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北职校学部制改革
- 格式:docx
- 大小:21.81 KB
- 文档页数:4
学部制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
学部制是一种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优化学校组织结构,提升教学科研效益,推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学部制改革的实施对于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激发教师教学研究热情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部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学部应该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推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2. 学科交叉融合原则,学部应该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促进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交流,提升学科创新能力。
3. 教师自治原则,学部应该尊重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学术观点,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
4. 学生为本原则,学部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三、学部制改革的实施路径。
1. 设立学部,学校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科研需求,设立相对独立的学部,形成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组织结构。
2. 完善管理机制,学部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包括学部领导班子、教学科研管理团队、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等,确保学部内部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3. 促进交叉合作,学部应该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建立学科交叉研究中心、交叉学科实验室等,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4. 加强教师培训,学部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
5. 关注学生发展,学部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推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四、学部制改革的保障措施。
1. 加强政策支持,学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明确学部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学部制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2. 资源投入保障,学校应该增加对学部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确保学部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3. 完善评价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学部绩效评价机制,对学部的教学科研成果进行科学评估,激励学部内部的创新活力。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变革,中职学校已经成为培养技能人才、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基地。
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因素,中职学校的布局结构存在着不合理性,专业设置滞后,导致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受到了较大影响。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普遍面临着布局不合理、专业结构单一、就业率不高等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就业率,需要对中职学校的布局进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这不仅是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需要的顺应,更是对适应时代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必然要求。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问题,为中职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促进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2 研究目的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研究目的旨在探讨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中职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通过对中职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分析和专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探讨,旨在提出适合中职学校实际情况的策略和方法,促进中职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通过案例分析,试图总结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中职学校未来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为中职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1.3 意义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的意义在于促进中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优化专业结构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调整布局和优化专业结构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增强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中职学校系部改革实施方案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决定对系部进行改革,并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明确改革目标本次改革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系部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优化系部结构针对当前系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我们将对系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合理划分系部设置,明确系部职责,确保各系部工作有序开展。
三、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系部教学管理体系,明确系部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定,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系部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五、丰富教学资源加强系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
六、加强与社会合作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拓宽学生的实习实训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七、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八、加强改革成效的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定期对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改革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综上所述,本次中职学校系部改革实施方案将全面推进系部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全体教职员工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共同见证我们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中职改革实施方案
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与市场需求脱节、师资力量不足等。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我们制定了中职改革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将加强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增加教育资源配置。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设施和设备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同时,加强对中职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其次,我们将优化中职教育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
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生兴
趣特点,调整和完善中职教育课程设置,开设更多适应时代发展和产业需求的新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
另外,我们将加强中职教育与产业的对接,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就业率。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此外,我们还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
