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常见的动物》教案8 浙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8
2024年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4常见的动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24章《常见的动物》。
教学内容包括:认识不同类群的动物,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分类特征;详细内容涉及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以及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代表性动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认识不同类群动物的特征,并能够识别常见的动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动物形态结构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物分类原则及各类群动物的特征。
难点:理解并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动物图片、模型、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常见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动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讲解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
3. 新课讲解:a. 无脊椎动物:以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为例,讲解其特征。
b. 脊椎动物:分别介绍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特征。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动物,分析其特征,并确定其分类。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动物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动物分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动物分类a. 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b.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并举例说明。
2. 答案: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主要是体内有无脊椎。
例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属于脊椎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动物分类的兴趣浓厚,但部分学生对某些动物类群的特征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4常见动物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24章“常见动物”。
具体内容包括对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主要特征进行详细讲解,并通过实例分析各类动物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二、教学目标1. 解各类常见动物主要特征及其分类;2. 掌握动物分类基本方法,能够对动物进行正确分类;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物分类方法和各类动物主要特征;2. 教学重点: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特征及其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挂图、模型等;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动物名称,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各类动物分类依据,让学生解动物分类方法。
a. 哺乳动物:具有毛发、哺乳、胎生、体温恒定等特征;b. 鸟类:具有羽毛、前肢演变成翼、体温恒定、卵生等特征;c. 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吸、用鳍游泳等特征;d. 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可以在水和陆地上生活、用肺吸等特征;e. 爬行类:体表覆盖鳞片或甲、卵生、体温不恒定等特征。
3. 实践情景引入:发放各类动物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对动物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动物分类例题,让学生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动物分类:哺乳动物:毛发、哺乳、胎生、体温恒定鸟类:羽毛、翼、体温恒定、卵生鱼类:水中生活、鳃吸、鳍游泳两栖类:水陆生活、肺吸爬行类:鳞片、甲、卵生、体温不恒定七、作业设计a. 选择题: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b. 填空题:根据所学知识,填空;2. 答案: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教学过程,思考哪些环节需要改进,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逐级进行”这一分类策略;2、分类的特征必须具有稳定性。
3、对动物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上堂课的自然界的物体可分为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又可分为动物与植物的复习,初步理解分类的思想。
2、通过对熟悉的事物人的分类,了解分类的依据特征必须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3、通过对常见动物的分类得出自然界的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并理解逐级分类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分类的思想,并能从生活过渡到生物的分类,又从复制再生物的分类学习应用到生活中。
2、对分类的思想产生兴趣并能主动的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且掌握它。
【教学重点】分类思想的建立;生物逐级分类思想的建立。
【教学难点】分类的思想建立及掌握。
【教学模式】观察、讨论、实验、讲授。
【教学仪器】1、学生实验的器材:调查表格2、教师器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根据物体的特征做过一些分类。
例如:自然界中的物体,根据能否生长、能否呼吸、是否需要营养等特征,将它们分为生物与非生物;根据是否能自己制造养料分为动物与植物。
通过前面知识的回忆初步理解分类的思想分类思想的建立1.用投影展示P.35的四张图。
2.①根据是水生还是陆生:水生动物:_______陆生动物:_______②根据是否有羽毛:有羽毛的动物______没有羽毛的动物_____③根据______可分为……④……3.引导学生归类出动物可分为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
1.学生观察四幅图。
2.四人小级进行讨论完成投影片展示的表3.理解分类的方法有许多种,但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逐级进行。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提问:1、说出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特征2、举例你所知道的动物并所它们进行归类。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24 常见的动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24章“常见的动物”。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和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及特征;重点学习哺乳动物、鸟类、鱼类、昆虫等常见动物的结构特点及生活习性;通过观察和分析动物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常见动物的分类、特征及其生活习性,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动物的结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物分类的依据及其特征;常见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结构特点。
