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答案解析(一)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7
(2005年)1.下列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法不溯及既往B.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C.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D.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在行刑中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答案:BCD考点: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内容详解: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的设定首先必须轻重有序、适当。
各个法条之间对犯罪量刑要统一平衡,不能罪重的量刑比罪轻的轻,也不能罪轻的量刑比罪重的重。
罪刑相一致原则要求刑罚与罪质相适应。
不同的罪质标志着各该行为侵害、威胁法益不同。
这种不同正是表明各种犯罪具有不同的危害程度、从而决定刑事责任大小的根本所在。
罪刑相一致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在罪质相同的犯罪中,犯罪情节不一致,其社会危害性就不同,量刑当然必须注意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
刑罚的轻重还要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人身危险性体现着行为人对社会的潜在危险程度,现代刑罚追求遏制犯罪、预防犯罪的目标,把人身危险性作为决定刑罚轻重的标准之一,符合刑罚目的的要求。
罪刑相一致原则在行刑中体现为重视人身危险性的消长变化,具体的制度运作就是合理的运用减刑、假释等规定。
A选项中的“刑法不溯及既往”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原则。
评论:难度中等,对考生的刑法理论功底要求较高。
2.下列哪些行为不构成单位犯罪?A.甲、乙、丙出资设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走私犯罪活动B.甲、乙、丙出资设立的公司成立后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为主要经营活动C.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以公司名义印刷非法出版物,所获收入由他们二人平分D.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组织职工对前来征税的税务工作人员使用暴力,拒不缴纳税款答案:ABCD考点:单位犯罪详解:根据最高法1999年6月18日第14号司法解释的规定,个人为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单项选择题: (2009年) 1.关于刑法解释的说法,下列哪⼀选项是正确的?( ) A.将盗窃罪对象的“公私财物”解释为“他⼈的财物”,属于缩⼩解释 B.将《刑法》第⼀百七⼗⼀条出售假币罪中的“出售”解释为“购买和销售”,属于当然解释 C.对随⾝携带枪⽀等国家禁⽌个⼈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进⾏抢夺的,解释为以抢劫罪定罪,属于扩张解释 D.将信⽤卡诈骗罪中的“信⽤卡”解释为“具有消费⽀付、信⽤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付卡”,属于类推解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刑法解释。
A项中,盗窃罪的对象“公私财物”都属于他⼈占有的财物,“他⼈的财物”的解释,去除了“他⼈占有”的限制,扩⼤了盗窃的对象,属于扩张解释。
B项中,将“出售”解释为“购买和销售”,属于扩张解释,并不是当然解释。
当然解释,即刑法规定虽未明⽰某⼀事项,但依形式逻辑、规范⽬的及事物属性的当然道理,将该事项解释为包括在该规定的适⽤范围之内。
故B项说法错误。
C项对抢劫罪的认定进⾏了扩张解释,说法正确。
D项中,对“信⽤卡”的功能进⾏了扩张解释,故D项说法错误。
2.关于犯罪主体,下列哪⼀选项是正确的?( ) A.甲(⼥,43岁)吸毒后强制猥亵、侮辱孙某(智障⼥,19岁),因强制猥亵、侮辱妇⼥罪的主体只能是男性,故甲⽆罪 B.⼄(15岁)携带⾃制⽕药枪夺取妇⼥张某的挎包,因⼄未使⽤该⽕药枪,故应当构成抢夺罪 C.丙(15岁)在帮助李某扣押被害⼈王某索取债务时致王某死亡,丙不应当负刑事责任 D.丁是司法⼯作⼈员,也可构成放纵⾛私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犯罪主体。
A项中,强制猥亵、侮辱妇⼥罪是指以暴⼒、胁迫或者其他⽅法,强制猥亵妇⼥或者侮辱妇⼥的⾏为。
该罪的犯罪主体同样可以是⼥性。
所以A项说法错误。
B项中,枪⽀、爆炸物、管制⼑具等为国家禁⽌个⼈携带的器械。
携带国家禁⽌个⼈携带的机械进⾏抢夺,这种携带⾏为本⾝就是⼀种违法⾏为,因⽽只要携带这些凶器进⾏抢夺,就应定为抢劫罪,所以B项说法错误。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试内容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 下列属于刑法的基本原则的是()。
- A. 合法性原则- B. 公平原则- C. 适用性原则- D. 惩罚性原则正确答案:A2. 依照我国刑法规定,下列不属于刑法的基本原则的是()。
-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B. 犯罪与刑罚必须有法可依原则- C. 犯罪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原则- D. 犯罪以法律为依据,刑罚以行政法规为依据原则正确答案:D3. 依照我国刑法规定,下列不属于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的是()。
- A. 主体- B. 客体- C. 行为- D. 结果正确答案:D4. 下列关于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犯罪是指主体通过行为对客体造成结果的社会危害,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B. 犯罪是指主体通过行为对客体造成结果的社会危害,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C. 犯罪是指主体通过行为对客体造成结果的社会危害,法律规定的情形并不重要- D. 犯罪是指主体通过行为对客体造成结果的社会利益,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正确答案:A5. 依照我国刑法规定,下列不属于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之客体的是()。
- A. 身体- B. 财产- C. 社会主义制度- D. 公共利益正确答案:C二、判断题1. 刑法是指国家以刑罚来保护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罪与刑。
正确答案:对2. 刑法是国家施行刑罚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法律,是国家行使刑事权力的依据。
正确答案:对3. 刑法的基本任务是规定罪及其刑罚,保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正确答案:对4. 犯罪是指主体通过行为对客体造成结果的社会危害,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正确答案:对5. 罪是指犯罪主体通过行为对客体造成结果的社会危害,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正确答案:错以上为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试内容及答案一。
---以上是我根据您提供的要求编写的《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试内容及答案一》的文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国家司法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国家司法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汇编)《卷一》(单项选择题)张林遗嘱中载明:我去世后,家中三间平房归我妻王珍所有,如我妻今后嫁人,则归我侄子张超所有。
