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典论论文》节选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28 KB
- 文档页数:1
魏晋时期文的自觉鲁迅说:“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
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确乎是魏晋新风。
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
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可能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
“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典论·论文》)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
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
在当时,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
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
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
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作者持“魏晋封建说”,认为我国秦汉时期仍处于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自魏晋开始。
)更没有独立的地位。
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
《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并且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家,指出他们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上的主要特征。
他在《典论·论文》中论“应玚和而不壮。
刘桢壮而不密”;又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徐干时有齐气”。
在《与吴质书》中评价刘桢“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
这些评论都是比较确当公允的。
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盛称“孔北海[注]文,虽体属骈丽,然卓荦遒亮,令人想见其为人”。
又称徐干之文“非但其理不驳,其气亦雍容静穆,非有养不能至焉”。
这里“体气高妙”与“卓荤遒亮”,显然都是赞他的文风气格奇高;而“雍容静穆”也自然是纡徐舒缓的“齐气”了。
应该说,曹丕“文气说”中,对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文学批评影响极深远,文气之说从他一直到清代,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理论。
刘熙载指出:“自《典论·论文》以及韩、柳,俱重一‘气’字。
”其实不唯韩、柳、刘勰,宋之欧、苏诸公直至清之桐城派,都很看重这个“气”字,就是刘熙载自己,在《艺概》中,不拘论诗文,论词曲,论赋,就连论书法也常常强调“气”。
他在论文时说:“文贵备四时之气,然气之纯驳厚薄,尤须审辨。
”他在论诗时主张“学太白诗,当学其体气高妙”。
他又这样论赋:“邹(阳)枚(乘)雄奇之气,相如亦当避谢。
”“邹阳狱中上书,气盛语壮。
”当然他所说的“气”,有的是指文章的气势,不完全同于曹丕的“文气说”,但这也足见“文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何等巨大。
虽然曹丕注意到了作家作品的风格独特性,但他过分强调了作家的气质才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就是对作家的气质才性,他也把它看成是不可变更的,是“不可力强而致”的。
人的气质不等于个性,气质只能使人的个性带有一定色彩,个性是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测评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器物与辞赋之间的关系极为亲密。
《文心雕龙·诠赋》谓赋“铺采搞文,体物写志”,赋是“体物”文学的代表,敏锐地反映物质文化。
再者,人们在日常使用的器物上进行辞赋创作,雅趣所至,多有题咏。
皇甫谧《三都赋序》认为赋“文必极美”“辞必尽丽”,器物与辞赋的联姻,是“物之魅”与“文之美”的结缘。
辞赋中的器物与器物上的辞赋共同构成了辞赋与器物之间的关系,其最终表现形式仍是文学作品。
曹丕《典论·论文》曰“诗赋欲丽”,刘熙载《艺概·赋概》曰“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因为赋在修辞上的鲜明优势,与器物相关的作品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追根溯源,敷陈器物材料。
枚乘的《七发》有一节专写音乐,重心落在“琴”上,古人以桐木为琴,选材是制琴的第一步,接着再进入到演奏的阶段。
琴在汉代极受贵族、文人士大夫喜爱,桓谭《新论·琴道篇》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而由蔡邕焦尾琴的典故,既可见选材之难,又可见蔡邕精于琴道。
琴是士人言志的重要器物,嵇康《琴赋》甚至认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他们都重视书写制作乐器的材料的生长环境,至于其他器物题材赋也多如此。
二是曲尽其妙,提升器物品格。
唐代李德裕曾作《画桐华凤扇赋》,序曰:“成都夹岷江,矶岸多植紫桐。
每至春暮,有灵禽五色,来集桐华,以饮朝露。
及华落,则烟飞雨散,不知其所。
往有名工,绩于素扇,以赉稚子,余因作小赋,书于扇上。
”赋以扇为描写对象,而扇上有鸟,全文先写鸟之高洁,既而针对班婕妤《团扇诗》的哀怨,作者认为扇用以消暑,而不去做女性的道具,与班氏哀怨天凉“弃捐箧筒中,恩情中道绝”不同的是,作者说,“虽清秋之已至,常爱玩而忘餐”,扇有了更高的价值,其品格得以升华。
唐时张九龄《白羽扇赋》,以“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作结;元代赵孟頫《纨扇赋》曰“苟行藏之任道,愿俟时乎安之”,都已脱离宫怨,注入沉雄之气,在反复铺排中,烘托、抬升器物的气格。
《《典论论文》节选阅读理解答案.doc》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2题。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yuedudaan/1723646.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9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参考答案一. 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1. 《典论·论文》(魏·曹丕)2. 《文选序》(梁·萧统)3. 《戏为六绝句》(唐·杜甫)5. 《与元九书》(唐·白居易)6. 《送孟东野序》(唐·韩愈)7. 《诗品序》(梁·钟嵘)8. 《文心雕龙》(梁·刘勰) 9. 《沧浪诗话》(宋·严羽) 10. 《闲情偶记》(清·李渔)11.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 12. 《汉书·艺文志》(汉·班固)13. 《书汤海秋诗集后》(清·龚自珍) 14.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近代·梁启超)15. 《文选序》(梁·萧统) 16. 《典论·论文》(魏·曹丕)17. 《人间词话》(近代·王国维) 18. 《楚辞章句序》(汉·王逸)19. 《文赋》(晋·陆机) 20. 《诗品序》(梁·钟嵘)21. 《文选序》(梁·萧统) 22.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23. 《答李翊书》(唐·韩愈) 24. 《论诗三十首》(元·元好问)二. 名词解释1. 诗言志:“诗言志”理论出自《尚书·尧典》,《尧典》中描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艺术理论原则。
