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专业:xxxxxxx学号:xxxxxxx姓名:xxxxxxx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扇意象【摘要】扇几乎是中国古代小说中随处可见之物,无论是女子常用的团扇还是男子佩戴的折扇或羽扇,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扇似乎已经成了小说人物的必备品之一。
扇,之于部分小说,仅仅是随手写下的一个字,一个饰品,而有时候,扇包含了较为重要的内涵,甚至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预示主题……以下,以四大名著和《桃花扇》为主,简析蕴藏内涵的扇意象有着怎样的内涵。
【关键词】扇,四大名著,桃花扇,饰品,意象上古舜发明“五明扇”,五明扇被认为是中国扇子最早的源头。
根据晋崔豹《古今注·舆服》所记载,舜在接受尧帝的禅让后,特制“五明扇”,以表明“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的治国态度。
至汉代,班固《汉书》中记载称竹扇为“来风”,表明其实用性。
到魏晋时期,扇子逐渐凸显出艺术性,在扇柄、扇坠等方面都有改造,以展现魏晋风骨。
明代中晚期后, 折扇已并非只作为取凉使用的物件, 已成为社会交际礼仪的必需品和人的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
扇子渊源已久,作为物件,它是普通人民的生活用品,也是达官贵人彰显自我的装饰用品,作为意象,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意象之一,在古代诗文小说中都有关于扇的作品。
如汉代班婕妤在《怨诗》“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借团扇抒发哀情,如孔尚任在《桃花扇》中用一柄桃花扇写南明末年秦淮名妓李香君与文人侯方域爱情的悲欢离合……具体说说古代小说中的扇意象: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就有很多扇,例如“智多星”吴用的“五名扇”、公孙胜的“鳖壳扇子”、“豹子头”林冲的“折叠纸西川扇子”等等,还有绰号“铁扇子”的宋清。
梁山智囊团的吴用、公孙胜在此列,由此可见,一般有多处扇子描写(尤其是羽扇)的,象征着智慧计谋与运筹帷幄。
而绰号为铁扇子的宋清并不适用所谓铁扇,但是这里尤其借用了扇子的寓意,现代学者孙景全认为,铁扇子类似古代盾牌之类的掩护工具,是指宋清对其兄宋江有扶持掩护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性之美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风貌和丰富的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其中人性之美更是成为了古代文学的一大特点。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性之美不仅是作者对人性价值的探讨和颂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体现。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性之美进行详细探讨。
一、古代文学——人性之美的天然载体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悠久,文学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了人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和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古代人性之美的真实写照。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们的善良、智慧和勇敢。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他们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持有真挚的情感。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身怀绝技,无所不能,他以其豪爽的个性和善良的心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通过描写人物的遭遇和奋斗,展现了人性之美的独特魅力。
《水浒传》以宋江等梁山好汉为主要人物,通过他们群策群力、互相帮助的故事情节,彰显了人性中的正直、勇敢和善良。
这些形象让人感受到了人性力量的无穷能量,也启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散文和诗词也表现出浓厚的人性之美。
唐诗宋词中的意境优美,语言婉转,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真挚感悟赋予了作品深刻而动人的情感。
这些诗词既抒发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与愿景,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士人性追求与人生理想。
二、中国古代文学中人性之美的意义人性之美在古代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特点。
首先,人性之美让人产生共鸣,并激发人们的正面情感。
古代文学作品中那些善良、勇敢、聪明才智的形象给人以正能量,让人感到温暖和安慰。
这些形象激励着人们追求更好的自己,努力拥抱美好的人性。
其次,人性之美还传递了积极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常常代表着一种美德或者道德规范,例如孝顺、忠诚、友善等。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是指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可以反映出他的性格、思想和人生态度。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审美观点,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应该与其人格相符,才能够真实地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作品都体现了“文如其人”的理念。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曹雪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性格都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曹雪芹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因家族财政状况不佳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的作品中反映了自己对家族衰落的深刻感慨,以及对封建社会腐败现象的批判。
这些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观点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富有思想深度和个人情感的作品。
另外一个例子是唐代的诗人杜甫。
杜甫在其作品中常常表达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愤懑,以及对普通人民苦难的同情。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追求,反对奢华和虚荣。
这与他自己深受社会动荡和人们苦难的经历有关。
他在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中发现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苦难,通过诗歌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并呼喊社会正义。
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使得他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如其人”不仅仅是一个审美观点,也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道德追求。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应该有一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追求真实和authentic,要求作品与自己的性格、思想和人生态度相一致。
他们也要求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作品来传递正能量和引导读者思考。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1. 引言1.1 古代文学的文如其人意义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意味着作品的风格、情感、意境等都反映着作者的个性、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特点。
