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等奖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6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直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领会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相关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2.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通过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的理解,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生命现象把握生命本质,运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执著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生长素发现、向光性的原因。
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首先,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前些天我们社区发生了一起跳楼事件。
生:是什么?师:据家属说是有一盆盆栽自己掉下了楼,没有任何人触碰。
大家想,植物好好的为什么会直接掉下楼去呢?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还比较难回答,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点提示——植物生长素。
至于什么是生长素,怎么发现的生长素,便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推进新课师:观察下列现象,说明问题。
课件展示:①放在窗台上的花盆中的植物,朝向光照的地方生长;②向日葵幼嫩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③玉米胚芽鞘会弯向单侧光方向生长;④向日葵、玉米胚芽鞘受到均匀光照时的生长状况。
师:看了这些资料,大家对“跳楼事件”肯定会有一定的看法了,先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从这几个资料中,大家可以找到什么共同点?生:植物体会弯向光源方向生长。
师:那么,为什么植物会向光生长呢?谁给的刺激呢?生:光照。
师:方向怎样?生:单侧光照下,才表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
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1知识目标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1.2能力目标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1.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生活细节,养成严谨细心的科学研究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2.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1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三、教学过程的组织3.1复习导入新课,引出植物向光性“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植物能调节自己的生命活动吗?”引出章节标题《植物的激素调节》,明确学习主题《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强调生长素的发现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发现生长素却来自于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注意和研究图片1:窗台上的花弯向光源生长图片2:向日葵引出植物向光性,强调概念。
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这种物质的?”引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式发现生长素的呢?引出实验研究的方法。
3.2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1)实验材料:胚芽鞘。
简单介绍,图示其结构。
2)实验过程以图解的形式,Flash分组演示达尔文的4组向光性实验(A组胚芽鞘保留尖端、B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C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下、D组胚芽鞘切除尖端)。
展示A组Flash,各组讨论并对现象进行描述,学生讨论得出A组的结论:胚芽鞘具有向光性;质疑胚芽鞘的向光弯曲生长是和尖端有关还是和尖端下部有关?过渡到达尔文的B、C两组实验.展示B组、C组Flash,学生讨论补充图解,总结出现象,学生讨论的这两组的结论为B直立生长C向光弯曲生长,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质疑如果没有尖端那胚芽鞘会不会长?即尖端下部的生长在没有尖端的情况下能不能长?过渡到D组实验。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3(人教版)第3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的第1节,教材介绍了植物的向性运动及意义,重点介绍了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100多年前的实验,从而揭示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在高中教材中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呈现科学知识的不多,其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全过程,所以说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探究素材。
二、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解决方法]动画再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师引领,步步为营,寻根问底。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⑴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⑵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解决方法]⑴讲述实验设计方案的内容,让学生对照内容,分析讨论评价教材中的极性运输的实验设计。
⑵结合实验评价加深对生长素运输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图片、动画。
六、学生活动⑴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和结论。
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激素又称化学信使,在第2章中,已经认识到激素可随着血液流到人体和动物体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
那么,植物体能不能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呢?[问题探讨]呈现教材P46向着窗外生长的植株,引出问题,接近要点。
植物本身没有神经系统,但对外界刺激仍能发生反应,即具有应激性。
植物对单向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叫做向性运动。
如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向光性。
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重温一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吧!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动画显示达尔文的实验,设置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呢?2、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一部分?3、感受单侧光刺激的又是哪一部分?4、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5、达尔文实验的巧妙之处是什么?教师总结归纳。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设计西湖一中张捷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本章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其他植物激素这三个部分的内容。
本节内容则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两部分。
(2)生长素的发现史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提供了基础。
并且,利用胚芽鞘作材料还可以有许多新的研究内容,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严密思维,科学的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生长素发现的过程。
②领会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有关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2)能力目标①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②通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执着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1、教学流程生活中现象展示→植物的向光性→生长素的发现→引导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实验一:黑暗和单侧光下胚芽鞘的生长→结论:胚芽鞘具有向光性,弯曲生长与单侧光有关。
