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消除

论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消除

论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消除
论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消除

班级:

姓名:

学号:辅导老师:

[摘要]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其中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与升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暴力事件发生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下面我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暴力行为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杀人、挫折承受力、影响因素

一、暴力事件的特点: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杀人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过激杀人,大学生杀人很多时候都是临时的想法,并不都是蓄谋已久,特别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最易产生杀人行为;二是为财或为情而发生杀人行为的大学生较多。三是手段极其残忍。作案用的工具一般都是锋利的刀子,锤子,杀人方式一般是用刀捅或者用锤子砸。四是性别差异明显,男生远远多于女生,女生的杀人行为相对较少。五是具有群体性特点,往往在群体中对受害者造成伤害。

二、原因分析

1.挫折应对及挫折承受力

对于失败,他们不是去寻找原因,或者采取其他的办法解决问题,却采用杀人的方式,挫折承受力弱也是大学生杀人的一个原因之一。所谓的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能够容忍挫折的程度。挫折承受力比较弱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显得十分紧张,茫然不知所措,最后选择侵犯引起自己挫折的个体,产生犯罪杀人行为。,辽宁财专本科部大三学生虞忠维,因为追求女同学不成,一怒之下将其掐死[7]。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4]。对挫折的反应,取决于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归因,即使他认为产生挫折的归因。当然其中之一就是直接攻击,暴力杀人就属于攻击的最严重的方式。大学生在对待挫折时常常会有错误的归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经历贫乏,生活道路比较平坦,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更是掌上明珠,骄傲,任性,自尊心强。在调查的案例中,大都是由于个体在面临挫折情景时,没有寻找比较合适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结果采取暴力杀人的方式,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考公务员,因为身体不合要求被拒绝,于是持刀杀死杀伤各一名招聘干部[5]。

2.大学生杀人事件往往具有群体性

因为群体拥有匿名性,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群体中即使做了什么违法的事也不会被人发现,他们就会失去对自我的控制,做出平时不敢做的事,群体的不败感也同样使大学生失去理智。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的侵犯行为已经越来越突出,认清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消除方法非常重要。

三、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

1.对侵犯行为的学习

学习在侵犯行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受攻击与挫折使人感动愤怒,这些愤怒情绪只是侵犯行为的一项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人们并不表现攻击行为,主要与学习有关,正如学习理论强调的侵犯

行为可由学习而获得,强化和模仿

2.温度

早在十九世纪初,一些社会学家就发现天气变化与犯罪行为存在着一定关系。巴龙(1978)年的的研究发现犯罪与温度有关,他通过研究发生在夏天的城市暴乱与温度的关系,发现其呈现倒u型关系,在38倒41度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人们的暴力倾向增强,但是超过这个温度后,由于人们外出的机会下降,所以暴力行为的产生的机会也比较少。

3.兴奋转移与侵犯行为存在这一定的关系。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

一些与犯罪相关的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伯克维兹把这种现象成为武器效应,除了刀、枪等明显侵犯线索外,与死亡、邪恶有关的黑色也是引发侵犯的线索。弗兰克等人发现,在职业棒球和橄榄球比赛中,穿黑色服装的一方收到的惩罚比浅色一方受到的多。

4.去个体话行为与侵犯

在群体中个体的情绪会很快传递给群体从而使得群体中的个体表现出一些独处时不敢表现的野蛮与毁灭性行为,并把这种现象叫做社会传染。群体中的个体有时会失去对自己的行为的责任感,时自身的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消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并称之为去个体化。

5.饮酒往往成为影响侵犯行为的重要因素

四、侵犯行为的减少方法包括:

1.惩罚

假如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遭受惩罚,则会避免表现侵犯行为,但是事实上惩罚系统往往使受到惩罚的儿童比平常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惩罚只能一直人们明显的侵犯行为,但同时可能导致更多隐蔽性的侵犯行为,而后者的危害性更大。分为两类。控制不足侵犯型和控制过度侵犯型

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

由于侵犯行为与挫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通过降低挫折来减少侵犯行为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他人的挫折制造者。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对自己的侵犯行为加以抑制和控制,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看看自己的行为到底会给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都能有效的减少自己的侵犯行为

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

提供场合或机会,让那些遭受挫折的人把自己的愤怒和挫折发泄出来,他们进一步侵犯的动机就会减弱。

4.控制暴力电视

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是现代人获得侵犯行为的重要来源,限制看暴力节目,以减少接触电视暴力榜样的机会。事实上,现代媒介的发展,使人民对传播内容的控制越来越困难,所以根本的方法是要提

