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急诊科安全管理制度[1]2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17
急症处理规范管理制度1. 前言本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医院急症处理流程,提高急诊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全部医务人员都应严格遵守本规定。
2. 急症接诊流程2.1 前台接待•患者或家属来到急诊科前台时,前台工作人员应快速询问患者的主诉和症状。
•前台工作人员应依据患者的症状评估病情,并依照急诊分诊标准将患者分级。
•分诊标准应从高到低分为红、黄、蓝、绿四个等级,确保高危患者能尽快得到治疗。
2.2 急诊医生接诊•急诊医生应及时接诊分级为红或黄的患者。
•医生应认真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服药情况,认真记录相关信息。
•急诊医生应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一步诊断和处理。
2.3 应急处理•急诊科应配备必需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在急症处理过程中,医生应依据患者的病情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急救措施包含但不限于心肺复苏、止血、缓解疼痛等。
3. 急症治疗流程3.1 诊断与检查•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急诊医生应及时进行初步诊断,并订立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病情,医生应合理布置相关检查,确保准确诊断。
3.2 治疗与护理•急诊医生应依照诊断结果及时进行治疗,包含药物治疗、手术或其他方式治疗。
•医生应遵从医院相关的操作规程,保证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护士应帮助医生进行治疗,并及时记录治疗过程和效果。
3.3 转院或留院决策•对于需要进一步治疗和察看的患者,医生应依据病情推断是否需要留院察看或转院治疗。
•医生应明确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风险,与患者或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取得书面同意后方可进行转院或留院操作。
4. 急症处理记录与信息管理4.1 病历记录•医生应认真记录患者的病历,包含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初步诊断、治疗方案等。
•病历记录应规范、准确,并及时归档和保管,便于患者病情追踪和后续治疗。
4.2 医疗信息系统管理•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医疗信息系统,并对急诊科医生进行培训和引导,确保正确使用系统。
急诊科科室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急诊科室管理,提高急诊服务水平和效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急诊科室是医院的重要部门,承担接诊急危重症患者、急诊医疗救治、预防传染病扩散等职责,必须加强管理,确保医疗质量。
第三条急诊科室主要任务包括:接诊评估、初步医疗救治、病情观察、输液治疗、监测检查、抢救处置等,要求医务人员做到快速、准确、有序。
第四条急诊科室负责人应具备丰富的急救经验和高超的临床技能,熟悉急危重症处理流程,能够有效指挥协调急诊工作。
第五条急诊科室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服从管理,积极协作,提高责任心和工作效率。
第二章急诊科室管理第六条急诊科室设立急诊医师、急诊护士、护工、检验人员、辅助医学人员等工作人员,应按需配置,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第七条急诊科室应定期组织内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和协作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第八条急诊科室应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档案管理制度,记录患者病历、医嘱、检验结果等,确保医疗过程的规范和安全。
第九条急诊科室应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做到设备齐全、功能完好,确保急救工作的顺畅进行。
第十条急诊科室应建立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熟练掌握医疗废物分类、存放、消毒、处理等流程,确保环境无污染。
第三章服务流程第十一条急诊科室应设立接待窗口,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就诊。
第十二条患者就诊时,急诊医师应及时进行初步评估,明确症状、体征,做出快速诊断和治疗方案。
第十三条急诊医生应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处理急诊患者,不得擅自开具处方或诊断,要遵循医疗纪律,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第十四条急诊科室应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安排就诊顺序,优先处理急危重症患者,做好抢救救治,确保生命安全。
第十五条急诊科室应做好医患沟通,耐心倾听患者诉求,准确解答患者疑问,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增强患者信任感。
第四章医疗质量和安全第十六条急诊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医疗伦理,尊重患者隐私,保守医疗秘密,确保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
科室规章制度急诊科第一章急诊科概述1.1 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主要负责接诊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初步救治和鉴别诊断,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1.2 急诊科主要分为三个区域:急诊留观区、急诊医疗区和急诊手术室。
第二章急诊科工作制度2.1 急诊科全天候24小时值班,每班次至少有一名主治医师和护士长在岗。
2.2 急诊科医生和护士要遵循医疗纪律,严守职业操守,保护患者隐私。
2.3 急诊科值班医生要定时轮岗,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生自身健康。
第三章急诊科工作流程3.1 患者来院后,由护士初步评估,分诊后转入不同的留观区或医疗区。
3.2 医生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并及时作出诊断和处理方案。
3.3 对于需要手术的病例,要及时安排手术室,并由主治医生负责手术操作。
第四章急诊科设备管理4.1 急诊科要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4.2 对于易耗品和药品的使用,要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领用和使用,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性。
第五章急诊科安全管理5.1 急诊科要建立安全防护制度,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5.2 对于患者来院后的家属要做好安抚工作,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5.3 急诊科要加强危机处理能力,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应急演练。
第六章急诊科学术研究6.1 急诊科要鼓励医生和护士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专业水平。
6.2 急诊科要建立科研档案,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和交流会,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第七章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7.1 急诊科要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过程和结果的监控和评估。
7.2 对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要及时处理和报告,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7.3 对于医疗误工的情况,要及时进行讨论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医疗质量。
