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中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发展》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教学方法1.4 学习资源第二章:听觉障碍儿童的基本概念2.1 听觉障碍的定义2.2 听觉障碍的分类2.3 听觉障碍儿童的特点2.4 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挑战第三章: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3.1 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习得3.2 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阶段3.3 促进听觉障碍儿童语言发展的策略3.4 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支持与干预第四章:听觉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发展4.1 听觉障碍儿童的社会认知4.2 听觉障碍儿童的朋友关系4.3 听觉障碍儿童的家庭关系4.4 促进听觉障碍儿童社会交往发展的策略第五章: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支持5.1 特殊教育的重要性5.2 个性化的教育计划5.3 教育干预策略5.4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第六章:听觉障碍儿童的情绪与行为发展6.1 听觉障碍儿童的情绪识别与表达6.2 听觉障碍儿童的情绪调节6.3 听觉障碍儿童的行为特点6.4 支持听觉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发展的策略第七章:听觉障碍儿童的家庭教育7.1 家庭在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7.2 家庭教育的挑战与应对7.3 家庭支持与干预策略7.4 家庭与专业人士的合作第八章: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干预8.1 心理干预的重要性8.2 心理干预的策略与方法8.3 心理干预的实施与评估8.4 心理干预的专业团队建设第九章:听觉障碍儿童的未来展望9.1 听觉障碍儿童的发展趋势9.2 听觉障碍儿童的社会融入9.3 听觉障碍儿童的职业发展9.4 社会对听觉障碍儿童的支持与接纳10.1 课程回顾10.2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10.3 教育与支持的创新方向10.4 持续学习与专业发展的道路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听觉障碍儿童的基本概念难点解析:理解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挑战,包括他们在语言、社会交往和情绪行为方面的特殊需求。
二、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难点解析:掌握促进听觉障碍儿童语言发展的有效策略,包括个性化教学和辅助技术的应用。
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在当今社会,有一群特殊的儿童需要我们格外关注,他们就是听觉障碍儿童。
听觉障碍儿童由于无法通过听力获得对世界的感知和交流,他们面临着许多独特的心理和教育挑战。
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支持,对于他们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听觉障碍儿童在心理层面上的独特需求。
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它让我们能够感知声音、语言和环境的变化。
而对于听觉障碍儿童来说,他们无法直接通过听觉感知这些信息,这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不安。
他们可能感到与世界脱节,难以理解他人的语言和情感表达,甚至有时会感到孤立和失望。
因此,为了满足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需求,我们需要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心态,鼓励他们接纳自己的不同,并且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
其次,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应对焦虑、自卑和沮丧等负面情绪。
此外,鼓励他们与其他听觉障碍儿童建立联系,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支持,也有助于缓解他们的心理困扰。
除了心理方面的支持,教育也是听觉障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
在教育方面,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首先,应该提供适当的听觉辅助工具,比如助听器和听觉训练设备,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听觉体验。
其次,需要培养他们的非听觉感知能力,比如培养触觉、视觉和嗅觉等其他感官的发展。
通过综合感知的训练,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周围的环境。
另外,我们也应该关注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由于无法通过听力获得语言输入和模仿,他们可能面临语言表达和沟通的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口语训练和辅助通信工具,如手语和助听狗等,以帮助他们有效地进行交流和表达。
此外,教育中的包容和友善环境对于所有儿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对于听觉障碍儿童尤为重要。
为了创造这样的环境,我们需要加强教育从业者的培训和专业支持,提高他们对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理解和能力。
