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18.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一、背景介绍在教育领域,教育学原理是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理论。
其中,“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儿童的兴趣、需求和发展。
以下是一个基于这一教育原理的案例,通过分析案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实践。
二、案例描述案例背景:某幼儿园大班,共有30名幼儿,年龄在5-6岁之间。
该班教师张老师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她深知“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重要性。
三、案例实施1. 了解儿童,尊重个体差异张老师首先通过观察、谈话、家访等方式,了解每位幼儿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家庭背景,尊重每位幼儿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她注重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如有的孩子擅长绘画,有的孩子喜欢舞蹈,有的孩子善于语言表达。
2. 创设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张老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教室里摆放着各种玩具、图书、绘画材料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她还定期组织户外活动,如种植、观察动植物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
3. 尊重幼儿意见,培养自主性在教学中,张老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鼓励他们参与讨论和决策。
例如,在组织一次户外活动时,她先让孩子们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根据他们的意见制定活动方案。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 关注个体发展,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幼儿个体差异,张老师实施了差异化教学。
对于学习进度较慢的孩子,她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对于学习进度较快的孩子,她则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发展。
5.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张老师重视家园共育,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她还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如亲子阅读、亲子游戏等,让孩子们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
四、案例效果通过实施“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该班幼儿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 学习兴趣提高: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教育原理案例分析
教育原理案例分析:
案例一:个性化教育
背景:一所小学中,有一名学生叫小明,他在学习上面临困难,经常表现出缺乏自信和动力的情况。
他的老师决定采用个性化教育的方式来帮助他。
实施过程:老师首先与小明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了小明在家庭环境中面临的挑战。
接下来,老师根据小明的学习情况和个人需求,设计了一份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这个计划包括了学科课程的辅导和针对小明兴趣的课外活动。
同时,在教室里,老师也给予小明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鼓励他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影响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个性化教育,小明的学习情况和自信心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他在学习上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并且表现出更积极主动的态度。
除此之外,小明也开始更加喜欢学校生活,与同学们建立了更好的关系。
教育原理分析:这个案例中,老师采取了个性化教育的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支持措施。
这种教育方式符合教育原理中关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观点,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通过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高其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案例案例1.尖子学生考试作弊被退学X大学16名在考试中作弊的学生被勒令退学。
此举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池塘。
校园内外,人们各抒己见,说法不一。
这些被退学的学生,有不少是在社团、文娱、体育活动中拔尖的学生,包括学生会主席、校学生摄影协会主席、H省大学生卡拉OK大奖赛冠军、全国大学生征文获奖者……从严治校是X大学的一贯宗旨,严肃考试纪律是他们端正校风、学风的突破口。
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党委副书记认为,培养人才不仅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考试作弊,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是有悖于教育宗旨的。
所以,即使对那些学有专长的拔尖学生,我们也不能姑息,只能忍痛割爱。
一位老教授说:“近几年,在青年学生中,学习研究风气有所减退,人们对优秀学生的评价有失偏颇,应该牢牢树立学生以学为主的观念。
”中文系一位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说:“我们一直将学习放在做学生工作的重要位置,选拔学生干部、评选优秀学生,都首先考虑到这一点。
但现在的学生有新的特点,他想学什么,不想学什么,认为什么最重要,什么目前还不重要,都有自己的主见。
某门功课不好,你不能笼统地说不是好学生。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目前学校不能包办他们的选择,时代在变化,除引导学生的方法要变化外,教育体制也要变化。
”学生家长对此举反响强烈。
有的认为,学校应该从严治校,杜绝人才的“伪劣商品”进入社会。
X大学动真格的值得赞扬。
有的则认为:学校的处分过于严厉,眼下姓假的东西充斥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是难免的。
学校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一概而论把犯有此类错误,而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直接推向社会,将有碍于人才的培养。
尽管他们一年后可申请回校自费试读,但这一年时间里,他们将做些什么呢? 记者访问了这几位被退学的学生,他们一方面表示愿意接受这一应得的处罚,后悔不迭,一方面又感到委屈。
