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6-16)
- 格式:doc
- 大小:112.50 KB
- 文档页数:7
重庆师范大学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音乐)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5111一、培养目标及具体要求(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能正确理解并执行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联系群众,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
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既掌握比较宽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又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教育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的专业素养,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教育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音乐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培养方式采取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的培养方式,通过导师指导下的集中学习和分散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养。
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含撰写学位论文),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教育硕士研究生须获得36学分,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分由两部分组成:课程学习34学分,研究性专业实践2学分。
教学计划表五、学位论文工作(一)论文选题:论文要密切联系实际,突出专业学位特色。
学科教学(音乐)方向的论文选题应以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实际问题为主,切实研究解决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论文开题:学生最迟在报到注册后的第二学年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写出论文工作计划,并通过论文开题报告会进行审查和论证。
学科教学(语文)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201一、专业领域简介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现有本校硕士生导师、校外兼职硕导共36人,是文学院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专业。
本专业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师教育为导向,职业技能和素质教育的结合为基础,突出基础教育语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实际知识、实际技能与所需素养的培养。
本专业主要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基础教育,从事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教学,或承担与中小学教育相关的其他工作,或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的其他行业的工作。
二、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语文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语文学科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语文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三、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四、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2年,特殊情况允许延长学习年限一年。
五、培养方式(一)采用全日制脱产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方式。
(二)课程学习时间原则上为一学年。
(三)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
(四)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注重研究生实际工作经验的提升,提高研究生应具备的教师专业素养。
重师汉硕研究生培养计划1.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 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熟练运用研究方法,具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
-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文修养,能够在教学、科研和文化传播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 培养模式- 采用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 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科研能力。
- 安排教学实践环节,提高教学能力。
3. 课程设置- 必修课程:包括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
- 选修课程:根据研究方向开设专业选修课。
- 学术活动: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提高学术视野。
4. 教学团队- 由资深教授、副教授和青年教师组成,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 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 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吸收先进理论和方法。
5. 实践环节- 教学实习:安排学生参与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实践。
- 科研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科研能力。
-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语文竞赛等,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6.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前沿,体现创新性。
- 加强过程管理,定期组织论文报告和中期检查。
- 建立严格的论文评阅和答辩制度,确保论文质量。
通过该培养计划,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良好的实践能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第32卷第3期2018年3月教育与教学研究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Vol.32No.3Mar.2018教育学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以重庆师m大学为例轰嘉杨思帆(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摘要]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传统教育学专业需要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学专业作 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近三年来开展了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 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管理水平、支持系统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索与实践,并初步取得了 较为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教育学[中图分类号]G659.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 - 6120(2018)03 - 0049 - 06“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的关键。
”[1]各高校根据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积极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校本科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发展,以满足新时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 求。
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传统 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学需要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教育学专业作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目前面 临着诸多发展困境。
作为体现教师教育特色与标 志的专业,重庆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教育学专 业以“本硕一体化”为人才培养定位,积极适应时代 要求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努力探索新型的人才培 养模式。
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教育学专业培养 模式的改革目前已初见成效。
本文着眼于重庆师 范大学教育学专业近三年来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现状,试图回答和解决教育学这一传统教 师教育专业在当今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以期提供一 *定的参考。
一、教育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 性与改革背景作为一个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学本科专 业的培养定位一般是: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中小 学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重庆师范大学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5300一、专业领域简介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现有本校硕士生导师、校外兼职硕导共12人,是文学院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为MTCSOL,本专业以汉语教育所需要的实际知识、实际技能与所需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