↓实验二:有无尖端的胚芽鞘的生长→结论: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实验三:有无锡箔帽的胚芽鞘的生长→结论: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实验四:詹森的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刺激传递给下方↓实验五:拜尔的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分布不均造成的↓实验六:温特的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化学物质传递给下方促进生长↓分离、鉴定并命名→(科学的发展新观点)→小结→技能训练→练习巩固2七、教学评价本案例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能力和态度观念方面教学目标的达成。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第3章《植物激素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主要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两部分内容。
通过观察现象总结向性运动的概念。
通过探究活动弄清生长素发现过程及其作用。
重点介绍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100多年前的实验,从而揭示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高中教材中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来表现科学知识的部分并不多。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就是其中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本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探究素材。
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与“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相关,对理解适合性等有重要意义。
生长素的内容牵涉到植物的个体发育等内容。
【学习目标】(1)识记向性运动的概念。
(2)通过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观察、假说、实验验证的同时,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理解植物向光性原因,生长素产生、分布和运输, 使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点】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以及对几位科学家和他们所实行的实验的介绍。
使学生体验科学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体会知识的得出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学法指导】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如:植物向光性、向重力性等等。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鼓励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见解、观点。
学生发表见解过程中,教师要从中发现问题,纠正、补充出现的差错和漏洞,协助学生准确表述。
2.通过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途径思考。
必修3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
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二、学情分析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②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③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过程与方法①课堂强化训练,掌握实验设计的科学规范表达。
②对实验和问题的讨论,逐渐提高分析实验、评价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认同科学探究过程需要执着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研作风。
②探究性学习活动,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提升实验科学素养。
入 1.用介绍纪录片的方式展示本节课的脉络和探究要点。
2.久放窗台的花会向光弯曲引出本节课的探究历程。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崂山石共同展示本课脉络。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热情。
在整节课之初就奠定良好的学习氛围。
胚芽鞘1.展示胚芽鞘实物和胚芽鞘的概念。
2.点明胚芽鞘可分为两部,尖端和尖端下部。
学生根据胚芽鞘的概念正确指出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当中的胚芽鞘。
实物与概念相结合,更加真实可感,并调动学生多方位的感官。
一、达尔文|体验与尝试实验设计1.如果你是达尔文你将有怎样思考提出什么问题?2.学生活动:根据所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操作。
人教版必修三 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二)能力目标:1.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2.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三)情感目标: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长素发现过程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根据分析提出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
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
同时也是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以及严谨的思维逻辑过程。
教学难点:① 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在探索胚芽鞘向光生长的过程中,以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层层设疑、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来解决。
这个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也有挑战性,运用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解决这个教学难。
初步学会遵守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学会分析实验设计,得出相应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②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学生对芽、顶端分生组织、形成层、形态学上端等缺乏感性认识,通过图片展示加深印象,感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
三、教学方法1、设计理念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引导生生交流、师生评价,获取知识。
“创设情境现象→ 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合作发现→释疑→归纳→反馈→应用”为施教方法,完成目标。
2、主要教法:a.达尔文实验回顾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以此为思路展开教学,生生合作制定探究方案、预测结果、得出结论,突出知识线索对向光性的可能原因的推测,同时教师引导归纳实验设计方法和要点。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1节,是在对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和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基于对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和调节,并与1、2章内容并列共同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
本节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这为进一步学习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说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长素发现过程。
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四、学情分析通过前两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稳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又是怎样的呢?它与动物的调节方式又有什么区别?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是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
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并且在学习孟德尔豌豆实验时,又学习了“假说演绎法”,已经有了基本的生物学科素养,小组合作意识较强,所以对于本节课“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的四个实验的设计,以及层层递进的推理过程都能很好地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辨别植物的向性运动。
2、知道植物生长素的科学发现过程。
3、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史,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向性运动和生长素发现的系列实验并预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重新发现生长素的科学实验设计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
2、学习科学家们孜孜以求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科学精神,培养严谨的实验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感受探究知识的乐趣。
3、通过植物的向光性运动原因的解释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与向光性有关的科学实验设计。
