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每课知识框架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13
《家乡文化生活》教学设计寻觅“家乡文化生活”之旅------以寻访科大“红专”文化为例一、【设计理念与课堂构思】《家乡文化生活》是活动类学习单元,《新课标》要求聚焦特定的文化现象,自主梳理材料,开展社区文化调查等,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能力,提升当代文化参与意识。
本单元小视角切入选题,聚焦科大校训中的“红专并进”,引导学生在查阅资料,参观考察的基础上剖析、评价科大的“红专”文化,弘扬社会主义优质文化。
学生初步学会如何展开寻访“家乡文化生活”的学习活动,为自主调研“家乡文化生活”奠定基础。
二、【学情与知识支架】一六八中学学生生源总体较好,对于科大这所著名高校充满向往;科大作为全国著名学府,学者众多,网络信息丰富,为学生查询提供了便利;在课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查询、资料共享、观看视频等方式初步感受“红专”文化。
三、【单元教学框架】本单元学习活动主要安排三个专题,分别是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和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在第一个专题内,设计了四个活动任务:活动一、借助寻访实例,指导学生展开寻觅家乡文化生活之旅;活动二、学生自主确定访谈提纲,进行人物访谈;活动三、选择家乡文化典型人物,撰写人物志;活动四、学生分享交流记录家乡人和物的学习成果。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在活动一的任务驱动下,开展的学习、分享和交流活动。
四、【专题一重难点】重点:1.(交流分享的)学生通过学习共同体(分组、社团),实地参观校史馆、考察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试验中心,通过网络查询科大高层次人才情况,人物访谈,认识科大“红专”文化,储备分享交流的素材。
2.(上课的)学生在课前自主查询,资料共享,观看视频的基础上,在寻觅科大“红专”文化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如何展开记录“家乡文化生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自主调研“家乡文化生活”奠定基础。
难点:基于借班上课的现状,社会实践无法进行,学生缺少实地参观和考察的感悟,可能会使课堂学习和交流不便。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高三政治学科复习效率今年是广东省采用全国卷的第三个年头,我们在逐步适应高考评价体系从“一点四面” 到“一体四层四翼”转变过程中,也发现我们的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及能力与目前的高考考查要求是存在一定距离的。
高中政治教学特别是高三政治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变通性小,大部分高三文科学生仍将“死记硬背”当有效方法,使得高三政治学科复习效率不高。
为此,笔者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在高三政治学科复习中采用思维导图方法,引导学生形象、直观把握政治知识和相关理论,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高考改革在给我们教育体制带来活力,给学生更多选择权利。
但对于地处在较偏远、经济欠发达的ft区学校来说,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方法及学生面对改革调适能力均面临较大压力。
我们学校地处广东东北角落的梅州,是梅州地区的一个小县城里仅有两所高中的较有优势的一个。
在生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学校生源无论质量还是数量实际上是有下滑趋势。
2018 届高三文理科应届学生合计710 人,文科生占250 人;2019 届高三文理科应届学生671 人,文科生227 人。
底子好的学生基本去了理科班,故文科班的学生基础底子是比较差的。
此外,文科班学生学习方法单一,拿政治学科来说,大部分学生仍将“死记硬背”当做学习良方,忽视知识的拓展及相关性。
随着“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不断贯彻落实,除必备知识外、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都是全国卷命题热点,且不断挖掘学生综合性、应用性及创新性。
但高三文科班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与我们新高考考核学生的目标要求是存在较大差距的。
底子差可以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去弥补,故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将思维导图学习方法运用到高三政治学科复习中。
思维导图是英国的托尼.巴赞在20 世纪60 年代开发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是一种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和图解化的方法。
思维导图可将政治学科思维视觉化呈现出来,通过使用颜色、符号、词汇、线条和图像等方式来连接、记录、思考学科知识点,连点成线,扩线成面,从而将知识系统化、逻辑化。
学习与理解《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说明:以下内容是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重点内容的学习与理解一、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和宗旨:亲近、理解、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弘扬、践行中华文化精神,培育、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是现代中国人在追求中国梦和实现自我发展过程中具有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小学生只有系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需要注意区分二个概念: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个人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上以汉文化为主,各少数民族文化相辅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的总称。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家、道家文化为核心价值观的偏重于思想和学术层面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
二、课程性质(一)综合性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由经典文本、文化常识、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
(二)人文性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获得更加深厚的人文积淀,夯实人文底蕴,滋养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养。
(三)实践性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倡导经典、常识、技艺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结合。
重视思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是综合性的实践课程,知行合一是这门课程的最重要的特点,所以这门课程不能开设成为“纯知识传授”的知性课程。
三、课程理念(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世界眼光、中国立场来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以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必备的文化素养形成文化记忆,增进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注重知识逻辑、生活逻辑与认知逻辑的统一知识逻辑: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建立起经典、常识与技艺三个模块的有机联系。
生活逻辑:着重选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内容。
使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逻辑:课程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相契合。
思想政治模块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与人类社会俱来,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天生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
(4)从文化的载体来看,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1)三者的关系: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所以,虽然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