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具体目标为:(一)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二)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
(三)具有扎实的汉语言基础知识,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四)具有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
(五)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六)具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项目的管理、组织与协调能力。
三、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四、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特殊情况允许延长学习年限1年。
五、培养方式(一)全日制脱产攻读硕士学位。
(二)课程学习时间原则上为1学年。
(三)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相结合。
(四)校内导师指导与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相结合,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教育学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0401)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研究型或应用型高层次教育学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一)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能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二)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国内外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能运用教育科学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三)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能使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
(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方向(一)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方向培养研究生掌握教育学原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具有从事教育学教学工作和独立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培养方向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公民与道德教育、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等三个研究方向。
教育基本理论方向主要研究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价值、教育制度等。
公民与道德教育方向主要研究公民与道德教育的本质、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特征、公民与道德教育的传统与变革、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与价值、公民与道德教育的内容、公民与道德教育的方法、公民与道德教育的途径等。
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方向主要研究教师教育的对象、教师教育的地位与功能、教师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教师教育的政策、教师教育的模式、教师职业的演变历程、教师劳动的特点、当代教师的素养、教师专业发展等。
(二)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方向主要培养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系统知识与技能的,能担负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重任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本培养方向包括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信息化教育、教师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化学教育、物理教育、生物教育、地理教育、历史教育、思政教育十二个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方向主要探讨各级各类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现象、问题与规律。
计算数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毕业后能从事本专业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教育教学等工作。
具体要求如下: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运用科学发展观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服从组织分配;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作风;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比较扎实宽广的数学理论基础和较为系统的计算数学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目前的进展与动向,并在某一应用方向上受到一定的科研训练;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及数学软件;初步具有独立进行理论研究的能力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有关专业人员合作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并在某个应用方向上做出有一定理论或实践意义的成果;毕业后能够在初、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从事与应用数学专业相关的教育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
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和理解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文献,具有一定的外文写、译能力以及基本的听、说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数值分析、最优化数值方法。
三、学习年限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不超过2年,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
特别优秀的硕士生可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23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7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总学分33学分。
七、中期考核按照硕士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实行中期考核,主要针对硕士生课程学习阶段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道德品德以及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重庆师范大学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5116一、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心理教育专业培养心理健康,尊重与关爱学生,具有现代教育与心理健康理念,掌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能力和和研究能力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其他有关教育工作者。
基本要求如下:(一)掌握马克思想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本内容,热爱教育教育事业,勇于改革和开拓,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遵纪守法,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二)掌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与发展现状。
(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与方法,具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开展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的实践能力,基本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能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工作。
(五)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能写出有一定质量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科研论文。
(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与专业资料。
(七)身心健康。
二、培养方式1、在职兼读,主要是利用寒、暑假集中到校学习或根据需要集中脱产学习。
2、导师个人负责与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导师组在学员学位论文方面的指导作用,发挥学员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入学第二学期,确定指导教师。
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含撰写学位论文),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育硕士课程分为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大类,要求修读课程不少于34学分,研究性专业实践2学分,共36学分。
教学计划表五、学位论文工作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应密切结合基础教育及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我国基础教育心理的实际需求,在查阅本专业文献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题目,并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做论文的开题报告。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招生专业目录重庆师范大学创办于1954年,是首批学士授权单位,第三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8年被批准为重庆市中期立项建设的博士单位。
