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材料:

美国依据1948—1984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

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提问: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讲授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出示知识结构表格。从“知道时代背景”、“了解具体措施”和“认识影响”掌握。教师简要概括奠基时期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了解该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时代背景具体措施影响

教育事业回到人民的手中。

新中国成立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

育。

②1949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

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

人民的文化水平。

确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③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④发展全日制学校,建立半工半读的学

校教育制度。

扫除文盲,培养人才。

1949——1965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

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

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

人才。

通过表格的完成,学生对这一子目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再利用【学思之窗】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开基创业中国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材料中的比较项涉及到高、中、小学校及在校人数的变化。所以第一个问题: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要从教育体系和被教育者两个方面谈。从高、中、小学校的变化可以得出新中国教育事业一方面的成就是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从在校人数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另一方面的成就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从我们上面的表格可以得出,取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动乱中的教育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出示历史图片和食指的诗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节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历史图片的内容,通过对话认识“教育革命”时期广大青学生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失去青春,失去幸福权利的多桀命运。

设问: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进而根据课文整理本目的要点:

1、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2、表现: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废止高考制度;70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3、教育遭到的破坏以及不良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出示中日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表格和文字材料。:

材料1 据统计,十间中国至少少培养了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据估算,十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材料2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免费义务教育制度。1957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1965-1970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材料3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份1952 1963 1970 1976

产值173 682 1969 5544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设问:阅读中日比较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师生对话,使学生从历史的悲剧中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道理。

三、“教育的复兴”

出示反映1977高考的历史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1977高考中的一些生动故事。设问:请同学谈谈你为什么考大学?师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青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请学生们阅读课文,找到文革以来,党中央和人民政府为复兴教育采取的措施。

1、措施:

①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③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④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A基础教育方面: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B中等教育方面: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C高等教育方面: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D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社会办学应运而生

⑤20世纪90代,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实施“211工程”计划

⑥启动“希望工程”

⑦加大西部教育发展的力度。具体做法: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