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19
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系统的一门学科,在经济学中属于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它关注的是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和发展趋势,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总产出、就业、价格水平、金融市场、货币供应、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各种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指导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总产出(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水平、就业、失业、经济增长等。
它通过分析这些问题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帮助我们了解经济运行的总体特点和发展趋势。
例如,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探讨如何通过增加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手段,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它研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和影响,探讨如何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维护物价稳定;它研究失业的原因和后果,探讨如何通过就业政策、教育培训等手段,促进就业。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宏观经济的总体均衡和运行机制。
总体均衡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各个部分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达到一种整体稳定的状态。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过建立宏观经济模型,并运用数学和统计等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来探讨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例如,通过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利率与投资、出口与进口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来研究金融市场的运行和货币政策的制定。
宏观经济学还涉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通过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来影响经济的运行。
宏观经济学研究政府的干预对经济的影响,包括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税收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等。
宏观经济学通过分析各种政策措施的效果和影响,为政府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社会发展。
总之,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一门学科,它关注的是国民经济的总体问题,通过研究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分析政府干预的效果和影响,提供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基础,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发展。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2005-12-281.不完全信息:也叫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2.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3.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4.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5.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
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6.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四、名词解释1.消费函数以C表示消费水平,Y表示国民收入,则在两部门经济中,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形式为:C = C(Y)这一函数被称为消费函数。
一般说来,消费水平的高低会随着收入大小的变动而变动,收入越大,消费就越高;但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数量的增加赶不上收入的增加。
2.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每单位收入的消费数量,用公式表示为:它说明了家庭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状况。
3.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家庭在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其中,△Y表示家庭收入的增加量,而△C则是增加的收入中消费的增加量。
边际消费倾向说明了收入变动量在消费变动和储蓄变动之间分配的情况。
一般地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的,即0<MPC<1。
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5.消费曲线是表示家庭消费数量与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逐渐增加,因而消费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同时,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因而消费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越来越趋向于平缓。
第一章引论一、名词解释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自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后,经济学开始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部分。
前者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表现,后者着重分析经济的基本单元的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密切相关的,其主要区别表现在方法论和研究领域上。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这种方法旨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
规范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
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3.相对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
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
经济理论的三大传统支柱是---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
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仅有这三大支柱是不够的。
新制度经济学家以强有力的证据向人们表明,制度是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制度至关重要。
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
在不同时期,人类社会所面对的稀缺约束是不一样的。
人类早期的经济活动主要受到有限劳动力的约束,有效率地利用稀缺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早期的各种经济理论都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
后来,土地、资本的相对稀缺日渐显著,经济学便又去研究土地和资本。
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源成为相对稀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广泛,理论也越来越丰富。
4.看不见的手: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命题。
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
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
1、绝对优势(Absolute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逆向选择(Adversechoice)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3、选择成本(Alternativecost)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4、需求的弧弹性(Arcelasticityofdemand)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和Q2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Q1-Q2)(P1+P2)/(P1-P2)(Q1+Q2)5、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information)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
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6、平均成本(Averagecost)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
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7、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fixedcost)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8、平均产品(Averageproduct)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