在古代文学中,“文如其人”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灵动之美,它融汇了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和文学修养,使作品更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通过作家的文字,读者可以窥探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进而为作品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标准,更是一种文学创作的理念和追求。
作家通过作品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塑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学形象。
作品中的语言、意象、情节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作者的个性和思想,使作品更具张力和感染力。
在当今社会,“文如其人”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每一个作家都应该保持真实和独特的个性,不断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具有拳拳之心、深情厚意。
只有如此,文学才能传承和发展下去,为读者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2000字】。
2. 正文2.1 文如其人的表达方式文如其人是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加深刻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文如其人这种表达方式常常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描写来体现。
文如其人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展现。
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文静温柔、薛宝钗的聪慧娴雅、贾宝玉的多情善感等,都是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来展现的。
这些细节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同身受。
文如其人的表达方式还可以通过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展现。
比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聪明机智、猪八戒的贪吃愚笨、沙和尚的沉默稳重等,都是通过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性格特点来塑造的。
这些性格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独特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文如其人的表达方式还可以通过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展现。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多种多样,有英雄豪杰、孤傲才子、温文尔雅的女性等等。
而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各具特色,有刚正不阿、聪明睿智、坚韧不拔等等。
本文将深入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
一、英雄豪杰形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英雄豪杰形象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种人物形象。
这些英雄豪杰崇尚正义,勇猛无畏,善于用兵,敢于反抗不公。
例如《水浒传》中的李逵、宋江等人,他们身负盛名,义气深重;《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机智勇猛,智斗妖魔鬼怪;还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有一颗热血的心,用爱与正义为世人树立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形象。
二、孤傲才子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孤傲才子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聪明才智,有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聪明伶俐,才思敏捷,却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孤傲气质;《唐诗三百首》中的李白、杜甫,他们以才情横溢、独具骨气的形象,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代表人物。
三、温文尔雅的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温文尔雅的女性形象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她们温柔体贴,善良宽厚,懂得包容和体谅他人。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聪明伶俐,性格独立,有着独特的感觉和见解;《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她体贴白骨精,善良宽厚,帮助了白骨精解脱苦海。
四、刚正不阿的人物形象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刚正不阿的人物形象。
他们坚守原则,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和勇气。
例如《水浒传》中的宋江,他是一个忠诚正直的人,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三国演义》中的梁山伯,他忠于自己的信仰,与世俗的大潮格格不入。
五、聪明睿智的人物形象聪明睿智的人物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些人物聪明过人,智勇双全,善于谋略,能够化解危难。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有超凡的智慧和谋略,成为了蜀国的军师;《西游记》中的唐僧,他明理善辩,智勇双全,带领四位徒弟成功取得真经。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为一个人的文学表达能力与其性格、思想、文化素养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广为流传,被多次提及,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固有的文化认知。
在很多名家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文如其人”的迹象,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文如其人”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世袭豪门的诸侯们在社交场合相互赞誉礼仪的同时,也会拿出自己的文学作品互相展示。
在这种情境下,一个人除了要有彬彬有礼的外表,还要在文学上有一定的表现才能赢得诸侯们的尊重。
因此,这种“文如其人”的认知在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并深入人心。
在唐宋文坛上,“文如其人”这个观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丽人行》中有诗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个诗句字字铿锵有力、富有感染力,直击人心,感人至深。
杜甫的诗歌是其性格中所表现的画卷,慷慨激昂、真情实感,刻画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深受人们的喜爱。
同样,杜牧的作品也充满了他内心深处的哀思和对生命的思考,他的性格中富有柔情,而这些性格特点恰恰也在其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苏轼的创作,在充满激情的同时也往往冷静淡定,并以其淡泊名利、洒脱从容的文学风格而广为人知。
除了上述几位文学巨匠,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有许多“文如其人”的例子。