第八章急诊科队伍建设8.1 急诊科要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8.2 对于医生和护士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急诊抢救室工作制度12一、抢救室为抢救病员设置,其它任何情况不得占用,设有危重症抢救流程3图。
4二、抢救室每天必须设立固定值班护士。
5三、护士每天交接班必须清点检查抢救室各项设备及用品是否齐全、有效,6做到账物相符。
一切抢救药品、设备、器械、敷料均须放在指定位置,并有明显标记,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使用相应物品须有登记。
78四、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定期消毒。
药品器械用后须及时做好清理、9补充、消毒和登记工作。
五、抢救的病员病情平稳或死亡后,必须立即移出抢救室,以保证其他病员1011的抢救。
12六、危重病人不宜转送时,应积极进行抢救,待病情稳定需住院治疗时,应13先通知有关科室并由医护人员护送到科,详细交待病情。
14七、抢救室各项抢救设备须完善。
抢救车物品每日清点,及时补充。
每次抢15救完毕后,及时清点药品及消耗品,补充基数,放回原处。
非一次性使用的器16械用后按规定进行清理、消毒和更换。
17八、抢救室每周须彻底清扫、消毒一次。
18九、抢救完毕,整理抢救记录,必要时进行小结,以便改进工作,提高质量。
19急诊抢救一、任何急危重症、生命体征不稳定者,或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急性事件者,2021首诊医师和护士须将其立即送入抢救室,同时通知值班医师到诊组织指导紧急22抢救。
重大抢救及群伤救治时,主班护士立即通知急诊科主任组织人力参加抢23救工作,并报告医务处或总值班协调抢救,必要时医务处总值班及时报告院领24导,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25二、对抢救病人须在床旁交接班。
26三、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必须做到时间上分秒必争、诊断上准确及时、治27疗上果断无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28四、病历记录(抢救记录)必须准确(时间精确到分)、字迹清晰,内容包括:29病史、体检、病情变化、抢救经过、参加抢救人员及技术职称、是否下达病重、病危通知书,有无知情同意书及家属签字等。
需要追记的内容,须在抢救工作3031结束后立即补记,最迟不能超过6小时,并加以说明。
急诊救护工作制度范本一、总则1.1 急诊救护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及时、有效地救治和护理。
1.2 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急诊救护工作,包括急诊科的设置、人员配备、设备设施、抢救流程等方面。
1.3 急诊救护工作应遵循及时、迅速、准确、有效的原则,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二、急诊科设置与人员配备2.1 急诊科应设立在医院便于患者及时就诊的区域,具备良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
2.2 急诊科应配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应急能力的医护人员,并根据工作需要设置护理人员、医生、技师等岗位。
2.3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抢救意识和水平。
三、设备与设施3.1 急诊科应配备完善的抢救设备和设施,包括急救车、抢救床、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急救药品和器械等。
3.2 抢救设备和设施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定期检查、维护和消毒。
3.3 急诊科应设有急救药品和器械的专用储存柜,并严格执行药品和器械的管理制度。
四、急诊救护流程4.1 患者到达急诊科后,首诊医师和护士应立即进行接诊,询问病史、查体,并根据患者病情作出初步判断。
4.2 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应立即启动抢救程序,进行紧急救治。
4.3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做好护理记录。
4.4 急诊科应与相关科室紧密合作,确保患者在需要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转科治疗。
五、抢救工作规范5.1 抢救工作应由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重大抢救需根据病情提出抢救方案,并立即呈报院领导。
5.2 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
5.3 抢救物品应保持齐全、完好,班班交接,帐物相符。
无菌物品应注明消毒日期,超过一周重新灭菌。
5.4 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和抢救常规,确保抢救的顺利进行。
5.5 抢救结束后,应做好抢救记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变化、抢救措施、药物使用等。
六、护理工作规范6.1 急诊科护士应严格执行医嘱,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报告医生。
急诊科室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急诊科室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急诊科室是医疗机构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处理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任务,必须加强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第三条急诊科室管理规章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急诊科室,所有医务人员必须遵守并执行。
第四条急诊科室工作原则是急诊先诊疗、迅速救治,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第二章急诊科室管理第五条急诊科室应当设立院内急救中心,配备急诊医生、护士等急救人员。
并进行专业的急救培训和模拟演练。
第六条急诊科室应当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并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
第七条急诊科室应当保持清洁、整洁的工作环境,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和消毒工作。
严格遵守医疗院感防控规定。
第八条急诊科室应当建立健全患者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患者隐私权的保护。
严禁泄露患者隐私信息。
第九条急诊科室应当建立医疗责任制度,对医疗事故进行及时处理和报告,并做好医疗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第十条急诊科室应当定期进行医疗质量评估和患者满意度调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提高医疗质量。
第十一条急诊科室应当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第三章急诊科室工作流程第十二条急诊科室接诊的患者应当尽快分诊并进行初步诊断,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及时治疗。
第十三条急诊科室应当建立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并进行规范化操作,确保医疗工作的高效进行。
第十四条急诊科室应当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和沟通,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第十五条急诊科室应当做好医疗记录和病历的书写,并严格遵守医疗记录的保存规定。
第十六条急诊科室应当加强医疗费用的管理,确保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第十七条急诊科室应当对医疗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第十八条急诊科室应当定期组织急救培训和模拟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第四章急诊科室安全管理第十九条急诊科室应当加强患者安全教育,提高患者的安全意识,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
