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24.23 KB
- 文档页数:12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整理第一章教育、教育学与教师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分三类: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二)“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三乐也”(最早使用“教育”一词);《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长善救失原则的出处)(三)“教育”的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1、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学习者学习实践的对象主体2、受教育者:即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主要职责的人,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实践的主体和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是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
三、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代表人物:朱熹、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国教育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目录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节教育制度第五节教育目的第六节教育研究方法【标准化自测题】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化自测题】第三章中学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三节教学原则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五节教学方法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标准化自测题】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第二节学习心理第三节学习理论【标准化自测题】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二节中学生的情绪发展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第四节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标准化自测题】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节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标准化自测题】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第三节中学德育内容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第五节中学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第六节三生教育、安全教育及升学就业指导【标准化自测题】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第一节班级管理第二节班主任第三节课外活动第四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第五节教师心理【标准化自测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涵义(掌握)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一、教育学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对象、方法和功能。
2.教育的目标:个人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的目标。
3.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名教教育思想、佛教教育思想。
4.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德育为先等。
5.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发展的阶段、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二、心理学1.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目的。
2.心理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3.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感知与知觉、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
4.人格心理学:人格理论、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人格的结构和特征。
5.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三、教育法规1.国家教育制度与管理: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教育计划、教育制度与管理。
2.中小学教育法规:中小学教育法、中小学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学校章程、学生手册等。
3.学科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材规划、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组织等。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1.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法等。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和作用、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形式、教学评价的准则和标准。
五、教育问题研究1.智力差异与教育:智力定义与测量、智力差异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有效教学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3.学习困难与教育:学习困难的定义、学习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
4.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处理方法、校园心理教育的实施等。
2024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一、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1. 素质教育的内涵。
-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2. 新课改的教学观。
-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创设智力操作活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让学生经历过程,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学生观。
1.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涵。
- 学生是发展的人。
-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互补性要求教育要长善救失;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教师招聘考试--深度解析教综知识点(学霸笔记)一、教育基础知识1.1 教育概念-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培养社会成员、提高人的素质的基本途径。
-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1.2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1.3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定义: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 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1.4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的分类: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
- 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核心。
1.5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二、心理学基础知识2.1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 心理学的分支: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2.2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的定义:认知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
2.3 情绪情感与意志- 情绪情感的定义:情绪情感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
- 意志的定义: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4 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的定义:人格发展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2024上教资重点笔记一、职业理念。
1. 教育观。
- 素质教育的内涵。
-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强调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偏袒、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要给予平等的教育机会。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还重视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审美等多方面的发展。
例如,学校除了开设文化课程外,还开展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素质教育尊重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
像有的学生对绘画有天赋,学校就应提供相应的绘画课程和展示平台。
-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现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设计教学。
-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阅读技巧、记忆方法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更重过程”。
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教学不能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 学生观。
-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即使学生现在成绩不好或者有一些不良行为,也要相信他们可以改变和成长。
例如,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成为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同时,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会犯错误,教师要包容并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
- 学生是独特的人。
高中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本文档将重点记录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综合素质》部分的重点内容。
请注意下述要点:1. 教师素质与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高中教师应秉持高尚的教育理想和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德育为先导,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 教师素质:高中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技能。
同时,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2. 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知识:是教师的基础。
高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能够准确传授相关知识。
- 能力:是教师的核心。
高中教师应具备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 素质:是教师的综合表现。
高中教师应具备积极向上的态度、高尚的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为学生树立榜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
3. 教育教学研究与创新- 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的必备能力。
高中教师应关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 创新:是教师的追求。
高中教师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4. 多元评价与个性发展- 多元评价: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高中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和发展潜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 个性发展:是教育教学的目标。
