行为的危害性,增强学生对暴力的认识和警惕性。
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树立良好的榜样,倡导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
最后,政府应加强对校园暴力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从立法层面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规范和打击。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引言概述: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是当前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了解这些问题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创造一个安全和和谐的校园环境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家庭因素1.1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成因。
家庭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过于宽松,都容易导致孩子的行为问题。
1.2 家庭暴力和冲突家庭暴力和冲突也是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成因之一。
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受到暴力和冲突的影响,容易模仿并将这种行为带入学校中。
1.3 家庭经济压力家庭经济压力过大也会导致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发生。
经济困难的家庭可能无法提供孩子所需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使孩子感到挫败和无助,从而产生攻击他人的行为。
二、学校因素2.1 学校管理不善学校管理不善是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学校容易出现各种形式的欺凌和暴力行为。
2.2 学生间竞争压力学生间的竞争压力也是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成因之一。
学校过于注重成绩和排名,导致学生之间的竞争激烈,一些学生为了获得优势而采取欺凌和暴力行为。
2.3 缺乏师生互动和支持缺乏师生互动和支持也会导致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发生。
学生在学校中感到孤立和无助,缺乏老师的关心和支持,容易成为欺凌和暴力的受害者或者加害者。
三、社会因素3.1 社会价值观扭曲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是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中存在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例如强调力量和竞争,忽视个体的情感和尊重,这些价值观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3.2 媒体暴力和影响媒体暴力和影响也是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成因之一。
过度暴力和恶意的媒体内容容易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误认为暴力行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3.3 社会不公平和歧视社会不公平和歧视也会导致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发生。
分析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及防范对策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环境中发生的体罚、恶意欺凌、殴打等暴力行为。
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等。
社会因素是导致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暴力文化和权力观念,给学生们提供了模仿的对象和依据。
一些学生模仿电视剧、电影、网络等媒体中的暴力行为,将其带入学校。
社会竞争压力和道路拥挤等因素也会增加学生的压力和紧张感,进而导致他们容易发生冲突和暴力行为。
家庭因素是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亲情缺失、教育方式不当、家暴等问题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他们表现出挑衅、攻击性和暴力行为。
一些家庭对孩子缺乏关爱、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暴力,使得孩子心理受到伤害,有些甚至把家庭暴力带入学校。
学校因素也是校园暴力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校暴力管理不力、教师纪律不严、防范机制不足等问题都会增加校园暴力的发生。
学校应该加强教育教育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建立起完善的校园暴力防范机制。
个人因素也是导致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比如自卑、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个体的性格、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方式也会对校园暴力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为了防范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校园安全教育。
学校应制定并实施校园暴力防范教育方案,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2. 加强家庭教育。
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抵抗暴力的能力。
3. 加强学校管理和教师培训。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校园暴力监测和处理机制,加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管理和应对能力。
4. 加强社会监管和参与。
社会组织、家长和社会大众应积极参与校园暴力的防范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
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暴力泛滥成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校园暴力不仅危害学生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容易引起社会恶性循环。
为了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和危害,需要深入研究校园暴力的成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校园暴力的成因1.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校园暴力的主要成因之一。
如受害者性格内向、孤僻,缺乏自信,容易遭受攻击;肇事者性格孤僻、自闭、好斗,缺乏沟通技巧,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一些受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其实缺乏了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缺乏父母、师长或同伴的关爱,使得他们日益自闭。
2.亲子关系的疏离亲子关系的疏离也是校园暴力的重要成因。
在现代社会,因父母工作忙碌,工作压力大等原因,导致许多家庭出现了亲情不足的状况。
家庭教育的缺乏会导致学生缺乏亲情的关注和温暖,无法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帮助,生活不得以得到缓解,造成心理不健康。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校园暴力的重要成因。
如社会价值观的失衡,经济衰退,教育资源的不均等。
