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总督署导游词

  • 格式:docx
  • 大小:17.44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隶总督署

在河北省保定市有一座我国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始建于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至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了,虽历经沧桑,但依然保存了原始古朴的历史风貌。

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省最高军政长官的办公衙署,现存的直隶总督署与雍正初年建成时的总体面积、布局基本相同,分东、中、西三路,东西广约130米,南北深220余米,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

总督府正门中央悬一竖匾,白底黑字,写有“直隶总督部院”。总督为正二品。

大门外原来还有一组建筑,即东西班房、东西辕门、照壁、旗杆和钟楼、鼓楼,它们构成了一重封闭的院落。现在保定市裕华路中央威严矗立的这两座高大建筑物,叫大旗杆,是现在古城保定的象征。原为木质,高约20米,民国初年,曹锟任直鲁豫巡阅使时,将木质旗杆换用钢筋水泥制作,旗杆加高到33.6米,为全国旗杆高度之最。1994年10月,按曹锟年代的旗杆高度、位置、式样进行了复建。

进入大门之后,往北是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是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明会典 官员礼》里说:”新官到任之日……至仪门前下马”。封建时代不同品位的官员相见,有其繁杂的礼仪程式,一般与总督品位相当的文武官员来署,宾主从仪门而入,共进大堂。品位低下的官员来见总督,只能走仪门两侧的东西便门,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

进入仪门后,大家看到的这些枝繁叶茂,挺拔秀美的柏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给这座总督衙署增添了森严肃穆的感觉。每逢冬季,成群的猫头鹰时常出没爱院内的古树上,多时达200余只,最为奇怪的是,这些猫头鹰有一个特点,除了总督署打院外,别的地方一概不落。“古柏群鹰这一奇特景观,不仅使大批的中外游客游性大增,而且还引起了生物学家及新闻界的极大兴趣。

仪门前的这座戒石坊,又称”公生明“牌坊,为木质四柱三顶结构。牌坊南向刻有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公生明“三个大字,红底金字。”公生明“作为官场箴规,意思是公正方能明察事之秋毫,即所谓”公生明、偏生暗“。北面亦刻黄庭坚手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每当职官升堂,面对此坊,戒铭时时在目,似告诫如徇私枉法,天理难容。

大堂南侧的建筑称为科房,东西各九间,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书吏办公之所。每科三间,西科房南侧五间房为承发司房,承发司房是收转外地来文及下发署内文告等诸事宜的办事机构。

大堂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直隶总督署大堂是以同治默念李鸿章任总督时为背景复原的。内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生的太阳,象征当朝一品,只有一品职衔才有资格配此类图案。屏风前面有一方形木质地坪,距地约一尺高。地坪上摆放有太师椅和公案桌,公案桌右侧,放一木质诰封架,上面摆放皇帝圣旨和用黄绸布包着的关防盒,象征着权力的所在。总督关防,为银质,长三寸二分,宽二寸。

大堂正中屏风上方悬一匾额,上书”恪恭首牧“四个大字,意思是谨慎恭顺、忠于职守的地方最高长官。这是雍正九年雍正帝为署理总督唐执玉亲笔手书,用来赞誉这位克勤克俭、带病供职的总督。此后,历代总督都把此匾悬挂在大堂正中。靠北墙还放有总督的职衔牌。职衔牌为长方形木牌,红底黑字,每衔一牌,总督出巡时排列在轿前,以显赫扬名。

作为州县基层政权的大堂,是审理民、刑案件的地方,但作为地方最高政权的总督衙门的大堂,因一般不直接受理基层案件,只是在此堂举行重大庆典、迎接圣旨或逢祭祀日拜牌

活动的地方,平时闲置不用,非公莫入。直隶总督在近代史的风云变幻中也饱经沧桑,遭受过列强的践踏。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曾有英法德意四国联军来到保定,将当时的直隶总督廷雍以私通义和团罪名押至大堂之上公开审理,并且枭首示众。而廷雍本人则成为八国联军在中国土地上杀害的一位职衔最高的清廷封疆大吏。

由东西侧绕便门北进即为二堂,由元代”宣化堂“演变而来,至今木架还保留不少宋元古风。二堂是总督接见外地官员或复审案件的地方。据曾国藩在同治八年任总督时的日记中记载:在署内处理公务每五天(逢五排十)会审一次,均在二堂进行。二堂内上悬”政肃风清“匾额,座屏两侧各雕有一只团鹤,以表示文职官衔,总督因既管军事又管民政,可文武官衔并用。座屏前地坪上摆放有公案桌太师椅等,公案桌上放有文房四宝等办案工具。公案桌两侧各摆放三把座椅,以供藩、臬二司及有关府道官员坐用。二堂内东侧是议事厅,是总督上堂前与幕僚议事的地方,也是总督上堂前更衣或休息的场所。二堂内西侧室是启事厅,是署内幕友和书吏为总督办案时查找或整理案卷的场所,也是为总督平日处理一般公务代笔和行文的地方。

穿过二堂至内宅门。内宅门是进入衙署内宅的分界线,有三堂和上房两进院落。三堂,又称官邸,分为书房和内签押房,是总督平时批阅来文及处理公务的地方;西侧屋两间,是总督的书房,平时这里是总督习经写字、著书立说、修身养性或是教子读书的地方。

四堂又称上房,是总督夫人及其子女等眷属活动的地方,花木扶疏,生活气息浓厚,平时外人是不准随意入内的。四堂院西北角有一便门,穿过更道与后花园想通,是总督及其眷属活动的地方,面积虽然不大,但亭树齐全,花木争容,鸟语花香,更有翠竹扶疏,使人赏心悦目。

清代总督分为两种:一种是专管某种重要事务之总督,如河道总督、漕运总督;二是通关地方军政之总督,如直隶总督。总督职掌,据《清朝通典》记:“综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可知总督对所辖省份之一切军民政务无不综理。概括起来,总督有以下八种权力:题奏咨请权,文武官员之任免权,文武官员监督权,军队节制权,岁计审核权,诉讼审判权,外交处理权。

直隶设总督一人,无佐贰官员。直隶总督自雍正二年设立到清朝灭亡,先后有74人,99人次在此任职,历经187年历史。直隶总督在清代各省区的总督中占首席地位,特别是晚晴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兼北洋大臣之后,成为清政府内政、外交、兴办洋务以及推行新政、中举足轻重的任务。直隶总督是清代直隶兴替发展乃至清朝兴衰的历史见证。“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是对这座衙署最好的概括。

清帝逊位后,省会迁到天津。1916年以原直隶总督署为直隶督军署。1920年8月改为直鲁豫巡阅使署,这里变成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战争亦策划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