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教学中,其他论文文档]关于高校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培养
- 格式:docx
- 大小:8.64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高校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培养
”
论文摘要:影响师生和谐的因素既包括教师对教育和教学的关系、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局限性,对怎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没有足够的认识,也包括学生集体意识淡薄以及逆反心理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也要求学生尊重教师并对其持感恩的心。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和谐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平等
一、影响师生和谐的因素
1.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在建立和维护师生关系上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在推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承担主要责任。在影响师生和谐的诸因素中,教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教师对教育和教学的关系没有足够的认识。割裂了教育和教学的关系就会造成师生不
和谐的关系。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某些技能掌握上能有所把握,这一过程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完成某一过程,而在于第一能使学生享受到这一过程,第二使学生能够把学的技能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教育就是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即教学的目的就是教育。在教学中,割裂教育和教学关系首先表现在教学不带有情感或者投入的教少,使学生或者教师没有从中体验到乐趣;其次,教师的努力基本上放在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上,没有关心学生长时间的发展需要。
(2)教师对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局限性没有足够认识。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以
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不是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丧失了,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的角色;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这一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它源于我国封建教育中的师法和家法,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学。“教与学”本末倒置、越俎代庖的种种片面性,导致学生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教学关系中,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这种以教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完全把学生定位在依赖性层面上,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3)教师对怎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没有足够重视。我们要建立的既然是人际关系,而且人
际关系是以心灵互通为基础的一种结果,并且教学的目的是“教育”,而“教育”如上文所述,是与价值生成有关的,是心灵层面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可以断言,教师要想搞好人际关系,就必须在平常的教学行为当中凸显以人为本的精神。这也就意味着建立和完善和谐的师生关系,其实并不需要我们的教师比以前多做什么,只要要求我们的教师不管做什么、说什么,都要充分尊重和信任自己学生的动手能力。卢梭曾经说过,教学必须让我们学会做到,他会了的东西,不是由于你告诉了他,而是由于他自己的实践和对问题的不断理解。作为教者,我们不要要求教他这样或那样,而是让他自己去发现和学会思考那些学问,并最终解决问题。你一旦在他心目中用权威代替了他的理智,那么受教育的人就不会再运用他的理智了,他将为别人的讲解所左右,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力。所以,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维必须转变,由原来的“教师替学生决定”变成教师为学生服务,由原来的为自己考虑变成为学生考虑,即教师需要积极努力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另外,就是组织教学等方面的工作,如维护课堂秩序等。只有教师做到了这些,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配合教师建立和完善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来自学生的在教学中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因素主要有如下三点:
(1)学生的个体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同
龄人与家庭内部缺乏交往,集体意识较淡薄。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为友,往往不合群,将自己封闭起来,也有的学生也有特别的嗜好,不愿接纳别人或被别人接纳,从而产生在教学中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往障碍。
(2)学生心理因素。有些学生尤其是一些女生怕上体育课,对一些运动项目心中存有厌烦
和恐惧情绪,如太极拳、足球、双杠等,从而产生逃避心理。如果教师不能发现或提供及时的、适当的帮助,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认为教师不理解、不关心自己,从而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教师交流。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生过程中的态度同样也会引起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
(3)学生的逆反心理。教材单一、教法单调、内容枯燥乏味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教
师只是死板地规定教学内容,一味地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却不更多地注意对学生进行诱导和启发,不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势必阻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进而导致学生厌烦的逆反心理。“
二、克服不和谐的因素,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从自身出发克服不和谐因素,首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笔者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包括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交互活动中的民主、在相处的氛围上的和谐。只有师生心理相容,心灵互相接纳,才能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每一位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走进学生学习的天地,学会从学生角度来思考问题;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关系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与教师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教师运用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的教学方法,这是建立和完善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教师要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从行动上去研究学生。不研究。不探索,不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尽量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有利于学生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一起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形成一种在自学、自问、自练、自答基础上的相互帮助、相互矫正,从而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效果的良好的学习合作环境。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样需要学生从自身出发克服不和谐因素。毋庸讳言,大部分学生对师生关系之中的平等问题有严重的误解,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准确地说,是人格上的平等。而不平等则是师生关系中的主流,比如学识上的不平等、角色上的不平等、权威上的不平等、人生阅历上的不平等,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不平等。由于对师生关系中平等问题的误解,导致大学里许多不正常现象的出现,比如在路上碰到老师而不去叫一声老师,老师为你解答完问题也不去说一声谢谢,课堂上随意聊天睡觉吃喝,上课迟到不打招呼擅自闯入教室,旷课的时候根本就不和上课的老师打声招呼,由于师生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可回避的不平等,学生应该在任何时候都要对老师抱有尊敬和敬畏的心态,即对老师所拥有的各种学术和人生经验的尊敬和敬畏。这种尊敬和敬畏并不排除师生之间的人格上的平等,相反,则会很好地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师生关系回归它应有的内涵,而不是对平等二字的曲解。
学生还要对教师怀有感恩之心。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然而,现在的孩子大都缺乏感恩意识。“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学生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某个学科,并且学得不亦乐乎。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感恩能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责任心,这恰恰说明感恩的心在教学中的作用无可代替,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前提,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把教师看做最信赖和仰慕的人,他们喜欢上这种精彩的课,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他们懂得尊重教师就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所以他们总会积极配合,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努力学习,对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信息,会尽量吸收,这又提高了学的效果。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而且共同担负任务和解决问题,那么,学生的行为就倾向于维护这种关系,这样相互间的交往就会促进学习。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学生尊敬、信赖教师,就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批评意见,从而避免由于人际关系而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和教师教学态度的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