高人们对暴力节目的正确认识能力和自觉抵制能力。研究者发现,通过简单的教育过程提高人们的认识以减少电视暴力对他们的消极影响是可能的。

参考文献:

时蓉华《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王恩界乐国安《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

中国心理学家网《人类的侵犯行为》

区域差异分析常用指标

衡量区域差异的几种方法 一、概述 (一)区域差异的定义 所谓区域差异是指经济区域之间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现有水平以及经济发展可预期的前景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二)国外文献中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 根据测算指标个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1]: 第一类,测算单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差异。在单变量地区差异的测算中,穆勒、赫斯特、史密斯 (W.Molle,Holst.B.van,Smith.H,1980)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将单变量地区差异分为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分析单个变量的极值,二是分析样本观察值的离散趋势。衡量单个变量极值差异的主要方法有:极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率)、极均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均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比率)、相对差距系数(即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除以最大值)。分析样本观察值离散趋势的主要方法有:相对平均离差、加权平均离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对数变异系数等。这些指标均大于或等于零,当系数等于零时,表示最大的平等,系数值越大,表明地区间差异越大。 第二类,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域分布。研究双变量地区差异,就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分布,这种方法通常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一效果系数,二是可分解系数。单一效果系数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地区差异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其指标很多,其中以基尼系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它是在洛伦兹曲线(M.o.Lrenz,1905)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单一效果系数还包括两变量的平均离差、两变量的标准差和地理联系率等。 以上是对国外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的概括,下面是就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常常用到的一般用法。 二、测算区域差距的一般方法 (一)变异系数法[2]。

青少年侵犯行为的产生及其控制对策(张志宇)

论小学生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侵犯行为在小学生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侵犯行为是指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任何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1、侵犯行为是由意图的行为。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4。侵犯行为具有反社会的性质。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关于校园暴力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有49.2%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包括言语、身体的攻击、破坏财物等。有15%-25%的小学生在别人不小心踩你一脚时给予报复性的打和骂,有10%-15%的小学生以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表现出不少小学生具有侵犯行为。这些学生的成绩一般都不太好,老师们在对他们的反复劝说和教育的失败后伤透脑筋,逐渐失去希望,同学们也因为他们残暴的行为而对他们避而远之。 小学生侵犯行为形成原因的理论研究和影响因素 有关侵犯行为形成原因的研究学说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本能说、习性说、挫折——攻击说、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模式理论等。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派和洛伦茨的习性说都认为攻击是人的一种本能,不同的是精神分析认为儿童攻击源于儿童的破坏本能,而习性说认为攻击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 2.多拉德的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攻击是人体遭受挫折后产生的行为,后来勒温和马利克的实验也证明了挫折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同时生活实践也证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通常是在受到挫折后产生并加剧的。由此可见,挫折的确是造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3.班杜拉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学习和强化习得的,学习是攻击的主要决定因素,学习包括观察学习和大众媒介等。另外,攻击性既可习得也可通过新的学习改变或消除。这种理论为我们控制儿童攻击性行为提供了心理实验依据,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4.社会认知模式理论认为,攻击是攻击者对社会信息的错误理解而引起的。在译码阶段,儿童就把一般信息误解为挑衅性的信息,从而产生攻击行为,据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儿童错误的认知来矫治攻击行为。 根据以上的几种理论的研究,影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伴群体和大众传媒),个体性因素(包括道德水平发展、自控能力,社交水平、个人经验等)。 学生侵犯行为形成的原因

