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教案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教案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教案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教案

第四章幼儿得感知觉教案

课题:

幼儿感知觉发展得主要特征

目标:

学习感觉与知觉得概念,了解感知觉与幼儿心理发展得关系。

重点:

感觉与知觉得概念

难点:

感知觉与幼儿心理发展得关系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1课时

过程: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得作用

(一)感知觉得概念

1、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个别属性得反映。

感觉不仅反映事物得外部属性,而且反映机体得变化与内部器官得状态。

人对客观事物得认识就是从感觉开始得,它就是最简单得认识形式。

2、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整体反映。

知觉对事物得反映不就是指事物各种感觉刺激得简单总与,而就是对事物多种属性与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得综合反映,就是比感觉复杂得心理过程。(二)感知觉得关系

1、共同之处:

1)都就是对客观事物得反映,都属于认识过程得低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

2)都就是对客观事物得直接反映。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发生,事物消失了,感觉与知觉就停止了.

2、联系:

感觉就是知觉得基础,知觉就是在感觉得基础上产生,就是感觉得深入与发展.

3、区别:

1)感觉就是对事物得个别属性得反映,知觉就是对事物得整体反映.

2)感觉只需要个别器官得活动,知觉需要各种器官共同得活动。

3)知觉还包含其她一些心理成分,如过去得经验以及人得倾向性参与在知觉过程中,因而当我们知觉一个对象时,可以作出不同得反映。

当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得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得整体及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常把感觉与知觉称为“感知觉”。

(三)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1、感知觉就是认识活动得开端。人对客观事物得认识就是由感知觉开始得.

2、在感知得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得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得认识.

3、感知觉虽然就是低级得认识过程,却给高级认识过程提供了必需得材料。感知觉就是认识客观现实得第一步.

(四)感知觉对幼儿心理发展得作用:

1、在幼儿得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

2、幼儿得记忆直接依赖于感知得具体材料。对直接感知过得形象得记忆,比

对语词记忆得效果好。

3、幼儿得情绪与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得影响而变化。

4、幼儿感知觉得发展不仅对整个认识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得行

为有一定得意义。

?感知得返回传导:

即通过感知得纠正这个中间机制,能促使有目得得行动得发展.

小结:

作业:

1.什么就是感觉?

2.什么就是知觉?

3.感知觉与幼儿得心理发展得关系?

课题:

幼儿感知觉发展中得主要特征

目标:

了解幼儿视觉、听觉以及触觉得发展特点

重点:

幼儿视觉、听觉得发展特点

难点:

眼手协调动作得标志及条件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2课时

过程:

幼儿感知觉发展中得主要特征

(一)视觉

儿童视觉得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得发展、颜色视觉得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得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得物体得能力,也就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与形状上最小差异得能力,即通常所说得视力。

随着幼儿年龄得增长,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就是不均衡得。5~6岁与6~7岁得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得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得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得发展规律:

①幼儿正确辨认颜色得百分率与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幼儿正确辨认颜色得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得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

④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

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就是由于生活中接触得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得指导。

(3)影响婴幼儿视力得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与环境影响。视觉经验就是促进视觉发展得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与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4)色盲就是颜色视觉异常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与红绿色弱4种。

(二)听觉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得意义

听觉就是幼儿获取信息得主要渠道之一,她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得熏陶.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就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得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就是指分辨最小声音得能力;

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得能力.

幼儿得听觉感受性有很大得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与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3)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就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与完善起来得。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得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得各种语音。

(4)听力得保护与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得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以通过轻松得音乐来发展幼儿听觉,通过学习语言训练幼儿得听力辨别力。(三)触觉

触觉就是肤觉与运动觉得联合,就是幼儿认识世界得重要手段。

(1)视触觉得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得协调.眼手协调活动就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

中得重要里程碑,也就是手真正探索活动得开始。

(2)动觉

幼儿动觉得感觉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具体表现为幼儿初期对物体得大小、轻重与形状等属性得感知错误率高、精确性差。到幼儿末期,感知得错误明显减少。此外,反映唇、舌、声带等言语器官运动得言语运动觉也在幼儿得活动中不断发展。

小结:

作业:

幼儿视敏度发展得特点?

幼儿颜色视觉发展得特点?

课题:

幼儿感知觉发展中得主要特征

目标:

了解幼儿空间知觉与时间知觉得发展特点

重点:

方位知觉得发展特点

难点:

时间知觉得发展特点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2课时

过程:

(四)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就是用多种感官进行得复合知觉。

1.方位知觉:

1)定义:

方位知觉就是指对物体得空间关系与自己得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得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得知觉。

2)幼儿方位知觉发展得特点:

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能正确辨别上下前后,但左右方位得相对性辨别能力较为困难。

2.距离知觉

1)定义:

距离知觉就是辨别物体远近得知觉,幼儿可以分清她们所熟悉得物体或场所得远近,对于比较广阔得空间距离,她们还不能正确认识.

2)幼儿距离知觉得发展特点:

幼儿可以分清所熟悉物体或场所得远近,但不能正确认识较广阔得空间距离.还不懂得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楚,远物模糊等感知距离得视觉信号

3.形状知觉

1)定义:

形状知觉就是对物体轮廓及各部分得组合关系得知觉,如对几何图形得辨别等;

2)幼儿形状知觉得发展特点:

3岁能区别一些几何图形,4岁到4岁半就是辨认几何图形正确率增长最快得时期,5岁能正确辨认各种基本得几何图形,幼儿叫出图形名称比辨认图形要晚.