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一)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急诊科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急诊科的医疗质量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
2. 强化医疗安全意识,预防医疗差错和事故。
3. 坚持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4. 加强内部沟通,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5. 依法执业,规范医疗行为。
第四条医院应当加强对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的领导,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确保医疗质量管理的实施。
第二章组织架构与职责第五条急诊科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日常工作。
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医疗质量管理人员、临床医师和护士代表组成。
第六条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主要职责:1. 制定和修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组织实施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3. 分析医疗质量数据,提出改进措施。
4. 调查处理医疗差错和事故。
5. 开展医疗质量培训和教育。
6. 定期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
第七条科主任是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全面工作,履行以下职责:1. 组织实施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指导和监督医疗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
3. 参与医疗差错和事故的调查处理。
4. 督促临床医师和护士遵守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5. 定期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
第八条护士长负责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履行以下职责:1. 组织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2. 指导和监督护理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
3. 参与护理差错和事故的调查处理。
4. 督促护理人员遵守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5. 定期向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本科室护理质量管理情况。
第九条医疗质量管理人员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日常工作,履行以下职责:1. 收集、整理医疗质量数据。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包括急诊科的医疗活动、医疗技术、医疗服务、医疗安全等方面的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遵循以下原则:(一)以患者为中心,确保患者安全;(二)坚持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指导,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三)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四)强化责任意识,严格医疗安全管理制度;(五)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二、组织管理第四条成立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由科主任担任组长,副主任、护士长、医疗组长为成员,负责本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
第五条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的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关于医疗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二)制定本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计划、目标和措施;(三)组织本科室的医疗质量检查、评价和改进工作;(四)对本科室的医疗质量事故和医疗纠纷进行调查和处理;(五)定期向上级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报告本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第六条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解决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对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部署。
三、医疗质量管理第七条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急诊科医疗技术管理:加强急诊科医疗技术的培训、考核和准入,确保医疗技术安全、有效;(二)急诊科医疗服务管理:优化急诊科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三)急诊科医疗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制度,预防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四)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持续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工作,提高医疗质量。
第八条急诊科医疗技术管理:(一)加强急诊科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二)严格执行医疗技术准入制度,确保医疗技术安全、有效;(三)定期对医疗技术进行检查、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四)推广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急诊科医疗技术水平。
急诊科工作制度
1. 急诊工作由急诊科主任负责。
实行科主任负责制,主任每周查房2—3次,解决疑难急重病人的诊治,急诊医师每天亲
自检查留观病人1—2次。
2.急诊医师要相对固定,应安排具有一定临床经验和
技术水平的医师担任,进修、实习医师和护士不得单独处理
危重病人。
3.医护人员对急诊患者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严谨的进行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做好各项记录。
疑难重症患者立即请示上级医师。
4.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及操作规程。
5. 急诊室应配置抢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器械药品要做到“四定”,即定数量,定存放地点,定专人保管,定期维护、
保存,保证随时可用。
6.急诊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暂时离开时必须告知去向。
急诊医师未经科主任同意不得任
意调班和替班。
7 .遇重大抢救、大批外伤、中毒患者时,须立即抢救并
报告科主任和医务处、院行政总值班。
9.对需要急诊转院的患者,应向患者或家属充分说明病
情及转诊风险,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字后方可转院。
转
院时需携带病历摘要。
必要时应由医院派出医护人员随同救
护车护送前往。
10.对于危及生命的危重患者,应执行“先抢救,后交费”的原则,对于三无人员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1。