张林去世后王珍再婚,张超诉至法院主张平房所有权。
法院审理后认为,婚姻自由是宪法基本权利,该遗嘱所附条件侵犯了王珍的婚姻自由,违反《婚姻法》规定,因此无效,判决张超败诉。
对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婚姻自由作为基本权利,其行使不受任何法律限制B.本案反映了遗嘱自由与婚姻自由之间的冲突C.法官运用了合宪性解释方法D.张林遗嘱处分的是其财产权利而非其妻的婚姻自由权利【本题来源】2014年司法考试《卷一》真题第13题【正确答案】 A【解析】不存在无限制的自由,婚姻自由也受到法律的限制,A错误。
B揭示了两种自由的冲突,正确;法院认为婚姻自由属于宪法基本权利,C 正确;D正确。
《卷二》(单项选择题)乙(15周岁)在乡村公路驾驶机动车时过失将吴某撞成重伤。
乙正要下车救人,坐在车上的甲(乙父)说:“别下车!前面来了许多村民,下车会有麻烦。
”乙便驾车逃走,吴某因流血过多而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因乙不成立交通肇事罪,甲也不成立交通肇事罪B.对甲应按交通肇事罪的间接正犯论处C.根据司法实践,对甲应以交通肇事罪论处D.根据刑法规定,甲、乙均不成立犯罪【本题来源】2014年司法考试《卷二》真题第13题【正确答案】C【解析】自2012年以来,对共同犯罪成立的主体要件,根据司法部公布的`答案来看改变了传统的观点,采纳的是新观点。
新观点认为,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与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可以成立共同犯罪,只是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因为存在阻却责任的事由,因而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就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的人而言,是应当按照共同犯罪处理的。
因此,15周岁的乙与其父亲能够成立共同犯罪。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二款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试内容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属于犯罪构成要件?A. 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B. 行为人的年龄C. 被害人的同意D. 行为的违法性答案:A2. 关于刑法的空间效力,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 我国刑法只适用于我国领土范围内发生的犯罪B. 我国刑法适用于我国船舶或航空器内发生的犯罪,无论其在何处C. 我国刑法适用于我国领土以外,由我国公民实施的犯罪D. 我国刑法适用于我国领土以外,由外国公民实施的犯罪,但该犯罪侵犯的是我国国家或公民的利益答案:C3. 下列哪一行为构成正当防卫?A. 甲为保护自己的财产,将小偷打成重伤B. 乙在醉酒状态下,将酒瓶砸向正在抢劫的歹徒C. 丙在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D. 丁对正在进行的非法拘禁行为进行反抗答案:D二、简答题1. 请简述刑法的基本原则。
答案: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1)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2. 请解释刑法的空间效力。
答案:刑法的空间效力,即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域和对什么人具有效力。
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效力:我国刑法适用于我国领土、领海、领空范围内发生的犯罪。
(2)国籍效力: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国刑法,但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3)普遍管辖效力:对于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我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
三、案例分析题甲(17岁)与乙(15岁)共同盗窃一辆摩托车。
甲在盗窃过程中负责望风,乙负责实施盗窃。
在盗窃过程中,被失主发现并报警。
2002-2011年司法考试刑法学历年真题解析——主观题案例分析题:(2011年)二、(本题22分)案情:陈某因没有收入来源,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了一张信用卡,使用该卡从商场购物10余次,金额达3万余元,从未还款。
(事实一)陈某为求职,要求制作假证的李某为其定制一份本科文凭。
双方因价格发生争执,陈某恼羞成怒,长时间勒住李某脖子,致其窒息身亡。
(事实二)陈某将李某尸体拖入树林,准备逃跑时忽然想到李某身有财物,遂拿走李某手机、现金等物,价值1万余元。
(事实三)陈某在手机中查到李某丈夫赵某手机号,以李某被绑架为名,发短信要求赵某交20万元“安全费”。
由于赵某及时报案,陈某未得逞。
(事实四)陈某逃至外地。
几日后,走投无路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交待了上述事实二与事实四。
(事实五)陈某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将自己担任警察期间查办犯罪活动时掌握的刘某抢劫财物的犯罪线索告诉检察人员,经查证属实。
(事实六)问题:1.对事实一应如何定罪?为什么?2.对事实二应如何定罪?为什么?3.对事实三,可能存在哪几种处理意见(包括结论与基本理由)?4.对事实四应如何定罪?为什么?5.事实五是否成立自首?为什么?6.事实六是否构成立功?为什么?参考答案:1.对事实一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因为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触犯了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数额较大,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二者具有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牵连关系,从一重罪论处,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2.对事实二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因为长时间勒住被害人的脖子,不仅表明其行为是杀人行为,而且表明行为人具有杀人故意。
3.对事实三主要存在两种处理意见:其一,如认为死者仍然占有其财物的,事实三成立盗窃罪;其二,如认为死者不可占有其财物的,事实三成立侵占罪。
4.事实四成立敲诈勒索罪(未遂)与诈骗罪(未遂)的竞合。
因为陈某的行为同时符合二罪的犯罪构成,属于想象竞合。
陈某对赵某实行威胁,意图索取财物未果,构成敲诈勒索罪(未遂);陈某隐瞒李某死亡的事实,意图骗取财物未果,构成诈骗罪(未遂)。
国家司法考试刑法真题及详解在国家司法考试中,刑法一直是重点和难点科目。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研究和详解,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刑法的知识点,提高应试能力。
以下将为您呈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司法考试刑法真题,并进行详细的解析。
【真题 1】甲欲杀乙,故意将装好子弹的枪支交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叫丙向乙瞄准恐吓乙,结果丙向乙开枪,乙中弹身亡。
关于甲和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B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C 丙构成故意杀人罪D 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详解】首先分析甲的行为。
