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8
“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宋诏桥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随着小学科学教学的不断推进,我们的科学教学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探究和科学概念双螺旋发展”的趋势。
老师在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关注孩子概念的获得,重视科学素养的提升。
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等影响,面对众多杂乱的客观信息,只注重表象而忽视其内在的联系,热闹之后,活动之余,却往往得不到实质性的科学结论和思维发展。
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状:1.教师运用多种方法讲解的科学概念,学生多是表现为当时明白,事后其认识就会模糊不清,或者很快遗忘。
2.面对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究欲望,动手操作积极,课堂表现主动;但如果让学生在探究中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时,学生明显缺乏主动性,不愿主动思考,探究活动缺乏深度,孩子的思维缺乏深度。
3.面对一个单元的教学概念,学生能对其中的几个点掌握较好,但整体概念关系混乱,缺乏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4.课堂教学中,学生能解决熟悉的、容易的问题,面对新问题却无法下手,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非常重视探究的实质和深度。
首先“探究目标”不仅要实现对科学知识、科学概念的认识,而且还要达到思维的发展;其次科教学中的探究内容主要是由一个个的探究活动组成,系列性的探究活动覆盖科学学习的全部内容,形成系统的活动课程。
科学教学的内容是由一个个的探究活动构成的,那么活动的设计应如何体现探究的价值,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科学概念,就了我们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也就是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该关注:科学概念的建构和科学思维的发展。
而小学科学是一门形象性很强的学科,瑰丽多彩的自然现象,生动直观的实验让学生从直观现象、感性直觉到逻辑思维、理性分析的质的飞跃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他们很难从直观形象感性认识上升到逻辑思维的理性分析。
怎样解决做才能完成两者间自然的过度,提高教学的实质呢,在这里,我们课题组提出,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应用英国著名教育家托尼.巴赞提出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提升对信息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培养逻辑思辨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引言部分介绍了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详细阐述了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效果评估、教师角色与指导原则,以及优缺点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思维导图对小学科学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并展望了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步骤,实践案例,教学效果评估,教师角色,指导原则,优缺点分析,作用,意义,发展前景。
1. 引言1.1 介绍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种以图形化的方式表达并组织知识结构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比较有限,他们往往对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科学知识感到困惑和无助。
而思维导图能够将这些知识点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性的认知框架,促进他们的思维逻辑和概念关联能力的发展。
通过使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思维导图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和规律,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引入思维导图到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教学效果评估,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进行科学教学,提高学生科学学习的效果。
通过对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实践案例进行案例分析,评估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试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小学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记忆困难、理解深度不够等问题。
而传统的复习教学方式往往以书面记忆为主,缺乏足够的引导和激发学生思维的方式。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复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成为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效果评价,为提升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学习。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探索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及优势,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小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本研究旨在为教师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帮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和效果评价,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和实用性,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经验,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 正文2.1 思维导图的概念与原理思维导图是一种用于展示思维结构、概念及其关联的图形化工具。
它通过集中式的思维方式,将主题以中心点展现,再将相关联的分支细分出来,形成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图形。
教改前沿JIAO GAI QIAN YAN 探究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学习中的应用闫凤巧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实验小学 (广东省深圳市 518055)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像式思维总结工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变得更加有条理。
本文着重分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学习中的应用,旨在促进教师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思维导图在近年来被广泛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不仅因为它可以起到辅助记忆的作用,还因为其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能帮助学生将学习的内容整合,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
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思维导图也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1 思维导图的概念和特征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思维工具[1]。
思维导图作为思维工具,特点是从中心主题以线条和文字的呈现方式将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向周围发散延伸,促进思维的发散和整理。
思维导图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建立系统的知识架构,把重要内容进行统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帮助他们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思维导图运用线条、文字、颜色、图形等,使思维呈现的清晰有序,把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得容易理解和记忆[2]。
