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胶束体系中的酶催化反应
- 格式:pdf
- 大小:255.44 KB
- 文档页数:6
酶催化反应研究进展摘要:简述了酶催化优点和不足及近年来五种不同体系(有机溶剂体系、反胶束体系、低共熔体系、超临界流体体系、气相体系)中酶催化反应的概况并阐明了此反应体系的优势之处及还有那些不足。
且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酶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领域的技术性突破具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酶工程不断地技术性突破,酶在医药工业方面、食品工业方面、轻工业、有机合成方面等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作为一项新技术,它对各领域势必会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酶催化反应,反应体系,应用Title ×××××(4号Times New Roman,实词首字母大写)Abstract×××××××(小4号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第一个字应顶格写)Keywords1 酶催化的介绍酶是一种具有特殊三维空间构象的蛋白质,它能在生物体内催化完成许多广泛且具有特异性的反应。
随着生化技术的进展,酶催化反应越来越多地被有机化学家作为一种手段应用于有机合成。
酶有专一的、有催化活性的性质,它们在体内几乎参与了所有的转变过程,催化生物分子的转化;也催化许多体内存在的物质发生变化,使人体得以有正常的新陈代谢。
许洪高、高彦祥等人还发明了一种酶催化反应的装置。
1.1 酶催化的优点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自然具备其特有的优点,如酶催化效率高, 专一性强, 可减少或避免副反应;可以利用酶通过有限的步骤实现许多化学方法难以完成的反应;反应条件温和, 可节省能源, 减少设备费用;而且酶来自生物体本身,故它是生物体可降解的无环境毒害性物质,符合将废弃物控制在最小限度, 实现原子经济的绿色化学要求。
1.2 酶催化的不足尽管酶催化反应有如此多的优点,以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普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在催化反应环境中存在的热、酸、碱、氧化剂、重金属离子,而酶本身是生物大分子,且许多酶是胞内酶,细胞内部环境通常比较稳定,故可能会因催化反应的环境中的因素导致酶分子失活破坏酶的稳定性;一些酶对价格通常较昂贵的辅酶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化学反应体系中应用酶作催化剂,酶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往往并不十分理想;酶的来源及成本问题,许多工业用酶成本较高, 而且种类有限。
综述与述评不同介质中酶催化活性及稳定性的研究杨 峰,毛多斌,黄顺利,陈永森(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摘 要:在不同的介质中酶的结构与功能有很大的差别,通过选择合适的介质可以提高酶针对目标反应的活性和稳定性。
本文综述了不同体系对酶催化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着重研究了反胶束体系以及离子液体等新型介质中酶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酶;活性;稳定性中图分类号:T Q426.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467(2008)09-0001-04Study on Enzy ma ti c Acti v ity and St ab ility i n D i fferen t Reacti on M ed i aYANG Feng ,M AO D uo -b i n ,HUANG Shun -li ,CHEN Y ong -sen(School of Food and B i otechnol ogy Engineering ,Zhengzhou I nstitute of L ight I ndustry ,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I n different media,enzy matic structure and functi on have enor mous differences .W e can i m p r ove enzy ma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f or its objective acti on by selecting app r op riate medium.The stability and activity of enzy me in the reacti on media,es pecially in reverse vesicles and i onic liquids is revie w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enzy me ;activity ;stability 酶是一类具有高催化活性的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几乎参与了所有的转变过程。
