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评估检测卷(九)
- 格式:doc
- 大小:502.00 KB
- 文档页数:25
2020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9《生物与环境》测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0分,共48分)1.草原上狮子与羚羊可根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躲避猎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羚羊在奔跑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是双向的B.狮子在猎捕过程中,细胞中的ATP转化为ADP的速率加快,但ATP含量仍能保持相对稳定C.羚羊在奔跑过程中,内环境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速率加快,与胰岛素的作用有关D.上述事例说明物理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③④D.③④⑤3.下面的图l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B.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C.当丙迁入这个生态系统后,数量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YD.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4.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 (K-N)/K值为0.50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5.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6.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 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
单元检测卷(第九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A.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概率降低C.标志物脱落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答案 A 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导致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偏大,会使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②B.②③C.③④D.②⑤答案 A 化能合成细菌是生产者,①错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②正确;菟丝子是消费者,③错误;蚯蚓等腐食性动物是分解者,④错误;异养型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⑤错误。
3.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B.若去除鼬,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加C.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增强D.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5条食物链传递给鹰答案 D 兔和人有共同的食物来源,二者存在竞争关系,同时兔也能被人捕食,二者又存在捕食关系,A正确;鼬和鹰都能捕食兔和鼠,若鼬减少时,鹰缺乏竞争者,数量会增多,B正确;大量捕杀鼬时,鼠的数量会增多,种内斗争会增强,C正确;植物到鹰的食物链有4条,D错误。
4.我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地球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
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A.减少汽车使用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C.提高绿化面积D.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答案 B 雾霾天气的发生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烟尘等造成的,所以减少汽车使用、提高绿化面积、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都能有效减少雾霾天气的出现,但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使雾霾天气更加严重,故选B。
单元质检卷九生物与环境(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山东淄博二模)种群研究的核心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它与种群的特征有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某一地域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B.某一草原,野兔迁入和迁出直接决定其种群数量C.研究某种鸟的年龄结构能够预测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在某一地域大量释放绝育后的雄蚊,是通过控制性别比例控制其种群数量2.(山东济宁一模)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C.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D.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与灯高有关3.(山东济宁一模)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下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B.甲、乙两种群均为“J”形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乙种群在t时刻的数量不一定最大D.0~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4.(山东聊城模拟)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的一篇论文透露长江白鲟已灭绝,这意味着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物种消失。
之后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从1月1日0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白鲟灭绝与其长期遭受过度捕捞及人类拦河筑坝等行为导致种群规模减小、繁殖困难有关B.十年禁渔不是全水域禁渔,对某些水生生物保护区可有计划地捕捞成鱼以促进幼鱼生长发育C.禁渔可显著改善长江中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使其数量长期呈“J”形曲线增长D.除加强禁渔期执法检查外,还应积极对濒危鱼类进行人工繁育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5.(山东泰安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均匀分布在自然种群中极其罕见,而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由于人为保持其株距和行距,一般常呈均匀分布B.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树林中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迁入率均大于0C.在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通过调查样本地块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估测该区域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D.池塘中不同种类的鱼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6.(山东滨州三模)生物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群落中各种群的分布以及演变情况与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2017全国Ⅱ卷)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答案 B解析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且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A项正确;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受损不影响膝跳反射的完成,B 项错误;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项正确;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又受体液调节,因此,胰腺可作为效应器,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D项正确。
2.下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ab=b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B.兴奋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刺激图乙b、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次D.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细胞呼吸,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答案 A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的,是单向的,因此刺激图中②处,兴奋可以传到①③④⑤⑥处。
兴奋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图乙b处有突触小泡,a、b点在上一个神经元上,c、d点在后一个神经元上,刺激b点时,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并且ab=bd,b和c之间有突触,所以a 处先兴奋,d处后兴奋,指针偏转2次;刺激c点时,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不能逆向传递,a点不兴奋,d 点兴奋,所以指针偏转1次。