集权与分权的案例分析

分权改革 背景:摩托罗拉公司是一个由两个产品体系所构成企业集团,这样一个庞大的组织,高 层主管到生产线,权力全部分散,公司整体只有一个不足30人组成的公司总部统帅。公司运转井然有序,效率非常之高,公司发展快。 劳勃·盖尔文担任公司董事长,公司权力集中于他,公司发展出现问题,发展缓慢。 威廉·卫斯兹接任了公司进行管理改革。致力于把权力分散到各盈利单位。 统帅公司整体发展方向的上层组织采用三头马车制,公司内所有的部门主管可以直接向三大巨头组成的三头马车报告。后来改变,每一个巨头开始专门负责四到五种贸务,在这些事务方面,他将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不过,尽管每一巨头都有自己的专责,但对于公司的所有决策他们每一个人仍然有全部的决定权力及责任。 只有三大巨头同一问题意见相左时,才产生“谁来决定”的问题。 公司内各部门间的目标及方针大致上都很协调,公司职员大部分的工作只是要确保每一个关系集团及部门都能够彻底了解公司五年计划的基本规定,同时及时地付诸行动。任何计划在提到董事长办公室之前都必须经过三人核心审查,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实绩将作为第二年预算实施的主要参考。 出现问题及原因:对于上面所提到的案例,摩托罗拉公司在劳勃·盖尔文担任公 司董事长期间,公司发展缓慢,存在家族经营传统,受家族影响很深,公司里面有不少家长主宰式的暗流存在,存在过分集权,权力集中于他一个人手上,权力高度集中,公司的规模逐渐增大,管理的复杂性加强,个人管理的能力的水平,制约了公司的发展。 一个组织,当它的规模还比较小的时候,高度集权可能是必需的,而且可以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性。但随着组织规模的发展,如果将许多决策权过度地集中在较高的管理层次,则可能表现出种种弊端,其中最主要的几种如下: 1.降低决策的质量。大规模组织的主管远离基层,基层发生的问题经过层层请示汇报后再作决策,则不仅影响决策的正确性,而且影响决策的及时性。高层主管了解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被扭曲,而根据被扭曲的信息制定的决策是很难保证其质量的;即使制定的决策正确,但由于信息多环节的传递需要耽误一定的时间,从而可能导致决策迟缓,等到正确方案实施时,问题可能已给组织造成了重大的危害、或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问题的性质已经转换,需要新的解决方法。 2.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作为社会细胞的组织,其整体和各个部分与社会环境有着多方联系。随着组织的发展,这种联系变得更频繁、更复杂。而与组织有联系的外界环境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处在动态环境中的组织必须根据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既可能是全局性的,也可能是、且往往是局部性的。过度集权的组织,可能使各个部门失去自我适应和调整的能力,从而削弱组织整体的应变能力。 问题的解决:在威廉·卫斯兹接任了公司后,致力于把权力分散到各盈利单位。他 说:“通常,我们都只保持一些公司的大目标及原则,至于一般权力与责任我们都尽量把他们分散到各个阶层。”他还说:“当然,我也承认,就象溜狗一样由于我们用来管束各部门经理的皮带放得太长,所有我们的脚也经常给石头碰伤。”现在公司内的各单位对资源分派及预算编列方面都已经有相当可观的财务控制权,同时,他们也有权力决定加入或退出那些营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大形势是积极上扬的,经济一直在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也能做到去旧迎新,不断调整,各个区域的经济差异已经在不断缩小,因此经济增长有质量保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呈现一种区域间不平衡的状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也处于不平衡状态,使这种不平衡逐渐变大。国内生产总值与总量的差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差异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差异的具体表现。 1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1.1资本因素。资本因素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进行概念界定的因素,但它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因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的方面来看,资本要素包含很广,人力、物质、土地等资本都是资本要素的一部分。但是一般意义上都用这一要素的狭义概念,抛去其他内容,仅留下物质这一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物质资本又可以进行划分,其中可以划分出流动性的资本与固定化的资本两种。一般在进行研究时,常常需要用“资本形成总额”这一概念进行衡量,这个数值是取存货增加额的数量与固定资本的形成总额累加而得来。这个概念指的就是这两种计算因素的变动值相加带来的总数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的表现。1.2劳动因素。劳动因素也是干预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差异也产生较大影响。现阶段的研究一般都是采用就业人数的权衡和分析进行对劳动因素的衡量。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力数值是计算劳动力因素的现实数据。就业人数的计算,一般来说,不仅包括了现阶段有城市中的在岗职工与个体业主、再就业离退休的人员,也包括乡村中的农村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等就业人员。这些具体有工作就业人员的数量相加,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现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劳动力具体实际使用情况。1.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推动力量,它不仅促进现阶段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这一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差异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技术这一要素本身具有的特征,可以完整的知道这一要素本身内容的广泛性和可以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1.社会心理学定义是什么?奥尔波特怎样定义社会心理学? 2.系统社会心理学著作何时出现?科学社会心理学创造人是谁? 3.什么是角色扮演? 4.什么是社会测量法? 5.近代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趋向是什么?它们有何不同? 6.试述实验社会心理学兴起的原因。 一单元:社会认知 1.什么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功能有哪些? 2.影响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3.举身边示例分析人们日常是如何自我增强的? 4.举例说明自我过程的类型? 5.什么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6.试述自我监控水平与印象管理的关系? 7.试述印象管理对社会互动的意义? 8.就印象管理一节的学习,谈谈个人的感受。 9、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10、什么是晕轮效应?它对我们认识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11、人们通过哪些线索形成对他人的知觉? 12、我们怎样构建自我概念? 13、简述印象管理的策略。 14、什么是人际知觉,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15、社会认知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 16、试述Heider、 Weiner 、Kelly的归因理论,并比较Weiner、Kelly的归因理论。 17、人们在归因中会犯什么样的偏差? 18、什么是态度?为什么研究态度? 19、态度研究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其要点如何? 20、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1、态度改变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22、态度测量有哪些方法?其优缺点如何? 二单元:社会影响 1.什么是民族文化?举例说明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的关系? 2.在文化人类学看来,文化影响具有甚麽样的特性? 3.文化通过哪几个层次影响人们?与其对应的学科是甚麽? 4.文化心理学最关注的对象是甚麽? 5.描述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6.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化理论的看法. 7.什么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它有何不同? 8.试述中国人的思维特性?它对我们的认知活动有甚麽样的影响?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中国人应该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10、什么是从众?Sherif和Asch是怎样研究人类从众行为的? 11、试述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2、什么是社会促进?为什么会有社会促进现象发生? 13、试述去个性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14、想象你是一个非常非常棒的群体中的一员——有积极影响的群体。这个群体是否获益于有效的领导?它是否证实了某些在本章中讨论过的原理,如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去个性化、群体极化、群体思维或是少数派影响。 三单元:社会关系 1、什么是偏见?人们为什么会有偏见?怎样克服偏见? 2、什么是侵犯行为?分析产生侵犯行为的原因与条件。

