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390.31 KB
- 文档页数:47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身体和健康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素质和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能够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和健康活动,并形成终身参与体育运动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和习惯。
二、课程内容1.基本体育素养(1)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原理、规则和精神(2)掌握常见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和战术(3)开展常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素质和协调能力2.休闲体育与健康(1)学习不同形式的休闲体育项目,如瑜伽、太极等(2)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和运动饮食知识(3)了解不同健康习惯对身体的影响,如戒烟、适度饮酒等3.群体项目与团队精神(1)学习不同群体体育项目的规则和技巧,如篮球、足球等(2)培养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加强团队合作能力(3)参与集体体育活动,如校运会、竞技比赛等4.赛事组织与管理(1)学习赛事组织和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2)掌握比赛规则和裁判知识,参与赛事的组织和裁判工作(3)培养赛事组织和管理能力,如策划、推广、赞助等5.健康知识与生活方式(1)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2)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压力的方法(3)弘扬健康生活方式,如良好的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等三、课程标准1.理论知识掌握(1)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2)掌握常见体育项目的基本规则、技巧和战术(3)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运动饮食的基本知识(4)熟悉不同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常见症状2.技能掌握和运用(1)具备常见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和战术,如游泳、篮球等(2)掌握体育锻炼和休闲运动的正确方法,安全运动的基本技巧(3)运用健康知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3.身心发展与素质提高(1)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和健康活动的意识和兴趣(2)增强学生体质素质和身体协调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4.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2)参与赛事组织和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3)进行科学健身训练和休闲体育活动四、评价与考核1.日常考核(1)课堂表现:包括理论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参与度等方面(2)作业任务:完成课程作业和项目练习任务,包括实践操作和书面作业等(3)考勤情况:按时参加课程学习,积极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2.总结评价(1)期末考核: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2)项目实践:参与赛事组织和实践活动,展示实际能力和素质提高情况(3)学期总结:学生结合自身体育与健康学习情况,进行个人学习总结和展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旨在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和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质素质和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和健康活动,并形成终身参与体育运动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和习惯。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素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以指导相关教学活动和评估。
第三条本标准的实施单位为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应设立体育与健康教学组织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第四条本标准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统一实施,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第二章课程目标第五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素养,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
第六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具体目标包括:(一)培养学生遵守体育公平竞争、团队合作、积极参与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健康行为。
(二)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才能。
(三)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适应能力和健康水平。
第三章课程内容第七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涵盖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安全、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等方面。
第八条体育知识的内容包括:体育规则、体育赛事、体育历史和文化等。
第九条体育技能的内容包括:基本体育技能(如跑步、跳绳、游泳等)、球类运动、田径运动等。
第十条体育安全的内容包括:体育场地设备的安全使用、运动中的安全防护措施等。
第十一条健康知识的内容包括:食品营养、心理健康、性健康、健康保健、健康卫生等。
第十二条健康行为的内容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充足的休息、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第四章教学要求第十三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第十四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示范、引导、实践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十五条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安全、卫生的场地和设备,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第十六条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健康行为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五章评价方法第十七条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阶段性评价、综合评价、自我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表现。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1. 运动参与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
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
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
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 增强体能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 体育技能基本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
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 身体健康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
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
对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初步认识,有意识控制和回避不规范动作的产生,懂得紧急处置运动创伤的简单方法。
5. 心理健康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认识青春期性心理的变化规律。
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
2024年中职体育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本学期体育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核心,通过系统化的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竞技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基础体育技能:重点教授篮球、足球、排球、田径等基础体育项目,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规则。
2.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了解营养学、运动医学等知识。
3.体能训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和协调性。
4.竞赛与团队合作:组织校内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安全与急救:教授学生基本的运动安全知识,以及简单的急救技能。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教授体育知识,更要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2.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兴趣,进行分组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