社会环境给孩子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学生进行暴力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1.加强师生沟通和教育师生沟通和教育是校园暴力预防的重要手段。
家长和老师要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讲解,使其正确认识暴力的危害,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处理自身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抵制暴力的能力。
2.规范校园内的行为规范校园内的行为也是校园暴力预防的重要手段。
校方应制定严格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尊重他人、爱护环境。
同时,校方也要加强对身体接触、语言暴力等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3.加强心理辅导加强心理辅导也是校园暴力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心理调解体系,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帮助,使他们能够排解心中的不安和焦虑,防止形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和暴力倾向。
综上所述,校园暴力是一项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它需要家长、老师、政府等众多力量的共同推动。
在校园暴力预防的工作过程中,应该制定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校园内的管理和监管,强化心理素质教育,维护每名学生的合法权益,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中小学校园暴力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1.1.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如新闻、广播、互联网、报纸,耳闻目染到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甚至一度成为敏感话题,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严重的校园暴力问题甚至演变成了恶性犯罪事件,使校园环境置身在慌乱之中,家长更是为孩子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而担忧,学校工作管理人员也倍感压力。
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是孩子们健康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和谐发展的社会所需,是社会和国家的责任,然而校园暴力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根除的“病菌”,它的存在着实让人堪忧,它的产生原因也令人深思,所以我们应该对校园暴力问题进行深层次调查与分析,针对其爆发“病因”进行提前预防,对已存在的暴力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校园暴力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
理,校园暴力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
2.2.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现状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现状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现状2.1 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的界定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的界定1996年世界卫生大会上,年世界卫生大会上,WHO WHO 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对社会、群体、他人甚至是自身进行的威胁或伤害,造成或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行为。
”从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及校园暴力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将校园暴力初步进行界定: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范围的,暴力实施者无视法律,蓄意运用躯体、语言、工具进行的对学生、教师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及身体的伤害,扰乱校园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影响社会安定的一类破坏性行为。
一类破坏性行为。
2.2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的基本概况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的基本概况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通过新闻报道、网络文章都可以了解到,校园暴力时有发生。
尤其是近几年来,校园暴力频频出现,对于很多曾经受到伤害的学生、教师来说,校园暴力就像不能触及的伤痕,不敢回想受伤时的那场噩梦。
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思考及策略分析小学校园欺凌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给受害者带来身心上的伤害,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其原因进行思考,并制定相应的策略。
原因分析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小学校园欺凌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缺乏家庭教育和关爱:一些孩子在家庭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导致他们无法正确对待他人,产生欺凌行为。
2. 缺乏学校管理和规范:学校对于欺凌行为的管理不严格,学生缺乏相应的规范和约束,容易出现欺凌行为。
3. 学生个体差异: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身体条件、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而被其他学生欺负,导致欺凌行为的发生。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策略来解决小学校园欺凌问题:1. 家庭教育与关爱: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2. 加强学校教育和管理:学校应该制定严格的规范和管理措施,对欺凌行为定性并及时处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他人,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3. 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学校可以组织心理教育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欺凌行为的危害及其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提供学生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4. 培养学生个体优势:学校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减少受欺凌的可能性。
5. 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学校可以开展团队合作和合作交流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增强他们的人际关系技巧,减少冲突和欺凌的发生。