2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学习中的应用优势2.1 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图1 简单机械思维导图图1是对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选取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几部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整合。
由于知识点很多又比较分散,而且工具的功能部分有重合,学生容易产生混淆。
利用思维导图这个辅助工具学习,能够使知识点有规律、清晰明了,学生看了记忆犹新,不同工具的特点和功能迅速得以区分和联系,快速的掌握知识技能。
2.2 学生学习的省力工具,提升学习效率的实用工具思维导图在课堂听课中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记笔记,相对于传统大量板书式记笔记的方式,思维导图式的课堂笔记法明显更利于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思维导图法记笔记需要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快速发现关键词,精准提炼后在笔记上呈现。
小学科学课“运用思维导图制订方案”的教学案例摘要:活动前制订研究计划是使科学研究能顺利完成的关键,也是使科学探究活动能有效进行的保证。
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像大人这样制订出严密的研究方案,他们的能力水平还处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上,字词、语言文字的组织都给制订计划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运用思维导图制订方案,不但比写普通研究方案节省时间,而且还简化了计划,让人容易看清并明白。
以下以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这一个教学单元运用“思维导图”在单元整合教学中进行研究方案设计的一个教学研究案例。
关键词:思维导图;制订方案;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其中一个目标是:“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其中活动前制订研究计划是使科学研究能顺利完成的关键,也是使科学探究活动能有效进行的保证。
详尽的计划能让问题更加清晰,也更有把握地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像大人这样制订出严密的研究方案,他们的能力水平还处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上,字词、语言文字的组织都给制订计划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思维导图是表达思维过程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当思维导图应用到学科教学上时,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把知识或问题的要点以字或词的方式呈现在图形中,并用线连接起来代表它们之间的关系,通俗易懂。
特别在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需要准备的材料等以图形方式简单记录下来,看似随意,但简短的几个字非常清晰,不但比写普通研究方案节省时间,而且还简化了计划,让人容易看清并明白。
以下是笔者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这一个教学单元运用“思维导图”在单元整合教学中进行研究方案设计的一个教学研究案例。
一、教学案例1.教材分析《时间》教学单元学习目标是引领学生感受时间并对不同类型的计时器展开充分的探索。
小学科学XIAOXUE KEXUE9202020215对小学生进行思维培养,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究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中的运用。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所以,老师必须充分运用思维导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
一、以课堂知识为中心,确定核心主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以理论知识为中心,向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忽略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及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老师可以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综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能力确定教学主题。
老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如果想要学生在后期的学习中自主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在确定教学主题阶段,老师就需指导学生参与主题选定,使学生具有选择性与主动性,进而保证学生能够选择符合自身兴趣爱好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良好的发展。
如,在教学《我们关心的天气》中,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对各种天气气象进行交流沟通,意识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收集相关的视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相关的课件,可以将动画片中有关的天气视频,为学生在课堂上播放。
视频中有人物、有因天气原因而发生的事件,这样小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各种天气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相比较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可以明确天气这一概念,能够清楚天气都包括哪些现象。
然后,老师可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结合主题,开展分层次教学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所包含的内容复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保证同步。
试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本文主要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思维导图的概念和优势,然后讨论了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具体从思维导图的设计原则、应用场景和案例分析进行详细阐述。
最后总结了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价值,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整合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优势、设计原则、应用场景、案例分析、价值、未来发展、思维力、知识整合、概念关联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
科学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科学教学方法往往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教师讲解内容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思维。
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研究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对于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优势和设计原则,可以有效指导教师和学生如何更好地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进行科学复习。
通过具体应用场景的分析和案例研究,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和价值。
研究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思维导图概述思维导图是一种利用图形方式展示信息,帮助人们更清楚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的思维工具。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中心主题来连接各个分支主题,形成一个层级结构的图形化展示。
