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设计(人教)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4
哈雷彗星76年绕太阳一圈。
3.认识天体系统(1)图文结合出示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认识银河系:银河系是由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庞大恒星系统。
在银河系中,有1 000亿颗以上的恒星;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2.6万光年。
(3)引导学生找一找: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4)引导学生说一说对地月系的认识。
(5)归纳总结:观察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转折:宇宙很大,但地球是我们目前所知适宜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
4.活动探究: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
3.观察发现+科学认知(1)图文结合,科学认识天体系统。
(2)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太阳系: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3)读图认知并归纳分类:(4)资料分享:地球和月球组成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围绕地球运动。
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地距离约为38.4万千米(5)图示归纳:4.合作探究:(1)分析归纳:人类生存条件:①(1)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条件。
(2)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质量与体积,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大气条件。
(3)归纳总结: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
资料拓展:在木星的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土星的土卫六、海王星的海卫一上面,都存在大量的水资源,这些天体上面的水资源可能比地球上面的水资源还要多,不过这些天体从宇宙中看上去却没有一点水资源,这是怎么回事呢?探究二:人类的太空探索人类自古就有飞天梦,一直在尝试探索太空的奥秘。
1.了解人类太空探索进展①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适宜温度;②存在液态水的分布原因:①日地距离适中②自转公转周期适当(2)分析归纳:人类生存条件③存在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厚度、成分)原因: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3)记录整理。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行为条件是“运用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天体的图片、阅读图文等资料掌握相关知识;行为动词是“描述”,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后,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地球存在于怎样的宇宙环境中。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是高中地理的开篇。
教材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数据表格等资料,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与很大的信息量,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同时,教材还通过自学窗介绍了人类探测宇宙的内容,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月相等。
既兼顾了知识的完整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有利于增强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三、学情分析每个人从童年时代就对神秘浩瀚的宇宙有无限向往,对宇宙、天体、太阳系、外星人等怀有极大的好奇心,这对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极为有利。
但本节知识较为抽象,视野宏大广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教师需要通过影像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运用图表和数据资料训练学生观察、思维、获取信息的技能,创设情境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地理新高考下的学习方式。
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
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常常含糊不清,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
四、教学目标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难点: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六、教学方法: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资料分析法教学手段:教材、图片、视频、投影七、教学过程【提问】为什么说它特殊?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看视频,回答老师的问题。
【总结】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
而地球之所以存在这些适宜的条件,则是有三方面的原因: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 ℃,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②因为它自身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地球上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特别是氧气;③同时,地球自转、公转周期适中,昼夜温差不大,保护了地面生命有机体的存在。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5.目标确定1.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含义,掌握天天系统的层次性。
(区域认知)2.在多层次天体系统的知识背景下,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区域认知)3.了解太阳系结构及各大行星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说明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综合思维)4.能够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综合思维)5.体会地球的特殊性,认识保护地球宇宙环境的重要性。
(人地协调发展)6.学习评价设计1.学生能区别各类天体,区分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2.学生能通过绘制示意图,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
3.学生能利用资料,说出太阳系各大行星的特点,从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两方面说明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4.学生能利用资料,通过对比分析地球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初步形成保护地球的意识。
7.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提问:今天是我们高中地理课的第一节课,在开始新课之前,老师想更了解一下大家,想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知道自己的星座吗?你对你的星座了解多少”?听了同学们对星座的认识,我真是受益匪浅呀,知道了很多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过的内容,看来以后我还是要和大家多多的交流,接下来,我也想让大家听一听我对星座的了解。
打开多媒体,展示几张星座的图片。
教师介绍:“星座是宇宙中奥秘的探索之一。
从古代神话到现代天文学,它们一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天文学中,星座被用来表示天球上的特定区域,这些区域用于确定星星的位置和运动。
星座的数量不是固定的,它们的数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各抒己见,教师适当予以肯定和引导。
