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5讲

  • 格式:ppt
  • 大小:638.50 KB
  • 文档页数:2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永明声律论的兴起 永明年间,一场声势浩大的声律运动勃然兴起,究其 原因有三: 其一,汉语诵读本身所具备的抑扬顿挫的节奏之感, 乃是永明声律论得以产生与发展的自然基础。汉语由方 块汉字组成,重训诂,重声训,四声调类是汉语本身所 固有的。先秦汉语中就有声调。据北师大俞敏《古四声 平议》一文算,《易· 上经》2064个字,其中平声912(占 44%)、上声426(占21%)、去声353(占17%)、入声373(占 18%) 。古人诵书,本注意抑扬顿挫,声音悦耳动听。 《续晋阳秋》载,东晋袁宏讽咏《咏史》诗,而为谢尚 所激赏,称其“声既清会,辞又藻拔”。南朝讲舍, 《梁书》本传称之“善诵书,背文讽说,音韵清辩”。 可见古人早就注重诵读的声音之美。

刘勰自己解释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 ,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 亦云极矣。”下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自《神思 》至《总术》十九篇,泛论写作方法;《时序》以 降五篇杂论文学史即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等;最后一 篇为自序。
因此,除《序志》自序外,49篇, 大致可分为四大板块: 《原道》以下5篇是其一,揭示《文心雕龙》写作 的总原则; 《明诗》以下20篇是其二,分论文章源流与风格; 《神思》以下19篇是其三,泛论文章写作方法; 《时序》以下5篇是其四,杂论文学史之发展轨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病

至于四声如何运用于诗文创作,则沈约又 有“八病”之说。《南史· 陆厥传》云:“(沈) 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 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只言及“平头”等四种病。所谓“八病”, 是据宋人李淑《诗苑类格》与魏庆之《诗 人玉屑》所载而定的,《文镜秘府论》西 卷“文二十八种病”与“文笔十病得失” 亦包括了沈约所言八病。
(2)从文章性质入手划分: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 立言》说, “古人之学者有 二”,是指“通圣人之经”之儒与“止于辞赋”之文。 前者属于学术的范畴,后者属于文章的范畴。 所谓“今人之学者有四”,指:①墨守五经章句之儒; ②博穷子史而不能通其理之学者;③擅长“笔”之作 者;④擅长“文”之作者。前二者属于学术范畴,后 二者属于文章的范畴。这种“文”“笔”之辨,已不 是从形式上按有韵、无韵来区分,而是从作品本身的 性质上指出“文”“笔”的差异。
名词:永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形成的一种诗体、 诗风。这一诗体严格遵守“四声八病”说,要求 写诗必须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 轻重悉异。”其特点是:平仄协调,单韵铿锵,词 采华丽,对仗工整,体裁短小,是我国格律诗的 开端,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影响很大。谢朓抒发 仕途坎坷之情和描写秀丽景色的诗作,清新流丽, 并不严格遵守沈约的声韵格律,他是这种诗体成 就最高的诗人。

3.随着永明体的崛起与中国律诗绝句的繁荣发 展,中国诗歌走上了律化之路。所谓诗歌国度之 誉,实际上是律诗、绝句等格律诗的王国。因此, 永明声律运动以后,声律成为诗歌创作和文学批 评的准则与标准之一。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诗学 批评,注重格律形式,以格调声韵为法,强调诗 歌的艺术形式之美与音律和谐之美,皆源于永明 声律论。
(二)永明声律论的内容

永明声律运动的主要理论贡献与实际成果是永明体。永 明体的审美特征是注重错综和谐的声律之美。

中国的音韵之学,自三国时代兴起。孙炎作《尔雅音 义》,初创反切之学;李登作《声类》,以宫、商、角、 徵、羽分韵类,为等韵之学。但在文学领域中尚无“四 声”之说。永明声律运动,受佛经转读与梵文拼音之影 响,沈约吸收前人声韵研究成果,从文学角度,正式为 “四声”正名。因此可以说,永明声律论的主要内容, 就是沈约提出的“四声八病”之说。
名词:四声八病