2. 教学重点:哺乳动物、鸟类、鱼类、昆虫等常见动物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挂图、模型、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观察盒、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动物的名称,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动物分类的依据和常见动物的分类;通过挂图、模型、实物等展示不同动物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常见动物的生活习性。
(1)脊椎动物:介绍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的特征及代表动物。
(2)无脊椎动物:介绍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特征及代表动物。
3. 例题讲解:针对新课内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鸟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2. 常见动物的结构特点及生活习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哺乳动物、三种鸟类、三种鱼类的名称及特征。
(2)简述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 答案:(1)哺乳动物:如猫、狗、猪等,特征:胎生、哺乳、体表被毛等。
第4节常见的动物讲义【教学目标】1、能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等级。
2、能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
3、说出五大脊椎动物的特征及代表动物【知识罗列】一、动物分类1、自然界中的物体,根据、、等特征,将它们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
2、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构成分类的七个等级。
3、学习林耐与分类学二、常见的脊椎动物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1、鱼类: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靠鳍运动,身体表面常覆有鳞片。
代表动物:四大家鱼(青草鲢鳙),黄鱼,带鱼,鲨鱼2、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有尾无四肢,用腮呼吸。
成体生活在陆地上或水中,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
代表动物:青蛙,娃娃鱼(大鲵),蝾螈3、爬行类:贴地爬行,身体内有肺,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
代表动物:蛇,龟,鳄鱼,蜥蜴4、鸟类:身体呈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体温恒定,胸肌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脑比较发达,卵生。
代表动物:鸽,鸡,鸭,鹅,鹦鹉。
5、哺乳类: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代表动物:大熊猫,狗,猫,猴,虎6、易错的物种:海马、鲨鱼是鱼类;鲸鱼、美人鱼、蝙蝠是哺乳类;鳄鱼、甲鱼食爬行类;娃娃鱼是两栖类;鲍鱼是软体动物;企鹅、鸡、鸭、鸵鸟是鸟类。
三、常见的无脊椎动物1、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节肢动物门约有100多万种动物,是种类最多的一个门,它可分为四个纲,分别是昆虫纲(典型动物一蜜蜂、蝴蝶),甲壳纲(典型动物一虾、蟹),蛛形纲(典型动物一蜘蛛、蝎子,多足纲(典型动物一蜈蚣、马陆)。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和足都分节,并且拥有外骨骼。
2、昆虫的特征。
要判断它是否是昆虫,就要知道昆虫的特征,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分节的足,一般有两对翅,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酪。
常见的动物浙教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四册第五章第一节“常见的动物”。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掌握各类动物的主要特点,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并能够正确分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动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各类动物模型或图片)、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动物。
(2)提问: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可以分为哪些类别?2. 基本概念学习(1)教师讲解动物的基本特征。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各类动物的特点。
3. 实践活动(1)观察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常见的动物2. 内容:(1)动物的基本特征(2)各类动物的主要特点(3)动物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你认识的动物,并分类。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2. 答案:(1)示例:蝴蝶、蜜蜂(昆虫类);鱼、虾(鱼类);青蛙、蝾螈(两栖类);蛇、蜥蜴(爬行类);鸟、麻雀(鸟类);猫、狗(哺乳类)。
(2)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动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保护动物,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动物的特点,拓宽知识面。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设计意图】:突出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
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1理解分类在生活中存在的广泛性,简单的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分类。
2、理解“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逐级进行”这一分类策略。
3、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相关的代表动物的名称。
4、说出五大类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相关的代表动物名称。
5、看到动物,会根据分类标准进行归类。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积极了解常见动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实验,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和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贯穿这堂课的是分类的思想,让学生带着这个思想去学习脊椎动物的分类。
脊椎动物的逐级分类通过学生按兴趣进行小组研究,然后班级交流的形式进行归纳,老师把握主线的方法进行学习。
难点:学生能否把五大类脊椎动物的特点转化为一种逻辑判断的依据,有条理的去理解动物的分类【课前准备】:不同的动物名字,各种杂乱的东西放在纸箱里,准备各种动物的图片。
【教学手段】探究式:设疑、观察、讨论、游戏活动、汇报交流、归纳;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思路】1从身边的分类引入,让学生更亲密的感受分类思想。
一些商品原本是洋品牌,考虑到支持国货,改成了国产品牌。
对于人的分类,学生可以很好的进行。
分类的意义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得出。
从生活自然地引入到学习动物分类。
2、通过视频观察,让学生对这四种动物有更形象的认识,因此对于按特征逐级进行分类,能提出更多的观点。
强调“标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找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