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张建升

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张 建 升 (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4000) 摘 要:利用1998—2007年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贡献。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物流发展差异在不断扩大;物流网络密度、人力资本存量、市场开放度、区域物流政策等因素对区域物流发展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夏普里值(Shapley Value)分解结果则进一步表明,对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省际地域固有因素、人力资本存量、物流网络密度、市场开放度、区域物流政策。 关键词: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夏普里值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06(2011)03-0048-06 On the Disparity and Its Affective Factors on Reg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ZHANG Jian-sheng (School of Econo mics and M anagement,Chongqing T hree G orges U niversity,Chongqing404000,China) A 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gional logistics disparity and its affective facto rs with the panel data of30different provinces in China from1998to2007,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disparity in the re-g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As is revealed in the study,the g aps betw een the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are expanding continuously,and such factors of hu-man capital storage,netwo rk density of logistics,m arket openness and regional logistics policies have remarkable positive effect on the reg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In the light of the Shapley Value,the paper co ncludes that w hat has contributed to the disparity of regional log istics development can be ranked decreasing ly as,firstly,the local provincial factors,then the human resources storage,the net-w ork density of logistics,the openness of market,and finally,the relevant local logistics policies. Key words:regional logistics;development disparity;the Shapley Value 一、引 言 区域物流是指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物资流动,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用突出,被喻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已被国内外大量学者所证实。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物流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表示的人均物流业产值由1980年的25.77元上升为2007年的1283.48元,但与此同时,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差异也在不断扩大,表1数据显示了我国三大区域人均物流业产值、东部与中部、东部与西部以及中部与西部的人均物流业产值差和产值比。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三大区域人均物流业产值都在不断增加,但是,区域间的差距却是在不断扩大:东部与中部地区的人均物流业产值差由1980年的9.39  第10卷第3期2011年7月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0 No.3  Jul.2011