(五)时间知觉

1、定义:

时间知觉就是对客观现象得延续性、顺序性与速度得反映。

人总就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得媒介来反映时间得。任何变化速度均匀得现象都可以作为时间得标尺,其中包括外界得变化,也包括人体内部得一些生理状态.

2、幼儿时间知觉得发展特点:

1)幼儿前期,主要以人体内部得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幼儿期逐渐能以外界事物作为时间得标尺.

2)幼儿初期,已有一些初步得时间概念,但往往与她们具体得生活活动相联系.

3)幼儿中期可以理解“昨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与“晚上"等词,但较难理

解较远得时间,如“前天"“后天"。

4)幼儿晚期开始能辨别“前天”“大后天”等,并能学会瞧钟表等,但较难辨别更大或更小得时间单位,如几个月、几分钟等。

小结:

作业:

1、幼儿方位知觉发展得特点?

2、幼儿时间知觉发展得特点?

课题:

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目标:

学习感知得特性与幼儿得活动之间得关联

重点:

适应与对比

难点:

感受性与幼儿得活动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2课时

过程:

(一)感受性与幼儿得活动

1.适应

感受性可因刺激得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

2。对比

同一分析器与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就就是感觉得对比。感觉得对比有两种,即先后对比与同时对比。

3。个体经验对感受性得影响

提高感知得效果,不仅有赖于当前得刺激,同时也有赖于个体已有得感知经验。4.教育与训练可以提高幼儿得感受性

教师应当利用幼儿感受性得各种规律,有效地提高幼儿得感受性.

小结:

作业:

1、什么就是适应?

2、什么就是对比?

课题: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目标:

学习知觉得特性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与恒常性

重点:

知觉得特性

难点:

知觉得特性

方法:

讨论、讲授

课时:

2课时

过程: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1。知觉得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同一时间内作用于人得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就是多种多样得,而人总就是有选择地以个别或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得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晰。幼儿在集体活动时,作用于感官得刺激物就是很多得,但就是,幼儿往往把老师作为知觉得对象,对其她事物,虽然有得也感受到了,但就是印象不清晰。

2。知觉得整体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得部分组成,但人并不认为它就是许多个别孤立得部分,而总就是把它瞧作一个统一得整体,这就就是知觉得整体性。即使就是不完整得斑点图,幼儿也能将其知觉当成一个有意义得整体.

3。知觉得理解性与幼儿活动

在知觉过程中,人总就是根据以往得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得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得理解性。幼儿对事物理解了,知觉就会更快、更深刻、更精确。知觉得理解性有赖于幼儿过去已有得知识与经验。

4。知觉得恒常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得恒常性就是指当知觉得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得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得稳定性。

知觉得恒常性中最主要得就是视觉得恒常性。

视觉恒常性包括亮度、大小与形状得恒常性。其中,亮度恒常性研究甚少。

亮度恒常性就是指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得视觉亮度保持不变.

大小恒常性就是指对远处得一个客体尽管它明显地变小,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得大小。

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我们知觉到得物体形状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就就是形状恒常性.

幼儿在活动中,也具备这些知觉得恒常性。

小结:

作业:

1、知觉得特性有哪些?

2、什么就是知觉得恒常性?

课题:

幼儿得感知觉

目标:

学习知觉对象与背景得关系与幼儿活动以及幼儿观察力得培养

重点:知觉对象与背景得关系与幼儿活动

难点:

知觉对象与背景得关系与幼儿活动

方法:

讨论、讲授

课时:

2课时

过程:

5.知觉对象与背景得关系与幼儿活动

人在感知事物时,并非就是面前所有得刺激都能被同时清楚地反映,人总就是清晰地感知一些刺激,这些刺激便成为知觉得对象,其它衬托对象得事物称为背景。

知觉中对象与背景关系得规律:

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到以下几种条件影响:

1、对象与背景得差别

在一般情况下,对象与背景得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区分出来;反之,对象与背景得差别越小,则对象越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

2、对象得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得背景上,活动得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得组合

刺激物本身得结构常常就是分出对象得重要条件。在视觉刺激中,凡就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同或相似得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对象.

4.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

在感知事物得过程中,教师作言语指导,使语言与直观结合起来,这对幼儿感知与理解知觉对象有很大得作用.

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得观察力

(一)如何培养幼儿得观察力

观察就是一种有目得、有计划、比较持久得知觉过程,就是知觉得高级形态,就是人类得客观现实认识得主动形式。

1、可以帮助幼儿明确观察得目得与任务

2、并提供丰富得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

3、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

4、教给幼儿有顺序得观察方法。

3。保护幼儿得感官

幼儿感觉器官得健康发展,就是其感知能力发展得必要前提。要经常提醒幼儿注

意用眼、用耳得卫生,对有感官缺陷得幼儿给予必要得帮助. 小结:

作业:

1、知觉中对象与背景关系得规律?

2、如何发展幼儿得观察力?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触、动与平衡觉等。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1.视觉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①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②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④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2.听觉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3)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4)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以通过轻松的音乐来发展幼儿听觉,通过学习语言训练幼儿的听力辨别力。 3.触觉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教案

第四章幼儿的感知觉教案 课题: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目标: 学习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了解感知觉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 重点: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难点: 感知觉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1课时 过程: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而且反映机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状态。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对事物的反映不是指事物各种感觉刺激的简单总和,而是对事物多种属性和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综合反映,是比感觉复杂的心理过程。 (二)感知觉的关系 1.共同之处: 1)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于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 2)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发生,事物消失了,感觉和知觉就停止了。 2.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3.区别: 1)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2)感觉只需要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要各种器官共同的活动。 3)知觉还包含其他一些心理成分,如过去的经验以及人的倾向性参与在知觉过程中,因而当我们知觉一个对象时,可以作出不同的反映。 当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常把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觉”。 (三)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1.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感知觉开始的。 2.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 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3.感知觉虽然是低级的认识过程,却给高级认识过程提供了必需的材料。 感知觉是认识客观现实的第一步。 (四)感知觉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1.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 2.幼儿的记忆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对直接感知过的形象的记忆,比 对语词记忆的效果好。 3.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 4.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认识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的行 为有一定的意义。 感知的返回传导: 即通过感知的纠正这个中间机制,能促使有目的的行动的发展。 小结: 作业: 1.什么是感觉? 2.什么是知觉? 3.感知觉与幼儿的心理发展的关系?