1 绪论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是一种具有特殊三维空间构象的蛋白质,它们在体内几乎参与了所有的转变过程, 催化生物分子的转化。
同时, 它们也催化许多体内存在的物质发生变化, 使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得以运行。
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近年来, 特别是随着生化技术的进展, 酶催化反应越来越多地被有机化学家作为一种手段应用于有机合成, 特别是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
光学活性化合物或天然产物的合成, 已应用于医药、农药、食品添加剂、香料、日用化学品等精细有机合成领域。
酶催化不会污染环境, 经济可行, 符合绿色化学的方向, 具有广阔的前景。
2 酶催化与有机合成反应对于酶催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有机合成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
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 酶催化反应越来越多地被有机化学家作为一种手段用于有机合成特别是不对称合成反应, 进行光学活性化合物或天然产物的合成时, 能为天然或非天然产物的合成提供丰富的手性源, 其应用前景将是难以估量的。
2.1 不同反应体系中的酶促反应2.1.1 有机介质中的酶促反应酶在有机介质中不但能保持其活性,还表现出一些特殊性质,并具有如下优越性:有利于疏水性底物的反应;产物和酶易于回收;可改变反应平衡移动的方向;可控制底物专一性;可防止由水引起的副反应;可扩大反应pH值的适应性;可提高酶稳定性;可避免微生物污染等。
在保证必需含水量;选择合适的酶及酶形式;选择合适的溶剂;选择最佳pH值;选择合适的反应体系的条件下,则在有机介质中酶可显示很高的催化活性。
目前在有机介质中已成功用酶进行了氧化、、脱氢、脱氨、还原、羟基化、甲基化、环氧化、酯化、酰胺化、磷酸化、开环反应、异构化、侧链切除、缩合及卤化等反应。
过去人们认为酶在有机介质不稳定,但研究发现大多数酶在低水有机介质中比在水介质中更稳定。
一是表现在热稳定性提高。
在有机介质中,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脉酶,发现热处理导致酶活性增加,而且酶在温度远超过其在水溶液中最适温度的情况下也不失活。
反胶束发酵技术随着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发酵技术在生物医药、农业以及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传统的发酵技术在某些情况下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催化剂的选择、底物的浓度以及产物的纯度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发酵技术——反胶束发酵技术。
反胶束发酵技术是一种利用特殊的胶束体系进行发酵反应的方法。
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形成的微小颗粒,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在传统的发酵过程中,底物和催化剂之间的接触受到限制,导致反应效率低下。
而在反胶束发酵技术中,胶束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反应环境,增加底物和催化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反应效率。
反胶束发酵技术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和胶束体系。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应考虑其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胶束形成能力。
同时,胶束体系的稳定性和胶束大小也对反应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家们通过调节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和浓度,以及pH值和温度等条件,可以控制胶束的形成和稳定性。