6. 创建和谐校园氛围:学校应该营造一个友善和谐的校园氛围,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互动和交流的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应该强调的是,解决小学校园欺凌问题不仅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可以减少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浅析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与对策沙河汉子受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近年来不断发生打架斗殴,甚至群殴凶杀等严重暴力事件,这些非正常事件干扰了学校的正常的教学秩序,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不安全的隐患,还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师生生命安全,这种情况的存在,不利于和谐与安全校园的建设,如何制止校园暴力事件,防患于未然,是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从校园暴力的种类来看,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纠纷,也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有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如索要钱财或恫吓;有个别学生之间的单打独斗;有学生之间的群殴;也有本学校与外学校学生之间的斗殴;也有在学生与外来的社会青年之间的冲突;也有学生之间的矛盾导致纠集社会人员来校的斗殴或社会青年报复社会等等。
校园暴力主要表现为打架斗殴,造成的后果也有严重与轻微之分,有时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人身健康和生命,触犯法律。
校园暴力一般采用以下手段:拳脚相向,徒手肉搏;或利用现场的木棍和砖石瓦片等厮打;也有用事先准备好的器械如管制刀具等搏斗,不过使用器械往往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校园暴力活动的时间,一般而言,白天晚上,课上与课下都有可能,但往往发生在中午和下午放学后一段时间,或晚自习下课后,或者上课前,因为此时学校较乱,人来人往,闲人进出校园较为随意,管理不易。
就地点来说,可以发生在教室,操场,宿舍,校门口外或在校园一些角落里如厕所,楼梯等僻静处均可发生。
校园暴力一般有以下原因:从学生角度看,首先是学生法制观念淡漠,缺乏遵法守纪的习惯,即便学校有法律,但仍有一些学生抱有侥幸的心理,以身试法,或一时冲动,从而酿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从导致校园暴力的诱因来看,原因有学生之间偶发的小摩擦,积累成大冲突;或平时言语失和,或高年级学生恃强凌弱,欺负低年级同学,若索要钱财等,或学生之间拉帮结派,甚至因早恋引发的纠纷;也有学生与校外人员在学校的冲突;也有因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或处分学生不当而导致学生的过激行为,以及社会上的人员怀着不同的心态寻衅滋事等等。
校园暴力原因及解决校园暴力指的是在学校内部出现的各种恶劣的身体或言语攻击行为,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校园暴力的原因较复杂,包括身心发展不平衡、缺乏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不良等多种因素。
为了解决校园暴力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其次,校园暴力与学生缺乏家庭教育有关。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政府应加大对父母家庭教育能力培训的力度,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班,帮助父母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此外,学校也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积极与家长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第三,社会环境不良是校园暴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舆论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巨大,不良的价值观念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
因此,社会应该积极打造正能量的环境,加强对校园暴力的谴责和打击。
媒体要加强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引导舆论,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同时,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机制,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严厉追究和处罚,以起到震慑作用。
最后,学校应该将校园暴力问题纳入正式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防止与处理机制。
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管,设置监控设备并增派专门的安保人员。
此外,学校也要设置公开的举报渠道,让学生和教职工能够方便地举报与反馈校园暴力问题。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对校园暴力的识别能力。
总之,解决校园暴力问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改善社会环境、完善学校管理等都是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关键。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才能真正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
校园暴力事件成因与对策校园暴力事件是指在校园内发生的一系列暴力行为,包括言语暴力、身体暴力、心理暴力等。
这些事件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对校园秩序和教育活动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维护校园安全、促进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风气的影响是校园暴力事件的重要成因之一、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暴力与恶劣行为的例子,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以至于他们将此类行为视为常态,将其模仿到校园中。
此外,社会上存在的不合理的评价标准和竞争压力也会引发一些学生的挫折感和焦虑情绪,从而导致他们产生暴力行为的倾向。
其次,家庭教育问题也是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之一、一些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关爱,常常受到家庭暴力或疏于管教的影响,导致他们对他人的尊重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缺失。
同时,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产生任性和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再次,学校管理的不完善也是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之一、一些学校对校园暴力的预防和处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少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机制。
学生想要获得更好的支持和帮助时,却发现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没有提供合适的资源和服务。
针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加强学生的社会思维和道德教育。
学校应该开展一系列关于暴力影响和后果的教育活动,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有效地应对挫折和压力。
其次,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力。
家庭应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尊重。