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与活动设计1

第三节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与活动设计 一、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 (一)感知觉发展的策略 感知觉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活动来培养。教师应该在日常活动中提醒儿童,他们所感受到的一切可以成为他们继续活动的经验;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帮助他们用正确的表征去表达这种体验。 1.活动分区明确 在园区内设定专门的儿童活动区域,在区域中突出主题,让活动有目的进行。感知觉活动的区域中,一定要注意儿童的卫生和安全,用具常消毒,用品按不同的年龄要求带领儿童操作。 2.课内课外互动 结合幼儿教程,给儿童布置一些课外的感知活动作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感知中具有的主动性,尤其是味觉。要结合每天的餐饮食物进行感知觉的培养。 3.感知认识要多启发 每次新的感知都是一次有用的经验。教师要发挥好一个看护人的作用,多启发儿童思考、记忆这些感受,让他们牢固形成这种感知联系。 (二)观察力发展的策略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习惯。当然也要培养儿童保护好自己的器官,合理用眼用耳。 1.让儿童明白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帮助他们产生具体的方法 让儿童明白在观察时应该从观察对象那里寻找些什么,正确组织好他们的注意。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儿童善于独立提出自己的观察任务的能力,让他们有意识地仔细观察与观察目的相关的事物。教师还要培养他们有步骤、有次序地去观察,可以把活动过程分成若干子活动,形成他们自己的观察方法。 2.培养儿童的知觉敏感性,提高他们的观察技能

观察技能主要是指儿童在视听方面的技能。幼小的儿童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视觉,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去注意观察的对象。让他们分清主要和次要,就是让他们逐渐了解自己的观察活动同观察任务的内在关系,利用有限的能力抓住主要对象进行观察。 3.帮助儿童形成感觉通道的整合,提高分析能力 在观察过程中,应培养儿童充分调动各感官的协同活动。当被观察对象的相关信息增多时,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就越全面,分析就更准确。 4.培养儿童用语言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语言是保持注意的有效手段,在观察活动中用语言指导整个过程能够提高观察的质量。语言的抽象性已经暗含描述对象的一定逻辑关系,应用语言能够帮助儿童让感知的事物融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形成全面、有效的观察结果。 5.观察活动要求直观,能控制任务的难易程度 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有限,直观、难度适中的观察任务能够激发他们的观察热情,提高他们的活动兴趣。观察对象尽量完整、鲜明和精确,让儿童在坚实的感性基础上掌握知识。对象在数量上不要太多,最好以实物或图片的方式呈现给儿童。 6.及时总结,及时反馈 帮助儿童对他们所观察的对象及时加以概括总结,主要从语言上对感性知识抽象化。对观察过程中的不良习惯要及时纠正,对观察结果要多加肯定,保持儿童的观察兴趣。教师对自己在指导儿童观察活动的计划也要不断完善,帮助儿童快速准确地形成自己的观察习惯。 (三)注意发展的策略 在幼儿园里,教师要多方面注重和培养幼儿的注意。 1.设立良好的环境,防止幼儿分散注意 幼儿注意的分散,常常是因为无关刺激物的干扰,使注意力分散。活动环境不安静,活动室的墙面布置太花哨,教师上课动作过多,不断大声提醒个别幼儿等等都会影响幼儿注意力。我们应当保持活动地点周围的安静,教室墙面布置要突出主题,教师衣着要大方得体,用眼神或细微的动作提醒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以免影响多数幼儿的注意。受到其他干扰的影响后,要尽快把幼儿的注意吸引到原来的主题上来。 2.选用新颖的教具,吸引幼儿注意 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新颖的、活泼生动而又富于变化的材料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选用新颖的教具吸引幼儿注意。比如拼积木,可让幼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由陈帼眉编写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板块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分析。 (一)教材分析 婴儿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就用他的方式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进行探索,那么,婴儿最初是用哪些方式来接触这个世界的呢?首先就是感知觉,幼儿的智力起源于感觉和动作。感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开端和手段,也是其他认识过程产生的基础,没有感知觉的发展,幼儿心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谈不上幼儿心理的发展。所以本章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的要求,以及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要求,结合本章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感知觉的种类,理解感知觉的相关概念,掌握感知觉在婴幼儿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2.能力目标:在掌握感知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学以致用,采用相关知识分析幼儿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3.情感目标:在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坚定学生对学前专业的信念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好奇,进而引发对幼教工作的向往。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未来的教学实际,本章内容的重难点是:感知觉规律及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为此我将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情境体验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方法,所以说课的第二板块就是教法与学法分析。 二、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确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状态及教学条件等来确定。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和教学中的案例,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消化与吸收。

