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第1课时杠杆及其平衡条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399.01 KB
- 文档页数:4
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学设计
问题:到底谁划得来?
布置自学任务1:
(1)76页的“杠杆”内容。
(2)感受、认识桌上实物杠杆。
①②
③④
布置作图练习,展示学生答案、
请学生演示、5、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循回指导。
分析上述数据得出的杠杆平衡
教师提醒:“支点”为“车轮轴”
.羊角锤如此改进有何好处?
板书设计
一、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
附件:
杠杆作图(五要素)练习
1、请找出下列各杠杆实例右侧简化图中的支点O,并画出对应的动
力F1、阻力F2;
2、请画出各实例中的动力臂L1、阻力臂L2。
(至少完成两个实例图!)友情提示:
1、方法:先找支点,再画作用线(有时可不画),最后画垂线段!
2、技巧:做到眼中有(点和线)和无(实物)!
杠杆平衡条件应用:我来做裁判!
1、请通过作图分析,判断猴子和兔子哪个划得来!。
《杠杆》【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五要素”(2)理解杠杆平衡条件。
(3)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构造。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重点是了解杠杆构造(五要素);2、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探究方法的设计。
【教学难点】1、画力臂;2、杠杆平衡的条件。
【教学器材】杠杆支架钩码回形针(分组,两人一组)【教学过程】1、设置情境,引入新课(演示“蜡烛跷跷板”)师:仔细观察跷跷板,想一想它的两端为什么不断地翘起、落下?大家想了解其中的秘密吗?学完这节书我们就会明白了。
(板书:第二节杠杆)2、学习新课(1)认识杠杆(通过展示图片、录像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并了解复杂的机械由简单机械组成,从而说明学习简单机械知识的必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
)师:我们也来学阿基米德利用杠杆(笔)来撬动地球(球),观察、思考什么是杠杆,有何特征?生1:直的硬棒。
生2:能绕一个点转动。
师:好,还有没有别的意见?生3:不一定是直的师:很好,大家赞同他们的意见吗?师生归纳、总结出杠杆的概念。
(板书:杠杆:只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支撑点转动的坚实物体都可以看做杠杆。
)利用动画演示撬棒撬石头,后指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板书:1、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支撑点。
2、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教师示范:画出下图的力臂(并播放动画)把画力臂的方法归纳成口诀:一打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具体步骤:1、首先在杠杆的示意图上确定支点O。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杠杆第1课时杠杆及其平衡条件1.认识杠杆,能分清杠杆的五要素.2.会画力臂.3.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重点:认识杠杆,能分清杠杆的五要素,掌握力臂的画法.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一、新课导入人类很早以前就使用杠杆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咸阳宫的壮丽辉煌,而建造宫殿需要利用木棒搬动巨大木料,其中就利用了杠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杠杆及其平衡条件.二、探究新知知识模块一:杠杆及其五要素【教师讲解】请看教材P76,图12.1 1.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O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支点: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O.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教师提问】那么要产生同样的效果,施加力的大小、方向是否一样呢?【学生实验】让学生按下图所示分别操作.甲乙【实验演示】分别按图甲三个位置沿图示方向向下施力使杠杆平衡.【教师提问】三次施加的力的大小是否一样?【学生作答】不一样.【教师提问】这说明要使杠杆保持平衡状态,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学生作答】跟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大,所需要的力越小.【实验演示】让学生按图乙所示在同一位置沿不同方向施加力使杠杆保持静止,学生会发现虽然作用点相同,即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相等,但所用的力的大小却不同,且F1>F2.【教师讲解】要使杠杆保持平衡状态,力的大小不是跟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有关,而是跟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有关,我们把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力臂.动力臂:从支点O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l1.阻力臂:从支点O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l2.【教师提问】同学们能画出下图的力臂吗?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比较典型的错误,反馈点拨.【学生作答】【归纳总结】1.杠杆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2.画力臂的步骤:(1)确定支点;(2)确定力的作用线;(3)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4)标垂足,定力臂.知识模块二: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演示】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1)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杠杆两侧受到的作用力等于各自钩码所受的重力.(2)设右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为动力F1,左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为阻力F2;测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相应的数值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3)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几次实验.将得出的数据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交流讨论】学生分析数据,教师从旁指导,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为F1l1=F2l2.三、课堂演练1.如图所示,小红用苹果和橘子来玩跷跷板.她将苹果、橘子分别放在轻杆的左、右两端,放手后,杆马上转动起来.使杆逆时针转动的力是(D)A.苹果的重力B.橘子的重力C.杆对橘子的支持力D.苹果对杆的压力2.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完全相同的钩码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调节平衡后,在杠杆上A点处挂4个钩码,为使杠杆重新平衡,应在B点处挂6个钩码;如果A、B两处再各加挂一个钩码,杠杆的左(填“左”或“右”)端会下沉.四、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了不少知识.我们共同学习了杠杆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杠杆的概念,我们也了解杠杆的特点.最重要的是我们探究了杠杆的平衡条件,还能够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和简单计算.五、板书设计第1节杠杆第1课时杠杆及其平衡条件一、杠杆及其五要素1.认识杠杆2.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二、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杠杆及其平衡条件.杠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筷子等.这节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找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又涉及到物理中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可以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分析,提炼方法步骤,最后多多练习.。