医院急诊科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医院急诊科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大全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制度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制度具有使我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惩恶扬善、维护公平的作用。
到底应如何拟定制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医院急诊科各项工作管理制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院急诊科各项工作管理制度11、急诊科由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急诊科的日常工作。
各科参加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服从医教部和急诊科领导和指导。
2、医务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不得脱岗、窜岗、迟到、早退。
工作中做到礼貌待人、态度和蔼、耐心解答、简化流程、尽心尽责地为群众服务,要熟练掌握各种危重病员抢救技术操作程序。
遇特殊情况医院传呼时,休假的医务人员也应及时到位,参加抢救工作。
3、对急诊病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严肃、敏捷地进行救治,认真填写急诊日志和门诊病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检查记录。
疑难危重病员应即请上级医师诊视或急会诊;对危重不宜搬动的`病员,应在急诊室就地组织抢救,记录要及时详细,处置要正确规范,待病情稳定后再护送病房。
4、严格执行急诊首诊负责制、值班及交接班制度、会诊制度、疑难危重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留观病历书写制度、急诊科病人入院护送制度和各种危重病人抢救流程等相关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确保急诊急救绿色通道畅通。
5、抢救器械、药品齐全完备,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并做到定人保管、定位放置、定量贮存。
值班人员必须熟悉各种器械、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一切抢救物品不得外借。
6、保持急诊手术室清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急诊手术室所有敷料、针筒及器械均应灭菌消毒,随时处于应急状态。
7、加强观察病人的管理、观察病人留观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
留观中发现可疑传染病,须做好床边隔离,并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
对疑难病员,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或多科会诊。
8、急诊检验、影像等检查要做到迅速、及时、准确。
9、保持环境清洁、室内安静、秩序良好。
做好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
急诊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急诊科作为医院中最繁忙、最关键的科室之一,其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急诊科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一、建立科学的急诊医疗质量指标体系急诊科医疗质量的评价需要有科学的指标体系作为支撑。
这些指标应包括急诊科的工作效率、患者满意度、医疗错误率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定期评估和监测这些指标,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二、加强医疗安全培训和教育医疗安全是急诊科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医务人员应接受系统的医疗安全培训和教育,了解医疗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同时,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模拟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加强医疗过程管理急诊科医疗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
医务人员应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医疗工作,确保每一步都符合规范要求。
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完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急诊科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医疗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避免信息传递中的错误和延误。
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防止患者信息泄露和滥用。
五、加强医患沟通和协作医患沟通和协作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和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
同时,医务人员之间也应加强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急诊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急诊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急诊科规章制度内容第一章急诊科概述1.1 急诊科定义急诊科是医院内负责接受急危重病患及非急危重病患的医疗部门。
1.2 急诊科职责急诊科的主要职责是对急危重病患进行紧急处理和抢救,及时救助患者的生命;同时对一般急诊病患进行初步诊疗和安置,以及转诊或留院观察。
1.3 急诊科服务对象急诊科的服务对象为突发急性疾病、意外伤害、急性中毒等导致需要紧急诊疗的患者。
第二章急诊科人员队伍2.1 急诊科人员架构急诊科人员队伍分为医护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两大部分。
医护人员主要包括主治医师、副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和急诊医学技术人员等。
2.2 急诊科人员分工各级医护人员需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保证急诊科工作的有序进行。
2.3 急诊科人员素质要求急诊科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急救处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高压下保持冷静,并及时有效地处置危急病患。
第三章急诊科工作流程3.1 急诊科接诊规范在急诊科接诊病患时,需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快速判断患者病情,进行相应处理和安置。
3.2 急诊科医疗处理对于急危重病患,需立即进行气道通畅、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对于一般急诊病患,需进行详细的病史了解、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3 急诊科转诊安置对于无法在急诊科内解决的疑难病例,需及时转诊至相应科室或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对于不需要住院观察的患者,需安排出院或随访观察。
第四章急诊科医疗设备及用品管理4.1 急诊科医疗设备管理急诊科医疗设备包括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输液泵等,需定期检修维护,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4.2 急诊科医疗用品管理急诊科医疗用品包括药品、救护药箱、手术包、敷料等,需按照规定的数量和种类进行配置和管理,确保用品齐全且有效期内。
第五章急诊科安全管理5.1 急诊科安全防范急诊科内需设置入口、出口和应急通道,保证人员迅速疏散;对于急诊科内的药品和危险物品,需定期检查和管控,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