幼儿卫生学第三章、第四章练习题2

幼儿卫生学第三章、第四章练习题2 一、选择题 1、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A.运动过量 B.缺乏运动 C.感冒 D.皮肤病 2、小儿大便呈蛋花样,眼窝凹陷、口唇干裂,此小儿患有 A.单纯疱疹性口腔炎 B.细菌性痢疾 C.婴幼儿腹泻 D.流行性乙型脑炎 3、下列哪些症状不属于佝偻病 A.可出现肢体、头部、口唇颤抖 B.动作发育迟缓 C.条件反射形成迟缓,语言发育晚 D.X型腿 4、肥胖症是指小儿体重超过相应身高应有体重的 A.10% B.15% C.20% D.30% 5、小儿患急性结膜炎,不可以涂 A.1%龙胆紫液 B.0.5%新霉素眼药水 C. 0.25%氯霉素眼药水 D. 0.1%利福平眼药水 6、蛔虫卵在体外经多长时间可发育成感染性虫卵 A.6小时 B.4周 C.1个月 D.2个半月 7、病儿面色苍白,精神和食欲不振,因肠出血,粪便呈柏油样,小儿患有 A.蛔虫病 B.细菌性痢疾 C.蛲虫病 D.钩虫病 8、在病儿的皮肤上同时见到红色斑、水疱、结痂三种类型的皮疹,患有 A.麻疹 B.水疱 C.水痘 D.风疹 9、风疹的潜伏期多为 A.4-8天 B.10-21天 C.1个月 D.1-6个月 10、滴耳药水,滴药后要保持原姿势多长时间 A.2分钟 B.3-5分钟 C.5-10分钟 D.2-3小时 11、关于对较大儿童胸外心脏挤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要垂直向下用力 B.可挤压左胸乳头处 C.每分钟按压80次左右 D.挤压面积不可过大 12、屏气发作的多发年龄是 A.2岁以前 B.2岁半以前 C.3岁以前 D.6岁以前 13、3-6岁幼儿一昼夜需要多长时间的睡眠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14小时 14、幼儿进餐,每顿饭约多长时间 A.3-5分钟 B.5-10分钟 C.20-30分钟 D.60分钟 15、给幼儿配膳时,优质蛋白质应占蛋白质总量的 A.20% B.35% C.40% D.50% 16、幼儿园建筑楼梯栏杆间距不得大于 A.12厘米 B.14厘米 C.16厘米 D.26厘米

幼儿感知觉能力训练活动

小小班幼儿感知觉能力训练活动 猜猜里面有什么 活动目标: 在说说、摸摸、猜猜、玩玩、尝尝的过程中,让幼儿通过触觉感受物体的软硬、形状(方与圆) 活动材料: 在封闭的纸箱上剪一个10厘米×10厘米的洞,用钉书钉或胶水在纸箱的内壁上固定一些碎片材料,就像窗帘那样将洞口遮住。另准备一些方形的巧克力、苹果、小汽车、小兔子绒毛玩具。 活动过程: 1.教师对幼儿说:“你觉得这个盒子里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里面有东西呢” 2.让幼儿尝试摸苹果和巧克力,并一起品尝食物。 3.请几位幼儿来摸,并不断地用语言提问、引导:“你觉得是什么,是方的还是圆圆的,硬硬的还是软软的像什么呢”这样能够引发幼儿的原有经验,丰富幼儿的语言。 ( 4.在请幼儿品尝的同时,鼓励幼儿说:我要吃方方的巧克力或者圆圆的苹果,激发幼儿再次摸的兴趣。 5。让幼儿尝试摸软硬不同的东西(如毛绒玩具、小汽车),向幼儿提问:“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像什么一样软软的是不是橡皮泥是不是小被子要仔细摸一摸,什么地方都要摸到。”让幼儿闭上眼睛再来摸一摸,并且提问摸到了什么地方。 小班感知觉能力训练活动 摆放树叶 活动目标: 通过对树叶的摆放,让幼儿对形状产生一定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形状知觉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 活动用具: 收集到的树叶、胶水、线、纸 活动过程: ' (1)让幼儿按树叶的形状进行分类 (2)给出一个简单的形状,让幼儿把树叶也摆成这种形状,并把它们粘贴在纸上面。 (3)通过穿孔,用线把树叶串起来。不用穿孔,直接把树叶卷起来。 (4)自由发挥想象,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安排树叶。 中班感知觉能力训练活动 搭建积木 活动目标: 通过积木的搭建,提高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触觉、视觉共同发展,锻炼幼儿的肢体控制能力。搭建过程,有利于幼儿观察和模仿能力的提供,促进幼儿形状知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教案

第四章幼儿得感知觉教案 课题: 幼儿感知觉发展得主要特征 目标: 学习感觉与知觉得概念,了解感知觉与幼儿心理发展得关系。 重点: 感觉与知觉得概念 难点: 感知觉与幼儿心理发展得关系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1课时 过程: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得作用 (一)感知觉得概念 1、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个别属性得反映。 感觉不仅反映事物得外部属性,而且反映机体得变化与内部器官得状态。 人对客观事物得认识就是从感觉开始得,它就是最简单得认识形式。 2、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整体反映。 知觉对事物得反映不就是指事物各种感觉刺激得简单总与,而就是对事物多种属性与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得综合反映,就是比感觉复杂得心理过程。(二)感知觉得关系 1、共同之处: 1)都就是对客观事物得反映,都属于认识过程得低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 2)都就是对客观事物得直接反映。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发生,事物消失了,感觉与知觉就停止了. 2、联系: 感觉就是知觉得基础,知觉就是在感觉得基础上产生,就是感觉得深入与发展.