9、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variablecost)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10、投资的β(Beta)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
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11、债券收益(Bondyield)债券收益是债券所获得的利率。
12、收支平衡图(Break-evenchart)收支平衡图表示一种产品所出售的总数量改变时总收益和总成本是如何变化的。
收支平衡点是为避免损失而必须卖出的最小数量。
13、预算线(Budgetline)预算线表示消费者所能购买的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的全部组合。
它的斜率等于商品X的价格除以商品Y的价格再乘以一1。
微观经济学篇第1章1.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家庭、企业和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运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分析的是资源配置问题。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解决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分析方法:个量分析方法,又称个量经济学;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即均衡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研究这些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
研究对象:整个国民经济;解决问题:资源利用问题;分析方法:总量分析方法,又称总量经济学;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
回答“是什么”(What is)(只描述不评价)。
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来分析处理经济问题。
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要做出好坏的评价)。
4.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内生变量:一定经济模型内部因素决定的变量。
必须通过模型的求解过程才能计算出来。
外生变量:一定经济模型外部因素决定的变量。
可以直接测定出来,或假定为既定的和已知的。
5.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6.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生产资源以及生产的物质生活资料总是有限的和稀缺的,这是经济问题产生的客观根源,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7.自由物品特别富裕,以致在零价格就可以获得的物品;或者说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得到的有用物品。
(免费资源)如,阳光、空气。
8.经济物品具有稀缺性且能带来效用的物品;或者说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才能获得的产品。
第2章1.经济人:“合乎理性的人”或“理性人”。
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般性的抽象。
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电大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2.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3.规范分析: 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定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4.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进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5.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6.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7.均衡价格: 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8.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9.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刻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0.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11.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12.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舍弃的使用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13.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4.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5.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6.生产扩展线: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展线。
17.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需求: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需求既强调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又要求消费者具备购买能力。
需求规律使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供给: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
供给不仅要求生产者有提供商品的愿望,也要求生产者有提供商品的生产能力。
供给规律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同向变动。
均衡价格:由供给等于需求所决定的价格。
市场价格高低变化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其最终结果是趋于均衡价格。
需求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简称,表示在一定时间内相应于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大小通常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它被定义为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由点弹性或弧弹性来衡量。
供给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的简称。
它反映了相应于商品价格的变动,该商品供给量变动的敏感程度。
其大小通常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表示,被定义为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它可以用弧弹性或点弹性系数来衡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或劳务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原因在于追加消费的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的刺激和重要性逐渐下降。
消费者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并将保持不变的一种状态。
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当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即RCS1,2=MU1/MU2=P1/P2和P1X1+P2X2=M图形表示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
预算约束线:在消费者面临的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收入对效用最大化形成约束。
既定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可以购买到的商品组合构成的曲线即为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
第一章1.微观经济学: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2.宏观经济学:是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
3.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4.实证分析:基本排除价值判断,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结论。
第二章5.需求规律: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这是一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
6.供给规律: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供给量减少。
这是一种供给量和价格成同向变化的关系。
7.均衡价格: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
8.需求收入弹性: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第三章9.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0.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对消费者能产生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数量点的轨迹。
11.替代效应: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相对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相对高的商品。
12.收入效应:指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
第四章13.边际产量: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14.机会成本: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15.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6.等产量曲线: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7.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部分,它分析像消费者、厂商和资源所有者这些个体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与之相反,它分析像国内总产品这样的经济总体行为) 2、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4、均衡价格:均衡的最一般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数量和实际支付的总数量之间的差额。