再次,加强学校管理和监督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预防和管控机制,制定明确的纪律规定和学生行为规范,加强对校园暴力事件的监督和处罚力度。
同时,学校应该提供充足的心理辅导资源和帮助渠道,帮助学生处理情绪问题和解决困扰他们的矛盾。
最后,建立校园安全文化和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学校应该提倡交流、合作和友好的校园文化,打造一个相互尊重、充满关爱和包容的教育环境。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校园暴力问题日益突出,给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学校园暴力问题的存在既涉及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中学校园暴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便加以解决和预防。
一、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1. 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一些学生在家庭中面临暴力、虐待等不良环境,导致了他们对暴力的认识和态度出现偏差,进而在学校表现出暴力行为。
一些家庭的沟通渠道不畅通,孩子的情感得不到充分的宣泄,也容易导致情绪的积聚和爆发。
2. 同辈关系的冲突:学生处于一个同辈关系比较复杂的环境中,他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和地位争夺,一些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或者面子,可能采取暴力手段来解决冲突。
3. 教育缺失:一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育,没有接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导致对待问题和纠纷的方式偏颇,出现暴力行为。
4. 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接触了大量的暴力内容,如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的暴力内容,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从而模仿暴力行为。
5. 学校管理不善: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学生时缺乏科学性,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学生的暴力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和教育,导致暴力行为滋生。
1. 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成长环境,要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父母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关心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
2. 同辈关系的引导:学校要加强同辈关系的引导和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观,鼓励学生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3. 教育改革:学校应当对教育进行改革,将学生的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4. 社会环境的监管:社会应当加强对网络、电视等媒体上的暴力内容的监管,减少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和对策研究
小学校园欺凌是指学校中同龄学生之间发生的身体或心理上的侵害和威胁行为。
其成因可以从个人和环境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个人层面:孩子的性别、年龄、个性特征、家庭教育以及社交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小学生是否容易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
其中,社交能力的缺乏、太过孤僻、情绪控制不稳定等因素会使得孩子容易成为欺凌的对象。
环境层面:学校教育环境、班级氛围、教师是否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家庭环境等因素也会对小学校园欺凌产生影响。
例如,对待欺凌问题缺乏有效纠正措施的学校,以及家庭对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不良会导致孩子不善于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对策方面,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1. 学校方面:加强对学校欺凌现象的预防和管理,提升班级氛围,加强教育培训,鼓励学生勇敢发声,制定严格反欺凌政策。
2. 家长方面:培养孩子独立自信、自我保护的能力,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积极与学校合作,共同维护校园秩序。
3. 社会方面:加强社会各方对小学校园欺凌的关注和支持,提高意识,加强综合治理,对涉嫌犯罪的行为进行打击和教育。
中小学校园欺负行为的原因机制及干预措施中小学校园欺负行为是指学生之间存在的暴力、恐吓、威胁、辱骂、排斥、歧视等行为。
它是一种违背校园安全和和谐氛围的行为,对被欺凌的学生身心健康造成重大伤害。
校园欺凌行为存在的原因机制复杂,常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体因素。
学生欺凌行为的背后往往是一系列个体因素的影响,如自卑感、攻击性心理、优越感过度等。
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对他人感到焦虑和不安全,从而通过欺凌行为来显示自己的优势和掌控感。
第二,家庭因素。
学生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兄弟姐妹、亲戚等家庭成员的虐待或暴力行为,容易形成欺凌行为的模仿和误解。
家庭环境的不和谐也会增加学生积极与被欺凌学生建立正式和友好关系的困难。
学校环境因素。
校园欺凌行为往往与学校的宽容度、管理机制和课堂纪律有关。
当学校对欺凌行为视而不见、无视受害者的苦衷时,学生会认为欺凌是可以接受和容忍的行为。
缺乏教师和学校对欺凌行为的破除和干预,也容易导致欺凌行为的发生和持续。
针对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以消除校园欺凌行为,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氛围。
第一,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观。
鼓励学生参与团队合作、自我表达和互相关爱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技巧和沟通能力。
第二,强化班级和学校管理。
教师和学校应该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纪律和管理制度,对欺凌行为保持“零容忍”的态度。
加强校园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置欺凌行为,确保受害者得到关爱和支持。
教师和学校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应该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表现和行为。
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可能存在的问题。
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培训和讲座,提供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
第四,推行全员参与的干预模式。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问题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本文将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学生在家庭中可能受到家暴或虐待,缺乏关爱和支持。
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攻击性和暴力行为,从而在校园中欺凌他人。
2.个人特质个人特质也是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成因之一。
