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8
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金融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方金融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金融服务不足、风险管理不到位以及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健康。
为了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
下面就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地方金融发展。
一、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当前,地方金融机构存在一些金融风险,如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为了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应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一方面,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强化对各项业务的监控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
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评估体系,通过科学的手段对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评估,有效预警金融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
二、优化金融服务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地方金融服务的不足是阻碍地方金融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提高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应优化金融服务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一方面,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农村经济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
发展互联网金融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捷性,满足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
三、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素质金融人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
为了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应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
一方面,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优化金融人才结构,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金融人才,为地方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
为了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应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一方面,发展智能投顾、智能风险控制、智能客服等金融科技产品,提高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和便捷化。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分析及相关建议1. 引言1.1 绿色金融的重要性绿色金融是指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融合在一起的金融体系。
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的情况下,绿色金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绿色金融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金融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绿色金融的出现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制。
绿色金融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
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和推广,推动可再生能源、清洁生产等绿色产业迅速壮大,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绿色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持,也可以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2 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基本建立,各类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绿色金融市场逐渐兴起。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
各大金融机构也纷纷加大绿色金融业务的拓展力度,积极参与绿色项目的融资支持。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绿色金融市场需求不足,部分投资者对绿色金融产品认知不足,导致供需不平衡;二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尚不完善,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影响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和流通;三是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不足,部分绿色项目存在环境风险和市场风险,容易造成资金损失。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需要不断完善政策环境、加快推进标准制定和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只有在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才能更好地发展,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旨在对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通过深入探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不完善、绿色金融市场需求不足、以及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不足等问题,以期为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沿革及进呈现状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创建金融平安区的连续及历史沿革,我市自2002年开展金融平安区创建工作,已经经受了6年创建历程,一是根据“横向到边,纵向究竟”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创建工作组织体系,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组织,完善了工作责任制,细化了工作目标;二是开展了创建宣扬,通过发表电视讲话、张贴宣扬标语、悬挂条幅、开拓宣扬专栏等多种形式的宣扬,并组织了送100场电影下乡活动,强化了宣扬效果,提高了社会公众的诚信意识;三是化解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实现了不良贷款的“双降”,2002年全辖不良贷款下降4639万元,下降12%;建立了金融机构间的联动机制,强化了银行债权管理,遏制了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认定逃废银行债务7笔,523万元,均得到了落实。
四是优化了经济金融环境,疏通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乐观开展创建金融示范一条街和信用村创建活动,11家金融网点(机构)被评定优秀称号,82个行政村被评定为信用村,占比30%;10632个农户被评定为信用户,占比8.6%。
创建工作的开展有效引导了金融机构有效信贷投入,商业银行不断加大了对沙河酒厂、天安集团重点企业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得到了健康进展。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引入金融领域,提出了金融生态这一名词。
创建金融平安区工作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2007年我市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创建工作,出台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核方法,制定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及创建规划和总体工作目标,金融业得到了较快进展,金融在地方经济进展中的作用逐步增加,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但由于县域经济基础条件差、金融进展起点低,我市金融生态环境整体状况,还仅仅处于创建工作的初级进展阶段,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未得到有效发挥,特殊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1、非法集资现象时有发生,涉及人员多,金额巨大,成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严峻障碍。