3.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体育项目的动作要领和比赛实况,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4.游戏与竞赛:通过设计各种体育游戏和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四、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阶段(第1-4周):基础体育技能教学,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的规则和基本动作。
2.第二阶段(第5-8周):体能训练,重点提高学生的速度和耐力。
3.第三阶段(第9-12周):健康教育,结合体育教学,传授营养学和运动医学知识。
4.第四阶段(第13-16周):竞赛与团队合作,组织校内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和团队精神。
5.第五阶段(第17-20周):安全与急救,教授学生基本的运动安全知识和急救技能。
五、评估与反馈1.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出勤率、体育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持续评价。
2.总结性评价:学期末进行全面的体育技能考核,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学生反馈:定期组织学生填写反馈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和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第二条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各类学制的体育与健康教学。
第三条本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意识和健康理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四条本课程内容包括体育运动与健康知识、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
第五条中等职业学校应制定相应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和评价体系,确保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第六条培养学生基本的体育意识和健康理念,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含义,认识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第七条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使学生具备参与各种体育运动的能力,并能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第八条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学生掌握健康饮食、科学锻炼、良好作息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第九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竞技精神,使学生热爱集体体育运动,能够在集体体育项目中发挥个人水平,为班级和学校争取荣誉。
第十条培养学生养成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遵守规则,预防运动损伤。
第三章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第十一条体育运动与健康知识:包括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则和比赛规则等;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和内容;常见运动损伤及预防方法等。
学时安排为20学时。
第十二条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的培养;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常见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培养。
学时安排为80学时。
第十三条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科学锻炼、良好作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学时安排为20学时。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第十四条体育与健康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范、实践、交流、体验等。
第十五条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和项目。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前言《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4年版)》是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明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内容与标准,规范学校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各项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律能力。
同时,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健康知识和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三、核心素养1.身体素质:通过体育训练和各项运动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柔韧性等方面。
2.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各项运动技能,包括球类运动、田径、游泳、健美操等,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动作和技术要领。
3.协作与团队精神:通过集体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4.兴趣与自信心: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5.健康知识与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了解健康知识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四、课程内容与标准1.体育技能与技术(1)掌握常见球类运动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的基本技巧和战术;(2)掌握田径项目如短跑、跳远、投掷等的基本动作和技术;(3)掌握游泳的基本姿势和泳姿;(4)学习健美操等有氧运动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2.体育健康与教育知识(1)了解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以及运动对健康的影响;(2)了解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和处理方法;(3)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基本的膳食和营养知识。
3.体育与社会文化(1)了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体育项目;(2)了解国际体育机构和国际体育比赛的基本情况;(3)了解奥运会和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的历史和影响。
4.健康生活与行为(1)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2)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饭前漱口等;(3)学习解决常见的健康问题,如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等。
中职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标准中职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标准是为了规范和统一运动训练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而制定的。
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一、专业课程设置1. 运动生理学:包括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以及运动适应等内容。
2. 运动心理学:介绍运动对心理的影响、运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动心理训练等内容。
3. 运动训练方法学:包括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运动训练的实施方法、运动训练计划和指导、运动训练评价等内容。
4. 运动解剖学:介绍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与运动相关的解剖结构,如肌肉、骨骼、关节等。
5. 运动损伤与康复:介绍运动损伤的防治和运动康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实践教学要求1. 课外实践:要求学生在校外参与实际的运动训练活动,如体育赛事的组织和管理、体育教学的实施等。
2. 实验教学:设置相关的实验课程,如运动生理学实验、运动心理学实验、运动训练方法学实验等,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 实习教学:要求学生在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如体育馆、体育俱乐部等,提供学生参与实际运动训练的机会。
4. 毕业设计: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课题的独立研究和实践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要求1. 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 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动训练相结合,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
4. 班级组织: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各类体育俱乐部和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四、师资要求1. 教师资格:要求具备相关专业的硕士及以上学历,并具有一定的教学和实践经验。
2. 教学团队:建立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互相配合,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 教育培训:教师应定期参加相关教育培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各种体育现象,揭示各种体育现象的过程、本质与规律。