同时,也需要鼓励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参与,营造理解、尊重和接纳的氛围。
听障儿童心理课
标题:关注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
听障儿童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在听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为听障儿童开设心理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在听障儿童的心理课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自我认知:帮助听障儿童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感官特点,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2. 情绪管理:听障儿童由于沟通障碍,可能会更容易产生情绪问题。
因此,教导他们如何正确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3. 人际交往:听障儿童在与他人交往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通过心理课程,培养他们的沟通技巧和社交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4. 家庭支持:家庭对于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帮助家长了解如何更好地支持和关爱孩子,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通过为听障儿童提供心理课程,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发展积极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也能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盲童心理特点盲童是指在出生时或在幼儿期失去视力的儿童。
由于缺乏视觉输入,盲童的心理特点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等方面对盲童的心理特点进行解释,并符合标题中心进行扩展描述。
一、认知方面盲童在认知方面存在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由于缺乏视觉输入,盲童的感知方式主要依赖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其他感觉通道。
这使得盲童在这些感觉方面往往更加敏锐和依赖。
其次,盲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相对较弱,很难准确感知和理解物体的位置、形状和大小。
他们往往需要通过触摸和运动来获取空间信息。
此外,盲童在时间和顺序的认知上也存在一些困难,需要通过其他感觉通道和经验来帮助理解。
二、情感方面盲童的情感表达和体验也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
由于无法通过视觉获取外界信息,盲童更加依赖其他感觉通道来感知和理解世界。
这种依赖使得盲童对于其他感觉的体验更加敏感和重要。
同时,盲童在情感表达上也更加直接和强烈,他们倾向于通过声音、语言和触摸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另外,盲童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可能会更加容易感到沮丧和无助,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支持和鼓励。
三、社交方面盲童在社交方面也有一些特点。
由于视觉交流的限制,盲童往往更加依赖语言和触觉等其他感觉通道来进行社交交流。
他们倾向于通过语言和触摸来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
另外,盲童在社交交往中也更加注重声音、语言和情感表达,倾向于通过这些方式来传递信息和理解他人。
然而,盲童在发展社交技能方面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需要家长和教育者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四、行为方面盲童的行为也会受到视觉缺失的影响。
首先,盲童在行动能力方面可能会有所限制,需要通过触摸和运动来获取空间信息和进行探索。
其次,盲童可能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行为习惯,例如倾听、触摸和嗅觉等,以弥补视觉缺失带来的信息缺失。
此外,盲童在面对新环境和新事物时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警惕和不安,需要逐渐适应和接受。
总结起来,盲童的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等方面。
听障幼儿特点
听障幼儿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和沟通障碍:由于听力受损,听障幼儿在语言和沟通方面的发展会受到影响。
他们可能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理解和使用语言,也无法通过正常的语音方式进行交流。
2. 认知和学习能力受限:听障幼儿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他们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也可能在处理复杂问题时遇到困难。
3. 情绪和行为问题:由于沟通困难和认知受限,听障幼儿可能会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如易怒、焦虑、抑郁等。
他们也可能会表现出社交障碍,难以与同龄人交流和互动。
4. 教育和康复需求:听障幼儿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康复服务,如听力辅助设备、语言训练、心理治疗等。