3、区别: 1)感觉就是对事物得个别属性得反映,知觉就是对事物得整体反映. 2)感觉只需要个别器官得活动,知觉需要各种器官共同得活动。 3)知觉还包含其她一些心理成分,如过去得经验以及人得倾向性参与在知觉过程中,因而当我们知觉一个对象时,可以作出不同得反映。 当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得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得整体及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常把感觉与知觉称为“感知觉”。 (三)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1、感知觉就是认识活动得开端。人对客观事物得认识就是由感知觉开始得. 2、在感知得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得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得认识. 3、感知觉虽然就是低级得认识过程,却给高级认识过程提供了必需得材料。感知觉就是认识客观现实得第一步. (四)感知觉对幼儿心理发展得作用: 1、在幼儿得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 2、幼儿得记忆直接依赖于感知得具体材料。对直接感知过得形象得记忆,比 对语词记忆得效果好。 3、幼儿得情绪与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得影响而变化。 4、幼儿感知觉得发展不仅对整个认识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得行 为有一定得意义。 ?感知得返回传导: 即通过感知得纠正这个中间机制,能促使有目得得行动得发展. 小结: 作业: 1.什么就是感觉? 2.什么就是知觉? 3.感知觉与幼儿得心理发展得关系? 课题: 幼儿感知觉发展中得主要特征

幼儿感知觉注意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注意的发展 一、促动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一)感知觉发展的策略 感知觉水平的提升能够通过活动来培养。教师应该在日常活动中提醒 儿童,他们所感受到的一切能够成为他们继续活动的经验;引导他们 说出自己的感受,协助他们用准确的表征去表达这种体验。 1.活动分区明确在园区内设定专门的儿童活动区域,在区域中突 出主题,让活动有目的实行。感知觉活动的区域中,一定要注意儿童 的卫生和安全,用具常消毒,用品按不同的年龄要求带领儿童操作。 2.课内课外互动结合幼儿教程,给儿童布置一些课外的感知活动 作业,让他们理解到自己在感知中具有的主动性,尤其是味觉。要结 合每天的餐饮食物实行感知觉的培养。 3.感知理解要多启发每次新的感知都是一次有用的经验。教师要 发挥好一个看护人的作用,多启发儿童思考、记忆这些感受,让他们 牢固形成这种感知联系。 (二)观察力发展的策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习惯。当然也要培养儿童保护好自己的器官,合理用眼用耳。 1.让儿童明白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协助他们产生具体的方法让儿 童明白在观察时应该从观察对象那里寻找些什么,准确组织好他们的 注意。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儿童善于独立提出自己的观察任务的水平,让他们有意识地仔细观察与观察目的相关的事物。教师还要培养他们

有步骤、有次序地去观察,能够把活动过程分成若干子活动,形成他们自己的观察方法。 2.培养儿童的知觉敏感性,提升他们的观察技能观察技能主要是指儿童在视听方面的技能。幼小的儿童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视觉,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去注意观察的对象。让他们分清主要和次要,就是让他们逐渐了解自己的观察活动同观察任务的内在关系,利用有限的水平抓住主要对象实行观察。 3.协助儿童形成感觉通道的整合,提升分析水平在观察过程中,应培养儿童充分调动各感官的协同活动。当被观察对象的相关信息增多时,对观察对象的理解就越全面,分析就更准确。 4.培养儿童用语言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语言是保持注意的有效手段,在观察活动中用语言指导整个过程能够提升观察的质量。语言的抽象性已经暗含描述对象的一定逻辑关系,应用语言能够协助儿童让感知的事物融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形成全面、有效的观察结果。 5.观察活动要求直观,能控制任务的难易水准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发展有限,直观、难度适中的观察任务能够激发他们的观察热情,提升他们的活动兴趣。观察对象尽量完整、鲜明和精确,让儿童在坚实的感性基础上掌握知识。对象在数量上不要太多,以实物或图片的方式表现给儿童。 6.即时总结,即时反馈协助儿童对他们所观察的对象即时加以概括总结,主要从语言上对感性知识抽象化。对观察过程中的不良习惯要即时纠正,对观察结果要多加肯定,保持儿童的观察兴趣。教师对

幼儿卫生学第四章练习题

《幼儿卫生学》第四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安排幼儿的生活环节时,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是()。 A、1—2小时 B、2—3小时 C、3—4小时 D、4—5小时 2、为幼儿配制膳食时,动物蛋白质及豆类蛋白质不少于总蛋白质的()。 A、40% B、45% C、50% D、55% 3、确定膳食制度的两个基本问题是正确分配食物数量和()。 A、合理安排就餐时间 B、每周更换食谱 C、合理烹调 D、编制食谱 4、幼儿园有合理的膳食制度,其中早餐的热量分配正确的是()。 A、20%—25% B、25%—30% C、30%—35% D、35%—40% 5、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是()。 A、低温 B、养料多 C、水分多 D、时间长 6、为了儿童的安全,幼儿园楼梯的坡度不宜大于() A、20度 B、25度 C、30度 D、35度 7、为使幼儿来幼儿园的途中安全,幼儿园应离开铁路线至少()米以上。 A、200 B、300 C、400 D、500 8、幼儿园的绿化面积应占全园地面积的()。 A、30%—40% B、35%—45% C、40%—50% D、45%—55% 9、下列属于幼儿园内建筑物主体的是()。

A、盥洗室 B、隔离室 C、储藏室 D、厨房 10、室内微小气候不包括下列哪项?() A、气温 B、气压 C、气流 D、气湿 11、活动室是幼儿园儿童活动的中心,应该有足够的空间,每名儿童所占面积不应少于()平方米。 A、1.5 B、2 C、2.5 D、3 12、冬季,应使幼儿园的室内气温维持在()摄氏度左右。 A、12—14 B、14—16 C、16—18 D、18—20 13、儿童书包的重量不应超过儿童应有体重的()。 A、五分之一 B、六分之一 C、八分之一 D、十分之一 二、简答题 1、幼儿园内晨、午、晚间的检查包括哪些内容? 2、安排合理生活日程的意义是什么? 3、制定一日生活日程的依据有哪些? 4、执行生活制度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5、膳食计划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6、怎样预防传染病? 7、在幼儿园我们应怎样组织好儿童的活动? 8、我们应该对儿童进行哪些方面的安全教育? 9、幼儿园的基本用房包括哪几部分? 10、幼儿园主要的生活环节包括哪些? 参考答案:一、 二、1.答:幼儿园晨、午、晚间的检查的内容包括:一问、二摸、三看、四查。