例如,唐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充满了她那双敏锐而又淡然的眼睛带来的温婉和纤细;元代著名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塑造了一群草莽英雄,他们的形象独具特色、栩栩如生,充分展现出施耐庵刚强豪放、倡导民主的性格特点。
总之,“文如其人”这个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些作品如此引人入胜,让读者难以忘怀。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的性格、思想、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特点会影响其作品的风格、结构、语言表达以及主题等方面,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学传统。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如其人”的现象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的个人品格和性格。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很多著名作家都以其作品展现出的品质和性格而著称,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风采。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这种“文如其人”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从古代诗人到小说家,都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如其人”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比如《诗经》中的诗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括了很多不同风格的诗歌,这些诗歌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而《诗经》中的很多诗歌都可以看出其作者的性格和品质。
《国风·郑风·子衿》中的“子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诗中的作者表现出了自己的感情和情感,使得整首诗都充满了作者的个人风采。
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唐代的诗人杜甫。
杜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在其诗歌中常常反映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
他的《赠卫八处士》一诗中写到“充耳欲赋知音,聊持以寄忠臣”,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赞赏和对友情的珍视。
这种在诗歌中展现个人品质和性格的现象,在杜甫的诗歌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除了诗歌之外,在中国古代的散文和小说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文如其人”的现象。
唐代的散文家韩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韩愈的散文中常常表现了他的严谨和勤奋,他的文章字句简练,思想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这些都反映了他的个人品质和性格。
同样,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在其作品中也往往展现了自己的性格和品质。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就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使得整部小说都充满了作者的个人风采。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如其人”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它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的个性魅力,也使得古代文学更具有思想深度和情感表现力。
近年来,“文如其人”的概念也被引申到了当代文学中。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很多作家也常常通过其作品展现自己的品质和性格,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具有真实感和深度。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文如其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概念,意思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品质有关联。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这个概念经常被强调,因为古人们非常重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人格品质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强调作者的人格品质。
在古代,人们认为一个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还在于作品背后的作者品质和对现实的态度。
古人们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体现,必须由有品德的人撰写,才能显现出真正的价值。
因此,在古代,文学家和政治家常被视为“贤人”,他们的作品不仅仅为了娱乐和叙述,更是为了引领人民,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在《庄子》中,庄子这位具有哲学家品质的文学家,创作了一系列的道德寓言,强调自由、平等和适度,引导人们从内心去体验自然的道理。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还体现了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个性。
在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表达和传递知识,更是表现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
古人们认为,一个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个性有紧密的联系。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风格豪放、奔放、富有创造力,体现了他个性中的自由、开放和不羁。
而宋代文学家苏轼则注重用词,更准确地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了他个性中的细腻和执着。
古人们认为,只有通过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个性,才能真正地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和他对生命的看法。
最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强调了文学作品与真实的生活有联系。
古人认为,一个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其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反映,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和观念。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就以他对普通民众生活的真实关注和生动描绘赢得了人们的爱戴。
他出身官僚家庭,但他却喜欢走深入人民群众之中,了解普通百姓生活,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描绘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突出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作者的品质、风格和对生活的准确反映。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众多精彩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优美的语言表达,还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进行赏析。
一、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经典之作。
它以简洁而深远的言辞,阐述了人们应该如何合理地生活、相处和治理社会。