健康学主要研究人类如何保持健康及如何更科学地遵循生命规律和健康规律。
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可以认识和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两门学科中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重要的作用,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战术与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实践能力,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强健的体魄,为学生身心健康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和应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1.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
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体育展示活动和比赛,显著提高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能够掌握和运用所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比赛规则,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依据职业特点,独立或合作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做出合理的评价;能够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体育文化理解能力和运动欣赏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各种体育现象, 揭示各种体育现象的过程、本质与规律。
健康学主要研究人类如何保持健康及如何更科学地遵循生命规律和健康规律。
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可以认识和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 提高人的健康水平,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两门学科中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以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重要的作用, 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战术与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实践能力, 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强健的体魄, 为学生身心健康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1.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和应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2.运动能力3.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 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
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4.通过学习本课程,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体育展示活动和比赛, 显著提高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能够掌握和运用所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比赛规则,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依据职业特点, 独立或合作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 并对练习效果做出合理的评价;能够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 具有体育文化理解能力和运动欣赏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一章总则为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制定本课程标准。
第二章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章课程内容3.1基本功训练3.1.1健身操:学生通过健身操的练习,提高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和耐力,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和体态。
3.1.2平衡训练:学生通过平衡训练,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稳定性。
3.1.3力量训练:学生通过力量训练,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增强身体的抗压能力。
3.1.4敏捷训练:学生通过敏捷训练,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
3.2健康教育3.2.1营养与健康:学生了解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重要性,学习合理膳食的选择和搭配。
3.2.2心理健康: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和应对方法,学习调节情绪和管理压力的技巧。
3.2.3社会健康:学生了解社交关系的重要性,学习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3.3体育运动3.3.1球类运动:学生学习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运动的基本技能和战术。
3.3.2田径运动:学生学习短跑、中长跑、跳远、跳高等田径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
3.3.3游泳:学生学习游泳的基本动作和技巧,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3.3.4健身健美:学生学习健身和健美运动的基本动作和训练方法,塑造和保持良好的体形。
第四章教学方法4.1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需求,制定任务并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2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技能。
4.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第五章评价方法5.1观察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能力发展情况。
5.2问卷调查: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和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对于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要求和指导。
通过这一标准,教育部希望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体育和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和健康习惯。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不同年级阶段,按照年龄和发展特点,逐渐学习掌握一系列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课程标准包括了体育与健康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体育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多种体育运动项目,包括田径、游泳、球类运动等。
学生需要学会正确的体育动作和技能,培养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乐趣,同时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体育课程还要求学生学会制定训练计划和参与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和团队精神。
在健康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健康知识和生活方式。
学生需要了解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学习身体的健康保护和疾病预防知识,掌握正确的饮食和营养知识,学会保护环境和预防疾病的方法。
健康课程还要求学生学会制定健康计划和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作息时间、适当的运动和休息等。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康发展,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提高身体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同时,学生还能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态度。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学校和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学校需要提供良好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安排合适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专业的体育教师和健康教育教师。
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教育理念,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此外,家长和社会也需要关注和支持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
总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在课程管理和开发中各自扮演重要角色。
国家层面: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定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多门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地方层面: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
学校层面:学校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