《思维导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第一篇:《思维导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思维导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南京市天景山小学“友善用脑”课题组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时代发展的需要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因此,思维导图具有推动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专家皆认为:思维导图为人类提供了有效思维的图形工具,能够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现在全球已经有大约2.5亿人使用思维导图。
在教育、医学、农业、工业、气象、管理等各个领域,思维导图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2、个体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世界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但目前学生学习效率普遍比较低,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因此,培养高品质的思维是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作为一名学生,仅凭个体狭隘的学习经验和传统的思维习惯是不行的,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提高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到性、辩证性、灵活性,培养求异思维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聪明的、紧跟时代步伐前进的优秀学习者。
3、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育质量是立校之本,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效率。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学习效率的问题,但由于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被动学习的局面。
在“ 友善用脑”教学中,思维导图是备受老师和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之一。
思维导图是一个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它同时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能,包括词汇、图像、数字、逻辑、韵律、颜色和空间感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更清晰地思维,更容易地记忆。
科学地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必将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
思维导图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实践应用探究摘要:作为一种直观、形象、具体的认知工具,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领域的使用,可以切实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有效克服思维、理解、认知能力不足的问题。
而且还可以使诸多抽象、复杂、丰富的科学知识以更为直接、多元的形式呈现,有助于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的充分调动。
这使得将思维导图教学法灵活应用至小学科学教学,显得更具现实性、必要性、发展性。
更为重要的是,思维导图教学法更加贴近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性,也充分遵从了小学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使小学科学课堂重新焕发其生机与活力。
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时,应该加强对思维导图教学法的充分应用与高效融合,并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手段、途径予以创新、变革、优化,以帮助学生充分掌握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将其灵活运用于小学科学学习,将抽象的学习内容、问题、知识等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图表、图像,加深对于所学科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全面发展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有效塑造自身科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学法;小学科学;实践;探究小学科学教学旨在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探究意识,且对于学生思维激活、认知提升、夙愿释放有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很多科学知识、内容、规律、理论等都普遍比较抽象,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直接讲授与强制灌输,势必难以切实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实效性提升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而思维导图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充分引入与即时贯通,则可以切实弥补这一缺憾与不足,使小学科学课堂重新焕发其生机、活力,更有助于课堂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发展性的提升,对学生兴趣调动、思维激活、认知提升也会产生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基于此,教师应该以思维导图教学法为驱动,将其深入、充分、高效融合至小学科学教与学领域,就一些比较复杂、抽象、空泛的理论与知识利用思维导图直观呈现,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驱动与刺激下积极参与科学知识学习,逐步提升自身认知能力与科学素养,为确保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为多元、丰富、升入的方向发展而提供指导,奠基铺路。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引入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工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思维导图在其中的潜在优势。
接着,详细分析了思维导图在激发学生兴趣、梳理知识结构、帮助理解抽象概念、促进记忆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应用。
最后总结了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和未来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发现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巨大的潜力,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思维导图、潜在优势、兴趣、知识结构、抽象概念、记忆、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应用效果、发展前景。
1. 引言1.1 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而小学生正处于知识接收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
加强小学科学教育,引导学生探索科学世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和实践科学实践,学生可以培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1.2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潜在优势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趣。
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来。
思维导图有助于梳理科学知识结构。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正在逐渐建立。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发挥学科本身的特点,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在小学科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利用图像加文字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小学科学老师要正确认知思维导图的教学作用,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思维导图是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利用图片的方式展现知识,因此能有效减轻语言教学所带来的困难,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科学教学,能够利用更加直观的图片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科学知识,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图形的辅助下,完成更加深层次的学习。
