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围手术期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非体外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2-10-23T16:02:13.1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9期供稿作者:王正飞刘春明陈长城周其文丁军[导读] 冠状动脉搭桥术能够改善心肌缺血、解除或缓解心绞痛症状、防止心肌梗塞,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王正飞刘春明陈长城周其文丁军(河南弘大心血管病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n-Pump CABG,on-pump)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ABG,off-pump)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09年9月~2012年7月间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18例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on-pump组和off-pump组,对其术后临床资料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off-pump组发生并发症3例,住院死亡1例,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6小时,ICU住院时间平均1.5天;on-pump组并发症20例,住院死亡5例,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18小时,ICU住院时间平均3.6天。
结论非体外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在再血管化的应用上无差别,但非体外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率比体外循环患者低,ICU住院时间短。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非体外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9-0072-02冠状动脉搭桥术能够改善心肌缺血、解除或缓解心绞痛症状、防止心肌梗塞,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CABG)是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其效果已经得到临床30多年的验证,但由于低温、心肺转流非生理状态心脏停搏后施术,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严重影响术后心功能的恢复。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off-pump)手术避免了CPB,不阻断主动脉,心脏不停跳,避免了心肌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小,越来越多被临床应用。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岳秀芳(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河南濮阳457001)[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5098(2008)14-1889-02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改善心肌供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 CAB)是外科医生在跳动的,无体外循环支持的心脏上实施手术[1]。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日益成熟,与传统的冠状动脉搭桥术相比,OPCAB具有对病人的生理干扰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的特点。
但此类患者大多年龄大、病程长、病情重、心功能储备差,术后血流动力学波动大,对术后护理提出更高要求。
我院2005年2月至2006年11月开展OPCAB21例,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5年2月至2006年11月共完成OP-CAB21例,年龄52岁~72岁,平均年龄62岁,其中男17例,女4例,术中搭桥数4支5例,3支13例,2支3例。
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7d,凝血试验均正常。
1.2方法患者入手术室后行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推注药物诱导插管。
患者取仰卧位,先取大隐静脉后经前胸正中切口开胸。
切开心包暴露心脏,根据需要放置多根心包牵引线,将心脏翻起,暴露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局部固定预作吻合的冠状动脉,先将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再将大隐静脉于对角支或钝缘支、后降支等靶血管吻合,大隐静脉的另一端与升主动脉打孔处吻合、排气。
最后检查动脉桥是否通畅、彻底止血,放置心包、纵隔引流管,依次关胸。
2结果本组21例患者术后均能较好地维持住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平衡,无护理并发症,治愈出院。
3护理3.1术前护理3.1.1心理护理许多研究提示[2]:术前心理护理可减轻病人的痛苦和对止痛药的依赖。
证实术前焦虑与手术结局有关,早期纠正病人存在的可能会影响手术结果的不良心理状态,对术后恢复是有帮助的。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围手术期cTnI和心肌酶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围手术期cTnI和心肌酶学的变化规律,评估两类生化指标对心肌损伤诊断的灵敏度。
方法30例行OPCABG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2h、7h、1d、3d和5d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浆cTnI、CK-MB、CK、HBDH和LDH浓度。
结果术前患者cTnI、CK-MB、CK、HBDH和LDH 均处于正常范围,cTnI术后7h明显升高,1d达高峰;CK-MB术后2h明显升高,术后1d达高峰;CK变化趋势和CK-MB一致;HBDH和LDH均在术后1d才开始升高,术后3d达高峰。
结论OPCABG仍可以造成心肌局部损伤,cTnI和CK-MB与心肌损伤密切相关,可作为反映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程度的可靠而有效的指标。
标签:肌钙蛋白;CK-MB;OPCABG;围手术期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目前冠心病三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的标准治疗方法[1]。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因其操作简化、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的优点,已成为近年冠心病外科治疗发展的趋势。
但是,研究表明,OPCABG与传统的CABG相比,同样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2]。
因此观察OPCABG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程度、探寻灵敏准确的监测指标,对指导临床工作尤为重要。
cTnI、CK-MB、CK、HBDH和LDH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心肌缺血损伤标记物,广泛用于心肌缺血损伤的诊断和监测[3]。
本研究通过观察OPCABG围手术期cTnI和心肌酶的动态变化,探讨cTnI和心肌酶在围手术期监测心肌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年3月~7月行OPCABG择期手术患者3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42~74岁,平均(59.7±8.3)岁。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围手术期护理非体外循环(以下简称OFF-PUMP)冠脉搭桥术(CABG)是微创伤手术,是冠心外科的新技术。
它可大大缩短住院日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我院在OFF-PUMP 下行112例CABG,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进行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12例,术后均入ICU监护,男71例,女41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63±4)岁,其中低心排死亡2例,心律失常死亡1例,余均恢复良好出院。
2术前护理2.1一般护理:病人由于病史长,病程反复,经常规内科治疗无效后,希望尽快手术解除病痛,但又担心手术意外,情绪不稳定,因此医护人员应及时向患者介绍医疗技术发展的现状及治疗成功经验,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是术前护理关键。