沈约《宋书· 谢灵运传论》中提出的声律理论。 在沈约之前,我国诗歌的节奏美一直是建立在自 然基础之上的。沈约利用前人及当时人关于声韵 研究的成果,将之运用于诗歌的声律,正式提出 了“四声八病”说。所谓“四声”即:“夫五色 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 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 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八病”就是写诗常犯 的八种声律方面的毛病:平头、上尾、蜂腰、鹤 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文心雕龙》的基本框架与理论体系
基本结构: 全书凡 50 篇,前25篇为上篇,论文之纲领; 后25篇为下篇,论文之眉目。 其中上篇之前五篇,即《原道》《征圣》《宗 经》《正纬》《辨骚》为“文之枢纽”,即全书的 总纲。 一般认为《原道》《征圣》《宗经》三篇为根 本纲领,《正纬》《辨骚》为一般性纲领。

“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为声 调之病;大韵、小韵、正纽、傍纽,为声 母、韵母之病。合而言之,八病乃声韵之 病,充分体现出沈约等南朝永明体诗人及 批评家们对诗文声韵之美的热烈追求。

(三)声律论的意义与影响
l.永明声律论崛起之后,研究者风起云涌, 周颙以降,王融以往,声谱之论郁起,病犯之 名争兴,家制格式,人谈疾累,形成了一股声 病热。极大地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繁荣发展, 在汉语音韵史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汉语音韵学 的一场革命。
第五讲:“自觉的”魏晋南北朝 文学理论批评(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南朝文笔之争; 2、沈约“四声八病”声律论。


一、文笔之争:南朝文体分类批评
文笔之争,是南朝关于文体分类引发出的一场辩论。 它在中国文体分类学的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文”与“笔”对举,源于汉人关于“文学”、 “文章”的性质和形式之别而加以区分。汉代,凡具有 文学性质的作品,一般统称为“文”或“文章”。随着 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各种文体 的辨析,日趋精细,于是产生“文”“笔”的区分。据 现有史料,文笔之分最早始于刘宋初年。范晔《狱中与 诸甥侄书》、沈约《宋书· 颜竣传》均有“文”“笔” 对举之述,称颜延之最早将“文笔”析之为二。之后, 文学批评家开始把中国文体划分为“文”与“笔”两大 类。但具体划分的依据、标准各自有差异:
八病



第一,平头,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 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 犯者名为犯平头。 第二,上尾,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 为上尾。 第三,蜂腰,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 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 第四,鹤膝,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 言两头细,中央粗,似鹤膝也,以其诗中央有病。 第五,大韵,五言诗若以“新”为韵,上九字中更 不得安“人”、“津”、“邻”、“身”、“陈”等字。 既同其类,名犯大韵。 第六,小韵,称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犯小 韵病也。就是说,一韵之内,韵脚之外的九字内不得有 叠韵、同声调之字,否则就犯小韵病。

刘勰编定的上篇首论文学本体,以《原道》为核 心,总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总原则,统领全 书的思想内容和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次论文体, 按文笔之别,以十篇论“文”的十六种文体,以 十篇论“笔”的十八种文体。一般而言,此种编 排体例,本身就体现了刘勰的文学观念与美学思 想,是《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表现。下编 二十五篇,除《序志》一篇为序跋之外,其余二 十四篇则为创作论与批评论。 所以,刘勰《文心雕龙》的整个文学理论批评体 系,大凡由本体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 大系列构成。

四声,指汉字的声调而言,萧子显《南齐 书· 陆厥传》谓“以平上去入为四声”。沈约有 《四声谱》,周颙有《四声切韵》,均已佚。 隋· 刘善德有《四声指归》,云:“宋末以来,始 有四声之目。沈氏乃著其谱论,云起自周颙。”

四声,本是汉语声调所固有的一种客观现象, 故北齐李概《音韵决疑序》云:“平上去入,出行 闾里。”(《文镜秘府论· 天卷· 四声论》引)但周 颙、沈约等人之发现四声,乃是汉语语言学史上 的一大重要事件,是永明声律运动的丰硕成果。
八病



第七,傍纽,沈约称之为“大纽”,是指五言诗一 句之中有“月”字,更不得安“鱼”、“元”、“阮”、 “愿”等之字,此则双声,双声即犯傍纽。纽者,相当 于宋元以后等韵学所谓“字母”,即现代汉语音韵学中 所谓“声母”。 第八,正纽,沈约称为“小纽”。正纽者,五言诗 “壬”、“枉”、“任”、“人”四字为一纽,一句之 中,已有“壬”字,更不得安“枉”、“任”、“人” 等字,否则,就犯正纽之病。正纽,谓两句之内有隔字 双声,如“壮哉帝王居,佳丽殊百城”,其中 “居”“佳”双声,“殊”“城”双声。 “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为声调之病; 大韵、小韵、正纽、傍纽,为声母、韵母之病。合而言 之,八病乃声韵之病,充分体现出沈约等南朝永明体诗

