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17.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复习,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 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2.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大气受热过程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类型成因风向特点高空大气中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 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名称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压带0附近热力作用受热膨胀上升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带南北纬30附近动力作用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炎热干燥副极地低压带南北纬60附近动力作用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温和湿润极地高压带南北纬90附近热力作用冷却下沉寒冷干燥风带风向对气候的影响北半球南半球低纬信风带东北风东南风炎热干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西北风温暖湿润极地东风带东北风东南风寒冷干燥2.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亚洲大陆太平洋七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显著)一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阿留申低压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季风环流成因风向气候类型分布范围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西北风;7月东南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月东北风;7月西南风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3.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副热带高压对我国雨带位置的影响4-5月(春末)雨带位于华南,华北出现春旱;6月(夏初)长江中下游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01宇宙中的地球(一)天体与天体系统1.天体及类型(1)天体: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星云、恒星、行星等。
①天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物脉(宇宙间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等。
②人造天体: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等。
(2)常见天体的特点类型形状组成能否发光星云云雾状气体和尘埃,主要物质是氢恒星球状或类球状炽热气体能行星近似球状如土星否卫星如月球否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天体的方法(1)一看位置: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
进入大气层或返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2)二看实质: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
(3)三看运转: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
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就不是天体。
2.天体系统(1)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级别(由低到高):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①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②太阳系: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
③银河系: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庞大的恒星系统。
④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
(二)行星地球1.太阳系(1)八大行星(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气体构成,体积巨大)——木星、土星;远日行星(远离太阳)——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2)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近圆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近似正圆。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1)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太阳系中大小天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红外线)、2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精选图第一节大气运动一、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练习题:1.填空 A C D 1 2 3 4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如图6-1)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
垂直方向上的高低压与温度有关。
②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因其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③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补全)三、大气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含义: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1)方向:与风向相反(2)可以减小风速**风向与摩擦力的方向总相反;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总与风向、摩擦力的方向相垂直;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4、等压线图判判读规律:(1)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高压脊(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低压槽(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2)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3)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在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如下: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做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用来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或向左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过该点的风向。
【高一地理知识汇总】高一地理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经典整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运动特征: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轨道形状近圆性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金星距地球最近分类(物理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外部条件:1.安全的运行轨道2、稳定的太阳光照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
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l、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2、促进水、大气的运动3、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新高一地理必修一二知识点地理必修一二知识点一、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具有各种特殊的地理现象和运动。
地球的主要特征包括地球形状、地球内部结构、地球的运动等。
1. 地球形状地球是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不是一个完全的规则球体。
地球的赤道稍微偏大,而两极稍微偏小,形成赤道膨胀,两极压缩的略扁球体。
2.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最外面的部分称为地壳岩石圈。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由具有一定塑性的岩石组成。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内核是固态。
3.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个基本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一天约24小时;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运动,一年约365天。
二、自然地理环境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涵盖了陆地、海洋、大气和生物四个要素。
地理环境对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社会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 陆地陆地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地理环境。
包括大陆和岛屿。
大陆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广泛,形状各异。
岛屿是分散在海洋中的一片围绕着的陆地。
2. 海洋海洋是地球表面另一个重要的地理环境。
约占地球表面的71%。
海洋包括各种海域和海洋资源,对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具有重要作用。
3. 大气大气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包括大气圈和大气中的各种气象现象。
大气圈由不同密度和厚度的气体层组成,近地面的主要气体是氮氧和水蒸气。
4. 生物生物是地球上的生命体。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命形式。
生物在地球上起着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重要作用。
三、自然地理现象地球上存在着各种自然地理现象,这些现象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因地壳运动而引起的地表晃动现象。
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 火山火山是地球表面喷发岩浆、烟气和火山碎屑物质的山体。
火山活动不仅会导致火山爆发,还会产生地震、岩浆喷发等现象。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 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具有赤道略鼓起和两极略扁平的特点。
- 地球的尺度指的是地球的大小,通常用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表示。
2.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进行自转,自转周期为24小时。
-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运行,公转周期为一年。
3. 地图的制图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 地图的图例:用于解释地图上各种符号和颜色的含义。
- 地图的方向:利用指南针或者指北针确定地理方向。
第二章: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调查1.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功能:通过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来研究地理问题的一种技术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气候预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2.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的定义和原理:利用航天器或者飞机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 遥感技术的应用:用于监测气候变化、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等领域。
3. 地理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和采样等方式获取地理数据。
- 实验方法:在实验室中进行对地理问题的模拟与实验。
第三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 行星的运动规律:行星围绕太阳运行,同时自转。
2.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
- 地球的外部结构:包括大气层、水圈和陆地等。
3. 地球的地理环境- 大气环境:指大气的组成、结构和运动等。
- 水环境:指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
- 生物环境: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第四章:地球的内部圈层1. 地壳- 地壳的特点: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岩石壳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 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差异:大陆地壳较厚、密度较低,海洋地壳较薄、密度较高。
2. 地幔- 地幔的特点: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固态岩石层,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上下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上下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拟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拟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局部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局部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上下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
