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快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论快乐-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现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风格;2.了解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3.培养学生对快乐的理解和感受;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现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风格;2.如何理解和感受快乐的主题;3.如何通过阅读和写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内容1.现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快乐的主题及其在现代散文中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3.《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与快乐主题相关的经典篇目阅读、分析和写作。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3.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阅读结合;4.写作指导和互评。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教师引入通过阅读《小狗的快乐》一文,引导学生理解快乐的定义与主题,并提出与快乐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
2. 教师讲解介绍现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讲解现代散文的特点与风格,并简要介绍一些现代散文的代表作品。
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快乐在现代散文中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归纳总结快乐的主题和表现方式。
4. 学生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相关的篇目,发现其中表现快乐主题的句子和段落,并进行标注。
第二课时1. 教师点拨教师点拨学生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篇目中表达快乐主题的语言和形象,并进行心理分析。
2. 小组讨论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分析不同篇目中表达快乐主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所读的篇目及相关学习材料,自主写一篇有关快乐的文章,并进行集体评议和修改。
第三课时1. 写作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具体的指导和纠正,并提供范文供学生参考。
2. 学生互评学生互相交换自己的文章,进行阅读和互评,发现文章中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3. 学生展示部分学生进行文章展示,并进行讲解和点评,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论快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苏轼及其作品《论快乐》的背景;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理解并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快乐有更深入的认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快乐,提高生活质量;增进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作者苏轼及其作品《论快乐》的背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解读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者观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3.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3.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思维过程,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4.2 课后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江苏省市级优课的语文教材,确保教材的质量;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5.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提高信息素养。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最快乐的?”引导学生思考快乐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快乐》一文,了解作者对快乐的看法,掌握文章的结构、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快乐,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作者对快乐的独特见解及文章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快乐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 引导学生思考:快乐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它对我们的人生有何意义?(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阐述快乐的?(三)小组讨论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a. 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b. 文章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c. 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d. 作者对快乐的看法是什么?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四)课堂讲解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强调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 分析文章的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作者对快乐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强调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快乐?(六)作业布置1. 阅读课外书籍,了解关于快乐的哲理。
2.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快乐的看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作者对快乐的看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钱钟书《论快乐》教案论快乐一、重点难点1(重点:《论快乐》阐述的人生哲理。
2(难点:《论快乐》所体现的学者散文的特点。
二、背景材料1(钱钟书(1910—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自幼受传统经史教育,国学根基深厚。
后来在清华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学习时,又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
曾任西南联大、暨南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钱钟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文学、哲学、训诂学、心理学诸方面均有重要成就。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旧文四篇》、《宋诗选注》、《也是集》等。
另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等文学作品,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见长。
2(1938年,钱钟书从英法留学归来,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
第二年开始,他发表了一系列随笔作品。
1941年,他从这些文章中挑选出10篇,结集出版,命名为《写在人生边上》。
《论快乐》是其中一篇。
四、内容分析文章开头证明快乐是短暂的,“永远快乐”是不能实现的。
接着论述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人类可以凭借精神自由获得快乐。
最后指出了上述两个结论的矛盾之处,以一句“矛盾是智慧的代价”作结,将这一话题上升到哲学层面,引发读者作进一步思考。
尽管作者没有刻意地以自己的观点去指导读者,教训读者,但在富有思辩色彩的文字中,读者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肯定,对快乐人生的追求。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先从语言与心理的角度分析“快”与“乐”的关系,接着指出快乐无法永远。
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谈快乐在人生中的地位,它是人生永远的诱惑和希望,而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
第三部分(第五、六自然段):指出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人生仍能快乐。
《论快乐》是所论述的快乐,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作者认为快乐是短暂的,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对快乐的追求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