文化的影响: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的关系:1)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高中政治教材解析一、必修一《经济与生活》1.教材体系的构建逻辑全书共分“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个单元。
基本的逻辑顺序是: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回答“生产什么”,然后分析生产、分配,依次回答“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问题,进而从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集中介绍我国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和舞台。
全书的基本逻辑结构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从事“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活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我们可以用下面一个简单的图示表示这个教材的基本逻辑线索。
2.教材的思想政治观点教材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和开放的胸怀。
○树立科学发展观。
3.教材的相关知识教材的主要知识有: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及常见的信用工具;商品价格;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观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经营,就业与创业方式;银行存款;商业保险、债券、股票;利润、利息、股息;我国的分配制度;财政与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等。
教材设计力求以育人为本,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来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力求淡化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要求,寻求在活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二、必修二《政治与生活》(一)教材的编排结构○单元:全书一共四个单元,以生活主题安排知识内容,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序言和知识结构图,简要介绍该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意义。
语文七年级教科书体系与框架七年级教科书每册6个单元,包括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穿插安排“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内容。
(一)阅读阅读单元的组织兼顾人文主题和能力培养两条线索,力求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
各单元的“人文主题”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板块。
所选主题均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味,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各单元人文主题排布如下:能力培养包含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力求从两个层次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七年级上册是朗读和默读,七年级下册是精读、略读和浏览。
阅读策略则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文体,如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括中心、理清思路等。
编排的方式则大致按照难易的先后顺序,并注意与阅读方法的配合。
各单元阅读能力点安排如下:根据统编教材的编写方案,七、八年级以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等的学习为主,九年级集中学习议论文。
这种安排,符合初中生以感性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发展理性思维的思维发展规律。
七、八年级也适当选入一些议论性文章,以随笔、杂文为主,如《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议论这种表达方式。
每个阅读单元由4篇课文组成,采用文、白混编的形式。
每单元3篇现代文,1篇古代诗文,在培养一般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浅易文言文。
文、白混编的目的是降低难度,造成一种缓冲,便于与小学语文教材衔接。
各单元的课文分“教读”和“自读”两种类型(目录中,自读课文标有“*”),凸显两种课型不同的功能。
教读课文,课前有“预习”,课后设置“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三个层次的练习,侧重教师引导下的学习,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语文素养要点。
自读课文,随文有“批注”,课后不设练习,以“阅读提示”的形式,对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精要指导;主要由学生根据教读课所学,自主阅读,实践运用。
之所以如此处理,原因有四:(1)“精读”和“略读”都是阅读方法(例如“精读课”也要教“略读”的方法),用作课型名称容易误导教学。
2024高三政治复习计划范文一、基本指导思想要以课本为主。
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看的!太简单了!”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
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
二、要注意复习课本的方法和技巧复习课本不是像刚学习的时候那样的细致,但也不是简单的翻一遍,或是单纯的背诵一遍,必须要注意方法和技巧。
虽说是第一轮复习,但实际上它包含两遍:第一,先把课本读“厚”。
具体做法是:结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
需要知识的识记,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要再通读一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以自己不一理解的重点问题,除了要问老师和同学之外,还要做少量相关的习题。
这一遍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
要下苦功夫细致地复习,时间不够要抽时间,把识记、看课本和做题有效地结合起来。
另外,每复习一个阶段要做一套检测题,检查一下自己知识点上还有没有漏洞,以便及时查漏补缺。
我建议:以每两课为一个阶段,复习完两课后做一套试题,自我检测一下。
第二,再把课本读“薄”。
根据记忆规律,我们过一段时间还要重复复习一个前面我们复习进的内容,但时间有限,我们必须找出可行的方法!我的建议是:每进行完一个阶段(也就是两课),就要及时地总结一下,用一个专门的本子,列出两课的知识框架结构,并找出里面重点的知识和自己认为比较难的知识点,以备日后快速有效的复习。
同时要做一个习题集,记录下那些自己做错的且比较重要的试题,每次考试前都要抽时间翻一下。
三、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如果考生的政治基础比较好,那么只要做好上面的两步,并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就基本可以了。
但是如果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那就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来做好第一步,除了课内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还要安排好课外时间。
比如,要抽出时间记忆知识点和知识框架结构;要抽出时间做一定量的习题;要抽出时间理解和消化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024年高三政治复习计划标准范文一、教学目标:1、夯实基础,通过提问、默写等有效手段督促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理解教材中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奠定坚实的理论功底。
2、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课堂教学、时事评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懂得从经济、文化、哲学、政治等多角度去思考热点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训练,通过加强题型训练、规范训练、限时训练,积累解题技巧和方法,加强考试心理素质的磨炼,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应试能力。