分权与集权

前言:《企业管理》杂志前不久发表了《“一个说了算”的是与非》一文,就三九集团“一个说了算”的体制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分析。文章发表后,引起了较大反响。最近,《企业管理》杂志约我就这一问题写篇文章。集权与分权,一个人说了算还是大家说了算,是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我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加上对三九集团“一个人说了算”的体制比较了解,因此就写作了此文。该文已在近期《企业管理》杂志发表。 在制度与成本之间,一般表达是制度决定成本,即不同的制度产生不同的成本。反过来,即根据成本的高低来选择制度,从若干可供选择的制度中,选取一组成本最低的制度。 企业决策是集中还是分散,在企业决策中是一个人说了算,还是大家说了算,这是企业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作出多种制度安排:可以一个人说了算,可以大家说了算,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多种组合:比如一般决策一个人说了算,重大战略决策大家说了算;与职工利益无关或关系不紧密的问题一个人说了算,与职工利益关系紧密的问题大家说了算,等等。 一、权力安排与决策成本 在上述多种制度组合中,一个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最终取决于成本比较。决策权的集中与分散,将从三个方面影响企业成本。 一是信息方面:权力越集中,权力背后的信息越少,盲目决策就会越多,由此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多;权力越分散,权力背后的信息就越多,决策的失误就越少。 二是效率方面:权力越集中,决策效率越高。在所有的决策制度中,如股东会决策、董事会决策,职工代会决策,党委决策,等等,都不如一个人说了算的效率高。 三是利益方面:在私人企业,权力越集中,越有利于避免以权谋私;在公有制企业,权力适当分散,相互制衡,更有利于避免以权谋私。 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信息分布与权力安排 从知识和信息方面看,权力资源与信息资源的高度统一,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在任何一个企业,信息资源都是相对分散的。企业规模越大,产业越是多元化,信息资源就越分散。比如,某种产品在上海市场是否该降价,只有上海分公司的经理最有发言权,按照权力跟着信息走的原则,应该将此项权力交给上海分公司的经理,而不应该由总公司的总裁说了算。因为总公司在北京,让总公司的总裁决策在上海市场是否降价,很可能盲目决策。又比如,在多元化集团,如果所有产业的投资决策都由集团公司总裁决定,可能是盲目决策,因为集团公司总裁并没有相关产业的经验和信息。而子公司的领导由于长期从事这一产业的工作,具有信息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将决策权,包括投资决策权下放给子公司或子公司的领导,有利于权力和信息的充分结合,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赵新先将酒店的投资决策权下放给霍树荣是对的,因为霍树荣在酒店系统工作过20年,在酒店方面,他肯定比赵新先更有信息优势。 可见,如果仅仅从信息优势,从权力与信息相结合方面看,越是分权,盲目决策就越少,决策的损失就越少,决策成本就越低;相反,越是集权,决策成本就越高。 三、权力安排与决策效率 集权的好处是,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分权的弊端是,一件事情反复研究,大家七嘴八舌,久拖不决,贻误商机。 在三九与正大集团合作中有这样的故事:香港正大集团的老板想在内地投资,走了一大圈,大家都是研究研究,没有下文;而与三九接触后,因为一个说了算,很快达成意向。 裕兴科技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该公司停牌已两年,至今尚未复牌。其原因是公司董事会在没有经过股东大会讨论的情况下,收购了平安保险5100万股的股权。按香港的规定,上市公司的重大投资和收购,必须经过股东大会讨论通过,否则属于违规。对裕兴来说,虽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策略诠释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策略诠释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以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例,运用全要素生产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劳动、资本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量,并就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的培育与发展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即实行区域金融优惠政策,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 关键词:区域经济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区域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产品与服务总产出量的增加,可以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计量。而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指产出的增加,还要伴随着产出结构的改善和资源配置(投入结构)的优化,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社会体制进步、收入分配的合理化、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区域市场结构的优化、居民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我们认为,要考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找出影响该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如图1所示。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生产要素的种类及其质与量。其主要作用是形成原始生产要素的供给。斯密认为劳动、资本、土地的数量决定一国的产出。生产要素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投入要素的种类。主要包括:一是资本要素,主要来源于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二是劳动力要素,主要来源于区域内自有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如迁移和打工等因素;三是自然资源要素,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产的种类及丰富程度、气候等因素。 投入要素的数量。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增量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资本形成规模的最重要因素。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投资又全部形成资本的前提下,资本形成规模便完全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及相应的储蓄率,而储蓄率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对应的收入水平。 投入要素的质量。资本要素的质量主要指内涵型资本的形成,即在资本形成

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省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计算了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然后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开放程度和人力资本都会对省区域经济差异产生影响。 关键词:区域差异;泰尔指数;差异;实证分析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后,省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和水平已经跻身于经济大省的行列。但是,省经济发展与经济强省还有很大的差距,且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省各个城市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由来已久。区域发展非均衡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某一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它资源,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应当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重点区域或重点部门,以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区域发展非均衡理论主要以缪尔达尔的累积循环因果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一外围论为代表。 在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是采用基尼系数、熵指数以及泰尔指数等测算方法对区域经济在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阶段的差异性进行描述(蔡玉倩,2008;培阳,2012;盖美,2013)[1][2][3]。 学者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这些研究