从音乐说起,涉及到了诗歌、艺术、以及相关的各方面内容。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诗言志”理论。
这段的主要说明,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抱负、志向的,歌声是延长了的诗的语言,突出了诗要表达的意义,声音的高低与曲律相配合,各种乐器的声音达到和谐统一,不能相互干扰,要形成整饬的秩序,不能相互扰乱。
这样就可以使得天神和世人达到交流和统一,用这样的音乐来教育贵族子弟,使之收到教育和引导。
闻一多先生在《歌与诗》中从诗的发展过程来分析,认为“志”有三方面的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
试析曹丕的《典论·论文》的文学史价值(2)三、《典论·论文》明确提出了“文气说”理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如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
不能以移子弟。
”1.“文以气为主”首先。
它启示人们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去审视文学作品,追寻文学创作动机的起源,文学活动不再以对客观对象的描摹、阐发作为第一要务.而是将立足点转移到创作者自身。
文学活动虽然是主、客体的统一,但主体才是活动的真正领导者和实施者。
文学创作活动是作家呕心沥血,融入思想和感情的再创造的产物。
其次,它其实是以“气”来衡量文学作品的高下,打破了从先秦到两汉统治了数百年的“文以载道”的专制地位。
文学活动虽然可以而且应当与社会道德有密切联系。
但它不应像儒家提倡的那样仅仅是统治阶级的传声筒和教化规范民众的教科书.文学更主要的任务是表达创作主体的心声、艺术个性.成为有血、有肉、有情的表达途径和审美对象。
2.文气有“清”“浊”之分。
由于创作主体各异,不同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文气”,所以,曹丕认为“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他所谓的“清”是指阳刚的俊秀豪迈的特点,而“浊”气则是指阴柔的凝重沉郁的特点。
大体上,他已经将风格概括为两种对立不同的类别,这在风格研究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而由于“气”的不同,即作家创作风格不同,所以也就不能以此之长,责彼之短。
在《典论·论文》中,曹丕以此为依据,从“气”的角度去评论作家,虽扼要,却是中肯的。
如说徐干“时有齐气”,是指徐干的作品具有舒缓的风格特点;评孔融“体气高妙”,是说其文章由于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因而形成他的文章所不可及的一种风范;称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是指其作品具有自由奔放的风格,但失之于不够紧凑。
这些都是从气的角度来探讨作家作品的风格特色的。
3.文气“不可移”曹丕认为。
文学作品的“清”、“浊”是由作家的先天素质所决定的,所以是与生俱来的,不会改变的,也不能传授、影响的。
【高中古诗词阅读】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阅读答案及翻译【高中古诗词阅读】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阅读答案及翻译自古以来,学者们就互相鄙视。
傅义之写信给班固和伯仲,顾孝之写信给弟弟赵:“吴忠可以用他属于文学的能力为兰台的历史写作,他不能停止写作。
”这位女士善于观察自己,但不善于用笔迹书写。
她很少善于准备。
她擅长彼此的长处,轻视彼此的短处。
俗话说,“如果你家里有扫帚,你可以享受成千上万的黄金。
”很难看出问题所在。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元瑜、汝南应?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曹丕经典理论与论文)21.请用“/”给文中画““一句一句。
(2分)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22.作者认为“学者相互鄙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你自己的话说)(3分)23.文中划线句可用成语□□□□概括。
(2分)24.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谈谈文章结尾提到的“七个儿子”的角色。
(4分)参考答案21.(2分)女士善于观察自己/不在一个身体里写作/很少善于准备22.(3分)各自凭借自己所擅长的文体来轻视被人不擅长的文体。
23.(2分)自尊24.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反对文人相轻,提倡应审己度人2分,赞扬七子能互相发现彼此的长处,以此佐证自己的观点。
2分参考译文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
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
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
”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曹丕的《典论·论文》赏析《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
《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
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
《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
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
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作品介绍曹丕《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因被选入《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
曹丕是汉魏时期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著名的《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
他的《典论论文》虽短,却提出了下列有关文学批评的四个主要问题:文学作品的功用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他肯定文章(指诗、赋、散文、应用文)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但可惜的是,在《典论·论文》里,他并未对这一观点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
不过,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他在文论史上已经是功不可没了。
这就突破了前此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文学的重要地位。
《典论·论文》一选文呈现1.《典论·论文》节选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与班固,伯仲之间耳①,而固小之②,与弟超书曰③:“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④,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⑤,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⑥:“家有敝帚,享之千金⑦。
”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公元?-90年),字武仲,东汉辞赋家。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汉书》的作者。