其内容包含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个人修身养性、追求自然之道,以达到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目标。
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方式,引领人们思考人生意义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细腻而深入的观察力描绘了一个富贵家族的兴衰史,同时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红楼梦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
它分为纪传和志两部分,收录了从夏朝到汉朝前几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史记在叙述事实的同时,注重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遵循着一种特定的历史观,并有意识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态度。
该书的文采优美,逻辑严密,对后世中国历史学和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论语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它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展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例如仁、义、礼、智等。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论语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思考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介绍的作品只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冰山一角。
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思想深度、艺术表现力还是文化传承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通过赏析这些经典作品,我们不仅能够体验到千年以前的智慧和情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一同珍爱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是指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可以反映出他本人的性格特点、思想态度和修养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这一观点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中起到指导作用,也对读者的文学欣赏和评价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如其人”表明了文学作品和作者的心灵紧密相连。
古代中国文人往往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思考和体验融入到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作品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感触。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描写社会现实的贫困、失意和忧虑,展现了他既深沉又豪放的性格特点。
作品中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寓意慷慨悲壮的豪情,使人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坚持和对社会的关怀。
正是因为文学作品反映了作者的灵魂,读者才能从中感受到真实而深刻的情感交流。
“文如其人”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修养和品格的追求。
中国古代文化注重文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卓越的文人应当具备高尚的品格和为人的道义。
文学作品是文人道德修养的一种体现。
例如宋代文人陆游的作品,通过作品中传递出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氛围反映了他优雅、忧国忧民的性格特点。
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向读者展示了他对社会变迁的忧虑和对世界的担当,而通过他的其他作品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纯真的情感。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表达,也是文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
“文如其人”对于古代文学的欣赏和评价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眼中,一个作品的价值是与作者的品格、修养和才情相辅相成的。
他们注重从作品中品味作者的文人风范和人生态度,认为只有作品与作者的品质相符,才能被公认为优秀之作。
因此在文学批评的过程中,评价一个作品的好坏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表现技巧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关注作者的人格魅力和内在素质。
这种评价标准使得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娱乐或艺术的载体,更是一种传递人类智慧和精神的桥梁。
“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它强调了文学作品与作者的紧密联系,文学作品是作者内心感受和道义追求的表达;它通过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集中体现了文人的养性和修养;它还在文学欣赏和评价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文如其人”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经典格言,表达了文学作品与作者的密切关系。
在
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作品的风格、情感、思想等都与其作者的个性和经历密切相关,体
现了“文如其人”的思想。
中国古代最早诞生的文学作品是诗歌,其中《诗经》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诗经》
中的篇章多少反映了当时的风俗与道德观念,例如《关雎》所反映的女子淫乱现象,以及《国风》中的君臣之道等。
同时,在《诗经》中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例如,《离骚》
中的诗篇所表达的爱国之情,与诗篇作者屈原的遭遇和人生经历,不禁让人感叹“文如其人”。
另一方面,散文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
唐代韩愈、宋代苏轼等文学巨匠,以其独特的文笔和思想见地影响了后代的文学家。
例如韩愈的《师说》、苏轼的《东
篱乐府》,都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和人性的理解。
这些散文作品无疑让读者们真切地感受
到了作者的人格和情感。
综上所述,“文如其人”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明显能
够看到作者与作品的紧密联系,其中人性、情感、思想等因素的体现更是清晰。
对于读者,了解了作者的背景、经历和性格,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内在情感和价值,同时,
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这句格言的威力。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文如其人,是对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的描述。
这种风格强调作品的文学语言要与作者的性情、气质和个性相一致,体现出作者内在的思想和情感。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如其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以诗歌表达的高洁、典雅,也有以散文展示的豪放、豁达。
本文将从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中探讨文如其人的表现特点,以及这种风格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古代诗歌中看到文如其人的表现。