中,一部分是基于全国省级行政的数据,甚至是跨省市的地区数据。周玉翠等(2002)[4]采用人均国生产总值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指标,对全国31个省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省际差异明显增大。夏明(2004)[5]对1980-2001 年我国人均GDP 基尼系数按三区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主要来自于沿海与陆地区之间差距。 对于省市部之间的差异问题,蔡安宁(2011)[6]计算了1978—2009年省县域人均GDP的基尼系数,结果表明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上呈波动性的扩大趋势。商晓梅等(2012)[7]以省11个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6项重要指标,将省11个市分为发达型市、较发达型市、中等型市和落后型市四种类型,并且这四种类型地区经济存在着较大差异。王少剑(2014)[8]以省88个县域为基本单元,分析了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演变,总体差异指数测度表明,省区域经济差异在地区尺度、地级尺度、县级尺度和城乡尺度均表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 另一类是关于区域经济差异形成和变化原因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从生产要素、经济结构和制度环境等方面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秀秀(2013)[9]研究得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人力资本、第一产业占比、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政府干预程度。曾淑婉等(2014)[10]通过对我国省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对省区经济差异的变动具有解释力,且不同组别的省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不同。王竞梅等(2014)[11]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均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但影响度不同。 既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省区间和经济地带间的差异,对于省市县之间的差异

学习商务谈判的意义

学习商务谈判的意义 这学期开学得知开了商务谈判这门课程,很好奇也很期待。后来就带着好奇之心在老师的带领之下开始探索之路。 一学期下来,这门课让我收获颇多,感受到了谈判的魅力, 深深的体会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谈判和技能素质有着很大的提高。 要先理解这门课,那就要先入门,所以商务谈判概述首先讲了谈判的本质和特点。谈判的本质是满足某种需要,是由于谈判当事人双方存在着分歧,更是双方参与的互动过程。当然这种本质在其显现的特点中能进一步理解。谈判的基本动因是需要和被需要的满足;谈判是人类解决问题的理性活动;人与人,机构与机构,国与国之间沟通.合作..协调必不可少的工具;从谈判策略和技巧来说,.谈判是一门科学和艺术,是一门集科学,金融学,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逻辑学等的综合学。从以上谈判的特点可以看出本质和特点是相容的,我们必须很好的掌握和消化,让其成为自己的知识。 谈判又分为几种基本类型,按谈判的性质划分为政治军事谈判.经济谈判和文化科技谈判;从谈判主体的单多边关系分为多边谈判,多角谈判。无论何种谈判都须坚持客观性,共同存异,妥协让步原则。 了解了谈判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来认识商务谈判。虽然它们是有着从属关系,但还有着差异和区别。商务谈判是当事人为实现一定经济利益目标,确定双方权利义务关系而进行磋商协议的行为。既然谈判带有商业性,它有着自己的一些特点,它的主题是具有经济利益的,主题是可以选择的,性质是可以选择的,其性质是具有价值转换性。商务谈判类型与谈判相比具有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很多种,在实践中慢慢总结更具有意义和实用性。在商务活动日益频繁的过程中,商务谈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商务活动中处于关键地位;连接商务活动的桥梁与纽带;是商业信息的有效途径;是企业营销策略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在本讲学习中由于学习的对象是惕进关系,我们可以运用比较学习方法,掌握其中的不同点,这样更有系统性。因此国际商务谈判相比商务谈判特点更具有困难性和复杂性。其原则与商务谈判是相同的。 接下来的第二讲就开始深入一点来了解商务谈判,主要讲了基本内容——价

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17 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 学生姓名 郭 吉 军 专 业 园 林 层 次 专 升 本 批 次 112 学 号 110501112031 学习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1年11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论文编号:

内容摘要侵犯行为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并且一旦发生就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社会生活的现象。本文主要探讨“侵犯行为”的性质和产生原因以及怎样预防侵犯的方法。 关键词侵犯行为发生原因控制途径与方法 1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了造成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以及社会标定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侵犯行为“是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一种行为能否被判定为侵犯行为,必须要研究2各方面的情况: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二是个体内在的意图和动机。具体有如下几个特点:1.侵犯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有预谋的行为,是在某些内在动机意图驱使下所发生的行为;2.侵犯行为是一种外显行为,而不是情感、态度或动机的内在状态,是某些内在心理状态的外部表现。如果仅仅停留在内心活动水平,而未表现在行动上,还不能称之为侵犯行为。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不仅指伤害他人身体,如暴力殴打等行为,还包括侮辱、诽谤、谩骂等伤害他人心里的行为。4.侵犯行为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直接目的的反社会行为,警察维护治安、父母教育子女不是以伤害对方身心健康为目的,不是反社会性质的,所以不能称之为侵犯行为。

