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评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0.65 KB
- 文档页数:8
七年级地理评课稿(5篇)第一篇:七年级地理评课稿《地图》评课稿授课人:授课班级:七(1)班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主评人:评课地点:政教处评课内容:听了这节课后,地理教师们进行了课题探讨,教学者也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
通过听课和评课,感触颇深,提出来供同行们思考。
优点:1、教学目标切合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相扣。
2、能将图、文、声、像等各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的教学任务,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4、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培养。
课堂上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情景创设,理解点拨到位,并有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符合教学规律。
提问具有思维含量和针对性,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
5、讲练结合,相得益彰,体现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不足:1、本节课稍显不足的是,课堂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稍显沉闷。
教师要给出时间和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互动,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虽然地理课堂力图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是从总体的感觉上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不高。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改变了地理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
第二篇:经典地理评课经典地理评课2010年暑期,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修高中地理研修主题是“评好课”专题。
地理评课稿地理评课稿(15篇)地理评课稿1一、教学目标的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行动前目标越明确,积极性与主动性就越高,效果也就越明确。
首先,本节堂课首先目标很清晰。
其次在目标的内容实施上,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
第三,目标的生成性强。
老师能够按着课前设计好的目标,不断牵引着学生接近它。
整个课堂目标的完成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二、教学方式的评价现阶段学校明确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关于本节课我主要谈谈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两个方面。
2.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是在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
我认为其主要因素包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和独立学习的习惯。
首先,本节公开课课堂问题的价值体现在:问题的存在不仅有必要,而且有一定的梯度性,特别是对于区内初中班民语学生来说,本节的自主学习的答案充分反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技能方法。
其次,自主贯穿于学习活动始终。
其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
其四,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在学习中挑战自我,证明自我,获得真知,享受快乐。
尤其是小组展示环节。
2.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本节课在互动方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体现着教与学的互动,特别是师生方面,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三、教学手段的评价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很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
本节课涉及到国家多,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等信息,建议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的评价因为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与自主式学习都处于摸索阶段,教师如果在课堂结束时能提纲挈领式总结一下,有助于学生及时掌握与课堂所学的巩固。
初中地理优秀评课稿介绍本次评课稿对一堂初中地理课进行了评价和总结。
该课程以中国的决策问题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讨论相关问题,并进行实地考察,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地理知识和实践能力。
一、课堂准备1. 教师准备了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幻灯片、地图、影片等,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决策问题。
2. 教师提前考察了实地考察地点,确保学生可以亲自观察和体验相关问题,加深印象。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 教师通过一张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的兴趣。
-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引导学生思考相关影响和解决方法。
2. 讨论和实地考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带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 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一片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并进行记录和拍照。
3. 总结和展示- 学生回到教室,小组代表陈述他们的发现和解决方案。
- 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影片等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扩展。
三、评价和改进1. 学生表现-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地考察,提出了合理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 学生在实地考察中有很好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2. 教师表现-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教师准备充分,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 改进方向- 进一步提高课程的互动性,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实地考察。
- 加强对学生的知识点的总结和扩展,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四、结论该堂初中地理课具有很高的教学质量。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实地考察,学生不仅掌握了地理知识,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的准备和教学方法也充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建议进一步提高课程的互动性和知识点的扩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初中地理万能评课稿范文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今天能来评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进行点评。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体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统一。
教师能够将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地理学科能力和发展创新意识。
二、教学设计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了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得体,重点难点把握得当。
采用了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课堂上还融入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等,增强了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三、教学实施
教师言传身教,重视师生互动,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
在讲解知识点时,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如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
四、学习评价
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采用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体现了评价的全面性和发展性。
五、班级氛围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尊重,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氛围积极向上,学生专心学习、勇于发言,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节课教学设计合理、教学过程严谨、教学效果良好。