第四章幼儿的感知觉作业

第四章幼儿的感知觉 13级19班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儿童心理学证明,儿童早在()已经具备人类基本的感觉和知觉。 A、新生儿期 B、婴儿晚期 C、幼儿初期 D、先学前期 2、()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A、视觉敏度 B、颜色视觉 C、精细视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治疗弱视的最佳期是() A、1-2岁 B、3-5岁 C、12-13岁 D、5-7岁 4、()开始区别各种色调的细微差别,并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 A、3岁儿童 B、6岁儿童 C、5岁儿童 D、4岁儿童 5、视触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A、不断地把成人放在他手中的物体扔到地上 B、能伸手抓到东西 C、看到喜欢的东西时会手舞足蹈 D、一抓到东西就不放,且将它塞到嘴里 6、下列几何图形对幼儿来说最易辩别的是() A、正方形 B、三角形 C、梯形 D、圆形 7、正常婴儿就要依靠何种感觉定位()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运动觉 8、幼儿(),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 A、3岁时 B、6岁时 C、4岁时 D、5岁时 9、教师往往对小班幼儿说“站到靠墙的一边”而不是说“站到右边”是因为() A、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落后于方位词的理解 B、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还未达到“恒常”水平 C、幼儿的方位辩别能力比较弱 D、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10、反映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是() A、方位知觉 B、大小知觉 C、时间知觉 D、距离知觉 11、“破涕为笑”的现象说明幼儿情绪、意志受()影响。 A、表象 B、记忆 C、知觉 D、注意 12、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的()结合起来。 A、名称 B、明度 C、色调 D、饱和度 13、幼儿的听觉偏好趋向是() A、就人声和物声而言,新生儿趋向物声 B、就母亲声音和陌生人声音而言,新生儿趋向新鲜的陌生人声音 C、就声音音调来讲,新生儿趋向低音调 D、新生儿爱听柔和的声音 14、关于幼儿触觉的表述,下列选项中()是正确的。 A、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可以认识物体 B、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晚于手的触觉 C、眼口协调动作的出现,是触觉发展的里程碑 D、能够知觉到手的位置,主要是视觉 15、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辩别的难度是由难到易是()。

幼儿感知觉教案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领会感知觉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3、了解在幼儿阶段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感知觉的概念 教学难点 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幼儿是世界的新客,周围很多事物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新鲜的,都有待于去认识。而幼儿认识每个新事物的时候,都不能像成人那样,看一下书或听别人介绍一下,就可以对事物有个初步的认识。幼儿需要各种感官去接触事物,对它们进行直接的感知才能认识,那么感知到底是什么呢?它对于幼儿心理发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到我们今天的学习中来。 二、提出问题 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是什么?

3、感知觉与认识活动的关系是什么? 4、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三、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书本 P56---P61 四、教师讲授 1、感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其实质是说明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区别: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整体的反映。 联系:(1)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各种感觉一经构成便有机的发生联系。 3、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由感知 开始的,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象、思维等 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4、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知觉是幼儿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 (2)幼儿的记忆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 (3)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常受到直接感知的影响。

幼儿卫生学重点讲义

《学前卫生学》 章节重点内容 第一章婴幼儿的身体特点及生长发育 1.形态指标:是指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最重要形态指标为身高和体重。 2.脊柱生理性弯曲:脊柱是人体的主要支柱。从背面看脊柱,它又正又直。但从侧面看脊柱,它并非一根“直棍儿”,而是从上到下有四道弯儿。这四道弯儿叫做“脊柱生理性弯曲” 3.牵拉肘:一种常见的肘关节损伤。 4.“婴儿抚触”:是护理中的重要环节,是用双手对婴儿进行有顺序、 有手法技巧的抚触,来达到保健的目的。 5.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6.牵拉肘:一种常见的肘关节损伤。 《 7.隐睾:婴儿出生后,一侧或两侧睾丸未降至阴囊 8.腕骨钙化:八块腕骨,全部钙化,大约在10岁 9.新生儿期:从出生到生后28天,为新生儿期 10.关节:可以活动的骨连结叫关节 11.前囟晚闭:是指前囟在1岁半尚未闭合。 12.促进生长发育的后天因素:营养,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体格 锻炼;合理的生活安排;以及积极防治各种常见病,传染病和寄