单元真题演练对应学生用书P4391.[2015·课标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 D解析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A错误;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要复杂,B错误;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也小于灌木阶段的群落,C错误;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上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D正确。
2.[2015·海南高考]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群落种间关系及群落结构等相关知识。
物质循环中C、N等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C正确;群落中绿色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生物所利用,D正确。
3.[2015·浙江高考]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答案 B解析种群分布型的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故A正确;这种分布型的改变主要是灌木适应环境条件的结果,故B错误;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故C正确;树木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分布,故D正确。
单元质量评估(九)(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属于血浆,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②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12层磷脂分子层D②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壁的选择透过性2.有关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pH的调节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有关B.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是有一定联系的C.胰岛素是血糖调节中惟一降低血糖的激素D.维持体温恒定主要是通过体液调节过程3.不同种类的毒蛇所产生的蛇毒攻击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如血液细胞、肌肉细胞、神经细胞等,具有高度特异性。
这一实例可以说明 ( )A相同的蛇毒分子的抗原决定簇不同B不同的蛇毒分子的抗原决定簇相同C不同的动物细胞表面的蛇毒分子受体不同D不同的动物细胞表面的蛇毒分子受体相同4.某人因外伤导致下丘脑受损,那么会导致 ( )①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②体温发生变化③血糖浓度发生变化④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A ①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④5.前几年,四川、重庆等地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持续高温。
当人们处于高温(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A 冷觉感受器兴奋B.温觉感受器抑制C.水和无机盐代谢平衡失调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6.指出图中“X”代表的细胞名称 ( )A效应B细胞B效应T细胞C吞噬细胞D白细胞7.血糖浓度的高低是由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拮抗调节的结果,围绕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说法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可催化血糖合成肝糖元B血糖浓度升高时,可通过大脑皮层刺激胰腺产生较多的胰岛素C胰岛紊分泌增加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D胰总管阻塞,则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外排会停止8.(2008·滨州模拟)某哺乳动物在20℃ 的环境中产热速率为Q1,散热速率为;进入O℃环境30 min后的产热速率为,散热速率为,则下列正确的是 ( )9.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往往表现为食量大、身体消瘦、精神亢奋B花粉引起人体过敏反应,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会造成局部红肿C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因素之一D许多流感患者并不用药也可在一周左右痊愈,因为吞噬细胞清除了流感病毒10.(2008·唐山模拟)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 )A唾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和接种牛痘预防天花B胃液呈强酸性能抑制、杀死细菌和服用小儿麻痹糖丸C吞噬细胞摄取并处理抗原D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皮肤的屏障作用均对多种病原体具有预防作用11.如图所示为人的体液免疫图解,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②为T细胞,③为B细胞,④为记忆细胞B细胞①~⑤均能识别抗原C细胞⑤为靶细胞D阶段Ⅳ是B细胞分化为效应B细胞的过程12.关于水和无机盐平衡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B K+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C人体Na+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排出途径是肾脏D在饮水不足时,通过减少排尿量就可以维持内环境稳定13.当细菌的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记忆细胞和效应B细胞的作用是 ( )A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B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C记忆细胞→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D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14.(2007·广东高考)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
单元评估检测(九) 生物与环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测控导航表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C.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一直呈“J”型D.可以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等;单子叶植物一般是蔓生,不容易区分株数等,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最终也趋于平衡,不会一直呈“J”型;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2.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C )A.某市近三年入户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B.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C.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D.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解析:A中描述的是种群的迁入率。
B中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 中描述的是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中描述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3.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是( B )A.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B.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C.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D.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模拟标志重捕法实际操作时,因为“50粒白种子”表示初捕的个体数,因此应将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这样保证代表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不变。
单元滚动检测九生物与环境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相同B.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一个种群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D.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2.(2016·德州模拟)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0λt,其中λ为1.015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3.(2016·大庆模拟)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该种群K值为K1D.第4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4.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A.从试管吸出培养液之前应静置一段时间B.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四条边上的菌数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稀释D.将培养液滴到计数室中盖上盖玻片后镜检5.下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