一、思维导图及其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应用价值将思维导图与小学科学有效地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建立良好的认知。
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科学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应用能力。
由于大部分科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十分枯燥,学生很难对科学课堂中的知识点进行掌握和理解。
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小学科学课堂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课堂中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脉络,能够提高学生科学课堂不同知识点的认知,让学生对科学内容进行把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境界和思维理解能力。
此外,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知识,在小学科学课堂当中引入思维导图。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考试环节中应用思维导图方法,针对自己遗忘的或遗漏的知识进行巩固。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对知识脉络和知识体系进行回顾和理解,加深学生对科学课堂学习的记忆。
在教学环节穿插思维导图能够正确把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
对学生的思维和对科学课堂知识的理解进行指引。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和繁多,运用思维导图这一方法能够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和知识脉络,将毫无关联的、分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完成总体概括。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节约教师教学时间,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思维导图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优秀论文思维导图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优秀论文一、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一)掌握思维构图的理念和技巧进行思维导图教学的首要步骤是要让学生掌握思维沟通的理念和技巧,为学生能在课堂上熟练完成思维沟通做好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完成简单的思维导图,如植物的分类,学生尽量将自己能想到的植物归类并绘制出来。
为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教师可以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将思维导图的技巧传授给学生。
常见的思维导图理念和技巧有:主题放在整张图的中间,次要的概念放在“枝干”上;每个分支只能写一个关键字,且字体要端正;整张导图要遵循交叉联结不同分支的要求;可以采用符号、色彩等方式让导图更为美观。
(二)合理引入课堂主题本课的教学主题是电磁铁,教师可以用合理有趣的方式将学生逐步引入教学主题。
借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吊车的Flash动画,并配上有趣的旁白,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过程。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地讲述一下电磁铁的基本知识,将这一课的主题分为电磁铁的性质、影响电磁铁大小的因素、电磁铁的应用三个部分。
(三)分组构图和讨论成功导入主题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导图设计并自主讨论,这样能减轻学生刚开始的绘图负担,同时还能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
根据此前对电磁铁主题分好的三个部分,教师可以在学生导图和谈论前提出相应的问题,如:电磁铁的基本构造有哪些?电磁铁的缠绕过程是怎样的?等等。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设计自己的思维导图,自主搜集材料、完成构图。
之后,让小组成员讨论自己的思维导图作品的不足或者突出的部分,并作一定的修改,在自己的导图上完好地体现出来。
(四)构图成果展示各小组经过讨论和完善,将最终导图成品展示给其他小组,通过对比学习、深度讨论发现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短处。
教师在此过程中,首先要肯定每位学生的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要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最后对整个思维导图的.学习作总结,将学生的导图成果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善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运用研究摘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实际学情来选择多种契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引导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运用学习工具强化认知,并且产生学习动力。
对此,本文基于相关概念和理论实践经验,围绕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思路、策略来展开探讨,主要涉及思维导图与课堂知识中心的关系,以及如何帮助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突出教学主题等方面,目的是为了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实现学生个人学习能力水平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思维导图;教学实践早在上世纪60年代,思维导图的雏形便已经出现,其主要以简单的实体或物质形式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为了帮助使用者理清思维,形成完整清晰的逻辑思维结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单向笔记和思维导图的绘制为主题的相关研究也愈发深入,其中提到了绘制思维导图需要记录下思维的过程以及具体要求,要充分体现出思维过程的层次性和脉络性特征。
而当思维导图在一线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时,其已经作为更好体现课程目标及实施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应当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教师要着眼于其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便于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在鼓励和启发的推动下打开思维,绘制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
一、围绕课堂教学中心,选定核心主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致使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过多地关注知识本身,而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的培养和引导,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被动式学习,应付教师布置下的任务,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对此,在运用思维导图优化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比如前期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展开,后期则要将重心转向学习能力,以此来确定教学的主题。