文,独立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阅读课本说一说什么是天体?天体的概念。
②举例说明星空中有哪些天体?各自有哪些特征?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地球属于这些天体里面的哪一种?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活动】思考探究——④根据天体的概念判断人造卫星是不是天体?判断天体的关键是什么?⑤方法总结:展示天体和不是天体的图片,询问学生图片中反映的判断天体的条件有哪些?学生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对部分宇宙天体进行图片展示,辅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了解宇宙中的天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过程和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 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设计意图】通过震撼的图片和生动有趣的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浩瀚无垠的宇宙,了解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在宇宙的位置。
2.思考讨论:为什么地球适合人类生存呢?学生: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条件。
教师总结:地球与太阳距离不远不近,地球获得的热量较为适中。
学生: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质量与体积,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大气条件。
教师总结: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得地球的引力适中,恰好吸引适合人类生存的大气。
补充:适宜的温度为液态水创造了条件;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早期的生命诞生于海洋。
学生:观看视频,总结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图表和观看视频,得出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培养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教师讲解:人类的太空探索(1)世界的太空探索进程教师:通过时间顺序展示世界各国对太空探索的贡献及取得的成就。
学生:认真观看资料,了解太空探索的历程。
(2)中国的太空探索历程教师:播放视频《中国航天的十大高光时刻》。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感受中国在太空探索取得的成绩。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资料和视频资料,带领学生感受太空探索的历程及航天精神。
(3)自主学习:太空探索的意义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太空探索的意义。
Ⅰ.太空探索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新资源的开发;Ⅱ.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并认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Ⅲ.通过太空探索,人类能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Ⅳ.太空探索也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4)小组讨论:航天员在月球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积累,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并总结:。
授课题目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授课类型新授课单元目标1.地球在宇宙中•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太空探索•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学业要求学习本主题后,学生能够借助相关资料以及教具、学具等,描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能够说出中国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等,认识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材教法本主题包括地球在宇宙中、太空探索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增强科学兴趣,提升科学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
本主题内容在教学情境创设上要突出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
重视使用与主题相关的图像、视频等,如人类探月、火星探测、载人航天以及空间站建设等素材。
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如天文馆、天文台、高校及科研院所等科普基地或科研机构,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听报告等,拓展学生的认知渠道。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晴朗的夜晚,我们仰望天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闪烁的星星,它们大多是恒星。
观看视频,认识宇宙。
以视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地球在宇宙中宇宙中的银河系星系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
它是一个包含恒星、气体、宇宙尘埃和暗物质组成的。
宇宙中有无数个星系。
银河系就是其中的一员。
观看图片资料,了解星系。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银河系中的地月系太阳是银河系中无数恒星中的普通一颗。
太阳吸引着行星、小行星、星云等围绕它旋转,组成了太阳系。
人类的家园——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课题宇宙中的地球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修改日期2024.9.3 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
2.运用图片或资料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了解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重点了解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
难点
运用图片或资料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宇宙图片
2.为什么我们学习地理要从宇宙开始?宇宙是什么?
二、新授
活动一: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认识宇宙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空间时间
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具有物质性、运动性、多样性的特征。
2.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
宇宙巨大无比,存在各种形式的物质和能量,是由无数天体组成的。
(1)天体概念: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宇宙间所有星体和星际空间物质的总称。
(2)天体分类:
3.天体系统
无数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
4.太阳系——八大行星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5.地月系
地月系有地球和月球组成,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活动二: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1.分析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三、小结
四、板书
1.宇宙概念
地球的宇宙环境 2.宇宙组成
3.地球位置
4.适宜生存条件。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课标解读】内容要求: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解读:对于地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要认识宇宙,需要明确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宇宙的范围。