下列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B.持久保持捕捞强度2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C.保持捕捞强度1,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D.保持捕捞强度2,同时用中网目捕鱼,能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6.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B.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7.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
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阶段检测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考查范围:实验专题]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0分)1.(10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体内的β-淀粉样蛋白(简称Aβ)会引起神经小胶质细胞活化并分泌某些物质,导致病情加重。
为探究Aβ和药物X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1)科研人员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神经小胶质细胞中IL-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如图甲所示。
①据图甲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
与1组实验比较,2组实验可确定药物X。
②3组与1组结果比较,说明。
通过比较3和5两组实验,可知药物X能够Aβ的作用;3、4、5、6组的结果进一步说明。
(2)NF蛋白是促进IL-1基因转录的转录因子。
研究人员检测不同处理条件下神经小胶质细胞的细胞核内NF蛋白的含量,结果如图乙所示。
正常细胞中,大部分NF蛋白与IK蛋白在细胞质中形成复合物稳定存在,Aβ能够促进IK蛋白的降解,释放出NF蛋白。
为探究药物X的作用,实验组用处理细胞,若细胞质中IK蛋白含量Aβ处理组,则说明药物X抑制Aβ的作用。
X的有无和药物X的浓度不影响IL-1基因的表达②Aβ促进IL-1基因的表达缓解药物X浓度越高,缓解Aβ作用的效果越明显(2)药物X和Aβ高于,该实验的自变量是Aβ、药物X的有无和药物X的浓度;2组实验中,只加入药物X,未加入Aβ,该组IL-1基因的表达量与1组相同,由此可确定药物X不影响IL-1基因的表达。
②3组(只加入Aβ,未加入药物X)与1组(对照组)结果比较,3组中IL-1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1组,说明Aβ促进IL-1基因的表达;通过比较3(只加入Aβ)、5(加入药物X和Aβ,且药物X 的浓度为10 nmol/L)两组实验结果可知,药物X能够缓解Aβ的作用;3、4、5、6组的结果进一步说明药物X浓度越高,缓解Aβ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正常细胞中,大部分NF蛋白与IK蛋白在细胞质中形成复合物稳定存在,Aβ促进IK蛋白的降解,释放出NF蛋白。
单元目标检测卷九生物与环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探讨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蚜虫、跳蝻的密度都不适合采纳样方法进行调查B.经过一次捕获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记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运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D.密闭培育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形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旁边2.图1和图2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1中预料种群数量将来变更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的①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④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诞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后,其种群数量的变更趋势有下图所示的Ⅰ、Ⅱ、Ⅲ三种可能性(不考虑该野生动物的迁入和迁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B.A点诞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死亡率大于诞生率C.三种可能性中,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的受破坏程度较轻或没有受到破坏D.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应实行就地爱护4.与传统种植农业相比,立体种植(养殖)、桑基鱼塘都有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应。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蚕粪养鱼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B.要调查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可采纳标记重捕法和目测估计法C.依据作物对光需求不同而进行立体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大量引进优良作物,可增加农业生态园的物种丰富度,提高其反抗力稳定性5.探讨人员对某草原上啮齿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连续8年的定点监测探讨,结果如下表所示(禁牧区:禁牧8年以上。
轮牧区:草地实行围栏轮牧。
过牧区:常年过度放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002—2009年啮齿动物群落中各物种的捕获量比例(%)A.自然和人类干扰活动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B.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C.放牧强度对草原上啮齿动物的优势种没有影响D.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短耳仓鼠最有可能从该草原消逝6.某生态系统是由食草动物、草地植物、微生物等及其所在地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单元评估检测(九)生物与环境(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测控导航表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三模)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这属于种群数量特征B.四大家鱼在水域中的分布状况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D.人口的年龄组成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解析: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这属于种群空间特征;四大家鱼在水域中的不同层次的分布状况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未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预测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
2.(2015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二联)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藻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罗氏沼虾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罗氏沼虾所同化的能量C.绿藻、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过程属于能量流动的输入过程D.绿藻和蓝藻之间、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之间均存在着竞争关系解析:露斯塔野鲮鱼由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不适于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种群密度,一般选用标志重捕法;罗氏沼虾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没有被自身消化、吸收,所以不属于罗氏沼虾所同化的能量;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绿藻和蓝藻之间竞争阳光和无机养料,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有相同的食物。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 N t=N0λt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解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可能不适应变化的环境而被淘汰,也可能因环境优越、缺少天敌而呈“J”型增长;对于呈“S”型增长的生物种群来说,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的数量在K/2左右。