《论快乐》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论快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对快乐的独特见解。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论证的方法和逻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快乐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快乐观。
(2)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快乐,提升生活质量。
(3)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论快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掌握作者论证的方法和逻辑。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语解释。
(2)作者对快乐观点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快乐的本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作者论证方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解析古代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快乐的理解。
(2)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快乐,提升生活质量。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快乐的本质和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论快乐》。
3. 调查身边人的快乐观,分析总结不同的快乐观及其影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快乐、提升生活质量的实际运用能力。
4.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对快乐观点的独立思考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快乐的本质。
论快乐教案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论快乐教案5篇我们需要定期更新教案,以跟上教育领域的最新趋势,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提供个性化的教学,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论快乐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论快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快乐的思考,理解快乐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本文作者及其背景。
【教学重点】1. 理解快乐的意义。
2. 掌握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1. 快乐与幸福的区别。
2. 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快乐。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快乐?”2. 学生分享答案,教师总结并板书:“快乐是内心的满足与幸福。
”3. 简介本文作者梁实秋及其背景。
4. 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主要观点:“快乐源于心态,取决于自己。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快乐的意义,明白了快乐源于心态,取决于自己。
第二章:作者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本文作者梁实秋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理解作者对快乐的独特见解。
【教学重点】1. 作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作者对快乐的观点。
【教学难点】1. 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2. 作者观点的深度理解。
【教学过程】1. 简介梁实秋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引导学生关注梁实秋的作品风格特点。
3. 分析梁实秋对快乐的独特见解:“快乐是一种心态,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梁实秋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明白了快乐是一种心态,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第三章:快乐与幸福【教学目标】1. 理解快乐与幸福的区别。
2. 掌握寻找快乐的方法。
【教学重点】1. 快乐与幸福的区别。
2. 寻找快乐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快乐与幸福的界限。
2. 实践寻找快乐的方法。
【教学过程】1. 提问:“快乐与幸福有什么区别?”2. 学生分享答案,教师总结并板书:“快乐是内心的满足,幸福是外在的待遇。
”3. 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快乐。
4. 分享寻找快乐的方法:“积极心态、感恩、乐观、面对困难、与人为善。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快乐与幸福的区别,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快乐。
第四章:快乐的心态【教学目标】1. 理解快乐心态的重要性。
论快乐教案模板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方案、述职报告、思想汇报、演讲稿、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job reports, thought reports, speeche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论快乐教案模板7篇教案往往是决定课堂效果好坏的因素之一、写教案是教师应该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论快乐教案模板7篇,感谢您的参阅。
《论快乐》教案执教者陆雅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了解作者的作品情况,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4.体味重点句子的含义。
5.根据课后习题的提示,6.体会钱钟书幽默智慧的散文语言,7.学习作者生动幽默、练达警策、言简意丰的语言表达,8.理解追求高雅格调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把握本文的语言风格;通过品位语言来提高人生的格调,培养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情趣,洗练出一个既有品位又幽默可爱的自我。
学法点拨:联系时代背景,注意理解语言。
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实施:1.课前预习课文,2.思考以下问题:(1)。
预习全文,看文章从那些方面论述了快乐?每一方面又是如何具体展开论述的?请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并适当作一点批注.(2)。
品读语言: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并适当加以点评.(3)。
用一句话说说你对快乐的看法.2.导入新课由《写作基础》中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有感进入他的另一篇文章《论快乐》3.简介钱钟书及其作品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他出生在一个淳朴而保守的家庭,自幼入学读书,天资聪敏.1929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1935年与杨降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一直从事教学、写作和研究工作。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钱钟书学贯中西,渊博而睿智,在诸多领域成就卓著.他的主要著作有:<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谈艺录>.<管锥编>.《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第一本散文集,1941年出版.总共只有10篇散文,不到3万字来谈人生的大问题,但却字字珠玑,大放智慧的异彩.他或旁征博引,或侃侃而谈,文风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皆是.而这一切他都以一种幽默的情趣,为之披上一件微笑的外衣,轻者令人绽然,重者令人喷饭,笑过之后又让人们沉思良久,咀嚼回味再三,每有会意,无不拍手击节。
钱钟书《论快乐》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领会幽默的特点,分析理解文章内涵,学习比喻中联想丰富的技巧。
2.体会作者对快乐的理解,陶冶性情,提高幽默的格调。
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涵,把握文章幽默与哲理共存的特质。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生动幽默、练达警策、言简意丰的语言表达。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
显然,这位外国朋友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
从这件事也可看出钱钟书在我国文化不替代的地位。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文化奇人写的文章──《论快乐》。
二、钟书与《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他出生在一个淳朴而保守的家庭,自幼入学读书,天资聪敏。
1929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钱钟书学贯中西,渊博而睿智,在诸多领域成就卓著。