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两轮驱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三驾马车”,文化传承与创新、决策咨询与公共服务、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三大板块”协同发展的特色办学格局。
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占地面积2800亩,包括大学城校区、沙坪坝校区和北碚校区。
学校风景秀丽,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拥有“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重庆)”等三个国家级基地,“重庆旅游学院”、“重庆音乐学院”、“重庆幼儿师范学院”、“重庆特殊教育学院”、“重庆新闻学院”也依托我校设立。
近60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十万余名各类毕业生。
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
中科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华罗庚数学奖、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马志明,“最美乡村教师”曹瑾等是我校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
学校把握教育国际化趋势,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招生专业目录/zsgz/UploadFiles_5197/201409/2014091711 092154.pdf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学术考研参考书目《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教育学基础》十二校联编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科学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文章来源:勤思教育学刘老师空间1158647313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专硕考研参考书目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教育学一级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能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能运用教育科学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教育类外文专业文献;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在教育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基本年限为3年。
优秀研究生最多可提前一年毕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含休学)。
三、研究方向1、教育学原理本方向以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及规律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教育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
(1)教育基本理论(2)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研究(3)德育原理与改革2、课程与教学论(1)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本方向以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所涉及的共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它区别于各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点是,不局限于研究某一学科领域内的课程与教学问题,而是各个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从总体上探讨课程与教学的一般规律和理论。
(2)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本方向主要包括体育课程与教学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美术课程与教学论、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等方向。
用现代教学理论和新的思维方式阐述各学科教学的现象及规律,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深入把握各学科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各种关系,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研究问题的能力。
3、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在探讨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和揭示高等教育规律。
本方向在教育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基础上,通过开设高等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较扎实的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科研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能研究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问题;通过管理实践,使学生能从事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学科教学思政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作者:————————————————————————————————日期:2重庆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思政)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201一、专业领域简介学科教学(思政)专业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理论问题、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同时探索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方法,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中。
二、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政治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思政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2年,特殊情况允许延长学习年限一年。
四、培养方式(一)采用全日制脱产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方式。
(二)课程学习时间原则上为一学年。
(三)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
(四)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注重研究生实际工作经验的提升,提高研究生应具备的教师专业素养。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课程设置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注重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素养、学科专业知识素养、教学技能、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
教育学原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其目标是:1、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专心从事教育工作和教育研究,品行端正,作风正派,遵纪守法,开拓创新,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能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西方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发展最新成果,具有相邻学科的有关知识,能独立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承担教育学的教学任务。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教育哲学2、德育原理3、课程哲学三、学习年限本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一般为三年。
课程学习时间和毕业(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原则上各占一半。
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的学生可提前毕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业或没有达到学校培养要求的,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四年(含休学)。
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大类。
学位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3个学期,总学分不低于37分(含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
具体课程结构及学分配置如下:1、学位课程(23学分)(1)公共课程:8学分(2)基础理论课程:6学分(3)专业课程:9学分2、非学位课程(10学分)(1)专业选修课程:6学分(2)跨专业选修课程:2学分(3)公共选修课程:2学分3、学术活动(2学分)(1)科研成果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其他成果1学分(2)学术报告至少听6次、公开做1次学术报告1学分4、实践活动(2学分)(1)教学实践不少于36学时1学分(2)社会实践答辩前至少完成1篇社会实践报告1学分5、补修课程(不计学分)本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2-3门,每门课程不少于54学时,不计学分。
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作者:樊华强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樊华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收稿日期:2014-05-17作者简介:樊华强(1978—),男,浙江诸暨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基金项目:2013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jg133091).摘要:受传统教育学硕士培养定势的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教育学硕士学位培养目标趋同,课程结构体系失衡,双导师制形同虚设,实践环节严重缺失等问题。