有位毕业后想从事公关广告活动的同学认为,现在毕业实行的是双向选择, 你可以选单位,单位也可以选你。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精选)案例1: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答: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不能静下心来仔细聆听,态度恶劣,严重挫伤了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的状态。
案例2:甲小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乙小学四年级某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只教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并要学生一步步严格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用其他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也算错。
请问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谁不对?为什么?试用有关的教育学理论分析。
答:甲校的做法对。
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
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
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乙校的做法不对。
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
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支持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然而,乙校四年级某数学老师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下去的恶果将是: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仅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中学七年级一班,共有学生50人。
班主任张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她对待学生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然而,在班级管理中,张老师发现班级的师生关系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案例分析1. 师生关系概述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案例中存在的问题(1)教师权威过大,缺乏民主张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但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威,很少与学生进行民主沟通。
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较为压抑。
(2)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张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对全体学生采取统一的管理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导致部分学生感到被忽视,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师生沟通不畅张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批评和表扬上,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了解。
这使得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向老师寻求帮助。
3. 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1)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张老师的教育观念较为传统,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这种观念导致她在班级管理中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张老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不够,导致她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
(3)班级管理方法单一张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只注重对学生的批评和表扬,忽视了其他管理方法,如情感投入、激励等。
三、改进措施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民主意识张老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张老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3. 加强师生沟通,增进了解张老师要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4. 丰富班级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果张老师要运用多种管理方法,如情感投入、激励、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等,提高班级管理效果。
第1篇一、引言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培养下一代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小学教育原理的案例分析,探讨小学教育的基本原理,以期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小明,10岁,就读于某小学四年级。
小明性格开朗,喜欢与人交往,但在学习上却存在诸多问题。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尤其在数学和英语方面表现较差。
小明在学校经常被老师批评,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
2. 案例分析(1)案例中反映的小学教育问题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小明在小学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小明对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学习方法不当:小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3)师生关系紧张:小明与老师之间存在紧张关系,影响了学习氛围。
4)家庭教育缺失:小明的家庭教育缺失,导致他在学习上缺乏自律和毅力。
(2)小学教育原理分析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因材施教。
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3)情感教育。
教育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4)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案例分析结果针对小明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激发学习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改进教学方法:针对小明的学习特点,老师可以采取个性化教学,帮助他掌握学习方法。