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医院急诊科规章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急诊科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急诊科急诊医疗服务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患者就医的首要选择,必须保障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高效性。
第三条急诊科工作要遵循医学伦理和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医疗纪律,确保医疗秩序。
第四条急诊科要注重团队合作,协同配合,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求诊患者的满意度。
第五条急诊科要保持良好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的状态,确保医疗安全。
第二章急诊科的职责第六条急诊科负责处理急诊患者的诊治工作,包括初诊、巡诊、治疗以及危重病人的抢救。
第七条急诊科要积极参与医院的急救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第八条急诊科要及时反馈患者情况,向上级医生报告。
第九条急诊科要定期开展质量评价和医疗安全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十条急诊科要保持通畅的医疗记录,确保患者隐私。
第三章急诊科的管理第十一条急诊科应当建立科室规章制度,对急诊医生、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进行规范管理。
第十二条急诊科要建立科室值班制度,确保24小时值班。
第十三条急诊科要建立急救医疗队伍,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演练。
第十四条急诊科要建立患者信任度评价制度,树立良好的医疗服务形象。
第十五条急诊科要及时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定期开展工作总结。
第十六条急诊科要加强医患沟通,做好患者疾病解释及治疗方案沟通,提高医患关系。
第四章急诊诊疗标准第十七条急诊科应当按照专业标准进行诊疗,对急诊患者实行“先抢救、后治疗”的原则。
第十八条急诊科要做好医院内外的转诊工作,确保急诊患者得到及时诊治。
第十九条急诊科要对病情复杂、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提供必要的转诊及就医建议。
第二十条急诊科要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规划治疗方案,确保患者从急诊科出院时病情稳定。
第二十一条急诊科应当对急救措施和治疗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完善诊疗方案。
第五章急诊护理标准第二十二条急诊科的护理工作要有序进行,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第二十三条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要做好急救护理准备,及时处理急救患者。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一、引言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任。
为确保急诊科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实行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与急诊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两级管理。
2. 医务部、护理部、医院感染科等职能部门对急诊科有实时监管职责。
3. 急诊科设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担任组长,负责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
三、急诊质量管理1. 建立健全急诊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质量管理制度。
2. 强化质量意识,定期开展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分析、评价,保证质量持续改进。
3. 科室成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为科室质量与安全第一责任人。
4. 按照急诊质量与安全管理要求,每月召开一次急诊质量与安全会议,对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整改;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的急诊质量检查、评价,并通报全科。
5. 对急诊病历及记录单的书写质量进行严格要求,保证急诊记录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整洁性和一致性。
6. 对住院医师按照医院要求,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对进修医师、轮转医师和新上岗医师,必须进行岗前教育和培训,重点是医德医风、规章制度、操作规范。
四、急诊安全管理1. 加强患者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患者入院、出院、转科、转院等相关规定,确保患者安全。
2. 强化医务人员安全意识,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3. 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和设备的安全管理,确保药品、医疗器械和设备的安全使用。
4.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规定,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5. 加强对急诊科消防、用电、用气等安全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五、持续改进1. 急诊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应定期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目录第一部分、急诊科制度1一、急诊科工作制度1二、急诊科护理管理制度1三、急诊科值班、交接班工作制度2四、急诊科抢救工作制度2五、急危重病人救治绿色通道制度3六、“绿色通道〞病情分级管理制度4七、突发公共事件批量伤员的分诊分类的管理规定5八、院前急救工作制度6九、院内急救工作制度7十、急诊手术管理制度7十一、急诊科预检分诊制度8十二、急诊科首诊负责制9十三、急诊会诊制度9十四、院前与院内有效连接工作制度10十五、院前急救与急诊科交接制度11十六、急诊科出诊管理规定11十七、急诊科出诊抢救制度12十八、急诊科与手术室、ICU、病房转接制度13十九、各部门科室间的应急协调制度14二十、急诊科、临床科室、各医技科室、药房等配合流程15 二十一、医患沟通制度16二十二、涉与法律问题伤病员处理办法16二十三、急诊留观制度16二十四、急诊收治制度17二十五、急诊清创室工作制度18二十六、急诊输液室工作制度18二十七、急诊注射室制度18二十八、急诊须知19二十九、急诊观察病人须知19三十、请示报告制度20三十一、急诊科腕带标识管理制度20三十三、急诊抢救设备管理制度21三十四、急救药品管理制度22三十五、跌倒、坠床防X制度22三十六、消防与安全管理制度(试行)23三十七、急诊科抢救病历管理制度23三十八、特殊人群、特殊病种、群体性伤害患者医疗救治工作制度24 三十九、安全保卫制度26四十、急诊人员准入制度26四十一、急诊三级查房制度27四十二、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27四十三、急诊科疑难病例讨论制度27四十四、门〔急〕诊病历书写要求27四十五、出诊的相关规定28四十六、院前急救安全措施28四十七、院前病历书写规X29四十八、急诊科留观病历书写制度30四十九、急诊科便民惠民措施30五十、投诉处理制度与程序30五十一、救护车使用制度32五十二、患者知情同意告知制度(试行)32五十三、急救专用的使用规定33五十四、急诊分诊标准33五十五、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34第二部分、急诊科工作职责36一、急诊科主任岗位职责36二、急诊科护士长职责36三、急诊医生职责37四、急诊科值班医师岗位职责38五、急诊科首诊医师岗位职责38六、急诊科出诊医生岗位职责39七、急诊科护士职责39八、出诊护士工作职责39九、留观室护士岗位职责40十、急诊科分诊护士岗位职责41十一、急诊科调度员岗位职责41十三、急诊科护工岗位职责42第三部分、急诊科危重急症抢救流程43急救通则43急性气道梗阻抢救流程44成人心跳呼吸骤停抢救流程45儿童无脉性心跳骤停抢救流程46症状性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抢救流程48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流程49休克抢救流程50