反胶束发酵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利用反胶束发酵技术可以提高酶催化反应的效率和产物纯度,从而降低制药过程中的成本和污染物产生。
此外,反胶束发酵技术还可用于生产生物燃料、农药和食品添加剂等。
通过优化反胶束发酵技术,可以实现底物的高效转化和产物的高纯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除了在生物医药领域,反胶束发酵技术在农业和食品工业中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例如,反胶束发酵技术可以用于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和产量,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在食品工业中,反胶束发酵技术可以用于生产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满足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需求。
反胶束发酵技术是一种创新的发酵方法,通过利用胶束体系提高底物和催化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纯度。
该技术在生物医药、农业和食品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对反胶束发酵技术的深入研究,相信它将为各个领域的发酵工艺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名词解释非水相催化:(据说酶工程上有)物质在非水介质中的催化作用反应计量学:是对反应物系的组成和转化程度的数量化研究。
得率系数:又称宏观系数,常用Y j i /表示,其中i 表示细胞或产物,j 表示底物。
Y j i /=j i m m ∆∆ 本征反应动力学:是一种仅描述反应生物反应本身的动力学规律的动力学。
酶的固定化: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溶液酶转变为在一定空间内收到约束的一种不溶于水但仍有酶活性的酶。
细胞固定化:与酶的固定化相似,通过各种手段将细胞与水不溶性载体结合,之辈固定化细胞的过程反胶束体系:是由水、有机相及表面活性剂组成,是表面活性剂分散于连续有机相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具有微水池结构的油包水微乳液。
细胞生长:细胞的生长,主要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细胞分化完成后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有生长的过程 (百度)代谢工程:通过某些特定生化反应的修饰来定向改善细胞的特性或运用DNA 重组技术来创造新的化合物的过程。
代谢网络:分解代谢途径、合成代谢途径和膜输送体系的有序组合构成代谢网络。
广义的代谢网络包括物质代谢网络和能量代谢网络。
代谢通量:物质或信息通过代谢途径被加工的速率。
节点:网络分流处的代谢产物细胞破碎:指利用外力(物理、化学、酶或机械的方法)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使细胞内容物包括目的产物成分释放出来的技术。
表面活性剂:是由亲水的极性头和疏水的非极性尾组成的物质。
(书本上的定义)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百度) 宏观反应动力学:是一种描述反应生物化学反应和传递因素对动力学综合影响结果的动力学 酶固定时的酶活力表现率:指实际测定的固定化酶活力与被固定化酶在溶液状态下的总获利之比。
)(323E E E + 其中,2E 是固定化造成的失活,3E 指实测的固定化酶活力。
代谢途径:指催化总的代谢物的转化,信息传递和其他新报功能的酶促反应的集合。
载流途径:代谢主流途径中的代谢途径称为主要载流途径,简称载流途径。
新型表面活性剂摘要近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具有特殊结构的新型表面活性剂被相继开发。
它们有的是在普通表面活性剂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修饰(如引人一些特殊基团),有的是对一些本来不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进行结构修饰,有些是从天然产物中发现的具有两亲性结构的物质,更有一些是合成的具有全新结构的表面活性剂。
这些表面活性剂不仅为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合适的对象,还具有传统表面活性剂所不具备的新性质,特别是具有针对某些特殊需要的功能。
本文简述了今年来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制备,介绍新一代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关键词新型表面活性剂合成性能引言表面活性剂具有吸附于物质表面,使其表面性质发生变化的特性,它的分子构造由亲水基和憎水基两部分组成,通常的表面活性剂几乎全是分子量为数百(300左右)的低分子量物质。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是指那些分子量在数千以上并具有表面活性功能的高分子化合物。