3. 改善师生关系:老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学校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结论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教育工作者应遵循教育原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激发学习兴趣、因材施教、情感教育、家校合作等教育原理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二、案例分析李女士儿子张XX上小学二年级,聪明、懂事,学习成绩好,一年级时担任班长,帮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班主任也很信任和爱护他,平时遇有朗诵比赛、表演节目等活动时都派张XX 参加。
今年“教师节”,李女士出于尊敬和礼貌,买一条围巾让孩子送给班主任,并嘱咐儿子说:“老师起早贪黑很辛苦,我们在教师节给老师送个小礼物,表示尊敬和感谢,你也不要在同学面前张扬此事。
”儿子乖乖点头。
第二天放学后儿子很高兴地对李女士说:“妈妈,老师今天带着我送的围巾进教室了,很漂亮。
有同学说围巾很好看时,老师很高兴地对大家说这是我们班张XX送给我的。
”李女士听后感想颇多。
你如何看待此事件?请用所学教育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李女士和老师的做法都不对,对该孩子、班上学生以及班级管理带来不良影响。
李女士做法不对的原因分析:虽然李女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忽略了这种做法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首先,让孩子送礼物,可能会使得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老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信任并不是老师真心的,而是由于自己父母给老师送了礼物,老师才这样做的,从而容易使得孩子产生不自信。
再加上,班上的同学知道此事,肯定有部分学生也会这样想,由此,可能瞧不起这个孩子,甚至不服从该孩子管理。
这样的最终结果可能造成该孩子不再自信,不能管好班级,最终影响学习成绩,甚至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不能够与同学更好的交往。
我想,这也是李女士听后感想颇多的原因所在吧。
老师做法不对的原因分析:老师可能出于不想让该学生感到为难,而选择收取了这条围巾,但是向学生说这条围巾是该孩子送的,是绝对欠妥的。
这样一说,有部分学生肯定会因此觉得老师不公平,可能造成以下不良后果:1、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2、该老师的威信受到不良影响3、学生对该老师说教的课程失去兴趣,4、老师无法很好地管理班级,5、对该孩子造成如上面分析李女士的做法时所提到的影响。
给我们的启示:1、作为父母,一定要用真确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一分为二地去考虑孩子的问题,不能考虑孩子的今天,而忽略了孩子的未来。
教育学原理案例分析案例分析1:背景:某中学开设了一门新的选修课程——创新思维教育课程。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
问题:但是,在实施该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高,参与度较低,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
原因分析:经过调查和观察,学校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对该课程的授课方法和教学内容未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规划,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其次,学生对于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认识和了解,缺乏对该课程的学习动机。
再次,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施不足,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授课。
其次,学校开设了一些启发性的活动,如举办创新设计竞赛、邀请成功人士进行创新思维分享等,以激发学生对创新思维的兴趣和动力。
再次,学校争取了更多的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如购置更多的书籍、设备和实验器材等。
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校发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学生对创新思维教育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学校收到了许多正面的反馈和评价,认为该课程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论: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准备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学习的重要驱动力,学校的资源和环境对于学习的质量有直接影响。
在教育学原理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1篇一、案例背景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的经验和发展。
在此背景下,本案例以幼儿园角色扮演游戏为切入点,探讨其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二、案例描述某幼儿园大班开展了一次角色扮演游戏活动,主题为“超市购物”。
活动开始前,教师向幼儿介绍了超市购物的场景和规则,然后让幼儿分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分别扮演超市老板、收银员、顾客等角色。
在游戏中,幼儿需要互相合作,完成购物任务。
活动过程中,教师观察到以下现象:1. 幼儿积极参与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 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幼儿在扮演不同角色时,能够根据角色特点进行相应的语言和行为表现。
4. 部分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争执,但最终通过沟通和协商解决了问题。
5. 游戏结束后,幼儿能够分享自己的游戏体验,并从中获得成长。
三、案例分析1. 角色扮演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这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信地与他人交流。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在游戏中,幼儿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共同目标而努力。
(3)促进幼儿的社交技能发展角色扮演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模拟社会环境的平台,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提高社交技能。
(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游戏中,幼儿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如购物时的排队、找零等。
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规范。
2. 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部分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争执,说明他们的沟通和协商能力还有待提高。