2009/11总第404期宏观经济观察当前金融生态建设存在的不足与对策建议赵俊晶摘要:关键词:自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全社会诚信意识明显增强,金融机构经营环境改善,资产质量逐步好转,经营效益普遍回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地区信用环境持续向好的方面转化,金融生态创建工作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成效。
但是,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本文仅对当前金融生态建设存在的不足进行剖析,并提出粗浅的对策建议。
金融生态建设信用金融法制环境一、当前金融生态建设存在的不足(一)协调机制不畅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职能部门没有根据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制定本部门参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职责,也没有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确定具体的履职部门或工作人员。
二是金融生态联席协调机制运行不畅。
各经济主管部门沟通联系较少,各项政策不能有效衔接。
三是部分部门过分强调自身利益,未能制定方便企业融资的政策措施或减少收费项目等,只是被动地履行上级要求,未能有效发挥部门之间的共建台力。
(二)司法环境不优1.金融法制环境不佳。
随着经济金融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些法律对微观主体的金融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功能大为减弱,法律的缺陷难以遏制金融领域不断累积的金融风险。
具体来说。
一是金融法律法规对金融业自身保护不够。
《商业银行法》是金融业的一部权威性法律,但对金融机构的债权保护明显不够,比如:《商业银行法》对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没有界定严格法律责任。
二是对微观经济主体举债行为缺乏法律约束特别是缺乏与贷款欺诈相关的法律。
三是《破产法》规定对银行债务受偿也是最后受偿,企业一旦申报破产,经过资产转移、几级受偿后,银行债务几乎零受偿。
2.金融胜诉案件执行难。
金融胜诉案件执行难在区域金融生态建设中表现极其明显,各地大力推动法院加大金融胜诉案件执行力度。
无论是采取个案处理,还是专项活动,收效甚微。
一、客观审视现状,正确分析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不足(一)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金融生态环境概念自2004年由央行行长周小川首次提出起,各地立足实际,抓住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契合点,优化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区域内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金融的经济核心作用突显。
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很多地区尤其是县域的金融生态环境还未得到根本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以多伦县为例,2012年12月末,全辖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亿元,各项贷款为15亿元,存贷比例仅为65%。
多伦县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例长期徘徊在60%左右,大量富余资金上存,资金外流问题严重,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及地方经济的能力弱化。
另据调查,截至2012年12月末,多伦县近100多家中小企业中,办理贷款卡企业40余家,真正和银行建立起信贷关系的只有35家,信贷满足率不足35%。
自2011年以来,中小企业融资形势更为严峻。
资金匮乏已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的发展壮大。
查找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症结,加大改善辖区金融生态环境步伐,营造资金洼地效应,已刻不容缓。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金融生态环境问题1.参与程度不高,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主体意识不强。
一是相关职能部门债权保护意识不强,金融监管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重审批,轻监管;重检查,轻处罚;重救助,轻防范;重抽象说教,轻实实在在的问责制度等。
二是企业信用观念弱化,整体社会信用状况和借款人资信状况较差,信用环境建设有待完善,借款人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时有发生。
三是“政府主导、央行推动、金融机构及政府职能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机制未能有效建立,银、政、企协作乏力,还不能实现共赢。
2.金融中介服务不完善,影响银行信贷积极性。
银行发放贷款,要经过复杂的审贷程序。
部分金融中介机构服务不到位,程序繁琐、手续过多,评估、抵押资产登记行为不规范,费用过高,造成贷款成本高,信贷中介服务机构的定位的扭曲,极大地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县域经济信贷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金融在支持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日益凸显。
但与此地方金融机构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环境下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为了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地方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完善政策、规章制度和监管体系,促进地方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风险防范水平。
具体建议如下:一、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1. 制定完善的地方金融政策,明确政府在地方金融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
政府应该出台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地方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实现政府引导和市场化经营的有机结合。
2. 支持和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提供低息贷款和融资担保等各种金融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3. 加强对民营企业、个体户、农民合作社等基层经济主体的金融支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基层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1. 拓宽地方金融的服务领域,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
地方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环保产业、特色农业等领域的融资支持,帮助推动地方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 加强金融科技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普惠性。
推动金融科技与地方金融深度融合,打破金融服务的地域壁垒,让更多的地方企业和居民享受到先进的金融服务。
3. 建立健全金融服务网络,加强地方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互联互通,构建多层次、多种类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三、加强风险防范和监管机制1. 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促使地方金融机构加强内控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消除违规操作和信贷风险,确保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和长效机制,保障金融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3. 建立健全金融投诉处理和纠纷调解制度,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高金融服务的公信力和满意度。