一些学生可能具有攻击性和暴力倾向的个性特质,如缺乏自控能力、情绪不稳定等。
这些特质使他们更容易对他人进行欺凌和暴力行为。
3.同伴影响同伴影响在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学生可能受到同伴的影响,加入欺凌他人的行为中。
他们可能觉得通过欺凌他人可以获得权力和威信,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
4.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是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成因之一。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可能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交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这些压力可能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导致他们对他人进行欺凌和暴力行为。
二、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是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情感支持。
同时,家长还应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提供心理辅导提供心理辅导是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的冲突和压力,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3.加强同伴关系建设加强同伴关系建设是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应该开展团队合作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合作精神。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倡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校园暴力现象的成因和对策
成因:
1、家庭环境不好:家庭环境不好,家庭关系不和谐,没有家庭教育,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走向暴力。
2、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不文明,不良视频、电视剧、电影等暴力内容占据着孩子的视野,孩子们模仿暴力行为,走向暴力。
3、社会心理因素:孩子们没有良好的社会心理素质,缺乏自尊心,容易受到他人的欺凌,走向暴力。
对策:
1、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做好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不得以暴力解决问题。
2、学校管理:学校要加强校园管理,及时发现暴力行为,及时处理,维护学校的安全秩序。
3、社会心理辅导:学校应该开展社会心理辅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不以暴力解决问题。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它们给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校的安全氛围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问题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本文将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
一、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中的暴力行为和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在校园中以欺凌方式对待他人。
2. 学校氛围:学校的氛围和文化也会对校园欺凌产生影响。
学校是否重视和关注校园欺凌问题,以及是否有明确的反欺凌政策和措施,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3. 学生个体特征: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自卑感或攻击性行为倾向而选择欺凌他人。
4. 同伴关系: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也是校园欺凌的重要成因。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追求权力、威信或想要融入某个群体而选择欺凌他人。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1.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暴力文化和价值观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媒体的暴力内容、家庭和社会的暴力事件等都可能导致学生模仿和效仿暴力行为。
2. 学校管理:学校管理的不完善和对学生行为的不及时干预也是校园暴力的成因之一。
如果学校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学生可能会产生侥幸心理,从而产生暴力行为。
3. 学生个体特征: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因素而产生暴力行为。
4.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对校园暴力产生影响。
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可能导致学生的挫折感和不满情绪,从而产生暴力行为。
三、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1. 家庭教育:家庭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家庭氛围。
2. 学校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教育宣传,提高学生的意识和认识。
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反欺凌政策,并配备专门的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及时处理学生之间的冲突。
中小学校园暴力现象及其防范措施中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教育的和谐、稳定与校园暴力的消除息息相关,因此,校园暴力的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校园暴力的出现让师生们感到忧虑,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中十分重要的阶段,人的性格、思想、人格等都在这一阶段进行塑造。
校园暴力不仅影响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阻碍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积极性和学生权益的保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甚至导致一些孩子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1. 校园暴力概述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内发生的身体、心理、言语等方面的侵害、威胁和欺凌行为。
这种行为既出现在校园内,也可能出现在校外,校园暴力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也包括教师。
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频繁打架、暴力袭击、辱骂、恶作剧、威胁、羞辱等等。
2. 校园暴力的危害校园暴力不仅会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创伤,影响身心发展,也会对校园和谐稳定造成影响。
首先,校园暴力会影响学生的个人成长,使学生产生卑劣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反应,甚至导致学生自闭、失去自信心、人际交往困难等。
其次,校园暴力会对集体和谐稳定造成损害,对教育教学工作也形成影响。
校园暴力的存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违背了教育教学发展的正常规律,打破自然和谐的教育环境。