他的主要著作有:《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谈艺录》、《宋诗选注》、《旧文四篇》、《管锥编》等。
这些著述已被人们当作“钱学”来学习和研究。
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一书。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钱钟书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著作等身,培养和影响了几代学人,深为世人所景仰。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
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
《论快乐》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快乐》的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精彩的语句和修辞手法;(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快乐进行思考和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3)学会将课文中的观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快乐,提升幸福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论快乐》的主要内容;2. 分析并欣赏文中精彩的语句和修辞手法;3. 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快乐进行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较为深奥的观点和哲理;2. 将课文中的观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3.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中;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发思维,提升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杨朱及其作品《论快乐》;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4.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中;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3. 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其在语文学科方面的综合素质。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3.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论快乐》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论快乐》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杨绛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简单介绍杨绛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论快乐”,思考快乐的含义。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快乐?2. 简介杨绛:介绍杨绛的生平、主要作品和学术成就。
3. 引入文章主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快乐的含义,引出文章《论快乐》。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介绍杨绛时的反应,了解他们对杨绛的认知程度。
2. 记录学生在思考快乐含义时的观点,评估他们的思考深度。
第二章:作者简介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杨绛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杨绛的思想观念和文学风格。
教学内容:1. 详细介绍杨绛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 分析杨绛的思想观念和文学风格。
教学步骤:1. 介绍杨绛的生平:出生背景、学术成就、家庭情况等。
2. 分析杨绛的思想观念:关注人生、关注人性、倡导人文精神等。
3. 探讨杨绛的文学风格:平实、细腻、富有哲理等。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听讲过程中的反应,了解他们对杨绛的认知程度。
2. 收集学生在探讨杨绛思想观念和文学风格时的观点,评估他们的理解深度。
第三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快乐的本质和获取快乐的方法。
教学内容:1. 解读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2. 分析文章中的举例和论证方法。
教学步骤:1. 梳理文章结构:介绍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2. 解读文章观点:阐述文章中对快乐的定义和获取快乐的方法。
3. 分析举例和论证方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例子和论证方式。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解读文章观点时的反应,了解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在分析举例和论证方法时的观点,评估他们的思考深度。
第四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论快乐》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论快乐》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心灵成长,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快乐,提升幸福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论快乐》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和阐述。
(2)如何从课文中学到寻找快乐的方法,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快乐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标记。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对课文中的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关注心灵成长,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快乐,提升幸福感。
(2)分享自己的快乐经历,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快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快乐。
《论快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快乐》的名言名句。
(2)能够分析并概括作者关于快乐的观点和论述。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快乐进行思考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快乐观,认识到快乐的重要性。
(2)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论快乐》的名言名句。
2. 分析并概括作者关于快乐的观点和论述。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如何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庄子和《庄子》的基本情况。
(2)引发学生对快乐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
(2)分析文本,提炼出作者关于快乐的观点。
5. 实践应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快乐的感悟。
(2)要求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快乐进行评价。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名言名句,深入思考快乐的真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论快乐》的名言名句。
2.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课后感悟,谈谈对快乐的看法。
3. 选择一篇与快乐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
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快乐的感受,共同成长。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快乐的真谛。
2. 启发式教学: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鲁迅《论快乐》赏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和分析鲁迅的《论快乐》,使学生能够理解鲁迅的思想理念,并能够独立进行文学作品的赏析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
1. 《论快乐》中的思想理念
2. 文学作品的赏析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
通过引用一些相关的文学名言或者与快乐相关的诗句,引发学生对快乐的思考和想法。
2. 阅读《论快乐》
学生阅读《论快乐》,进行文本理解和分析,重点关注鲁迅在其中传达的思想理念。
3. 分析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对《论快乐》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对快乐的看法以及其中的隐喻和象征。
4. 赏析实践