他们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在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听障幼儿的情况都是独特的,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听障幼儿的教育和康复,应该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发展》教案第一章:引言1.1 目的:使学生了解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1.2 内容:听觉障碍儿童的定义和分类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教案结构和内容安排第二章: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2.1 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其影响。
2.2 内容:听觉障碍儿童的感觉和认知特点听觉障碍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听觉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障碍第三章: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3.1 目的:使学生了解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状况及其影响。
3.2 内容: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习得和表达能力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策略第四章: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方法4.1 目的:帮助学生掌握适合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4.2 内容: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原则和目标听觉障碍儿童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听觉障碍儿童的辅助教育工具和技术第五章: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干预5.1 目的:使学生了解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5.2 内容: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干预目标和原则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干预方法和技巧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干预者和合作方式第六章:听觉障碍儿童的家庭教育6.1 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家庭教育对听觉障碍儿童的重要性,以及家长如何在家中支持孩子的心理发展。
6.2 内容:家庭教育的作用和挑战家长支持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家庭环境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影响第七章:听觉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7.1 目的:使学生掌握听觉障碍儿童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方法。
7.2 内容:特殊教育原则和课程设置特殊教育中的团队合作特殊教育资源和案例分享第八章: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评估8.1 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对听觉障碍儿童进行心理评估,以制定合适的教育和支持计划。
8.2 内容:心理评估工具和方法心理评估的步骤和技巧心理评估结果的应用和调整第九章: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治疗9.1 目的:使学生了解听觉障碍儿童心理治疗的类型和实施方法。
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听觉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一、听觉障碍儿童概述(一)什么是听觉障碍我国在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时,将听觉障碍(hearing impairment)称为听力残疾。
所谓听觉障碍是指因听觉系统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或损伤,导致听觉功能感测或理解声音的能力的完全或部分降低,造成言语交往困难,也称听力障碍、聋(deaf)、重听(hard hearing)、听力损失(hearing loss)。
值得注意的是聋未必哑,在我们的意识中常认为聋和哑是并存的,我们也常叫“聋人”为“聋哑人”,其实这是不准确的。
很多聋人的言语器官并没有,只是由于听觉的障碍致使其说话时出现发音不清等现象。
聋人由于听觉系统不完善,导致他对于自己的发音也无法准确监听,他也不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与人交往时别人也听不清他说的什么,他说话的积极性也没有了。
长此以往,最终导致了他不爱说话,表现出“哑”。
所以大多数聋哑人就是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语言训练,最终因聋致“哑”。
(二)听觉障碍的分类听觉障碍一般按听力损伤程度分成:聋和重听。
聋又分为一级聋(听力损伤在110分贝以上)和二级聋(听力损伤在91-110分贝之间);重听又分为一级重听(听力损伤在71-90分贝之间)和二级重听(听力损伤在41-55分贝之间)。
WHO(世界卫生组织)1980年的划分标准将听力障碍分为:轻度(26-40dB)、中度(41-55 dB)和中重度(56-70 dB)、重度(71-90 dB)、极度聋(91-110 dB)和全聋(>110 dB)。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的分类标准又不太一样,它将听觉障碍损失程度由轻到重分为A、B、C、D、E、F、G等级,具体如下表:听力损伤程度的测量常用纯音听力计测量,若双耳听力损失程度不同,以损失较轻一耳为准。