单元评估检测(九) 生物与环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测控导航表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C.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一直呈“J”型D.可以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等;单子叶植物一般是蔓生,不容易区分株数等,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最终也趋于平衡,不会一直呈“J”型;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2.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C )A.某市近三年入户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B.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C.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D.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解析:A中描述的是种群的迁入率。
B中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中描述的是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中描述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3.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是( B )A.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B.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C.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D.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模拟标志重捕法实际操作时,因为“50粒白种子”表示初捕的个体数,因此应将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这样保证代表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不变。
2020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测试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某水库存在一条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图表示三种生物在水库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丙一起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甲的光合作用能推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C.影响甲分布的物理信息主要来源于无机环境D.丙与乙之间的个体数量比值就是能量传递效率2.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l kJ的能量,丙最少含多少能量()A. 550 kJB. 500 kJC. 400 kJD. 100 kJ3.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
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
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科研人员在1974年~1977年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量影响的相关研究。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没有竞争关系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C.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会先增加然后维持相对稳定D.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4.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5.某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生产者。
在某一时间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a、b、c、d,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a所含的能量B.若c>0.2b,则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易受到影响C.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关系为:a>b>c>d 且a>b+c+dD.因为能量传递是逐级递减的,所以乙的个体数量一定比甲少6.草甘膦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除草剂,能不加选择地杀死各种杂草和农作物。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考情专能提升重点题型突破——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题型例解】下列所列举的调查活动或实验,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①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②在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③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④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A.①②③B.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该题考查种群数量的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群落中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属于常规实验的考查。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的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导致酵母菌贴试管壁的个体被忽略,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比实际结果偏小;在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开灯会导致捕获到的动物种类减少,最终使实际结果偏小;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鲤鱼身上标志物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到的标志个体减少,但根据公式标记比例不变,所以求得的该种群生物总数变大;用样方法求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如果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数,导致统计的个体数减少,故种群密度比实际结果偏小。
【答案】 C【方法技巧】1.(2018·烟台四校联考)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故标志重捕法不适合作为土壤动物丰富度的调查估计方法。
]2.(2018·银川、吴忠联考)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共4组实验,用1 000 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过关检测(九)(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树组成一个种群C.群落中食物相似的物种竞争相对更加激烈D.农田生态系统退化成荒地时,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随之降低解析:选C。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常绿阔叶树包含多个物种,不能构成一个种群,B错误;食物相似的物种为争夺食物,竞争会相对更加激烈,C正确;农田生态系统退化为荒地时,生物的种类增加,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升高,D错误。
2.(2018·云南昆明高三模拟)“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是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
根据这一观点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喜光的桉树下栽种半阴性植物菠萝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B.发生在裸岩上的初生演替一定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某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一定不利于其生存D.森林中狼和兔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选C。
喜光的桉树下栽种半阴性植物菠萝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A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初生演替一定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正确;某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不一定不利于其生存,如果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类型却能生存下来,C错误;森林中狼和兔间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3.(2018·辽宁葫芦岛六校联考)图甲为某种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图乙为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ae段鼠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图甲中的c点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刻C.改变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图甲中K值改变D.图甲中e点对应图乙中t1,此时鼠群增长速率最大解析:选C。