四、加强金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1. 增加对地方金融人才的培养投入,完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保障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和精准性。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摘要】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不断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现行绿色金融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促进绿色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本文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三项政策建议入手,分析绿色金融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
其中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绿色金融市场监管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等方面。
通过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和政策建议的提出,为未来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参考,并为我国实现绿色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展望未来,我国绿色金融有望在政策上取得更多突破,助力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金融、发展现状、政策建议、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金融创新、政府支持、金融机构、绿色债券、社会责任、监管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绿色金融是指在金融活动中,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低碳排放等环境友好方面纳入考量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增加,绿色金融逐渐成为国际间的热门话题。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绿色金融发展已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国政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文件、设立绿色金融机构、倡导绿色投资等多种方式,不断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不足、环保标准和监管不够健全等。
本文将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1.2 问题意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而在我国,关于绿色金融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需要加大推动力度。
绿色金融产品种类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无法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监管政策不够完善,监管机构之间协调不够密切,给绿色金融市场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金融生态环境的存在问题金融生态环境是依照仿生学原理来发展建立金融体系的良性运作发展模式。
那么你对金融生态环境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金融生态环境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金融生态环境的定义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金融生态环境是依照仿生学原理来发展建立金融体系的良性运作发展模式。
金融生态环境的存在问题(一) 金融产权制度性缺陷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正常发展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转轨时期,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都是在以计划经济为大的背景环境下建立并成长起来的。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一直都肩负着支持国有企业发展与解困的重任。
由于行政上的不当干预、政策性贷款等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中国人民银行曾作过专门的抽样调查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过程中,由于计划和行政干预而造成的约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约占3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约占10%,地方干预,包括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利的约占10%,而真正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仅为20%(周小川,2004)。
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是一种以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制度安排。
按其表面形式,银行经营者应代表国家对银行进行管理、经营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但事实是,由于产权主体权利缺失以致形成了“重权轻责”的怪现象。
这严重削弱了我国银行自主经营权利和抗风险能力。
目前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已经进行了成功的股份制改造,明确了产权制度,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保证了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金融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相对滞后,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信贷资源配置不合理、金融风险管控能力不足、金融服务能力不强等。
为了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地方金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以下提出几点建议。
一、优化金融机构布局,促进金融服务均衡发展。
当前,地方金融机构布局不均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大型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而中小金融机构则主要分布在欠发达地区。
这种不均衡的布局导致了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难以满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需要通过引导和激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在欠发达地区的服务点,促进金融服务的均衡发展,满足地方经济的金融需求。
二、加强金融监管,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水平。
地方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尤其是在服务小微企业和农村经济的过程中。
加强金融监管是保障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要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加强金融科技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地方金融也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提升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
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地方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
四、加强金融人才培养,提升金融专业素质。
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支撑。
要加强对地方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金融专业素质,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也要鼓励和支持优秀金融专业人才到地方金融机构工作,促进地方金融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
五、促进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务实效。
地方金融机构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深度融合地方经济,增强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
金融行业的整改措施和政策建议金融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稳定和健康发展对于整体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金融行业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金融风险、市场乱象等,亟需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从监管体系完善、风险防范与化解、创新与协同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一、监管体系完善1. 建立全面包容的监管框架针对当前金融行业内部的一些短板问题,应加强监管框架的建设,实现全面覆盖和包容性监管。