2侵犯行为的起因 目前引起社会心理学家普遍研究兴趣的,是探索侵犯行为背后的起因。若是探明了哪些因素会诱发侵犯和攻击,那么人类或许可以对这类行为进行适当的控制和消除。在这一课题的探索中,产生了不同理论和解释。 2.1本能论 侵犯倾向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来的本能,人们基本不能摆脱它,只有通过替代性的活动消耗侵犯动力,才能使侵犯倾向得到控制。 2.1.1精神分析学派的解释。 弗洛伊德在其后期的思想发展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本能论。他认为有两种支配人的行为的本能,其一是生的本能,他称之为“力比多”。另一种则是死本能,又称之为“达那多斯”。死的本能有向内和向外之分,当它指向内时,成为自我惩罚、自我谴责乃至自我伤害的动因;而当它指向外时,就会成为对他人伤害、侵犯、攻击的动因,引发出人的侵犯行为。一般来说,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本能冲动在体内不断地积累着,应当经常予以释放,以免积累太多引起总爆发。 2.1.2洛伦兹习性学观点。 洛伦兹(K.LDrenz)提出可以将动物伤害其他个体的行为,分为掠食行为和斗争行为两类。前者常见于异种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比如狮子咬死斑马的行为;后者常见于同种动物之间权力阶层的分化冲突。洛伦兹认为这两种行为都是本能的,这种本能出自动物个体内部。而这种内部本能可以逐渐积累起来,当达到一定水平时,动物就会攻击一些目标,以释放积累太久的本能冲动。1963年洛伦兹观察了热带鱼的攻 击行为,论证了侵犯是本能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 2.1.3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观。 威尔逊(E.0.Wilson)认为,大自然的自然选择,使动物通过基因遗传将有利于种族生存的生物特性一代一代保存和延续下去,同时将有利于物种生存的行为方式也保存和遗传下去。人类之所以有侵犯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于是这种行为便被保存下来。该学派忽视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忽视人类

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河北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河北省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计算了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然后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开放程度和人力资本都会对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产生影响。 关键词:区域差异;泰尔指数;差异;实证分析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后,河北省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和水平已经跻身于经济大省的行列。但是,河北省经济发展与经济强省还有很大的差距,且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省内各个城市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由来已久。区域发展非均衡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某一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它资源,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应当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重点区域或重点部门,以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区域发展非均衡理论主要以缪尔达尔的累积循环因果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一外围论为代表。 在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是采用基尼系数、熵指数以及泰尔指数等测算方法对区域经济在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阶段的差异性进行描述(蔡玉倩,2008;陈培阳,2012;盖美,2013)[1][2][3]。 学者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一部分是基于全国省级行政的数据,甚至是跨省市的地区数据。周玉翠等(2002)[4]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指标,对全国31个省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省际差异明显增大。刘夏明(2004)[5]对1980-2001 年我国人均GDP 基尼系数按三大地区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主要来自于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差距。 对于省市内部之间的差异问题,蔡安宁(2011)[6]计算了1978—2009年江

集权与分权

集权与分权 集权与分权一般是指领导方式,即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时,对待下级和部属的态度和行为的表现,它其实是权力(主要是决策权)在领导和下属之间的分配格局,它往往反映了某种类型的领导体制和组织体制。 集权意味着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向处于较高管理层次的职位集中,它是以领导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分权是指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到处于较低管理层次的职位上,是以下属为中心的领导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授权与分权涵义相近,分权一般是从静态的结构性的角度来理解权力在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分配,而授权往往是从管理者和动态的角度来看待权力从领导者向下属的委托或转移,故人们往往把分权与授权相提并论,等同使用。 分权与授权的区别 授权与分权虽然都与职权下放有关,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授权主要是权力的授予与责任的建立,仅指上、下级之间的短期的权责授予关系;而分权则是在组织中有系统地授权,这种权力可以根据组织的规定较长时期地留在中、下级管理人员手里。 分权是组织最高管理者的职责,授权则是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应掌握的一门艺术。