生虫病 13.生理性远视:5岁以前可以有生理性远视。婴幼儿眼球的前后距离较短,物体成像于视网膜的后面,称为生理性远视。随着眼球的发育,眼球前后距离变长,一般到5岁左右,就可成为正视(正常视力)。 14.上行性泌尿道感染:细菌经尿道上行,到达膀胱、肾脏,所引起 的泌尿道感染,叫上行性泌尿道感染。 15.婴幼儿的耳咽管的特点:比较短,管腔宽,位置平直。 第二章婴幼儿营养 / 1.维生素A的来源:一类来自动物性食品中的维生素A,另一类来源于植物性食物中的胡萝卜素。 2.含锌丰富的食物:锌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鱼、肉、奶、蛋等。 3.添加辅食的目的:补充乳类中营养成分的不足,增加营养促进生长发育,为断奶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做好准备。 4.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的因素: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乳糖和氨基酸也可以促进钙的吸收。植酸和草酸可与钙形成不溶解的钙盐,不利于钙的吸收。含钙丰富的食物有牛奶、豆类、虾皮、紫菜、海带、芝麻酱等。 5.热能:由食物所供给的产热营养素在代谢过程中氧化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热能。 6.食物中铁的吸收率:动物性食物中的铁,因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个体发展中最早出现的心理现象和最基本的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包括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皮肤觉、运动觉、空间时间知觉等的发生和发展。它是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过程中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验的作用逐渐增大,词的调节功能日益加强,对事物分析综合的水平迅速提高,从而使儿童的感知觉成为一种有目的方向性的有意认识活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关于儿童感知觉的研究已有一些新的进展。 感觉的发展肤觉、味觉和嗅觉儿童出生后,最早出现的是肤觉(包括触觉、痛觉、冷觉、温觉)、味觉和嗅觉。它们对于维持儿童的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新生儿的触觉已高度发达, 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帘等部位。在早期的感受性方面就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子更为敏感。新生儿的痛觉,也可明显看到:痛刺激能使他们发生全身或局部反应。新生儿对温度的感觉非常灵敏,如对过冷过热的牛奶或洗澡水都有反应。新生儿已能辨别甜、咸、苦、酸等不同味道,并且对甜的喜爱胜过咸。婴儿味觉辨别力发展得相当快,1岁内就能精确区别同一味道的不同浓度。婴儿具有辨别多种气味和适应气味的能力。4个月时已能比较稳定地区别两种不同的气味。儿童对气味的感受性在6岁时已发展得很好,再继续改善直到中年。 视觉新生儿对亮度差别是敏感的,并且辨别力发展迅速。但在出生后2~3周内,两眼运动仍不协调。视觉集中,在2个月时才明显地出现。视线首先集中在活动或鲜明发亮的物体上,逐渐还能随光亮的刺激物移动。4个月时视觉调节已非常有效,其注视时间和距离不断延长,视觉集中也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儿童的视觉感受性(即精确地辨别细微的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在学前期开始发展起来。但发展速度不平衡:即学前中期的发展速度快于学前晚期。通过有兴趣的游戏活动或词的调节,视觉感受性还可提高。学龄初期儿童视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展。15岁左右甚至可超过成人。 儿童的颜色视觉也有一个发展过程,3个月时能够区别灰色和彩色。4个月时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4~8个月时表现出喜欢亮度大的颜色,而不喜欢暗色;喜欢光波较长的“温暖色”(红、橙、黄),而不喜欢光波较短的“冷淡色”(蓝、紫)。研究表明,2~3岁儿童最容易掌握红、黄两色,其次才是绿色和蓝色。也有研究指出:3岁儿童能够正确辨别红、黄、蓝、绿4种基本颜色;4岁开始发展细微区别各种色调的明度和饱和度的能力,并能把各种基本颜色和它的名称巩固地联系起来。有的研究则表明,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天蓝、蓝、紫等 7种颜色。学前儿童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的颜色种类都随年龄增长;其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还因颜色不同以及辨认方式不同而互有差异。儿童能否正确辨认颜色,关键在于是否掌握名称。对于间色(如“淡棕”“橘黄”)或深浅不同的颜色(如“深黄”和“柠檬黄”,“粉红”和“深红”),只要给予明确的名称,学前儿童同样可以掌握。3~6岁儿童对颜色的正确命名和对颜色的再认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而5岁阶段似乎是这方面能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学龄初期儿童的颜色视觉(主要是差别感受性),伴随教学活动的进行而获得显著发展,女孩比男孩一般又要好一些。 听觉关于新生儿最初听见声音的时间,历来存在分歧意见。有些研究认为在出生后5天到24 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就有听觉。另一些研究则认为要到几个月以后。现在一般认为,新生儿已能对某些声音发生反应,但明显的听觉集中在3个月时才清楚地看出来,即能感受不同方位发出的声音,并把头转向声源。3~4个月的婴儿已能对音乐表现出愉快,对强烈的声音表示不安,还能对成人(特别是母亲)的声音发生分化。60年代以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测定了婴儿对声音刺激的各种反应,如肌肉变化、呼吸紊乱、眨眼以及心律和活动水平的变化,认为处于35~75分贝范围之内的会话,可以对很小的婴儿起刺激作用。还发现低音比高音更使新生儿感到舒服。大些的婴儿已能较好地辨别词音。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但其听觉感受性一般仍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6至14、15岁期间的

幼儿卫生学课程标准

二、幼儿卫生学课程教学标准 幼儿卫生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幼儿卫生学》是研究幼儿生理解剖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维护和增进幼儿身体健康,促进幼儿正常发育的一门科学。它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并称“三学”。本课程是学习“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 等课程的基础,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各部分机能尚不成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因此,了解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做好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是一项日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下一代人的身体素质。通过《幼儿卫生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实践活动,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解并掌握幼儿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幼儿的营养、幼儿园常见疾病和传染病的症状及预防、常见的护理技术和急救技术、幼儿园的集体儿童保健等。能分析幼儿实际生活中的生理现象,采取正确的措施保证幼儿的健康,同时提高自身的卫生水平,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好准备。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幼儿卫生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了解人体的基本 形态和结构; (2)理解幼儿八大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及感觉器官的特点,掌握其保 育要点;