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提高就业的主动性和准确性。
最后,我们将加强对中职教育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加
强对中职学校的督导和评估,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机制,提高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的来说,中职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将有力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
质量,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地教育部门和中职学校能够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方案,共同为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职学校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措施分析中职学校是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学校,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而中职学校的行政管理则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中职学校行政管理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分析中职学校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措施,以期为中职学校的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中职学校行政管理的需求中职学校的行政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育需求,通过各项管理措施和手段,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行政管理主要包括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师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中职学校行政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需求和挑战,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教育的需求。
一方面,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发展,中职学校行政管理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育。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往往偏重于规范和约束,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校行政管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怀和教育引导,通过改革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流程,营造更加人性化的管理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中职学校行政管理也需要更加注重与社会的对接和服务。
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学校,中职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而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也应该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学校和社会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职学校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需要不断寻求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和教育的要求。
1.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中职学校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首先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传统的行政管理往往偏向于单一的指令性管理,而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导致管理工作缺乏目标性和系统性。
中职学校行政管理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责任体系,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效能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职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当前中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中职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对中职学校制度进行改革。
一、改革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1. 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
中职学校应结合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增加职业技能课程,减少理论课程。
同时,优化课程内容,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教学过程中。
2.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中职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习实训课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专业技能。
此外,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1. 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中职学校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中职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中职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改革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1. 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
中职学校应改变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实行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中职学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
中职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
四、改革招生制度,拓宽学生入学渠道1. 实施分类招生,提高学生入学机会。
中职学校应实施分类招生,包括自主招生、推荐入学、对口升学等多种方式,拓宽学生入学渠道。
《推动中职学校学部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一、中职学校学部制改革的必要性中职学校学部制改革的必要性,是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学部制改革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首先,中职学校学部制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中职学校学部制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接受知识,更好地掌握各种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综合素质模块可以让学生学习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课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中职学校学部制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中职学校学部制改革可以使学生更加灵活地学习,更好地掌握实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课程学习电脑技术、机器设计等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中职学校学部制改革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中职学校学部制改革可以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学校可以建立新的实验室,提供新的教学设施,建立新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总之,中职学校学部制改革是必要的。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社会发展。
二、中职学校学部制改革的措施中职学校学部制改革的措施,旨在解决中职教育的弊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要措施有:一是改革课程设置,加强专业教育。
实行课程综合改革,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专业教育课程,推广技能型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例如,在汽车维修专业,不仅要学习汽车维修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倡以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机械制造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践中学习,熟悉机械设备的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是改革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素质。
职业学校“校部”二级管理体制的构建作者:陈汉城来源:《教育管理与艺术》2014年第09期我国的绝大多数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技工学校,现在仍沿用普通教育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客观上偏离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本源,办学质量低下。