除了指示的标志外,对于商品的分类也是非常重要的,请尝试对以下商品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名称以及分类的理由。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24 常见的动物教案一、教学内容1. 了解常见的动物分类,如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2. 掌握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描述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动物特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依据。
2. 教学重点:学生对动物特征的观察、比较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动物标本、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显微镜、观察盒、放大镜、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动物世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常见动物的思考,导入新课。
2. 教学新课:(2)鱼类:以鲫鱼为例,让学生观察其身体结构,了解鱼类的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如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3)两栖类:以青蛙为例,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如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水陆两栖等。
(4)爬行类:以壁虎为例,让学生观察其身体结构,了解爬行类的特征,如体表覆盖角质鳞片、用肺呼吸等。
(6)哺乳类:以家兔为例,让学生了解哺乳动物的特征,如体表被毛、哺乳后代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动物的标本,进行分类和特征描述。
六、板书设计1. 常见动物的分类: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2. 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节肢动物:身体分节,有外骨骼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水陆两栖爬行类:体表覆盖角质鳞片,用肺呼吸鸟类:体表有羽毛,前肢变成翼哺乳类:体表被毛,哺乳后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5种节肢动物,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请列举5种鱼类,并说明它们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3)请比较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主要区别。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设计意图】:突出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
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1、理解分类在生活中存在的广泛性,简单的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分类。
2、理解“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逐级进行”这一分类策略。
3、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相关的代表动物的名称。
4、说出五大类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相关的代表动物名称。
5、看到动物,会根据分类标准进行归类。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积极了解常见动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实验,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和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贯穿这堂课的是分类的思想,让学生带着这个思想去学习脊椎动物的分类。
脊椎动物的逐级分类通过学生按兴趣进行小组研究,然后班级交流的形式进行归纳,老师把握主线的方法进行学习。
难点:学生能否把五大类脊椎动物的特点转化为一种逻辑判断的依据,有条理的去理解动物的分类【课前准备】:不同的动物名字,各种杂乱的东西放在纸箱里,准备各种动物的图片。
【教学手段】探究式:设疑、观察、讨论、游戏活动、汇报交流、归纳;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思路】1、从身边的分类引入,让学生更亲密的感受分类思想。
一些商品原本是洋品牌,考虑到支持国货,改成了国产品牌。
对于人的分类,学生可以很好的进行。
分类的意义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得出。
从生活自然地引入到学习动物分类。
2、通过视频观察,让学生对这四种动物有更形象的认识,因此对于按特征逐级进行分类,能提出更多的观点。
强调“标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第二节常见的动物一、分类1、根据一定的特征才能进行分类2、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第二节常见的动物(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第二节常见的动物1、鱼类的特征: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运动,身上有鳞片2、两栖类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上,或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3、爬行类的特征:一般贴地爬行,用肺呼吸,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卵生4、鸟类的特征:身体被覆羽毛,流线形体型,前肢成翼,体温恒定,能飞翔。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4常见的动物教案一、教学内容1. 节肢动物:介绍节肢动物的特征、分类及代表动物。
2. 鱼类:讲解鱼类的特征、生活环境和适应特点。
3. 两栖动物:阐述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发育过程和代表动物。
4. 爬行动物:分析爬行动物的特征、生殖发育和分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节肢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代表动物。
2. 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分析常见动物的特点,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动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节肢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代表动物。
难点:对动物进行分类,理解各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动物模型、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多样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节肢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动物模型和图片。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并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针对各类动物的特点,设计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1. 常见的动物2. 内容:节肢动物:特征、分类、代表动物鱼类:特征、生活环境、适应特点两栖动物:生活习性、发育过程、代表动物爬行动物:特征、生殖发育、分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种节肢动物,并描述其特征。
(2)简述鱼类的适应特点。
(3)分析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4)谈谈爬行动物的分布情况。
2. 答案:(1)示例:蝗虫、蝴蝶、蜘蛛。
特征:身体分节,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2)鱼类适应特点:身体呈梭形,有鳃呼吸,用鳍游泳,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