多项选择题1、一体化教育中家长的职责包括()1.提供有关儿童的发展情况2.参与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定和实施3.提供丰富多彩的家教环境4.做好家庭其他成员的工作5.系统训练孩子2、代币制的优点包括()1.可用于团体矫正2.可以起着示范作用3.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4.代币可以复制5.可以避免饱魇现象3、行为问题的特征不包括()1.关注现实2.暂时性困难3.不受普通方法控制4.客观困难的存在5.关注自我4、行为问题的特征包括()1.关注现实2.暂时性困难3.不受普通方法的控制4.客观困难的存在5.关注自我5、儿童情绪行为障碍产生的家庭因素包括()1.冷漠的家庭关系2.家庭经济困难3.家长自身的情绪问题4.家庭教育方式不当5.家庭住房紧张6、多动症儿童的教育干预策略不包括()1.行为管理治疗2.语言治疗3.环境控制4.保持精力5.食物辅助治疗7、多动症儿童的教育干预策略包括()1.行为管理治疗2.语言治疗3.环境控制4.保持精力5.食物辅助治疗8、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预策略不包括()1.提供支持性、接纳性环境2.培养语言沟通能力3.体验性认知学习4.以教师为中心5.保持环境安静9、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预策略包括()1.提供支持性、接纳性环境2.培养语言沟通能力3.体验性认知学习4.以教师为中心5.保持环境安静10、语言障碍形成的因素包括()1.发音器官缺陷2.儿童不良情绪3.缺乏沟通动机4.亲子关系失调5.语言环境更换频繁11、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原则不包括()1.个别化原则2.量力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反复性原则5.集体性原则12、学前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是()1.个别化原则2.量力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反复性原则5.集体性原则13、病弱儿童主要包括()1.多动症儿童2.自闭症儿童3.脑瘫儿童4.癫痫症儿童5.视觉障碍儿童14、听障儿童语言训练不包括()1.听觉训练2.视觉训练3.触觉训练4.发音训练5.语言理解训练15、听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内容包括()1.听觉训练2.视觉训练3.触觉训练4.发音训练5.语言理解训练16、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困难是()1.经常打手势2.发声时收不到充分的听觉反馈3.无法看到别人的言语示范4.无法得到充分的言语强化5.无法发出声音17、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征包括()。
特殊教育概论复习题单项选择题1. 西方首次进行狼孩教育实验的是(),后被称为特殊教育之父。
A.蒙台梭利B.伊塔德C.塞甘D.柯克2.在聋教育界,有手语教学派“鼻祖”之称的人物是:()A.莱佩B.卢梭C.海尼克D.加劳德特3.聋教育中,有口语教学派“鼻祖”之称的人物是:()A.加劳德特B.卢梭C.海尼克D.莱佩4. 世界上第一个聋人高等学院创办者是:()A. 伊塔德B. 加劳德特C. 郑观应D. 蒙台梭利5.盲文的发明人是:()A.路易·布莱尔B.黄乃C.伊塔德D.蒙台梭利6.唐氏综合症的致病原因是:()A.染色体异常B.缺氧C.先天性代谢异常D.有害物质的影响7.按照我国智力障碍的分级标准,“四级智力残疾”属于:()A.轻度B.中度C.重度D.极重度8.按照我国智力障碍的分级标准,智商在20以下属于:()A.轻度B.中度C.重度D.极重度9.康复训练在培智学校课程中属于:()A.一般性课程B.选择性课程C.校本课程D.体育课程10.按照我国弱智分级标准,“二级智力残疾”属于:()A.轻度B.中度C.重度D.极重度11.测查和鉴定智力落后儿童的三项指标是:( )A.年龄、智力和体重B. 年龄、神经系统和适应行为C.年龄、智力和神经系统D. 年龄、智力和适应行为12.有声语言发展滞后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缺陷之一。
A.智力残疾B.听力残疾C.视力残疾D.综合残疾13.从听觉障碍的分类来看,患者对较大的谈话声、汽车声感觉模糊,这属于:( )A.二级重听B.一级重听C.二级聋D.一级聋14.从听觉障碍的分类来看,患者能听到言语声,有一定言语能力,但辨音不清,这属于:( )A.二级重听B.一级重听C.二级聋D.一级聋15.从听觉障碍的分类来看,患者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这属于:( )A.二级重听B.一级重听C.二级聋D.一级聋16.关于聋与哑的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聋与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聋必然导致哑B.聋是听觉功能原因,哑是语言功能原因C.聋导致哑,聋是第一性缺陷,哑是第二性缺陷D.聋和哑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现象,聋是第一性缺陷,哑是第二性缺陷17.学习障碍和智力残疾学生最大的区别是()的不同。
福建师范大学22春“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特殊教育》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下列哪项符合游戏治疗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A.借助玩具材料B.创设游戏环境C.利用生活情景D.注重过去的表现参考答案:ABC2.对于学前视觉障碍儿童心理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视觉障碍儿童在感知和认识事物时,更多依赖和使用听觉和触觉B.视觉障碍儿童对语言的听觉注意常优于健全儿童C.视觉障碍儿童能够在听觉、触觉、嗅觉等的综合作用下对事物形成清晰的概念D.视觉障碍容易造成儿童怪癖的性格和自卑的心理参考答案:ABD3.听力受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影响最严重的是()。
A.语言发展B.认知发展C.思维发展D.社会化发展参考答案:A4.在游戏治疗中,治疗者与儿童的主要沟通媒介是()。
A.言语B.游戏C.表情D.姿态参考答案:B5.应答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主要的差别在()。
A.强化结果不同B.强化手段不同C.强化行为不同D.强化物不同参考答案:B6.在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下列哪项属于设立中心的安置形态要注意的事项()。