因此,构建一种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相匹配的职业学校内部管理模式,是有效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根据这些情况我校构建了“校部”二级管理体制。
一、以事权下放为主旨的“校部”二级管理模式以事权下放为主旨的“校部”二级内部管理模式,主要可分成三大管理模块:校级领导、部级管理系列、党工群团妇系列,其中部级管理系列分设一个行政部和若干个专业部,具体责权定位如下。
行政部——是在现有的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总务科等各个职能部门的基础上整合而成,下辖多个处室,分别承担一块相对独立的业务。
行政部的工作职责概括为“服务、统筹、协调、考评”,即承担行政事务、制定评价标准、组织考核督导、保障后勤服务、提供决策咨询等。
专业部——按照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将学校原有的专业整合而成。
专业部在学校办学思想、发展目标与规章制度的指引下,负责本部的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德育与学生管理、就业培训等工作,接受行政部相关职能处室的指导和监督。
一般来讲,“校部”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主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管理分权、目标分解、责任分担、权责对等的原则;结构优化、效率优先、质量第一的原则;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确保改革的效果,有条件的学校可同时推行中层干部全员竞争上岗,通过笔试、面试和民意测评等三个选拔环节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组织程序,把一大批年富力强、业务精良、群众口碑好的优秀教师推向中层管理岗位。
二、“校部”二级管理体制的特点推行“校部”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事权下放与分权管理的优势较为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进一步明确了各个管理岗位的责、权、利,实行领导权与管理权适度分离后,学校领导层得以从繁琐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考虑学校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和关键问题;各部、各专业和处室负责人也拥有一片相对独立的空间,这有利于激发和挖掘大家的潜能。
“学部制”改革初探基于构建跨学科研究组织体系的思考一、概述在当今日益复杂且多变的知识体系中,跨学科研究已成为推动学术创新、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学科划分和组织体系往往限制了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使得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制约。
“学部制”改革应运而生,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跨学科研究组织体系。
学部制改革的核心在于以问题为导向,以研究为中心,通过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
它不同于传统的院系设置,更加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形成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学部制改革也有助于提高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跨学科研究行列,共同推动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在构建跨学科研究组织体系的过程中,学部制改革需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研究需求和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
可以通过设置跨学科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平台,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研究人员积极参与跨学科研究,并推动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学部制改革是推动跨学科研究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学术研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跨学科研究组织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推动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1. 简述当前高等教育与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高等教育与研究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与多重挑战。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教育体系的变革与创新成为必然。
技术的发展为高等教育与研究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线教育、远程教育、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引入,使得教育研究更加科学化、精准化,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对高等教育与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探索学部制改革打破院系壁垒探索学部制改革打破院系壁垒探索学部制改革北京师范大学组建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组建教育学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筹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于6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由此在全国高校拉开了学部制改革的帷幕。
2006年,北师大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了组建教育学部。
2007年,学校正式成立教育学部筹备工作小组,先后召开了10多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组建数十次专家调研和教师座谈会。
在2008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点活动中,学校又从强化办学特色、推进教育创新的高度,强调要加快教育学部的组建步伐。
1月,学校召开了教育学部启动大会,用了近半年时间,基本完成教育学部的筹建工作。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会上指出,北师大在2008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点活动中提出要组建教育学部,进一步统筹和整合教育学科的资源,实现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
组建教育学部,是北师大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是北师大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积极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大举措,也是北师大坚持教育创新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的重要步骤。
教育部将大力支持北师大的改革和尝试,为教育学部的组建和发展提供支持。
据悉,北师大打破院系壁垒,在整合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院、教育管理学院、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教育部质量检测中心、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等相关机构的基础上,组建教育学部。
目前,学部有6院(学院/研究院)8所(研究所)及10个综合交叉平台。
北师大党委书记刘川生表示,学校将创造一切条件,支持教育学部的建设和发展,努力把北师大教育学科建设成为中国教育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基地,未来教育家的摇篮,教育决策的思想库。
统计资料显示,美国大学内的教学科研实体学院的设置平均数位9个以下,英国大学不超过10个。
而中国大学在探索“学院制”的进程中,二级实体院系设置数普遍在20个以上,不少学校在30个左右。
2024中职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中职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模式单一、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与企业需求脱节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改革内容2.1 优化专业设置- 结合产业发展趋势,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确保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对接。
-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鼓励学校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高水平专业。
2.2 改进教学模式- 推广“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合作,促进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提升教学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 引入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充实教学团队。
2.4 强化就业指导- 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 加强与企业、行业的沟通与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2.5 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 实施动态监控与评价,确保教学质量。
三、实施路径3.1 政策支持- 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提高全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识和支持。