在《诗经》中,不同风格的诗歌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区和阶层的生活和情感。
比如《国风》中的《蒹葭》、《采葑》等,诗人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诗歌往往真挚质朴,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朴素情感和坚韧性格,展现了“文如其人”的特点。
而在唐诗盛行的时代,诗人们的作品多以豪放奔放、豪情壮志为主题,表现了唐代社会繁荣昌盛的气象和文人士大夫的豪迈豁达。
比如李白的《将进酒》、《庐山谣》等作品,他以豪放磅礴的诗风,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豪情壮志和对世间事物的深刻思考。
而王维的《山居秋暝》、《鹿柴》等作品则以淡泊清净的诗风,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恬静淡泊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这些作品都充分展现了“文如其人”的特点,诗人的性情、气质和个性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古代散文也是文如其人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诗经》时期,以《国风》为代表的古代散文,多是以叙事、记事为主,反映了当时各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
其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丰富多彩,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状况。
这些散文作品的风格朴实无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与作者的性情相一致,体现了“文如其人”的特点。
在隋唐时期,散文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唐代散文以其“崇尚自然、尊重个性、尚美情、扬清话”的特点,成为当时文学的一大亮点。
比如韩愈的《伯夷颂》、《原田》等作品,以慷慨激昂的文字,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而柳宗元的《赋得双燕凄风雨》、《己亥杂诗》等作品,则以清新细腻的文字,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好和人生的真实。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文如其人”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成语,它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风格、艺术表现和内在品质与作者的个性、思想境界、文化底蕴相辅相成,相互吻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很多关于“文如其人”的例子,其中古代文学中也是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展现了这一点。
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现象主要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所体现的个性特点,思想情感,文化底蕴等与作品的文学风格、艺术表现及内在品质相辅相成,相互吻合的现象。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如其人”现象表现在作家的个性特点与作品的风格表现较为明显。
以唐代的白居易为例,他一生志在清高,不谋朝逐浮名,他的诗文中多是平民百姓百常生活,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展现的是时光变迁,物是人非的离愁别绪,表达了他在风尘和人情之中的淡然态度和超脱心境,与他本人的清高、飘逸、洒脱的人生态度相互契合。
晏殊的的词在宋代文学中也有着明显的“文如其人”特点,他的词结构简洁,语言清丽,以写景、写情为主,展现出儒雅派的柔婉诗风,这种文学风格与他本人倜傥风流、多情善感的人生境界相得益彰。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这些优秀作家的文学风格都表现出明显的“文如其人”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如其人”现象还表现在作家的思想情感与作品的内在品质相辅相成。
陆游,作为南宋时期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篇中很多都带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出了其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示儿》这首词就表现了他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担忧:“弟子低头学射箭,均输高下起风尘。
醉来他解青萝带,圣主才深卧一春。
”陆游的这首词反映了当时朝政腐败,社会风气败坏的现实,体现了他的愤愤不平之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与他的高尚品质、立身处世的态度相辅相成。
又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写作,也将自己的世情、人情融入到作品中,表现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对人性的关注,这些思想情感与作品的内在品质相得益彰,体现了“文如其人”的特点。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与价值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我们传承的宝贵财富。
作为文学艺术的精品,它们不仅在文学形式和结构上有着独特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深层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方面,它们显现出了卓越的魅力和价值。
一、传统文化的精华——《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经典,它通过对荣府衰落和儿女情爱的描写,成功地呈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人情的弱点,在遗憾的结局中也凸显出封建文化的一些弊端。
同时,《红楼梦》还反映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深厚渊源。
从几位主要人物喜怒哀乐的表达方式,到我们从中能看出的礼仪、仪容、言行都有借鉴之处。
而且《红楼梦》物象主义的表达方式、以及鲜活的情感描写,更是使中国文学史上的这一巨著卓越不凡。
二、人性的复杂——《水浒传》《水浒传》是又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它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大小山寨一百零八个好汉与朝廷和土司的斗争,反映了封建主义下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
在这个作品中,人性复杂的一面得到了充分呈现。
从宋江的复杂性和各类好汉之间的各种关系,到其复仇、为民除害的传奇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道德思考和对人物性格心理的描写。
三、人生的顿悟——《老残游记》《老残游记》是唐代文学巨匠牛僧孺写的一部小说,以一个流浪在外的老残人为主角,讲述了他向慈云禅师求法而获得启悟的故事,通过对禅宗思想的阐述,反映出古代中国文人的宗教追求与哲学探究。
它不仅具有浓郁的哲理思考与神秘主义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表达了人生的本质和人世的真谛。
在这个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牛僧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以及他对人类文明的思索和对社会现状的评价。
四、儒雅风流——《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它涵盖了唐代大量的诗人及其优秀作品。
在这个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唐代那个充满诗意的时代的风云变幻,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世事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和主张。
作品中的经典佳句,不仅构建了完整的文学体系和美学范式,更重要的是,它们诠释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处的方式,渗透出书写者那种儒雅风流的文化气息。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方法与技巧