教学难点1、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
2、依据观察现象,科学分析实验过程,推导实验结论。
3、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向性运动课件展示:1、向日葵会跟随太阳转2、窗台的盆花会弯窗外生长3、豆芽弯向一个方向生长提问:每张图片中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讲授】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一、植物向光性的概念指导学生阅读P46第一节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四组,见教材46页)。
并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小组成员中参与讨论。
)1. 实验第一组得到什么结论?2、第一、二组对照的目的是什么?3、对比分析第一、三组说明什么?4、第三、四组与第一组对照说明什么?5、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詹森的实验,(一组,见书P47)并提出问题:詹森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詹森选择什么材料证明“刺激”向下传递?多媒体展示拜尔的实验,(一组,P47)回答下列问题:1、拜尔的实验为什么选择黑暗的环境?2、实验结论是什么?詹森和拜尔的实验都证明了“刺激”可以向下运输,“刺激”是什么?科学家推测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了解达尔文、拜耳、郭葛等科学家的实验思路和方法。
2. 掌握生长素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如光照、温度、浓度等。
3.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掌握生长素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显微镜、琼脂块、植物幼苗、生长素溶液等。
2. 教学用具:PPT、黑板、实验报告册等。
3. 视频资料:达尔文、拜耳、郭葛等科学家的实验视频。
4. 课前预习:学生了解达尔文、拜耳、郭葛等科学家的生平及实验背景。
5. 课后作业:完成实验报告,总结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及作用。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部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讨论和总结以及课后作业和反思。
1. 导入新课:首先,我们将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生长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同时,我们将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植物会朝着阳光生长?”“为什么植物会弯曲生长?”等,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教学:我们将通过讲述科学家们探索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影响因素。
这部分的教学将分为几个阶段:(1)展示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介绍相关科学家及其贡献;(2)详细解释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特点;(3)通过实验展示生长素的作用,让学生直观了解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4)介绍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差异。
3. 课堂讨论和总结:在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对植物生长的理解,讨论如何更好地促进植物生长。
讨论结束后,我们将进行课堂总结,概括植物生长素的主要特点和作用,以及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4. 课后作业和反思:最后,我们为学生布置一些与植物生长素相关的作业,如撰写一篇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小论文,或者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生长素的作用等。
)拜尔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环境下进行?______面多于_____从植物体提取到生长素后,科学家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一下科学家的工作成果。
强调:横向运输只发生在感受到刺激的部位技能训练:评价某同学证明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实验是否严谨?如果不严谨,需要如何改进?【典例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是生长素合成的主要部位B.在植物细胞中,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它是一种蛋白质植物激素动物激素产生部位作用部位相同点附:导学案设计第3章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写:高伟 2016-4【学习目标】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解释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学习探究】知识点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发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1.达尔文实验(1880年)探究:胚芽鞘发生向光弯曲生长与胚芽鞘的哪部分结构有关?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单侧光下 去掉尖端 锡箔罩上尖端 罩上尖端下面一段 (1)①、②组对照说明了什么?(2)进行③、④为什么要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③、④对照说明了什么?2.鲍森·詹森的实验(1910年)探究:这种“刺激”能不能从尖端传递到下部? (1)詹森实验的结论是什么?(2)詹森所做实验过程是否严谨?应如何完善?3.拜尔的实验(1914年)探究:尖端产生的刺激能传到下部,那么它为什么能使得伸长区两侧生长不均匀呢?(1)拜尔实验的结论是什么?(2)拜尔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环境下进行?思考: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可以初步得出什么结论?与达尔文的推论是否一致?4.温特的实验(1928年)探究: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是否是一种化学物质?(1)未处理的琼脂块放置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的目的是什么?两组实验对照说明了什么?(2)本实验的实验结论是什么?温特给这种化学物质的命名是什么?【典例1】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课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本以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为线索,选取科学史进行组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在严密推理的基础上做出判断的,理解科学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体会到科学探究过程的趣味性和成就感。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总结,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的。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同学们对植物的向光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就此引出科学家对向光性研究的科学史,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展示个人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认识与理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了解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3.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评价试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创新、合作的科学精神。
2.体验科学发现的艰难和科学家的智慧力量,确立进行科学研究的欲望和信心。
四、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实验设计的方法,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与分布,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的培养及照片。
七、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自学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上,利用PPT课件引导学生对有关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开展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活动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八、教学课时:1课时九、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展示一些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图片,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图片中所体现的植物的生命现象,思考是哪种环境因素引发了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这种改变对植物有何意义?【板书】一、合作探究实验设计【板书】实验一:探究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外界刺激是什么?教师介绍胚芽鞘的结构,鼓励学生大胆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说明预期结果,学生设计实验,然后通过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对其方案进行检测。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介绍了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等科学家探索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既要掌握植物生长素发现的过程等知识,这是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基础;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高二理科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并对植物的向光性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实验现象进行语言表达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以及对实验内容的分析和深入思考的能力可能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所以学习本节内容的过程,就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学习深层次的知识、培养深层次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培养一定的科学素养的过程。