为了凸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实践性特色,参考美国城市驻校教师培养模式,充分立足中国国情,设计了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教师培养方案。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教师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A全日制教育硕士是我国较早设置的专业学位类型之一,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教师,体现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型,符合当今社会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
由于我国教育硕士是新型学位,因此,梳理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教师教育的成功经验,构建体现专业学位特色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许多高校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教育学硕士学位培养目标趋同、课程结构体系失衡、双导师制形同虚设、实践环节严重缺失等问题,导致教育硕士陷入既没有明显的专业学位特色,又缺乏教育学硕士学术性的尴尬境地,严重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出现异化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明确要求:全日制教育硕士应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科学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目录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8)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2)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401)一、学科简介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规律及其运用特征的学科,其基本逻辑是描述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行为和改进教育实践,并在此过程中积累和丰富教育理论研究成果。
教育学是吉林师范大学重点学科,是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2006年,学校获批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目前,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等6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
学校教育学一级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围绕“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和吉林师范大学“十二五”规划总目标,统筹规划学科建设与发展,追踪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进一步凝炼学科研究方向,逐步形成学科特色明显、研究方向明确、队伍结构合理,人才培养效果显著、科学研究成果突出、学科基地资源条件完善的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教育学学科。
本学科现有成员23人,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省教学名师3人。
近年来,在《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教材及教育科普著作17部;承担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地厅级项目4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省社科奖等地厅级以上奖项20余项;建设《教育学原理》等省级精品课6门、省级优秀课5门。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扎实的教育学专业知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一定独立从事教育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能力,具备较好创新意识和学术素养,胜任从事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研究、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教育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401)一、培养目标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掌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国外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与最新成果、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熟悉所学方向的重要史料与文献;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毕业后能胜任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培训和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研究方向1:教育理论与政策法学研究(1)教育学原理(040101);(2)高等教育学(040106)研究方向2:现代课程论与教学课程与教学论(040102)研究方向3: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学前教育学(040105)研究方向4: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特殊教育学(040109)研究方向5:中外教育政策与制度比较研究比较教育学(040104)研究方向6: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8)三、学习年限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 3 年,在校最长年限(不含服兵役)不得超过 4 年。
优秀硕士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者,经学校批准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 2 年。
四、培养方式本专业采取导师负责制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主要采用自学与指导、专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教与学的方式。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必修课(学位课)21学分,选修课6学分,必修环节6学分,总学分33学分。
(一)必修课程(21学分)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考核方式开课学期开课单位开课对象备注公共基础课(7学分)思想政治理论54 3 考试 1 政治学院全体研究生英语80 4 考试 2 外国语学院学科基础课(8学分)教育基本理论前沿问题研究54 3 考试 1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一级学科各方向1+X模式教育科研方法54 3 考试 1 教育科学学院1+X模式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36 2 考试 2 教育科学学院1+X模式研究方向课(6学分)教育政策与法学36 2 考试 1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理论与政策法学研究高等教育学原理36 2 考试 2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36 2 考试 1 教育科学学院现代课程论36 2 考试 1 教育科学学院现代课程论与教学现代教学论36 2 考试 2 教育科学学院现代学习论36 2 考试 1 教育科学学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36 2 考试 1 教育科学学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学前教育基本理论36 2 考试 2 教育科学学院学前课程与教学研究36 2 考试 1 教育科学学院特殊儿童课程与教学研究36 2 考试 1 教育科学学院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学导论36 2 考试 2 教育科学学院积极行为支持研究36 2 考试 1 教育科学学院比较教育基本理论36 2 考试 1 教育科学学院中外教育政策与制度比较研究教师教育比较研究36 2 考试 2 教育科学学院西方教育思潮36 2 考试 1 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教育学36 2 考试 1 教育科学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36 2 考试 2 教育科学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研究36 2 考试 1 教育科学学院注: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全体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理工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
(二)选修课程(6学分)(每个方向1-2门课程)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 学分 考核 方式 开课 学期 开课单位 开课对象备注学科专业选修课 (至少4学分)教育管理专题研究 36 2 考查 3 教育科学学院 一级学科 各方向教育哲学 36 2 考查 4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社会学专题 36 2 考查 3 教育科学学院 学校德育36 2 考查 4 教育科学学院 教学智慧与教学能力研究 36 2 考查 3 教育科学学院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研究36 2 考查 4 教育科学学院 西方哲学思潮 36 2 考查 3 教育科学学院 基础教育比较研究 36 2 考查 4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儿童游戏研究 36 2 考查 3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评价36 2 考查 4 教育科学学院 融合教育与家校合作研究 36 2 考查 3 教育科学学院 特殊人群早期干预与职业教育研究 36 2 考查 4 教育科学学院 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36 2 考查 3 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教育课程研究36 2 考查 4 教育科学学院 公共 选修课教育学 18 1 考查 3 教育科学学院任选心理学18 1 考查 3 教育科学学院跨学科 选修课其他学科研究生课程 2任选(三)补修课程(不计学分)同等学力及跨专业考入的硕士生应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培养方案应列出 3-5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考核 方式 开课学期 开课单位开课对象备注本科 主干课程教育学原理 0 考试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科研方法概论 0 考试 教育科学学院 中外教育史 0 考试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心理学考试教育科学学院门本科主干课程供硕士生选择,同等学力硕士生补修 2 门,跨专业的硕士生补修 3 门。