(1)从文章形式入手划分 “文”“笔”:

以有无韵者区分文笔,乃南朝人习惯说法。刘勰 《文心雕龙· 总术》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 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镜秘府论》 西卷《文笔十病得失》引《文笔式》云:“制作之 道,唯笔与文。文者,诗、赋、铭、颂、箴、赞、 吊、诔是也;笔者,诏、策、移、檄、章、奏、 书、启等也。即而言之,韵者为文,非韵者为 笔。”
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认为《文心雕龙》的文学理 论体系,主要有以下十三个问题: (1)原道论:论文学的本质与起源; (2)神思论:论文学的构思与想象; (3)隐秀论:论文学形象的特征; (4)物色论:论文学创作的主观与客观; (5)体性论:论文学的风格; (6)风骨论:论文学的精神风貌美与物质形式美; (7)通变论:论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8)情采论: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9)文体论:论文学的体裁与种类; (10)文术论(上下):论文学的写作技巧; (11)时序论:论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12)知音论:论文学的欣赏与批评; (13)折衷论:论《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
其三,永明声律论之崛起,是魏晋以来许多中国学 者研习梵语音韵之学并把它用之于汉语音韵学的积 极成果。

日本释安然《悉昙藏》曾转引谢灵运的话 说:“《大涅槃经》中,有五十字,以为一切字本, 牵彼就此,反语成字。”所谓“反语成字”,就 是以“婆罗门五十字母”,可以拼切出各种音节, 排列而成拼音表,这就是所谓“悉昙”。悉昙章, 就是讲究梵语元音与辅音展转相拼的音节表,上 列声,右列韵,声韵相拼而成一个音节。根据这 一原理,永明年间,以沈约为代表的一批学者, 创造性地把梵语梵音诗律学用之于汉语音韵学, 周颙作《四声切韵》(见《南史》本传),沈约作 《四声谱》,标志着汉语音韵学之崛起。



2.以“四声八病”为主的永明声律论,力 求诗文创作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 中,轻重悉异”,特别是“八病”之说,或失之 烦苛,或不够完整,难以遵行,但其强调音韵和 谐变化之美,则深化了对汉语语言内部规律的探 寻,在诗歌的格律化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使中 国诗歌的韵律呈现出一种新的体貌。永明新体诗 的诞生与发展,至唐初而衍变成为格律诗,并由 此而产生了四六文、联语等文体,实现了中国诗 歌艺术由古体诗向近体诗的改革。

“文笔”之辨,后世仍聚讼纷纭,但不脱南朝“文笔 说”窠臼,基本沿袭刘勰与萧绎二说。
二、
四声八病:沈约论声律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483一493)。这是 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永明年间,一场声势 浩大的声律运动兴起,沈约等不失时机地创立了 汉语声律之学,开创了以讲究对偶与格律之美为 特色的永明体,使中国古典诗歌从此走上了律化 之路。这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其二,印度梵音的传入与佛经翻译之风是永明声律 运动勃兴的催化剂。


梵语是拼音文字,注重音节的组合,故梵语诗律分为波 哩多(有规则组合)和阇底(瞬间有规则组合)二种类型。 宋人郑樵《通志· 艺文略》说:“切韵之学,起自西域, 旧所传十四字贯一切音,谓之婆罗门书。”郑氏所谓 “切韵之学”,就是拼切字音之法。 东汉之世,梵语以佛经东传为媒介传人中国。翻译佛经, 研习梵字,于是梵音之风日盛,从佛徒僧侣到士族文人, 多以梵音为尚。这就是说,曹植曾经深研梵音之学,并 启迪时人,传习了42个梵音字母。谢灵运曾根据梵文十 四音,传习梵文字母。当时,“婆罗门50字母”,通过 佛经翻译,在中国广为传播,使等韵之学应运而生,引 起了中国汉语音韵学的一场革命,为永明声律运动奠定 了广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