学生选择其他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运用所学的赏析方法和技巧,深入解读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5. 总结反思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研究过程,思考对于鲁迅思想和文学作品的更深层次理解和反思。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讨论、赏析和总结,评价学生对于鲁迅的思想和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拓展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鲁迅的其他文学作品,并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议题进行更全面的研究和思考。
六、教学资源
1. 电子版《论快乐》文本
2. 鲁迅的其他文学作品
七、教学反思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增加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探索性。
《论快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论快乐》这篇文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作者关于快乐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快乐的真谛,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探讨快乐的本质和获得快乐的方法。
2. 重点词汇:解释并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如“快乐”、“痛苦”、“享受”等。
3. 论证方法:分析文章中的比喻、举例、对比等论证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快乐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快乐话题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论证分析: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论点。
4. 小组分享:每组选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快乐的真谛,并提出培养积极乐观态度的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观点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论快乐》原文。
2. 相关阅读材料:关于快乐的其他文章或故事。
3. 参考书籍:有关快乐心理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
4. 网络资源:关于快乐的视频、文章等在线资源。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课文《论快乐》和相关教学资源。
学生预习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第二步: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快乐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分享他们对快乐的看法和经历。
3. 第三步: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4. 第四步: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论证方法。
每组选择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第五步: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快乐的真谛,并提出培养积极乐观态度的建议。
《论快乐》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论证方法及其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快乐观,认识到快乐的重要性;(2)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3)关注他人的快乐,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2)快乐与幸福的关系;(3)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快乐。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深奥的哲理和论证方法的理解;(2)如何将文章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2)引发学生对快乐的思考,如:什么是快乐?为什么追求快乐?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语言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快乐的感悟;(2)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文章中的情景,体会快乐的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强调快乐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寻找快乐的意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文章;3. 推荐一本关于快乐心理学的书籍,简要介绍其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4. 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文章观点的情况。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快乐的真谛。
钱钟书《论快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钱钟书对“快乐”的定义和探讨;2.通过分析课文,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感;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准备1.钱钟书的《论快乐》全文;2.关于“快乐”的各种文化、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资料;3.学生笔记本电脑或纸笔;4.课堂策划和教案。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快乐”的定义和探讨1.引入:请学生阅读课文前的题目和图片,并按照感受自由发言,引领学生进入讨论。
2.分析课文:向学生介绍钱钟书《论快乐》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考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提出的各种看似互相矛盾的快乐观。
3.理论解读:引导学生查阅与“快乐”相关的各种理论,如:赫尔德林的“超越时间的快乐”、“镰仓幕府”的“利人利物利己”的快乐观、“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原则”等等。
4.思辨分析:让学生把这些快乐观和理论与钱钟书的写作结合起来,进行思辨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第二节:批判性思维和快乐观1.引入:让学生回顾自己谈论“快乐”的经历,引导学生自然流露出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分析课文:通过对钱钟书各种快乐观的深入分析,引领学生了解批判性思维阅读的方式和技巧。
3.实践操作:让学生选取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快乐观,并在小组内进行探讨和辩论。
4.思辨反思:学生在进行辩论的过程中,需要提出反驳和质疑。
老师引领学生全面思考,反馈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进行思辨反思总结。
第三节: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感1.引入:介绍钱钟书的学术成就和人文情怀,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内在融合、相互影响。
2.分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钱钟书文章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召唤和文化自信的表现。
3.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拓展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思考和认识,并结合现代社会需要,探讨快乐观的变革和发展趋势。
4.思辨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文化的认同和情感,总结钱钟书文章对快乐思想的贡献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老师向学生结合课文,讲解“快乐”理论的相关知识点。
《论快乐》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论快乐》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会如何从生活中寻找快乐,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快乐的重要性,认识到追求快乐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2)树立正确的快乐观,追求高层次的快乐,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论快乐》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的观点、论证方法等。
2. 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论快乐》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快乐的看法,引出课题《论快乐》。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
4.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示范如何分析课文。
5. 练习与反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练习分析生活中的快乐与不快乐,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思考深度和观点阐述。