当然,教学工作是长期的、系统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希望教师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地理优质课评课稿今天来评一节初中地理课,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你知道吗?这堂课的老师真的是太有魅力了,不得不说,讲得真是又生动又形象。
地理嘛,乍一听好像挺枯燥的,毕竟那是什么山川河流、气候变化什么的,听多了容易头晕眼花。
不过今天这位老师就不一样,她把那些本来晦涩难懂的地理知识,讲得跟故事一样,简直能让人不知不觉就记住了。
从一开始,老师就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她没直接从课本上的那些术语开始,而是先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水循环”的小故事,什么云朵如何变成雨滴,又如何回到大海。
你看,这不就一下子把那些枯燥的科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了吗?大家都瞪大了眼睛,耳朵都竖起来了,听得津津有味。
大家知道,初中生的注意力可不是那么容易抓住的,能做到这点,真的很不容易。
最让人佩服的是,老师一直没有让课堂变得沉闷。
她会根据每个知识点,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们自由讨论。
比如她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夏天总是那么热,冬天又特别冷吗?”然后同学们就开始讨论了,有的说是因为太阳离我们远了,有的说是因为空气变薄了。
老师就趁机讲解了季节变化的原因,而且讲得特别生动。
她让大家看着地图,手指一指,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真是太妙了。
大家都被她带入了情境,仿佛自己也成了地图上的一部分。
你看,地理这门课其实不难,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学生们的兴趣就能被激发出来。
课堂上,老师还会做一些互动小活动。
比如,她给大家发了一些气候带的图,要求同学们根据图上的信息推测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刚开始,同学们有点懵,不知道该怎么做。
但老师不急,她一步一步引导,直到大家明白了每一个气候带的特点,最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答案也基本都能给出来。
就算有同学答错了,老师也没有批评,而是鼓励大家多思考。
那种宽容的态度,让学生们感到非常舒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
不得不说,这堂课最吸引人的是老师的幽默感。
她总是用一些小笑话、俚语调侃一下,课上的氛围特别轻松。
比如在讲解气温变化时,她突然说:“我们中国的气温变化,简直就像北京的‘春秋’,每年都要上演几次。
科普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评课稿1. 引言《天气》是七年级地理上册中的一篇重要内容,它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天气的形成原因、变化规律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本评课稿将从教材内容的逻辑梳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和评价方式的确定等方面对《天气》一课进行评价和分析。
2. 教材内容逻辑梳理《天气》一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什么是天气:介绍天气的定义和组成,包括气温、湿度、降水等要素; - 如何观测天气:介绍观测天气的工具和方法,如温度计、湿度计、雷达等; - 天气的变化规律:讲解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如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等; - 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探讨不同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业、交通等。
通过这样的逻辑梳理,学生可以系统性地学习天气的基本概念及其变化规律,并了解到天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 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
根据《天气》一课的内容,我们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天气的定义和组成要素;•了解天气观测的工具和方法;•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并能分析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认识天气对农业、交通等人类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互动与讨论;•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现象,培养环保意识。
通过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综合提高。
4. 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本课程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教学法,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天气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相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模拟一个夏日高温天气的情境,让学生分析气温、湿度、降水等要素对人的影响,并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实践教学法利用实践教学法,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天气观测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等,以加深对天气观测方法的理解。
初中地理《有趣的地形》评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形的概念和各种地形的特点;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地形的形态特征;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围绕有趣的地形展开,包括山地、平原、丘陵、河流、湖泊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研究各种地形的特点并能准确描述;难点:理解地形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地形图片,激发学生对地形的兴趣;2. 研究地形的定义和分类:通过简洁明了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基本概念,并介绍山地、平原、丘陵、河流、湖泊等地形;3. 研究地形的特点: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各类地形的特点,比如山地的陡峭、平原的平坦等;4. 地形的形成原因:通过实例解释,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地形的形成原因,比如山地的地壳运动、平原的沉积过程等;5. 学生练: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其中的地形,并描述其特点;6. 拓展延伸:通过讲述有趣的地形故事、观看地形相关的视频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
五、教学评价1. 通过教学案例、课堂互动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形的认识和描述能力;2. 观察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表现出对地形的兴趣和探究的态度;3. 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六、教学资源1. 地理教科书;2. 有趣的地形图片、视频;3. 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的机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地形的兴趣,并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通过反馈评价,发现学生对地形的分类和特点理解程度有待提高,下一步可以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内容。
同时,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亲身接触各种地形,深化他们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和兴趣。
初一地理印度评课稿范文内容:一、评课背景本节课是初一地理第四单元第三节《印度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的第一课时。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
印度是南亚次大陆上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了解其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对我们比较和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二、评课内容1. 印度的地理位置及面积本部分首先让学生回忆印度的地理位置,然后讲解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北部,面积约为32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2. 印度的气候特征本部分重点讲解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复杂多样。
重点解析印度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部地区属于副热带气候,中南部地区气候湿热等。
并分析气候对印度农业的影响。
3. 印度的自然资源情况本部分讲解印度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有铁矿、煤、石油等;但人均占有量很低。
土地资源较为紧缺,人均耕地不足0.2公顷。
还有印度的水资源情况及影响。
三、评课意见1. 本节课内容系统,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知识点解释准确。
2. 课堂导入利用学生已有知识预习情况,能够迅速引入课题。