在监管制度中加强合规性评估与审查,并完善信用评级机制。
推动建立以市场准入为核心的开放型金融监管模式,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参与竞争。
2. 强化跨部门协调机制当前我国金融行业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明晰、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应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与配合,提升监管效能。
加强金融机构间的协同监管,通过建设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提高对全行业的风险监控和处置能力。
二、风险防范与化解1. 加强资本净额、流动性管理当前金融行业存在资本不足和流动性风险较高等问题。
应推动实施严格的资本净额管理制度,确保金融机构有足够的资本储备来抵御各类风险;同时,加强流动性管理,防止出现由于短期偿付难题引发连锁反应的情况。
2.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要建立更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在风险预警和防范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加大对金融市场中价格波动和市场失灵等异常情况的监测力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和修复。
此外,还需加强对影子银行、非标准化业务等潜在风险领域的监管力度。
三、创新与协同发展1. 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当前科技的发展带来了金融行业的变革和创新,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拓展。
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支持金融科技创新,加大对金融科技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2. 拓展金融市场功能要通过扩大开放,提高金融市场流动性和效率。
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改善境内外资本流动环境。
进一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并开放更多的衍生品市场。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引言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对绿色金融领域的支持力度。
不断拓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推动绿色投资和绿色消费。
我国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监管不到位等。
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推动绿色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内容共计217字】1.2 问题现状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绿色金融产品种类较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绿色金融产品种类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等领域,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绿色金融市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监管规范,导致市场秩序混乱,阻碍了绿色金融产品的有效运作。
三、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不足: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评估、监控和应对机制尚未完善,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
四、社会认知度不高:目前我国社会对绿色金融的认知度较低,大多数人对绿色金融产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限,这对绿色金融的推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以上问题现状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和挑战,需要加强监管与创新,以推动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
1.3 意义绿色金融是指银行业在金融活动中充分考虑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消耗,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绿色金融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绿色金融有利于增强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升金融服务的社会效益和公信力。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1. 引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县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
本文将分析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2. 问题分析2.1 缺乏金融服务机构许多县域地区缺乏金融服务机构,导致金融服务不足。
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市场规模较小以及金融机构的利润考量等原因造成的。
缺乏金融服务机构限制了县域经济活力的释放,妨碍了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金融需求满足。
2.2 金融业务缺乏创新在一些县域地区,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力度不足,仍然依赖传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县域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金融需求。
同时,缺乏金融业务创新也影响了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
2.3 风险管理不健全一些县域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存在风险管控不到位的问题。
这可能导致金融机构面临较高的风险暴露和资金损失。
风险管理不健全还会影响金融机构的声誉和公信力,给金融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2.4 缺乏金融人才支持县域地区普遍存在金融人才匮乏的问题。
由于金融人才的短缺,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限,无法满足广大市民的金融需求。
缺乏金融人才也制约了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创新。
3. 改进建议3.1 加强金融服务机构建设针对缺乏金融服务机构的问题,应加大对县域金融服务机构的引导和支持,鼓励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或支行,提供更多金融服务于县域地区。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激励措施,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进驻县域地区。
3.2 鼓励金融业务创新为了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应鼓励金融机构进行更加创新的金融业务开发。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创新引导基金等金融支持,激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同时,金融机构也应加强内部研发和合作,提高业务创新的能力。
3.3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为了提高县域金融的风险管理能力,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指导,确保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执行。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绿色金融是指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金融业务中,以推动低碳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风险较大等。
有必要探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我国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1.融资难: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投资者对绿色项目的认知度不高,很多优质绿色项目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由于绿色项目风险较大,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此类项目的融资意愿也不高,导致绿色项目融资困难。