甲故意将装有子弹的枪支交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指使丙向乙开枪,甲利用了不知情的丙的行为来实现自己杀乙的目的,因此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
再看丙的行为。
丙虽然被甲欺骗,以为是空枪而向乙开枪,但丙在开枪时应当预见到可能会造成他人死亡的后果,却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导致乙中弹身亡,所以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 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
【真题 2】下列行为中,构成抢劫罪的是()A 甲携带凶器抢夺B 乙盗窃后,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C 丙乘人不备,夺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D 丁骗取他人财物后,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详解】A 选项,甲携带凶器抢夺,根据刑法规定,应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
携带凶器抢夺,无论是否实际使用凶器,都以抢劫罪论处。
B 选项,乙盗窃后,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这种行为符合转化型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应以抢劫罪定罪。
C 选项,丙乘人不备,夺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构成抢夺罪,而非抢劫罪。
D 选项,丁骗取他人财物后,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不构成抢劫罪。
因为诈骗罪不能转化为抢劫罪。
【真题 3】甲在一偏僻路段对乙实施抢劫,用刀逼迫乙交出财物。
乙趁甲不注意,捡起一块石头砸向甲,甲头部受伤倒地。
乙趁机逃跑。
关于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乙构成正当防卫B 乙构成防卫过当C 乙构成故意伤害罪D 乙构成紧急避险【详解】乙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
2018法考刑法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一)2018法考已进入到了紧张的复习阶段,真题练习必不可少,小编整理了刑法历年真题供各位考生练习,帮助大家解析命题思路,了解命题的陷阱与障碍。
一、单项选择题1、老板甲春节前转移资产,拒不支付农民工工资。
劳动部门下达责令支付通知书后,甲故意失踪。
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立即抽调警力,迅速将甲抓获。
在侦查期间,甲主动支付了所欠工资。
起诉后,法院根据《刑法修正案(八)》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认定甲的行为,甲表示认罪。
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刑法修正案(八)》增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体现了立法服务大局、保护民生的理念B.公安机关积极破案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了保障民生的作用C.依据《刑法修正案(八)》对欠薪案的审理,体现了惩教并举,引导公民守法、社会向善的作用D.甲已支付所欠工资,可不再追究甲的刑事责任,以利于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本案中甲有能力支付劳动报酬而以转移财产的方式拒不支付,且经劳动部门责令支付后逃匿,符合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犯罪构成。
因此,甲的行为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另外,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三款规定,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从题干中给出的信息看,甲在侦查期间即起诉前支付了所欠工资,且未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可以对其减轻或免除处罚。
另外,注意减轻或免除处罚与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是不同的,减轻或免除处罚是以定罪为前提的,而不追究刑事责任则是不构成犯罪。
【提示】解答本题主要是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认定及处罚入手,法治理念只是形式。
2、甲与乙女恋爱。
乙因甲伤残提出分手,甲不同意,拉住乙不许离开,遭乙痛骂拒绝。
甲绝望大喊:“我得不到你,别人也休想”,连捅十几刀,致乙当场惨死。
甲逃跑数日后,投案自首,有悔罪表现。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试卷与答案一一、选择题1. 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犯罪构成的要件?- [ ] A. 主观方面的要件- [ ] B. 客观方面的要件- [ ] C. 有形的要件- [ ] D. 无形的要件答案:C2. 以下哪种情况下可以适用紧急避险制度?- [ ] A. 自卫行为- [ ] B. 紧急避险行为- [ ] C. 极度危险行为- [ ] D. 紧急情况下的合法行为答案:B3. 在刑法中,以下哪个行为不被认定为犯罪?- [ ] 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 [ ] B. 故意盗窃他人财物- [ ] C. 故意破坏他人财物- [ ] D. 故意危害社会治安答案:B二、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刑法中的过错与故意的区别。
答案:过错是指人在违反法律规定时,没有故意,但由于疏忽或不注意而造成了违法行为的结果;而故意则是指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法,但仍然故意进行该行为。
2. 请简要介绍紧急避险制度在刑法中的作用。
答案:紧急避险制度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为了避免更大的危害或损失,个人可以采取一定的行动来保护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财产等利益。
在刑法中,紧急避险制度的存在可以合理限制对紧急情况下行为的追究,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分析某人在驾驶汽车时,因未及时发现前方行人导致撞人事故,造成行人受伤。
该人声称自己并无故意伤害行人之意图,只是由于疏忽造成了事故。
请问,这种情况下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请简要解释理由。
答案:根据刑法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有故意地实施伤害行为,致使他人受伤或死亡的犯罪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该人声称没有故意伤害行人之意图,但由于其疏忽未能及时发现前方行人,导致了撞人事故并造成了行人受伤。
根据法律的解释,如果该人的疏忽行为达到了一定程度,并且可以证明其应当具备相应的注意义务,那么该人的行为可以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以上是对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试卷与答案一的简要回答。
全面解析:2024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一真题答案第一题题目要求根据刑法解释第一百条的规定,结合案例分析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