引言
古代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通过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和人类文明的传承。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
在进行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时,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
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对于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作品的叙事方式、修辞手法和文学风格,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每个古代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分析作品中
的主题和情感,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字词的解读与理解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一些古老或专用的字词,对于这些字
词的解读和理解也是进行作品鉴赏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字词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表达。
情感的体验和寻找共鸣
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通过体验和寻找与作品中
情感的共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内涵。
阅读与交流的重要性
最后,要注意阅读与交流的重要性。
在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时,
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
结论
通过以上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
鉴赏。
通过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结构和主题,解读字词,体验情
感并与他人交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宝贵的文学作品。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概念是指文学作品与其创作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作品反映了作者的个性特征、思想情感、生活经历、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
作品如同作者的一面镜子,展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影响着文学创作和理解。
“文如其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启示着作家应真实表达自我,还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作家心灵的写照,通过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文如其人”不仅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也是文学理解和审美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文如其人”、“中国古代文学”、“个性特征”、“思想情感”、“生活经历”、“价值观念”、“人生态度”、“重要性”、“文学创作”、“启示”、“文学理解”、“影响”1. 引言1.1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概念意义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概念意义就是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作家的个性特征、思想情感、生活经历、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
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往往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色彩。
这种“文如其人”的表现方式使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感染力。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传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
理解作家的文学作品就等于了解作家本人,通过作品中的种种表达可以揭示出作家的性格、情感、思想和人生观。
这种对作品与作家之间密切关系的理解,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情感意义。
“文如其人”不仅是一种文学创作的手法,更是一种文学作品的真实展现和传承。
2. 正文2.1 文学作品反映作家的个性特征文学作品反映作家的个性特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如其人”概念的重要体现之一。
通过作品的语言、情节、人物塑造以及思想表达等方面,读者可以窥视到作家的性格特点和个性倾向。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作家的性格特征在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风貌与文学特点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风貌与文学特点文学作品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出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风貌和文学特点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作品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风貌与文学特点,并探讨它们对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风貌与文学特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社会风貌和文学特点,其中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传统文化是最显著的。
首先,在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中,社会等级制度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使得人们分为不同的阶层,上层贵族和下层百姓有着明显的界限。
这种等级制度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为尊卑有序的场景和主仆关系的描写。
例如,明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富贵之家的家仆和主人之间的互动,清代文学作品《红字》中的社会观念等。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论语》中的言行规范和道德准则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儒家教育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佛教和道教等宗教对于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风貌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如明代文学作品《西游记》中的佛教元素和宋代文学作品《醒世恒言》中的道教思想。
二、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风貌与文学特点与中国古代文学相比,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风貌和文学特点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体现了西方社会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首先,西方文学作品中常常体现了社会的动态变化和思想的开放。
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对传统文学形式和主题进行了颠覆和批判,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作品,它们在风格、叙事技巧和主题上都透露出了浓厚的现代主义思潮。