A.通过个别或小组活动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特别帮助B.中心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应由经过特殊教育培训的教师负责C.中心每日的教育活动均应包括特殊儿童相对独立的活动和与正常儿童混合的活动D.中心的工作计划作为幼儿园整体工作计划的一部分,由园长统一管理和指导参考答案:BCD7.以下哪些是关于听觉障碍儿童的描述()。
A.听觉障碍主要分为聋和听力损伤两类B.听觉障碍儿童存在严重的语言障碍C.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迟滞D.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干预力求早发现、早治疗、早教育参考答案:BCD8.强调行为前的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强调积极的行为强化对儿童行为改变的影响的是()。
A.认知学派B.行为主义心理学派C.精神分析学派D.环境压力理论参考答案:B下列哪项是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主要安置形态()。
A.设立特殊学前教育机构B.随班就读与个别帮助相结合C.设立中心D.对口活动参考答案:BCD10.当某一反应被强化,就会增加这种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
简述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1)言语与语言发展。
俗话说“十聋九哑”在听力受损儿童成长过程中,语言是他们受影响最严重的问题。
听觉障碍儿童的说话声音容易有异常现象,如鼻音化,嘶哑声等。
(2)认知与思维听觉障碍儿童的智力问题是专家们争议不休的焦点,对此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
另外一些研究发现,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有滞后的现象。
(3)社会化发展语言是人们之间交往最重要的工具。
听障儿童在交往方面还有一个特点,他们倾向于与同类儿童交往,使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等交流系统。
全国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试题课程代码:0088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与同龄幼儿相比,感知觉动作发展缓慢、人际交流的初步能力差、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初步社会适应能力差的幼儿,有可能存在(A)A.认知发展障碍B.生理发展障碍C.语言发展障碍D.情绪和行为发展障碍2.早期发现特殊需要儿童,针对他们的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体现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C)A.一体化趋势B.融合教育趋势C.早期干预趋势D.整合教育趋势3.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以下至无光感时,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为(B)A.弱视B.盲C.一级低视力D.二级低视力4.以下关于学前视觉障碍儿童心理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A.视觉障碍儿童在感知和认识事物时,更多依赖和使用听觉和触觉B.视觉障碍儿童对语言的听觉注意常优于健全儿童C.视觉障碍儿童能够在听觉、触觉、嗅觉等的综合作用下对事物形成清晰的概念D.视觉障碍容易造成儿童怪癖的性格和自卑的心理5.在听觉障碍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受其障碍影响最大的发展领域是(D)A.认知B.想象C.思维D.语言6.哮喘患儿发病时,其表现不包括(A)A.身体僵直,抽搐B.呼吸困难,呼吸期延长C.脸色发青D.大量出汗7.以下不是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必要组成部分的是(B)A.儿童现状和近、远期发展目标B.儿童家长的观点和要求C.教学内容、方法、教材等D.实施效果的评估方式和标准8.很多智力落后儿童在遇到较难的事情时常常不愿意努力,很容易放弃。
学习过程中问他们问题时,会很干脆地回答“不知道”,根本不去思考。
这体现了智力落后儿童在个性上(C)A.缺乏自我尊重意识B.缺乏交往的需要C.期望值普遍偏低D.情绪体验比较简单9.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如发音部位不正确,发音动作不协调,属学前语言发展障碍中的(A)A.构音异常B.流畅度异常C.发声异常D.语言发展异常10.以下属于引起儿童语言障碍的生理因素的是(A)A.大脑语言功能区域遭到损伤B.家庭关系不和谐C.儿童缺乏学习语言的动机D.儿童的生活环境中缺乏适当的语言刺激11.有些孤独症儿童错用“你”和“我”,会用“你”来称呼自己,用“我”来称呼他人,有些孤独症儿童常出现“鹦鹉学舌”。
1-5章12道论述题1——21、简述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
[答案] 【P9——P15】(1)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 以及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
(2)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
任何一个特殊需要儿童的存在,都给他们的家庭带来许多特殊的问题工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自己的孩子,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