根据刑法解释第一百条的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在本案中,被告人明知其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死亡,且有明确的杀人意图,因此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第二题题目要求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三百七十五条的规定,分析被告人提出的抗诉是否符合法律程序。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三百七十五条的规定,被告人对一审判决不服可以提出抗诉。
在本案中,被告人在合法期限内提出了抗诉,并且符合其他相关程序要求,因此被告人提出的抗诉符合法律程序。
第三题题目要求根据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的规定,分析债务人是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根据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的规定,债务人在债务到期后未履行债务义务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债务人未按照约定履行债务义务,因此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第四题题目要求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分析行政机关是否具备作出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应当具备合法性。
在本案中,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前未依法进行程序、未依法取得证据等,因此其行为不具备合法性。
第五题题目要求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分析劳动者是否享有合理的工资待遇。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劳动者应当享有合理的工资待遇。
在本案中,雇主未按照合理标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因此劳动者没有得到合理的工资待遇。
第六题题目要求根据物权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分析承租人是否享有物权。
根据物权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承租人在租赁期间享有租赁物的使用权。
在本案中,承租人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租金,并按照合约履行了义务,因此承租人享有物权。
第七题题目要求根据知识产权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分析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侵犯知识产权罪。
根据知识产权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享有知识产权的作品构成侵犯知识产权罪。
2020年司法考试答案解析(卷一)一、刑法1. 罪名成立的要件是什么?罪名成立的要件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 客观方面要件: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
犯罪行为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犯罪结果是指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后果或危险行为。
- 主观方面要件:犯罪主体的犯罪故意或过失。
犯罪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或应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犯罪结果,但仍然坚持实施;犯罪过失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粗心等原因造成了犯罪结果。
只有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要件同时满足时,罪名才成立。
2. 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什么?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而采取的合法防卫行为。
根据刑法规定,正当防卫必须满足以下要件:- 非法侵害存在:必须存在非法的、正在进行的侵害行为。
- 防卫必要性:必须是为了排除非法侵害,合理地采取的防卫行为。
- 防卫限度:防卫行为的措施必须在必要的限度内,不得超过应当采取的限度。
只有当正当防卫的要件齐全时,才能认定为合法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
3.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有什么区别?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是刑法中的两种基本形态。
- 故意犯罪:犯罪主体明知或应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犯罪结果,但仍然坚持实施。
故意犯罪包括故意犯罪和故意犯罪未遂。
- 过失犯罪:犯罪主体由于疏忽、粗心等原因造成了犯罪结果。
过失犯罪包括过失犯罪和过失犯罪未遂。
区别主要体现在犯罪主体的主观故意程度上。
故意犯罪要求主观故意明确,而过失犯罪则是主观故意不明确。
4. 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盗窃罪是刑法中的一种财产犯罪,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犯罪客体:盗窃罪的客体是指可动产物。
这些物品必须具有物权关系,可以被占有和转让。
- 犯罪主体:盗窃罪的犯罪主体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公民。
- 犯罪行为:盗窃罪的犯罪行为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地将他人可动产物占为己有的行为。
- 犯罪构成: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是主观方面的故意和客观方面的事实行为。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题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 在我国刑法中,犯罪的构成有以下几个基本要件()。
A. 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B. 故意和过失C. 主观方面和犯罪对象D. 故意和犯罪对象正确答案:A2.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过失犯罪()。
A. 犯罪人预见到犯罪结果的发生,但出于自私或其他不当动机而放任不管B. 犯罪人没有预见到犯罪结果的发生,但由于自身的过失造成了犯罪结果C. 犯罪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既没有预见,也没有应当预见的条件D. 犯罪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但没有根据刑法规定的犯罪责任条件承担责任正确答案:C3.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累犯()。
A. 两次以上犯罪行为的罪名相同B. 两次以上犯罪行为的罪名不同,但是犯罪手段、犯罪动机、犯罪目标等相同C. 两次以上犯罪行为的罪名不同,但犯罪手段、犯罪动机、犯罪目标等相似D. 两次以上犯罪行为的罪名不同,但是犯罪手段、犯罪动机、犯罪目标等不同正确答案:D二、判断题1.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其行为违法,但仍然坚持实施的行为。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2. 刑法中的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没有预见到犯罪结果的发生,但由于自身的过失造成了犯罪结果。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3. 在我国刑法中,累犯是指两次以上犯罪行为的罪名相同或相似。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我国刑法中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基本要件。