6、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7、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8、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两变动的反应程度。
9、需求的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10、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11、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12、基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13、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登记来表示。
1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51、过剩生产能力(Excess capacity)过剩生产能力是指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之差。
垄断竞争理论有一个著名的且颇有争论的结论,它认为这种市场结构之下的厂商往往会在还有过剩生产能力的情况下进行生产。
52、扩张路径( Expansion path)扩张路径是指与各种产量相对应的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的点的轨迹。
(所有投入品都是可变的。
)53、期望货币价值(Expected monetary vale)为了确定一项投机的期望货币价值,计算每一种可能出现的结果的货币收益(或损失)与其出现的概率相乘以后的和。
54、预期利润(Expected profit)预期利润就是长期的平均利润值,也就是用所出现的概率加权以后的各种可能的利润水平之和。
55、完全信息的预期价值(Expected value of perfect information)完全信息的预期价值是指决策者获得完全信息所导致的预期的货币价值的增加。
它是决策者为获得完全的信息而能支付的最大数量。
56、显成本(Explicit costs)显成本是指账目上所包括的厂商的正常费用,诸如工资成本和原材料支付。
57、外部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y)外部不经济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的一个人或厂商无法补偿的成本。
58、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y)外部经济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的一个人或厂商无法索取的收益。
先动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s)先动优势是由于在博弈中第一个采取行动的局中人所拥有的优势。
59、固定成本(Fixed cost)固定成本为每个时期不变投入品的总成本。
60、不变投人品(FIXed input)不变投入品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如厂房和设备)、在考察的期间数量不变的资源。
61、自由资源(Free resource)自由资源是指特别富裕以致在零价格就可以获得的资源。
A-G名词解释第一章1、稀缺性:绝对:任何时间地点都稀缺;相对: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
(指相对于人类无限多样性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数量总是相对不足的,取用时要付出代价。
)2、选择:人的需要是无限的(轻重缓急之分);资源有限的(多用途)。
3、机会成本: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当用于特定的用途时,所放弃的其它用途中最大收益。
4、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社会在资源和技术既定的情况下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最大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
5、经济学:研究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一门社会科学。
6、经济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7、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8、宏观经济学: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
9、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0、比较分析(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1、规范分析: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
(强调主观性)12、实证分析: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强调客观性)13、经济模型: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14、常量:15、内生力量: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
16、外生力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7、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它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
18、存量:某一时点上,过去生产与积累起来的产品、货物、储备、资产负债的结存数量,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
三、名词解释1、GDP折算指数:GDP折算指数是指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即: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附: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用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LM曲线:假定m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则货币市场的均衡就是m=L=L1(y)+L2(r)=ky-hr.当m给定时,m=ky-hr的公式可表示为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图形就被称为LM曲线。
由于m=ky-hr,有:y=hr\k+m\k 或r=ky\h-m\h。
3、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浮动汇率制又分为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前者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地决定。
后者指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售出或购入外汇,以通过对外汇供求的影响来影响汇率。
4、流动性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成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性偏好陷阱。
”5、功能财政: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
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
这样的财政称为功能财政。
6、利率效应: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
7、加速原理:产出增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可称加速数,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称为加速原理。
8、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分支学科。
它关注个体和企业在资源配置和决策中的行为,并研究价格形成、供求关系以及市场竞争等市场机制。
2. 需求: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取决于价格、收入、个人偏好、市场趋势等因素。
3. 供给: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取决于生产成本、技术水平、市场条件等因素。
4.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指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
在市场均衡下,市场价格确定并且市场上的商品数量达到最优水平。
5. 弹性:弹性是描述市场变化对需求或供给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可以影响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变化。
6. 成本:成本是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所需的资源和费用。
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可以影响企业的决策和市场价格。
7.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的竞争程度和市场参与者的数量。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等。
8.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于第三方的影响,该影响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补偿。
外部性可以是正的(如教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或负的(如污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9.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由于进行某种活动而放弃的最佳替代选择的成本。
机会成本反映了资源稀缺性和选择的机会成本。
10.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和实现经济效益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由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等原因引起。
政府干预可以修正市场失灵。
1 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由支出法和收入法来进行核算。