4、分层教学,通过区别对待,对实验班和普通班采取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措施,大面积提高政治教学成绩,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又要突出学科尖子生的培养,使培优取得实效。
二、工作思路:1、研究高考,把握教学方向。
研究高考,把握教学方向是实现成功教学的前提条件。
为此,我们要广泛收集高考信息,认真学习《考试说明》,研究____年文科综合高考政治试题。
如____年广东文科综合高考政治试题呈现以下特点:(1)注重主干知识和书本知识的再现,突出试题的基础性;(2)命题坚持能力立意,注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3)试题背景材料与考生的学习生活经历相适应,呈现方式丰富多样;(4)积极开发当地考试资源,突显试卷的地方色彩;(5)试题充溢浓厚的人文精神,实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
2、坚持集体备课发挥整体功能强化集体备课,把集体备课作为落实常规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
在网上充分搜集资料,坚持集体备课。
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每周坚持一次,时间是周三下午第七节。
一备目标,二备知识体系,三备知识点定位,四备精选试题习题,五明确各自的分工分职,六反馈一周教学得失,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为之,组员之间可相互随堂听课,共同探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充实备课中的不足。
3、紧抓本本坚持以生为本第一轮复习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本内容,明确主干核心知识点,逐步构建知识体系,要及时补充内容、观点。
复习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恰当把握课堂复习的容量和节奏,注意讲练时间的合理分配,避免满堂灌,以提高复习工作的有效性。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多样文明多彩生活》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
本节课通过介绍不同文明的特色和生活中的多元文化,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文明特色介绍、文化多样性、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不同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能存在对其他文明的认识不足、文化偏见和歧视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认识各种文明的特色和价值,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包容多元价值观的意识,树立全球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及各种文明的特色和价值。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不同文化、包容多元价值观的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不同文明的特色,增强课堂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段关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各种文明的特色和价值。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现象。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尊重不同文化的重要性。
中考语文知识框架第一编语文知识及语言运用第一部分语音❖课标解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这就要求我们:(1)熟悉《汉语拼音方案》,掌握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和拼音规则,掌握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给汉字注音,辨识音节拼写并改正错误。
(2)掌握容易读错的常用字的读音,掌握常见的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读准教材基本篇目中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字词的读音。
❖中考热点中考对语音的考查重点以初中阶段教材基本篇目中和日常生活中常用汉字的读音为主;能辨识形声字、多音字和常见的易读错字的读音;能给汉字正确注音;能根据拼音拼写出正确的汉字。
❖常考题型1、给汉字注音;2、根据拼音写汉字;3、根据语境判断汉字读音的正误;注:设题形式上可以是填空题,也可以是选择题。
近几年中考对这一部分的考查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将拼音、书写、语病、修辞、与仿写等放在统一语段里考查,估计今后各地中考试题会更多地采用这一题型.❖知识要点一、《汉语拼音方案》(一)字母表(二)声母表(三)韵母表(四)声调符号(五)隔音符号(六)拼音规则二、拼音的大写、连写与分写三、语音的重音、停顿和语速四、语音的音变(一)轻声(二)儿化(三)变调1.上声变调2.去声变调3.形容词重叠的变调4.“一、不”的变调5.“七、八”的变调(四)语气词“啊”的音变附录一初中生容易读错的字音集录附录二常见成语中的易读错字集锦附录三初中生必须掌握的3500字第二部分汉字❖课标解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学会用多种检字法。
这就要求我们:(1)掌握常见字的笔顺、笔画;(2)辨析并改正常见的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3)了解汉字构造,辨析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4)区别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字;(5)掌握3500个左右常见字的音、形、义。
❖中考热点近几年中考题来看,有关汉字的考查有如下特点:(1)各课课下注释、课后附录所列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常用字,不考生僻难写字;(2)形近义别的字;(3)音近(同)形异的字。
幼儿园课程框架知识点总结一、幼儿园课程框架概述幼儿园课程框架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的一个总称。
幼儿园课程框架包括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特征、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内容。
二、幼儿园课程框架的基本特征1.以幼儿发展为中心:幼儿园课程框架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品德发展等方面的统一和谐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生活化:幼儿园课程框架充分体现生活化教育理念,将日常生活与教学相结合,引导幼儿通过生活体验和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实践能力和自理能力。
3.教育与游戏结合:幼儿园课程框架注重游戏教育,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4.综合发展:幼儿园课程框架强调综合发展,注重智育、德育、体育、艺育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交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5.因材施教:幼儿园课程框架充分尊重幼儿个体差异,考虑到幼儿年龄、发展水平、兴趣特点、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三、幼儿园课程框架的课程目标1.认知目标:培养幼儿基本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推理等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3.语言目标: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的听、说、读、写能力,扩大幼儿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4.社交目标: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技能,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5.动作目标:促进幼儿的大、小肌肉协调发展,培养幼儿的运动技能和动作表现能力,提高幼儿的运动灵活性和身体协调性。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知识框架考点梳理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单元思维导图: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1、社会生活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p4①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②随着身体的变化、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③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社会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P4-5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社会关系分为哪几种不同的类型?(或: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P5①血缘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②地缘关系:如同乡、邻居等。