第2章第4节常见的动物第1课时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等级。
2.了解各分类等级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能依据生物间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对几种常见动物进行逐级分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在不断地完善着。
2.树立科学事业是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是代代相传的事业的观念。
3.了解动物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感恩动物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依据生物间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对几种常见动物进行逐级分类。
各分类等级间的关系。
1.视频→动物种类多→你最喜欢或最熟悉的动物,你知道它的特征有哪些?2.自然界现存的动物有多少种?3.要把这125万种动物全部进行研究容易吗?4.挑选代表性动物进行研究,怎样才能确定哪种动物是具有代表性的,它的研究成果又可以应用到哪些动物身上呢?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先对动物进行什么工作?根据学生能否回答第4小问,决定要不一.活动:动手分一分要进行“小游戏”活动小游戏“比一比:看谁先找到”显示课件“回形针”图片,出示物品请2位课代表分别在讲台上的物品(一类是分类好的,另一类是没有分类的)中,找到回形针采访:(1)你觉得自己比对方能先找到回形针的原因是什么?(2)你觉得自己比对方后找到回形针的原因是什么?(3)把物体归类(分类)有什么好处?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用分类的方法将信息或事物有序地组织起来。
同样要从125万种动物中选出代表性的动物,以便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需要先对动物进行分类。
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科学家,尝试着对屏幕上的5种动物进行分类先请大家认真阅读活动单第一模块的题干和例题,然后将你的分类依据和结果填写到活动单上寻找回形针1.分析原因2.分类的好处对动物进行分类的必要性和意义板书:1.动物分类的意义着重指导分类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分类的基本方法二.科学家在生物分类上的贡献三.现在的生物分类方法出示图片:鸽子、蝴蝶、金鱼、海豚、老虎1.请一位同学上来将黑板上的动物分成两类,并说出自己这样进行分类的依据。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4常见动物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生物多样性》中,深入学习第24节《常见动物》。
详细内容将包括动物基本特征、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分类及特征,特别是对这些动物在生态环境中作用和意义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常见动物基本分类和特征,理解不同动物类群生活习性和生态角色。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王国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和生命尊重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物分类依据,不同动物类群特征理解。
教学重点:常见动物识别,解各类群主要特征及生态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动物模型,生态视频资料。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动物分类工作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校园内拍摄常见动物图片,引起学生对动物多样性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认出这些动物?它们有什共同点?”2. 新课讲解:通过PPT介绍动物基本特征,讲解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定义和特征。
结合动物模型,具体阐述各类群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发动物分类工作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模型进行分类。
播放生态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动物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策略。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本例题,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动物特征进行分类。
解答学生疑问,强调分类时要注意关键点。
5. 随堂练习: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答案,集体讨论,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动物基本特征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特征动物分类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学习,绘制一张动物分类表,至少包括四大类群及特征。
选择三种动物,描述它们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特征。
2. 答案:动物分类表:按照模型和PPT内容进行绘制。
描述动物生活习性:如蝴蝶迁徙、鲫鱼吸适应、青蛙变态发育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反思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和教学方法适用性,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常见的动物》教学方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一些常见动物的主要特征。
2. 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的分类及其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游戏互动,学会分类和识别常见动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常见动物的识别和特征描述教学难点动物分类的理解和记忆教学准备常见动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动物分类的图表或PPT练习题目纸张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常见动物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视频和图片可以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动物,如猫咪、狗狗、熊猫等。
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学习。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它们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具有启发性,可以让学生们回顾已知的动物知识,同时思考这些动物的特点。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有所期待。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们分享他们所知道的动物特点,以此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
例如,学生们可以讲述猫狗的习性、熊猫的可爱之处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反馈,如表扬、鼓励等,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
在引出本节课主题之后,教师可以正式开始教学。
教学内容可以包括动物的分类、生活习性、生态环境等方面。
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实例进行讲解,使得抽象的知识点更具有现实感和趣味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动物的特点和知识。