随着高分子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具有表面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引起了人们广泛注意。
最早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淀粉、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等天然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1]。
1951年Stauss将含有表面活性基团的聚合物--- 聚l-十二烷-4-乙烯吡啶溴化物命名为聚皂[2],从而出现了合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1954年,美国Wyandotte公司发表了聚(氧乙烯-氧丙烯)嵌段共聚物作为非离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报道以后,各种合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相继开发并应用于各种领域。
与常用的低分子表面活性剂相比,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差,成本偏高,始终未能占据表面活性剂领域的优势。
近十余年来由于能源工业(强化采油、燃油乳化、油/煤乳化)、涂料工业(无皂聚合、高浓度胶乳)、膜科学(仿生膜、LB膜)的需要,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得到了性能良好的氧化乙烯、硅氧烷共聚物、乙烯亚胺共聚物、乙烯基醚共聚物、烷基酚、甲醛缩合物、氧化乙烯共聚物等品种。
1.1 酶催化概念酶催化是介于均相与非均相催化反应之间的一种催化反应方式,它既可以看成是反应物与酶形成的一种化合物,也可以看成是酶表面产生的吸附物质,然后再进行反应的。
酶在加速或者减慢化学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在一个活细胞中同时进行着几百种不同的反应,这都是借助于细胞内部相当数量的酶来完成的,它们的反应与其他催化反应一直,催化率与温度、酸碱值以及敏感性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关系。
1.2 酶催化特点酶催化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自己独特的方面,酶催化剂在通常情况下都具备着反应条件温和,具备着很高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并且反应大多数都可以在水中直接进行着。
随着制药工业对手工业化合物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酶催化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化学制药领域研究最多的技术之一。
同时,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应用,酶催化技术的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酶催化反应以及生成成本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对酶催化剂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极大的改变了传统酶催化反应要求提出了许多的新内容。
1.3 酶催化技术发展传统的酶催化反应主要在水相中进行,但自1987年Kilibanov等用脂肪酶粉或固定化酶在几乎无水的有机溶剂中成功地催化合成了肽以及手性的醇、脂和酞胺以来,对酶在非水相介质的催化反应技术的开发及研究报道迅速增加,特别在手性药物的不对称合成及手性药物拆分的生物技术开发中得到了很多应用。
由于脂肪酶本身是一种界面酶,在非水介质中比较稳定,因此,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非水相酶催化反应是酶催化反应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非水相溶剂通常具有可增加底物溶解度,改变反应的平衡方向, 提高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抑制水参与的副反应,易于消除底物和产物的抑制作用,加快生物催化的速率和效率等优点,在药物及药物中间体和食品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目前非水相中的酶催化技术已衍生出以下几类体系:无溶剂系统无溶剂系统是指以纯底物作为溶剂,没有其他溶剂的稀释和参与。