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抢救流程51高血压危象抢救流程52咯血抢救流程53急性肺栓塞抢救流程54致命性哮喘抢救流程55急性卒中抢救流程56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状态〔癫痫持续状态〕抢救流程57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抢救流程58急性腹泻抢救流程59过敏反应抢救流程60低血糖症抢救流程60低血糖症抢救流程6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流程6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流程62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抢救流程63高钾血症抢救流程64急性酒精中毒抢救流程65急性有机磷中毒抢救流程66异位妊娠急症抢救流程67急性致命性创伤抢救流程68急性呼吸衰竭抢救流程69中暑的急救流程70电击伤的急救流程71溺水的急救流程72电复律的流程73第四部分、急诊科急诊服务流程74急诊服务流程74急诊预检分诊工作流程75急诊急救病人流程76急诊危重症患者“急救一体化〞救治流程77急诊、危重病急救患者院内救治流程78院前急救工作流程79院前急救环节流程80急诊入院流程81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工作流程82急诊绿色通道流程图83绿色通道抢救流程84急、危病人入院流程85急危重病人抢救流程86严重多发伤、复合伤绿色抢救流程87急诊科突发事件处理流程88急诊科群体性伤害患者医疗救治工作流程89急诊科大规模伤病员处置流程90急诊科“三无〞、特殊病人处理流程91急诊转诊、转科流程92急诊科120急救人员交接流程93急诊科与120急救中心、基层医疗机构急诊患者转接流程94 急诊科与120急救中心、基层医疗机构急诊患者转接流程94 XX市第三人民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预约转诊流程95急诊科留观、输液流程96急诊科传染性疾病处理流程97可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患者医疗救治工作流程98急诊与住院连贯医疗服务流程图99急诊病人与ICU、手术室、病房交接流程100急诊手术流程101急诊腹泻病人就诊流程101急诊发热病人就诊流程102急诊妇产科病人就诊流程103急诊五官科病人就诊流程104急诊口腔科病人就诊流程105急诊科危急值管理流程106铲式担架搬运服务规X108无名氏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与核对流程109颈托固定操作流程110第五部分、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111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111急性创伤急诊服务流程112急性脑卒中急诊服务流程113急性颅脑外伤急诊服务流程114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服务流程115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急诊服务流程116急性呼吸衰竭急诊服务流程117危重孕产妇急诊服务流程118第六部分、急诊科管理应急预案与程序119〔一〕用药重点环节管理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119〔二〕输错液体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119〔三〕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与程序120〔四〕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与程序120〔五〕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与程序121〔六〕治疗重点环节管理应急预案与程序121〔七〕患者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应急预案与程序122〔八〕患者标本采集错误应急预案与程序122〔九〕患者标本被拒收应急预案与程序123〔十〕围手术期管理应急预案与程序123〔十一〕护理安全管理应急预案与程序124〔十二〕危重患者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125〔十三〕仪器使用中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处理预案与程序126 〔十四〕患者住院期间出现跌倒坠床的应急预案与程序126 〔十五〕各种导管脱落时应急预案与程序127〔十六〕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时应急预案与程序128〔十七〕中心吸氧装置出现故障的应急预案与程序128〔十八〕消防紧急疏散患者应急预案与程序129〔十九〕突然停电应急预案与程序129〔二十〕设备不足时应急方案130〔二十一〕急诊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的应急预案130〔二十二〕院内猝死的应急预案130〔二十三〕急诊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31〔二十四〕成批食物中毒患者救治的应急预案131〔二十五〕大规模伤病员救治应急预案132〔二十六〕多发伤患者救治的应急预案132〔二十七〕关于封存反应标本的应急预案133〔二十八〕病人自杀的应急预案133〔二十九〕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134〔三十〕使用呼吸机过程中突遇断电的应急预案134〔三十一〕洗胃机操作故障的应急预案134〔三十二〕急诊科火灾应急预案135〔三十三〕急诊科失窃的应急预案135〔三十四〕停电和突然停电应急预案135〔三十五〕急诊科人员紧急替代程序与方案136〔三十六〕急诊科候诊患者发生病情变化的应急措施136〔三十七〕急诊科昏迷病人呕吐、食物返流窒息的应急措施137 〔三十八〕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137〔三十九〕患者转运途中呼吸心跳骤停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138 〔四十〕除颤仪使用过程中突发意外情况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139 〔四十一〕心电监护仪意外故障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140〔四十二〕遭遇暴徒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141〔四十三〕医院应急事件报警142第一部分、急诊科制度一、急诊科工作制度1、急诊科必须7×24 小时开诊,随时应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喉、眼科等临床科室与医技科室均安排值班人员,保证二十四小时应诊。
一、总则为加强急诊室的管理,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等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急诊室工作原则1. 以患者为中心,急危重症优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2. 坚持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严格执行医疗护理规范和操作规程。
4. 加强急诊室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三、急诊室人员职责1. 急诊科主任负责急诊室全面工作,对急诊医疗服务质量、医疗安全、医疗设备、药品、卫生等工作进行全面管理。
2. 急诊科护士长负责急诊室日常护理工作,组织实施护理计划,保证护理质量。
3. 急诊医生负责急诊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抢救工作,严格执行诊疗规范。
4. 急诊护士负责急诊患者的护理工作,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
5. 其他工作人员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完成急诊工作。
四、急诊室工作制度1. 急诊患者优先接诊,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2. 急诊医生对疑似急危重症患者,应立即进行抢救,并通知护士长。
3. 急诊科护士长接到抢救通知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救,并报告科主任。
4. 急诊医生、护士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时,应密切配合,确保抢救成功。
5. 急诊医生、护士应熟练掌握急诊急救技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6. 急诊科应配备必要的心肺复苏设备、除颤器等急救设备,确保急救工作顺利进行。