4. 生活感悟:评价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对快乐的感悟和思考。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快乐的本质。
2.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的快乐与不快乐,加深对快乐的理解。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论快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把握课文《论快乐》的主要内容、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快乐的看法及其现实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论证思路。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认识到快乐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快乐,提升自身幸福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论快乐》的主要内容、观点和论证方法。
2. 作者对快乐的看法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论快乐》的主要内容、观点和论证方法。
(2)作者对快乐的看法及其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1)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论证方法及其合理性。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快乐的意义。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观点和论证方法。
(2)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论证方法及其合理性。
5. 练习与反馈:(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提高课堂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练习成绩: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快乐的本质。
一、导入
钱钟书曾说:“假如人生是一本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
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了好多空间。
”这一方面显示了钱钟书的谦虚,另一方面也点明了这本散文集的内涵。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第一本散文集,1941年出版,总共只有10篇散文,不到3万字来谈人生的大问题,但却字字珠玑,大放智慧的异彩。
他或旁征博引,或侃侃而谈,文风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皆是。
而这一切他都以一种幽默的情趣,为之披上一件微笑的外衣,轻者令人绽然,重者令人喷饭,笑过之后又让人们沉思良久,咀嚼回味再三,每有会意,无不拍手击节。
钱钟书散文风格是博杂、幽默而深邃。
《写在人生的边上》不仅内容,而且表现手法也非常博杂,举凡嬉笑、讥讽、幽默、夸张、拟人、引经据典、类比取譬、小说笔法等各种手法都会被他熟练而和谐地融汇在一起,显示了惊人的博学和才力。
而作为一位智者,他的思想和洞见又是那样的深邃,这使得他的幽默和调侃超越了自身的限度,而且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成为人生之书。
《论快乐》是《写在人生边上》中的一篇。
钱钟书的文章,须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阅读,仔仔细细地把玩,方能领悟到其中的妙处。
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政论性亦很强的随笔。
思路奔放开阔,文意层层见深。
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说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
二、阅读鉴赏
思考: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述了快乐,请概括每段内容,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同时,简要说明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
(1)从多种民族语言、心理和文化的角度论说快乐的飘瞥难留。
列举法语、汉语、德语以及《西游记》《酉阳杂俎》《广异记》等例子,反复论证,更有说服力。
(2)“永远快乐”,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
用了比喻论证和事例论证。
语言幽默又带有讽刺。
(3)快乐是人生永远存在的一种诱惑。
用了比喻论证和事例论证,语言幽默,富有讽刺意味。
(4)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
因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
用了大量的事例,反复论证,更有说服力。
语言幽默而带讽刺。
(5)指出“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思考:依据以上分析归纳的结果,试梳理本文的结构。
明确:
1 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长久的。
2 人生虽然痛苦,但是并不悲观。
3 一切快乐享受,都取决于精神。
4 发现乐由心造,是文化的进步。
小结:
本文思路开阔(所举事例包括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间鬼蜮,纵横捭阖,令人目不暇接),文章层层见深(由词语的解释到论断的生发再到观点的延伸,文意不断地向更深层推进)。
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说对快乐的种种理解。
思考: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反复举例、一再强调“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上世纪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受到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阻挠,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走狗四处散布日本“必胜论”、中国“必亡论”,妄图从思想上、精神上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论快乐》强调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实际上就是鼓励人们永不丢弃理想与追求。
文章宣言,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这更是当时抗日到底的精神写照。
思考:揣摩语言、品味语言。
1、下列比喻有何含义?作者借此分别表明了什么观点?
①“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
比喻“快乐是忍受痛苦的希望”,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②“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比喻“心情不快乐时难以体会美好的东西”,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快乐属于精神。
2 作者为什么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①人生虽痛苦,但它始终使人抱着快乐的希望;
②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3 文中引用穆勒的话,将苏格拉底和猪进行比较,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①为了阐发“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观点;
②寓庄于谐,以幽默启发读者深思。
4、作者为什么认为“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从此痛苦不再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战胜了物质。
5、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分别是什么?
①“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
现实生活中,尽管有很多不如意,甚或是痛苦,但人终究抱有快乐的希望,故虽痛苦却不悲观。
②“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快乐自精神来决定(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因而肉体的痛苦由于内在精神的作用变得并不可怕了,于是,人可以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乐来。
③“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
因为“快乐”是短暂的,所以“永远”与“快乐”是矛盾的,就好像“四方”和“圆形”、“静止”和“动作”是矛盾的一样。
④“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
”
我们现在受苦,是为了换取将来的快乐。
6、“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
“它”指“快乐”,人类努力奋斗的历史就是人类渴望和不断追求快乐的历史。
7、“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
”精神状态不好,再好的物质刺激也不能使人快乐。
8、“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
指出正邪两种人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得到的快乐是相同的。
总结:
我们要辩证地对待生活,我们既要拥有对快乐的希望,但又不能为了快活而快活。
日子都是平凡的,快乐只是短暂的,我们只有充实地生活着,那才叫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