答:我国刑法中,犯罪的构成需要同时具备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基本要件。
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人的故意或过失,即犯罪人对犯罪行为的预见和意愿。
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标准,包括犯罪行为的客观行为和客观结果。
只有同时满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要件,才能构成犯罪。
2. 请简要说明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
答: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没有预见到犯罪结果的发生,但由于自身的过失造成了犯罪结果。
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人应当预见的犯罪结果,犯罪人没有预见到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人的过失造成了犯罪结果。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题目及解答一一、选择题1. 下列属于特殊主观方的是()。
A. 故意B. 过失C. 故意和过失D. 直接故意正确答案:D2.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A. 客观要件B. 主观要件C. 结果要件D. 所有选项都正确正确答案:D3. 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罪的行为客观上要求()。
A. 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B. 限制对方的人身自由C. 违背法定程序D. 惩罚犯罪分子正确答案:B4. 非法侵入住宅罪的客观要件包括()。
A.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B. 未经许可C. 惩罚犯罪分子D. 所有选项都正确正确答案:D5. 犯罪的刑罚种类包括()。
A. 主刑B. 附加刑C. 剥夺政治权利D. 所有选项都正确正确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是两种不同的主观故意形态。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犯罪性质,但仍然故意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形。
而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由于疏忽、粗心或疏于管理等原因,未能采取必要的注意措施,致使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
2. 简述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构成要件。
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包括: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和未经许可。
主观要件是犯罪人的故意,即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非法的,并有意实施非法侵入住宅的行为。
3. 什么是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体指的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即犯罪人。
犯罪人可以是自然人或者法人,只有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才能成为犯罪主体。
4. 简述犯罪的刑罚种类。
犯罪的刑罚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是对犯罪人直接施加的刑罚,如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死刑等。
附加刑是在主刑之外对犯罪人的其他权利进行限制或剥夺,如剥夺政治权利、罚金、没收财产等。
5. 简述犯罪的构成要件。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是指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行为和客观结果。
主观要件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故意或过失。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试题解析及答案一本文将对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试题进行解析,并提供相应的答案。
第一题题目:对于故意杀人罪,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故意杀人罪是以主观方面为主要构成要件的犯罪。
B. 故意杀人罪是以客观方面为主要构成要件的犯罪。
C. 故意杀人罪只涉及人身安全,不涉及人身自由。
D. 故意杀人罪在构成上需要同时具备主观和客观方面的要件。
答案:A解析:故意杀人罪是以主观方面为主要构成要件的犯罪,即犯罪人有故意实施杀人行为的主观故意。
第二题题目:下列哪个行为不构成盗窃罪?A. 将他人钱包中的现金取出并悄悄放回。
B. 用暴力手段抢夺他人手中的手机。
C. 以欺骗手段骗取他人的财物。
D. 未经他人同意,将他人车辆开走并归还。
答案:A解析:将他人钱包中的现金取出并悄悄放回不构成盗窃罪,因为并未占有他人财物。
第三题题目:某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期为10年,缓刑3年。
判决生效后,该人实际监禁时间为多少年?A. 7年B. 10年C. 13年D. 3年答案:A解析:判决生效后,该人实际监禁时间为刑期减去缓刑期,即10年-3年=7年。
第四题题目:下列哪个行为不属于故意伤害罪?A. 指使他人殴打他人造成轻伤。
B. 故意用刀刺伤他人致重伤。
C. 故意推人致其摔倒并受轻微伤。
D. 故意用木棍击打他人导致骨折。
答案:A解析:指使他人殴打他人造成轻伤属于故意伤害罪中的教唆犯。
第五题题目:下列哪个行为不属于故意杀人罪?A. 用刀捅伤他人导致其死亡。
B. 毒杀他人致其死亡。
C. 故意用车撞人导致其死亡。
D. 未履行救助义务致他人死亡。
答案:D解析:未履行救助义务致他人死亡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罪,不属于故意杀人罪。
以上是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试题解析及答案一。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试题与解答集一一、选择题1. 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A. 故意杀人B. 抢劫C. 盗窃D. 自卫答案:D2. 根据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是:A. 16周岁B. 18周岁C. 20周岁D. 14周岁答案:B二、判断题1. 盗窃罪是一种故意犯罪,因此对于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必须要有明显的故意行为。
答案:错误2. 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未成年人在达到该年龄之前所犯的犯罪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请简述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别。
答: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违法结果,但仍然有意实施的犯罪行为;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某种行为时,由于疏忽、大意等原因,没有预见到可能发生的违法结果,但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过失。