7. 急诊科应配备充足的药品、医疗器械,满足急诊患者的需求。
8. 急诊科应定期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和演练,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能力。
9. 急诊科应加强与相关科室的协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10. 急诊科应做好医疗文书的管理,确保医疗信息的完整、准确。
五、急诊室管理制度1. 急诊科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急诊工作的规范、有序。
2. 急诊科应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的管理,定期检查、维护,确保设备完好。
3. 急诊科应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4. 急诊科应加强医疗安全管理,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一)一、前言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承担着救治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任务。
为确保急诊科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医疗质量管理相关规定,结合急诊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目标1. 确保急诊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降低患者死亡率。
2. 提高急诊科医疗服务水平,满足患者就诊需求。
3. 加强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保障患者安全。
4. 提高急诊科医护人员业务素质,促进科室发展。
三、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机构1. 成立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各专业组组长为成员。
2. 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制定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计划,组织实施质量改进活动,定期进行质量检查、评价和反馈。
3. 质量管理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分析急诊科医疗质量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四、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一)急诊科诊疗制度1. 急诊科实行24小时不间断诊疗服务,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2.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诊疗规范,认真执行查房、会诊、病历书写等基本制度。
3.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类急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救治成功率。
4. 急诊科应建立急诊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实行分级救治。
5. 急诊科应加强与各临床科室的沟通与协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二)急诊科护理制度1. 急诊科护士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2.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3. 护士应做好急诊科环境管理,保持诊疗环境整洁、安静、安全。
4. 护士应加强急诊患者安全管理,防止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
5. 护士应做好急诊科药品、器械管理,确保急救药品、器械齐全、完好。
(三)急诊科药品管理制度1. 急诊科药品应实行分类管理,严格执行药品采购、储存、使用、报废等制度。
2. 急诊科药品库应建立健全药品进货、验收、储存、发放、报废等管理制度。
长沙市天心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安全管理制度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严格执行患者识别制度,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诊疗号等)管理。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三、健全与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采血、给药、检查、输液、输血及实施各种有创诊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禁止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四、建立“腕带”识别标识制度,将“腕带”作为辨识清创、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的手段。
五、危重症患者右手腕上戴上红色腕带,注明患者姓名、性别、临床诊断。
普诊患者佩戴蓝色腕带,留观患者佩戴黄色腕带。
六、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家属)沟通,确保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七、在急诊病人转接等关键流程中,均要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对意识不清、交流障碍、儿童、无自主能力的急危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检查前、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医务人员辨识患者身份的一种必备手段,注意观察腕带处皮肤有无发红、破损,询问病人的自主感觉。
二、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要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住院号”作为身份识别的信息,进行诊疗活动时,需要双人核对。
三、急危重症、普诊收住院、留观输液的患者要佩戴腕带。
住院期间必须佩戴“腕带”,出院时由护士为其剪断、取下,同医疗垃圾处理。
四、护士应用正楷字体认真、清晰、完整填写腕带内容,便于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
急诊科查对制度(一)医嘱查对制度1.处理留观医嘱时要记录处理时间,执行者签全名,若有疑问必须问清后方可执行。
各班医嘱均由当班护士两名进行核对。
2.在抢救危重病人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需要复述一遍,得到医生确认后方可执行,并暂保留用过的安瓿。
抢救结束后医生及时补全医嘱,执行者签全名,执行时间为抢救当时时间。
(二)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1.服药、注射、输液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十对:对姓名、床号、性别、药名、剂量、浓度、用药时间、用法及药品批号、有效期。
2.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有无变质、混浊、沉淀、絮状物等,检查标签、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品外观、标签、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摆药后必须经过第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5.对易导致过敏的药,给药前需要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用后保留空安瓿;静脉用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松动、裂缝。
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6.发药或注射时,如患者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无误后并向患者解释后方可执行,必要时与医生联系。
7.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对因各种原因患者未能及时用药者应及时报告医生,根据医嘱做好处理。