改进措施:教师可以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沟通和协商,如“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2)部分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案例分析一:案例名称:刘星找家教二:案例梗概:刘星功课不断下滑,刘梅准备找个家庭教师来帮助刘星。
刘星的第一个家庭教师姓方,是个彪形大汉,用学院派的教育腔调跟刘星谈话。
结果被刘星连连捉弄。
第二天一个戴着眼镜、个头不高、文质彬彬的姓袁的家教出现在刘星面前,自称来给刘星当家教。
刘星不屑,称自己让这个人在十分钟之内离开。
没想到连使几招,都被袁老师破解。
袁老师使用快乐教育法,通过聊天、打台球、贷分、踢足球等方式让刘星主动学习。
刘星服帖了,可刘梅却不同意袁老师的教育方法了。
刘梅正准备辞退这个袁老师时,袁老师也表示准备回校准备毕业论文了。
临走时,他退还了刘星一百三十六块钱的零花钱,让刘星明白了积少成多的道理。
三:案例分析这个案例根据两个大相径庭的教学效果,可以分为两个小案例,一个是方老师失败的教学案例,另一个则是袁老师成功的教学案例。
接下来我要分析的是方老师教学失败的原因和袁老师教学成功的原因。
袁老师高大威猛,这是刘梅请他做刘星家教的主要原因。
刘梅原以为袁老师的高大威猛可以威慑到刘星,刘星会被吓得乖乖听话,好好学习。
可是,袁老师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在视频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出来,刘星对家教是有着极为强烈的抵触情绪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能性几乎为零。
袁老师并没有主动改善这一局面,没有主动向刘星表达友好,而是以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气势压迫着刘星,刘星的抵触情绪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强烈,这就奠定了教学效果不好的基础。
其次,袁老师只是重复着学校里老师的工作——教刘星做题。
他并没有思考刘星学习不好的原因,以刘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如果他想学习,在学校里就能学得很好了,也就不需要家教了。
袁老师没有因材施教,没有结合受教育者的个性进行知识传播,采用灌输知识的办法,根本激发不了刘星的兴趣,教学自然没有不会有好的效果。
再次,当袁老师遇到刘星的挑战的时候,不会灵活地处理这类问题,没有化干戈为玉帛,选择硬碰硬,当刘星的挑战达到他的忍耐极限的时候,他选择了放弃,对刘星的教育工作到此终止。
2、某地四名初三女学生,相约服鼠药自杀,其中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一名重度昏迷成植物人,另一名经抢救脱险后休学在家。
学生为什么想自杀?原来是在初三期中考试后,学校进行全年级大排队,张榜公布成绩,并又重新调整座位。
结果四个孩子被调整到最后一排。
这样,孩子们就给父母写了一份遗书,说我们这次考试没考好,我们没脸见你们。
他们还给班主任老师也写了一封信,说某某老师,我们自杀不怪你,怪我们自己没有好好学,如果领导、校长追究你的话,你就把这封信给他们看。
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从素质教育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答题思路:1)这种悲剧对应试教育无奈、无助的消极的反抗,着实令人扼腕、痛心。
如果继续实施应试教育,这不会是最后的一例。
2)这是教育的失败,因为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培养人是为了人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但应试教育异化了人的发展进程,只以分数衡量人、评价学生,当成绩不理想时,则万念俱灰,这实在有违教育的初衷。
3)教育必须改革,为了孩子,为了国家的未来,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因为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的孩子的全面发展,发展的是个体的精神和能力,即使考试不理想,还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强项,以适应未来社会和生活的发展。
4)令人遗憾的是,就在我们学习的同时,就在我们黄石地区,几所好的中学依然在根据考试分数分派坐位,老师理直气壮,家长惟命是从,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盼来素质教育的春天?这种状况还恐怕不是湖北省、黄石市的专利,在全国不知多少。
可话又说回来,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也只有应试的分数又一定的公平性。
5.这些孩子真是傻子吗?今年秋季开学不久,类似学校通知新生家长为孩子做“智育测验”的事件时有发生。
家住老西门附近的一位刘姓家长反映:她的女儿从小娇生惯养,并有外祖父母领管,因为女儿未经过托儿所和幼儿园,刚进校后,对学校生活感到既新鲜有陌生,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好奇感,加上女儿生性文静,不喜欢和同学说话和玩,班主任老师见她整日闷声不响,就对家长说:“我看你女儿脑子不灵活,有些傻,你最好带她去做一次测试。
案例1: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
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
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依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
但是,一学年下来,赵教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
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1)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赵教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2)试结合教师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答:(1)赵老师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来鞭策自己是正确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为了取得学生的依赖,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赵老师方法失当,爱严相失.(2)赵老师应加深教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素养,要懂理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再创造,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要尊重信任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案例2: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6%的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师主动跟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师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答:这个现象说明在现今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缺点以及教师对学生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作学生的知心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应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应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落后生,差生做为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不要扮演高高在上,遥不及的"老师".案例3 :70%的学生恐惧开家长会据北京汇文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谢海涛介绍,从调查结果看,至少有70%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提心吊胆,剩下的30%是那些被公认的好学生。