第二,从地球上看,其他天体都在“天上”,而相对于其他天体而言,地球也在“天上”,所以需要在宇宙这一大环境中对地球进行定位,这就需要区分出不同层级的天体系统,作为描述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第三,在人类已经认识的宇宙范围内,尤其是相对太阳系其他行星而言,地球是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这与地球的宇宙环境条件息息相关。
“运用资料”是指学生会运用图、文、表等资料进行描述;“描述”的要求是指学生能用文字、图像等形象地说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个什么样的环境。
【教材分析】本节是第一章的第一节,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行星地球”两个部分内容。
前者重在“谈天”,后者重在“说地”。
“谈天”是为了“说地”,即天体系统层次的划分是为了说明地球的位置。
对地球而言,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影响来自太阳。
所以,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更多是围绕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来进行的。
因此,由宏观(可观测宇宙)到微观(太阳系)认识地球所处位置与宇宙环境是本节内容的主线。
【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1)在时空相对性的背景下,理解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空间尺度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2)在多层次天体系统的知识背景下,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综合思维:(1)结合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分析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原因。
(2)辩证地理解地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人地协调观:认识保护地球宇宙环境的重要性。
4.地理实践力:(1)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世界和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并和同学们讨论交流。
(2)根据教材提供的观测步骤和观测方法,开展月相天文观测。
【教学重点】1.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2.地球上高级智慧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运用资料,对比地球,说明某一天体不适合高级智慧生命生存的原因。
1.1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标分析内容要求: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标解读:本条内容要求关注的对象是宇宙,目的是以地球的视角来对整个宇宙环境进行整体认知。
第一、对这条标准进行分解,确认其行为动词是“描述〞,行为条件是“运用资料〞;认知内容是“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其次、依据课程标准中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对应关系可知,“描述〞属于理解层次水平的行为动词。
因此,本条标准认知要求属于理解层次。
第三、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同学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达成核心素养的要求。
依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同学要能够借助相关资料,用语言形象地说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如何的,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二是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别的行星。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既可以提前预备相关资料,也可以设置课前活动如让同学自主搜集资料,将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汇总。
有条件的可利用学校天文台进行天象观测的简洁尝试,记录观测到的现象,培育同学的观测力量和处理分析信息的力量,提升同学的地理实践力。
此外,本条内容没有要求同学宽泛地了解宇宙,而是要增加同学对宇宙的感性熟悉,加深对“可观测宇宙〞的理解,增加空间思维力量。
本节课在教学中也要凸显地理学科特色,与天文、物理学科区分开来,要引导同学始终立足“位置〞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行星地球的特征,培育同学的区域认知力量。
同时,引导同学能够通过综合分析地球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来清晰地熟悉地球是人类目前在宇宙中唯一的家园,培育同学的综合思维。
最终,要让同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既着眼宇宙环境,理解人类生命的奇妙,更要用自身行动珍惜和爱护地球的宇宙环境,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行星地球〞两目内容组成。
两目内容相互又相互联系。
其内容结构图如下图。
开篇的情境导入局部选取了杨利伟描述自己从太空看地球的文字,并配了“风云四号〞的卫星拍摄地球图片,可以使同学直观地感受从太空看地球的美景。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是整个高中地理的开篇之作,在整个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这节课上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
本节内容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普通而特殊的行星三个板块进行介绍。
整合这一节内容,归纳起来就是学生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本节课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宇宙有个宏观的认识,理解地球是宇宙中普通而又特殊的一员。
综合思维:
1.理解天体、恒星、行星、天体系统、太阳系、地月系等基础概念
2.能用框架图说明天体系统的分层,即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通过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理解地球的普通和特殊所在。
地理实践力:
1.学习完相关知识后,用简短的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宇宙的想象,增强学生对宇宙的直观认识;
2.通过图片展示法,理解基础概念以及攻克天体系统分层这一重点,并运用记忆类比法强化理解。
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探索地外文明的求知欲。
1.教学重点:天体、恒星、行星、天体系统、太阳系、地月系等基础概念
天体系统的分层
太阳系、地月系
2.教学难点:理解地球的普通与特殊
由于初中地理是非中考科目,尤其是乡下学校,基本上不重视地理,因此,学生中的大部分地理基础比较薄弱,甚至是零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基础概念的教学,以及在教学中牵涉到的初中知识的补充。
同时,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化抽象知识为具体。
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宇宙这样抽象而空泛的知识。
本节课对往后的教学影响很大,主要是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面。
因此,在本课教学实际过程中,我既加入了故事环节,也引入了形象直观的讲述宇宙的视频;既有丰富的资料,也有学生自由探讨……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既攻克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也提升了本节课的趣味性,初步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针对宇宙知识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视频的运用非常到位,既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又化抽象事物为具体,增强了教学效果。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天体系统的层次理解,我采用了学法指导,以学生所熟悉的学校为例,以他们熟悉的班级、年级组为载体,形象的解释了天体
系统的次之间的关系。
这叫化难为易。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采用探究法、案例法、师生互动法等多个方法攻克,达到让学生理解地理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颗行星的效果。
由于学生基础有限,在实际的教学生可能有一些调动气氛的问题,到时应加强语言的引导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