【设计思路】本课以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教学模式。
力求以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从而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本节生物课堂;同时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重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如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设计和评价实验内容的能力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师生交流,能够说出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
2、通过实验探究、能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2、基本技能(通过对实验和问题的讨论,逐步提高分析实验、评价实验的能力);3、基本思想(通过科学发展史教育,使学生体验科学创新的精神,形成科学探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研作风);4、基本活动经验(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所包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质特征。
养成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教学工具】电子白板、投影仪、课前录制的实验视频等【教学过程】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詹森的实验教师继续设问:这种“影响”真的能传到下部的伸长区,并决定向光性吗?利用电子白板呈现出詹森的实验过程,请同学根据实验过程来分析他的实验设计的思路。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概述:
本课是高一生物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后面几节的过渡章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及发展历程,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及发展的科学观。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复杂的科学发现过程用计算机形式模拟构建,让学生在趣味探究中获得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生长素的
发现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
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
实践能力。
(2)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不会觉得难,但遗忘率高。
而这部分知识又与后续植物的向性运动和植物激素的调节联系紧密,是学习植物体内稳态的基础。
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直接将生长素分布的特点告知学生,学生只会死记硬背。
这样不仅无法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和科学能力的培养。
然而,通过让学生设计实验并操作、自己用计算机模拟科学发现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以及协同配合的能力,并使他们在科学探究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充分地体会到科学探讨过程的渐进性和艰巨性,实现对科学内容本身的欣赏。
2教法设计
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3学法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1)课外小组实验。
(2)交流讨论。
(3)归纳总结,巩固新知识。
教学资源
1.课前培养发芽的玉米种子。
2.课件制作:制作玉米向光性实验几个探究过程的动画以及模拟验证吲哚乙酸为生长素的科学小游戏。
3. 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总结引入:
很明显,我们班的同学设计了比达尔文要更严谨的实验方案。
通过两个小组同学的实验,我们已经知道胚芽鞘能向光生长,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
实际上,达尔文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实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也就是他七十几岁的时候,那时的达尔文已经时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
然而,正是由于他的科学的不懈追求,使他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所以,如果在座的各位也能对科学执着追求,终有一天你们也能获得成功。
进一步展开课题1.提出问题:
胚芽鞘除了能感受光的刺激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胚芽鞘感受光的刺激就会向光生长?胚芽
鞘和植物生长究竟有什么关系?让我们一起走
近生物虚拟实验室,一起感受前辈科学家对植物
向光性的深入研究。
2. 展示詹森实验动画:
①为了探讨胚芽鞘和植物生长的具体关系,1910
年,詹森设计了一个实验,我们一起看看。
②詹森通过这个实验,得出一个结论:胚芽鞘尖
端产生了刺激,这个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
下部。
③请同学评价该实验是否有缺陷,若要得出詹森
的结论,应该如何改进?
3. 展示拜尔实验动画
①除了詹森的这一方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可以检测胚芽鞘在植物生长方面起的作用呢?匈
牙利科学家拜尔从另一个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研
究。
②问:拜耳为什么要将切下的尖端放在胚芽鞘的
一侧?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思考
观看动画
并思考
回答:有
缺陷。
应
该设计一
组相同情
况下切去
尖端,只
放琼脂片
的实验作
对照,以
排出琼脂
片中含有
促进生长
的物质的
可能。
思考
回答:胚
芽鞘放尖
端的那一
侧,尖端
如果我们以胚芽鞘的中轴画一条线,胚芽鞘的左侧和右侧有什么不同?
这个说明什么问题:
③小结: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所产生的
物质不均匀分布的结果。
④问:结合以上几个实验,单侧光起的作用是什
么?
⑤问:物质分布是怎样不均匀?哪一面比较多?
4. 展示温特实验动画:
科学家并不满足,在1928年荷兰生物学家温特提出了新的假设:如果尖端确实通过产生某种物质来影响下部生长,那么这种物质应该可以转移到一种‘载体’里面,从而使该‘载体’具有与尖端同样的作用。
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的确是所产生的物质分布较多生长得更快。
回答:左侧长得比较长。
回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物质在两侧分布不均匀。
回答:刺激尖端,使其产生的物质在下部不均匀分布。
回答:发生了运输;背光面。
教学反思
1、教学收获
以问题讨论来搭建教学平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一,学生转变了学生方式。
本节课教学中,我不是把学生放在“旁观者”的位置上,而是把他们定位成“参与者”的角色,让他们亲自操作小组试验;“亲历”一次生长素发现的探索过程,和达尔文一起“思考”,与詹森、拜耳同感“刺
激”,随温特揭示生长素的奥秘,实现了由“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的有效转变。
其二,,学生的多项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分析实验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回答实验中提出的问题,对他们的各项能力都是很好的训练,尤其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暴露的问题
一是学生的语言表达欠佳。
有的同学说了一大堆话,结果词不达意;有的同学结结巴巴,语言不够流畅;更多同学的表述针对性不强,层次不够清晰。
二是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还不太强,除了少数同学外,大部分同学还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甚至提不出问题。
这些缺点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课例点评
本节课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配合积极性较高。
实现了“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样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获得知识——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本教案在设计时对这一点的处理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