3. 预防措施针对校园暴力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预防措施。
首先,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孩子的道德教育,传递正能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家庭和学校都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弘扬正义、树立正确人生观。
其次,学校应该强化预防措施,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对校园暴力的预防、打击和处理制度规定清晰,家校共同协作,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4. 应对措施发生校园暴力的时候,学校和家长都要采取应对措施。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制止并处理暴力行为,形成机制并进行汇报。
家长也要及时发现孩子出现问题,积极关注并提供合适的帮助,从温情和理解的角度解决孩子的问题。
教育行业中校园暴力问题的成因与应对策略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出现的恶性事件,包括身体暴力、心理暴力、言语暴力等形式。
这些事件给学生和教育机构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困扰。
为了解决和预防校园暴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成因,同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本文将从成因和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校园暴力问题的成因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校园暴力问题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社会价值观出现倾斜,道德观念淡化,法制教育不到位,家庭教育缺失时,学生在校园中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从而形成校园暴力问题。
2.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孩子们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教育不善、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暴力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促使他们在校园中发展出暴力行为。
3.学校因素学校因素包括教育教学环境、管理方式、师生关系等。
教育教学环境不健康、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学校纪律执行不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发生暴力行为。
同时,校园欺凌现象及不公平的评价制度也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心理问题。
二、应对策略1.加强教育宣传教育宣传是校园暴力问题解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和家长对校园暴力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同时,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强校园暴力预防知识的普及,提供权威指导。
2.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和机制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安全制度和机制,监控学生行为,尽早发现和干预学生的不良行为。
建立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及时排查潜在的校园暴力隐患。
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机制,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
3.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在校园暴力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积极与家长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举办家长会、座谈会等,加强家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提供家庭教育辅导,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孩子。
4.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团队意识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是预防校园暴力的关键。
浅谈校园暴力案件发生的成因浅谈校园暴力案件发生的成因、特点及对近年来,校园暴力案件频发,既有学生之间的打仗斗殴,也有男女同学之间搞对象争风吃醋,以及精神病人闯入校园肇事肇祸或是社会闲散人员到校内寻衅滋事、恐吓、勒索引发的暴力案件。
暴力案件的发生给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也给社会秩序、公共安全、学生的心理及校园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笔者就校园发生的暴力案件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暴力事件的原因形成暴力事件的原因较为复杂,导致暴力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又多样化,但就其导致暴力事件的根本原因,又有一定的规律特点。
(一)社会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加之社会诸多不良因素风气的侵袭,严重地影响和毒害青少年的思想,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为追求高额利润,制造了防不胜防的众多暴力和色情垃圾文化产品,在网上设立了很多花花绿绿的不健康的娱乐场所,黄色的图书和图片,如同“洪水猛兽”侵蚀着青少年一代,给具有强烈好奇的青少年带来巨大的毒害与诱惑。
二)学校因素作为承担教育义务的学校,这么多年始终强调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也采取了许多方式方法,但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奏效不大,效果不明显;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仍存在着追求数理化拔尖升学而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未能使学生们真正认识到法律是其行动的准则;另外,学校在学生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漏洞,不规范,不达标,对“差等生”没有持之以恒的教育决心,缺乏有效的法制教育手段,半途而废,成为社会的“负担”,对辍学、失学生问题亟待加强研究解决。
(三)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组成细胞,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但家长普遍忽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孩子犯错误了,也不分青红皂白,非打既骂;或者百般溺爱,放任自流,造成一些孩子“懒惰” 、“低能” 、“自卑” 、“自私”,带给孩子不良的习惯和心理素质。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是当前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本文将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1.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暴力和欺凌现象,以及媒体对暴力行为的渲染,都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不良影响。
2.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不良教育方式会导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