此外,一些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展现了西方社会中的社会问题和阶层冲突,如狄更斯的《双城记》和斯坦贝克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其次,社会风貌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也常常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有“文如其人”这样的形容词使用,强调文学作品与作者本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联系。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文如其人”的内涵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文如其人”强调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联。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作品的风格、主题、感觉与作者的性格、经历、人生观息息相关。
例如,在唐代诗歌中,李白以豪放、奔放、豁达的风格著称,与他本人的豪爽、豁达的性格不谋而合。
王之涣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他的柔和以及对人性本质的洞察。
宋代苏轼的诗歌常常流露出他对世俗的不屑和对自我境遇的感慨,与他本人的性格和经历密切相关。
因此,“文如其人”强调了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人生经历的真实反映,作者融入作品之中,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其次,“文如其人”强调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区别。
文学作品代表了作家创造的艺术形象和他对人生、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是一种虚构、艺术的表现形式。
作者是作品的创作者,但作品却不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
例如,苏轼的诗在表达个人情感、哲理的同时,还具有着诗歌艺术的独立性和规律性。
在宋代小说中,作家常常为角色安排各种各样的人生遭遇或性格转变,来营造小说的情节和形式。
这些人物与小说的创作者虽然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终究是两个不同的实体。
因此,“文如其人”也强调作品在言语上、形式上与作者之间的区别。
总之,“文如其人”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作者主体性和作品独立性的统一。
作品与作者密不可分,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思想、文化环境等都成为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生命,同时,作品又存在着自身独立的情节、形式、意义,与作者物理上、心理上的隔离。
在读古代文学时,我们不仅要关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也要深入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是指文学作品应该充分反映出作者的个性、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加真实和生动。
这一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深受重视,被认为是文学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进行浅析,探讨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及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体现在作品的情感表达上。
古代文学作品多以诗歌、散文形式出现,通过对作者真实情感的表达来展现作品的魅力。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往往以自己的情感为主题,通过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进行深刻的描写,使作品充满了真实感和情感力量。
比如《离骚》中的“矜我骄我,非淑非美”,就是作者屈原自己内心感受的真实表达,展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涵上。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这些思想和智慧往往来自于作者的个人体验和生活感悟。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对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表达自己对人生、道德、真理等方面的见解和感悟,使作品更具有思想深度和内涵。
比如《庄子》中的“逍遥游”一文,就是作者庄子通过对自己心灵的追求和对世界的思考,表达了他对逍遥自在、超然物外的追求和向往,使整个作品充满了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还体现在作品的艺术风格上。
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往往受到作者个人情感、气质、性格的影响,所以每个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通过对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的体现,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个性魅力。
比如苏轼的词作,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他豪放洒脱的性格和不拘一格的审美趣味,使他的作品充满了豪情与洒脱、灵动与活泼。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在当代中国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信息发达、物质丰富的时代,人们对于追求真实、追求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有着更多的需求。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总要借助大量意象的组合来描绘一定的环境,渲染一定的气氛,进而表达、抒发某种情感,在这些含量丰富的意象之中,亭意象是意象群落中审美意蕴较为丰富的一种。
而亭意象的审美意蕴主要通过外观造型、色彩调配和意境等方面表现出来。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审美意蕴的研究,可以从中体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关键词:亭;亭意象;亭意境亭子作为一种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频繁出现,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亭子大肆修建,文人墨客多在有亭子之处或宴会、游玩,或观景格物,或送别亲友,总之,亭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质。
亭意象是众多意象中的一个,深刻地挖掘其意义,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国学的魅力。
要比较全面的了解亭子这一意象,需从造型、色彩、景观和意境来解析。
一、造型之美亭是无墙、无门、无窗但有顶且顶的样式十分丰富的一种建筑物,它具有空间开敞、内外通透、灵巧别致、形象鲜明、飘逸洒脱,居高傲视等特征。
亭的外观美被文人们充分地发掘了出来,常被比喻为君子傲视独立的形象,代表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广阔的空间与宽阔的胸怀,其意象也因造型上的特征而具有卓尔不群、飘逸灵动的美,生发出通透、轻灵、飘逸、超拔等审美蕴涵。
1. 空灵览翠———通透之美亭无墙、无门、更无窗,四面通透,既能八面迎风,又可远望群山、近观池鱼,坐、站之间,即可深察万物、悟天地宇宙之理。
不像宫室馆阁将人几乎封闭与其中,让人无法将视野引向宇宙自然,引向天地万物,使人在获得了安憩的同时,可以观照外部宏大宽广的世界。
由于亭具有无墙、无门、无窗的特性,游客在亭中观景,视线不会受到遮蔽,视野就显得特别开阔,又因为亭多建在高处,立于其中,远景近景皆在眼底,所以通透的亭成为了观赏远山近水的绝佳平台,古人也将其把亭赏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亭在诗文中也因此具有了高敞、空灵、通透的意象特征。
充分体现这些特征的诗歌有很多,如陆游在其作品《巴东令廨白云亭》中说:“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1](P52)韩愈《诸亭》云:“莫教安四壁,面之看芙蓉。
