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重点背诵
- 格式:doc
- 大小:96.00 KB
- 文档页数:19
333教育综合冲刺背诵笔记目录目录 (1)第一篇:《教育学》 (3)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3)第二章教育的概念 (3)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3)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3)第五章教育目的 (4)第六章教育制度 (5)第七章课程 (7)第八章教学(上) (8)第九章教学(下) (9)第十章德育 (11)第十一章班主任 (12)第十二章教师 (12)第十三章学校管理 (13)第二篇:《教育心理学》 (14)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4)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14)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 (16)第四章学习动机 (18)第五章知识的学习 (20)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20)第七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20)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21)第三篇:《中国教育史》 (24)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24)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24)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28)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29)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30)第六章早起启蒙教育思想 (32)第七章中国近代教育的转折 (32)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34)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完备 (34)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建设 (36)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36)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探索 (36)第四篇:《外国教育史》 (39)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 (39)第二章古罗马的教育 (39)第三章西欧中世纪教育 (39)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41)第五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41)第六章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43)第一篇:《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活动。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第一编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1、教育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系统。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结构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的合逻辑的事实性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在这一意义上,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也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
人们在建构和参与教育活动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和对人生意义与社会理想的选择与追求作为出发点,形成教育价值观念,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因此,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又是一门探讨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应然状态的学科。
诸多教育学流派的林立,是由于所持方法论立场和教育价值观念的不同所致。
4、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往往在于讨论教育活动系统的多种可能与价值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地创造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5、教育是一种艺术。
教育者有自己的经历、经验、人生体验、教育风格,受教育者也是社会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有他们的现实基础和主观意愿、当下心态,而且他们的成长还要经过他们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努力。
这样,教育活动是充满灵性、情感、自由创造的活动。
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教育是一种艺术。
综上所述,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有多种选择,可以分别是教育规律或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艺术,也可以兼及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及其统一。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在他们的哲学著作或政治著作、语言记录中。
333的背诵顺序
333教育综合有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四本书。
一、背诵顺序
由简到难:中教史—外教史—教心—教原
由繁到简:教原—教心—中教史—外教史
二、背诵时间
花整块的时间来背诵:比如上午固定4个小时背诵333,睡前花一个小时回忆上午背诵的内容。
(遗忘曲线)
三、背诵技巧
1. 关键词法
比如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关键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有价值、引起关注
2. 口诀法
(1)德育原则:连长才疏智浅,还对我们二结合。
(2)《中国教育史》中的书院教学用一个口诀“门沿是方形的”来记忆。
“门”是指书院教学实行门户开放;“沿”是指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是”便于记忆并无实义;“方”是指教学方法;“形”是指教学形式多样;“的”便于记忆并无实义。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两设置两利用一培养一注意
3. 录音
把自己背的内容录下来,然后睡前或者吃饭的时候听。
(推荐喜马拉雅APP)
如果不想录音,也可以自己去APP搜索关键词“教育综合333”。
4. 不要单纯只是口头背诵,可以选择背诵和默写相结合。
四、背诵小贴士
1. 利用零碎时间
2. 找到适合自己的背书时间
3. 选择自己最舒适的状态,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老师
4. 要有属于自己的逻辑框架。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名词解释4)教育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教育”的学问。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够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可以让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教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工作质量。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名词解释9)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在教育学中,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有专门组织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简答4)(1)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自从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2)受教育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受教育者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单独作为名词解释也考)(3)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练习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
333教育学综合背诵要点(终结版) 333教育学综合背诵要点(终结版)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教育问题的科学。
在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背诵教育学要点是掌握和理解教育学核心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总结333教育学综合背诵要点,帮助读者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重要知识。
一、教育学基本概念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实现人的自由、完善和幸福为使命。
2.教育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教育学是研究这种实践的科学,教育学以教育为对象,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总结和系统化表达。
3.教育学的任务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教育活动的本质和目的,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学的学科范畴教育学的学科范畴包括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方法学。
它们分别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方法论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
2.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基本原理、目的和价值的学科。
它的基本观点包括:教育的本质是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全面人的发展,教育的价值是人的自由和幸福。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的社会发展等。
4.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的学科。
它的基本理论包括儿童发展理论、学习理论、教育心理治疗理论等。
5.教育方法学的基本原则教育方法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学科。
它的基本原则包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交往式教学等。
三、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1.教育发展与改革教育发展与改革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包括教育制度变革、教育结构优化、教育管理改革等。
2.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关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反作用,以及教育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最新)一、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本质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
目的性: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育人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政治功能:培养合格的公民,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功能: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功能:传承和创新文化。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 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2. 教育方针概念: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内容:通常包括教育的性质、方向、目标、任务和途径等。
3.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两者都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意志,都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区别:教育方针更侧重于宏观的方向和途径,而教育目的更侧重于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三、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定义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校外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等。
2.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概念: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双轨制:以英国为代表,分为贵族教育和大众教育两条轨道。
分支型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初等教育后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轨道。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来指导教育实践,是一门理论指导性学科。
2、实验教育学:P3、或P99、P247(1)时间、地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2)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梅伊曼和拉伊(3)基本观点: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学③教育实验三个阶段假设—进行实验---验证④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不同场所不同⑤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发展。