案例分析:1、学生上课破坏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老师将其赶出教室,对吗?学生上课破坏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老师将其赶出教室,然后学生在教室外与人打架,使人致残。
请为老师有责任吗?我个人认为老师也应该有责任,但学生自己也有责任.作为老师一个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因为他的个别不良行为就剥夺他的上课接受教育的权利,更不能将他赶出教室,可以告诉他有什么想法下课谈,学生影响正常教学说明和老师之间欠缺沟通或者是对老师有个人看法,只是不知怎么表示自己的想法,通过影响正常教学表示自己的内心想法,而老师竟将他赶出教室,增加其内心的不满,不服气,在熟悉的同学面前受到这样的待遇心里觉得没面子,会被同学嘲笑,有一种愤怒感,稍微有一点外来的不良刺激,就会让他失去理智,失去自控行为,所以打架而使人致残.作为学生自己,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对老师有什么想法可以心平气和的抽时间和老师谈谈,不应该影响正常教学,这样做不光是自己的事,还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剥夺了其他同学受教育的权利,老师赶自己是不对的,可是打架使人致残是自己不理智不对,冷静想想你自己知道受伤害很痛苦,你把别人致残,别人也会痛苦,有些痛苦甚至是终身的,如果这个学生是小学生,可以原谅,小孩子自控能力很差,社会经验缺乏,辨别好坏能力差,如果是中学生,也可以原谅,但是要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注意一下逆反心理的问题,如果是高中生,原谅的说法应该少一些了,因为到了高中自控能力虽然不完善,但是自己多数时候已经可以控制了,知道的事明白的道理比以前多了,辨别好坏的能力比以前多了,但毕竟不是成人,虽然原谅的说法应该少一些了,可也要沟通,也要原谅,更要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教育,我相信时候他已经认识到错了,他会成为一个好学生,一个好孩子.为了孩子老师和家长沟通一下,给孩子一个适合自己的空间吧,给他一些信任吧.2、课堂上突然溜进一个不速之客。
课堂上突然飞进一只虫子,当然会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第1篇一、案例分析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国教育学者纷纷致力于教育学原理的研究。
本文以某中学为例,对教育学原理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二、案例分析1. 教育目的的案例分析某中学在制定教育目的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该校的教育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人。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该校教师注重将教育目的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通过阅读、写作、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教学内容的案例分析该校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学科基础。
(2)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物理课上,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从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历史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对历史的认识。
3. 教学方法的案例分析该校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具体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1篇一、引言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问题,如何运用教育学理论进行有效分析,为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小明的学习困境”为例,运用教育学理论进行案例分析,旨在为教师提供借鉴。
二、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小明,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等水平。
近期,小明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成绩下降明显。
家长和教师都十分关注小明的问题。
2. 问题分析(1)家庭教育因素小明家庭条件较好,父母对其期望较高,但教育方式较为严厉。
家长认为小明成绩不好是因为不够努力,常常批评小明,导致小明产生自卑心理,学习积极性下降。
(2)教师教学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关注到小明的个体差异,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了对小明的个性化指导。
同时,教师对小明缺乏鼓励和关爱,导致小明在学习中感到无助。
(3)学生自身因素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导致其在课堂上不敢发言,影响学习效果。
此外,小明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三、教育学理论分析1. 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小明的情况,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小明的学习特点,教师应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注重培养小明的兴趣和特长。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使小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学习情况,共同为小明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 个性发展理论个性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针对小明的情况,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尊重小明的个性,关注其心理需求。
教师应了解小明的兴趣爱好,尊重其个性,激发其学习动力。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5岁,就读于某幼儿园大班。
小明性格活泼开朗,但最近一段时间,他在幼儿园的表现让老师感到担忧。
小明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打扰其他同学;在游戏活动中,小明喜欢独自玩耍,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合作;在午睡时间,小明经常哭泣,不愿意入睡。
针对小明的情况,老师决定运用学前教育原理学原则进行教育。