反胶束与催化反胶束与催化是一种有效的化学反应,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完成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
反胶束是一种通过结合胶束分子和酶分子来调节化学反应的方法。
当适当的胶束分子与酶分子结合时,胶束分子会限制酶分子反应的活性。
因此,胶束分子可以有效地抑制作用于反应物上的酶活性,从而阻止或减少某些反应的发生。
在一般情况下,反胶束可以有效地抑制反应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控制反应的速率。
催化剂是一种可以促进化学反应的化合物,它可以加速反应的进行。
催化剂可以使反应的反应速率显著提高,并且不会改变反应的产物和最终产物。
催化剂的作用原理是它可以增加反应物之间的活性,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发生反应,从而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
反胶束与催化是两种相互协作、有效控制化学反应的方法。
反胶束可以抑制反应的发生,而催化剂可以加速反应的进行。
因此,反胶束和催化剂可以有效地控制反应的速率,使其保持在适当的水平。
在各种化学反应中,反胶束与催化的作用都很重要。
例如,在蛋白质合成反应中,反胶束可以有效地抑制RNA 聚合酶的活性,从而控制RNA聚合反应的速率,以达到有效的蛋白质合成效果。
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反应中,催化剂则可以加速糖酵解反应的速率,从而有效地提高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效率。
此外,反胶束和催化剂也可以被用于控制复杂的生物反应,如细胞呼吸、细胞分裂等。
在这些反应中,反胶束可以抑制特定的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反应的进行;而催化剂则可以加速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反应的效率。
总之,反胶束与催化是一种有效的化学反应,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完成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
它们的作用是抑制或加速反应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控制反应的速率,以保证反应的顺利进行。
反胶束体系中固定化胃蛋白酶的催化性质研究胶束体系是由表面活性剂分子组成的微小颗粒,在水中形成特定的结构。
其在生物催化中的应用颇受关注,尤其是固定化酶在反胶束体系中的应用。
胃蛋白酶是一种重要的消化酶,在胃部起着消化蛋白质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将胃蛋白酶固定化在反胶束体系中的催化性质。
首先,反胶束体系的形成对胃蛋白酶的固定化至关重要。
在反胶束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胶束结构,可以提供一个稳定的微环境以保护固定化酶。
此外,反胶束体系中的亲疏水性环境也有利于胃蛋白酶的稳定性和活性。
其次,胃蛋白酶的固定化可以提高其催化效率和循环利用率。
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更容易分离和回收,并且能够多次重复使用,从而节约成本。
在反胶束体系中,固定化胃蛋白酶的催化效率可能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更适合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此外,反胶束体系中的固定化胃蛋白酶还具有较好的催化特性。
研究发现,固定化胃蛋白酶在反胶束体系中保持了其原有的催化活性和特异性。
通过对底物种类、反应条件等因素的优化,固定化胃蛋白酶在反胶束体系中的催化性能可以进一步提升。
最后,反胶束体系中固定化胃蛋白酶的研究还有利于拓展其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胃蛋白酶在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而其在食品加工中也能够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
通过进一步研究反胶束体系中固定化胃蛋白酶的性质,可以为其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反胶束体系中固定化胃蛋白酶的催化性质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固定化酶在反胶束体系中的表现,可以为其在工业生产、医药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为实现固定化酶的高效利用和产业化应用提供更多的支持。
反胶束中中性蛋白酶as1.398反应机理
AS1 398可可反胶反胶束全豆粉大豆大豆蛋白和和油脂油脂揭示揭示酶酶酶的催化催化作用可可可用用优化条件条件条件条件。