-(4)评价;①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范式,近百年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②有其局限,夸大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有效性,走上了唯科学主义迷途3、文化教育学:(1)时间:19世纪末德国(2)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3)主张:①认识文化的存在②教育过程是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方法理解与解释④教育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化,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途径是陶冶和唤醒,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4)评价:①文化教育深刻的影响着20世纪德国乃至世界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目的及师生关系、教育学性质给人以很大的启发②不足之处在于思辨气息很浓,限制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4、实用主义教育学:(1)时间、地点:P4或P186(2)代表人物:(3)主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地增长---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④-课程组织--应以-学生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评价:①---对赫尔巴特进行了批判,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都产生极大影响----②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第二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P10或P10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萌芽阶段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来指导教育实践,是一门理论指导性学科。
2、实验教育学:P3、或P99、P247(1)时间、地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2)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梅伊曼和拉伊(3)基本观点: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学③教育实验三个阶段假设—进行实验---验证④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不同场所不同⑤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发展。
-(4)评价;①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范式,近百年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②有其局限,夸大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有效性,走上了唯科学主义迷途3、文化教育学:(1)时间:19世纪末德国(2)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3)主张:①认识文化的存在②教育过程是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方法理解与解释④教育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化,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途径是陶冶和唤醒,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4)评价:①文化教育深刻的影响着20世纪德国乃至世界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目的及师生关系、教育学性质给人以很大的启发②不足之处在于思辨气息很浓,限制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4、实用主义教育学:(1)时间、地点:P4或P186(2)代表人物:(3)主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地增长---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④-课程组织--应以-学生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评价:①---对赫尔巴特进行了批判,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都产生极大影响----②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第二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P10或P10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333教育学原理背诵重点一、教育与教育学1.名词解释●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元教育学●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生物起源说●劳动起源说2.论述●简述教育的要素及相互关系●论述现代教育的特征二、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关系1.名词解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先行●内发论●外铄论2.论述●简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简述教育的社会功能●简述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及其意义●论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及二者的关系●简述教育为什么要以人为本●简述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教学意义●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简述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简述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三、教育目的、制度1.名词解释●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培养目标●素质教育●教育制度●学制●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义务教育2.论述●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简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论述在确立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时要考虑的问题——个人、社会本位论●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论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简述我国学制确立的依据●简述学制的类型●论述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结合我国实际,论述如何在我国推动终身教育理念的实践四、课程1.名词解释●课程●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隐性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2.论述●简述课程的多样化与一元化的问题●简述泰勒原理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简述组织课程内容时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论述当前我国所倡导的新型的课程改革有哪些贡献●简述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简述核心素养五、教学1.名词解释●教学●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评价●范例教学模式●直观性原则●启发式原则●讲授法●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分组教学●走班制2.论述●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论述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原则,举例简述及各自的要求●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及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方向●简述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六、德育、教师与学生1.名词解释●德育●陶冶●榜样示范●体谅模式●师生关系2.论述●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简述德育的方法●简述德育的途径●论述当前我国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对策●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简述学生观(如何正确看待学生)●简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333教育综合内容整理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的概念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五章教育的目的第六章教育制度第七章课程第八章教学(上)第九章教学(下)第十章德育第十一章班主任第十二章教师第十三章学校管理第一章教育学的概述一、研究对象与任务1.研究对象(名词解释):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2.研究任务(简答):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3.教育学(名词解释):①教育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教育的学问,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③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④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念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教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工作质量。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阶段(看书了解即可,不用背)三、几种教育学(第1、3种重点背,2、4、5简单看)1.实验教育学(重点背):①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1901年,德国教育家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
1907年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系统地阐述实验教育思想。
②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分依据。
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4)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着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着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④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333教育综合最后冲刺必备考点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育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广义上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上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现代教育是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之间互动的交互过程。
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是一门广泛存在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辩证性、科学性。
教学: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德,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形式的规则。
它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规、规则、条例等。
教育学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教育一、教育的本质特征·141.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其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教育活动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教育系统和其他社会系统之间形成互动关系。
2.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是教育者。
学校教育产生后,则主要指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
2.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学校中的学生和成人教育的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3. 教育中介系统: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教育的三要素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三、古代教育的特点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4、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四、现代教育的特点·13&16简答1、学校教育逐渐普及2、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加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规律/特点·11华中;14、15西南(简答不用要求)1. 顺序性: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 不平衡性:人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4)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④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333教育学综合背诵要点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以培养发展人的身心、智力和道德为目标,通过教育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实现社会进步。
2.教育的本质特征包括:目的性、系统性、差异性和社会性。
3.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教育学的理论体系1.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哲学教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和自然科学教育学。
2.哲学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目标和意义。
3.社会科学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社会因素、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
4.自然科学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心理原理和教学方法。
三、教育的目标与任务1.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包括知识、能力、个性和价值观。
2.教育的任务包括: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四、教育的规律与原则1.教育的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发展规律、差异规律和阶段规律。