高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上为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部分的重点内容。
希望能对备考有所帮助。
祝您顺利通过考试!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为笔记总结,具体考试内容请以官方出题为准。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学习笔记【中公版整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涵义(一)教育一词的由来《孟子·尽心上》(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活动。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少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心。
三、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
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主要考单选,材料分析单独考或结合考)教育观:“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观的内涵:(两全一个一重点)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背,加粗经常考)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基础)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节学生观(选择,材料分析)补充:e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e人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e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必背,“两独一发”)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3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即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资重点笔记2023一、教育知识与能力1. 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关系等。
2. 教育目的与任务: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和任务,理解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3. 教育制度:理解教育制度的概念和意义,了解我国的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
4. 课堂教学: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和组织方式,理解课堂管理的技巧和策略。
5. 课外活动:了解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技巧。
6. 教育评价与反思:了解教育评价的概念、方法、意义和作用,掌握自我反思和改进的方法和技巧。
二、心理学基础知识1. 认知发展:了解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等。
2. 情绪情感和意志:理解情绪情感的作用和特点,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意志的品质和培养方法。
3. 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观点,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以及它们对教学和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4. 师生心理:了解师生之间的心理互动和沟通技巧,包括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课堂气氛的营造等。
5. 学生评价:了解学生评价的重要性和方法,包括学业成绩评价、心理健康评价等。
三、教师职业素养和能力1. 职业道德: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内容、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践行教师职业道德。
2. 教育教学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堂管理、评价反思等。
3. 组织管理能力:了解学校各项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技巧,包括学生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学校各类会议的组织和安排等。
4. 人际沟通能力: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和方法,包括师生之间的沟通、家长之间的沟通等。
5. 信息素养:了解信息时代教育的新要求和挑战,掌握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四、综合素质测试要点1. 教育观:考察对教育目的和任务的理解,以及对教育改革方向的把握。
2. 教师观:考察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2、古代社会的教育;3、近现代教育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主要观点: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含两方面:身体的发展;心里的发展。
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婴儿期、青春期人的发展规律: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1、内法论2、外铄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因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教综知识点汇总一、教育学基础理论1. 教育学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实践活动的科学。
2. 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身心发展。
- 社会功能: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3. 教育目的- 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 个性化发展: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4. 教育原则- 科学性原则:遵循教育规律,科学组织教育活动。
- 民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平等参与教育过程。
- 实践性原则: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5. 教育方法- 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讲解传授知识。
- 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探究问题。
-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学习理论知识。
二、教育心理学1. 学习动机- 内在动机:出于兴趣或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 外在动机: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
2. 学习风格- 视觉型:通过视觉信息学习效果最佳。
- 听觉型:通过听觉信息学习效果最佳。
- 动觉型:通过动手操作和身体感觉学习效果最佳。
3. 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形式运算期。
-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 情感与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愧和怀疑、主动与罪恶感、勤奋与自卑、身份与角色混乱、亲密与孤立、生产力与停滞、完整与绝望。
三、教育法律法规1. 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运行。
2. 教师法- 教师资格:规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资格。
- 教师权利与义务:明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3. 学校管理- 学校章程:规定学校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
- 学校安全:确保学校环境安全,预防校园事故。
四、教学设计与评估1. 教学设计- 目标设定: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目标一致。
- 教学策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4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学生观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完整版)一、教育基础知识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指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
2. 教育的功能(2)促进社会进步:教育可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进文化传承: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它使人类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包括教师、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等。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包括学生、儿童、成人等。
(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传授给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文化知识、科学技术、道德品质等。
(4)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
4. 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1)科学性原则:教育内容和方法应符合科学规律,确保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2)全面性原则:教育应关注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3)发展性原则:教育应关注个体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因材施教,满足个体发展的需求。
(4)实践性原则:教育应注重实践,使受教育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5. 教育的主要类型教育的主要类型包括:(1)学前教育: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旨在为儿童入学打好基础。
(2)初等教育:指对612岁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小学教育。
(3)中等教育:指对1218岁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教育。
(5)成人教育:指对成年人进行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
(6)特殊教育:指对有特殊需求的个体进行的教育,如对残障人士、问题儿童等的教育。
二、教育能力1. 教育能力的基本概念教育能力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技能等。
2. 教育能力的基本要素教育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1)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者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信念。
教资科目一综合素质中学笔记一、引言教师资格考试是教师职业准入的重要制度,其中科目一综合素质是评价教师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准。
对于中学阶段的教师来说,科目一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教资科目一综合素质中学部分进行详细的笔记整理。
二、教育理念教育观: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观: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复杂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教育心理学基础学生心理发展: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教育策略。
学习心理:掌握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
教育评价:理解教育评价的目的和功能,掌握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技巧。
四、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体系:了解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教师权利与义务:明确教师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学生权利保护:重视学生的权利保护,预防和处理学生权益受侵害的情况。
五、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作业与辅导:合理安排作业量,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答疑,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