3. 在气候部分,用图表对不同地区气候特征进行对比,形象生动。
4. 资源情况说明人均占有量低的原因,与人口基数大、资源总量有限相关,指导思维。
5. 课堂设计多样,有地图解析、数据对比、气候图解读等,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6. 课后扩展内容丰富,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方法得当,是一次扎实、精彩的课堂。
对本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给予充分肯定。
初中地理课评课稿1. 课程概述本次地理课是一节关于气候与气象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研究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气候区域的特点,并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地理课的研究,学生应能够:- 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与天气进行区分;- 掌握气候区域的划分方法,并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并能分析其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气候区域的划分方法;- 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 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理解能力。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 讲授:通过讲解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区域的划分方法等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和认识。
- 实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 观察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气象观察实验,观察天气变化和气象仪器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5. 教学评价本次地理课的评价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学生的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 学生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气候与气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中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以上是本次地理课评课稿的具体内容和安排,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祝您的地理课顺利进行!。
初中地理评课稿篇一:地理学科评课稿地理评课稿(整理)从教学目标上分析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
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
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1、看教学思路设计写作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
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果。
2、看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
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
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
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第1篇一、评课背景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为了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我校地理教研组于近日开展了初中地理教研评课活动。
本次评课活动旨在通过观摩、研讨和交流,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二、评课内容本次评课活动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 教学设计2. 教学实施3. 教学反思三、评课过程1. 教学设计本次评课活动,我们首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教师们根据课程标准、学情和教材,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以下是对教学设计方面的点评:(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教师们能够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任务,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教师们能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们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 教学实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展现了良好的教学素养和课堂驾驭能力。
以下是对教学实施方面的点评:(1)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良好教师们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地图、实物等,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良好。
(2)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3)教学评价及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反思在教学反思环节,教师们认真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查找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以下是对教学反思方面的点评:(1)教学反思全面,具有针对性教师们能够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反思,查找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地理评课稿地理评课稿(精选24篇)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吟咏花草树木的诗句有哪些,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评课稿篇1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方法上看这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章老师比较法在这堂课中用的恰到好处。
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北方三大地形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说明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事象的比较,经过思维加工,并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有助于认识地理事象的特征和规律。
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亦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象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地理事象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更加明了,这样也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思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助于使知识系统化。
无论是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较,还是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较,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在比较过程中就把几个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起来。
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也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七年级地理《中东》评课稿今天,听了张老师的一节课---《中东》,很受启发,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现将听后的感受作以简单的整理,以便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课堂教学能力。
1.教学目标(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完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把握,老师凭借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依据课程标准将目标情境化、问题化,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层层深入,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能结合学生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从目标达成来看:课堂上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多媒体辅助等情景创设,理解点拨适时到位,并有相应的时间得到巩固和强化,符合教学规律。
老师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问具有思维含量和针对性,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通过知识目标检测化进行检测,使目标达成具有可操作性。
2.教材处理老师对该节课知识内容进行了整合重组,包括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因果关系,多媒体辅助将知识图象化情境化,板书纲要化。
注重地理思维的培养学科知识的归纳。