汉章帝时,傅毅与班固共为兰台令史(兰台为汉宫廷藏书处,兰台令史掌书籍校理及书奏)。
伯仲之间:意思是不相上下。
排行老大叫“伯”,老二叫“仲”。
②小:轻视。
之:指傅毅。
③超:班超(公元33-103年),字仲升,班固的弟弟。
汉明帝时出使西域,封定远侯。
④属(zhǔ)文:写文章。
⑤自见:指自见其长。
⑥里语:俗语。
⑦享之千金:把它看得和千金一样。
享:当。
2.典论·论文》节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⑴。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于其身⑵,二者必至之常期⑶,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⑸,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⑹,周旦显而制《礼》⑺,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⑻。
夫然⑼,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⑽,惧乎时之过已⑾。
而人多不强力⑿,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⒀,遂营目前之务⒁,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⒂,忽然于万物迁化⒃,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惟干著论,成一家言。
注释:⑴经国:治国。
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文章是“立言”,所以这样说。
⑵荣乐:指荣华与享乐。
止于其身:只有活着时才能具有。
⑶意思是说年寿和荣乐都有必然到来的期限。
⑷寄身:托身。
翰墨:笔墨,指写文章。
见意:表达思想。
篇籍:指写成的文章。
⑸托:依托,凭借。
飞驰之势:指显贵者的位势。
两句意思是:不借助于良史来立传,不依靠高官显贵来宣扬。
典论论文(节选)
倪爱平;曹丕
【期刊名称】《中文自修:中学版》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的次子。
三国时曹魏的第一位皇帝。
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和文艺批评家。
《典论·论文》是曹丕的专著《典论》中
的一篇。
《典论》一书,据史书记载,共有五卷,多已散失,现仅剩一篇《自叙》和这篇《论文》。
就是这篇篇幅不长的《论文》,开
【总页数】1页(P56)
【作者】倪爱平;曹丕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典论·论文(节选)
2.《典论·论文》三辨——从《典论·论文》看曹丕的文章写作观
3.试论曹丕《典论·论文》的政治意图——《典论·论文》意在消解士人建功立业的
抱负4.一篇有开创精神的文学论文——评曹丕《典论·论文》5.孔融"体气"考辨——兼论《典论·论文》审美倾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
散文的这种精神话语,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无待,随物赋形。
庄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把用于表现“散木”“散人”之“散”,即表现“无用”的语言形式称为“卮言”。
而他的散漫无拘束的文章形式和超拔的想象,表现的正是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文精神。
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
庄子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态度,主张“丧我”“弃知”“物化”。
因此,他认为文章应“以寓言为广。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
其三,诗性智慧。
这也是构成中国散文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诗性智慧,它的前提是“诗性”,是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的融合;而智慧是对于知识的反思和超越,也是一种滋润僵硬知识和理论的调和剂。
其四,是“造气”“造势”之内功。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以后的文论家又将“气”引申为“气势”。
所谓“气势”,指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所表现出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呈现在散文中则是作者的精神气象。
上述四方面的“原型”精神,就是中国散文传统精神元气的标识,也是散文文体内在的张力。
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也是中国传统“言志”散文理论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实质上是强调散文“寓教于乐”中“乐”的维度,即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教化和愉悦。
“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
于此,不论是古代在仕与不在仕的士大夫,还是现代的散文家和文论家,可谓是灵犀相通,都注重以诗文自乐,以诗文交流而互娱。
曹丕《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典论·论文》)(乙)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注:执笔),气倍辞前,暨(注:及)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刘勰《文心雕龙》)(丙)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陆机《文赋》)1.甲文作者运用了_______的手法,论述了文章的价值。
对个人,就是“______________”;对社会,则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2.根据乙文文意,“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含义是:意翻空而易奇:__________________言征实而难巧:__________________3.对乙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
B.作家登上了大山,在山上撒满了自己的情思,看到了大海,对大海充满了幻想。
C.作家一想到登山,情思里便拥有了山的风光,一来到大海,意念中又拥有了海的波涛。
D.作家登上了大山,情思里充满着山的风光,看到了大海,意念中翻腾着海的波涛。
4.丙文作者从阅读前人的作品和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创作中经常会出现“_________”和“________”的问题。
高中课外阅读之魏晋南北朝名作精选:曹丕《典论·论文》《典论·论文》曹丕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注释]1.瑀:(yǔ)2.瑒:(chàng)4.琏:(jiǎn)5.騄:(lù)6.粲:(chàn)7.卮:(zhi1).8.俦:(chóu)9.闇:(àn)10.诔:(lěi)[作者介绍]曹丕(187~226),魏文学家。
典论论文阅读答案_文言文典论论文翻译赏析文言文《典论论文》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
《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
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
《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
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