这种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有助于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体规划、实施和评价,同时也能满足不同地区和学校的特殊需求。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课程内容1.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体育运动的基本规则、常用术语及相关知识,基本体育技能的训练与提高。
2.体育活动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类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基本能力,增强体育运动技能和协同能力。
3.体育和健康知识:包括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运动营养、运动损伤和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4.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体育史、体育艺术和体育伦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和道德素质。
5.心理健康与运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学会通过体育锻炼调解情绪。
6.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身健康水平,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课程安排1.小学部:每周至少2节课,每节课50分钟。
2.初中部:每周至少3节课,每节课50分钟。
3.高中部:每周至少4节课,每节课45分钟。
四、评价体系1.日常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练习等。
2.体质测试:定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评价学生身体发育情况和运动水平。
3.综合评价:综合考虑课堂表现、体育成绩、体育竞赛成绩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五、师资要求1.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热爱体育事业,具备爱心和责任心。
2.教师应具备教学经验和创新能力,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与学校、学生及家长有效沟通合作。
六、教材与资源1.教材: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校实际的体育与健康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资源:学校应配备必要的体育器材、场地和设施,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以上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细则和调整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和修改。
希望通过此课程标准的实施,能够培养健康向上的中职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注:I.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B类(理论+实践)/C类(纯实践课)2 .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3 .课程类别(单一选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4 .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如果没有,则填无二、课程定位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三、设计思路1 .课程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水平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在注重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和挖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学习潜能。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一、引言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围绕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解读,旨在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实施要求。
二、课程目标的设定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专业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具体而言,课程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性等;2.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自信心、意志力、抗挫折能力等;3.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竞争与合作等;4.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专业特点进行选择。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实用性、趣味性和针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同时,课程内容应与职业特点相衔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和适应能力。
四、课程实施的建议课程实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2.注重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4.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运动会、体育节、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5.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资源,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2.积极开发校外体育资源,如社区体育设施、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等,拓展教学空间;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体育俱乐部、健身工作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4.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XXXX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参考学时144学时四、教学内容和要求五、教学建议(一)教学方法指导法1.语言法:是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达到教学要求的方法。
2.直观法:是体育教学中通过一定的直观方式,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引起感知的一种教学方法。
3.完整法:是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连续地进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
4.分解法:是从掌握完整动作出发,把完整的动作按其技术结构分成几段或按身体活动的部位分成几个部分,逐段或按部分进行教学和练习,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的方法。
5.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是教师为了防止和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动作错误所采用的方法。
(二)评价方法1教学整体设计,能渗透现代体育教学思想、观念和理论。
6.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7.教学设计具有新颖、独特和创新。
8.上课具有艺术性、实效性和推广价值。
(三)教学条件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
国家已制订了各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各地学校应争取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配齐,并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改善。
对现有体育设施应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要努力开发它的潜在功能。
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各种体育现象,揭示各种体育现象的过程、本质与规律。
健康学主要研究人类如何保持健康及如何更科学地遵循生命规律和健康规律。
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可以认识和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两门学科中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重要的作用,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战术与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实践能力,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强健的体魄,为学生身心健康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和应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1.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
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体育展示活动和比赛,显著提高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能够掌握和运用所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比赛规则,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依据职业特点,独立或合作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做出合理的评价;能够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体育文化理解能力和运动欣赏能力。
2.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关键。