分权是授权的基础,授权以分权为前提。 (一)集权倾向的产生原因 集权倾向主要与组织的历史和领导的个性有关,但有时也可能是为了追求行政上的效率。 1.组织的历史。如果组织是在自身较小规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发展过程中亦无其他组织的加入,那么集权倾向可能更为明显。因为组织规模较小时,大部分决策都是由最高主管(层)直接制定和组织实施的。决策权的使用可能成为习惯,一旦失去这些权力,主管便可能产生失去了对“自己的组织”的控制的感觉。因此,即使事业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最高主管或最高管理层仍然愿意保留着不应集中的大部分权力。 2.领导的个性。权力是赋予一定职位的管理人员的,它是地位的象征。权力的运用可以证实、保证、并提高其使用者在组织中的地位。组织中个性较强和自信的领导者往往喜欢所辖部门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运行,而集中控制权力则是保证个人意志绝对被服从的先决条件。当然,集中地使用权力,统一地使用和协调本部门的各种力量,创造比较明显的工作成绩,也是提高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增加升迁机会的重要途径。 3.政策的统一与行政的效率。从积极方面来看,集权化倾向的普遍存在有时也是为了获得它的贡献。集权至少可以带来两个方面的好

区域差异分析方法

专题复习《区域差异分析》 作者:杨村一中金玉玲 指导教师:宋印海顾启凤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区域,比较区域的不同点,掌握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材料、图片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材料、图片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最终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2、通过对习题总结和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解决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不同区域差异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充分认识到人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贡献。 二、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运用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不同区域异同及其区域发展问题。 四、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综合程序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 五、教学用具 自制幻灯片、相关材料和图片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最近我收到了两位好朋友的来信,信上的邮票吸引了我。(呈现出两幅邮票的画面)同学们能判断出我的朋友是来自哪里的吗?你是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朋友是来自江南地区,另一位来自内蒙古。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地区的民居判断出来。 【承接】建筑是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缩影,而建筑形式、风格都充分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试着分别说明,两处的建筑怎样反映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当地地理环境的特征究竟是什么那?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提问并总结】 1、江南水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湿度大,通风散热是建筑房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屋脊高,房间空间大,利于通风;屋檐宽,利于遮挡阳光,降低室内的温度。南方房屋顶坡度陡是为了容易排水,屋檐宽也是为了雨水排得更远。 2、温带大陆性气候,日夜温差大,风也很大,这里的居民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所以便于移动又可以御风保温——蒙古包。 【小结】 民居只是反映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一部分,而一个区域的主要差别体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方面。我们具体来讨论一下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 【教师承接提问】 区域是人为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我们怎么分析一个区域的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板书】一、描述区域特征。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时间为两分钟)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 响因素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用SWOT方法分析 摘要:虽然河南省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省内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均衡性。本文用SWOT分析方法,从区域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河南区域发展的优势和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从而实现河南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区域经济 SWOT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发展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地理位置、技术条件等)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经济综合体。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的经济大省,区域发展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较大提高,但随着河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省内的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增大,这又进一步制约了河南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缩小各区域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SWOT分析法是综合考虑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并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而选出最佳经营战略的一种分析方法[1]。在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中,通过SWOT方法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 二、文献综述 曾国良[2]从自然条件、文化意识观念、教育以及人才因素、资本因素、政策因素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认为消除区域差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共同富裕和社会的稳定。朴银哲,金兆怀[3]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提出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发挥优势,利用机遇,规避风险,迎接挑战,实现延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代琳琳[4]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基础条件和社会发展是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河南省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以及利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会,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三、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河南省全省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增长。由表1可知,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亿元,较上年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继续处于合理区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工业效益也取得较高的水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亿元,同比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下降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处于平稳运行状态。由其他资料可知,2014年,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增长率分别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 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 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 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 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 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 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

素制约的. 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 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它们把挫折和环境影响作为侵犯的原因,它们都把个人变量作为侵犯行为的中介作用,它们都强调了周围人对个人侵犯行为的作用等等。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挫折挑动,侵犯线索的引发,个人特点及当时的情境等。 挫折挑动包括:身体遭受疼痛刺激以及语言的辱骂,气温暂时性变化影响人们的行为,如热刺激;受他人侵犯;拥挤; 侵犯线索的引发。柏格威茨指出人们受到挫折之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是无方向的,未分化的情绪唤起状态,这种情绪唤起状态是凭藉环境刺激所提供的线索才能找到方向,从而导致侵犯行为。研究表明,第三者的挑动,身边的武器以及他人的侵犯行为均可作为线索而引起侵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