当使用支出法来计算GDP时,GDP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进出口。
当使用收入法来计算GDP时,GDP包括工资、利润、利息、租金、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2 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NI=NDP -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政府对企业补贴)3 国内生产净值NDP——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新增加的产值。
(NDP=GDP-折旧)4 总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
由于资本在不断的消耗,所以在总投资总有部分额度是用来弥补资本折旧的,也可以说是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称为重置投资。
5 重置投资(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6 GDP的平减(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反映价值指标增减过程中与物量变动同时存在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7 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8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机器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第十三章9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产出。
10 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dc/dy11 边际储蓄倾向MPS——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即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该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MPS=ds/dy11.5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名词解释1 .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 资源配置: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
3.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4.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5.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6. 内生变量:是指在某一理论中需要被解释的变量7.外生变量:由这一理论(或模型)之外的其他因素所决定的,且会影响到内生变量的变量。
8. 流量:是在一段时期某一变量的加总量。
9. 存量:是在某一时点上某一变量的数量。
10. 价值判断:就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判断。
11.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指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法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它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12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13.需求: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14.供给:供给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企业愿意生产并销售某种商品的数量。
15.均衡价格:市场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
16.均衡数量:市场需求等于供给量时的数量为均衡数量。
17.限制价格:最高限价,又称限制价格,或价格天花板,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
18.支持价格:最低限价,又叫支持价格或价格地板,是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名词解释价格:价格是经济参与者之间相互联系和传递经济信息的机制。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需求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的数字序列表。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供给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均衡: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好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均衡价格:指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
市场出清:市场上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的状态。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经济理论:是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描述。
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 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蛛网理论是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是一种动态分析。
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四、名词解释五、1.生产要素: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
这些资源可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2.总产量(TP):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3.平均产量(AP):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4.边际产量(MP):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5.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6.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7.正常利润: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微观:经济学——研究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一门社会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指相对于人类无限多样性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数量总是相对不足的,取用时要付出代价。
规范分析——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的。
实证分析——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需求——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量的变化——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需求水平的变化——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化。
需求定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示范方向的变动关系。
供给——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和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
供给定律——商品价格与供给量成正比。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即需求数量等于供给数量的价格。
均衡数量——需求价格等于供给价格时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称为均衡数量。
需求价格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或劳务价格变动因其本身需求量的变动程度。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或劳务价格变动引起另一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变动的程度。
需求收入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引起某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变动的程度。
蛛网模型——运用弹性原理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时发生的不同波动情况的一种动态分析理论。
蛛网稳定条件——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市场价格变动对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影响相同。
效用——商品或劳务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或欲望的能力。
边际效用——某商品的消费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量。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
消费者偏好——影响和制约消费者行为的重要主观心理因素。
消费者均衡——在一定收入、一定价格条件下,共卖各种商品的一定数量的消费者所能获得的总效用最大的状态。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所有组合的点的轨迹。
边际替代率——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恩格尔系数——食物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价格-消费曲线——连接所有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形成的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消费者均衡点的变化轨迹。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吉芬品——指需求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的特殊的低档物品。