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在压力作用下 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岩浆 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沉积岩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_高中地理知识考点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有哪些?高中地理首先要分点作答,答题条理清晰,抓住主次,逻辑性强。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内容,欢迎使用学习!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一、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常见天气系统1、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锋面气旋2、锋面系统:(冷、暖气团是指的相对温度)冷锋和暖锋共同点:冷气团在锋面下方,暖气团在锋面上方下雨的都在冷气团一侧(冷锋叫锋后,暖锋叫锋前)(1)冷锋与天气: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的锋面(特殊的叫寒潮)天气变化: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出现较大的风,带来雨、雪天气等);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睛。
(2)暖锋与天气: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的锋面天气变化: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的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3、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是冷锋。
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都是冷锋天气4、低压(也叫气旋)和高压(也叫反气旋)(1)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右手四指紧握表示水平气流辐合,大姆指向上表示垂直气流上升),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顺时针(左手)(2)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二章知识点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76周年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地球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太阳系月球其他行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5.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6.配合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构成了适宜生命物资呼吸的大气7.存在生命地球上有液态水的行星平安的宇宙环境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牢固当前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注意: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层(太阳风)。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7.太阳举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受到影响甚至中断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征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类型自转绕转中心地轴方向自北西逆向南东顺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均相等(15°/时)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零(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 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日常作息时间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太阳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备注: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久指向北极星附近。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3.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等。
4.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对地球环境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行星地球1. 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四季的划分等。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差等现象。
3. 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的基本要素、类型和使用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原理和应用。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热量平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风、气压带和风带等)、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受力分析等。
4.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1. 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和特点,以及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和影响,以及洋流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3.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以上仅为高一必修一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概述,具体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学校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三、大气的热力状况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四、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6图1.6)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判断方法类型及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1%★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地区差异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⑴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⑵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⑶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⑷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⑴生产力水平是根本原因⑵国家政策⑶社会福利⑷文化观念⑸宗教信仰⑹自然环境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人口迁移分类特点方向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由于殖民扩张,人口从欧洲迁往美洲和大洋洲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⑴欧洲经济发展快,变为人口迁入地⑵拉丁美洲人口迁往美国、加拿大和西欧⑶西亚和北非由于石油开采,招募大批外籍工人国内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多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由东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区迁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人口迁移以自发迁移为主,流量大频率高由内地向沿海迁移;由农村向城市、工矿区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主要因素(课本P10~11)其他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⑴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和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的变化。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2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10.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山风和谷风:11.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同一高度(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压低、气温高;不同高度→越往高,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引起大气运动的标志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风压带成因与特性:6、.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华南再一次经历短暂的雨期。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7、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与天气1.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暴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2.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准静止锋:锋面两侧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移动幅度很小,我们将这类锋面称为准静止锋。
多出现连续性降雨天气。
典型(在中国)华南准静止锋主要活动于南岭山脉或南海地区。
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多出现于冬春两季,秋季出现最少。
冬季降水不强,春夏季可发生暴雨,持续数天,甚至10天以上。
华南准静止锋的位置,随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
冬半年,锋面北侧冷高压势力强大,锋区位置偏南;夏半年,锋面南侧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使锋区位置偏北。
江淮准静止锋每年夏初,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大陆上南下的冷空气交锋、对峙,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形成了一种著名的天气系统——江淮准静止锋。
它是形成梅雨的重要天气系统。
“黄梅时节家家雨”就是对梅雨天气的真实写照。
昆明准静止锋又称云贵准静止锋。
位于云贵高原,主要由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和西南气流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滞演变而形成。
云层低而薄,易形成连阴雨天气。
贵州高原“三日无一晴”便同昆明准静止锋活动有关。
多出现于冬季,其间出现日数约占全年1/2。
锋区位置多在贵阳与昆明之间,略呈西北——东南走向。
天山准静止锋不太强的冷锋进入准噶尔盆地后,被天山阻挡,使冷锋停滞不前,常形成地形锋性质的天山准静止锋,造成阴雾或微雪天气。
天山北坡和北疆大部分地区冬、春降水较多就与天山准静止锋活动有关。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夏季的暴雨、冬半年我国的寒潮(初春、秋末对农业的影响最大)。
3、冷锋与暖锋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暖锋。
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
2、锋面天气系统: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现象实例冷锋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易出现雨雪大风及降温天气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夏季的北方暴雨冬季的寒潮(大风降温)春季的沙尘暴暖锋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易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略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现象实例冷锋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易出现雨雪大风及降温天气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夏季的北方暴雨冬季的寒潮(大风降温)春季的沙尘暴暖锋气温较低,易出现连续性降水气温上升,略气压较高,天气晴朗或雾等天气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4、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①气旋(低气压)垂直上升,北半球近地面逆时针辐合,天气阴雨台风。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下沉,北半球近地面顺时针辐散,天气晴朗伏旱(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 7月中旬到8月中旬)。
5、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多发于夏秋季节,危害包括:狂风、暴雨、风暴潮。
预防措施:加强研究、检测预报工作;做好宣传减小措施;研究抗风作物减少农业损失;加强国际合作。
寒潮: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24小时内降低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
危害:降温、大风、大雪、冻雨。
预防措施:加强预报工作,提前发布预报信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提前做好防寒准备。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1.主要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2.温室效应(全球保暖)影响:①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与低平岛国被淹没;②对农业的影响:低纬度地区减产,高纬度地区增产;③影响水循环:增加降水极端异常天气事件,地表径流改变(南方降水最多,北方减少)。
应对措施: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量,大力发展新能源,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防止森林火灾。
②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
③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水利设施,防止降水突发事件和海水入侵。
3.绿化的环境效益: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