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也能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邀请各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让全班同学共同学习和进步。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4常见的动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24章“常见的动物”。
教学内容包括:1. 了解不同种类动物的主要特征;2. 认识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的特点;3. 学习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常见动物的分类及特征;2. 能够运用动物分类知识,正确区分不同种类的动物;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物分类及特点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重点: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的特点及其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2. 学具:笔记本、笔、动物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2)提问:“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动物?它们可以分为哪些类别?”2. 基本概念学习(1)讲解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的定义及主要特征;(2)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动物的特点。
3. 实践活动(1)分发动物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动物分类;(2)各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并说明分类依据;4. 例题讲解(1)展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5. 随堂练习(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各类动物的特点;(2)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探究。
六、板书设计1. 常见动物的分类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类2. 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体温恒定,哺乳胎生,有毛发;鸟类:体温恒定,羽毛,会飞;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可生活在陆地;爬行动物:体温不恒定,皮肤干燥,卵生;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五种你熟悉的动物,并说明它们属于哪一类动物;(2)简述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能说出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学会使用简单的动物检索表,并练习编制简单的检索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生物的形态构造与它的功能、生活环境相适应,感悟动物的进化方向。
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熟悉的动物着手通过讨论归纳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猜游戏活动和检索表的学习,领悟逐级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猜测、推理、交流和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和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根据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识。
2学情分析课标要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历及心理、生理特点。
初一的学生虽对动物世界感兴趣,喜欢表现自我;但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通过前面的学习虽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有所了解,但要完全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还有一段距离。
考虑到学生根底可能不错,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为了表达生物形态构造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在本节课中补充了变态发育,双重呼吸的教学。
3重点难点理解区分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
能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
4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一〕、出示鲫鱼、青蛙、乌龟、鸽子、兔子五张图片教师:问题一你所熟悉的这五种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脊椎动物。
问题二请你从生活环境、体表特征、运动器官、呼吸器官、体温是否恒定、生殖发育等方面去分析这五种动物的不同点?学生可结合书本,分组〔课前事先分好〕讨论并填写在任务单上。
〔约5分钟〕〔二〕学生分组答复,呈现成果〔约20分钟〕生:第一组选一名同学归纳鲫鱼的特征。
师:具有像鲫鱼这种特征的动物称为鱼类。
师:请同组同学答复以下问题一:鱼类有哪些形态构造特征是与它的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为什么这样认为?问题二:你还知道哪些鱼?问题三:请举知名字里没有鱼却属于鱼类的动物,名字中带有鱼而不是鱼类的动物。
课题:第2章第2节常见的动物(1)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于分类知识已经有所了解;生活也教给了学生一些分类的经验;事实上分类也只能根据事物的特征。
动物分类知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动物种类繁多,特征千变万化,以它来学习分类方法有所不妥,不利于动物分类体系的建立。
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简单进行分类。
无助于分类思想的强化,因此这里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有目的地进行分类。
要求学生分组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同时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辨析生物学分类中经常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这种分类方法有什么道理,这样分的好处是什么?为了说明这种分类方法的意义,就不得不补充脊椎骨和脊柱出现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支持体重,使躯体可以长得大;可以保护脊髓、内脏;可以附着肌肉使得运动快速,增强适应能力。
)。
最后应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动物。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分类,分类需要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是有目的的;2、了解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了解分类的依据是脊椎骨形成的脊柱;3、了解常见动物的分类。
能力目标:1、学习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能力,发展合作、实践和创新能力。
3、利用分类学知识解决动物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动物要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怎样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动物的重要特征上。
教学方法:教师参与的分组讨论式学习媒体形式:动物图片和实物模型教学过程:小结: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什么?课题:第2章第2节常见的动物(2)学情分析: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可以进一步分类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分类可以逐级进行。