六、学科知识中学阶段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中学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中学阶段各学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设计:能够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教育教学实施: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育教学评价:能够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学的定义和对象2.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条件3.教育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关系4.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5.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途径二、教育思想1.孔子教育思想2.孟子教育思想3.荀子教育思想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5.列宁教育思想6.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三、教育目标与方针1.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3.新课程的理念和特点4.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社会实践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四、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教育评价的内在要求与外在条件4.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五、教育方法1.教育方法的定义和作用2.讲授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3.讨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4.实验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5.演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6.研究性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7.问题解决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8.合作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六、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2.学习的基本过程和学习理论3.思维与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4.认知与记忆的心理机制5.智力与智力发展的心理机制6.动机与兴趣的心理机制7.人格与性格的心理机制七、教育管理与领导1.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教育管理的层次和功能3.学校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职能4.学校领导的基本要求和类型5.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6.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八、中学教育的特点和问题1.中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地位2.中学教育的特点和主要问题3.中学课程的目标和主要内容4.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5.中学学科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上是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育必背的知识点。
对于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考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1一、教师权利的内涵1、含义:教师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
2、教师的权利:(1)要求他人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或履行法律义务的请求权;(2)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的教师法等法律所赋予的积极行为权;(3)受侵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权。
二、教师的基本权利1、教师的公民权(是指教师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相关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包括: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权、平等权、人身权、文化教育权、经济权以及监督权。
2、教师的职业权利(1)教育教学权(2)学术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报酬待遇权(5)参与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三、新《义务教育法》关于教师权利的规定1、各级政府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
2、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
3、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教师享有补助津贴。
四、教师义务定义:教师依据《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履行的责任。
表现形式:(1)积极义务;(2)禁止性义务;(3)义务人侵犯他人权利和利益时,接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其意义的履行。
五、教师的基本义务:1、拥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2、遵纪守法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4、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5、依法纳税义务六、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师义务1、遵纪守法;2、教育教学义务;3、思想教育义务;4、尊重学生人格;5、保护学生权益。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2一教育法律法规解读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 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P20)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发展水平1.决定教育的速度(教育发展的快慢)和规模(发展的多少)2.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由培养钻木取火的人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和教育结构(教育的构成比例,古代都是文科,当今社会既有工科又有文科理科)3.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出现了很多新鲜的内容)、方法(古代社会方法都是口耳相传,现在有讲授法讨论法)、组织形式和手段(网络授课兴起)记忆:龟速够房首(用龟速凑够了房子的首付)规模、速度、结构、方法、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经济功能1.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把一个可能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的劳动力)⒉.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传播知识)3.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过程中可以搞科研)记忆:两再一新促生产二、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P2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社会主义性质)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领导权在共产党服务于广大的人民)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人人都享有九年义务教育)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政治是我们要学的内容,法国是中央集权教育也是中央集权美国是分权教育也是分权)记忆:体内性质两权一亩地(体制内容性质领导权受教育权目的)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主要途径(所有的政治人才都是教育培训出来的)⒉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民主国家是由教育促进传播的)3.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社会舆论(社会主义好)4.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记忆:人鱼公主促政治(人才舆论民主化政治社会化)三、教育与文化p24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⒉.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3.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5.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文化功能传递、保存文化时间上的,从古至今有礼仪文化传播、交流文化空间上的,孔子学院开设到世界各地选择、提升文化很多文化流传下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新、创造文化文化上的创新学校文化(P25)单选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文化+设施文化校园精神文化(观念文化):办学宗旨、教育理念等核心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文化)︰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四、教育与人口(P26)单选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1.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人多的地方学校多)2.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科学家的孩子也聪明)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老年人多也出现老年大学)教育对人口发展的促进作用—人口功能1.减少人口数量(随着学历的增高生育欲望低)⒉.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国民素质)3.改善人口结构(高素质的人不会重男轻女)。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未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2、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
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她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卢梭: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4、康德: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5、佩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6、洛克:提出“白板说”。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主要观点:
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主要观点: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包含两方面:身体的发展;心里的发展。
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婴儿期、青春期
人的发展规律:
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1、内法论
2、外铄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
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因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
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素质的发展制约着年青一代
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遗传素质不能预订或决定人的发
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5、遗传素质
具有可塑性。
2、环境
3、人的主观能动性
4、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学校教育是经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更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的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五节教育制度
狭义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一)双轨制(英国)
(二)单轨制(美国)
(三)分支制(苏联)
旧中国的学制:
1、19 ,中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主要继承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2、19 ,“葵謀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主要继承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3、1912-19 ,“壬子葵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