二、案例分析1. 学前教育原理学原则学前教育原理学原则是指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幼儿的兴趣、需求,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2)注重幼儿全面发展:学前教育应关注幼儿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3)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教师应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案例分析针对小明的情况,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学前教育原理学原则进行教育:(1)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应了解小明的年龄特点,关注他的兴趣和需求。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小明的注意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适时给予关心和引导。
(2)注重幼儿全面发展教师应引导小明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活动,培养他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游戏,让小明与其他小朋友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他的合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培养小明的审美能力。
(3)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教师应鼓励小明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小明思考、表达。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小明尝试不同的玩法,培养他的创新意识。
(4)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小明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小明的兴趣和特长,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第1篇一、背景介绍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也是人生教育的基础。
幼儿时期是儿童个性、情感、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此,幼儿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幼儿的情感教育。
本案例以某幼儿园为背景,探讨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实践。
二、案例描述某幼儿园是一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设有10个教学班,共计300余名幼儿。
该园在幼儿教育中注重情感教育,以下为情感教育实践案例:1. 情感教育课程设置(1)情感教育主题课程: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设置情感教育主题课程,如《感恩的心》、《友谊的力量》、《勇敢面对困难》等。
(2)情感教育活动课程:结合幼儿园一日生活,开展情感教育活动,如晨间问候、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等。
2. 情感教育师资培训(1)邀请心理学专家为教师开展情感教育专题讲座,提高教师对情感教育的认识。
(2)组织教师参加情感教育培训,学习情感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3. 情感教育环境创设(1)创设温馨、舒适的班级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2)利用班级墙饰、玩具、教具等,传递情感教育信息。
4. 情感教育实践活动(1)开展亲子活动,增进亲子关系,让幼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组织幼儿参观社区、公园等,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幼儿的爱心和责任感。
(3)开展班级间的互助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关爱他人的情感。
三、案例分析1. 情感教育课程设置合理,注重幼儿兴趣和年龄特点,有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
2. 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提高了对情感教育的认识,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情感教育。
3. 幼儿园创设温馨、舒适的班级环境,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培养。
4. 情感教育实践活动丰富多样,有利于幼儿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情感。
四、案例启示1. 幼儿教育要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品质。
2.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情感教育。
3. 幼儿园要创设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为幼儿情感发展提供支持。
4. 情感教育实践活动要多样化,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情感。
第1篇一、引言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它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公平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教育公平”为视角,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研究,探讨教育学原理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案例背景:某市一所重点中学,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师资力量雄厚,设施设备先进。
然而,学校周边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生入学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决定在该市建立一所农村中学,以满足农村学生的教育需求。
三、案例分析1.教育公平的内涵教育公平是指所有社会成员在享受教育资源、接受教育机会和实现教育目标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和机会。
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2.案例中存在的问题(1)起点不公平:农村中学与重点中学在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农村学生起点较低。
(2)过程不公平:农村中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与重点中学存在差异,影响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果不公平:农村中学毕业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与重点中学毕业生存在较大差距。
3.教育学原理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中的应用(1)教育机会均等原则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强调,所有学生都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在案例中,政府建立农村中学,为农村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原则。