根据患者身高、体重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制定营养食谱,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合并症,使病人有较好的体质以耐受手术并顺利渡过手术关。
2.2做好术前准备:大隐静脉将用作旁路材料,术前避免损伤和炎症反应,禁忌下肢静脉注射。
备皮范围以前胸至双侧腋后线。
上起颌下,下至双足,剃净汗毛避免损伤皮肤,做好皮肤准备。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保持患者口腔卫生,预防呼吸道感染,术前禁烟1个月,术前一周开始训练病人掌握腹式呼吸和有效咳嗽,做好呼吸道准备。
通过超声心动检查了解心功能情况,尤其是通过左室射血分数检测了解左室功能。
3术后护理3.1循环系统的监测:术后送ICU监护,病情稳定后回病房继续持续多参数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中心静脉压、外周循环供血情况,注意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术后早期准确使用硝酸甘油。
控制心率在80次/分以内,以防心率过快,增加心肌耗氧量,影响每搏输出量,减少冠脉血流。
3.2呼吸系统护理:术后持续给氧24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烦躁或表情淡漠等脑缺氧征象,保持血氧饱和度在97%以上,每小时听双肺呼吸音,制定肺部锻炼计划,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并鼓励病人有效咳嗽、咳痰,痰液粘稠者给予每日2~3次雾化吸入以防肺不张。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围术期治疗【摘要】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围术期治疗经验和方法。
方法:对2005年8月到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opcab 术85例60岁以上高危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研究。
结果:60岁以上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效果满意,术后79例康复出院。
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与体外循环下搭桥术具特别的优势,主动脉球囊反搏对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中图分类号】r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89-01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60岁以上高危患者的病情逐渐加重,术前用药,手术方法和术后重症icu的治疗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我们通过对85例60岁以上的高危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报告如下: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5年8月到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opcab 的60岁以上的高危患者共85例,男50例,女35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3.2±4.8),冠状动脉造影提示2支血管病变者32例(37.6%),三支血管病变63例(62.4%),左主干狭窄26例,心功能3级35例,心功能4级5例,超声心电图检查提示射血分数(ef)最低24%,最高72%,平均(45.7±6.3)%。
1.2手术方法:术中采用胸部正中切口,采用深部心包吊线的方法,并采用心脏稳定器固定靶血管周围心肌,术中充分暴露手术视野,根据病情给予小剂量肝素化1~1.5ms/kg或常规剂量肝素3mg/kg,麻醉下控制心率在65次/min左右,收缩压在80-120mmhg,,术中采用co2:吹雾器,对准靶血管吹气,吹气要适度、适量,创造无血手术野。
采用乳内动脉、大隐静脉为血管移植物,将移值血管桥与靶血管进行严密吻合。
2 结果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我们通过对85例60岁以上的高危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全组病历行左乳内动脉搭桥吻合85支,行大隐静脉桥吻合116支,其中5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主动脉球囊反搏16例,术后79例康复出院。
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效果的临床研究丁军【摘要】目的研究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河南(郑州)弘大心血管病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72例冠心病患者,均接受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统计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治疗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6MWT)]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23.61±46.82)min,术后呼吸机治疗时间为(10.09±3.28)h,术后胸腔引流量(346.15±23.15)ml,住院时间(10.52±3.27)d.术后3个月患者LVEF、SF-36评分高于术前,6MWT距离远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包括脑卒中(1.39%)、肾功能衰竭(1.39%)、胸腔积液(2.78%)、肺不张(1.39%)、低氧血症(4.17%)、心律失常(4.17%)、低心排综合征(2.78%),经积极治疗及干预后均恢复或好转.结论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适用于多种类型冠心病患者.【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8(027)007【总页数】2页(P1205-1206)【关键词】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冠心病;心功能【作者】丁军【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弘大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河南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已达2%~4%,且近年来发病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1]。
既往临床多采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该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抑制病情进展,但对机体损害较大,不适用于严重心律失常者、合并心脏瓣膜病变、室壁瘤者及血管壁硬化严重并钙化者,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2]。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并发症分析温昭科;林辉;李香伟;莫安胜;龙小毛;周一凡【期刊名称】《中国临床新医学》【年(卷),期】2009(002)012【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围手术期的并发症.方法 2001-06~2009-05间121例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其中A 组(63例)采用先吻合桥血管近端"序贯式"冠状动脉搭桥方法,B组(58例)采用先吻合远端靶血管端的方法.结果两组方法围术期出现各类并发症共49例次,其中A组术后并发症少于B组,全组痊愈出院118例,死亡3例,死因分别为围术期心梗1例,急性肾衰1例,胸骨-纵隔严重感染1例.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可发生术后心律失常等相关并发症,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总页数】4页(P1252-1255)【作者】温昭科;林辉;李香伟;莫安胜;龙小毛;周一凡【作者单位】530021,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530021,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530021,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530021,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530021,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530021,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2【相关文献】1.糖尿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护理 [J], 董彦玲2.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护理的研究 [J], 周梅;杨文君3.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并发症分析及术中护理 [J], 田利静;秦晔4.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脑氧供需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研究 [J], 任明明;韩振;冯钢;许志锋5.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护理体会 [J], 顾海英;王晓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合并心房颤动围术期