2. 请解释刑法中的累犯与惯犯的概念。
答:累犯是指在前一个刑事判决确定之后,再次犯罪的行为;惯犯是指在累犯的基础上,再次犯罪的行为。
累犯和惯犯在刑罚上会受到一定的加重处理。
四、论述题请论述故意杀人罪与过失杀人罪的区别及其构成要件。
答:故意杀人罪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死亡,故意实施杀人行为的犯罪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的故意和他人死亡的结果。
过失杀人罪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某种行为时,由于疏忽、大意等原因,没有预见到他人可能死亡的结果,但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过失,导致他人死亡的犯罪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的过失和他人死亡的结果。
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杀人罪的区别在于犯罪主体的主观故意程度和对他人死亡结果的预见能力。
故意杀人罪是明知故犯,而过失杀人罪是由于过失导致他人死亡。
构成要件也有所不同,故意杀人罪要求犯罪主体的故意和他人死亡的结果,而过失杀人罪要求犯罪主体的过失和他人死亡的结果。
2020年司法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卷一)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A. 宗教自由B.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C.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2. 下列哪项不属于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A. 主观方面B. 客观方面C. 犯罪主体D. 犯罪客体答案:D3. 关于合同法,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合同的成立需要双方意思表示一致B. 合同的成立需要第三方同意C. 合同的成立不需要双方意思表示一致D. 合同的成立需要单方意思表示答案:A二、判断题1.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答案:正确2. 在我国,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不能同时追究。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请简述我国宪法中规定的人权内容。
答案: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权内容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宗教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通信自由和秘密权等。
2. 请简述合同法中的履行原则。
答案:合同法中的履行原则包括:全面履行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保护原则和合同自由原则。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一:甲乙双方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甲将其房屋卖给乙,乙支付房价款。
合同签订后,甲反悔,拒绝交付房屋。
乙要求甲承担违约责任。
1. 请分析甲的行为是否构成违约?2. 乙有权要求甲承担哪些违约责任?答案:1. 甲的行为构成违约。
2. 乙有权要求甲承担房价款返还、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案例二:甲乙双方签订了一份租赁合同,约定甲将其车辆租给乙使用,乙支付租金。
合同签订后,乙将车辆借给丙使用,丙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甲车辆损坏。
1. 请分析乙的行为是否构成违约?2. 甲有权要求乙承担哪些违约责任?答案:1. 乙的行为构成违约。
2. 甲有权要求乙承担车辆维修费用、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2002-2010年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解析——不定项选择题及主观题三、不定项选择题:(2010年)(一)甲、乙预谋修车后以假币骗付。
某日,甲、乙在某汽修厂修车后应付款4,850元,按照预谋甲将4,900元假币递给乙清点后交给修理厂职工丙,乙说:“修得不错,零钱不用找了”,甲、乙随即上车。
丙发现货币有假大叫“别走”,甲迅即启动驶向厂门,丙扑向甲车前风档,抓住雨刮器。
乙对甲说:“太危险,快停车”,甲仍然加速,致丙摔成重伤。
请回答91-94题。
(2010年卷二不定项第91-94题)91.甲、乙用假币支付修车费被识破后开车逃跑的行为应定的罪名是()。
A.持有、使用假币罪B.诈骗罪C.抢夺罪D.抢劫罪「答案」A「考点」持有、使用假币罪、抢劫罪「解析」甲乙使用假币支付修车款的行为,属于使用假币的行为。
甲乙二人在被识破使用假币后,开车逃跑并致使丙摔成重伤,因甲乙二人之前行为是使用假币,而非盗窃、诈骗、抢夺,因此即使存在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也不转化为抢劫罪。
92.对于丙的重伤,甲的罪过形式是()。
A.故意B.有目的的故意C.过失D.无认识的过失「答案」A「考点」犯罪主观要件「解析」本题中,在丙扑向甲车前风档,抓住雨刮器的情况下,甲仍然加速,致丙摔成重伤。
甲对于丙受伤害的结果是明知且持放任的态度。
因此甲的罪过形式为间接故意,而非过失。
93.关于致丙重伤的行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乙明确叫甲停车,可以成立犯罪中止B.甲、乙构成故意伤害的共同犯罪C.甲的行为超出了共同犯罪故意,对于丙的重伤后果,乙不应当负责D.乙没有实施共同伤害行为,不构成犯罪「答案」AB「考点」犯罪中止、共犯「解析」甲的行为超出了共同犯罪(使用假币)的故意,对于丙的重伤后果,乙不是共犯,乙不承担刑事责任。
乙不构成故意伤害罪,也就无所谓犯罪中止的问题。
94.对甲的定罪,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抢夺罪、故意伤害罪B.诈骗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C.持有、使用假币罪,交通肇事罪D.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答案」ABCD「考点」使用假币罪、故意伤害罪「解析」甲使用假币支付修车款,成立持有、使用假币罪。
2002-2011年司法考试刑法学历年真题解析——主观题案例分析题:(2012年)二、(本题22分)案情:镇长黄某负责某重点工程项目占地前期的拆迁和评估工作。
黄某和村民李某勾结,由李某出面向某村租赁可能被占用的荒山20亩植树,以骗取补偿款。
但村长不同意出租荒山。
黄某打电话给村长施压,并安排李某给村长送去1万元现金后,村长才同意签订租赁合同。
李某出资1万元购买小树苗5000棵,雇人种在荒山上。
副县长赵某带队前来开展拆迁、评估工作的验收。
李某给赵某的父亲(原县民政局局长,已退休)送去1万元现金,请其帮忙说话。
赵某得知父亲收钱后答应关照李某,令人将邻近山坡的树苗都算到李某名下。
后李某获得补偿款50万元,分给黄某30万元。
黄某认为自己应分得40万元,二人发生争执,李某无奈又给黄某10万元。
李某非常恼火,回家与妻子陈某诉说。
陈某说:“这种人太贪心,咱可把钱偷回来。
”李某深夜到黄家伺机作案,但未能发现机会,便将黄某的汽车玻璃(价值1万元)砸坏。
黄某认定是李某作案,决意报复李某,深夜对其租赁的山坡放火(李某住在山坡上)。
树苗刚起火时,被路过的村民邢某发现。
邢某明知法律规定发现火情时,任何人都有报警的义务,但因与李某素有矛盾,便悄然离去。
大火烧毁山坡上的全部树苗,烧伤了李某,并延烧至村民范某家。
范某被火势惊醒逃至屋外,想起卧室有5000元现金,即返身取钱,被烧断的房梁砸死。