3.教学程序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两个方面的情况设计教学思路,几位老师课堂导入都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创设生活情景,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走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任何简单给出结论的痕迹,以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分析总结得出,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学科特点。
4.教师素养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自然、亲切大方,突出特点是语言特有亲和力,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经验丰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语言幽默、机智风趣,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理,能够快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自己的教学特色。
最新地球的运动评课稿(优秀11篇)地球的运动评课稿1《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五带的划分。
本节课是该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这节内容是继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
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公转,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3.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复述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2.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这节课采用演示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人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多变的天气》评课稿1. 引言本评课稿是对人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多变的天气》一课进行评价和反思的文档。
本文首先介绍了该课程的背景和重要性,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2. 背景和重要性《多变的天气》一课属于初中地理的基础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天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自然现象,了解天气变化规律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天气的基本知识,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天气观察和判断能力,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天气条件。
同时,学生还能通过学习天气对农业、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影响,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 教材分析《多变的天气》一课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的一部分,内容涵盖了天气的形成原因、气候的分类以及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方面。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呈现了天气现象和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材中引入了真实的天气数据和气象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天气状况,并学习如何解读天气图。
教材的组织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全面。
通过教材,学生可以了解到天气的形成过程,如空气的运动和对流、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以及不同天气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具体规划如下:•知识目标:了解天气的概念和形成原因,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能力目标:学会观察和解读天气现象,提高天气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达成上述目标,学生将能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并了解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5.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知识讲解和巩固练习三个环节。
具体安排如下:5.1 导入通过绘制天气图、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天气照片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天气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初中地理评课稿篇一:地理学科评课稿地理评课稿(整理)(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
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1、看教学思路设计写作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
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果。
2、看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
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
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
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初一年级地理练习评课稿今天下午,听吴老师初一年7班地理复习课,讲评期末复习练习卷。
课后交流,重点之一是如何讲评练习。
在听课时,我打开了学生的地理课本,知识分散于第二至第五章:第二章“地理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世界发展的差异”;而每章又有若干个节,如第二章又分为: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
再看看学生的练习卷,有选择题和综合题,选择题35题,综合题题。
1.教学情境上课伊始,教师把选择题的'答案公布在屏幕上,让学生查对答案。
吴老师征询教学的意见:“哪一题要讲评呢?”学生纷纷应答:“第2题。
”“第7题。
”“第14题。
”“第26题。
”……教师有点招架不住了,像是排球练习场上,许许多多的球向她扔了过来。
地是一畦畦锄的,饭是一口口吃的。
老师一一满足了学生的要求,错题错到哪里就讲到哪里,错多少就讲多少,好不容易把该讲的题目讲完了,而下课铃早已响过。
2.交流讨论在交流中,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练习讲评的目的是什么?第二,除了讲评错题外,还有其他讲评的方法吗?(1)讲评目的。
经过交流,达成了共识:错题当然要讲解,否则学生不知道错在哪里,难以纠正,不能构建正确的知识。
但是,这种讲评是“碎片”式的讲解,难以系统。
在文本的学习中,要构建三个系统,一个是知识系统,这是直观的;一个是能力系统,或叫做知识的应用系统;一个是知识的价值系统,或叫做意义系统。
(2)生情调查。
一个教师要上若干个平行班,要逐一检查学生作业情况,其可能性几乎是零。
但是,我们可以抽样调查,比如调查一个班的一个组,由此推断学生作业的质量、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哪些题目是难点,这些难点产生的原因等等。
(3)构建系统。
刚才说了,学生学习要构建三个系统:知识系统、应用系统和价值系统。
第一,知识系统。
确定练习卷讲什么,即讲哪些题,重要的是要回到文本中来,即对讲评的题目进行分类,在讲评过程中,去重新构建知识系统,可以说,这是复习的重点。
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多变的天气》评课稿一、课程概述《多变的天气》是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中的一篇教材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到天气的多变性以及天气对人类生活和经济的影响。
本课将主要从天气的形成原因、主要类型以及气象仪器的使用等方面展开讲解。
二、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课程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天气的定义和影响 - 形成天气的原因及过程 - 主要的天气类型 - 气象仪器的使用2. 教材特点•本课程注重对天气的形成原因和影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天气现象的科学背后。
•课程使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天气现象,让学生对各类天气有初步的认识。
•课程还引入了一些基本的气象仪器,培养学生对观察和测量天气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 知识目标:了解天气的定义、影响因素、形成原因、主要类型以及气象仪器的使用。
- 能力目标:学会观察和描述不同类型的天气现象,了解一些基本的测量方法,并能通过气象仪器观测并记录天气变化。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天气的兴趣,增强对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的影响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和描述不同类型的天气现象。
•了解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
•通过实际观察和测量记录天气变化。