由图甲可知,该鼠的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因此,ae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是增长型,A错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刻在c点之前,B错误;K值受到空间和资源条件的影响,改变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图甲中K值改变,C正确;图乙的t2表示K 值时,对应图甲的e点,t1表示K/2值时,对应图甲的c点,c点时鼠群增长速率最大,D 错误。
阶段综合测评九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温馨提示:1.第Ⅰ卷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书写在试卷上;交卷前请核对班级、姓名、考号。
2.本场考试时间为90分钟,注意把握好答题时间。
3.认真审题,仔细作答,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016届河北保定模拟)如图中的实线表示某岛屿上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环境中鹿群的K值始终恒定不变B.c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C.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D.cd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解析:由图可知,鹿的种群数量K值在不停地变动,且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A选项错误;c点时鹿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再增加,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B选项正确;a点之后鹿的种群数量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点之后鹿的种群数量上升,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C选项正确;cd段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使鹿的种群数量下降,D选项正确。
答案:A2.(2016届河北衡中高三模拟)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两者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拟谷盗种群增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B.拟谷盗种群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解析:拟谷盗种群在第50天前增长率最大,50天以后增长率降低,A选项错误;拟谷盗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等因素制约,B选项正确;由图可知,两种仓库害虫的关系为竞争,竞争强度为弱—强—弱,C、D选项错误。
答案:B3.(2016届山东潍坊高三模拟)在温室内施用农家肥,同时培养蘑菇,既能为蔬菜提供无机盐又能提升室内温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生产者也是分解者B.流入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由人来供给C.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是逐级递减的D.群落中物种数目少但有分层现象解析: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及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单元质检卷九生物与环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1.(2019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某科研小组于2008年在一座小山上调查发现该处有700株杨树,但到2018年再去调查时发现杨树种群数量因死亡而减少了200株。
这不能说明()A.2008年时杨树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是衰退型B.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变化的C.此处杨树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D.杨树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与气候、天敌、病虫害等因素有关2.(2019天津南开一模)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调查的最初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0λt,其中λ为1.5C.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3.(2019广东江门调研)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其中1号试管第5天时数量达到最大,第6天实验结束。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是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B.pH、取样时间都属于无关变量,对实验没有影响C.第5天时,1号试管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D.实验中1、2、3号试管种群都呈现“S”型增长4.(2019江苏南通调研测试)下表是对不同栖息地中美洲大树莓种群数量调查统计的结果(单位:株),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美洲大树莓数量时,选取的样方是随机的B.选取多个样方进行调查,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C.美洲大树莓与森林中其他树种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D.调查结果表明美洲大树莓适宜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长5.(2019江苏苏州质检)下图表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中枯叶的分解率、有机物的积累量及具有分解作用的大、中、小土壤动物数量的变化规律。
单元评估检测(九) 生物与环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测控导航表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C.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一直呈“J”型D.可以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等;单子叶植物一般是蔓生,不容易区分株数等,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最终也趋于平衡,不会一直呈“J”型;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2.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C )A.某市近三年入户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B.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C.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D.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解析:A中描述的是种群的迁入率。
B中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 中描述的是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中描述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3.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是( B )A.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B.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C.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D.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模拟标志重捕法实际操作时,因为“50粒白种子”表示初捕的个体数,因此应将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这样保证代表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不变。
重捕前将玉米粒混匀,再随机抓取,将表示重捕的白种子进行计数统计,由此计算出黄粒种子的总数,再求平均值,这样的操作符合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操作流程。
4.下表为对北方某地不同植被带植物多样性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各植被带人工林的各种群密度均大于天然林B.各植被带的天然林抵抗力稳定性均高于人工林C.人工林的物种数和种群密度变化与人为干扰有关D.人工林与天然林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表中的数值只反映出被调查区域内植物的物种数和所有植物种群的个体数,没有反映出每种植物的个体数,据此无法判断种群密度的大小;各植被带的天然林的物种数均高于人工林,说明各植被带的天然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均大于人工林,所以各植被带的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均高于人工林;人工林是人为建立的,其物种数和种群密度变化与人为干扰有关;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果,因此人工林与天然林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5.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演替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影响B.群落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C.连续降雨使某低洼地形成池塘,该地将会发生初生演替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在于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解析: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种群代替另一个种群的过程,不是取而代之;连续降雨使某低洼地形成池塘,该地将会发生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在于起始条件不同。