- 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为中职教育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3.2 校企合作- 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内容和双方权益。
-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
3.3 教师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 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
3.4 学生培养- 开展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 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次改革,预期实现以下成果:- 中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人才培养满意度提高。
- 毕业生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逐年上升。
- 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高校“学部制”改革探析摘要: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西方国家都进行了大部制改革,我国政府、企业的大部制改革也已起步,高校中的大部制——“学部制”遂应运而生。
学部制是大部制和传统学院制的有机结合和发展,成为现今一些巨型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不二之选。
通过这些高校的试行,学部制的职能思想业已清晰,组织结构亦趋完善,充分表明了学部制对优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加强学术权力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管理体制;学部制;组织结构;学术权力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高校特别是巨型大学正在积极尝试“学部制”改革,“学部制”遂成为当下高校管理领域的热点话题。
所谓“学部制”,是指在高等学校内部校和学院两个层次之间增加“学部”一级学术性组织或一级管理机构。
“学部制”改革不是简单的机构调整,而是克服学院数量过多造成的弊端,促进相关院系、学科间交叉与融合的有效途径,其旨在创新高校管理体制,创建现代大学制度。
一学部理论概要学部作为大学中的重要组织,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约12世纪中期)大学的教师法团,是致力于教授某个特定主题的学术群体。
在德国,使用学部这个词时可以有三种解释:包括了讲师以及学生在内的广泛构成;除了学生之外的全体教师;包括正式在岗教授及非正式教员的狭义的学部。
一般意义上的德国大学学部指的是第三种情况,即拥有自治权限的组织。
我国对学部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指清末掌管全国学务的官署,民国以后改为教育部①;二是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各学科按学科领域设置的机构,由若干院士(旧称学部委员)组成,院士由院内外著名科学家担任。
当前我国“学部制”改革中的学部主要由第二种情况发展而来。
学部的建立曾对当代中国教育科学体制化进程起到了特殊的积极作用,并且成为整个教育科学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部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其功能也变得愈加模糊。
二我国学部制改革概况近年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10余所大学为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体制,激发基层学术组织活力,推进学术资源整合,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陆续启动学部制改革,为推进学部制改革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中职学校学部制改革之我见中职学校学部制改革之我见摘要:学部制改革试行后,将中职学校各学部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有机融合在一起,推动学科的资源整合,能有效促进教与学的沟通。
关键词:学部制改革建议学校学部制改革已经实施两年多,在这个学期里,笔者对学部制改革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学部制改革的优点笔者所在学校在2011年9月试行学部制改革,将各学部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有机融合在一起,推动学科的资源整合,能有效促进教与学的沟通。
如在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学部可以第一时间传达给学生,学部的老师可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
如11级会计专业毕业班的离校,在离校前财经会计学部第一时间通知11级班主任做好毕业生离校及实习的相关工作,以便11级会计毕业班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实施了学部制改革后,激发了各个学部管理的创新意识。
设立学部后,各学部充分利用自主管理的优势,创新管理方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和专题教育活动,学部间相互激励,相互“攀比”,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如各学部进行的校歌比赛及技能展示,各学部推出的活动项目众多,趣味性强,吸引了各个学部不同专业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演绎了“我参与、我快乐、我健康”的教育理念。
二、对中职学校推行学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实施学部制改革后,要使各个学部在改革中不断完善,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处理好学校统一管理和学部自主创新的关系。
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下,学校应积极为各学部提供条件,鼓励学部创新管理方法,形成学部特色,如现在财经会计学部的“财道”,商贸物流部的“商道”,外语外贸部的“茶道”,艺术设计部的“艺道”等。
通过对各学部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不仅能规范“财道”“商道”“茶道”“艺道”等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过程,更能反映一个学校管理质量的高低,从而提高学校整体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创建优质特色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应注重职能科室与学部间的协调配合。
学部制管理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取决于职能科室与学部之间的协调配合,如总务科和各学部工作的协调配合。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职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是当前中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中职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中职学校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探讨中职教育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中职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中职学校布局调整1. 实施智慧校园,提升教学水平中职学校布局调整的首要任务是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提升教学水平。
通过建设智慧教室、数字图书馆、实践实训中心等教学资源,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校就业时更具竞争力。
2. 强化专业特色,提高办学品质中职学校布局调整的第二个重点是强化专业特色,提高办学品质。
通过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就业导向的专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
3. 发展产教合作,促进校企互动中职学校布局调整的第三个重点是发展产教合作,促进校企互动。
通过推动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和技术人才,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实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助力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和就业市场。
二、专业结构优化1. 优化专业设置,强化相关性中职学校专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是优化专业设置,强化相关性。
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要求,调整和优化中职学校的专业结构,开设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就业型专业,同时淘汰一些滞销或者过剩的专业,确保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相适应。
2. 结构合理,提升办学水平中职学校专业结构优化的第二个重点是结构合理,提升办学水平。
通过整合资源,扶持优势专业,强化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中职技工院校机构设置及管理制度中职技工院校的机构设置及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院校机构设置:中职技工院校的机构设置分为教学院系、部门和行政机构。
教学院系包括各个专业教学部门,负责教学工作。
部门包括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科研处等,负责院校管理和支持工作。
行政机构包括人事处、后勤处、财务处等,负责相关行政事务。
2. 院校管理团队:中职技工院校通常设有校长和副校长,负责院校整体管理和领导。
此外,还设有院务会或校务会,由多个管理层成员组成,讨论并决策重要事务。
3. 教师和管理人员管理:中职技工院校设有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教师队伍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管理人员队伍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和支持人员。
院校需通过考核、聘用、培训等方式对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4. 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中职技工院校的课程设置根据各专业的要求进行,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院校需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表,安排教师授课,并进行教学考核和评估。