2.教育的原则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实践基础。
五、教育的方法与手段1.教育的方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活动的方式,如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法。
2.教育的手段是教育实践中采用的具体工具和技术,如教学设备、教材和多媒体。
六、教育学家与教育理论1.古代教育学家包括:孔子、孟子和董仲舒。
2.现代教育学家包括:赫胥黎、杜威和皮亚杰。
3.中国教育学家包括:陈寅恪、冯友兰和聂耳。
七、教育与发展1.教育是针对教育问题的根本性变革,包括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的。
2.教育发展是指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3.当前教育与发展的重点包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教师发展。
八、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包括理论研究的深入、教育实践的创新和教育科技的应用。
2.教育学的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终身学习和全球共同发展。
以上是333教育学综合背诵要点的终结版,旨在帮助读者系统化地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目标与任务、规律与原则、方法与手段、教育学家与教育理论、教育与发展以及发展趋势等内容。
333教育学背诵题一、教育学基本概念1.简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解释教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说明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和分支学科。
二、教育思想与理论流派1.简述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2.列举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并简要评价。
3.描述现代教育理论的主要流派,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1.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说明教育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2.简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说明教育如何影响社会稳定。
3.探讨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角色和挑战。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1.描述人的身心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
2.分析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如遗传、环境、教育等。
3.阐述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五、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1.描述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并作比较。
2.探讨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
3.分析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以及如何平衡两者。
六、教育制度与政策1.描述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
2.分析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探讨教育公平问题,以及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
七、课程设计与评价1.描述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
2.分析课程内容的几种来源。
3.简述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4.探讨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八、教学方法与技巧1.描述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及其适用情境。
2.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的基本技巧。
3.探讨现代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影响。
4.描述如何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考纲】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真题】华中论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教育学意义天津师大简答: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浙师简答:在人的发展中,哪四个方面的因素时最重要的?每方面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东北师大论述:论述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各自作用东北师大简答: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中山论述:谈谈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其相互关系7. 2011 陕师大简答: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中山简答: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北师简答:试评“环境决定论“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的含义1.广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2.狭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的发展。
3.分类: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做出不同的分析,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
②心理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
③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三方面联系:人的发展的这三个方面,既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十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它们与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发展是相一致的、交织在一起的。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未完成性和能动性1.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
儿童发展的未完成性、未成熟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预示着人的需教育性和人的可教育性。
2.能动性:①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
②人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
③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三、人的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差异性,整体性1.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就心理而言,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耍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问的发展速率。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4.个别差异性: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的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人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5.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们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
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
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1.遗传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①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②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③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3.个体的能动作用①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②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③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第三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①知识的认知价值;②知识的能力价值;③知识的陶冶价值;④知识的实践价值。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被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学校教育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
这样,教育为生产培养的人才在总量、类型和质量上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即使培养的人才在总量上有富余,但仍会出现结构性失调。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者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变革。
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
③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在一个社会里,让哪些人受教育,达到什么程度,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结果如何,都是由社会的经济制度决定的。
⑤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这里的文化是指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一定社会民族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
①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通过传承和创新文化来培养人,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传授系统化、概念化的文化知识,反映到课程上,课程本身就是文化知识的载体,也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
文化知识是教育的主要资源。
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首先,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
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必须受到特定文化模式的制约。
文化模式对每个人的塑造的力量很大。
其次,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
不同文化模式下教育管理方式、教育方法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③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不同的文化传统对待学习和读书的态度不同,反映到教育上,教师教育方法也不同。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含义: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1.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②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③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④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3.教育的生态功能①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②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③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③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1.含义: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2.分类:①横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和训练,能够在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组织中做水平的流动,即可以根据社会需要,结合个人的意愿与可能条件更换其工作地点、单位、任务,改变其环境而不提升其社会阶层或科层结构中的地位。
②纵向流动功能: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与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做纵向的提升,包括职称晋升、职务升迁、薪酬提级,改变其社会层级地位与作用。
3.历史发展:①在古代社会,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只能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较小的范围中进行。
②现代社会: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不断强化,使教育日益成为激励社会成员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动力,不仅在很大限度上引导着个体素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且影响着社会结构局部或整体的变化。
4.在当代的重要意义:①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②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③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社会流动功能的关系1)区别:①社会变迁功能: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政治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与发展。
②社会流动功能: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通过教育的培养与提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人能动性、创造性的弘扬,以实现在职业岗位和社会层次之间的流动和转换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境遇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