第1节杠杆第1课时杠杆及其平衡条件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杠杆、认识杠杆五要素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而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物理兴趣,形成探究思维,有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1.杠杆平衡条件。
2.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教具准备羊角锤、铁架台、钩码、细绳、等分刻度的匀质木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多媒体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
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通过这些实例,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杠杆来看一下羊角锤的工作特点。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1.硬;2.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点转动。
演示:用长木板绕固定点转动撬一重物。
说明物体只要是硬的就行,跟形状无关。
同时边说边板书课题。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让学生再举一些杠杆的实例(如活塞式抽水机、跷跷板)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
2.杠杆的五要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用字母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那么要产生同样的效果,施加力的大小、方向是否一样呢?让学生按下图所示分别操作。
(1)分别按图甲三个位置沿图示方向向下施力使杠杆静止。
提问:三次施加的力的大小是否一样?答:不一样。
(大小关系能回答出来)这说明要使杠杆保持这种状态,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学生会回答跟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大,力越小。
(2)老师不加解释,再让学生按图乙所示施加力使杠杆保持静止,学生会发现虽然作用点相同,即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相等,但力的大小却不同,且F1>F2。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一、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3.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4. 杠杆的分类:一等臂杠杆、二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杠杆的五要素。
2. 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
2. 难点:杠杆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PPT2. 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定义和作用。
2. 理论讲解:介绍杠杆的五要素,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实例分析:分析一等臂杠杆、二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的特点和应用。
4. 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杠杆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杠杆的五要素2.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3. 杠杆的分类:一等臂杠杆、二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杠杆属于哪种类型,并说明理由。
(1)撬棒(2)天平(3)剪刀(4)钳子答案:(1)省力杠杆(2)一等臂杠杆(3)费力杠杆(4)省力杠杆2. 题目: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下列杠杆的力臂。
(1)F1 = 10N,L1 = 2m,F2 = 15N,L2 = 1.2m(2)F1 = 8N,L1 = 0.5m,F2 = 12N,L2 = 1.5m答案:(1)L1 = 3m,L2 = 0.8m(2)L1 = 1m,L2 = 2.4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在上述教案中,提到了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理解杠杆原理的关键。
在本部分内容中,学生需要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过程、理解其含义,并能运用该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12.1 杠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二、认识杠杆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参照教材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5.巩固与拓展(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方向如何?(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杠杆》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平衡。
(3)知道杠杆的分类,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
(4)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2) 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理解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的具体应用。
教学准备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2、什么是杠杆?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要点:a硬棒b绕着固定点转动3、几个名词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6、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a什么叫杠杆的平衡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b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
(大同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
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铺垫。
c探究过程(1) 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 猜想与假设:从刚才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猜想。
(3) 设计实验,制订计划(4)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如课本第65页。
《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
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
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
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