六、必修环节硕士研究生必修环节主要包括学术研讨、学术活动、实践实习、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4个环节,共计6学分。
①学术研讨(2 学分)硕士生要参加导师组或导师组织的学术研讨(Seminar),每学期不少于 10 次,考核办法以相关文件为准。
②学术活动(1 学分)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经学院考核、研究生院审查后,考查合格计 1 学分。
参加 1 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且提交论文或做小组以上级别的主题发言。
参加 1 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且听取 10 次以上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同时提交 1 份学术报告听后感。
听取 20 次以上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同时提交 2 份学术报告听后感。
③实践实习(1 学分)硕士生都要参加实践实习活动。
可采取教学实践、专业实践等方式,时间不少于 1 个月。
教学实践至少保证听课见习 20 学时,讲课 4~6 学时;专业实践内容要与所修专业保持一致。
考核成绩由实践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评定。
学院根据成绩认定合格,则计1学分。
④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2 学分)开题通过并提交开题报告计 1 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后计 1 学分,共计 2 学分。
七、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以硕士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和论文开题后,对硕士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
具体参照《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执行。
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学位论文既是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选题、开题、撰写、审查、答辩等环节。
学位论文的选题、答辩等要求,具体参照《重庆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执行。
1.开题报告学位论文正式撰写前,硕士生必须做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 3~5 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并明确是否通过。
开题报告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开题报告应安排在第三学期末完成。
2.论文撰写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艺术类硕士学位论文的字数不低于 2 万字,其余学科硕士学位论文不低于 3 万字。
3.论文审查硕士学位论文须经过三次审查,一是前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审查,二是中期的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三是学位论文完成后的质量和水平审查。
硕士学位论文实行校内外专家盲审评阅、随机抽检盲审的制度,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
4.科研成果基本要求硕士生在申请学位前,须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不含增刊、论文集)发表与其学科研究方向内容相关的署名为重庆师范大学的论文至少 1 篇,或专著至少 1 部(至少排名第二),或专利授权至少 1 项,硕士生署名为第一作者或导师署名第一作者、硕士生署名第二作者。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硕士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条件,准予毕业。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学位。
具体内容详见《重庆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十、其他事宜开课执行细则另行制订,解释权由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解释进行。
十一、主要阅读书目教育学原理参考书目[1]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2]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高等教育教学参考书目[1](美)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美)罗伯特〃M〃赫钦斯,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美)德里克〃博克,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英)约翰〃亨利〃纽曼,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加)约翰〃范德格拉夫,郑继伟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8]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贺国庆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1.[3]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石鸥.教学别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5]杨小微、张天宝.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新版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石鸥等著.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上、下)[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11]王文科.课程论[M].台北:中国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12]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湾:中国台湾东华书局,1999.[13]李子建、黄显华著.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出版社,1996.[14](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5](美)威廉 F.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学前教育学参考书目[1]虞永平主编.学前课程价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邱学青著,学前儿童游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4]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6]庞丽娟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8]乔.L.弗里斯特等.游戏与儿童发展. 唐晓娟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9]贾尼斯.J.比蒂.学前教师技能.嵇珺译.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0]George S. Morrison. 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王全志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特殊教育学参考书目[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张文京.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与教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4]申仁洪.从隔离到融合:随班就读效能化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5]张文京.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理论与实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6]Heward.肖非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7.[7]韦小满.特殊儿童心理评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8]杂志:中国特殊教育.[9]杂志:现代特殊教育.[10]Turnbull et.al.(2012) Exceptional Lives: Special education in Today’s schools.Prentice Hall比较教育学参考书目[1]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顾明远.比较教育学导论----教育与国家关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谌启标.教师教育改革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M].法律出版社 2014[4]冯增俊.当代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李文英等.比较教育学家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徐辉、辛治洋.现代外国教育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7]赵中建、顾建民选编.比较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UNESCO]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德]施瑞尔.比较教育前沿理论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0]单中惠.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比较[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职业技术教育学参考书目[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美]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3]董维佳.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俞启定.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 和震. 职业教育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 琳达〃克拉克等. 职业教育:国际策略、发展与制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7]邸鸿勋.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刘春生.职业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