辛烷反胶束反应机理由于底物分子在呈泊松分布,通过通过分布底物和酶分子酶分子酶分子酶分子数数比例比例比例比例比例比例比例比例相酶反应,考虑中分子作用,提出提出反胶中酶单底物反应反应的的的作用模型模型模型,模型模型模型模型模型推导出水相的米氏米氏米氏常数常数常数比比反胶束相测定发酵液在水相和反胶束相的米氏常数分别为3 2× 1 0 -3 g·ml-1 和 4 2× 0 -4g·ml-1 .两人比值与模型推导出的关系比较合,表示此模型可用于表示反束中AS1Neutrase AS1 398可用于反胶束分离大豆蛋白和大豆粉中的油脂。
揭示酶的催化机理有助于优化提取工艺。
研究了该酶在AOT/异辛烷反胶束中与大豆蛋白的反应机理由于底物分子在反胶束中的分散呈泊松分布,因此通过计算底物分子数与酶数之比,推导出单一底物分子反应的概率占主导地位。
以水系反应为参考,提出了考虑反胶束中分子交换效应的单底物分子酶催化反应,米氏常数在水相体系中比在反胶束中大10倍左右。
常数的实验值分别为3 2×10 -3 g·ml -1 和4 2×10 -4 g·ml -1 ,respectively。
实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表明该模型能够表达反胶束中的酶催化反应。
第六章酶的非水相催化◆人们以往普遍认为只有在水溶液中酶才具有催化活性。
◆酶在非水相介质中催化反应的研究:在理论上进行了非水介质(包括有机溶剂介质,超临界流体介质,气相介质,离子液介质等)中酶的结构与功能、非水介质中酶的作用机制,非水介质中酶催化作用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建立起非水酶学(non-aqueous enzymology)的理论体系。
◆非水介质中酶催化作用的应用研究,取得显著成果。
1.酶非水相催化的研究概况◆酶在非水介质中进行的催化作用称为酶的非水相催化。
1.1有机介质中的酶催化:◆有机介质中的酶催化是指酶在含有一定量水的有机溶剂中进行的催化反应。
◆适用于底物、产物两者或其中之一为疏水性物质的酶催化作用。
◆酶在有机介质中由于能够基本保持其完整的结构和活性中心的空间构象,所以能够发挥其催化功能。
◆酶在有机介质中起催化作用时,酶的底物特异性、立体选择性、区域选择性、键选择性和热稳定性等都有所改变。
1.2气相介质中的酶催化:◆气相介质中的酶催化是指酶在气相介质中进行的催化反应。
◆适用于底物是气体或者能够转化为气体的物质的酶催化反应。
◆由于气体介质的密度低,扩散容易,所以酶在气相中的催化作用与在水溶液中的催化作用有明显的不同特点。
1.3超临界流体介质中的酶催化:◆超临界介质中的酶催化是指酶在超临界流体中进行的催化反应。
◆用于酶催化反应的超临界流体应当对酶的结构没有破坏作用,对催化作用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对设备没有腐蚀性;超临界温度不能太高或太低,最好在室温附近或在酶催化的最适温度附近;超临界压力不能太高,可节约压缩动力费用;超临界流体要容易获得,价格要便宜等。
1.4离子液介质中的酶催化:◆离子液介质中的酶催化是指酶在离子液中进行的催化作用。
◆离子液(ionic liquids)是由有机阳离子与有机(无机)阴离子构成的在室温条件下呈液态的低熔点盐类,挥发性低、稳定性好。
酶在离子液中的催化作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键选择性等显著特点。
反胶束体系中的酶催化反应1曾家豫,唐功,周兴辉,高亚娟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730070)E-mail: sdeztg@摘要:反胶束是新的酶催化反应的介质工程,酶在反胶束体系中的性质与在水溶液中相比有较大区别。
本文综述了含酶反胶束体系的制备、反胶束体系中影响酶催化化学反应的因素,以及在反胶束体系中酶的活性及动力学特性,介绍了反胶束体系下酶催化反应的优点及应用,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反胶束,酶催化反应,介质工程传统的酶学实验都是在生物体外的水溶液介质中进行的,而酶起作用却发生在生物体特定的微环境中。
介质工程(medium engineering)反胶束为生物催化过程提供理想的溶剂体系,能保持或提高生物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自1974年Wells[1]发现磷酸酯酶A2在卵磷脂/乙醚/水反胶束体系中具有卵磷脂水解活性以来,国外有二十多个实验室50 多种酶在反胶束中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2、3、4],由此促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胶束酶学(micellar enzymology) 的兴起。
分散在有机相中的含酶水滴作为微型反应器(microreactor) 的概念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胶束酶学研究的权威Martinek[5]预言:反胶束体系有可能成为生物转化的通用介质。
酶催化的介质工程的研究经历了从水→有机溶剂→反胶束(reversemicelles)的过程。