5. 学生管理:中职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主要包括招生、学籍管理、学生工作和就业指导等方面。
院校需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进行学生招生,并做好学籍管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生服务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6. 财务管理:中职技工院校需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编制预算、会计核算、财务监督等方面,确保财务工作的规范和透明。
以上是中职技工院校机构设置及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具体的设置和管理方式可能会根据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
继续回答你的问题,中职技工院校的机构设置及管理制度还可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7. 质量保障和评估:中职技工院校需要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院校需要定期进行内外部评估,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改进。
8. 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中职技工院校通常与相关的企业或机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院校需要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管理,包括与企业或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指导实习过程等。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部两级”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践与探索一、问题提出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中等职业学校在建立校部“两级”管理体制的理念研究和实践改革方面走在前面。
2010年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的确定:中等职业学校可实行校部“两级”管理。
师姐各国高等院校,几乎无一列外运行在院系两级里上。
美国大学(校--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以外的领域;院--介于校系两者之间;系--集中在教学和科研)。
20世纪80年代,国内高等院校进行校、院系管理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1、精减机构,“”一走廊,一礼堂,一操场。
2、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岗位-职责分权制-聘任-绩效-工资。
3、实行学院制。
校院系取代校系教研室。
二、“校部两级管理体制的理论依据”1、系统层次性原理是校部两级管理的思想基础。
系统理论认为:“管理者权限的资源和约束条件,只有采取结构重组和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2、校部两级管理的要求:1)要求优化教学配置,科学设置教学单位。
、2)以目标为导向对职务、责任、权利、利益进行合理配置。
管理层次是校部两级管理图纸的直接依据,任何复杂的刺痛都有一定的次层结构。
系统之间的运行是否有效,小路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层次是否分清。
同一层次的个子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应由各子系统自身完成,只有在不协调或发生矛盾时才有上一层进行调整。
3、管理效益是校部两级管理体制的依据。
管理对象中各个要素的功能统一起来,从整体上加以放大,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使管理工作能提高管理绩效。
校部两级管理要达到“降低管理重心,缩短管理视野,提高管理效益”的目的。
分解工作目标,下放目标管理自主权。
三、校部两级管理体制的实践依据1、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的需要。
建立有别于普通高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职业教育领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绝不能停留在学校层面上,也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将责任落实到专业部,并赋予相应的权利,充分发挥个专业部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作用。
中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北职校学部制改革
刘幸福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 广西钦州 535000)
【摘要】三校合并组建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学校规模扩大,专业设置数量增多,教师数量增多,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是摆在管理层面前的首要问题。
2011年学校全面实施学部制管理模式,2011年下半年各专业成立教研组,2012年下半年确立了学科带头人至此形成了教师分类管理的雏形,学校运作三年来,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取得成效。
本文就北职校实施学部制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中职学校;管理模式;学部制
2010三校正式合并,合并后学校规模明显增大,教职工、学生数大幅增加,涉及到汽运、农机、机电、财会、计算机、经济管理等多个专业,在讨论确定北职校办学的具体方案时,学校首先分析了三校原管理模式,同时也参考了同等规模职校和高校的管理方案,认为:传统的直线型管理模式,即学校——中层科室——班级,对于规模较大的北职校来说显然存在管理不够精细、管理效率不高的弊端;以年段为主的管理模式也不符合职业学校的办学实际。
综合以上的分析,学校认为既能做到管理精细又能使管理相对集中的模式最符合目前的学校实际,在模拟高等院校分院式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我们推出了学部制管理模式,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学校采取了边实施边完善的方法在学校管理中推行这一模式,实践证明学部制管理模式切合学校发展的实际。
一.学部制管理模式的基本方案
1、学部设置:根据专业设置特点,按同类或相近专业为单位建立学部,全校共设四个学部,即经济学部(会计专业、计算机专业、物流专业、营销专业、电商专业、化工专业)、机电学部(数控专业、机电专业、电子专业)汽车学部(汽车维修和运用专业)、艺术学部(学前教育专业、坭兴陶专业、建筑装饰专业)。
2、管理编制:各副校长作为学部的分管领导,及时了解学部情况,传达学校总体工作意见,设学部主任一人,全面主持学部日常工作,设副主任3人,分管学生、教学、卫生等工作,确定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若干名,参与学部管理。
3、群团组织:学部设置党支部、学部团委、学部学生会,在学校党委、团委、校学生会的领导下学部独立开展群团活动。
4、考核方法:为切实提高学校日常工作的质量,加强学校行政、学部工作的监管,学校制定了日常工作考核方案,考核内容为师德规范、履行职责、教学常规、工作纪律、教育效果、卫生、五化建设等,由校办和党办进行集体考核,再由科室、学部内部对教职工进行个人考核。
5、会议制度:每周召开工作会议,除召开全校教职工工作会议布置学校整体活动、通报重大事项等外,其余时段分学部召开工作会议,结合学部特点强调管理要求、总结学部阶段工作等。
6、管理网络:学校各职能科室、群团组织与学部一起组成矩阵式管理组织,职能科室、群团组织在正常开展工作的同时为学部提供指导和保障,还可以通过学部落实具体工作,学部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线组织机构。
这样职能科室和学部共同组成中层管理机构,多渠道网络化落实学校整体管理方略。
具体管理网络如图1所示:
图1 学校组织结构矩阵图
7、日常管理:学校中层设值周小组,负责一周学校总体日常工作监督,并具体督查学部管理情况、班主任和教师的工作情况,各学部主任、副主任、班主任、教师每天轮流值班,这样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层次清晰,职责分明,优化了学校日常工作的过程管理。
二.学部管理模式的运作现状
学部制管理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效率。
推动学校简政放权,以便学校更好地集中精力把握全局,统筹协调,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学校的管理措施和计划、职能科室布置的日常工作通过学部很快落实到全校各班级和全体教职工,增加了学部这一管理链反而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也加强了执行力这一关键的管理环节。
2、激发了学部管理的创新意识。
设立学部后,各学部充分利用自主管理的优势,创新管理方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和专题教育活动,学部间相互激励,相互“攀比”,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
3、加快了专业建设的步伐。
以大专业为单位建立学部,有利于学部内开展专业的学术交流,充分发挥专业综合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有利促进专业教师的成长,激发基层专业组织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提高实训设施设备的使用率,强化了实训资源的整合。
三.学部制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为进一步优化学部制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管理功效,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觉得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思考和完善:
1、正确处理好学校统一管理和学部自主创新的关系。
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的前提下应该不断创设机会,积极为学部提供条件,鼓励学部创新管理方法,形成学部特色,从而提高学校整体的管理质量。
2、注重职能科室与学部间的协调配合。
学部制管理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取决于职能科室与学部之间的协调配合,在这一模式实施初期,由于缺乏对学部制的正确理解,以及常规管理模式思维定势的影响,职能科室埋怨学部不配合,学部觉得职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