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原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汇编6古代诗文阅读之古诗词鉴赏(含答案)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名余曰正则兮,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2)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3)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4)树林阴翳,__________________,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5)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6)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7)道之以德,__________________,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8)盖文章,经国之大业,__________________。
(曹丕《典论·论文》)全国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答案一、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每题1分)1、《典论·论文》(魏·曹丕)2、《文选序》(梁·萧统)3、《戏为六绝句》(唐·杜甫)5、《与元九书》(唐·白居易) 6、《送孟东野序》(唐·韩愈) 7、《六一诗话》(宋·欧阳修) 8、《雪涛阁集序》(明·袁宏道) 9、《文赋》(晋·陆机) 10、《诗品》(梁·钟嵘)11、《诗品序》(梁·钟嵘) 12、《文心雕龙》(梁·刘勰) 13、《沧浪诗话》(宋·严羽) 14、《闲情偶记》(清·李渔) 15、《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 16、《汉书·艺文志》(汉·班固) 17、《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唐·韩愈) 18、《论诗三十首》(金·元好问) 19、《答洪驹父书》(宋·黄庭坚) 20、《夕堂永日绪论》(清·王夫之)21、《答吴充秀才书》(宋·欧阳修) 22、《仲兄字文甫说》(宋·苏洵) 23、《忠义水浒传序》(明·李贽) 24、《原诗》(清·叶燮) 25、《书汤海秋诗集后》(清·龚自珍) 26、《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近代·梁启超) 27、《文选序》(梁·萧统) 28、《答吕姜山》(明·汤显祖) 29、《人间词话》(近代·王国维) 30、《楚辞章句序》(汉·王逸)31、《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司马迁) 32、《春秋繁露》(汉·董仲舒) 33、《淮南子》(汉·刘安) 34、《词源》(元·张炎) 35、《市井艳词序》(明·李开先) 36、《西游记题词》(清·幔亭过客) 37、《论文偶记》(清·刘大櫆) 38、《诗式》(唐·皎然) 39、《答李翊书》(唐·韩愈) 40、《录鬼薄序》(元·钟嗣成)41、《论衡·超奇》(汉·王充) 42、《上崔华州书》(唐·李商隐) 43、《上人书》(宋·王安石) 44、《书黄子思诗集后》(宋·苏轼) 45、《论词》(宋·李清照) 46、《岁寒堂诗话》(宋·张戒) 47、《论诗诗》(宋·陆游) 48、《艺苑卮言》(明·王世贞) 49、《曲律》(明·王骥德) 50、《诗归序》(明·钟惺)51、《序山歌》(明·冯梦龙) 52、《鬲津草堂诗集序》(清·王士禛) 53、《儒林外史序》(清·闲斋老人) 54、《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清·袁枚) 55、《花部农谭序》(清·焦循) 56、《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清·周济) 57、《复庄卫生书》(近代·冯桂芬) 58、《古谣谚序》(近代·刘毓崧) 59、《人境庐诗草自序》(近代·黄遵宪) 60、《论白话与维新之本》(近代·裘廷梁)61、《国故论衡·文学总略》(近代·章炳麟) 62、《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近代·柳亚子) 63、《摩罗诗力说》(近代·鲁迅)二、填空题:(每空1分)1、在《尚书·尧典》中最早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诗言志”理论。
《典论·论文》疑难问题解答1.学习《典论·论文》应该注意掌握哪几点?《典论·论文》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著。
应该格外值得我们在学习中重视。
首先是应该读懂原文,体会其文学理论批评的内涵,然后注意掌握以下几点:一、作家的才能与文学体裁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和文体论的四科八体说;二、"文以气为主"说;三、对文章的价值的高度评价;四、反对好古贱今;五、《典论·论文》的影响。
其中,特别注意的是一、二、五点。
2.《典论·论文》认为作家的才能与文学体裁的性质特点有什么样的关系?它的文体论的内容是什么?《典论·论文》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曹丕认为作家才能各有所偏,通才全才鲜有所见。
各种文体各有不同的特点,各人往往只擅长某一种文体,很难做到各种文体都能写得很好,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作者以建安七子因才性不同而各有所偏的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
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俊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
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在分析作家才能个性各有所偏的同时,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他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
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
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
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曹丕《典论·论文》:四库提要:文章莫盛於两汉。
浑浑灝灝,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
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
其勒为一书传於今者,则断自刘勰、锺嵘。
三国志·魏书: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
中平四年冬,生于谯。
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初,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馀篇,号曰皇览。
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时人彫伤,帝深感叹,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
疫疠数起,士人彫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馀篇,集诸儒於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
曹丕重文,《典论》抄写送江东孙权和士人领袖张昭。
明帝时曾刻石立于太学之外,碑六,北魏孝文帝犹存四.曹植不以为然,《与杨德祖书》: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昔杨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
吾虽德薄,位为蕃侯。
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