(3)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每一位特殊儿童,都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存在的,与整个社会及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关系。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为社会发展增加建设者的力量;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同时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1——32、论述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案] 【P15——P24】(1)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势。
世界各国都在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来保证早期干预的实施,注重从法律上保证特殊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围绕特殊儿童的需要制订早期干预方案,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
(2)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势。
当代特殊教育的一体化倾向使得特殊教育不再是一个与普通教育截然分离的独立系统,促使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产生了变革。
一体化融合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主张特殊教育正常化---让特殊儿童回归社会主流,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方面,要求尽可能的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
二是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为其提供特殊服务。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发展》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现状和重要性,强调对其进行心理发展的研究和教育援助的必要性。
1.2 课程目标使教师了解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提高他们对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援助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2.1 听觉障碍儿童的定义和分类介绍听觉障碍儿童的定义、分类和程度,使教师对听觉障碍儿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2 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听觉障碍儿童在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方面的发展特点,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
2.3 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挑战探讨听觉障碍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提醒教师关注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第三章: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援助策略3.1 教育援助的原则和方法介绍教育援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个体化、差异化和多感官教学等,帮助教师制定合适的教育计划。
3.2 听觉辅助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介绍各种听觉辅助设备和技术的种类和功能,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听觉障碍儿童。
3.3 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强调教师与家长在听觉障碍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合作重要性,提供有效的沟通和合作策略。
第四章: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干预和康复4.1 心理干预的重要性阐述心理干预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使教师认识到其重要性。
4.2 心理干预的方法和技巧介绍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和技巧,如认知行为疗法、社交技能训练等,帮助教师有效地帮助听觉障碍儿童。
4.3 康复教育的作用和实施讨论康复教育在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和实施方法,指导教师如何进行康复教育。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讨论5.1 案例介绍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描述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过程。
5.2 案例分析引导教师对案例中的听觉障碍儿童进行分析,讨论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求。
从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哪些教育的需要,为第三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认知特点(一)感知觉特点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听觉损失,所以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我们从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视觉的优势地位以及缺陷补偿三个方面来了解听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特点。