期间教师还应当注意的是,科学课堂中师生的良性互动尤为重要,为了保障学生后期深入探究学习的效率,以及根据自身需要来绘制不同的思维导图,教师在前期的准备和确定工作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呈现一些感兴趣的内容话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作者:王志祥来源:《教育·教育实践》2024年第04期思维导图作为多功能的思考学习工具,在小学科学课程中通过图形化信息的组织呈现,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这种方法与《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的内容不谋而合,运用思维导图不仅促进学生在科学领域的深入理解,还有助于提升学生整体的科学素质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思維导图是一种创新的图形组织工具,用于帮助学习者以图形化的方式组织表示信息。
这种方法源于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博赞的理念,旨在通过中心思想以及相关分支来展示信息之间的关系。
在思维导图中,中心通常是一个核心概念或主题,从这个中心向外延伸出多个分支,这些分支代表与中心主题相关的子主题或关键概念,每个分支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更具体的部分,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结构。
这种结构不仅有助于捕捉组织思想,还能促进记忆。
思维导图利用颜色、图像、符号来增强视觉记忆效果,使得信息的理解更加直观高效。
在教学领域,思维导图广泛应用于课程规划、知识整合、学生学习等环节。
特别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和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图形,学生可以更容易地掌握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调动学习兴趣,提升认知效率思维导图通过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探索科学世界。
这种方法不仅减轻了学生对复杂科学信息的认知负担,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学生通过参与思维导图的创建,能够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了认知效率。
此外,思维导图的灵活性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知识框架,这不仅有助于个性化学习,还促进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长期记忆。
(二)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思维导图还发挥着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思维导图的特点是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将一大堆单调的内容变成色彩丰富、易于记忆和条理清晰的图表。
运用思维导图来指导小学科学课的学习,有利于展现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在认识冲突的基础上构建科学概念,并使其形成个体化的思维和记忆模式。
思维导图是体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能够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考、创新思考,并将隐性思维过程具象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思维导图;应用分析1运用思维导图来决定知识的题目,把生活的事例导入到课堂中来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中直接将简单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方法,而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教师要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之下确定当堂课教学内容的主题,并且结合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以简单的思维导图为基础,明确在课堂上找到此主题的科学知识,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态度出发,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让科学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和形象,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通过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工作当中,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例如,以《能溶解多少物质》一课教学为例,学生对于形象生动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对于自由生活元素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更高。
因此在《能溶解多少物质》这一堂科学课上,教师可以围绕溶解的主题,选取常见的食盐溶解、糖溶解的生活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观察研究材料。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相应的经验,能够更快地进入知识学习和探究的状态当中。
在确定好科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向以后,教师要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课堂的教学活动、教学流程具象化,在各个教学活动中融入相应的科学知识,以逻辑方式将这些科学知识连接起来,让学生通过学习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思维导图促进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应用研究]一、研究背景 1. 对两种教学现象的思考情境一:教师A: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生:今天早上下雨了,我们上学时就要带雨伞了。
为了防止鞋子湿掉,我还穿了塑料鞋套。
我妈妈骑车是穿雨衣的。
我讨厌下雨,一下雨我们就不能去操场上体育课了……情境二:教师B: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各小组讨论后试着用网状图表示出来。
8分钟后,有一个小组绘制出了《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的网状图(如图1)。
在学生绘制的网状图的基础上,教师B根据其他学生的补充汇报,最后形成了一幅网状图(如图2)。
比较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发现:教师A的教学采用的是问答式的,只限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这样的教学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的知识结构是比较零碎、零乱的。
教师B的教学采用小组合作的手段,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利用网状图进行今天的天气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梳理。
这样的教学是通过学生自主建构关系图,在一开始就加入了概念关系之间的层次关系的思考,在思维的难度和深度上都有所要求。
教师B以网状图这种学习工具为依托,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比较高的学习起点,同时更能发展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2. 对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调查与分析基于思维可视化原理的思维导图被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以来,修订后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引入了多种形式的思维导图,因为它们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工具。
为此,我们对3年级至6年级的所有科学教材中的思维图呈现的次数进行了统计(如表1)。
为了了解科学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情况,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30名科学教师作了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科学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中存在着如下的一些问题。
(1)忽视思维导图是学生探究学习的生成物这一功能。
有30%的科学教师不重视教材中思维导图。
为了便于自己的教学,他们经常会出现没有经过研讨就直接把答案告知学生,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是直接用实物投影,让学生抄写一下就行了。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附件1:
编号
洞头县2015年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申报书