在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和微水有机溶剂单相体系中,仅有少数酶能够保持催化活性。
由于反胶束体系能够较好地模拟酶的天然环境,因而在反胶束体系中, 大多数酶能够保持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甚至表现出“超活性”(superactivity)[6、7]。
本文综述了酶催化反应在介质工程反胶束体系中的研究。
1 反胶束体系研究1.1 反胶束体系概述反胶束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在非极性溶剂中自发形成的纳米级的油包水胶体分散系,反胶束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上定向排列,碳氢链伸向有机相,极性头或荷电头部及抗衡离子则向内排列,形成极性核[8]。
在反胶束体系内部,水可溶解到极性核中形成一个纳米级“水池”(Water pool)[9],该“水池”可增溶水和酶等极性物质。
水含量Wo(Wo为反胶束体系中水和表面活性剂S的物质的量之比即Wo=[H2O]/[S])它影响反胶束的大小、结构和酶活性。
反胶束内部独特“水池”的存在使得其内部环境接近于细胞内环境。
这样,包埋于反胶束中的酶不仅避免了与周围有机溶剂直接接触而可能导致的失活,而且为高度分散的反胶束提供了巨大的相界面,使得通过反胶束内外间的传质阻力变的很小。
1.2 反胶束体系的制备反胶束体系具有三种溶解环境:连续有机相、胶束界面、胶束水池。
有机溶剂参与的酶反应常应用于该体系,酶增溶于反胶束体系的方法主要有:(1)注入法这是将含有酶的缓冲液注入到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中,然后搅拌至形成透明溶液即反胶束酶体系,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可很好的控制反胶束的水含量(Wo)。
1本课题得到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0601-28,0501B-16)的资助。
(2)液体萃取法这是酶从主体水溶液中转移到含有表面活性剂反胶束溶液中而形成反胶束酶体系的另一种方法,一般情况下,该方法制得反胶束酶的浓度较高。
(3)固体萃取法它是将反胶束溶液和固体酶直接混合搅拌,使酶进入反胶束体系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使酶失活严重,一般很少使用。
1.3 反胶束体系中酶催化的影响因素(1)反胶束体系中水含量(Wo)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反胶束水池中的水不同于溶液中的水,包括自由水和结合水。
文献研究表明每一种酶都有一个最适Wo值,酶活力与Wo的关系一般符合钟罩形曲线[10]。
当Wo很小时,大部分的酶分子不能增溶于反胶束内核,而直接暴露于有机溶剂中失活;在Wo相对较低时,酶的活力也相对较低,可能是由于不能满足酶分子周围需要的一层必须水,而影响了酶活化构象的形成;当Wo较大时,酶活力随Wo增加而下降,可能是由于反胶束内部水含量的增加,引起酶流动性的增大,导致酶活化构象的破坏,同时Wo太大时,底物浓度下降,也使酶活力降低的因素之一。
(2)反胶束体系中pH值对酶催化行为的影响酶催化反应对微环境中的pH值非常敏感,最佳pH值的选择与酶的种类、反应的类型有关。
大多数酶在反胶束体系中的活性随pH值的变化呈“钟罩形”曲线关系[11、12],即有一最佳pH值,此时酶表观活性最大,这与水溶液中情况类似。
例如在AOT/异辛烷反胶束体系中,脂肪酶(PCL)催化三油酸甘油酯的水解时[13],使用pH值范围(4.0-9.0)不同的缓冲液(乙酸盐pH=4.0-4.5,磷酸盐pH=6.0-8.0和Tris-HCL pH=8.0-9.0),测得酶活力与也呈钟罩形曲线。
在pH=8.0时,酶的活力最大,此值与PCL在水溶液中的活力基本一致。
(3)温度对酶在反胶束体系中催化活性的影响在反胶束体系中温度对于酶催化反应的影响与有机介质体系中的规律一样[14],即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催化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
不过,有一点应注意的是温度与反胶束体系的相行为有关。
高温和高离子浓度将导致电泳,从而导致电导率的变化进而导致反胶束中双连续相的形成。
1.4 反胶束酶体系活性反胶束中, 酶活性与Wo的关系有四种情况(图1)[15]:(1)饱和型酶为了达到最大活性,要求胶束中有自由水(free water)存在, 较高的Wo对酶活无影响;(2)钟罩型对应于酶的最高活性, 有一个最佳含水量, 此时胶束中水池的直径与酶的尺寸相当;(3)渐减型酶活性随Wo增大逐渐降低, 低Wo下酶活性较高;(4)超活性效应型 某些酶在反胶束中的Kcat比在水中大得多,即所谓超活性效应。
Martinek[16]认为在水中, 酶结构的波动(fluctuation) 扰动了催化构象。
而在反胶束中, 表面活性剂壳层的刚性缓冲了这种波动, 使酶分子的刚性增加, 从而使酶表现出超活性。
1.5 反胶束酶体系动力学特性目前关于反胶束体系中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模型主要有扩散模型和非扩散模型。