2.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天气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和测量天气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问答引入天气的概念,例如: -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天气? - 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习天气的定义和影响通过简明扼要的课堂讲解,教师向学生解释天气的定义和天气对人类生活和经济的影响。
教师可以使用例子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
3. 学习天气的形成原因及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形成的原因,并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天气形成的过程。
教师可以使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 - 太阳光为什么会影响天气? - 这个过程中的气温和湿度变化起了什么作用?4. 学习主要的天气类型通过使用多媒体或者教材中的图片,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主要的天气类型,并逐一进行解释和讲解。
地理评课说课稿地理评课说课稿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理评课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地理评课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东南亚》第一课时,“东南亚”是我们开始学习的一个分区,是世界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亚洲”的深入,是帮助学生“走近国家”的基础。
一、说教材《东南亚》一节教材,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和城市分布、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
本节教材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
教材利用“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的地形”、“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几幅图和对应的活动,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特别突出了东南亚处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众多地处热带的临海国和岛国,形成了高温多雨的气候,进而影响到东南亚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作物分布。
教材在介绍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了东南亚农业生产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
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地区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知识目标有如下几点: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和范围;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2.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读图能力;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
重点:是东南亚的位置、国家及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运交通上的地理意义。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七年级地理,美国评课篇一:七年级地理评课稿《地图》评课稿授课人:授课班级:七(1)班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主评人:评课地点:政教处评课内容:听了这节课后,地理教师们进行了课题探讨,教学者也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
通过听课和评课,感触颇深,提出来供同行们思考。
优点:1、教学目标切合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相扣。
2、能将图、文、声、像等各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的教学任务,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4、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培养。
课堂上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情景创设,理解点拨到位,并有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符合教学规律。
提问具有思维含量和针对性,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
5、讲练结合,相得益彰,体现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不足:1、本节课稍显不足的是,课堂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稍显沉闷。
教师要给出时间和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互动,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虽然地理课堂力图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是从总体的感觉上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不高。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改变了地理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
《地图》评课稿授课人:授课班级:七(1)班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主评人:评课地点:政教处评课内容:听了这节课后,地理教师们进行了课题探讨,教学者也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
通过听课和评课,感触颇深,提出来供同行们思考。
优点:1、教学目标切合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相扣。
2、能将图、文、声、像等各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的教学任务,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4、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培养。
课堂上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情景创设,理解点拨到位,并有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符合教学规律。
提问具有思维含量和针对性,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
5、讲练结合,相得益彰,体现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不足:1、本节课稍显不足的是,课堂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稍显沉闷。
教师要给出时间和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互动,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虽然地理课堂力图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是从总体的感觉上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不高。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改变了地理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
篇二:八年级地理评课稿一、八年级(上)地理教案第二节人口和民族——中国的人口厚德中学陈红梅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2、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点;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3、通过让学生收集计划生育标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2、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口观;3、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在《中国的疆域》一课中我们知道了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
那有谁知道我国的人口情况?有多少人?居世界第几位?生: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总数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人口大国师:这位同学说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们用数据说话。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1页活动题1:根据表1-2,分别计算不同年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绘制成形象统计图。
)(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形象统计图有哪几种吗?生:主要有饼状图、条形图、折线图。
(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种类,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学生亲手制作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图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结论: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过渡:知道了我国人口的比例,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五十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