课题名称: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类别:□教科规划课题□教学研究课题
√教师小课题
研究方向:□(1)学校管理□(2)课程建设
√(3)学科教学与课堂变革
□(4)德育与心理健康□(5)体卫艺
□(6)评价与质量监测□(7) 教师教育
□(8)教育技术□(9)其它
课题负责人:电话(手机全号):
职务或职称:√是□否县级骨干教师课题负责人单位:
洞头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课题组成员的姓名
课题内分
工
工作单
位
职务或职称
有关情况(含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
位意见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日
县
级
初
审
单
位
意
见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附:研究方案
课题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名称
研究背景(针对什么现象、问题或需求,研究价值或意义)500字以内
现象及需求:小学科学课堂教师、学生都很重视做笔记,但发现部分孩子被记录所“绑架”。
有的动作慢,记这没记那;有的不会自己设计笔记,照抄老师的板书;有的抄后即忘,有笔记等于无笔记……导致科学课堂的低效及浪费。
思维导图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可以把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甚至一本书、一门课程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去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保留了关键内容。
不仅便于加速资料的累积量,大大减轻了记忆的负担,更将资料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从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
因此利用思维导图一方面能展示出思维的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理清思维脉络,对于优化学生学习有一定的效果。
研究意义: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国内外思维导图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在不同类型的科学教学中去运用思维导图,以及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兴趣、学习思维的影响,以期能更有效地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并以此推广到其它学科,为三导式课堂模式的实现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研究设计(研究目标与预期成果、研究内容与方法)500字以内
研究的目的:1、使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起源、思维方法、应用制作方法;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手段;应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写总结、汇报成果以改善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能力,实现与新课改的接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技术,通过对众多知识点的自由组合或建构多种方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全局的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最有力的工具。
研究内容:
1、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思维导图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探索思维导图引入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研究。
2、小学科学思维导图制作及制作方式选择的研究,从而形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模式。
3、依据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考、可视化等特点,研究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工具教学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影响。
4、思维导图在不同类型的科学课堂的探究运用,是主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方法:
1、文献法——主要运用于对相关思维导图理论的检索、调查、分析、整理,为本课题研究奠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和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法——主要运用于课题的研究过程当中。
在日常教育活动和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主动探究和创新能力。
3、比较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通过实施思维导图和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比较,不断调整方向,不断充实内容,让课题真正来源于教育教学,服务于教育教学。
4、个案调查法——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确立重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依据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总结进行理性高度上的概括总结。
研究安排(什么时间完成哪些具体的研究任务)500字以内
本课题实施周期为一年,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1月-2015年4月)选题论证,制定方案,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调查现状,分析成因,设计实验,确定研究重点及措施。
针对现状,做好课题研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明确研究的意义;
(2)筹备、组织、收集资料及制定总方案;
(3)组成课题组,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课题方案论证,对课题组成员工作分工。
(4)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积累调查信息,并撰写成调研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5月-2016年2月)按照制定的实施方案和实验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及时解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修订计划,统计分析,收集积累资料,制定阶段计划,中期成果汇报和鉴定,探索并建构课题框架体系。
制定实践计划,按计划实施开展研究,调查和实验,把实验研究工作于日常教学工作统一起来。
加强过程调控,重视小结交流。
撰写论文,每阶段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课题论文,不断充实研究水平。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3月-2016年6月)进行反思,在认真总结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撰写课题论文,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作好结题准备工作。
收集课题研究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编撰论文。
课题总结,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完成课题总结报告,并进行成果推广。
前期准备工作(选题历程或研讨、文献学习,预计的困难,已有条件)300字以内
文献学习:思维导图是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研究人类学习的本质过程中,发现协同运用人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技巧,能够提高思维的效率,同时他又受到达芬奇所做的有关笔记的启发,不断研究脑科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信息论,记忆技巧,理解力和创意思考及一般科学,形成了思维导图的初步设想。
此后东尼·博赞将其运用于训练一群被成为“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的族群,这些平时被称为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能够很快变成好学生,甚至可以使部分同学成为佼佼者。
1971年东尼·博赞开始将他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慢慢形成了放射性思考和思维导图的概念。
已有条件:课题负责人及成员均有一定教科研能力,负责的课题曾荣获市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