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杠杆课时1 杠杆和杠杆的平衡条件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了解关于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会进行相关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中杠杆的应用.2.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结构.力臂的概念及画法,变形杠杆的分析.多媒体课件.教师播放视频:关于撬棒、开瓶器、跷跷板、镊子、剪刀等物品在生产、生活中工作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在生产、生活中,这些工具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看,思考、讨论,回答:它们都是硬棒,这些硬棒在受力的时候,都能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引出杠杆的概念.板书: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并探究杠杆.知识点1 杠杆的认识师:在我们生活中用到杠杆的地方很多,请同学们思考:(1)为什么杠杆必须是根“硬棒”?(2)杠杆必须是“直棒”吗?生1:如果杠杆不“硬”,在力的作用下它将很容易发生形变,不能工作,因此杠杆必须是硬棒.生2:杠杆定义中的硬棒指的是“不易变形”的物体,所以杠杆不一定是直棒,其形状可异.教师总结:一根硬棒能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力的作用,二是能绕固定点转动,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成为杠杆,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曲的,还可以是某个机械组合的一部分.师:为了进一步了解杠杆,我们先来熟悉几个与杠杆有关的名词(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件“杠杆的五要素、杠杆力臂的作法”,并进行讲解)杠杆的五要素、杠杆力臂的作法(多媒体课件)1.杠杆的五要素:(如下图)杠杆的五要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常用O表示动力:使杠杆绕支点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2表示.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l1表示.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l2表示.2.力臂的作法: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即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段的长.作力臂的一般方法为:(1)找出支点并用O标出来;(2)通过力的作用点画出力的作用线(一般用虚线);(3)过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用符号标出垂足;(4)用花括号或两端带箭头的线段标出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写上相应的符号(l1或l2),即为该力的力臂.例题(用多媒体展示)如图甲所示,是一个Z形杠杆,请在图中画出力F对支点O的力臂l.解析:作力臂的步骤是:①找支点;②找力的作用线,即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有的在图中已经标出力的方向);③过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段;④标上并在其旁边写上l1或l2.答案:如图乙所示.知识点2 杠杆的平衡教师播放课件:使用杠杆搬动巨大石块的情景.请大家观看,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借助杠杆可以完成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杠杆可以省力.师同学们回答正确,很棒!但到底满足什么规律呢?好,下面我们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满足什么条件.教师引入杠杆平衡的概念:板书: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绕支点匀速转动的状态都叫杠杆平衡.教师请一位同学演示用不同的方式推门的效果:①在门把手附近用力推门;②在门轴附近用力推门;③在同一位置沿不同的方向推门.并要求这位同学说出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推门时需要的动力可能与动力臂的长短有关,动力臂越长,需要的动力可能越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小组讨论提出问题,作出猜想;(2)讨论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3)进行实验,收集数据;(4)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5)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设计表格(供参考)师: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第一步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释原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生:调平原因:为了保持杠杆初始处于平衡状态,测量力臂方便.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平衡.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呢?生:不能.师:为了统一标准,我们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当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当阻力.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让杠杆达到平衡.每四人一组,每组出一名同学负责随时记录数据.好,现在请同学们参照教材P77页的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师:同学们能否找出一个规律来?生: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师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杠杆平衡条件.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 l1=F2 l2教师总结: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时,所用的动力与动力臂成反比.即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杠杆这节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这节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找支点和作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又涉及到物理中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分析,提炼方法步骤:一(支)点二力和方向,延长力的作用线,过(支)点作垂线(段).画力臂并比较力臂大小是下一课时杠杆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2.在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与力臂的大小和力的大小有关,这样学生不至于盲目猜想,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使学生合理的科学猜想,快速进入探究的课题.在分析数据时,教师既要放开主动权,又要参与引导,如提醒学生可以先把数据分开来考虑.把四个数据按物理量分成两组进行分析,接着把有特色的数据放在一起研究,最后把所有的数据统一起来,运用数学工具:加、减、乘、除等简单计算方法,讨论,寻找规律,形成科学的结论,这样不仅营造宽松环境,而且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的精神及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杠杆的定义、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和杠杆的力矩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了解力臂和杠杆的力矩。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和杠杆的力矩。
难点:杠杆的分类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力臂模型、演示仪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杠杆,如撬棍、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原理。
2. 概念讲解:介绍杠杆的定义、杠杆的分类,引导学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
3. 平衡条件: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通过演示仪进行实验验证。
4. 力臂和力矩:讲解力臂和杠杆的力矩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力臂和力矩的计算方法。
5.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例子,如剪刀的使用,讲解剪刀杠杆的原理和力臂的计算。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撬棍的力臂等。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1. 定义:能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 分类:(1)一端固定,另一端可动的杠杆。
(2)两端都可以固定的杠杆。
(3)两端都可以可动的杠杆。
3. 平衡条件:F1 L1 = F2 L24. 力臂:力的作用线到杠杆的转轴的垂直距离。