扩散模型中以Verhaert 等[17]提出的理论最为完整。
他们认为,由于底物浓度远大于酶浓度,底物与酶促反应产物均存在着不含酶分子与含有酶分子的反胶束微粒间的传送的问题,即扩散问题,这是维持酶催化反应所必需的,而且扩散步骤是限速步骤。
因此, 该模型的核心是研究扩散步骤是如何影响酶催化反应的。
如果假定酶分子是位于反胶束微粒中央,反应发生在酶分子表面, 且酶分子、底物与反应产物分子及反胶束微粒均被视为刚性分子,利用该模型, 可求得底物与反应产物的扩散常数。
近几年,非扩散模型更为流行。
研究表明,反胶束体系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反胶束微粒之间的碰撞频率为每秒109~1011次,而且反胶束微粒中的增溶物在频繁地进行着交换,亲水性底物分子的交换速率为每秒106~108 mol[18],即每1000~10000次碰撞能引起一次增溶物的交换,对于亲油性底物分子,交换速率还要大得多。
已远大于酶催化反应速率,因此,在非扩散模型中,认为扩散问题不是影响酶催化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有时可以忽略。
非扩散模型可对反胶束体系中酶催化反应的一些特殊现象,例如超活性,kcat的钟罩型曲线等作出合理解释[19]。
2 反胶束体系下酶催化反应的优点反胶束介质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同时融合了水相和有机介质的优势,因此在酶催化反应中作为微反应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概括起来,反胶束作为酶催化反应的介质具有以下优点:(1)反胶束内部独特“水池”的存在使得其内部环境可能比水溶液更接近于天然细胞内环境,酶能够比较容易溶入微小的水环境中,能较长时间保持活性,甚至表现出“超活力”。
(2)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
反胶束是热力学稳定、光学透明且化学性质稳定的体系,大多数应用于水溶液的结构光谱学研究手段均可使用于反胶束体系,如吸附色谱、荧光色谱、核磁共振等。
(3)稳定的微环境。
当表面活性剂、水及有机溶剂三相比例不变时,每个反胶束微乳液微粒的大小、组成、结构相似,而且在宏观上可视为不变,因而能保持反胶束“水池”的稳定性。
(4)反胶束有非常高的界面积/体积比,远高于有机溶剂/水两相体系,使底物和产物的相转移变的极为有利。
(5)增加了非极性底物的溶解度,有利于高浓度底物的连续生物转化,产物很容易从低沸点溶剂中分离出来,并且有可能选择适当的废水介质体系来控制酶反应的底物专一性、立体专一性和基团专一性。
(6)酶的催化反应机理与水溶液中的近似,米氏动力学基本适用。
(7)产物回收可通过相变调节来实现,降低分离能耗。
(8)减少有水引起的副反应。
3 反胶束体系下酶催化反应的应用近30年来, 胶束酶学主要侧重于基础研究, 现已开始从基础研究过渡到应用研究。
反胶束体系下的酶催化反应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脂肪酶催化的反应利用脂肪酶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可以合成精细化学品和拆分手性药物。
如在AOT 反胶束中, Candida rugosa 脂肪酶催化合成在食品、化妆品中具有多种用途的多羟基羧酸酯[20]。
Psencillin Simp lissimum 脂肪酶催化酯化拆分外消旋薄荷醇。
在最优条件下(-)-薄荷醇的酯化速度比(+)-异构体快6~8倍, 产率为75% [21]。
Candida cylindracea 脂肪酶(CCL) 拆分非甾体抗炎药萘普生[22]和布洛芬[23]的对映选择性高于水/异辛烷两相体系。
Zamarro等[24]报道了采用AOT反胶束体系从小麦麦秆水解培养基中分离纤维素分解酶, 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3.2 肽和氨基酸的合成反胶束作为酶催化合成肽介质的一个显著优点是能够溶解非极性和极性底物。
Serralbeiro[25]在TTAB/戊烷/辛醇反胶束体系中, 以α-糜蛋白酶作为催化剂成功地合成了二肽AcPheleuNH2,并设计了一个膜反应器用于产物分离。
Eggers[26]以Brij/A liguat336/环己醇为反胶束体系, 吲哚和丝氨酸为底物, 色氨酸酶为催化剂, 在膜反应器中合成了色氨酸。
Gill[27]等人选取了一些满足丝氨酸酶、色氨酸酶、金属蛋白酶等酶特异性要求的底物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枯草杆菌蛋白酶(Subilisin)、α-胰凝乳蛋白酶(α-Chymotrypsin)、嗜热菌蛋白酶(Thermolysin)、链霉蛋白酶E(Pronase E)、蛋白激酶K(Proteinase K)、木瓜蛋白酶(Papain)都可催化模型二肽的合成,总的产率相近;Bjorup[28]等用α-胰凝乳蛋白酶催化Ala-NH2和Acety-Phe-Oet 的合成;Kuhl、Halling[29、30]等用嗜热菌蛋白酶催化合成Leu-NH2和Z-Phe/Z-G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