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请同学们根据我国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数绘制“人口数折线统计图”。
(老师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根据折线图得出结论。
)结论:二、我国人口增长快。
我国自七十年代以来就开始了计划生育,为什么人口增长这么快,是不是计划生育没有作用?课件展示:中国、叙利亚、阿曼三国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的对比图。
1 、我国人口增长原因:人口基数大。
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讨论: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2、我国的人口问题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资金积累困难。
2、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压力增加。
3、对生态环境也造成巨大压力。
4、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5、就业形势严峻,由于人口整体素质较低,结构性失业突出。
6、老年人口增多,社会负担加重。
7、流动人口增多,交通压力增加,也导致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
3、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过渡:人口的数量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那么人口的分布会不会对经济也产生影响呢?三、人口分布课件展示“中国分省区人口密度图”,引导学生根据图例看图,思考问题:1、人口密度如何计算?2、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3、你认为人口密度的这种分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课堂小结(略)[教学点评] 我国的人口,是中国地理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同学们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学生比较了解和熟悉的,执教老师让学生在统计、绘图等活动中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绘制图表的能力。
特别是通过课件中三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统计对比图的展示,得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一结论,可谓水到渠成,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度高。
本课的导入可采用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有切身感受,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
(如:了解家庭祖辈人口的变化,从小家延伸到国家,体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出的意义。
)本课教材中活动的篇幅很大,许多结论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认识(如:众多人口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沉重负担),一些记忆性的知识也要在活动中得到落实。
(如:从图中观察我国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得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这一结论。
)地势与地形评课稿胡老师执教的初二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课,属第二章第1节,教师由复习导入,引出新课;由观图册入手,导出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特点;由教师板画,说明中国地形阶梯状特点。
整节课环环相扣,教师条分缕析,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这节课另一个特点就是讲练结合,胡老师注重学生知识的反馈,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如看图例,填图,填充图。
新授课前讲评上次作业,点评、简要讲解答案;课中布置学生在图册三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交界处的山脉名称;新授课后思考活动课,指答并要求学生予以记录答题要点,教学过程较为严谨。
略感不足的是:课的最后,完成思考练习一环节,要有学生的互动交流就好,如让学生猜全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中国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在指名回答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理由),不要全是“一言堂”。
另读图部分,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出示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图,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看地色)练习说出不同的地形特点,再出现国别,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锻炼了学生读图能力,还学到了一点课外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篇三:地理评课稿模式优秀的教师是一位优秀的课堂设计师和建造者。
在教学中,既能够轻松的驾驭教材,又能将自己的设想完整的运用于课堂实践中。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这节课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三维目标进行把握。
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学习目标可控,易操作,便于检查评价。
同时对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并且能够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这一学段、这一个单元的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总体来讲和新课程对地理学科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情况看:本节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能体现在他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教学手段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课堂上能较快地进入重点内容的讲解。
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能够得到充分保证。
重点知识和技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巩固和强化。
并且时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课堂提问到课堂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始终贯穿课堂。
二、从教材处理上分析内容的把握和传授都较为准确,能够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能从生活出发,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切实落实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同时不落窠臼对教材深挖做了适当的拓展延伸。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这节课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两个方面的设计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都非常清晰。
课堂的导入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重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引学生想知而未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
使学生很快融入到课堂的学习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没有直接、简单的给出教学结论,而是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分析、总结最终得出。
运用“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这一学科教学的特点。
在教学中切实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同学之间非常好的对话交流合作共建和自主探究,尽情驰骋在地理生活乐园中。
王老师的课能够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组织非常严谨、思路清晰、能够环环相扣,训练及时、回顾总结到位。
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转载于:七年级地理评课稿)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启发引导作用,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各方面感官使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
这节课,王老师熟练并有效的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知识图像化、小结纲要化、学生愉悦化,充分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出必要的知识内容。
3、讲授法叙述描述科学性口语化生动形象读图示意相结合。
讲解法条理逻辑科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较分析综合读图指导法带问题主要次要知识附着演示法实物直观教具以小见大以虚见实地图图片模拟实验及时讲解创设情境法歌诗故事事件角色扮演讲议讲练自学辅导知识竞赛纲要学习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1.课件设计: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