问题:1.对村长收受黄某、李某现金1万元一节,应如何定罪?为什么?2.对赵某父亲收受1万元一节,对赵某父亲及赵某应如何定罪?为什么?3.对黄某、李某取得补偿款的行为,应如何定性?二人的犯罪数额应如何认定?4.对陈某让李某盗窃及汽车玻璃被砸坏一节,对二人应如何定罪?为什么?5.村民邢某是否构成不作为的放火罪?为什么?6.如认定黄某放火与范某被砸死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能有哪些理由?如否定黄某放火与范某被砸死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能有哪些理由?(两问均须作答)参考答案:1.村长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黄某、李某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司法考试客观题刑法真题含答案(一)答案:81.答案:C82.答案:ABCD解析:A、B选项:《刑法》第八十九条规定,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本题中,甲于2004年7月诈骗他人现金5000元,应当适用的法定刑幅度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追诉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据此可知未成年人不适用死刑是以犯罪的时间为准。
本题中,甲实施故意杀人罪时不满18周岁,因而对其不能适用死刑。
D选项错误。
83.答案:ABCD解析:《刑法》第69条第2款规定:"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
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
"条第2款的规定对丁应当在执行2年有期徒刑后,再执行1年管制。
选项D正确。
【难度系数】***84.答案:AB解析:A选项:《刑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该规定是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答案解析(一)1.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的表述,下列哪一理解是不准确的?()(2011年卷二单选第1题)A.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在刑法领域的集中体现B.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罪刑法定充分体现了权力制约C.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罪刑法定同样以此为思想基础D.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网民对根据《刑法》规定作出的判决持异议时,应当根据民意判决【答案】D【考点】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关系【解析】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该原则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民主主义要求,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由人民群众决定,具体表现为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来决定;尊重人权主义要求,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须使得公民能够事先预测自己行为的性质与后果,故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在事前明文规定。
选项A理解正确。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国家对社会的治理是依照法律进行的,故法律必须明确,刑法是刑事领域对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的具体规定。
因此,可以说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在刑法领域的集中体现。
选项B理解正确。
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制权规范约束公权力,防止其滥用和扩张,保障人民利益。
罪刑法定原则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三权分立说与心理强制说。
三权分立说主张政府的行政、立法与司法职权范围要分明,以免滥用权力。
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
因此,罪刑法定充分体现了权力制约。
选项C理解正确。
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前提。
刑法是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制定的,其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
选项D理解错误。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执法为民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对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处罚。
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如果依照“网民的意见”判决,不但违反了罪刑法定的原则,也会降低法律的性。
2.某孤儿院为谋取单位福利,分两次将38名孤儿交给国外从事孤儿收养的中介组织,共收取30余万美元的“中介费”、“劳务费”。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2011年卷二单选第2题)A.因《刑法》未将此行为规定为犯罪,便不能由于本案社会影响重大,就以刑事案件查处B.本案可追究孤儿院及其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C.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核准后,本案可作为单位拐卖儿童犯罪处理,以利于进一步发挥法律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D.可追究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答案】D【考点】犯罪的概念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解析】《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第一款第(八)规定,将妇女、儿童卖往境外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拐卖妇女、儿童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之一的。
本题中,孤儿院将38名儿童交给国外从事孤儿收养的中介组织,收取所谓的“中介费”,实际上就是变相的买卖儿童,侵害了我国公民的人身权,因此,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该单位主管人员与其直接责任人员应受到刑罚处罚,以体现我国法治社会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目的。
3.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1年卷二单选第3题)A.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溺亡。
甲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B.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被害人为救婴儿冲入宅内被烧死。
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C.丙在高速路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车辆轧死。
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D.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
丁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答案】D【考点】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解析】根据因果关系认定的条件说,当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