例如,家庭暴力、家庭纠纷等问题会使学生产生攻击性和暴力倾向。
3. 学校因素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也对学生的行为起到重要影响。
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是否有足够的关爱和指导,以及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
4.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个人的性格、情绪、自尊心等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自卑的学生更容易成为欺凌者或者受害者。
二、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加强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家长应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
2. 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学校应加强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宣传教育,倡导和谐、友善的校园文化。
学校管理者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
3. 提供心理辅导和教育学校应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团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通过心理教育,匡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培养同理心和友善行为。
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匡助他人的快乐和意义。
5. 加强师生关系建设教师是学生的模范和引导者,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建设,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标题】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作者】白志仙【关键词】校园暴力概念原因现状防治【指导老师】向从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正文】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学校内,校园暴力相当突出,且呈蔓延发展的趋势,在众多学生的心灵深处蒙上了不安全的阴影。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就从校校园暴力的概念人手,剖析目前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从而为防治校园暴力提出相关的理论思考。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及现状(一)校园暴力的概念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暴力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并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violence)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
相对于暴力而言,校园暴力是个综合性问题,它涵盖了诸如社会学、伦理学、犯罪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内容,目前国际上尚未给它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
一般而言,在国外提到校园暴力,通常使用的术语是“胁迫”,但这一定义未能包含所有的校园暴力行为。
国内研究校园暴力现象的学者给校园暴力所下的定义与国外差别较大,仍未形成关于校园暴力的统一定义。
有的研究者认为,“校园暴力,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为”①。
也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暴力,亦称校园暴行,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及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②。
还有研究者指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于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③可见,在我国学界,对于何谓校园暴力的看法仍是五花八门,争议很大。
虽然国内学者关于“校园暴力”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对各种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校园暴力必然是发生在校园,但是对于校园这一概念我们应对它进行重新诠释。
从目前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功能上来看,我认为这里的校园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即校园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生活区域,也包括校园附近的其它一些范围。
“校园”包括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还当看到,现在学生上学时的活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围墙内,学校周边的如小卖部、网吧、饭店等也成为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这些区域里也很有可能发生暴力行为。
因此我认为,在学校正常教学时期,学校附近的公共场所也应当成为“校园”概念的外延。
其次,校园暴力不应当仅指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同时也应当包括师生之间、校外人员对在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
在师生关系中,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老师体罚、辱骂甚至殴打学生的事件出现,这也应该属于校园暴力的一种,因此校园暴力应当包括师生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
最后,校园暴力的作用对象应是“人”,认为校园暴力可以是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的观点是极不准确的。
根据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对暴力所作的权威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暴力的作用对象只能是有生命的人,只有人才能成暴力行为的实施对象。
通过以上对各种观点的分析批判,我认为,校园暴力应当是指在学校实施正常的教学活动期间,发生在校园内部及其周边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侵害行为,它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
(二)中小学校园暴力的现状1.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行为结果恶性化近年来有关校园暴力的报道在报纸等传媒上触目可见,发生频率不断增加。
如果在世界著名的GOOGLE搜索引擎上搜索,你就会发现:有关“中国2005年不同的中小学校园暴力”的内容,约有46,800项结果符合要求, 2004年约有31,800项结果符合要求,而2003年同样内容的搜索结果只有25,300项,可见校园暴力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高发性问题,发生频率在逐年增加。
2.施暴主体低龄化近年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有一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特点——施暴主体低龄化。
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据上海电台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最近联合对10多所学校6至12岁的孩子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占14%,其中有暴力行为的占到12%”④。