6.某丘陵地区实行退耕还林后,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D )A.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提高,种群数量增长都符合“J”型增长模型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恢复力稳定性逐渐提高C.若将上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的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0.727倍D.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跳蝻等害虫的种群密度,在对其进行生物防治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传递解析: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提高,种群数量增长一般都符合“S”型增长模型;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抵抗力稳定性逐渐提高,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设当食物由A∶B为1∶1时,C的能量为x,需要的A为x÷10%+x÷10%÷10%=55x。
设当食物由A∶B为2∶1时,C的能量为y,需要的A为y÷10%+y÷10%÷10%=40y。
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40y,则y=1.375x,则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1.375倍;蚜虫、跳蝻属于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所以草地中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在对蚜虫和跳蝻进行生物防治的过程中存在着蚜虫、跳蝻与其天敌之间的信息传递。
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群落的空间结构可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B.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可能会下降C.同种生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依据同一地区某些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可推测种间关系解析: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不同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8.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B.引起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布的最终决定性因素都是光照C.1∶1的性别比例最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D.火山喷发后的演替一般属于初生演替解析:不同的种群中性别比例是不同的,由于长期的进化自然选择,有些种群的性别比例不是1∶1,如生殖季节的象海豹,雌性多于雄性,所以,1∶1的性别比例不一定最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
9.研究人员调查了A、B、C三个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三个群落具有相同的物种组成B.A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C.调查植物物种丰富度时可采用样方法D.三个群落的植物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解析:三个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
10.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 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6只带有标记。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 000只/hm2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解析: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 000÷40=100只/hm2;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仓鼠的种群密度;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利用率,而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
1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受灾的水稻呈斑块性的稀疏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特征B.稳定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一定将保持稳定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标志重捕法D.人为地一次性捕捉并杀死部分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并未改变解析:受灾的水稻呈斑块性的稀疏分布属于种群的结构特征;稳定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环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将保持稳定;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人为地一次性捕捉并杀死部分家鼠后,由于环境条件并没有改变,所以其环境容纳量不改变。
12.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
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解析:刚进入一个新环境中的物种,最初种群密度会显著增加,同时由于该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竞(斗)争也在加剧;甲的引进改变了该河流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即改变了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就要投入与甲有竞争或捕食关系的生物,而土著食草鱼类不食甲,只食当地水草,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控制甲的蔓延;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底泥、水、空气、阳光等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13.如图是近年在某县实验成功并大范围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有关此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螺主要以植物为食)( C )A.图中位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螺、昆虫、鸭B.鸭和螺之间是捕食与竞争关系C.该生态系统中鸭所同化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图中微生物不都是分解者解析:鸭食物来源有野草和饲料,所同化的能量主要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
14.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该食物网中有三条食物链B.丁同化得到的能量一定比乙同化得到的能量多C.若湖泊受到DDT的污染,则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丁D.此食物网中占有三个营养级的生物是丁解析:据图分析,该食物网包括3条食物链,分别是甲→丁,甲→乙→丁,甲→乙→丙→丁;图中乙处于第二营养级,丁处于第二、三、四三个营养级,同时图中没有说明能量流动的比例,不能说明丁同化得到的能量一定比乙同化得到的能量多;营养级越高富含的污染物越多,此湖泊中含有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丁。
15.如图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C )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生产者同化量往往小于消费者的同化量B.图中④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C.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解析: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消费者的同化量往往大于生产者的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则④应包含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他营养级生物通过捕食获得能量,且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没有能量进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用相关营养级的同化量计算,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16.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其中a~d代表能量值。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A.图中所示的各种生物成分组成一条食物链B.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C.能量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在生态系统中,b的值不可能超过d的10倍解析:在不同的生物成分中不止一种生物,因此各种生物成分可组成多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能量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b的值可能会超过d的10倍,即传递效率小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