(2)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原则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原则要求,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确保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在案例中,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投入,改善学校设施设备,提高师资力量,体现了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原则。
(3)教育质量提升原则教育质量提升原则强调,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优质教育。
在案例中,农村中学通过引进优秀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等措施,提升教育质量,使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
(4)教育公平评价原则教育公平评价原则要求,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2、某地四名初三女学生,相约服鼠药自杀,其中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一名重度昏迷成植物人,另一名经抢救脱险后休学在家。
学生为什么想自杀?原来是在初三期中考试后,学校进行全年级大排队,张榜公布成绩,并又重新调整座位。
结果四个孩子被调整到最后一排。
这样,孩子们就给父母写了一份遗书,说我们这次考试没考好,我们没脸见你们。
他们还给班主任老师也写了一封信,说某某老师,我们自杀不怪你,怪我们自己没有好好学,如果领导、校长追究你的话,你就把这封信给他们看。
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从素质教育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答题思路:1)这种悲剧对应试教育无奈、无助的消极的反抗,着实令人扼腕、痛心。
如果继续实施应试教育,这不会是最后的一例。
2)这是教育的失败,因为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培养人是为了人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但应试教育异化了人的发展进程,只以分数衡量人、评价学生,当成绩不理想时,则万念俱灰,这实在有违教育的初衷。
3)教育必须改革,为了孩子,为了国家的未来,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因为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的孩子的全面发展,发展的是个体的精神和能力,即使考试不理想,还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强项,以适应未来社会和生活的发展。
4)令人遗憾的是,就在我们学习的同时,就在我们黄石地区,几所好的中学依然在根据考试分数分派坐位,老师理直气壮,家长惟命是从,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盼来素质教育的春天?这种状况还恐怕不是湖北省、黄石市的专利,在全国不知多少。
可话又说回来,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也只有应试的分数又一定的公平性。
5.这些孩子真是傻子吗?今年秋季开学不久,类似学校通知新生家长为孩子做“智育测验”的事件时有发生。
家住老西门附近的一位刘姓家长反映:她的女儿从小娇生惯养,并有外祖父母领管,因为女儿未经过托儿所和幼儿园,刚进校后,对学校生活感到既新鲜有陌生,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好奇感,加上女儿生性文静,不喜欢和同学说话和玩,班主任老师见她整日闷声不响,就对家长说:“我看你女儿脑子不灵活,有些傻,你最好带她去做一次测试。
”这些孩子傻吗?请用人的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P176-答题要点:1)为人师者,下此结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草率行为。
2)人的发展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案例中的小女孩主要是因为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比较内向,加上环境不熟悉,教师如果仅凭孩子“整日闷声不响”,就断定孩子傻,完全不科学。
3)通过“智力测验”并不能完全断定一个人的智慧,还需要一定的医学鉴定。
作为教师或学校,想以此判断孩子的优劣,是不科学的,毕竟,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教育学、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人的智力是呈正向分布的,智障儿童和天才儿童都是极少数,多数人是正常状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7.一位教师对学生插话的处理上午第二节课,我正在讲《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关于柔石“颇有点迂”这句话时,刚提到那个“迂”字,课代表就站起来问:“老师,这个“迂”是什么意思?是说柔石“先进”还是“落后”?”这一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课堂上立刻热闹起来,我觉得正好可以利用一下这个机会,让学生争论一下。
A说“字典上说得“迂”就是“迂腐”,是指人的言谈、行事拘泥于陈旧的准则,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显然,柔石的思想有点落后。
”B说:“我不同意,柔石是共产党员,对革命忠诚,不怕牺牲,怎么能说他落后呢?”C说,“我觉得“迂”只是他的性格,不是他的思想,更不是他的生活态度,作者写他的“迂”不是贬低的意思,而是……”D插话道:“而是赞扬他,这才符合作者的本意。
”E说:“我想,我们要扩大点眼界来看柔石的“迂”,联系方孝孺的被杀,不难想到柔石的硬气和忠诚。
后来写他和作者一起走路时,吃力地“简直是扶住我”怕作者被汽车或电车撞死,这不是有点“迂”吗?他实在太善良,对朋友也实在忠诚,反而让人觉得他“迂”得可爱。
”(笑声)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如同掀起一阵旋风,每个人都被卷入了。
我看到同学们充满热望得眼光和专注得神情,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作了小结……在习兴奋、愉悦得气氛中,下课铃响了。
一位教师对学生好奇心的处理一位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上《师说》一课,当介绍到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时,学生问“老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些人呀?”教师脸一板,冷若冰霜地说:“就你多事,那不是你要学的范围,你只要记住韩愈是“八大家”之一就行了。
”一句话把大家说得目瞪口呆。
以后,再有什么问题也不敢问了。
阅读了上述两个案例,请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谈谈你的想法。
答题思路:1)这两个案例是两种教学方法、两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对照。
2)第一个案例中的教师采取因势利导的方式,按照学生的思路适时地将学生的学习引入纵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然后教师给予点评。
这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很灵活,有引导,有讨论,有小结,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采取了探究式、质疑式、探讨式的学习,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
