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教学媒体的五大原则
- 格式:docx
- 大小:9.71 KB
- 文档页数:2
选择教学媒体的五大原则
(举例说明)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没有媒体参与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无论进行何种形式的教学, 在何种环境中传授知识,都离不开教学媒体。现在教学媒体多种多样,有传统的、有现代的;有带电的,有不带电的;有光学投影的,有电声的,有电视的,有计算机的,等等。如何选择好教学媒体,
是教学准备的重要内容,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五个基本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是指一定要根据课堂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媒体。比如一堂外语课,教学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就应考虑选用录音媒体;一节语文课,其教学目的是通过看图让学生写话或作文,提高观察能力,那就应选择投影或幻灯。不管选用哪种教学媒体,都是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目的服务的,都是服从于教学任务这个大局,决不能随意用哪种媒体就用哪种媒体。有的教师不考虑教学的目的性,随意性很大,不该放录像的他放录像,不该放录音的他放录音,这样于达到教学目的无所补益。
(二)针对性原则
教学媒体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特别是电化教学要看选用何种电教软件媒体最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最易为学生所接受。
比如有两种同内容的投影片,画面清晰度一样,只不过一种是单片、静片,一种是复合片、动片,选哪一种好呢?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以及接受难易情况,当然选后一种投影片为好。此外,还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电教媒体软件。
(三)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选择媒体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是指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多选一些媒体,如同一课,既可放录音,也可放录像,或者做其他一些演示实验,因为运用多种媒体比只用一种媒体效果好。
1、从学习的生理机制上看,选择多种媒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由心理学可知,人在进行学习时,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来参与的。
如记忆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近来,一些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的记忆,提出了“a、B反映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记忆功能一部分来源于遗传中称为“a群” 的细胞群,它广泛存在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各个角落中,但它的记忆功能必须依赖于一种叫“B素”的物质激活,当“B素”激活了“a群”,就称为“a、B 群”。只有“ a、B群”才能发挥记忆功能,人的各种感官(眼、耳、鼻、舌、身等)都可以把摄取到的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导给大脑,当中枢神经和大脑接到不同信号时,就会产生不同数量的“B素”,进而形成“ a、B群”。仅靠一种感官引生的“B 素”数量是有限的,如果用光谱、声音及其他物理手段刺激不同的感官,就会产生数量比较多的“B素” ,“B素”越多,“a、B群”就越多,人的记忆功能就发挥得越好。于是“aB反映论”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无论是记忆的速度还是记忆的质量远远大于单一感官的记忆。就拿记忆后保持的比率来说,单用视觉,三小时后记忆保持的比率为70%,单用听觉,三小时后记忆保持的比率为60%,而视听并用记忆比率达到90%,远远大于光看光听课堂选用多种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就有多种渠道,分别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当不同的感官接受到的信息内容互相关联时,就会深化对知识的感知程度,达到强化学习的目的。
2 、从媒体本身看,选择多种媒体有利于媒体优势互补,进行媒体组合教学。
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特性或特点,一些媒体的特性如下表所示:我们根据媒体的特性和功能,将多种多样的媒体,进行优化组合,使之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从而发挥媒体的群体功能,如图像型媒体能使学生眼见其形,但不能耳闻其声;而音响型媒体则相反,只能使学生耳闻其声,不能眼见其形,要是选择这两者,在课堂上结合使用,不仅可以各显其能,而且能够收到形声并茂和相得益彰的效果。
3 、从教学信息论上看,选择多种媒体,有利于加大教学信息容量和提高课堂效率。多样性原则要求我们既要选传统媒体,又要选现代媒体,特别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多选电教媒体,因为电教媒体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以前用常规媒体教学,信息传输主要通过语言信息(听讲)和文字信息(看书),但是通过这两种途径吸收的信息量是很有限的。研究表明,大脑吸收语言信息量与形象信息量之比为1:1000,也就是说一个只靠耳朵听了60 年讲课的老人吸收的知识信息量,只相当于一个小孩6 年中靠眼睛接受的形象知识信息量。此外,人们从书本上获得文字信息能力也是有限的。电教媒体大部分是传输的形象信息,多数让人直接观察。人们用一般方法接受信息的速度为25 比特/秒,而电视教材的通道容量最佳约为70 比特/ 秒。因此要高效率地吸收大量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多选用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电视等电教媒体。
(四)适度性原则多样性原则,要求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多采用一些教学媒体,但这要以一定条件为前提,并不说媒体选得越多越好,因为尽管多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量,一定比只有一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量要大,但信息量大了,还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接受,媒体再多有什么用呢?因此媒体的选择还应遵循适度性原则,既要注意多种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又要注意一堂课不可用得太多,太滥,否则变换频繁,一会儿录音,一会儿录像,一会儿又是幻灯,这样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还会使学生眼花潦乱,感到疲劳,进而产生抑制心理。一般来说,现在很少有教师只用一种媒体上课,即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至少要用教科书和黑板这两种媒体。一堂课用多少种媒体好呢?有人研究了电化教学的课堂,认为不算常规教学媒体,仅选择电教媒体,以二、三件为好,这样既能从不同方面理解教学内容,又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研究发现如果选择四、五件以上电教媒体,教学效果就不行了。
(五)经济性原则
美国大众传播学家施拉姆曾说过:“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
功能一样,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选择媒体,除了看使用效果外,还要看何种媒体花钱少、时间省、成本低,即要遵循经济性原则。一般说来,常规教学媒体价格低于现代电教媒体价格。在所有的教学媒体中,印刷品和黑板价格最低,在电教媒体中,幻灯、投影、录音价格较低,电影中等,录像和计算机价格最高。前面说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电教媒体,但并不是说要一味追求“带电作业” ,认为选用媒体越高档越好。本来可以用图片、图表或挂图就能说明问题的教学内容硬要制成昂贵的幻灯片;本来可以直接用实物或模型演示的实验,却制成了高价的录像带;本来可以用投影片就能显示的例题或习题,也制成了高档的电脑软件。这样既消耗了材料、人力,又浪费了教学时间。可见选择媒体应该考虑低成本、高效能,即是上电教课,黑板、实物、图片等传统媒体,由于它们“价廉物美,经济实惠”,该用的还是要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