3.教师非教育性伤害现象增加所谓非教育性伤害现象,是指教师在正常的教学管理活动外实施的看似带有教育性质的行为。
如体罚学生,对学生进行言词侮辱,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发生在中小学校的暴力事件有很多都与之有关。
“据调查,7%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易在课堂中发脾气,责骂学生,体罚学生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手段更是无奇不有,如罚跪、揪耳朵、煽耳光、打手心、掌嘴、罚站等,更有少数教师惩罚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罚学生喝尿水,吃牛粪等等”⑤。
4.受校外不良人员影响较大我们注意到,许多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都与在校学生和校外不良青年纠合在一起有关,或者共同实施暴力,或者和校外人员的指使、怂恿直接相关。
许多调查表明,几乎每一个学校的师生均反映有学生和校外不良青年在一起抽烟、打游戏、欺负本校同学等等的现象存在。
校外不良青年大多是刚毕业又未能升学、就业或者中途辍学的原在校学生。
也有一些看中中学生认知能力不足,讲义气、易跟随的特点,于是一些社会闲杂人员便到学校拉帮结派,从而增加了校园暴力发生的可能性。
二、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一)社会因素是校园暴力形成的根本原因1.暴力文化的泛滥改革开放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原有的道德价值观不断被解构,不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侵蚀未成年人原本纯洁的心灵,而且暴力文化肆虐横行。
暴力文化因其在青少年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日益突现而成为校园暴力的一大诱因。
青少年成长的过程就是其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从生理学上来看,一方面青春期的青少年(12—18岁)不仅表现为可塑性、模仿性、多变性和脆弱性极强;另一方面就是本能冲动的高涨带给他们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时而感到的困扰和混乱。
因此,这一阶段的危机在社会学上表现为自我同一性和社会角色混乱的冲突。
当前,暴力文化引发更多的校园暴力已是一个不争的社会事实。
而如果暴力文化充斥校园,就会产生“校园恐怖文化”。
有一项关于校园暴力成因的调查显示:有38.19%的人认为是媒体上的暴力文化泛滥的结果。
从世界范围来看,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对大众传媒的危害给予高度关注。
早在1960年第二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上的决议中就已指出,某种影片、出版物、连环画书刊,以及轰动社会的犯罪新闻、低级文艺作品、电影及广播节目等,都是促成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2.大众传媒、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后,一些单位和个人置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于不顾,将充斥凶杀、色情及腐朽没落思想的不良影视书刊推向文化市场,大众媒体对暴力限制太少,虽然我国一直都在限制色情和暴力内容的传播,但在实际做法上往往是限制色情不限制暴力,由此使自制力较差的青少年因羡慕而模仿,从而增加其实施暴力犯罪的潜在危险,即便是那些通常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些所谓健康的影视书刊也有可能造成负面后果。
网络的出现,在丰富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使得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甚至到了难以自拔的地步,网络游戏中暴力场景随处可见,许多小网民正是通过网络游戏熟悉了暴力,习惯了打打杀杀。
3.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也是造成暴力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我国目前尤其是城市各学校附近地区随处可见电子游戏机室、网吧、黄色录像厅,不少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于是就出现了为了游戏机费而抢劫、勒索的学生;因为整天逃学上网,精神颓废,对教师的教育粗暴反击的学生;甚至出现了因禁不住黄色录像的诱惑强奸同学的学生。
可见,校园周边环境不加以整顿,必然成为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
(二)家庭因素是校园暴力形成的重要原因1.家庭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尤为重大。
有人曾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四个类型,即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其中前三种态度已被大量事实证明是失败的家庭教育方式,它们都不利于子女正常人格的形成。
在专制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一般较高,且倾向于采取“棍棒式的强制”,来督促子女成才。
结果子女耳濡目染的是父母的暴力行为,不知不觉中沾染了“暴习”,遇事便想到用暴力解决。
因此,家长的反面“熏陶”增加了子女在校实施暴行的可能性。
在溺爱型家庭中,父母往往对子女有着过分的保护欲望,对其百依百顺,袒护放纵。
曾经有一个调查,当问及一些小学生遇到被同学打时作何反应,有45%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打他”,因为他们从上幼儿园起家长就向他们灌输不能吃亏,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观念。
因此,家庭过分的溺爱也容易养成子女的暴力倾向,进而发展为实施校园暴行。
而在放任型家庭中,父母的期望值一般较低,或者期望虽高而子女无法达到,令其丧失了管教的信心,于是在强迫命令的同时,多对子女放任自流。
这种态度极易使子女变得自暴自弃、放荡不羁,形成攻击性人格。
另外,父母本身有暴力行为的,子女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机率更大。
2.家庭结构的缺陷家庭结构上的缺陷,通常是指婚姻关系不完整,血缘关系不完整,如丧偶、离婚、夫妻分居、父母双亡等情况。
2004年,中国民政部门共办理了161.3万件离婚登记手续,平均每天有4000多对夫妻宣告婚姻破裂。
这个数字比2003年增加了28.2万对,比1984年增加了115.9万对。
在刚过去的这几年中,中国的离婚率正以相当高的速度迅猛增长。
2004年全国办理离婚的数量比前一年增长21.2%,2003年全国办理离婚登记133.1万对,比2002年增加15.4万对。
而在上世纪90年代,1990年全国办理离婚的数量为80万对,到1999年这一数字就上涨到120.1万对,增幅达50%。
这充分说明了当前家庭变异的频率在逐步增加。
目前,一方面单亲家庭子女数量在增加,另一方面,其他非离婚造成的家庭变异数量也是很可观的。
此外,非法婚姻、父母双亡“家庭”的子女,同样客观存在,加上各种寄养关系的增加,都给子女的成长带来巨大隐患。
在这种失衡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度是较低的:一方面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情绪不稳,缺少同情心,具有反社会倾向;另一方面,因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的感情危机、家庭暴力等常常表露出来,子女的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
同时,在单亲家庭中,由于人际关系失常,极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失常与扭曲,产生失落感、反感和对抗情绪,产生更加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滋生仇恨心态。
因此,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也是形成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学校因素是校园暴力形成的直接原因1.学校教育重知识教育轻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