(三)输血查对制度1.根据医嘱,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请单,需经二人核对患者姓名、诊疗号、血型(RH因子)、肝功,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
2.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袋有无破裂。
3.查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含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
4.输血前需要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诊疗号及血型(含RH因子),无误后方可输入。
5.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24小时,以备及时送检。
6.输血单应保留在病历中。
(四)急症清创患者核对制度1.术前准备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诊断、清创手术部位(左右)。
2. 查对无菌包内灭菌指示卡灭菌效果及手术器械是否齐全。
(五)建立使用“腕带”作为标识制度1.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应使用“腕带”作为患者的识别标志,例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患者。
2.“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要更换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六)查对要求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应至少要求同时使用两种查对方法(不包括仅以房间号、床号作为查对的依据),并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经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七)与患者沟通在实施任何介入或其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操作者都要以主动与患者沟通的方式,作为最后查对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八)完善关键流程查对措施即在各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改善患者查对准确性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急诊科患者转接与登记制度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特别是转接病人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等两个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并做好准确的信息登记。
2.检查患者、病情危重、意识障碍、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
4.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时,必须经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换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 急诊、病房、手术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并做好登记,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转接记录单,并做好准确登记无误后方可离开。
急诊病人与手术室、病房的转接制度一、急诊科与手术室的转接(一)转接制度1、需由急诊科直接送手术室急症手术的病人,手术科室医师评估后先电话通知手术室做好准备,简单介绍病人病情及注意要点。
2、手术室护士接到电话通知后立即通知麻醉师并做好抢救及手术的准备工作,必要时通知二线值班。
3、病人转出前,急诊科值班护士评估病人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等,查对医嘱执行情况,检查输液通道是否通畅,协助病人做好各种必要的检查并收集好结果,按照要求完善记录。
4、对病情危重或无陪护的病人,由急诊科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派医生及护士共同护送病人至手术室。
5、急诊科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转接好病人的门急诊病历及相关资料,并由医生或急诊科护士简单口述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包括神志、瞳孔、T、P、R、BP、抢救经过、所做检查及结果,目前用药情况、同时做好转接记录。
6、手术室护士要认真听取、接、查急诊科医生或急诊科护士所交内容,并在转接记录本上双方签字,急诊护士将治疗用物整理带回急诊科。
病人伤情复杂需要多科室会诊抢救时,应立即通知相关科室医生到达手术室抢救病人。
(二)转接流程急诊科接诊需紧急手术病人—>急诊科电话通知手术室—>简单介绍病情—>同时手术室做好抢救及手术准备—>手术医师和急诊护士评估病情完善术前准备和护理相关记录—>手术科室选派医生和急诊科护士护送病人入手术室—>严格转接并记录—>施行手术二、急诊科与病房的转接(一)转接制度1、急诊科接诊的急危重症病人待病情稳定后,需住院治疗的,应及时收住相关专业科室,经治医生应向病人(家属)说明进一步住院治疗的意见和必要性,并交代清楚转运途中注意事项或可能发生的意外,由急诊护士护送入病房。
与病房值班护士转接签字。
一般病人的检查与入院,急诊科护士应予以热情指导,必要时予以护送。
2、为保障急危重病人急救绿色通道畅通,急诊科护士应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做好优先检查和收治病人住院的准备,并告知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情与护理措施,以便提前做好接待危重病人的抢救准备。
3、病房护士接到通知后,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做好接诊准备,根据病人情况准备好床单元及抢救用物(如心电监护仪、吸氧用物、吸痰用物)并检查设备性能情况,主动迎接新病人。
4、急诊科护士护送危重病人到相关科室时,主动协助科室安排病人,转接病人门(急)诊病历及相关资料。
转接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情,包括神志、瞳孔、T、P、R、BP、抢救经过、所做检查及结果,目前用药情况、所做检查及结果、穿刺部位、各种管道及就诊时间等。
5、病房护士要认真听取、接、查急诊护士所交内容,在病人转接记录单上双方签字,急诊科护士将诊疗用物整理带回急诊科。
(二)转接流程急诊需转入病房病人—>先告知病情及注意事项—>电话通知相关检查科室及待住院科室—>简要介绍病情—>相关病房做好准备工作—>急诊护士护送病人检查后送入病房—>严格转接记录—>病人入住病房急诊病人与手术室、病房的转接注意事项一、急诊危重病人需入抢救室、手术室或相关病房治疗时,均需由急诊主治医师评估病情,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方可转运;急诊病情平稳的一般病人需住院治疗时,应由护士协助家属办理住院手续后再转运病人。
二、凡急诊危重病人应执行绿色通道制度,医护人员应电话通知电梯及ICU、手术室或相关病房,并携带抢救设备及药品,由医生护士共同转运。
三、凡经急诊科转至抢救室、手术室或相关病房的病人,无论是一般病人还是危重病人,到达相关科室后急诊医生及护士均应与科室值班的医生和护士详细转接病人病情诊疗情况,包括:就诊原因、就诊时间、病情、初步诊断、相关用药及处置、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各种导管及病人安全等。
四、转接完毕后,双方在急诊病人转运转接本上签名并注明时间后急诊医护人员方可离开。
五、急诊“三无”病人需住院治疗应由急诊主治医师通知总值班,由护士协助办理住院手续,再转运病人,并完成转接。
“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1.为加强医院管理,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医院在借鉴国内其他医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我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
2.“危急值”的定义:指当出现这种实验和检查结果时,患者可能处于生命危急的边缘状态,需要临床紧急处理。
3.危急值”的目的:第一时间将某一病人的某一项目或几项检验、检查“危急值”通知临床,引起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医疗安全,维护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