攀比效应——较为典型的连带外部正效应,消费者的一种赶时髦的偏好,即想拥有一种其他消费者已拥有的商品。
虚荣效应——较为典型连带外部负效应,消费者想拥有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的或独一无二的商品的偏好。
保留工资——洛伦茨曲线——用纵轴表示社会财富百分比,横轴上将所有人口按照从低收入到高收入从左向右排列,将每一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社会财富的百分比积累起来,相应的点连成的曲线。
基尼系数——是用来评价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是经济社会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有了可测性和可比性。
为绝对均等线OY与洛伦茨曲线之间的面积与绝对均等线以下面积之比。
G=A/(A+B)人力资本——指人们以某种代价获得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一种价格的能力或技能。
机会成本——生产者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其他可能的最大收入。
或者人力资本进行其他活动所创造的最大价值。
在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对已具有一定教育背景并已在工作岗位上从事有酬劳动的各类人员进行的再教育活动。
一般培训——职工经培训后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及可以用于原厂商,又可以用于其它厂商。
专门培训——职工经培训后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只能用于原来的厂商。
生命周期储蓄动机——人进行储蓄的动机来自于对生命周期的理解,通常人们喜欢将收入均军分配在所有时期上。
为了退休后能消费而储蓄。
钟型收入曲线——人在青少年和老年时期的收入低于平均水平,而在中年时的收入高于平均水平,以收入为纵轴,年龄为横轴形成的曲线。
永久收入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
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目标储蓄——确定性前景——不确定性前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将某一生产要素地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总产量的增量及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现象。
等产量线——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边际技术替代率——技术水平不变条件下,等产量线上一种投入要素替代另一种投入要素的比例。
产出弹性——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若其他投入量固定不变,单独变动一种投入的数量时,这种投入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产量的相对变动。
生产力弹性——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所有投入要素都按照统一比率变动时的产出相对变动。
替代弹性——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边际技术替代率的相对变动引起的投入比率的相对变动。
规模报酬——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厂商所有投入要素都按照统一比例变动后产量变动的情况。
生产函数——一定时期内,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技术进步及类型——能够使一定数量的投入组合产出更多产品的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
分为资本使用性技术进步、劳动使用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
成本——厂商进行生产活动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或生产要素所有者必须得到的报酬或补偿。
隐含成本——应付给厂商自有生产要素,但实际上没有付的报酬。
增量成本——由于某项生产决策而产生的相关成本,即总成本的增量。
经济利润——又称超级利润,厂商销售产品的总收益减去按机会成本计算的生产成本的余额。
学习曲线——也叫进步函数,是用来反映平均成本随累计生产量增加而降低的成本变动情况的一条曲线。
生产经济区——在等产量途中,将分别代表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等于0的投入组合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即为脊线,脊线之间的区域为生产经济区。
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逐步下降的趋势。
范围经济——多产品企业的联合产出超出单一产品企业产出的总和。
即联合成产超出分别产出之和。
成本弹性——技术水平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总产量沿扩展线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总成本的相对变动。
企业——存在已久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一个为了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经济单位。
价格机制的替代物,替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组织。
交易成本——为了交换活动而耗费的成本。
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通过企业家的活动将一种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利润最大化——现金——指企业库存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以及现金等价物,具体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现金等价物。
现金等价物——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和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现金为编制基础,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的流入和流出,表明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
委托-代理问题——指委托人和代理人均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并且两者的效用最大化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表现为道德风险、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在职高消费。
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不完备契约导致。
委托-代理理论——针对现代企业制度中显示存在着的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理论。
信息不对称——指契约关系中的一些参与人拥有而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信息的状况。
不完备契约——指一个契约不能准确描述与交易有关的所有未来可能出现的状态,以及每种状态下契约双方的义务。
剩余索取权——企业收益在支付要素报酬和投入品价格之后的剩余收入的索取权。
市场——一组为买卖某种商品而相互发生联系的厂商和个人,或指同种商品由供求双方作用形成价格的“地方”。
市场结构——指某种商品或劳务在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影响其主要因素:厂商数目多寡和产品的差别程度。
完全竞争——纯粹竞争,不存在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情况,不受任何障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停止营业点——市场价格为MC与A VC的交点时,只能收回可变成本,是停止营业点。
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上,MC曲线位于A VC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部分。
平均收益——厂商出售一定数量商品后,从每一单位商品中得到的货币收入。
边际收益——厂商每多销售一单位商品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值。
边际物质产品——生产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要素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最后追加一单位要素时总产量的增加量。
MPP边际产品价值——最后追加一单位要素时增加的边际物质产品的销售。
VMP=P.MPP边际要素成本——最后追加一单位可变生产要素所引起的厂商总成本的增加量。
一般均衡——所有市场同时达于均衡的状态。
帕累托最适度——生产资源的任何配置已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好,并使另一个人的处境变坏,已使集合体的效用达到最大值的状态。
垄断——独占,是市场处于完全由一家厂商所控制,市场上只有一个供给者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厂商间存在着产品差别,竞争与垄断因素并存,以竞争因素为主的市场结构。
自然垄断——某些产品需大量固定设备投资,规模经济十分显著,成为自然垄断。
销售成本——寻租——是指在没有从事生产的情况下,为垄断社会资源或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所从事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
寡头垄断——寡占。
垄断与竞争因素并存,并以垄断因素为主的一种市场结构。
市场上存在为数不多的几家垄断性厂商,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古诺均衡——双头市场上的厂商反应曲线相交的点,称为古诺均衡,各厂商在给定竞争对手的产量时,实现了自己最大利润的产量,此时任一厂商都不会有改变产量的冲动。
纳什平衡——如果任意一位参与者在其他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确定的情况下,其选择的策略是最优的,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平衡。
价格领导——一个行业的价格通常由某一厂商率先制定,其他厂商跟着定价或变价。
卡特尔——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如果少数厂商在统筹分配市场份额,决定出售产品的价格或条件,控制出口的数量和质量,分享利润或收益,交换技术、商标或专利等方面达成公开的联合协定。
差别定价——价格歧视,指厂商在相同时间内以相同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所取不同的价格,或在充分考虑生产、销售以及风险的变动后,相同产品的销售价格与其边际成本不相称。
撇油法——在开始阶段采用高价的短期定价策略,以便将浮在面上的油先撇起来。
成本加成定价——所定的价格应能涵盖取得或生产产品的成本,再加上足以使企业按目标回报率获得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