③业缘关系:如同学、同事等。
4、为什么说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①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②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③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5、我们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或者亲社会行为的意义)p8①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社会和他人的接纳与认可。
③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④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p8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政治必修三第⼋课⾛进⽂化⽣活知识点框架第⼋课⾛进⽂化⽣活当代⽂化⽣活的特点:⾊彩斑斓⾊彩斑斓的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化市场和⼤众传媒的发展……⽂化⽣活的喜与忧喜:⽂化市场和⼤众传媒的发展,充实⼈们的精神⽣活;传播科学⽂化知识;使⼈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思想道德素质;推动⽣产的发展忧:⽂化市场的⾃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忧虑的现象:肆意⽣产、销售品味底下的⽂化产品;迎合低级趣味;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对着这种情况要怎么做: 个⼈:选择健康有益的⽂化活动提⾼辨别不同性质⽂化的眼⼒,增强抵御落⽂化,腐朽⽂化的能⼒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发展⼤众喜闻乐见的⽂化为什么:⼈们对⽂化需求⽇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的特点。
怎么做:(1)为了满⾜⼈民群众⽇益增长的精神⽂化⽣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化产品。
(2)只有⾯向⼴⼤⼈民,反映⼈民的利益和呼声,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众⽂化是什么:(1)落后⽂化:含义内容(3)腐朽⽂化含义内容(3)为什么(3)怎么办:个⼈(1)提⾼辨别不同性质⽂化的眼⼒,增强抵御落⽂化,腐朽⽂化的能⼒(2)加强⾃⾝的科学⽂化和思想道德修养国家:对落后⽂化:需不断通过科学⽂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发展⼈民⼤众喜闻乐见的⽂化奏响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化建设必要性主导作⽤地位必然要求(重要内容)选修三解答题。
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目录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2)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4)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8)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1)第五课文化创新 (14)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8)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内涵(识记,小题)(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作用)(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影响,作用)(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修养。
②从国际来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篇一: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永定县城关中学吴凤英一、教学内容(一)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二)主要学习内容: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2)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相互相交融:??(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地位和作用?(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3、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竞争:?,增强综合国力?(2)发展先进文化二、学生分析: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三、设计思想(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觉得“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教学过程活动化,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所学的内容(二)教学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自主学习(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1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 -- 3 -- 4 -- 5 -篇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1)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杨秀莲专题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基本要素1.教学设计是指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整体框架及相互关系作者:蔡可来源:《语文建设·上旬》2018年第09期从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语文课程经历了从中国文学到国文、国语再到语文的转变,各个阶段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多样化的目标、多样化的内容,因而也就有了多样化的形态。
以往的课程标准或大纲,从知识、文本、行为训练等角度对语文课程内容作过不同的探索,推进了对语文课程本质认识的讨论,但如何解决语文课程内部的多元矛盾,一直是语文课程建设的一个难点。
民国时期的“学程制”、20世纪50年代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都曾作过有益的尝试,但大多是在学科内容层面进行。
然而语文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不是与某一学科直接对应的课程,无论是考虑语文的功用,还是中小学与大学教育目标定位的不同,从学科系统本位出发都很难概括语文的内容体系。
本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语文的本质观从学科层面进一步推进到课程层面:不仅关注用什么培养人,更关注怎样培养人;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从育人价值角度来讨论应该教什么、怎样教,不只涉及学科知识层面的问题,更涉及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
这些主要是通过学习任务群来实现的。
一、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整体框架人们运用的语言文字不是空洞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人们交流沟通的信息和文化传承、传播的信息。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文化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学生通过学习语文,逐步建构起语言运用的功底和修养,形成在具体语言运用环境中的应对能力;同时,在语文学习中,发展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判断、反思与创造的能力。
此外,在生活中还会有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等审美活动;普通的语言文字运用,甚至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
语言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学会一种语言,实际上就是掌握甚至接受了某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