临床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术之一,但是该手术后合并心
房颤动(AF)的比例很高,围术期AF的发生率较高,也会增加围术期的并发症和死亡率,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和危险。
因此,研究非体外循环(off-pump)下CABG患
者术后合并AF围术期临床表现和治疗对其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体外循环下CABG患者术后合并AF围术期的临床表现,分析
相关因素,评估治疗效果,并探讨对该患者群体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
选取符合下列条件的非体外循环下CABG患者:年龄在40-70岁之间,患有狭窄或阻塞的左主干或3支以上的冠状动脉,符合手术适应症;未患有严重肺部、肝、肾
功能不全和严重内科疾病;未患有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等手术禁忌症。
2.2.2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合并AF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心率、心律失常类型及分级、心
电图改变、血液动力学状态等临床表现,分析相关因素,评估治疗效果。
2.2.3 研究方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研究,采用临床记录、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监测、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方法,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预期结果和意义
通过对非体外循环下CABG患者术后合并AF围术期临床表现和治疗的分析研究,预计能够揭示该患者群体围术期AF的临床表现和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为该患者群体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提供支持和依据,是对临床实践有一定参考
价值的研究工作。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围手术期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对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围手术期进行实际临床分析。
方法:结合我院2009年3月到2011年3月间,所接受治疗的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50例患者,和同期行体外循环下单纯的冠脉搭桥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死亡患者,手术之后出现2例死亡患者。
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有一定的益处。
【关键词】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临床分析
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中采用冠脉搭桥手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治疗方式,一般来说冠脉搭桥手术是在体外循环和患者心跳停止之后才进行的。
虽然体外循环技术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但是还是会存在引起患者全身炎症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的一些情况。
近些年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opcabg)开始发展起来,而且具有并发症少和手术创伤少、安全的特点。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3月到2011年3月间,所接受治疗的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50例患者中,35例患者例行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其余15例患者例行opcabg。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都进行相应的冠脉造影检查,并且服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以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1.2 手术方法
对于所有患者都进行静脉复合麻醉,常规气管插管,正中切口切开胸骨,取大隐静脉备用,在断开患者乳内动脉之前,需要给予患者肝素化。
具体来说体外循环下为3mg/kg,非体外循环下为1mg/kg。
体外循环下手术主要内容:建立常规体外循环,阻断患者升主动脉和主动脉根部,在心脏停止跳动后使用7号perolence线把大隐静脉桥和乳内动脉桥行远端吻合[1]。
在患者心脏复跳后使用6号perolence线行近端吻合。
opcabg:再切开心包之后,使用cts固定器把靶血管做好局部固定。
切开血管后进行局部冲洗,使用7号perolence线连续缝合做端侧吻合,使用4.0mm打孔器在升主动脉处打孔,再使用6号perolence线连续吻合近端。
1.3 手术护理
在手术开始之前,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保护好患者的下肢静脉血管,帮助患者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在手术进行中,护士需要做好患者的安抚工作,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2]。
在手术进行之后,需要每日观察患者的心电图,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
应用x2检验比较这两组患者的实际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者都进行了手术,而且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死亡情况,手术之后出现2例患者死亡,这2例患者均为体外循环组死亡。
两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实际手术中的基本情况见以下表1、表2.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且近些年开始有年轻化的趋势发展,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以及心绞痛发作,经常会引起死亡。
冠脉搭桥术是治疗此类病痛的主要方法,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状况,缓解患者心绞痛的症状,已经开始慢慢的开始得到人们的欢迎[3]。
虽然体外循环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且体外循环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但是对于机体来说,仍然属于一种非生理状态,还是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紊乱情况,而且也会导致患者的心脑肾相关病情加重。
相比之下,opcabg手术,是在患者心脏跳动时进行的,这使得患者心脏仍然有血量供应[4]。
研究证明在搭桥血管数量相近时,opcabg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呼吸机辅助的时间和住院时间都比较短,因此在未来时间内,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松桥,李献良,霍晓明.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9,20(17):120-121.
[2] 孙晓玲,马一鸣.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对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血液保护作用的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14(11):100-101.
[3] 陈鹤翔,洪俊明,彭建光.常规与微创冠脉搭桥术围手术期
血浆s100-b蛋白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2,18(12):130-131.
[4] 朱建强,赵明新,李超奇.主动脉球囊反搏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围手术期的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15(16):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