2.融资成本高:由于绿色项目风险较大、回报周期长,金融机构通常对绿色项目采取较高的利率和融资成本,导致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较高,降低了项目的可行性和盈利空间。
3.监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和制度,金融监管部门对绿色金融业务的监管不够严格,存在监管漏洞和管理混乱的情况。
二、对策建议1.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政府应加强对绿色金融市场的引导和支持,提高对绿色项目的认可度和投资情绪。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激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绿色项目的投资和融资支持。
2.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金融机构可以建立绿色金融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多方合作,分散风险,降低绿色项目的运营成本和融资成本,提高绿色项目的可行性和吸引力。
3.加强监管和规范:加强对绿色金融市场的监管与规范,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加强对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审查和验收,确保绿色金融业务的合规运作和健康发展。
4.倡导绿色金融理念:加强对公众和投资者的宣传教育,倡导绿色金融理念,提高社会对绿色项目的认知度和投资意愿,培养绿色金融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5.促进创新和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项目的投资和融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
管理辩学Sl L I C o NL L E Y鬟霾{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王琳琳(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00)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710170—01一、信贷环境不理想.信贷投放总量不足近几年来由于信贷环境不理想,造成信贷投放总量不足,信贷余额持续下降,信贷环境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贷款需求企业资信度低,银行寻找优质客户已成现实困难据调查,截止2006年末,按各国有商业银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信用等级A级及以上企业仅占发生过信贷业务的企业的3.996。
贷款企业资信状况低下,其资金需求无法让银行机构认可接受。
同时电信公司、石油公司、农垦总局等一些中直或省属大企业将信贷权限上收,使银行机构本来狭窄的信贷选择空间又丢失了一块。
(二)缺少有效信贷载体,贷款投向过于集中经济基础薄弱,信用环境不够理想,缺少有效的信贷载体,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主要投向短期票据融资、农业种植业及工业、教育、医药等少数优势行业,而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需求却很少得到满足。
(三)企业诚信意识淡漠,形成银行有款不敢放的被动局面一些贷款企业借企业破产和改制之机,悬空和逃废银行债务;有的具备还本付息能力,但恶意拖欠贷款利息和不归还到期贷款;有的担保单位不履行约定的担保责任,使担保不能起到法律约束作用,形成了银行有钱不敢放的被动局面。
据农村信用社反映,由于企业恶意逃废债务,导致金融机构出现不良贷款,形成了资金的沉淀,减少了可用资金的投放,进而导致金融机构审慎放贷,造成当地经济建设的资金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
(四)办理抵押的中介机构操作不规范,制约银行信贷投放目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抵押贷款已经成为各银行机构的主要贷款方式。
但办理抵押给借款人带来很大负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办理抵押贷款环节多、手续杂、收费高、时间长。
企业以房产、土地、车辆、设备等抵押物办理抵押贷款时,需要到产权处、土地局、车管所、工商局等中介部门办理登记、评估等手续,需支付贷款总额3%的费用:二是对抵押登记、评估有效期的规定不尽合理。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创建金融安全区的延续及历史沿革,我市自2002年开展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已经经历了6年创建历程,一是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创建工作组织体系,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组织,完善了工作责任制,细化了工作目标;二是开展了创建宣传,通过发表电视讲话、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条幅、开辟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并组织了送100场电影下乡活动,强化了宣传效果,提高了社会公众的诚信意识;三是化解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实现了不良贷款的“双降”,2002年全辖不良贷款下降4639万元,下降12%;建立了金融机构间的联动机制,强化了银行债权管理,遏制了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认定逃废银行债务7笔,523万元,均得到了落实。
四是优化了经济金融环境,疏通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积极开展创建金融示范一条街和信用村创建活动,11家金融网点(机构)被评定优秀称号,82个行政村被评定为信用村,占比30%;10632个农户被评定为信用户,占比8.6%。
创建工作的开展有效引导了金融机构有效信贷投入,商业银行不断加大了对沙河酒厂、天安集团重点企业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得到了健康发展。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引入金融领域,提出了金融生态这一名词。
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2007年我市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创建工作,出台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核办法,制定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及创建规划和总体工作目标,金融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金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增强,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但由于县域经济基础条件差、金融发展起点低,我市金融生态环境整体状况,还仅仅处于创建工作的初级发展阶段,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未得到有效发挥,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1、非法集资现象时有发生,涉及人员多,金额巨大,成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严重障碍。
自2004年界首市发现非法集资活动以来,已经陆续查处了宁夏绿色大地农牧有限公司、安徽亿源科技开发公司、安徽亿源科技开发公司、成都丽金花玫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亳州兴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多起以基地农业为旗号的非法集资活动。
这些非法企业往往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大肆进行广告宣传,极具诱惑力,同时以高额回报为诱饵,欺骗性广大人民群众。
如成都丽金花玫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先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9523万元,涉及群众2900多人,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
2、社会整体信用意识和金融意识还比较淡薄,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拖欠银行贷款难清收难度大,不利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开展。
我市农村信用社自2004年着手清收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贷款,至2007年底,我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累计拖欠信用社贷款2264万元,其中党政机关贷款788万元,涉及所有辖内18个乡镇、办事处及部分市直机关部门;单位公职人员贷款1486万元,涉及近千名公职人员。
清收的阻力很大,部分单位及人员存在明显的抵触情绪,至2007年底累计清收165万元, 2008年累计清收23.8万元,2009年1-9月累计清收17.4万元。
党政机关贷款清收无进度。
由于此类涉及的党政机关及其人员点多面广,加之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较大,容易引起社会上其他欠债主体的效仿,对不良贷款清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给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比较严重。