5. 力矩:力臂与力的乘积。
七、作业设计(1)一根长度为2米的撬棍,作用力为100牛。
(2)一把剪刀,手柄长度为0.2米,剪刀刀片长度为0.1米,作用力为5牛。
答案:(1)力臂 = 100牛 2米 = 200牛·米(2)力臂 = 5牛 0.1米 = 0.5牛·米2. 题目:一根长度为3米的撬棍,作用力为150牛,另一端作用力为60牛,求杠杆的力矩。
第1节杠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
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的一些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启发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硬棒、木块、起子、钳子、锤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观察图片中的这些日常生活用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
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问题:羊角锤、硬棒、钳子三种工具,若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你会选哪一种?如何去做?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学生实验后得出用羊角锤拔钉子最省力。
师:我们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
那么,你知道羊角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吗?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
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究杠杆。
(二)进行新课1.杠杆的定义: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有很多,例如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就是杠杆。
还有我们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
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
观察图片。
提出问题: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都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①都是硬棒。
第1节杠杆
第1课时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杠杆、认识杠杆五要素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而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物理兴趣,形成探究思维,有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杠杆平衡条件。
2.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教具准备
羊角锤、铁架台、钩码、细绳、等分刻度的匀质木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
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通过这些实例,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杠杆
来看一下羊角锤的工作特点。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
1.硬;2.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点转动。
演示:用长木板绕固定点转动撬一重物。
说明物体只要是硬的就行,跟形状无关。
同时边说边板书课题。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让学生再举一些杠杆的实例(如活塞式抽水机、跷跷板)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
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用字母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那么要产生同样的效果,施加力的大小、方向是否一样呢?
让学生按下图所示分别操作。
(1)分别按图甲三个位置沿图示方向向下施力使杠杆静止。
提问:三次施加的力的大小是否一样?
答:不一样。
(大小关系能回答出来)
这说明要使杠杆保持这种状态,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学生会回答跟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大,力越小。
(2)老师不加解释,再让学生按图乙所示施加力使杠杆保持静止,学生会发现虽然作用点相同,即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相等,但力的大小却不同,且F1>F2。
提问:想一想,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学生无法解释(必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过支点O作沿F1、F2方向的直线的垂线段(这一点有些学生的知识准备可能不足,老师可先观察,若学生画得很好,老师就略画一下,若不行,老师就得详细示范给学生看),并标上l1、l2。
问:l1、l2哪个大?F1、F2哪个大?
老师再来解释要使杠杆保持静止状态,力的大小不是跟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有关,而是跟支点到刚才的直线的距离有关,我们把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叫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力臂。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3.请同学们画出下图的力臂。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比较典型的错误,反馈点拨。
然后教师归纳总结,画力臂的步骤:
(1)确定支点;
(2)确定力的作用线;
(3)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4)标垂足,定力臂。
探究点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我们把刚才杠杆所处的状态叫杠杆的平衡,所谓杠杆的平衡就是杠杆处于静止状态,那么杠杆的平衡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猜想。
2.设计实验。
3.进行实验:
①把杠杆用细线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测量力臂)。
②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平衡。
这时杠杆两端受到的作用力等于各自钩码的重力。
把支点右边的钩码重力当作动力F1,支点左边的钩码重力当作阻力F2;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相应的数值填入表中。
③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
实验次数动力
F1/N
动力臂
l1/m
阻力
F2/N
阻力臂
l2/m
1
2
3
4.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例如可以对它们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它的含义: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三、板书设计
第1节杠杆
第1课时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1.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作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的平衡:
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4.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作:F1·l1=F2·l2
它的含义: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杠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杠杆是一
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
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杠杆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但对杠杆的“五要素”及杠杆的平衡条件,还不清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把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另外,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