选项A说法正确。
若甲没有将被害人的衣服点燃,被害人就不会为灭火而跳入河中溺水身亡。
因此,甲的行为与被害人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选项B说法正确。
倘若没有乙的放火行为,被害人就不会冒死冲入大火中,也就不会被烧死。
因此,乙的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选项C说法正确。
丙在高速公路上将被害人推下车,才导致被害人被后面的车辆轧死。
因此,丙的行为与被害人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选项D说法错误。
虽然丁的行为给被害人的身体造成了伤害,但被害人的死亡是其自己的行为所致,并不是因为丁的伤害直接造成的。
因此,不能认定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甲患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
某晚,甲用事前准备的刀猛刺路人乙胸部,致乙当场死亡。
随后,甲向司法机关自首,要求司法机关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
对于甲责任能力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1年卷二单选第4题)A.抑郁症属于严重精神病,甲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B.抑郁症不是严重精神病,但甲的想法表明其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C.甲虽患有抑郁症,但具有责任能力,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D.甲具有责任能力,但患有抑郁症,应当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答案】C【考点】刑事责任能力【解析】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
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认识自己特定行为的性质、结果与意义的能力,而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支配自己实施或者不实施特定行为的能力。
选项A、B错误,选项C正确。
《刑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据此可知,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情况下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才不承担刑事责任。
本题中,甲能认识到自己杀人的行为是违法的,而且,其也知道杀人是要负刑事责任的,只是因为自己患抑郁症想自杀但没有勇气,因此希望通过杀人获刑达到死亡的目的,并将该行为付诸实施,不属于该条规定的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因此,甲应对其故意杀人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选项D错误。
《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据此可知,甲存在自首情节,可以(而非“应当”)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
另外,可以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是因为其存在自首情节,而不是因为其患有抑郁症。
5.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1年卷二单选第5题)A.成立故意犯罪,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B.成立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物品的淫秽性C.成立嫖宿幼女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卖淫的是幼女D.成立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对方是境外的机构、组织或者个人,没有认识到而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不成立任何犯罪【答案】D【考点】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解析】《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犯罪故意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
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是对犯罪构成客观事实特征的认识,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对犯罪客体或犯罪对象情况的认识;(2)对行为性质的认识;(3)对危害结果的认识。
选项A说法正确。
对行为性质的认识包括对其行为的内容、作用的认识。
对行为性质的认识是否包括对违法性的认识?这是一个理论上存在较大分歧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实践情况,一般来讲,认识到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而具有社会危害性,自然也会知道这种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
所以没有必要把违法性认识作为犯罪故意的内容,以防止行为人借此逃避制裁。
因此,一般来讲,成立故意犯罪,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
选项B、C说法正确。
认识某种犯罪客体的事实情况,是成立某种犯罪故意的条件之一。
如果行为人没有认识到其行为所侵犯的客体,就不可能具备该种犯罪故意。
因此,成立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要求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淫秽的物品并且具有牟利的目的,否则不成立本罪。
成立嫖宿幼女罪,要求行为人明知与其发生性关系的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
选项D说法错误。
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要求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所掌握的是国家秘密或情报,而故意为境外机构、组织、个人非法提供,但倘若不知道对方为境外机构、组织、个人而提供的,可能成立故意或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而不是不成立任何犯罪。
6.关于过失犯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1年卷二单选第6题)A.只有实际发生危害结果时,才成立过失犯B.认识到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意志的,成立过失犯C.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这里的“法律”不限于刑事法律D.过失犯的刑事责任一般轻于与之对应的故意犯的刑事责任【答案】C【考点】过失犯罪【解析】选项A说法正确。
《刑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因此,过失犯罪必须以犯罪结果的发生作为成立犯罪的条件,否则,仅有过失而没有危害结果的,不成立犯罪。
选项B说法正确。
过失犯对结果的发生既不是希望的,也不是放任的,结果的发生一定是违背行为人意志的。
选项C说法错误。
《刑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因刑事责任只有在刑法中才有规定,因此,这里的“法律”仅限于“刑事法律”,而不是泛指任何法律。
选项D说法正确。
过失犯罪是因行为人的过失导致的,犯罪结果的发生不是行为人希望的结果,这与故意犯罪中行为人积极追求或放任不同。
根据刑法的主客观一致原则,法律对过失犯的处罚一般比与之对应的故意犯刑事责任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