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师生互动,体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完美结合,相信这节课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同上个案例中的教师完全不同,第二个案例中的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漠视、嘲讽,完全按照“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行,不许学生参与,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原则,不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急需改革。
10.“差生”的成绩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它差生一样的遭遇。
然而我本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地心灰意冷。
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
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考好。
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说不清楚了。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
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就别提了。
心想这回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
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阅读了上述案例,谈谈你的体会,请着重于心理指导方面。
要点:1)读罢这则自述,我感到一阵心酸。
学生尤其时差生,其进步是何其艰难。
成绩不好,当然抬不起头,可发奋取得了好成绩,依然不能改变老师的固有看法。
我们的师生关系的确需要清理。
教师的观念转变很重要。
2)从上述自述看,问题不在学生,而是在教师,教师要反省自己的学生观。
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理应得到老师的帮助、支持和鼓励,然而得到却是羞辱。
当学生发奋获取好成绩时,理应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然而得到的是教师的怀疑,这严重的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原则。
首先,教师要反省自己的学生观和教育方法。
2)该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心理指导。
主要是在学习方面,教师应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使其在学习上获得动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克服障碍,进行有效的学习。
其次,是在人格方面,应和教师沟通,争取老师的理解,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信心。
12.旷课去网吧,9天不回家王小奇是重庆渝北区某中学初一学生,上小学五年级时就迷上了网络游戏。
今年五月2日,王小奇第五次离家出走,父母亲朋四处寻找,直到5月10日,才在一家网吧里找到已经神经恍惚的他。
5月19日,王小奇再次离家出走,3天后还是在另一家网吧找到他。
从此以后,王小奇被无奈的父母关在了家里,其父母也在家里陪他自学。
王小奇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喜欢玩一种名叫“传奇”网络武侠游戏。
他不无得意地说“我已经打到20多段,算高手了”。
他每次离家不归,都是因为在网吧着了迷,没日没夜地玩游戏,父母、学校都忘到九霄云外。
在网吧,他每天只吃一顿饭,肚子太饿,就喝水充饥,困了,就睡在椅子上,没钱了。
看别人打游戏也是整天整夜。
据王小奇的班主任陈老师介绍,王小奇以前成绩还不错,但由于沉溺于游戏,成绩很快直线下降。
陈老师说,她平常苦口婆心给学生讲很多道理和案例,但班上旷课到网吧去玩的学生还是很多,离家出走的夜不止王小奇一个。
“我们在学校能管住学生,但管不住网吧。
“陈老师夜显得很激愤。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一项统计表明,18岁以下的网民占我国上网人数的15.1%。
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占23%,是所有职业中比例最高的群体。
去年12月27日晚,广西河池市十多位人大代表对全市61家网吧暗访后统计,进入网吧的未成年人占网吧总人数的57.3%。
阅读上述案例,请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种教育力量如何整合,谈谈你的认识。
答题思路:1)本案例反映的情况是一个值得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现象和问题,从大的方面看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小的方面看,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个体的发展。
2)本案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三种力量结合的重要性。
3)本案例应着重从社会教育的角度阐述,作为政府应采取强硬的措施,以减少上述现象,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
作为经营者,应自觉按照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合法经营,关注自己的良知,关注未成年人的活动范围,尽量不与之相悖。
社会应开展多种有益的教育活动方式,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吸引学生参加,为其成长创造条件。
4)家庭教育应注意方式方法,让孩子的学习、人格同步成长。
15.批评、惩罚与爱心据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001年7-9月的调查:78.5%的教师主张“教师为了教育孩子应做孩子的知心人。
”但与此同时,50.2%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存在着教师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并有38.6%的教师认为“教师经常批评、惩罚学生是出于对学生负责和对学生有爱心。
”虽然反映教师经常发脾气的小学生、中学生的比例分别只有7.3%和9.8%,但是反映教师不发脾气的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比例也只有20.6%和13.4%,也就是说有79.4%的小学生和86.6%的中学生认为教师在他们面前发脾气,只是“经常”、“有时”、“偶尔”之间的程度不同而已。
对以上调查的结果你有什么感触?请用当代学生观的理念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1)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处于冲突之中,他们主张“教师为了教育孩子应做孩子的知心人。
”,但实际是“存在着教师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且这样非理性的做法是“出于对学生负责和对学生有爱心。
”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新型学生观的历程将是长期的、痛苦的。
2)教师们应意识到批评、惩罚≠爱心。
爱心的表现是前面说讲的海伦老师的“优点单”、麦克阿瑟将军的祈祷词,爱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
而惩罚会导致不良人格和个性的发展,等他们成人后,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3)学生对此是不满意的,只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并对此提出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