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一是指我们在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来加工信息时,由于缺少听觉的参与而使信息变得不完整,例如,看电影的过程;二是指单独用听觉来加工时,及时佩戴助听设备,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支离破碎的。
因此运用其他感官(尤其是视觉)进行补偿就变得迫切和必要了。
2、视觉的优势地位由于听觉上的障碍,聋生的眼睛就成为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研究表明,听觉障碍儿童观察敏锐,辨别细小物体或远处物体的技能高于听觉健全的同龄幼儿。
国外也有研究表明:聋童在一年级时,视觉反应速度比正常儿童慢,但到了三年级,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与正常儿童的差距缩小了,到了六年级时,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甚至超过正常儿童。
3、缺陷补偿听觉损伤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而缺陷补偿可以帮助聋童发展语言。
例如在早期语言康复训练中,通过眼睛观察说话者发音时口形和舌位的变化,利用触觉和动觉感知发音时是否送气、声带是否振动。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参与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
但是,视觉等其他感官对听觉缺陷的补偿作用还是有限度的,不能完全取代听觉。
因此,在缺陷补偿的同时,不能忽视听觉障碍学生听觉技能的培养。
(二)注意的特点什么是注意,以及注意的分类在上一章中已介绍,本章不再赘述。
注意,特别是有意注意是开展一切认识活动的前提。
但是在整个学龄期,听力障碍儿童注意的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比正常儿童缓慢,且无意注意占优势。
鲜明的颜色、生动的形象、突然出现的事物和有明显变化的事物都会引起听觉障碍儿童的无意注意。
为了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有意注意,使其能更集中的参与到康复、训练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具和活动场所的新颖性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课堂、学习、活动变成一件有兴趣的事情,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逐渐培养有意注意。
(三)记忆特点1、无意记忆占优势:无意记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
学前期的听觉障碍儿童可能对背诵儿歌等需要有意记忆参与的活动会有困难,但是如果活动是他们感兴趣的,那么他们对这个活动的印象会比较深刻,比如游览动物园等。
语言康复和训练就是要利用他们无意记忆的优势,来发展语言和培养有意记忆。
2、如何促进有意记忆:(1)在活动中培养。
以游览动物园为例,学生对动物天生好奇,教师可以在游览之间布置教学任务,即使不会写,也要告知学生认真观察,有意的记忆。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图片唤起学生的感知,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发展学生语言。
而同时有意记忆也得到培养。
(2)鼓励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
有意记忆依靠学生的兴趣。
而兴趣是积极情绪的反映。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进步和成就,唤起积极的情绪,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培养有意记忆的目的。
(3)多种感官的参与。
有实验表明,多种感官参与的记忆,其记忆效果要好于单凭一种感官的记忆。
3、形象记忆优于语词记忆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材料,而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言形式的记忆。
由于听觉损伤,听觉障碍儿童主要以形象记忆为主。
例如,对“早上,我背书包去上学。
”健听儿童可以根据语词来理解和记忆这句话。
而听觉障碍儿童要理解这句话就要依靠图片的帮助了。
培养学生的语词记忆,要依靠其形象记忆,在依靠形象记忆帮助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来促进语词记忆。
(四)思维特点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主流社会群体使用汉语言作为其思维的工具。
但是听觉损伤使听觉障碍儿童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发展汉语言,所以其思维有其独特的一面。
与正常儿童相比,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有如下特点。
1、思维内容具体,多以形象性的内容作为对象聋童的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他们能够掌握具体事物的概念,但不易掌握抽象的概念。
这与其视觉的优势地位和手语的沟通形式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聋童可以理解桌子、书本、花草等概念,但是对于奋斗、巍峨、爱不释手等较抽象概念的掌握存在困难。
2、依赖感知的特点、生活情景或物体功用来分类分类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它要在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与正常儿童相比,其分类能力发展较慢,常常依赖感知的特点、生活情景或物体功用来分类,而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例如,把被子、床分为一类;把黑板、多媒体、电视分为一类。
但是随着系统教育的开展,听觉障碍学生在分类上会缩短与正常儿童的差距。
3、概念的扩大化和缩小化概念是在相似或相近事物间不断的比较中区分并形成的。
在概念形成之间,会出现概念扩大化和缩小化的现象。
由于听觉障碍儿童概念的形成过程长,所以其概念扩大化和缩小化的现象明显。
例如,在某个发展阶段,狗的概念在其头脑中可能指代所有体型小的、有4条腿的动物。
这是概念的扩大化。