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
虽未能藏之於名山,将以传之於同好。
文人相轻:班固论扬雄曰:“凡人贵远贱近,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足动人,故轻其书。
"王充《论衡》亦云:“画工好画古人,不肯图近世之士者,尊古而卑今也。
贵鹄贱鸡,鹄远而鸡近也。
扬子云作《法言》,张伯松不肯观,以同时也。
使子云在伯松前,伯松必以为金匮矣.”刘勰《文心雕龙》云:“韩非《储说》始出,相如《子虚赋》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
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非同时则贱哉!"此皆以同时见轻,固世情之所不免,然犹非彼此相忌而相轧也。
建安七子,邺中七子。
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复习重点]1.积累并记牢常用字“言”“常”“格”“志”“经”。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3.掌握状语后置句的规律特点。
[课文概览]课题作者文体核心内容《毛诗序》节选子夏/卫宏(无定论)文论(议论文)在“诗言志”的基础上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为赏析诗歌提供了“情”“志”两个切入点。
《典论·论文》节选曹丕肯定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
《诗品序》节选锺嵘提出了“物感说”,认为诗歌是外在事物变化与内在情感萌发相结合的产物,外在事物触发了内在情感的萌发。
为赏析诗歌提供了“知人论世”的切入点。
《与元九书》节选白居易把写作过程喻为植物生长过程,根是感情,苗是语言,花为声韵,果实为实义。
强调内容要靠形式表达,语言一定要音韵优美。
《题画》节选郑燮提出了“三竹”说: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概括了作画的过程,传递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作画经验,揭示了艺术创造过程中从观察生活到艺术构思再到艺术表现三个阶段。
《人间词话》节选王国维提出了“境界说”,认为景真情真方为有境界。
读书、做学问要经过“悬思——苦索——顿悟”三境界。
课文8 古代文论选段一、基础夯实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节选)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志( ) ②永歌( ) ③不知( ) 答案 ①志意,志愿 ②咏歌,歌唱 ③不知不觉 2.理解性默写《毛诗序》中,作者先是对“诗”下了定义,认为诗歌是“______________”,接着阐释了诗歌在内和在外的两种表现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感在心里激荡,就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它,用语言还表达不尽,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延续它。
曹丕《典论论文》节选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2题。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似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选自曹丕《典论论文》11.对下面这句文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A.——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追求富贵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B.——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文章书籍,从文章书籍中读出深意,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C.——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流传后世。
D.——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文章书籍,从文章书籍中读出深意,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追求富贵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12.选择下面四个文言句子所对应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
B.“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慢慢消失,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上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化,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C.“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这样,那么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流逝过去罢了。
D.“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
曹丕《典论论文》节选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2题。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似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11.对下面这句文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A.——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追求富贵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B.——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文章书籍,从文章书籍中读出深意,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C.——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流传后世。
D.——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文章书籍,从文章书籍中读出深意,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追求富贵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12.选择下面四个文言句子所对应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
B.“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慢慢消失,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上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化,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C.“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
——这样,那么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流逝过去罢了。
D.“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
参考答案:
11.C 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