3、执法环境状况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不利影响。
由于司法体制的不完善,司法部门执法容易受到地方保护干预。
特别是银行胜诉案件执行力度不大,很多胜诉案件得不到有效执行,“赢了官司输了钱”使金融机构陷入两难境地,极大地损害了银行的合法权益。
如我市农村信用社2005年胜诉案件尚有178笔,955万元贷款不能清收;2005年胜诉案件123件,178万元,其中未执行26笔,58万元,清收资金26万元,占起诉案件案的14.6%;2006年胜诉案件72笔,178万元,审理终结62笔86万元,终止审理10笔92万元,清收资金38万元,占起诉案件案的21.3%。
4、创建单位主体不明确,参创单位思想认识难到位。
在县域金融生态建设过程中,目前地方政府还没有真正发挥组织、协调和管理职能,治理金融生态环境的措施乏力,领导作用难体现。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涉及政府、金融机构、司法等多个部门,但由于当前协调机制的欠缺,各方在维护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职责不清,难以形成合力。
同时,信息共享不足,政府部门、人民银行、金融机构、银行业监管部门及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不够充分。
5、基层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引导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受目前基层央行职能定位、人员素质以及在地方公信力的影响,传导货币政策的功能和调节金融的作用均十分有限,对支持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起到的影响不明显。
6、金融生态环境监测实施难以有效落实。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是一项全新的、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化工程,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评价体系,收集相关数据、信息还存在一定的梗阻,在第一时间取得第一手资料,难度还很大,同时存在因口径不一,指标值不一的情况,监测工作无所适从。
7、我国基层县市征信系统建设不完善,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中介服务极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甚至协同贷款欺诈,严重破坏了县域金融的信用环境,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政策建议:1、创建工作组织要把打击非法集资活动作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首要任务来抓,高度关注非法集资给社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及时作出风险预警,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各创建单位要密切分工协作,把非法集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基层央行要对非法集资行为保持高度警醒,为社会各界释疑,通过广泛宣传,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引导居民理性投资,科学理财。
工商和税务部门应对有非法集资苗头性项目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基地农业公司的财务管理状况、报表的真实性,经营盈亏状况等;公安部门应密切关注基地集资行为的合法性,一旦发生违法行为,应及时介入,采取果断措施,防止因入股资金链条中断而引发入股群众集体上访造成社会不稳定等不良后果,营造和谐稳定的金融生态环境。
2、地方政府要从维护自身形象的角度出发抓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不良贷款清收工作。
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为金融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
改善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建设“诚信政府”并发挥其良好的示范效应。
保护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的依法自主经营权,把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和为金融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工作重点。
加快社会信用建设步伐,建设“诚信社会”,支持金融机构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工作。
政府部门要对欠贷单位和欠贷人员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清收措施。
属财政承贷或承诺归还的,财政部门要作出还款计划。
对未落实还贷计划的单位,限制其高消费活动。
对欠贷公职人员,要求一次性还清贷款本息,个别确有困难者要与贷款单位协商,签订分期还款协议,对不还款又未与贷款单位落实还款计划的,对恶意拖欠逃废金融债务的,实行“三停三不”(即停岗、停职、停薪,不评优、不调动、不提拔)、媒体曝光等措施。
3、构建优良的金融法制环境加大金融诉讼案件的执法力度。
地方政府应积极协调人民法院,加强金融案件审判工作,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作用,提高审判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维护正常的社会信用秩序,简化金融诉讼案件审判程序,加大不执行金融债权的惩罚力度,提高执行回收率;降低金融维权成本。
加大对各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各金融机构应与公、检、法机关密切配合,并建立长期协作机制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方式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金融秩序。
4、构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常规运作机制。
建立常规的组织领导机构。
成立以当地政府为领导、相关部门组成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职责分工,通过金融联席会、形势分析会、银企洽谈会等各种形式,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上为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建立常规的工作协作制度、,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机构及政府有关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建立协作框架,制定协作沟通制度以及经济金融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相互交流政策信息、监管信息,实行政策互通实现区域经济金融信息共享。
5、要积极构建县域经济金融协调稳健发展的行政决策机制。
各成员单位应该明确各自的职能定位,做到科学行政、分头实施、各负其责。
地方政府负责领导,以行政推动的方式将辖区的金融生态建设融入地方经济长远发展之中,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
人民银行负责倡导,以货币信贷政策传导的方式,加强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司法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加快征信系统特别是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为金融机构增加投入提供及时、全面的信用信息。
政府部门负责疏导,以疏通政策信息通道的方式,及时相互配合,共同实施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新措施,形成构建合力。
6、基层央行应把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作为贯彻落实金融调控政策措施的结合点。
提高基层央行的宏观经济金融分析水平。
通过认真学习现代经济金融理论知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信贷运行监测,坚持进行宏观经济金融分析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高宏观经济金融分析水平,加强对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分析和评价,落实好、传导好货币政策,7、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基层央行建立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为基础,整合县域内金融机构信用交易信息,加强基础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完善银行信贷征信系统。
由当地政府协调法院、公安、工商等单位部门,开展非银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为实现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信用信息服务打下基础。
健全信用服务监管体系和完善社会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惩戒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鼓励诚实守信,惩戒失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