分类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可以略讲。
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需要进一步了解,它是动物检索、归类的基础,也是生活中用得到的知识。
因此这一块应该是重点内容。
对于动物的基本特征的介绍并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去查找,给予他们一个逐渐积累的时间和过程。
在了解各类动物特征的基础上,再介绍分类检索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归纳脊椎动物各纲的主要特征和了解其中的常见代表动物;2、利用猜动物游戏,巩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主要特征;3、学习利用43页的分支检索表,根据动物的特征来进行归类,填写42表格;能力目标:1、学习收集和利用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2、学习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特征的归纳和记忆。
动物的特征多,差异大,每纲的动物特征多有例外,部分学生容易专牛角尖,不容易总体把握动物的主要特征。
在这一块学生的兴奋点高,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控制学生的学习。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游戏、师生互动媒体方式:图片及文字资料教学过程:教师: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动物的体内是否有脊椎骨。
现在知道地球上的脊椎动物有4.7万种左右,形态特征各异,要了解他们还需要进一步分类,我们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上堂课已布置同学去收集信息,现在请准备一下,我们请同学来交流,介绍。
也希望其他同学能够补充。
学生:鱼类介绍、补充;两栖类介绍、补充;爬行类介绍、补充;鸟类介绍、补充;哺乳类介绍、补充;教师:简单归纳各纲的主要特征。
(也可以利用课件)教师:下面我们来做猜动物游戏。
介绍规则要求,可以准备好卡片。
学生:猜动物游戏活动,巩固各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从游戏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脊椎动物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把脊椎动物分为五大类。
在发现一些自己不认识的新动物时,同样可以用是或不是来确定它属于哪一类。
教师:下面一起来看43页的图,学会后,来判断青蛙、猫、鸡、蛇、草鱼各属于哪类动物,并说明理由。
学生:具体判断回答,填写。
教师:检查、评判学生做的情况,再出示几种不常见的动物进行判断(如海马、海龟、白鳍豚)。
小结:动物的分类可逐级进行,脊椎动物可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他们各自都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掌握了这些特征,我们可以用来检索未知的动物。
课题:第2章第2节常见的动物(3)学情分析:无脊椎动物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没有专门介绍过无脊椎动物各门的特征。
这样要学生来进行分类较为困难,同时又不可能展开详细介绍各门的知识,因此学习时应该是教师参与的观察各门的代表动物和进行分类。
后面要求介绍的节肢动物的特征和昆虫的特征,学生同样不了解。
幸好门类较少,至少比无脊椎动物的门类少,所以利用一些标本或图片能够归纳出它们的特征,并且较好地掌握这些特征,利用这些个特征来判断有些动物是否属于这一门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无脊椎动物各纲的特征和了解其中的常见代表动物;2、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昆虫的特征,能够根据特征判断某个动物是否是昆虫;3、探讨昆虫与人类的关系;能力目标:1、学习收集和利用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2、学习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难点:无脊椎动物学生较少接触,了解得不多,同时书本又没有专门介绍他们的特征,同时门类繁多,不容易记忆,学习会相当困难。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观察讨论,获取动物的特征,并且分类;利用一些图片学生来练习,巩固获得的知识;媒体方式:课件片段,标本或挂图教学过程:教师:脊椎动物有4.7万多种,有谁知道,无脊椎动物有多少种?学生:有120万种。
教师:如此多的动物我们如何来了解他们的特征呢?学生:利用分类,分门别类进行了解。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图片,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各个门类,及其主要特征。
(利用光盘中的无脊椎动物图片介绍)了解了上面关于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下面我们来把它系统化。
请看书本上的44页的图表。
学生:阅读图表。
教师:我们再来看几个动物,它分别属于哪一类?(梭子蟹、乌贼、蚱蜢、蛔虫等)学生:讨论完成。
教师:这些无脊椎动物中哪一类所占的数量最多呢?学生:节肢动物,其中昆虫有占主要部分有100多万种。
教师:对于昆虫同学又了解哪些知识呢?请知道的同学来介绍。
学生:对昆虫的特征、种类、形态、行为、分布等等进行交流。
教师:首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特别是昆虫的主要特征。
然后提出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哪些昆虫对人类有益,哪些有害?我们可以利用昆虫干一些什么?如何正确对待害虫,怎样控制害虫?小结:这节课我们要了解无脊椎动物可以分为原生动物、扁形动物、腔肠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
每个门类都有许多相同的特征。
其中昆虫占无脊椎动物的大多数,有100多万种,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希望同学了解他们,并能加以利用。
课内讨论:45页的题目第二章第2节常见的动物课后记一、课后调查(问题)1、本节课你对什么最感兴趣:2、针对哪些内容,你想发表自己的意见,意见是什么?3、学习哪块内容,你想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问题?4、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5、找同桌,请他给你的表现写一句话?6、对老师有什么希望?7、给自己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8、你认为生活中,哪些与本节课的联系紧密?9、其它:二、分析问题1的学生答案汇总:如调查班级中男女生的特征;在本节课上,我对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比较感兴趣,它分得很细致;我对哺乳动物分类感兴趣;有脊椎骨和无脊椎骨动物的一切生活习性比较感兴趣;我对无脊椎动物有兴趣;本节课我对动物分类比较感兴趣;我对史前动物感兴趣;我对动物的住处,及内部器官感兴趣;鸡也会飞为什么不是鸟(有错误);我对两栖动物最感兴趣;古生物;恐龙;;浏览图片;等等等等。
答案五花八门。
上课以后的自我感觉和从学生中调查中了解得到的东西基本一致。
有感觉到新课程中独特的东西,思维是开放了,讨论是积极了,课堂中图片是多了,学生的积极性是比较容易调动了。
原来认为这节课很难找到切入口,学科的知识体系太成问题,观察生物的特征,无法引导学生达到生物的分类,可能学生会不能接受,事实上,学生对课程的展开并不需要太多的连贯性。
留下来的问题是学生学习以后,到底能学到什么东西,什么知识是已经落实了。
说实在话,哪些属于这节课必须落实的基本骨架知识,这些知识点要落实到什么深度教师也不是太清楚。
这是以后需要搞清楚,落实在以后的备课和教学中。
上了这节课以后的知识点整理:1、动物的总数大约是125万种;2、根据生物的特征可以对动物进行进一步分类;3、动物根据是否有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举例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4、脊椎动物可以进一步分为: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5、了解鱼类的特征和代表动物;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和代表动物;了解爬行动物的特征和代表动物;了解鸟类的特征和代表动物;了解哺乳动物的特征和代表动物;6、哺乳动物的分类检索表;7、无脊椎动物有120万种,昆虫大约有100万种;8、无脊椎动物进一步分为八个门,八个门的名称及代表动物;9、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检索表;10、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11、昆虫的主要特征;12、益虫和害虫的分类及与人类的一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