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二专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格式:ppt
- 大小:750.00 KB
- 文档页数:1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摘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把全面部署经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
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十七大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未来正文: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的实践,科学分析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两个字的改变,而是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在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体现了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理念上的深化,道路上的拓展,国际环境认识上的提升。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是指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转变,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向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方式转变;向以人为本这一发展核心转变;向经济结构全面优化转变;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向发展目标多元化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增长”到“发展”两个字的调整,体现了我们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
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就经济增长本身的投入产出而言的。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则更丰富和全面。
经济发展不但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要求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增长。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涉及资源的配置方式、生产的组织管理方式、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完善等方面,经济发展方式包括转变经济增长的内容,但不等于经济增长概念,发展是积极的推动,更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的正面作用和影响。
更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发展追求以人为本的原则,倡导一种旨在促进全社会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又要求从通常的经济增长转变为全面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法和途径第一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法和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
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一)创造发展的有利条件1.加快技术进步。
先进技术是实现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必要条件,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动力、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加快推进技术进步,为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
2.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管理水平。
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有利的劳动力和管理条件。
(二)加快发展阶段的转换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是科学发展方式,是集约型、协调平衡型、内外向结合型、可持续发展型、高效性发展方式的综合,严格地说,这应该是发达的工业化阶段或者现代化实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式,而中国目前正处在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向现代化迈进的阶段。
为了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应该加快发展阶段的转变,也就是要尽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跟上信息化步伐,优化产业结构,向发达工业化阶段过渡。
第一,加快工业化进程。
第二,加快城镇化进程。
1.重点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
2.推进城镇化最重要的制度创新不是户籍制度改革,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3.加大投入,重点应该是让农民工市民化,而不是使还在农村务农的农民实现城镇化。
第三,跟上信息化步伐中国现在必须加快信息化的步伐,努力开发和普遍运用信息技术,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实现生产和生活的全面信息化。
第四,优化产业结构。
第二篇:2011转变经济发展形势【网络综合-公务员考试申论】【背景链接】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总体情况。
2.掌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3.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道路。
4.认识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一、经济和经济建设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一个社会的物质基础,是指一定社会经济制度赖以建立的生产力条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只有进一步发展与它相适应的物质基础,才能最后战胜旧的生产关系,并得到巩固和发展。
因此,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以不断巩固和增强其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发展和完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
经济建设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提出了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专题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一、背景知识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加快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考点解读结合中央精神和教材逻辑,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出考题:1、调整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科技创新3、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扩大改革开放领域,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4、扩大消费,拉动内需5、两型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6、区域协调发展7、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道路8、保障和改善民生三、课本知识回顾(见上)四、课堂练习4、能源的发展,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材料一我国是开发利用太阳能的光伏产品的生产大国,但产品主要出口欧美。
近年来西方国家不断祭出“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使中国光伏企业陷入困境。
为扩大光伏产品内需,国家能源局正在制订“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实施办法和电价补贴标准”。
2012年11月1日起,电网企业将免费为不超过6兆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提供接入系统方案制订、并网检测、调试等全过程服务,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分散接入低压配电网,允许富余电力上网,电网企业按国家政策全额收购富余电力。
此外,国家能源局也鼓励各省(区、市)利用自有财政资金,在国家补贴政策基础上,以适当方式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的建设。
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完成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信贷扶持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建议。
论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思路。
答: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内容的进一步转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经济发展方式复杂化。
经济增长是对不同时期的产出量而言,主要指数量增加;经济发展则不仅要求有数量增加,而且要求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
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
②更加注重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单纯的经济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和谐等各方面,其实质在于全面的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更好的发展质量和整体的协调。
③内涵更加丰富。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重大战略。
原有的发展方式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因此,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经过长期探索,现在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提示(供2013级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学习使用)一、该课程的内容结构及主要内容提示(一)简目导论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二)细目(其中用黑色字体的是本次学习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整个课程中标示的有16个重点,有关章目后面的阿拉伯数字为重点内容序号)导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1.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2.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2.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2)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3.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坚持统筹兼顾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1.经济和经济建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2.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3.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三、中国的经济发展(3)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4)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2.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3.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1.政治和政治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5)1.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5.完善社会主义法治6.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三、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6)1.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4.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稳定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1.文化和文化建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体制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7)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8)1.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推进文化传承、借鉴与创新3.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9)1.社会建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和体制二、保障和改善民生1.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2.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10)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4.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1.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2.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11)1.生态与生态文明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意义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国策3.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2)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四、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概述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领导地位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13)1.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考验”2.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危险”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4)1.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一、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二、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的历史性变化1.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2.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三、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外方针政策(15)1.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2.当代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四、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16)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及内涵2.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二、复习思考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极大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导论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3、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2、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3、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坚持和发展?2、为什么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3、为什么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4、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5、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什么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2、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3、如何认识和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2、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社会思潮?3、如何提高国家的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4、请你谈谈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怎样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4、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是什么?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3、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怎样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挑战?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2、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3、谈谈你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认识和理解?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1、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影响将极为深远。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一经济和经济建设(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经济和经济建设1、经济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2、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 ,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
1、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与缺陷★内涵: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主要的经济活动按计划规定进行,国家计划不仅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而且覆盖社会主义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
★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具有非常强的资源动员能力,它能够利用行政手段在较短的时期内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营方式比较单一。
★计划经济的弊端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第一阶段 :1978-1983年实施“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并得到党的十二大肯定的“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概念。
第二阶段 :1984-1987年,提出并实施“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其标志为: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的新概念, 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新主线和新任务。
其实,无论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在改革发展中一直都非常重视。
但与过去相比,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了新的背景、内涵与意义。
我们只有对这些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而这一点,对于正在积极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的长株潭城市群来说,更显重要。
全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我国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现阶段的新型战略,有着深刻的背景。
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际背景。
金融危机导致国际经济关系的新变化,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经济实力,都出现了新的关系。
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快速发展,给传统的发展方式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更加沉重的压力,这是直接原因。
间接原因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并没有在根本上缓解人类发展中面临的资源能源约束与生态环境压力。
无论是否出现这次金融危机,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是紧迫任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趋势的必由之路。
这是长株潭城市群着眼于世界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国内背景。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任务更加繁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成绩大于结构与质量方面的成绩。
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或积累了大量的结构与质量方面的问题。
与此同时,由于发展方式的先进性不高,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因此,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紧迫而繁重。
国家确立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其实质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三经济发展规律。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不是应急之举。
从实质上说,这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自觉适应与运用。
从现在的认识来看,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不仅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可称为生态化规律)。