”[2](P850)此二者都说其虚设四壁,可以远观的功能。
宋朝杨万里在其诗歌《晚登净远亭》中说道:“簿书才了晚衙催,且上高亭眼暂开。
野鸭成群忽惊起,定知城背有船来。
”[3](卷七十二)言公务冗繁无趣,登高亭开倦眼,;唐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言因亭通透而可以极目四望,远眺四周的城池山色而不被障目。
唐刘禹锡《洗心亭记》:“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
”[4](P84)亭因适乎目而适于心,目无阻拦而心中豁然清爽,亭的空灵能让人的心洗尽覆在其上的杂尘,这就不仅仅停留在观赏的层面上了,而是由目转心,亭的通透之美感染了诗人,使壅塞的内心变得透亮。
又如明李东阳《南山草亭记》载:“邑人陈君德修居东北隅,尝诛茅构亭适际山半以周览宇宙,流观江湖,凭几据榻,则目迴颈,间有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盖兹山之尤胜者也。
”[5](卷三十一)在亭中而可“周览宇宙”,放目四顾,可以看到“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的风景,也是因亭的通透之故。
文人喜欢在亭中观览,源自于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和去蔽的追求。
2.有亭翼然———飘逸之美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在其作品《醉翁亭记》中曾这样描写亭的外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6](P357)“翼然”,这就是亭的外部特征给欧阳修所留下的整体印象,不仅贴切而且传神,之所以说贴切、传神,那是因为中国的亭檐角斜出,灵动而丝毫不显呆滞,这种造型上的特征使它在外观上呈现一种翚飞多姿的美感,许多文人把它概括为飘逸之美。
文人常借形象的事物来展现这种飘逸之美,如白居易《题西亭》:“何人兹造亭,华敞绰万余。
四檐轩鸟翅,复屋罗蜘蛛。
”[7](P455)用鸟的翅膀来形容亭的檐角,说亭的檐角就像飞翔着的鸟张开的羽翼一样,,亭整体的造型“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种比喻不只形似而且神似。
另外,还有人用弯月、弯弓等物来喻檐角,也十分形象、贴切。
由于中国的亭在造型上的特征,给人带来有灵性而不死板的感觉,因此亭虽然是作为静态意象出现在整体的布局中,却具有舒展活泛的动态美,这种动态的美是生命力的表现,按尼采的法就是:“美是生命力的丰盈在对象上的投射。
”[8](P10)亭的这种富有生命力的造型特征也是符合中国的美学规范与传统的,正如李泽厚等人所言:“即令是像建筑这样一种看来是静态的艺术,中国的艺术家也处处要使之静中有动,给它注入一种舒展开阔飞动的力量和气势,单纯的机械的静止,缺乏内在的生命的形象,不论在诗文、书画、建筑中,都被看作是艺术水平低劣的表现。
”[9](P282)亭的造型特征同时赋予了亭意象灵动的气质,而中国的山水意境大多讲究凝而不滞。
亭在山水中,造型优美飘逸,打破了山水布局的呆板,给景观效果增色不少,这也与文人所要描写的山水园林的整体意境相契合。
因此,亭意象在传统诗文中常作为一种营造山水之境的重要元素。
另外,亭意象的这种兼具静态与动态的审美特征也使其成为一种调和的因素,借助亭的意象可以使作品中所造之境在动与静中达到某种平衡。
如明代薛应旂《石秀亭赋》:“聚秀钟英,翼然有亭,檐阿翚飞,栋宇鸟惊。
”亭作为静态的建筑,在诗句中却极具动感,这种美感效果是亭“檐阿翚飞”的特征所造成的。
3.亭亭玉立———挺拔之美亭一般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由少数的几根柱子支撑,顶盖的样式多种多样。
亭相对于其他的一些建筑物而言,显得比较玲珑,比较小巧,。
唐沈亚之《题候仙亭》:“新创仙亭覆石坛,雕梁峻宇入云端。
”写出了亭挺立于石坛之上的姿态,显得峭拔脱俗;元代何中在诗中说:“苍壁孤亭立,彫年独上时。
”[10](卷三)这是描写孤亭挺立在绝壁之上的样子。
又有张孝祥在《一览亭》中有句:“城中十万户,亭脚五千丈,小退雁鹜行,却立云雨上。
”这里面虽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可能让人难以接受,认为世间哪有那么高的亭啊,但是这也充分地说明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亭多建在高处,即使是在同一地势上也要借助高台,这样就更能显示出亭子的挺拔之美。
亭建在水边高台上,在水中的倒影与亭子相互辉映,既能使整体景观显得更加优美,又能彰显亭子的超脱之美、挺拔之美。
比如,,明刘钰《扶桑亭》曰:“虚亭立水面,问树乃称奇。
”[11](卷五十三)当然亭立于树旁,与树交相呼应,也能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古人也常借亭的这种孑然挺立的形象来比喻那些卓尔不群、傲兀狂放的狷士,这种比喻将亭的形象与君子高风亮节的人格风范结合起来,使亭的造型之美被提升到道德人生的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表现之一。
二、色彩美生活中没有色彩,就宛如一张白纸一样,显得非常单调,时间长了,也会让人感到乏味,由此可见,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当然在对自然山水或园林景物的欣赏过程中更是如此。
正如俄国艺术理论家康定斯基所说:“色彩本身便能构成一种足以表达情绪的要素语言,如同音乐的音节直接诉诸心灵一样。
”[12](P33)色彩之美在于其搭配上,只有那些调配合理,让人产生一种和谐之感的色彩,才会给人带来一种心情舒畅、精神愉悦的快感。
亭子作为一种审美关照物,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到风景的整体效果、整体美感,所以亭子的色彩调和尤其重要。
在风景的整体布局中,若要使亭子的特点特别突出,使之成为景观的焦点和亮点,就必须在色彩方面下狠功夫。
如。
明代史铿《西村集》中诗句:“红泥亭子开中央,朱阑碧甃周为防。
”亭子的色彩很鲜艳,与其周围的景物相比,就显得分外醒目。
当然,如果要使风景的整体效果更好,就要使亭子的色彩与周边的景物相协调,这样也能使亭子成为焦点,比如,“霜叶艳亭幽相宜”[13](卷十四)),红白相间,更见自然造化与人的匠心两相对照时所体现的契合。
再来看毛滂的词句:“绿水小河亭,朱阑碧甃,江月娟娟上高柳。
”[14](卷十五)河亭的色彩与江月、河水、柳树等物形成了一幅明丽的画面。
还有孙逖的诗句:“公府西岩下,红亭间白云。
”岑参诗句:“柳嚲莺娇花复殷,红亭绿酒送君还。
”李白的诗句:“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清代曹尔堪的词句:“杏花村渚倚红亭,远山平仲绿幽径。
”[15](卷八) 这些诗词都把色彩艳丽的亭与周边的景物对照,在色彩的铺排与搭配中体现诗人对色彩与景观审美的理解,传达出一种诗意。
亭子的色彩也可融于周边的环境,与其保持一致,这样就不会显得张扬,反而更加朴素、平易近人。
比如,白居易在《自题小草亭》中描述道:“新结一茅茨,规模俭且卑。
土阶全垒块,山木半留皮。
”这种造亭之法就特别简单,也很朴素。
又有唐梁肃在《李晋陵茅亭记》中记述道:“思所以端已崇俭,乃作茅亭于正寝之北偏,功甚易,制甚朴。
”[16](P4353)明程羽文在《清闲供》中提出“亭欲朴”的见解,他们都提倡用没有经过修饰雕琢的原始材料造亭,垒石为柱,刳竹为瓦,使其与周围的山岩、竹林在质感、色彩上保持和谐,从而富有田园野趣。
总而言之,亭子的色彩要么浓烈,要么朴素,只要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那么亭子的色彩调配就是成功的。
三、景观与意境之美所谓意境,就是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明代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曾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清代俞樾在《春在堂随笔》卷二中说道:“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
”还有端木蕻良的《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意境美就是由意境而产生的美。
亭在众多景物之中,作为一个点景,或立于高台之上,或立于水边浮于水中,或藏于花草树木之中,总之,亭的布局非常广泛,但是在建亭之时,要让亭子给人一种虽为人造,却宛若天成之感。
使之和周围的环境互为衬托,相映成趣,处处成景。
亭子使景色的层次得以提高,让观景之人能看更多的独特景色。
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亭子可立于山巅、山腰、水畔还有高台等地,从处于不同位置的不同亭子来观景,我们会有不同的感受。
比如,“林下路,水边亭,凉吹水曲散余酲。
”[17](卷三)描绘了水边亭的清新之美;“园中风物水中亭,消得两娉婷。
”[18](卷二十九)写的是亭在水中与园林其它景致相互依托,显示出其美妙的风姿;张耒《秋日登海州乘槎亭》:“海上西风八月凉,乘槎亭外水茫茫。
则是描写亭在海边的景致,以亭之小,衬沧海之辽阔无边;“牡丹亭榭花如绣,巧对红儿瘦初开。
”[19](卷八)描绘了亭在花木映衬之下的艳丽风姿。
因此,亭子的布置一定要巧妙,只要达到虽是人工布置,却似天意安排的境界,才能给自然山水平添许多情趣,使人不得不感叹其中的万般精妙。
亭的意象在作品所描绘的景观画面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