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和环境适应。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备基本的健康知识,学会自我健康管理,了解职业健康安全知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与人交往与合作,具备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3.体育品德体育品德是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
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具有自尊自信、勇敢顽强、超越自我、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正确对待比赛的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能够胜任不同的运动角色,具有团队合作意识与负责任感;能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
(二)课程目标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喜爱体育运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学会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增强体育运动能力,提高职业体能水平;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现范和行为准则,发扬体育精神,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增强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团队意识。
使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三、课程结构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要求,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强等特点,同时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科学合理地设定本课程基础模块、拓展模块的课程结构和学时。
(一)课程模块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总学时不低于144学时。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内容。
基础模块包括体能和健康教育2个子模块,教学时数各18学时,总36学时。
体能模块又包括健康体能、运动体能和职业体能,其中运动体能可结合拓展模块中的运动技能系列实施。
2.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继续学习与个性发展等方面需要的选修内容,分为拓展模块一-和拓展模块二。
拓展模块一为限定性选修,包括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类运动、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类运动和新兴体育类运动7个运动技能系列。
每个运动技能系列由若干运动项目组成,如足球、走与跑、啦啦操、自由泳、滑冰、太极拳、花样跳绳等。
每个运动项目又由3个教学模块组成,以便学生对所选运动项目进行较为系统的学练。
运动技能系列中每个项目的3个教学模块教学时数为54学时,两年共108学时。
各地与各校可根据地方资源、学校特色、教师特长、专业需要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等,自主选择拓展模块一的教学内容。
拓展模块二为任意选修,具备条件的各地与各校在完成8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自主进行4个学分的学习。
3.课程内容中的体能、健康教育和拓展模块一,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运动技能系列中各运动项目3个教学模块之间呈递进关系,即下一个模块是上一个模块的延续和发展,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衔接递进、螺旋上升或逐渐拓展的关系,如足球模块一、足球模块二、足球模块三。
体能和健康教育可集中或分散安排在运动技能系列项目的教学之中。
4.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体育社团活动等,是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要纳入整体课程结构设计和教学计划中,列入作息时间安排中,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二)学时安排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需修满8个必修学分,共计144学时,一般18学时折合为1学分。
四、课程内容(一)基础模块1.体能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体能可分为健康体能、运动体能和职业体能3个教学模块。
其中运动体能可结合拓展模块中的运动技能系列实施,此处不再列出。
(1)健康体能健康体能的内容是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针对学生常见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素质不足等问题而设计的。
该部分将田径(跑、跳、投)、体操(支撑、攀爬、悬垂、平衡、腾跃)中的练习,以及各种具有安全性、趣味性、健身性、竞争性、集体性的活动进行合理组合,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内容要求]①了解发展健康体能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健康体能锻炼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方法,学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锻炼的方式、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等;运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评价自己的健康体能水平,并及时改进健康体能锻炼计划。
②掌握并运用改善身体成分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
如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改善体形,合理安排锻炼的时间、频率和强度等。
③掌握并运用发展心肺耐力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
如耐久跑、游泳、跳绳、有氧健身操、长距离骑行和登山等。
④掌握并运用发展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
如仰卧起坐、俯卧撑、双杠臂屈伸、单杠引体向上、举重物和拉力器弯举等。
⑤掌握并运用发展速度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
如小步跑、后蹬腿跑、加速跑、牵引跑、上坡跑接下坡跑等。
⑥掌握并运用发展力量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
如进行蛙跳、快速推举重物等练习发展爆发力;运用重复练习法、负重抗阻力练习法、阶梯式极限用力法、静力练习法等发展最大力量。
⑦掌握并运用发展柔韧性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
如坐位体前屈、压腿等静态拉伸和动态拉伸。
⑧掌握并运用发展灵敏性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
如十字象限跳、六边形跳、“Z”字形跑、折返跑、变向跑、“8”字绕环跑和移动躲闪等。
⑨掌握并运用发展平衡能力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
如单腿站立、燕式平衡和平衡站立等静态平衡练习;悬吊、双腿提踵下蹲、原地跳单脚落地、双足脚跟或双足脚尖走、单腿或双腿下蹲、弓步侧转体或弓步向后旋转等动态平衡练习。
掌握并运用发展协调性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
如跳绳、踢毽、跨步跳、单足跳、交叉步跑、后退跑、钻栏架和跳栏架等。
⑩掌握并运用发展反应时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
如固定信号源、移动信号源单-信号或选择信号练习等各类信号刺激练习法;根据口令快速变换动作练习,两人一组相互模仿对方动作练习,足球、篮球、排球两人一组的对抗练习等。
(2)职业体能职业体能的内容是依据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需求(如久站型、久坐型、经久高度注意力型、局部力量型、局部耐力型、枯燥重复型、高空作业型、狭小空间型、灵敏需要型)有针对性地训练与发展特定体能而设计的。
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需求将具有锻炼性、职业针对性的练习内容加以开发和组合,设计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体能教学方案。
下面以久站型、久坐型、经久高度注意力型、特定职业型为例制定教学计划。
[内容要求]①了解发展职业体能的基本原理与主要方法;理解职业体能对自已未来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学会根据自身职业(劳动)特点制定职业体能锻炼计划。
②掌握并运用针对久站型工作发展体能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
如膝关节保健操、踝关节保健操、双腿伸展放松保健操、仰卧拉伸操等;如器械健身练习,发展腰腹力量和下肢力量;如健身跑、健身操练习,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尤其是腰部、腿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改善和消除肌肉疲劳。
③掌握并运用针对久坐型工作发展体能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
如通过坐姿和站姿进行基本体操.舒展骨骼保健操、护理颈椎保健操练习缓解脑疲劳;如器械健身练习,发展腰部、背部、肩项部和腕部肌肉力量;如健身走、健身跑;等练习,改善和消除肌肉疲劳。
④掌握并运用针对经久高度注意力型I作发展体能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
如强心肺保健操等;如器械健身练习,发展上肢、下肢肌肉力量:如通过闭目旋转接直线走、垫上侧滚翻等练习,加强抗眩晕能力:如隔网对抗球类项目练习,重点发展手腕灵活性和手臂力量,以及身体的协调性;如练习瑜伽,缓解精神紧张。
⑤掌握并运用针对警务、安保与消防等特定职业型工作发展体能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
如通过障碍路径的综合训练、攀爬绳(软绳、硬绳)练习,重点发展攀、爬、越、摔身体素质及职业技能等;如器械健身练习,发展上肢、下肢肌肉力量。
[教学提示]①采用丰富多样的内容与方式进行体能练习。
如采用新额有趣的结对互助练习、教学比赛、拓展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体能练习的兴趣。
②将健康体能、运动体能和职业体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体能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