当知道了牛、马、羊等哺乳动物是动物后,那么问其苍蝇时,可能有把苍蝇排出在动物概念之外,这是概念缩小。
这种现象同样可以在教育中慢慢消失。
4、思维发展达到的水平局限由于听力和语言发展的局限性,加之视觉的优势地位和手语的形象性表征,聋童的思维水平与正常儿童相比可能水平较低。
20世纪70年代,英海尔德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聋童的思维进行研究后发现:6~10岁,100%处于前运算阶段;11~13岁,60%处于前运算阶段,40%处于具体运算阶段;14岁以后,60%处于具体运算阶段,40%处于前运算阶段;能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二、语言发展特点这里谈论的语言发展是汉语言的发展,而不是手语。
听觉障碍乳儿6、7个月时,也会呀呀学语,但是由于1)得不到反馈;2)得不到强化;3)不能完全听到一个成人的言语模式。
因此,在没有正常的言语环境下,这种呀呀学语慢慢地消失。
聋童的有声语言发展存在如下方面的困难:1)发音不清;2)发音不好;3)音节受限制;4)词汇量少于正常儿童。
由此可见,语言训练是聋童早期康复教育的中心任务,教师应针对聋童语音习得的发展特点,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采用科学方法,对聋童进行语言康复教育,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智力发展的特点聋童的智商与正常儿童的智商有差别吗?早期研究结论是,聋童的智力发展也呈正态分布,但至少比同龄人落后2~5岁。
美国加劳德特大学聋童调查中心研究结果显示,聋童在非语言测试方面的平均智商与正常儿童十分接近。
也有研究者以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的操作量表为工具,对全美随机抽样的1228名的7~17岁聋童实测,结果表明,听力障碍儿童的平均智商与正常学生无显著差异。
到目前为止,对聋童的智力发展问题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McConnell,1973)认为,聋童因语言发展的落后而引起思维发展的落后,从而影响智力的发展;另一种观点(Vygotsky,1962)认为,思维不一定要靠语言,与语言概念相关的思维发展可能受到一些影响,但与语言关系不大的动作思维,表象思维则不会受到影响。
四、情绪与个性发展特点(一)情绪的发展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客观体验。
情绪在聋童早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聋童因听力障碍,语言发展迟缓,所以常以情绪的外部表现作为交际的工具,比如用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需要、愿望、回答他人的问题,而他人对聋童的理解,也常依靠其表情动作。
因此说,情绪情感在聋童的交往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聋童的情绪情感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冲动性情绪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由于需要并不能及时地被理解和满足,因此聋童易冲动。
进入学校后,一方面聋童学习语言,使其可以表达需要和其需要被理解;另一方面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和老师的教导帮助下,逐渐会抑制自己的冲动情绪。
2、高级的社会情感逐步发展与正常儿童一样,聋童的社会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也会逐渐发展起来。
社会情感是逐渐内化的过程,儿童阶段其社会情感的参照大多依靠其父母和老师。
我们经常会从儿童的口中听到,“我妈妈说:撒谎不是好孩子。
”“老师说: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等。
只是由于听觉障碍,聋童的在获取信息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处于劣势,因此与正常儿童相比,聋童高级情感发展缓慢。
(二)聋童个性特点与正常儿童相比,聋童的个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脾气倔强,好冲动在分析情绪特点时,我们知道当聋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聋童易冲动。
面对它,父母要么用不恰当的惩罚手段制止;要么采取过分保护的方法。
这两种方式只能使冲动愈演愈烈。
有研究表明,听觉障碍儿童常有固执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冲动性强、易受人暗示等消极的个性特点。
2、好动、好奇上文我们介绍了聋童无意注意优于有意注意的注意特点,即他们往往会被外界的新鲜事物吸引。
语言训练过程要十分努力和认真,因而相对于其他活动,语言学习对聋童来说是枯燥的,因此,聋童会经常动动手,踢踢脚,做各种小动作,表现出好动的个性特点。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但是聋童的好奇心与正常儿童不同,正常儿童的好奇心往往表现为,他们总喜欢问为什么?而聋童的好奇心更多地表现在当面对感兴趣的事物时,他们总喜欢去摸一摸、动一动,这种好奇心更外露。
(三)社会性发展1、聋童伙伴范围狭窄由于有声语言发展滞后,聋童在选择玩伴时,更倾向于聋童,而不是健听儿童。
因此在幼儿园或学校中,教师应当鼓励聋童参与到正常儿童的活动中,同时也要指导正常儿童如何接纳聋童,使聋童在克服自己胆怯和怕别人歧视的心理的同时,能得到更有利的交往环境的支持。
2、社会交往欠缺,社会常识缺乏聋童的社会交往只限于个别的同样是聋童的玩伴和家庭,因此社会交往欠缺。
也因为此,聋童的社会常识贫乏。
方俊明(1998)采用中国儿童发展量表对聋童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并与同龄健听儿童比较,聋童在社会常识方面成绩最差。
例如,他们不知道过河需要乘坐何种交通工具;不知道到什么商店去买酱油;不知道应该到什么地方去踢足球;不知道老奶奶病了,应该送到什么地方看病;等等。
他们的社会认识能力也很差,除了对解放军和医生略有所知以外,对邮递员、旷工、电工和教师等人物都不知道。
因此康复教育,应把发展语言和社会常识紧密结合,采用情景教学,在学生增长社会常识的过程中,语言也得到发展。
同时,应使聋童走出家庭和康复中心的小圈子,接触社区、接触社会,逐步积累社会经验,促进其社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