(3)了解影响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及规律;掌握一些必需的幼儿园常用的科学知识。 (4)掌握六大营养素的营养意义及来源,懂得幼儿膳食的配置; (5)熟悉幼儿常见病的种类、病因、症状,懂得初步的护理和预防知识; (6)了解学前儿童一日生活的安排与卫生要求、及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制度; (7)掌握托幼机构安全教育的内容;掌握患儿的基本护理技能和急救术。 (8)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症状、诱因及矫正。 2 .能力目标 (1)懂得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利用大脑皮质活动的三大规律; (2)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幼儿的身高、体重、头围,会看身高发育标准曲线图; (3)能运用营养学基础知识及配膳原则对幼儿食谱进行分析评价; (4)能对幼儿常见意外进行初步处理; (5)能较熟练地进行体温测量、物理降温、滴眼药、鼻腔 滴药、及外耳道滴药等。 3.素质目标 (1)具备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2)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素质;

幼儿卫生学第四章复习题

幼儿卫生学第四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晨、午、晚间检查的内容的是() A 测血压 B 查视力 C 看精神 D 量体重 2、下列关于幼儿膳食的安排,最合理的是() A 一日三餐 B 两餐间隔5小时 C 以蛋白质为主 D 一日三餐一点 3、为便于儿童上下楼和安全,幼儿园楼梯坡度不宜大于() A 30度 B 40度 C 50度 D 60度 4、在安排幼儿的生活环节时,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是() A 1~2小时 B 2~3小时 C 3~4小时 D 4~5小时 5、为幼儿配制膳食时,动物蛋白质及豆类蛋白质不少于总蛋白质的() A 40% B 45% C 50% D 55% 6、确定膳食制度的两个基本问题是正确分配食物数量和() A 合理安排就餐时间 B 每周更换食谱 C 合理烹调 D 编制食谱 7、幼儿园有合理的膳食制度,其中早餐的热量分配正确的是() A 20%~25% B 25%~30% C 30%~35% D 35%~40% 8、幼儿园建筑不宜超过_____层。() A 二 B 三 C 四 D 五 9、儿童的床宽为儿童肩宽的____倍() A 1 B 2 C 3 D 4

10、幼儿园应定期测量生长发育,一般每_____测量一次身高,每隔_____测量一次体重。() A 3个月 B 6个月3个月 C 6个月 D 1年 11、下列属于xx建筑物主体的是() A 盥洗室 B 隔离室 C 储藏室 D 厨房 12、活动室是幼儿园儿童活动的中心,每名幼儿所占面积不应少于() A 1.5平方米 B 2平方米 C 2.5平方米 D 3.5平方米 13、选择园址应符合的要求是() A 地势起伏不平 B 有足够的用地面积 C 菜市场附近 D 火车站附近 14、在幼儿园采取的安全措施中,做法错误的是() A 严格药品管理 B 家具做成圆角 C 教育幼儿不玩火 D 把食物放入冰箱杀死细菌 15、下列关于幼儿园安全措施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幼儿教师组织户外活动提前排除安全隐患,及时清点人数 B 为提高楼舍利用率,把幼儿园的五楼改造为幼儿活动室 C 把刀、剪等工具放在幼儿方便拿到的地方 D 把使用消毒打扫卫生列入幼儿值日生劳动内容 16、关于幼儿膳食的安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两餐间隔以四小时为宜 B 3~6岁幼儿午后一次点心 C 农村幼儿园可于10点左右提供一次点心 D 晚餐宜营养全面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 一、儿童感知觉的早期发展 儿童出生时各种感觉就已出现。新生儿当饥饿、身体不舒服时就啼哭,吃饱、身体安适就熟睡,这表明机体觉已经发生作用。当皮肤受到冷、热、触等刺激会引起哭叫、吮吸、眨眼、抓握等反应,标志肤觉也已存在。新生儿的味觉和嗅觉也较早发生,对不同的味道或强烈的气味已有明显的反应。 视觉和听觉在儿童出生时也已出现,如受到强光就眨眼,周围发生巨响便惊哭。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九天就出现第一个自然条件反射,即在被抱成哺乳姿势而未开始喂乳时,就出现寻觅乳头和张嘴吮吸等反应,很明显,这是对运动觉、平衡觉、触觉几种感觉刺激所构成的复合刺激的反应,既表明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已经产生,也标志着知觉的形成。知觉正是对由复合刺激构成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婴儿期内,各种感觉在生活实践中发展着,而且几种感觉逐渐能协调活动。例如,视觉、运动觉和肤觉协同活动,从而双手和双眼可以协调活动,可以自如地抓握,看到皮球滚走便会转过身体寻找。而随着言语的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日益提高,能更好地感知世界。进入幼儿前期后,儿童动作的发展使他们便于抓弄物体,认识物体,也使他们自由行动,扩

大了认识范围,促进了认识能力。他们可以感知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还能说出一些属性的语词。幼儿前期儿童对自己、对别人都开始注意,他们的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都在发展中。尤其托儿所的集体教养,更能积极促进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迅速发展。 二、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处在迅速发展中。幼儿期,分析器的外周部分即各种感受器业已发展完善,相应的神经中枢部分正在继续发展,为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幼儿园有计划进行的感知觉培养,更直接促进了幼儿各种感觉与知觉的继续完善。他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几种主要感觉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社会知觉和观察等知觉方面都有发展。 视觉 1.视觉敏锐度: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有人认为幼儿年龄越小视力越好,事实上并非如此。幼儿前期到幼儿晚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由低到高发展着。例如,研究者对4~7岁的幼儿进行了调查。调查时应用一种视力测试图,图上有许多带有小缺口的圆圈,测量幼儿站在什么距离可以看出圆圈上的缺口。距离越远,视敏锐度越好,调查的结果是,4~5岁幼儿平均距离米才能看出缺口;5~6岁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